《菊與刀》讀后感2000字左右范文
推薦文章
本尼迪克特編著的《菊與刀》是一部通覽日本文化、解讀其矛盾性格的驚世之作,是全世界公認的現(xiàn)代"日本學"開山之源,行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是我們了解日本不得不讀的經(jīng)典著作。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菊與刀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菊與刀》讀后感2000字
在我們中國人眼中,日本人基本上是白眼狼的代言人。我們常說日本人“知小禮而無大義”但是為什么同在一個漢文化圈內(nèi),他們就如此的殘忍狡猾呢,難道是人種問題?直到我閱讀了這本書,在作者的層層闡述之下,我開始有了一點理解。
在二戰(zhàn)即將結(jié)束之前,美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接受了美國政府所托從日本戰(zhàn)俘開始研究,同時大量參閱書刊和日本文學及電影。然后運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把這些研究成果形成了一份報告。本尼迪克特用“菊”和“刀”這兩樣東西來形容日本人極端矛盾的性格。其中“菊”是日本皇室的象征,而“刀”則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體現(xiàn)。本尼迪克特認為日本人:好戰(zhàn)而祥和,黷武而好美,傲慢而尚禮,呆板而善變,馴服而倔強,忠貞而叛逆,勇敢而懦弱,保守而喜新。這一系列矛盾的體現(xiàn),都源自于日本獨特的文化模式。在作者看來,日本是一個極其崇尚等級制度的國家。各守其位是核心思想:每個人都有其在社會階層中的地位,每人都應安守其地位,享受其地位應得的權(quán)利,履行該地位所要求的義務。一個人必須向地位高于他的人表示敬意,而地位高的人不得侵犯地位低的人的權(quán)利,否則地位低的人的報復是正當?shù)?。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在二戰(zhàn)結(jié)束之后,日本人總不愿意承認他們所犯下的罪行。因為日本人眼里,他們只是想重建東亞的國家等級次序:我們?nèi)毡臼堑谝坏鹊膰遥銈兤溆嗟膰叶家邮芪业墓芾?,接受我的制度就可以了,我們各安其位?/p>
日本早期文化很大程度上是繼承和發(fā)展了漢文化。他們使用漢字,推崇儒家文化,他們的京都是按照唐長安來建造的。在發(fā)展過程中,日本在對儒家文化的吸收上,根據(jù)其特殊需求做出了改變。比如我們中國人崇尚的“忠、孝”,日本人也把這兩點作為了他們民族文化中最核心的點。“忠”是針對國家層面,而“孝”是針對家庭層面。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人的忠是忠于自己的上級。即大名效忠將軍,武士效忠于大名。封臣的效忠對象只需要是自己的封君,每個人都恪守自己的本分即可。到了明治維新之后,忠就統(tǒng)一變成了效忠天皇。而孝是要孝順自己的父母。在家里面父親的權(quán)威是至高無上的,所有人都應該謙卑的對待父親。子女在面對長兄之時也要謙卑有理。
是在接受了“忠、孝”這兩點的日本人眼中,中國人看重的“仁”則被他們拋棄了。我們所說的“仁”是一種極高的道德標準,包括了仁慈、慈愛、博善等一切美好的東西,是每個人都需要有的。但是日本人則認為“仁”是多余的,是不利于社會團結(jié)的。這一切都源自于他們的等級觀念以及極端的“人情債”模式。因為他們的等級制度很嚴格,上級無論做了什么,哪怕是錯的你也要遵照著去辦,否則就是沖撞了上級。這是對他最大的羞辱。而平級之間每個人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別做多余的事情去“麻煩”別人就可以了。這個“麻煩”就是會引起“人情債”的東西。比如說A走路摔倒了,B就應該看著他自己站起來,如果這個時候B去幫忙攙扶了,那么A就已經(jīng)欠了B的情。“人情債”就這樣產(chǎn)生了,這會讓A背負著心理壓力。所以“仁”是多余的。每個人做好自己份內(nèi)的事情就可以了,不要做多余的事情即可。這種思想讓日本人過的非常壓抑,書內(nèi)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日本人因為接受了朋友請客的一杯冰水而覺得自己背上了“人情債”。內(nèi)心一直處于非常糾結(jié)的狀態(tài)直到有一天他聽到這個朋友在背后說他壞話的時候,他憤怒的把1分錢——那杯冰水的價格扔到了他朋友的手中,并大聲說道:我已經(jīng)不欠你什么了!是的,你沒有看錯,哪怕是極其小的一件事都可以讓日本人背負很大的心理壓力。
此外我一直對日本人極高的自殺率感興趣,在閱讀了本書之后,我還了解到了日本人對于恥辱的理解。即作者所說的“恥感文化”。這是指日本人之所以感到愧疚不安是因為覺得自己受到了恥辱——這種恥辱可以是因為做了不合別人期望事由自己造成的,也可以是別人無端施加的。恥辱加身是日本人最忌諱的事情之一,而努力洗刷恥辱則被視為最應得到稱贊的品行。決定日本人是否感覺受到恥辱的關(guān)鍵因素不在于行為本身正確與否,而在于別人對行為的看法。如果自己的行為遭到社會其他成員的鄙夷,那么即使這種做法本身無可指摘,日本人也會因感到莫大的恥辱而備受心靈的煎熬。日本人認為自我犧牲以努力遵循既定的社會規(guī)范被視為一個人堅毅、勇敢的表現(xiàn)。所以如果你創(chuàng)業(yè)失敗了,讀書成績不好了,讓周圍的人指指點點了等等都可以被認為是“讓自己和家里人蒙羞”,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之下只能自我“犧牲”一下來表現(xiàn)自己的勇敢。
除了社會家庭等級觀念和特殊的“人情債”以及如何維護“名譽”外,本書還講了日本家庭教育,自我訓練等,都很有意思,有興趣的同事可以讀一讀。《菊與刀》雖然成書很早,有一部分的觀點已經(jīng)和現(xiàn)在的日本社會有所不同,但是這依然是一本研究日本人,了解日本人的必看之書。
《菊與刀》讀后感2000字
《菊與刀》,作者:露絲·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1948),美國女人類學家。她在1944年接受美國政府的委托,從事日本民族的人類學研究。在當時兩國交戰(zhàn),無法進行現(xiàn)場交流的情況下,露絲僅僅憑借調(diào)查在美國出生的第二代日本移民,觀看日本的電影、紀錄片,入讀日本的出版物、以及他人的日本研究文章寫出了這本書。這本書也成為少有的完全通過二手資料完成的學術(shù)著作。在書中,作者通過菊花和刀這兩種日本皇室的象征來揭示日本人的性格、思維方式和行為動機等。這本書面世已經(jīng)超過半個多世紀了,但到目前為止仍然是了解日本的重要學術(shù)著作之一。
我是在去年買的這本書,但直到這幾天才拿出來。總體來說這還是一本學術(shù)讀物,自然讀的并不是太容易,有些地方有些晦澀,再加上本人的水平實在太差,悟性不夠,所以讀起來還是有些困難的。雖然如此,學習終歸是一件好事,而且本人對這些方面也有一些興趣,所以在讀過之后還是有所學習的。
說實話,我對日本沒有什么好感,我想大多數(shù)中國人有同感。作為中國人,誰也不會忘記抗日戰(zhàn)爭。8年抗戰(zhàn)的勝利對于近代中國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件啊。從八國聯(lián)軍開始,甲午戰(zhàn)爭、二十一條、五四運動、9·18事變、12·9運動、8·13抗戰(zhàn)、西安事變,直到七·七事變,中國在20世紀的頭50年都與日本有著重大的關(guān)系。在這50年間,有多少中國人被日本人殺害已經(jīng)無法準確統(tǒng)計:旅順口慘案,全城2萬多人只剩下36個人,濟南慘案6千多人被殺,南京大屠殺30萬人,以及在東北、華北、華中、華南大大小小的血案、慘案……,僅僅8年抗戰(zhàn),中國死傷超過3500萬人,這筆筆血債,條條人命都是日本人欠下的。當然如何區(qū)別對待日本人民和軍國主義政府,如何區(qū)分普通日本人和右翼極端分子對我來說不應該是件難事,但問題在于日本人就是日本人,日本政府所表達的就是日本人民的意志。所以在現(xiàn)實的世界中,中日之間的斗爭和制約仍然是不可避免的。
作者在書中羅列了種種日本人的矛盾表現(xiàn),既文雅又殘暴,既謙遜又無禮,既愛美又崇尚暴力。從書中可以看出作者著重強調(diào)了日本這種矛盾性格來自三個方面的原因:日本人的“等級觀念”、日本人的“情義觀念”和“羞恥觀”,以及日本社會是如何訓練、培養(yǎng)和繼承這些民族特性,并在社會生活和國際斗爭中加以運用的。
日本人是一個非常奇怪的民族。在日本的神話中,日本民族是由猴子演變來的。日本民族的起源傳說其實就很生動的表明了日本民族的性格和宿命。這是一只什么樣的猴子呢?日本民族就是一只野性難馴的猴子。既有可愛伶俐的一面,又有沖動、暴力的一面,既聰明又愚蠢,既認真好學,善于模仿,又一知半解,沒有耐心,總之,日本民族就是一個處在半人半獸之間的民族,雖然表面是一副人的皮囊,但骨子里依然是未完全開化得畜生?!毒张c刀》的作者雖然看到并闡述了日本人的這種矛盾,但還是不夠深入和透徹,沒有從更深遠的歷史中尋找線索,發(fā)現(xiàn)依據(jù)。當然這也是由于作者對東亞歷史的了解有限。
二千多年前,秦帝國統(tǒng)一中國。始皇帝為長生不老,命令術(shù)士徐福帶領(lǐng)三千童男童女出東海尋找靈丹妙藥。當徐福一行到達日本時,人類的文明才第一次照耀這個太平洋中的大海島。當?shù)氐耐林?mdash;—日本人的祖先,那些由“猴子”變成的人才見到了比他們不知先進多少年的文明。從那時起,這些土著人開始學習模仿穿衣遮體,種地為生,建房以避風雨,才漸漸有了語言,甚至才剛剛開始學習用火。由于這些人類文明的基礎(chǔ)不是自己演化來的,而是從其他民族那里模仿和學習來的,所以日本根本就沒有自己的進化歷史。歷史發(fā)展到了唐朝,日本再一次被大唐文明所震撼,又一次向文明的大唐學習,這一次學到了從社會習俗到政府設(shè)置,科舉制度,土地政策,甚至宗教、服裝等等各個方面,并且根據(jù)漢字的偏旁部首終于創(chuàng)造了獨立的日本文字。但是畢竟無論是社會制度、文化風俗都不是本民族的,所以日本人的這次學習又是一次被閹割了的學習,僅僅學到了表面的形式,而沒有參透背后的內(nèi)涵。到了近代,通過明治維新,日本又轉(zhuǎn)向更強大的西方學習,學到了船堅炮利,卻沒有學到人文民主;學到了弱肉強食,去沒有學到人到尊嚴,學到了霸權(quán),卻沒有學到自由平等??v觀日本的歷史,日本的發(fā)展幾乎全部是對其他文明的學習模仿,唯獨沒有日本本民族的發(fā)展,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而日本民族也在千年的模仿學習中,形成了一種強盜邏輯,即什么都可以從別人那里拿到,如果別人不給就去搶,去奪,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惜任何手段。這不就像是一只猴子總想變成人,學人穿衣,學人吃飯,學人讀書認字,可是無論讀了多少書,可書中的道理卻一點沒明白,沒學會,因為在猴子的世界里,人類的思想和規(guī)則并不起作用,而這只猴子拿來的多了,條件反射的形成了從人那里拿東西的習慣,但人類不能滿足它的獸欲時,這個畜生的獸性就發(fā)作了,進而其野蠻禽獸的一面就表露出來。自卑、學習、虧欠、嫉恨、暴怒、發(fā)狂、失敗、自卑……,日本人就是這樣不斷的惡性循環(huán),自我施虐,最終形成了日本民族的矛盾性格,隱忍和狂暴的兩面極端。
總之對于日本人的性格和思維可以從幾個方面來概括。首先,日本從古到今從未有過任何給人類思想史和文化史帶來重大意義或變革的成就和影響。所謂的日本文明和思想不過是在中華文明和西方文化得基礎(chǔ)上進行的小修小補,是一種離開日本刀島就無法存在的地方寄生文明,其存在和影響的意義甚至都沒有美洲的印第安文明重要。其次,從古至今日本人沒有為人類的歷史和文明的發(fā)展貢獻出任何有價值的成果。當前已知的日本的文化、思想甚至經(jīng)濟等無不包含著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內(nèi)容。日本人只是將這些東西拿來,糅合在一起,學到了皮毛,但永遠無法學到精髓,因為日本人不具備這樣的智慧和能力。最后,日本人清楚的知道自己其實只是一只會照貓畫虎的猴子,文明中的每一樣東西都不是自己的,所以在東西文明的夾縫中終于找到一條生存之道,即自身存在的理由就是永遠跟著最強的那個,在這一點上日本人做到了。
日本的矛盾思維和行為從最根本上說是日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導致的。日本文化到目前所有的成就都是寄生繁殖在其他文明上的。日本的謙虛表現(xiàn)在日本是一個好學生,但日本的驕狂則表現(xiàn)在日本從來沒有真正學到思想的精髓,也就是只有一知半解就自以為了不起,像猴子一樣以為穿了人類的衣服,有了人類的皮囊,會說人話就是人類了,這是幻想。日本從明治維新后的表現(xiàn)就像一個猴子暴發(fā)戶。日本是戰(zhàn)術(shù)的行家,但是戰(zhàn)略的矮子。從對美國的態(tài)度就可以看出。當年美國人用大炮轟開日本國門,二戰(zhàn)時不惜為幻想與強大的美國一戰(zhàn),戰(zhàn)后直到現(xiàn)在對美國百依百順,從中可以看到日本的戰(zhàn)略表現(xiàn)是極度搖擺的,從來就沒有一個真正清晰明確的定位。無論是脫亞入歐還是謀求亞洲霸主地位,妄想的成分都大于實際的審慎的思考。這種戰(zhàn)略謀略是膚淺的,可是日本人永遠也走不出這個怪圈,其原因就是日本從來沒有過真正獨立、自主的思想和行為觀念。日本文化歷史的積淀中有太多外來的東西,日本沒有很好的消化,而且采取一種急功近利的方式加以分揀、舍取、提煉,從而導致思想上的缺失,進而影響了整個日本民族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無論日本的菊花多么典雅,日本園林多么精致,日本傳統(tǒng)文化中都能看到中華文明的影子,而無論日本的戰(zhàn)刀多么鋒利,也無法擺脫西方物質(zhì)思維的影響。
現(xiàn)在說說日本人的“羞恥觀”。記的看過一篇文章,說日本人為什么總是在南京大屠殺的人數(shù)上糾纏不清,是因為日本人有與世界其他民族完全不同的“羞恥觀”,即做賊不被發(fā)現(xiàn)不為恥,做賊被發(fā)現(xiàn)是最大的羞恥。好奇怪的“羞恥觀”,做了壞事,沒有被別人發(fā)現(xiàn)自己不會覺得內(nèi)疚,沒有負罪感,如果被人發(fā)現(xiàn)做了壞事,會覺得很丟人,但不是因為做錯了事,而是因為被人發(fā)現(xiàn)了,所做的壞事不重要,而是自己被發(fā)現(xiàn)失了面子、丟人了是恥辱的。從露絲的書中也可以看到恥辱觀對日本人的影響。在書中,作者把這種“羞恥觀”歸結(jié)為日本人重現(xiàn)世,輕生死的世界觀,對感官享受的推崇,以及情義觀對日本人的影響,日本等級觀念的要求每個存在的人應該有相應的地位和人生評價,如果做了于自己地位不相稱的事就會被人嘲笑,就會在社會上抬不起頭來。日本人就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中形成了奇怪的“羞恥觀”。說好聽了是自我要求高,說不好聽了就是自虐成癮。日本人的種種變態(tài)行為:吃人肉、吃糞便、剖腹、變態(tài)的性樂趣等等都說明日本民族是一個在思想上沒有完全進化的民族,雖然人類都有其動物性的一面,但日本這種集體的、日常的、習慣化的獸性行為時人類社會中絕無僅有的。對日本人而言,像鴕鳥、縮頭烏龜一樣在侵略行為和罪行上拒絕認罪,躲躲閃閃,含糊其辭是日本人本能的表現(xiàn)。這再一次說明日本民族是思維淺薄和混亂的下等民族。在歷史問題上不同的態(tài)度和行為表明了日本民族和日耳曼民族的差距,從而也證明了日本根本沒有資格成為世界的一流國家,沒有擔當,不負責任。日本奇特的羞恥觀使日本從來就沒有過與過去進行徹底決裂的勇氣和決心,更別提行動了。所以對于日本而言,任何與其民族自身性格不相配的想法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F(xiàn)在追求入常,出兵反恐等動作不斷的日本與一世紀前妄圖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打日本帝國如出一轍。
日本民族性格上的矛盾差異其實是日本民族極端自私本質(zhì)的外在表現(xiàn),日本民族的羞恥觀更是對日本民族自私利己本質(zhì)的反映形式。重視自身的低級“感官享受”,強調(diào)個人的、極端自我的所謂榮譽、名義、在忠君、情義的名義下所謂自我犧牲等等,其實無不在說明日本民族的極端自私。整個日本民族在歷史演變和發(fā)展過程中,從未有過對人類自身及其發(fā)展的更深層次的探索和思考,從沒有站在更高的歷史層次上面對人類自身的命運。日本既沒有中華民族的廣博大義,也沒有西方對人類個體的思考,日本民族在人性上是虛偽的,是沒有靈魂的民族,其行為和思維上的極端表現(xiàn)就是一個無魂的軀體在不斷的尋求可以寄生的地方,日本民族是一個非常可憐的民族,從根本上說,不過是人類歷史和文明的寄生蟲而已。
露絲·本尼迪克特在這本書的最后準確預言了日本在經(jīng)濟上的崛起和成功,而且也預言了日本政治、軍事野心的死灰復燃。作為一個人類學家,露絲的這本《菊與刀》是成功的。盡管作者是從西方,特別是美國的角度來看待日本,但確實系統(tǒng)的闡述了日本的性格、思維特點,以及在此基礎(chǔ)上日本人行為的內(nèi)在依據(jù)和意識動向。
在日本,無論從原始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還是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都沒有經(jīng)歷巨大的動蕩和革命。沒有像法國和中國那樣,整個社會和階層,每一個人都被裹挾在巨大的社會變革中,徹底摧毀舊的社會和制度,從根本上進行思想解放,日本甚至也沒有像英國那樣,雖然保留了君主制,但社會自下而上發(fā)生了巨大轉(zhuǎn)變。日本無論那次變革都是從上而下的轉(zhuǎn)變,日本社會從沒有經(jīng)歷過徹底的掃蕩,人們的意識并沒有從更深處進行變革,無論外在世界變成什么樣,但日本人最內(nèi)在的矛盾東西卻從未打破過。這就使日本民族的命門,是它的最薄弱之處。中日兩國在東亞地區(qū)的斗爭還將持續(xù)很長時間,雖然從整個歷史過程來看,這個時間并不長,但在當前的經(jīng)濟、技術(shù)、政治環(huán)境來看,這個斗爭是再所難免的。未來會終有一戰(zhàn),這將決定亞洲、太平洋西岸的霸主是誰,但更重要的是將日本從脫亞入歐的幻想中打回到亞洲現(xiàn)實中,這一仗必須要夠狠,要打得日本經(jīng)脈盡斷,觸及日本的靈魂深處。這一仗可能是戰(zhàn)爭,可能是經(jīng)濟,也可能是意識形態(tài),總之這一仗之后,日本應該可以成為中國對美防御的一道屏障。我們可以很好的利用日本民族這些所謂的性格、思維特點,牢牢掌握對日斗爭的主動權(quán)。
《菊與刀》讀后感2000字
自古以來的所有戰(zhàn)爭中,士氣與謀略是保證勝利的關(guān)鍵一環(huán)。人類在戰(zhàn)爭上投入往往是最多的,千百年來士兵手中的兵器從青銅長矛轉(zhuǎn)化為燧發(fā)火槍,再從自動步槍轉(zhuǎn)化為計算機控制的各種高科技武器,其本質(zhì)隨著物理和化學界的發(fā)展而日新月異,但是唯有士氣與謀略的本質(zhì)基本是亙古不變的。在戰(zhàn)爭中好的謀略會鼓舞戰(zhàn)士們的士氣,而旺盛的士氣又往往是相應的謀略得到高質(zhì)量的執(zhí)行的關(guān)鍵,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士氣"這種獨特的精神只能由得當?shù)闹\略來提高,不會由謀略來創(chuàng)造。一個國家的軍隊所存在的"士氣"是慢慢培養(yǎng)起來的,是由該國獨有的文化經(jīng)過長時間孕育熏陶出來的。"士氣"的塑造往往離不開士兵所屬民族的文化熏染。
合上《菊與刀》的書頁,在感慨于再次系統(tǒng)而客觀地了解日本文化的同時,不禁想起了六年前的一部風靡全國的戰(zhàn)爭題材電視劇《亮劍》。在空洞、虛偽而又粗制濫造的抗日題材電視劇泛濫的今天,《亮劍》能客觀地通過幾場著名的戰(zhàn)役體現(xiàn)出"軍人"這個詞所包含的的價值,實在是難能可貴。《亮劍》在讓觀眾贊嘆其歷史還原度極高的同時,也在刻畫中日兩國軍人的內(nèi)心世界上潛移默化地做到了最大限度的還原。當看到熒幕上日軍有組織地按照波狀隊形沖鋒進攻獨立團的陣地時,看到龜縮防御的山崎大隊給予兵力數(shù)倍于己的八路軍以巨大殺傷時,看到日軍的"拉網(wǎng)式掃蕩"險些消滅突圍中的李云龍時,我們的心靈受到了某種形式上的震撼。我們終于知道了"日本鬼子"不是無數(shù)的抗日爛片中描繪的仁丹胡羅圈腿,而是一支善戰(zhàn)的力量,一支異常險惡兇狠的力量。以當時的中國與日本抗衡丟掉了半壁河山,我們不委屈。
結(jié)合《菊與刀》中對大和民族精神世界的剖析,來分析《亮劍》中日本軍人的"士氣",我們會發(fā)現(xiàn)日軍其實是一支受到本民族文化熏陶得很深的軍隊。首先日本民族是一個矛盾的民族,這點從對"菊"與"刀"意象的選取上就可以看出來。日本民族是尚武的,對武士道的崇拜,對武士刀和武士名號的珍視,在沖向強敵時對來世輪回的信仰,乃至以"玉碎"這樣的美名稱頌戰(zhàn)死,都是對"尚武精神"最直接的體現(xiàn);日本民族又是禮貌、謙遜而溫和的,日本的孩子自小就注重品德的修養(yǎng),他們孝敬父母,尊重長輩,利用一切精力來學習比自己先進的事物,并刻苦地、拼盡全力地去完成自己的任務,這是因為他們在本民族的教育中了解了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人生的"練習",是為圓滿的生命所做的準備??墒窃诙?zhàn)中兩者不再矛盾——一百萬日本軍人謙遜到幾乎沒有叛逆地聽從了天皇的召喚,向千瘡百孔的中國展示了武士道精神的強悍。世界戰(zhàn)爭史對于武士道精神熏陶下的日本軍隊的評價大多是貶義的:愚蠢,盲從而守舊。對此我不敢完全茍同。純軍事理論上說日軍只是在戰(zhàn)略思想和武器裝備上處于劣勢,而"士氣"則始終處于高度的瘋狂狀態(tài),即使在1944年的滇西戰(zhàn)場,換句話說只要日軍的劣勢得到了彌補它依舊是一支戰(zhàn)力很強的軍隊。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根據(jù)《菊與刀》的說法,雖然對武力的信奉和對心靈與精神上完美的追求是矛盾的,但是在日本人的心中它們都有著共同的目的:使自己在世上短暫的一生得到最高質(zhì)量的價值體現(xiàn),即我們經(jīng)常說的"精神上的升華"。而唯有戰(zhàn)爭才能使這種獨特的價值觀得到最大化的體現(xiàn)。我認為這是戰(zhàn)時日本保持其瘋狂的"士氣"的根本原因,由此而催生出日軍在中國戰(zhàn)場上的優(yōu)勢,即"菊與刀"所帶來的最終"玉碎"。
對此我們中國人應該做什么呢?我們的歷史遠比日本要悠久豐富,但是我們卻最終熏陶出了羊一樣的軍隊。我們在近代開始成型的文化中幾乎全是"菊",幾乎沒有"刀"。中華民族在秦時那種尚武精神到了近現(xiàn)代近乎磨滅,我們的軍隊和百姓全成了溫馴的羊。現(xiàn)在我不知道日本還能不能培養(yǎng)出那支曾橫掃中國的軍隊,我只知道中國軍隊應該著手認真地開始自己的民族尚武精神的培養(yǎng)和傳播,恢復可以與"玉碎"抗衡的"亮劍"精神,讓中國可以再在未來的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再次傲視大海對面那個"菊與刀"的民族。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