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與刀讀后感2000字左右范文
推薦文章
菊與刀讀后感2000字左右范文
《菊花與刀》是解析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名作,是了解日本和日本人的最佳讀本,分享了菊花與刀讀后感,歡迎閱讀!
菊與刀讀后感2000字
《菊與刀》是美國文化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創(chuàng)作的文化人類學著作,首次出版于1946年。它的前身是一份研究報告——作者受美國戰(zhàn)時情報局委托寫的有關日本的研究報告。該書雖然是外國人所寫,但也獲得了很多日本人的認可,并在日重印20余次,是研究日本必不可少的書籍。
據圖書出版已經過去了60多年,日本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該書對讀者了解日本仍有著很大的借鑒意義?!熬铡北臼侨毡净适壹一?,“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日本這個民族十分的特別,他們的行為甚至被人認為有些反常且無法理解。作者在此書最前邊用一段話來概括他們的特點:
“極度好戰(zhàn)又極度溫和
極度黷武又極度愛美
極度粗魯傲慢又極度彬彬有禮
極度死板又極度靈活
極度恭順又極度討厭被使喚
極度忠誠又極度反叛
極度勇敢而又極度膽小
極度保守而又極度喜歡新事物”
很難想象可以把這樣一些意思相反的詞語來形容一個人,而日本人就是這樣充滿了矛盾卻又能從中找到平衡。
戰(zhàn)爭中的日本人
戰(zhàn)斗中的日本人完全喪失了人性且沒有良知,而如今日本人帶給人們的印象往往是溫和有禮的。他們可以在戰(zhàn)斗時誓不投降,也可以因為天皇的命令而乖乖的放下武器,然后拿起農具回家本本分分的干活。
他們極度的信仰精神的力量,認為精神是可以進行訓練并加以運用的。即使在被美軍轟炸,只能躲在防空洞中,廣播還建議民眾做體操來振奮精神,而那時的他們早已是饑腸轆轆。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投降率極低,如果他們乖乖的投降了,很有可能就是想趁機反撲。電影《血戰(zhàn)鋼鋸嶺》中有這樣一幕,慘烈的戰(zhàn)爭過后,日方的首領切腹自殺,幾個日本士兵選擇了投降。他們雙手抱頭走出地下防御工事,就在美軍放松警惕之際,他們忽然發(fā)了瘋的像美軍發(fā)起攻擊,有人直接引爆了手雷。
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日本和中國有很多相似之處,他們善于將學來的東西進行變通、改造。在戰(zhàn)敗后他們西方化了很多,但當時的日本還算是一個貴族社會。古代的日本排在皇室和宮廷之下,還有四個階層。根據順序,依次是:士(武士)、農、工、商。人們各得其所,各按本分,一般情況下階層之間是不會流通的。想要改變只能通過聯姻或者認義子。遇見什么人,應該行什么禮,都有著明確的標準。如果超越了這個標準,就說明這個人不會行事。這種階層制度雖然不公平,但他們享受這種“安全感”。
我認為日本人對恩、情義和羞恥心的理解方式與認同,是讓他們顯得“怪”的源頭。日本人十分看重恩情,《忠犬八公》是日本小學語文課本是的一個小故事,主要講述了一條純種白色秋田犬八公。出生兩個月后,它被孤身一人的東京大學農業(yè)系教授上野英三郎抱回家中。教授每天很晚下班,暮色蒼茫中,在澀谷站的出口處,他必然會看到自己愛犬的身影。八公每晚在那里迎接自己的主人。教授在學校里突發(fā)心臟病辭世。上野英三郎的親友深知教授和八公感人至深的關系,有人便將一歲半的八公領養(yǎng)回家。但八公的心目中,它真正的唯一的主人依然是上野英三郎,因此它仍然風雨無阻地往返于澀谷車站。
春去春又來,花開花又落。整整9年,歲月更替,循環(huán)往復,唯一不變的是,一條名叫八公的狗對主人的癡心等候。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八公每晚準時守候在澀谷站的出口處,苦苦等待它的主人,而它的主人已離開人世9個年頭。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八公的故事被翻拍成了電影,也被日本人贊頌著。
同時,他們也不會輕易受恩,如過有人遇到了麻煩,他們不會輕易去幫忙。即使是很小的一件事情,也是對受助者有恩,被施以援助的人就永遠的欠下了恩情,且必須報恩。日本的謝謝(sumeimasen),但同時包含有“對不起”、“我很抱歉”的意思,即使是贈與香煙這種小事,都會讓他們掛懷于心。受到比自己層次低的人的恩情,有時會被看作是侮辱。他們知恩圖報,卻不認同中國儒家的“仁”(日音jin)。在中國忠孝之上還有更高的道德,那就是“仁”,通常被譯作“benevolence”(慈善、博愛),但它的含義幾乎包羅了西方一切良好的人際關系。而他們卻認為這是并不是好的品質,是分外之事。
日本現代電影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位母親經營著一家規(guī)模頗為可觀的餐館,手頭亦很富裕。她的兒子是個鄉(xiāng)村學校教師,已經成了家。有一年,農村大災,一對農民父母,為了挽救一家人的性命,想把正在上學的女兒賣到妓院去。這位教師為救自己的學生,向村人籌集了一筆款子替她贖身。然而,這位教師的母親卻把這筆錢從兒子那里偷走。兒子知道錢是母親偷的,卻不得不自己承擔懲罰。他的妻子發(fā)覺了真相,寫下了遺書,說丟錢的責任全在自己,然后懷抱嬰兒投河自盡。事件宣揚出去后,母親在這一悲劇中應負的責任卻無人過問。兒子在盡了孝道之后,只身前往北海道,磨煉自己的人格,以求日后堅強地經受同類考驗。在我們看來這是不合理的,但在當時的日本人看來,這個兒子是個真正英雄。
今天的日本
這本書出版與二戰(zhàn)末期,如今的日本已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者因為安全原因,沒有實地考察、研究,只是通過較少的資料和美籍日本人口中所述創(chuàng)作了該書。在某些觀點的描寫上,顯得十分刻板。不過截至1995年,《菊與刀》在日本已經被加印101次,足以看出日本人對它的認同。
讀這本書的起因是源于日本的小說和電影,有時候看起來會有一種壓抑感,有時候卻讓人感到溫情。但奇怪的是,幾乎每一部作品,我似乎總能看到我的影子。
菊與刀讀后感2000字
自古以來的所有戰(zhàn)爭中,士氣與謀略是保證勝利的關鍵一環(huán)。人類在戰(zhàn)爭上投入往往是最多的,千百年來士兵手中的兵器從青銅長矛轉化為燧發(fā)火槍,再從自動步槍轉化為計算機控制的各種高科技武器,其本質隨著物理和化學界的發(fā)展而日新月異,但是唯有士氣與謀略的本質基本是亙古不變的。在戰(zhàn)爭中好的謀略會鼓舞戰(zhàn)士們的士氣,而旺盛的士氣又往往是相應的謀略得到高質量的執(zhí)行的關鍵,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士氣"這種獨特的精神只能由得當的謀略來提高,不會由謀略來創(chuàng)造。一個國家的軍隊所存在的"士氣"是慢慢培養(yǎng)起來的,是由該國獨有的文化經過長時間孕育熏陶出來的。"士氣"的塑造往往離不開士兵所屬民族的文化熏染。
合上《菊與刀》的書頁,在感慨于再次系統(tǒng)而客觀地了解日本文化的同時,不禁想起了六年前的一部風靡全國的戰(zhàn)爭題材電視劇《亮劍》。在空洞、虛偽而又粗制濫造的抗日題材電視劇泛濫的今天,《亮劍》能客觀地通過幾場著名的戰(zhàn)役體現出"軍人"這個詞所包含的的價值,實在是難能可貴?!读羷Α吩谧層^眾贊嘆其歷史還原度極高的同時,也在刻畫中日兩國軍人的內心世界上潛移默化地做到了最大限度的還原。當看到熒幕上日軍有組織地按照波狀隊形沖鋒進攻獨立團的陣地時,看到龜縮防御的山崎大隊給予兵力數倍于己的八路軍以巨大殺傷時,看到日軍的"拉網式掃蕩"險些消滅突圍中的李云龍時,我們的心靈受到了某種形式上的震撼。我們終于知道了"日本鬼子"不是無數的抗日爛片中描繪的仁丹胡羅圈腿,而是一支善戰(zhàn)的力量,一支異常險惡兇狠的力量。以當時的中國與日本抗衡丟掉了半壁河山,我們不委屈。
結合《菊與刀》中對大和民族精神世界的剖析,來分析《亮劍》中日本軍人的"士氣",我們會發(fā)現日軍其實是一支受到本民族文化熏陶得很深的軍隊。首先日本民族是一個矛盾的民族,這點從對"菊"與"刀"意象的選取上就可以看出來。日本民族是尚武的,對武士道的崇拜,對武士刀和武士名號的珍視,在沖向強敵時對來世輪回的信仰,乃至以"玉碎"這樣的美名稱頌戰(zhàn)死,都是對"尚武精神"最直接的體現;日本民族又是禮貌、謙遜而溫和的,日本的孩子自小就注重品德的修養(yǎng),他們孝敬父母,尊重長輩,利用一切精力來學習比自己先進的事物,并刻苦地、拼盡全力地去完成自己的任務,這是因為他們在本民族的教育中了解了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人生的"練習",是為圓滿的生命所做的準備??墒窃诙?zhàn)中兩者不再矛盾——一百萬日本軍人謙遜到幾乎沒有叛逆地聽從了天皇的召喚,向千瘡百孔的中國展示了武士道精神的強悍。世界戰(zhàn)爭史對于武士道精神熏陶下的日本軍隊的評價大多是貶義的:愚蠢,盲從而守舊。對此我不敢完全茍同。純軍事理論上說日軍只是在戰(zhàn)略思想和武器裝備上處于劣勢,而"士氣"則始終處于高度的瘋狂狀態(tài),即使在1944年的滇西戰(zhàn)場,換句話說只要日軍的劣勢得到了彌補它依舊是一支戰(zhàn)力很強的軍隊。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根據《菊與刀》的說法,雖然對武力的信奉和對心靈與精神上完美的追求是矛盾的,但是在日本人的心中它們都有著共同的目的:使自己在世上短暫的一生得到最高質量的價值體現,即我們經常說的"精神上的升華"。而唯有戰(zhàn)爭才能使這種獨特的價值觀得到最大化的體現。我認為這是戰(zhàn)時日本保持其瘋狂的"士氣"的根本原因,由此而催生出日軍在中國戰(zhàn)場上的優(yōu)勢,即"菊與刀"所帶來的最終"玉碎"。
對此我們中國人應該做什么呢?我們的歷史遠比日本要悠久豐富,但是我們卻最終熏陶出了羊一樣的軍隊。我們在近代開始成型的文化中幾乎全是"菊",幾乎沒有"刀"。中華民族在秦時那種尚武精神到了近現代近乎磨滅,我們的軍隊和百姓全成了溫馴的羊?,F在我不知道日本還能不能培養(yǎng)出那支曾橫掃中國的軍隊,我只知道中國軍隊應該著手認真地開始自己的民族尚武精神的培養(yǎng)和傳播,恢復可以與"玉碎"抗衡的"亮劍"精神,讓中國可以再在未來的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再次傲視大海對面那個"菊與刀"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