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讀后感優(yōu)秀范文5篇
推薦文章
《第七天》是目前長篇創(chuàng)作中依舊保持了作家水準的小說;但如果按后者來看,就失去了標準,因為神無所不能,余華的能力遙不可及。但這個神壇,也許并不是余華自己心甘情愿站上去的,他被公眾推上了神壇。下面是小編向各位推薦的第七天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各位能有所幫助!
第七天讀后感
余華的作品,主人公死后游蕩7天所發(fā)生的故事,站在一個全新的角度來闡述日常所見,關于拆遷,愛情,抉擇,賣腎,開餐館,家教,人民矛盾等多個角度為切入點闡述,篇幅不長,但每一個節(jié)點都有深思的余地,尤其是最后那句“死無葬身之地”。
一場大火,一場交通事故讓很多人喪失了生命,主人公從小被養(yǎng)父養(yǎng)大,雖然有跟親生父母相認,但那個家里的矛盾深不可解,他選擇了陪伴養(yǎng)父,那個為了他一輩子未婚的人,他死后只想見自己的養(yǎng)父一面,一路找尋,一路遇見尸骨未寒,骨肉未脫離的故人,了解了每個鬼的故事,活著的時候聊的不暢快,死后卻可以無所顧忌,不被束縛,不被規(guī)則牽絆,游蕩的這些鬼魂只因沒有自己的墓地,便成為野鬼,但他們活的開心,沒有任何歧視,公平又像一家人一樣,唯一擔心的是怕世界上沒人記得他們的存在。
死后他與前妻和解了,他理解了餐館老板的不易,同情被強拆而壓死的夫婦,為貧窮的愛情而感動,每個故事都讓他懂得了人間珍貴,卻再也不能活的坦蕩,死的干脆,就連死后的世界都分了階層,他們討論的是墓地的位置,自己身上的穿戴,哪怕是沒有肉體的骨架都像有血有肉的人類一樣擺譜,談道理。
可以看下作者是如何從另一個角度來描述日常生活,活著不可怕,可怕的是放棄了念頭,在失去生命那一刻才能明白何為珍貴,何為真愛。我會為那些貧窮的愛情而可惜,為主人公養(yǎng)父的執(zhí)著而感動,為父母擔心孩子而心疼,為那句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不管活著還是死了都踏實而心動。
喜歡結尾的那句話“死無葬生之地”每個人活著的時候在找尋自己的位置,就連死后都是如此,但是有些人死了,依舊成了孤魂,找不到安息的位置。
第七天讀后感
這是一個比《活著》更艱難的故事,一個比《兄弟》更絕望的故事。
一開始獲悉余華新書的名字叫《第七天》的時候,我想到的是圣經里面的創(chuàng)世七天,看完整本書后,才發(fā)現這個名字企圖在吻合中國傳統(tǒng)的“頭七”,雖然書的前面寫著了《舊約創(chuàng)世紀》的句子。書的內容看似很荒誕:寫的是一個死去的靈魂在七天里的見聞和回憶。
《第七天》仍然是小人物的故事,溫馨又揪心的愛情,分等級的殯儀館,養(yǎng)父子感人至深的親情,劉梅等鼠族的辛酸,冤假錯案……楊飛的這些經歷在就像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我們周圍最常見的人或事,還有每天被新聞包裹的世界和那些可見的與不可見的生活。余華用一種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穿梭于生和死這兩個極致的世界,批判審視著現實,給讀者最殘酷和最溫暖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活著》是八十年代父輩們的生活,那《第七天》就是這個年代正在奮斗著的一代人的世界。楊飛等人是這個時代最具代表的面孔,與世無爭隨遇而安,兢兢業(yè)業(yè)買房結婚然后相濡以沫努力過著平凡人的生活……
小說文風很緊湊,快速有力,不點綴不渲染,有一種死亡般的寒冷和壓抑,把人逼到角落里,堵著喘不出氣。活著的世界里充滿了艱辛,死亡卻只是絕望的開始。殯儀館里,沙發(fā)坐的貴賓區(qū)穿的都是工藝極致的蠶絲壽衣,每個都在兩萬元以上;骨灰盒都是大葉紫檀,每個都在六萬元以上,刻著富麗堂皇的圖案。而塑料椅子的普通區(qū),卻會有人因為在同一家店買同樣的壽衣比別人貴了50塊而唉聲嘆氣。當然,還有沒有壽衣沒有骨灰盒沒有凈身沒有化妝的人……
然而作者意圖并不在這里,余華喜歡在絕望中給人留著希望,這本書也是。死去的世界里,有這樣一個地方: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樹木茂盛,樹枝上結滿了有核的果子,樹葉都是心臟的模樣,它們抖動時也是心臟跳動的節(jié)奏。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還有一些有肉體的人,在那里走來走去。這就是死無葬生之地,在這里樹葉會向你招手,石頭會向你微笑,河水會向你問候。這里沒有貧賤也沒有富貴,沒有悲傷也沒有疼痛,沒有仇也沒有很……這里人人死而平等。
在冰冷的世界里構建出來的暖巢,于殘酷現實里流露真實的人性溫暖。“死無葬身之地”為現實中的卑微小人物建立了一個烏托邦,用荒誕的變形記演繹出一種底層世界的冷暖人生。
第七天讀后感
花了三個多小時一口氣讀完了余華的新作《第七天》,發(fā)現里面的故事都是似曾相識,比如強拆事件、棄嬰事件、襲警事件等等。作者將這些事件串聯起來,成為一篇小說,但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無法感受到作者對這些事件傾注的情感,作者幾乎就像微博大V一樣將這些事件進行轉播和改編。
《第七天》和《活著》都是描寫死亡的,《活著》中的主人公福貴是生不如死,但死后能夠買到墓地安葬;而《第七天》中的人物都是各種慘死:有跳樓死的、有被車撞死的、有賣腎死的、有治不起病死的,還有被強拆死的。這些底層的死者死后因買不起墓地,都是死無葬身之地,不能夠得到安息?!痘钪犯嗟伢w現了一種人文關懷,而《第七天》更多地體現了作者的社會責任感,對底層民眾生活的關心,為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人民打抱不平,同時表達了對各種政府不作為的不滿。
《第七天》正如書名那樣,講述了主人公死后七天的遭遇,每一天都遇到不同的人,發(fā)生不同的事,這其中摻雜著回憶與虛妄、愛情與感傷、高貴與渺小、荒誕與真實,接觸到人間的煉獄。主人公的幽靈楊飛,一路行進,從殯儀館出發(fā),一路跌跌撞撞,見到一群和他一樣死無葬身之地的亡魂,這其中有作者的親人,鄰居,也有陌生人。他們都是生活在底層的人民,遭遇到各種慘死。
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第三天中楊飛回顧自己的身世,楊飛的母親在火車快進站時上廁所生下楊飛,楊飛從廁所丟到鐵路上被年僅21歲鐵路工人楊金彪撿到,從此開始了他們之間父子情深的故事,讀之無不為之動容。楊金彪對楊飛傾注了無限的愛,上工他將小楊飛綁在背上,沖好奶粉放在胸前給小楊飛吃。他能夠根據小楊飛的聲音判斷他是否餓了、渴了,還是需要換尿布。因為楊飛的存在,他拒絕了所有的女孩,終身未娶。當楊飛要與親生父母相見時,他將自己所有的積蓄都拿出來為楊飛置辦行裝。為了楊飛能夠有更好的工作機會,他毫不猶豫地支持楊飛到北方城市工作;當他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癥時,為了不連累楊飛又離家出走。
我覺得這部小說的神來之筆就是塑造了楊金彪的形象,他一生善良勤勞,為曾經“遺棄”楊飛二十四小時而內疚一生,死于異鄉(xiāng)后,為了能夠與楊飛見一面,他自愿在殯儀館工作,兢兢業(yè)業(yè),一絲不茍,維護著公平正義。
第七天讀后感
我們仿佛行走在這樣的現實里,一邊是燈紅酒綠,一邊是斷壁殘垣。或是我們置身在一個奇怪的劇院里,同一個舞臺上,半邊正在演出喜劇,半邊正在演出悲劇,或喜或悲。
讀完全書后,我重新認識了生與死。生生死死還不如說是一場單程旅行,上上下下,來來往往。在本書中,生死也就是分隔于兩個世界,這個世界正在發(fā)生的,另外這個世界可能會絲毫不在乎。而有些東西,將從這個世界帶入另外這個世界里。本書以荒誕的視角行文,即一個死去的人。他回憶著和正經歷著的世界,在他的生前和死后這個世界又是怎樣的。從他死去的第一天寫到第七天,作為七個部分,書中開頭就以雪、霧、雨這些意象來營造出模糊的環(huán)境和視線,朦朧和荒誕的世界。在剛開始會給人一種困惑或不確定感,繼續(xù)閱讀下去后就能發(fā)現另一片天地。在書的前部分,主人公死后所見的人和發(fā)生的事在后文皆一一對應,從而將全書的內容緊密地聯系起來。內容上,這本書極大的諷刺了現實社會里的不公平、黑暗的一面,借助一個死去的人視角,從權利、金錢到現實人們的欲望再到人性的陰暗面:虛偽、攀比、惡毒、幼稚、沖動......這些在書中展露無遺。
小說中,死去的人生前有錢的話可以有墓地,有人哀悼,可以穿綾羅綢緞,可以有高檔的骨灰盒,可以買到一塊土地埋葬,最終能夠得到安息。沒有錢的人,不能買到土地埋葬,也就不能安息,只能永生,一直在這個悲慘的世界里,一直在那個叫死無葬生之地的地方。在殯儀館里,有錢的人可以坐沙發(fā),沒錢的人只能站著或者坐在一個塑料板凳上。而那些有權力的人更是豪華的待遇,需要城市封路,大批的游行。從這個情節(jié)里就將社會的許多方面暴露出來,現實中,在候車廳里,同樣是設有貴賓區(qū)休息室,里面的人可以吹著空調,喝著咖啡,翹著二郎腿。而普通人則是擁擠在一起,你推我搡,拖家?guī)Э凇?/p>
在小說中,還涉及到了社會輿論與社會人們的關注點。一個商場發(fā)生火災,而負責人對社會稱僅僅有7人死亡9人受傷,而網上的輿論則是說相關人員刪除了大部分的死亡名單,那些人的親屬也被送了封口費。最后主人公在那個叫死無葬身之地的地方遇到了那些在死亡名單上被刪除掉的人。這樣重大的事件就這樣被上面的政府敷衍了過去。同樣,主人公的母親花了二十年時間終于找到自己的親生骨肉,但是當警方的“驚雷行動”打擊組織的事公開后,社會媒體將全部的焦點集中到這次行動中,各種人物的剖析,信息的公開,社會已經忘記了主人公與他母親的相識。這是因為現實社會里的媒體往往是過多去迎合大眾的欲望吧。
小說是以生與死的世界展開,由于不久前送走了爺爺,因此每每讀到離別或生與死的時候,便潸然淚下,也會想到當初送別爺爺時候的情景,想到爺爺生前時候的樣子,爺爺以前的經歷也是那樣的艱辛,和奶奶一起含辛茹苦養(yǎng)育兒女,最后竟是落了這樣的結局,此刻千言萬語,也難能表達思念之情。
小說正如標簽上所寫的那樣,比《活著》更悲慘,比《兄弟》更荒誕。但是作者還是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與現實的荒誕相比,小說的荒誕真是小巫見大巫。
第七天讀后感
與現實的荒誕相比,小說的荒誕真是小巫見大巫-余華。
第七天絕對是一本非?;恼Q的小說,說的俗一點:都是瞎編的!沒有任何生活基礎,簡直都是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發(fā)生的事!可是,小說里的每個故事又確實是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發(fā)生過的。真的,現實生活比小說更荒誕。
我的朋友說,在你讀這本書之前,一定好好看新聞聯播。說的極是,書中的很多故事情節(jié)都源自我們的身邊,并且都上了新聞聯播。余華將這些互相沒有任何聯系的事件巧妙地串到了一起,讓所有的人物都在死后相見,并相互述說自己在人間的悲哀故事,比如主人公的父親因為沒錢治病,自己離家出走,死在野外;而主人公本人也因為餐館煤氣爆炸丟了性命,并在陰間與自己的父親相見;比如主人公的妻子因為羨慕虛榮而離開了他,做了高官的情人,并在高官落馬之后自殺人亡;比如商場大火,死了很多人,而政府掩蓋事實真相,讓死者家屬不知道自己的親人是死是活;比如爭鋒強拆,將上夜班回家白天睡覺的一堆夫婦在光天化日之下掩蓋在廢墟之下,留下可憐的小女一人在世上;比如政府醫(yī)院強制人工流產,將孕婦肚子里活活的嬰兒生命致死,并拋尸野外;比如死者沒有錢買墓地,活著的人賣掉自己的腎給死去的人買墓地,是在黑暗的地下醫(yī)院賣的,然后自己也因為手術感染而失去性命,等等等等,一起都是現實的悲哀。
讀這本書,心里有些顫抖。“這世界是多么地不公平,多么地殘酷。我們仿佛行走在這樣的現實里,一邊是等紅酒綠,一邊是斷壁殘垣,或者說我們置身在一個奇怪的劇院里,同一個舞臺上,半邊正在演出喜劇,半邊正在演出悲劇。。。。”(余華)
我讀過許多余華的作品,每一部作品都非常沉重,都深深地挖掘底層社會人民的苦難處境,比如《活著》《兄弟》。我們的社會不需要太多的浮華粉飾,更需要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而余華先生正是通過他的作品像我們展示一個不一樣的社會。
感謝作者用《圣經》里的“第七天”作為標題: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舊約創(chuàng)世紀》。盼望有一天我們世上所有的人都在神的國里安息,沒有苦難,沒有哭泣,也只有在神的國里,我們可以實現這一愿望。在人間,無處不悲哀。
如果你的心夠堅強,夠寬闊,推薦你讀這本書。
相關文章:
2.第七天讀后感
8.小說第七天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