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華的小說《第七天》讀后感2000字范文
推薦文章
余華的小說《第七天》讀后感2000字范文
《第七天》正如書名那樣,講述了主人公死后七天的遭遇,每一天都遇到不同的人,發(fā)生不同的事,這其中摻雜著回憶與虛妄、愛情與感傷、高貴與渺小、荒誕與真實,接觸到人間的煉獄。下面是小編為你們整理的內(nèi)容,希望你們喜歡。
余華的小說《第七天》讀后感2000字
看完余華的小說《第七天》,我由衷佩服。記得上一次看他的作品,是《活著》——他描寫的是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人的孤獨。他把“慘”寫到了極致,簡直不給主人公一點活路。但這樣過于絕對的不幸,反而是一種幸運,因為你知道,在現(xiàn)實生活中絕不會有這樣的事發(fā)生,那么主人公他可能算是最慘時代中最慘的遇難者了。
而《第七天》同樣也是寫“慘”,卻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首先,寫作風(fēng)格之新,其創(chuàng)意讓我覺得魅力非凡,是我讀過最有畫面感的文章之一。與其說是在讀一篇小說,還不如說是在看一部電影。相比《活著》,《第七天》最大的突破并不局限于主人公本身,沒有濃墨重彩地寫主人公如何如何不幸,主人公仿佛只是過客,只起到了線索的作用,而是由他穿插了許許多多不幸的人的不幸的故事。
在這些人當(dāng)中,沒有一個是有竇娥冤一般的冤屈,不是一種凄凄慘慘戚戚的大悲哀。卻也正因如此顯得更加真實,仿佛是實實在在發(fā)生過的故事一般。但如果僅限于如此,可能就只會限于優(yōu)秀,而不是卓越。我認為全書最大的亮點在于他的寫作角度。本書第一頁主人公就已經(jīng)去世,然而卻不是簡簡單單的倒敘,并沒有畫面一轉(zhuǎn),轉(zhuǎn)而講述他的生平,而是以他亡魂的視角來展開整個故事。
這里簡短地介紹一下故事的背景。在本書中,人死后并不會真正死去,而是會以另一種形態(tài)活著,但這種形態(tài)虛無縹緲,亦真亦假,就仿佛在夢境之中一般。這樣一個簡單卻十分新穎的背景,創(chuàng)造出一種迷霧一般的氛圍,周圍的世界還是那樣的世界,但是主人公卻被生與死的界限阻擋了。
在讀這本書時,你并不是像在讀一本書,你好像死去了,也透過一層陰魂不散的濃霧,窺探書里的世界。你睜大雙眼,只看到茫茫一片,以及隱匿其中的模糊輪廓。這種描寫手法,無疑暗暗增加了孤獨之感,因為你好像也被世界孤立,正在生的那一頭,以前的世界已成為過往煙云。
所以本書真正的意義并不在描寫刻畫一個比以往都更加悲慘的故事,而是讓讀者體會到一種近乎永久的孤獨。你雖然似乎還活著,但你心里清楚,你已經(jīng)死了,你不可能再像活人那樣活著,就像被流放在天堂與地獄之間的杰克那樣。這樣的一種風(fēng)格,讓我想起以前看過的一部經(jīng)典恐怖電影《寂靜嶺》。我打算先神游到《寂靜嶺》的世界中,并稍作停留,也算是捎帶為《寂靜嶺》寫一個觀后感。
我天生便是一個比較膽小的人,并不看什么恐怖電影。記得有一次看《閃靈》,看了一半便不敢再看了,而且還做了兩三天的噩夢,自此以后便發(fā)誓不再看恐怖片。然而我卻看完了《寂靜嶺》的一、二部。因為說實話,雖然主流上大家都將它當(dāng)作一部恐怖片,但我卻把它當(dāng)作是一種抽象的孤獨來看。因為在電影中寂靜嶺是另一個世界,一個大霧彌漫的世界,周遭的環(huán)境與現(xiàn)實世界一模一樣,只是籠罩在迷霧之中而已。而影片中的各種畸形扭曲的怪物,這可以把它們理解為現(xiàn)實中的不幸。
從這樣一個角度來看,寂靜嶺就仿佛是孤獨人們的內(nèi)心一般,在那里有著被埋藏在內(nèi)心深處的扭曲,與遠古野獸的本能。但更多的,是一種外界,永遠無法知道,無法了解,無法進入的孤獨。
《寂靜嶺》結(jié)局是主人公從寂靜嶺中逃離,但他并沒有從那個世界逃離,他雖然回到了家,那個家和現(xiàn)實中的家一模一樣。但是每一個人都知道它不是家,它仍是那個地獄,只是披上偽裝后稍微美觀一點的地獄。
回過來說余華的《第七天》,雖然與恐怖完全沾不上邊,但是卻和這部恐怖電影有異曲同工之妙。寫到這里時,我突然又想起另一本書。書名好像叫作《天藍色的彼岸》,可以理解為給兒童的死亡啟蒙,余華的《第七天》便是這本書的進階版。因為《天藍色的彼岸》,結(jié)局是主人公成功到了天藍色的彼岸,也就是得以安息了。
而《第七天》的主人公卻死后依然命運多舛,最后到了死無葬身之地?!短焖{色的彼岸》更像是安慰兒童,而《第七天》卻直接讓你看到血淋淋的現(xiàn)實,讓你知道悲歡離合總無情。
還有一點就是,關(guān)于《第七天》的畫面感的構(gòu)造,恕我直言,是我迄今為止看過的小說中數(shù)一數(shù)二的。它為電影的翻拍,省了導(dǎo)演不少事(如果將來出現(xiàn)的話)。它的畫面感呼之欲出,就如我之前寫的那樣,與其在看一本書,不如說是在看一部電影,但是很可惜,到目前為止,中國的導(dǎo)演們還沒有發(fā)現(xiàn)這部書的潛力。
這本書真的是一個很好的題材,因為它還非常含蓄地隱射了一些現(xiàn)代中國的問題,以及一些熱門話題。它的影射不是寫得微不足道,而是將其夸張化。當(dāng)然,它的放大也不是無限制的。這種恰到好處的寫法,完全可以轉(zhuǎn)換成一種新的電影拍攝方法。這里我再次感嘆沒有人將其翻拍為電影的不幸,因為它比現(xiàn)在市面上很多故弄玄虛、胸中無物,卻強求深遂的影視劇強太多。但是卻無人賞識。總而概之這本書,并不是我這樣的凡夫俗子,便足以將其表達清楚的,而且偏向于意會,而不是言傳。
《第七天》,需要在深夜細品。
余華的小說《第七天》讀后感2000字
余華是我頗為喜歡的一個作家,他的創(chuàng)作風(fēng)格很獨特,既有魯迅似的深邃辛辣,又有錢鐘書似的幽默。最早接觸到他的作品是高中時看根據(jù)他的小說《活著》改編的電視劇《福貴》,后來上大學(xué)第一次買小說,就買了一本他的小說集,集中收入了他的代表作《十八歲出門旅行》《在細雨中呼喊》《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等小說。
距離他創(chuàng)作出長篇小說《兄弟》后的七年,他精心醞釀出了《第七天》這部在“在絕望的荒唐中反升華,在死亡的永恒中得永生”震撼人心的小說。有人說:余華把七年的光陰濃縮為七天來度過,未免也太短暫了!但我個人覺得獨具匠心的藝術(shù)家總能在短時間的表演中給讀者和觀眾帶來一生的思考和觸動。
今天下午我大塊朵頤的讀完了《第七天》,覺得它與之前的作品風(fēng)格迥然不同,以至于有些評論者認為它很荒唐,并認為它 是余華出道以來最差小說。“更有”毒舌“稱此為小說中的《富春山居圖》 。別人怎么想,我不管,我個人理解是余華創(chuàng)作出了現(xiàn)實主義的巨作《活著》這部代表他人生高峰的小說后,他一直希望突破自己,找到另一種適合自己的創(chuàng)作方式,而 《第七天》無疑就是一個新的嘗試。它 借助《舊約·創(chuàng)世記》開篇的方式,講述一個人死后七天的經(jīng)歷。這個人沒有墓地,無法安息,在生與死的邊境線上游蕩,然后來到一個名叫死無葬身之地的地方,那里聚集了很多沒有墓地的死者……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我的理解是人生是孤獨的,死后也是孤獨的,但死后當(dāng)孤獨與孤獨相遇,大家圍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而且人人平等時,那便是永生!
《第七天》是一部充滿哲理的小說,同時也是生活在此在世界蕓蕓眾生的圖像。余華以其精湛的藝術(shù)構(gòu)思和駕馭陌生化語言的能力將近十年來中國所面臨的社會問題濃縮在這篇小說中,極像一個冷靜而又客觀的旁觀者在揭示問題、分析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他寫的故事不再是遙遠的平行空間里發(fā)生的故事 ,而是直面生活,如拆遷、墓地漲價、女強人的孤獨與愛情、 死嬰、賣腎、iPhone4s、理發(fā)店 洗頭工凄美的愛情 、 火災(zāi)、車禍 , 枉死的 袖管上戴著黑紗 的老人。仿佛我們置身于一個絕望的境地,生是無望,死后也無望,以致作者 思緒里突然出現(xiàn) 了這樣 念頭,“我怎么覺得死后反而是永生。”它超越了魯迅在 絕望的同時 不 放棄希望,在絕望中,反抗絕望 并升華為希望的詩句 “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這種虛妄,它貫穿于小說的始終,成為小說的主線,唯有死亡才能夠消解它。同時也比唐代詩人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獨創(chuàng)然而淚下”的詩句更獨孤的絕唱!比莎士比亞“生存還是毀滅”更具有震撼力的表達 。也即是我讀出的“ 在絕望的荒唐中反升華,在死亡的永恒中得永生”的主題!
而這個主題,恰恰說明了余華隨著人生閱歷的增加,隨著思考深度的遞增,也像其他的作家一樣趨向于宗教的懷抱,他的宗教就是他的作品所提出的解決方案,也即它心中的天堂,那里—— 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樹木茂盛,樹枝上結(jié)滿了有核的果子,樹葉都是心臟的模樣,它們抖動時也是心臟跳動的節(jié)奏。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還有一些有肉體的人,在那里走來走去。 那里樹葉會向你招手,石頭會向你微笑,河水會向你問候。那里沒有貧賤也沒有富貴,沒有悲傷也沒有疼痛,沒有仇也沒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它的名字卻叫“死無葬身之地”!而這個地方只有死后才能抵達,多么荒誕,但荒誕的背后是血淋淋的現(xiàn)實。
《第七天》的出版,讓我再一次見證了余華作為一個資深作家所具有的創(chuàng)作潛力,他總是與底層老百姓同呼吸,共命運 ,藝術(shù)化的展現(xiàn)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表達出他們的心聲,這也許這 就是他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