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心得體會5篇
推薦文章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心得體會精選5篇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是美國作者塔拉·韋斯特弗所寫,上市第一周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作者因為這本書被《時代周刊》評為“年度影響力人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心得體會精選5篇,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更多讀后感相關(guān)內(nèi)容推薦↓↓↓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1
看《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時候,會想起一個笑話:一個人在高速路上打電話并大喊,大家都瘋了,他們都在逆行。這個原本很有意思的笑話,細想?yún)s有一點可怕的意味,如果一個人從小就被教育行走方向就是如此與其他所有人相反呢?這還是一個笑話嗎?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事件,是美國作家塔拉韋斯特弗前半生的真實經(jīng)歷。她與兄弟姐姐父母一起生活在愛達荷州的山區(qū),在17歲之前從未上過學(xué),每天與哥哥父親一起拆解廢料,幫母親調(diào)制精油,每天囤積食品生活資料以防末日來臨,并且按照父母所灌輸?shù)纳罘绞?、意識形態(tài)生活下去。她的父母想法是如此驚人而殘酷,他們認為災(zāi)難是上帝的旨意,有病受傷不需要看醫(yī)生,即使是嚴重的燒傷也可以用順勢療法治療;女人就該待在廚房里,而哥哥肖恩以愛之名,施加的殘酷對待則更可怕,女人穿裙子與男人交談就是“妓女”,而塔拉則麻木地承受,不斷被洗腦,繼而欺騙自己來讓自己好過一點。
應(yīng)該說父親、母親和哥哥肖恩一起塑造了塔拉,他們一起用家庭的名義、愛的名義束縛著、欺騙著、壓迫著塔拉以及其他家人,任何人想要反抗都是對家庭的背叛。這是一股強大到可怕的力量,偏見、親情,與家庭環(huán)境結(jié)合在一起的關(guān)系是如此牢不可破,讓人無法掙脫,塔拉的姐姐奧黛麗就是如此,她的良知與常識一度清醒,她想要去與塔拉一起對抗肖恩,可是當她深陷在那種狂熱與偏執(zhí)中時,背叛妹妹融入其中才是一個更容易的選擇。
塔拉的家庭很值得玩味,七個孩子,三個離開大山,四個留在那里,離開的都獲得了博士學(xué)位,而留下的連高中文憑都沒有,這是涇渭分明的家庭,人們的選擇與自己的家庭、生活環(huán)境息息相關(guān),但是選擇往往是完全不同的方向。塔拉的母親討厭家中漂亮的衣服、繁復(fù)的花邊束縛了自己的天性,于是她投向了完全相反的那一面。家里全是臟亂的環(huán)境腐敗的味道。而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孩子們也分別選擇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完全或沒有,人的心靈總是容易走向極端,面對我們痛恨的,除了完全的背離,或者服從,沒有中間地帶可以選擇。
塔拉的經(jīng)歷確實非常有警示作用,盡管她所經(jīng)歷的非常可怕甚至令人膽寒,但可能在每個人的家庭中,這種憤怒、狂躁、偏執(zhí)、被害妄想種種情緒都在產(chǎn)生,并且不動聲色地傳達給孩子們,只不過不易察覺。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子女能夠感知的只有愛,而無視背后的控制、影響,即使遠離了家庭與父母,威力依然存在,因為這些認知與想法、對世界的看法與觀點,是和整個世界觀綁定在一起的,這蒙蔽了人們的雙眼,讓人無法看到思想的偏差究竟有多大。
從塔拉韋斯特弗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教育帶給一個人的改變,教育使人眼界開闊,思維拓展,看到更多的真相,而不是自己內(nèi)心堅執(zhí)相信的;教育使人放下傲慢,懂得謙遜;教育使人理解他人,也原諒了自我。教育就像帶領(lǐng)你爬向一座山,只有到達山頂,才能看清這個世界。
看完這本書,覺得教育與學(xué)習(xí)確實塑造了塔拉,但是更令人敬佩的還是她本人,她對于自身的體察,她內(nèi)心深處的自省與堅毅。受教育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權(quán)利,但是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中學(xué)會獨立思考。看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乃至看到自己,是最難的事情,而這些作者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做到了。她甚至還改變了自己,她做到了很多人一輩子都難以企及的事情。這是要比獲取再多世俗的榮譽更加榮耀的事情。
一直以來我格外喜歡的那句瑪麗·安托瓦內(nèi)特的話:在我的開始是我的結(jié)束。這句話足以代表很多人的一生,瑪麗皇后處在她的生活環(huán)境中,所以她就只能是王后并走向滅亡,羅納德弗雷姆筆下的郝薇香命運早在出生就已注定,方方的小說《在我的開始是我的結(jié)束》中黃蘇子無力擺脫她的命運軌跡。所以我們才格外敬佩這樣的塔拉韋斯特弗,因為隨波逐流是舒適的,而認識到自己原生家庭的缺陷并努力克服才是勇敢的。每一步都需要背離人類所固有的思維如爬山一般艱難,塔拉的故事給我們每個人以勇氣,打破命運的枷鎖,認識你自己,這雖然困難,卻并非不可戰(zhàn)勝。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2
看完《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我的心中五味雜陳。這本書的作者是塔拉。主人公出生在一個原生家庭。她有一個偏執(zhí)的父親,一味順從的母親,怯懦無能的姐姐奧黛麗,無法形容的暴力哥哥肖恩。
后來,她嘗試去接受教育。她發(fā)現(xiàn)教育所傳授的東西與父親所教她的完全不符,出入很大。她開始打破父親口中的真理,探尋教育的真諦。
我很佩服塔拉,她沒讀過初中還能憑自己的努力獲得那么高的學(xué)術(shù)地位和成就。上帝關(guān)掉了她所有的窗,但她本身就是一束光。
原生家庭給人的影響真的很大,就像文中的父親所言——不能去上學(xué),不能接受教育;不可以用青霉素,因為那里面有撒旦的毒藥;牙疼時不可以服用止痛藥,因為疼痛可以讓你清醒,與上帝交流。
但是,我們請不要埋怨這種家庭。其實一切的幸和不幸都取決于我們自己。就像塔拉,她從不會向生活屈服,從第一次鼓起勇氣向父親提出想要上學(xué),到后來的逐漸改變,這種蛻變,就是教育。
我們要學(xué)習(xí)塔拉,學(xué)習(xí)她的堅強,學(xué)習(xí)她的善良,學(xué)習(xí)她的勇敢,學(xué)習(xí)她的質(zhì)樸,學(xué)習(xí)她的努力。其實,相較于塔拉,我們生活在一個相對美好幸福的環(huán)境里。因此,請不要再抱怨生活的不好,因為,對于塔拉來說,我們是及其幸運的。
這本書也突顯了教育的重要性。塔拉因教育而融入社會,而真正的融入生活。這本書警醒更多人注重教育。人類因教育才能生活的更好。
這本書對我們的幫助很大。閱讀完后,它讓我豁然開朗。從前我總會抱怨生活的種種不適,認識塔拉之后,我才明白。幸與不幸是由自己取決的。
所以,快去閱讀《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吧,它會讓你受益匪淺的。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3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的書名太喜歡了,讀來那么勇敢、那么堅定。據(jù)說,這本書的中文書名是作者欽定的。
書的英文名字是《Educated》,這個單詞翻譯過來是指受過良好教育的,有教養(yǎng)的。整本書讀畢,可以很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為本書起名的深意。作者塔拉韋斯特弗 ,美國歷史學(xué)家、作家。十七歲前從未上過學(xué),通過自學(xué)考取楊百翰大學(xué)?!赌惝斚聒B飛往你的山》一書是她的處女作,也是她的個人自傳。
塔拉出生在一個大家庭,她是家中最小的一個孩子,她的上面有六個哥哥姐姐。在這個人口眾多的大家庭中,塔拉的父親是絕對的主導(dǎo)者。
應(yīng)該如何形容塔拉的父親呢?
塔拉在書中形容道:他的手粗糙厚實——那是一輩子辛苦勞作人的手——緊緊抓住《圣經(jīng)》。塔拉的父親固執(zhí)獨斷,也勤勞樸實。
塔拉的兄弟姐妹鮮有上學(xué)的,他們在家里認字讀書。父親講述給他們的外面的世界是不美好的,是令人恐懼的。父親將他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講述給他的孩子們,他將與他不一樣的一切人都歸為異教徒行列,鄙視他們的行為,排斥與他們交往。
塔拉的父親說:在這個家,我們遵守上帝的戒律。
同時,塔拉的父親一直存有很濃厚的危機意識,他為即將到來的“末日”進行一切可能的儲備,食物、燃料、水,他還將紙幣換成硬幣形狀的銀子和金子,裝在小箱子里放入地下室……塔拉父親的儲備一直沒能派上用場,只是,這并不防礙他繼續(xù)進行儲備。
塔拉的父親說:當需要的時刻到來,準備的時刻就過去了。
塔拉父親呈現(xiàn)現(xiàn)給塔拉的世界,讓塔拉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里都無法自處。
電影《芳齡十六》中,包括薇薇安在內(nèi)的數(shù)十名少女,自出生起就從未見過太陽。她們一直生活在地下,管理者們聲稱外面是個充滿毒氣的世界,她們被發(fā)現(xiàn)、被施救。少女們聽從安排,服從命令,她們時刻提醒自己要做一個端莊的好姑娘,這樣,等她們長到足夠大的時候,她們就會被很好的家庭領(lǐng)養(yǎng),開始她們的新生活。
突然有一天,索菲亞告訴薇薇安千萬不能吃分派給她們的“維生素”,索菲亞告訴薇薇安那并不是什么所謂的“維生素”,而是讓姑娘們昏睡的強劑量安眠藥。薇薇安將信將疑,因為年少時候索菲亞因為害怕而背叛過薇薇安。在索菲亞懇切的目光中,薇薇安最終沒有吃下藥片。夜晚來臨,身旁的姑娘們都進入了深度睡眠中……
影片中的姑娘們生活的環(huán)境和塔拉有著許多相似的地方。所不同的是,塔拉并未與世隔絕,她生活在人群之中,生活在陽光之下。父親養(yǎng)育塔拉的目的,雖然不如薇薇安所遭遇的那般可怕,卻是絕對的獨斷獨行。
塔拉的哥哥肖恩是一個可怕的存在,我?guī)缀跻呀?jīng)找不到可以形容他的詞匯,更令人難過的是,塔拉的父母及家人對肖恩的放任。
“當我徹底接受了自己的決定,不再為舊冤耿耿于懷……我終于擺脫了負罪感?!遍_始新生活的塔拉很長一段時間生活在深深的不安之中,她成了大家庭唯一的背叛者。她不再受控于父親,也永遠得不到父親的原諒。
整本書中,令人震撼的是這一家人頑強的生命力。車禍、燒傷、摔落,他們歷遇災(zāi)難,他們逢兇化吉。或許,也正是因為這頑強的生命力,塔拉成為了一個了不起的女性,一個全新的塔拉。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4
人們都說,春生,夏長。夏天,興許是個應(yīng)該成長的季節(jié)。于是我檢索了一下自己的計劃,終于花了些許時間,看了一本,別人推薦了很久的書,譯名是《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其實書名和譯名,并無關(guān)系,原名應(yīng)當是,教育自傳吧,整本書也確系是描述了女主的受教育經(jīng)歷,具體而詳盡,只是其中的經(jīng)歷百折千回,極端又驚險,雖然女主最終在學(xué)業(yè)上獲取了一些成就,但也是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我想譯者,大概是想鼓勵我們,心懷美好,積極飛向真正信仰的山林吧。
整本書更像是塔拉的自傳回顧,講述了一個來自美國大山深處的女孩,通過接受教育最終實現(xiàn)與原生家庭和解的過程。塔拉的原生家庭負面的很典型,暴戾、無助、壓抑并不可違背。塔拉的父母有七個孩子,童年一點也不輕松,每個孩子都需要承擔(dān)一定程度的活,以減輕負擔(dān)。因為父親偏執(zhí)而不可挑戰(zhàn),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所以塔拉的童年,經(jīng)常在忙著儲存食物。她的父親總是相信會有突如其來的戰(zhàn)爭,只有儲存好相應(yīng)的食物,才能活下去。因為父親,塔拉和兄弟姐妹不斷的置身于危險之中,但即便經(jīng)歷了兩次同樣的車禍,著火事件,孩子一次次的受傷,甚至于父親自己也經(jīng)歷爆炸燒傷,依舊不能讓他覺醒。塔拉與兄弟姐妹的童年,充滿著傷痛和不安全感;母親懦弱但忠實追隨父親,每次孩子受傷,第一時間并不是去醫(yī)院,而是交由母親處理,母親對于父親的決斷,從不反對。大哥肖恩有極端的暴力傾向,不止一次傷害她和姐姐,不僅將塔拉的頭塞進馬桶,還用剛殺完狗沾滿血的刀,威脅塔拉……種種經(jīng)歷,讓塔拉17歲前,以為自己的生活,就是眼前的樣子。直到哥哥泰勒,考取大學(xué),給她帶來了新的視野,讓塔拉明白,世界遠不止眼前的灰暗,于是塔拉踏上了求學(xué)之路,最終完成了蛻變。我想這本書被無數(shù)人推薦,大概就是因為塔拉在這樣極端的環(huán)境中,依舊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自我實現(xiàn)吧。
也許塔拉寫這本書的初衷,更多的是想表現(xiàn)與原生家庭割裂的種種困惑和家庭教育對她的影響,不過我看這本書的角度,更多的是,感慨受教育帶來的實質(zhì)變化?,F(xiàn)階段的媒體特別發(fā)達,每天每個人交互和接受的信息不盡其數(shù),甚至因為互聯(lián)網(wǎng)的興起,帶動了一些自媒體的成功,于是有一小部分人開始吹捧,讀書無用。僅僅是出于機遇帶來的獲利,便迫不及待的像社會展示,好像成功就是獲利,好像獲利的成本,不必通過努力實現(xiàn)一樣。對于這一點,我特別氣憤。我們都知道,僅僅是小部分人,能夠被幸運眷顧,成為特例,跳出原有的階級,所以,才會讓這小部分人出現(xiàn)在大眾的眼前,告訴我們,抓住機會,有多么難得。但是在更多的情況下,對于貧下中農(nóng)二代,民工子弟而言,唯一的出路,也僅僅還是讀書。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機會與資本的力量實現(xiàn)資源對等。從某種層面來說,中國的高考體制,也許就是我們這些貧二代與富二代最公平公正的機會了。
如果我們只是貧窮,我們應(yīng)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學(xué)習(xí),改變自己的人生就會顯得相對容易一些;如果我們不僅是貧窮,還需要抵抗更多來自外界的困境,那么學(xué)習(xí)和受教育,依舊是我們脫離困難的最大助力。塔拉告訴我們,教育意味著創(chuàng)造,意味著打開生命的無限可能,通過教育,我們才能接受不同的聲音,去看更大的世界,最終,塑造一個,最理想的自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后感5
塔拉終于在最后掙脫了來自原生家庭的桎梏,想要真正擺脫長達將近二十年的影響,不僅難在在孤獨和無助中去接觸和接納新的思想,更難在承認過去生活的錯誤與荒誕,舍得站在曾經(jīng)深愛的家人的對立面,其實我們每個人成長的軌跡都有相似之處,隨著年齡的增長,經(jīng)歷的豐厚,思想的變遷,我們一步步摒棄過去的某些觀念,一點點成長為全新的自己,塔拉把成為新的自己的過程稱為教育。
其實每個階段的教育帶給我們的意義都是不同的,只有親身經(jīng)歷才能真正感知其中的意義,總有人在模糊教育真正的意義,教育并不能直接帶給我們財富和名利,它真正帶給我們知識之外的收獲是獨立思考的能力,質(zhì)疑的能力,共情的能力,使我們得以運用我們所積攢的能力去發(fā)揮我們所學(xué)到的知識,然后我們能夠去創(chuàng)造,進而發(fā)揮了價值,對社會做出了貢獻,教育的意義得以顯現(xiàn)和立體化。正如塔拉在最開始對歷史的探索充滿怯弱和敬畏,在寫完博士論文時她明白了,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就是我。
塔拉的父親看似是矛盾的,他既深愛自己的家人又一次次將他們推向深淵,但其實在我看來,我們眼里的深淵在他看來未必是深淵,他將苦難視為上帝的旨意,可能他自己都沒有發(fā)覺,他所信仰的教條已經(jīng)被他扭曲為說服自己和他人的借口,成為了束縛身邊所有人得工具,將身邊所有人都桎梏再自己的思想之下,一旦有人常識擺脫他的控制就成為了他口中的魔鬼,就該被所有人唾棄和譴責(zé),他最終控制了塔拉的母親、肖恩等等留在家里留在他身邊的人,可他們永遠都不知道也不會承認和接受一旦跳脫屬于他們的那個空間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是多么荒誕可笑,正如塔拉在書中兩次提到的一句話:“如果一次跌倒是上帝的意志,那么第二次又是誰的呢?”
其實他的子女也都嘗試過擺脫他的束縛,最終的結(jié)果讓這個家成為了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塔拉最后還剩下的一半家庭,他們終于愿意接受過去一切的錯誤,找到自己,獲得新生,實現(xiàn)了擺脫自我內(nèi)部約束的積極自由。另一半是留下的那一半家庭,無法改變,他們依賴仍存的家庭,他們無法改變和失去,你依賴什么,什么就對你有權(quán)利,自然就不得不臣服于父親自己的一套教條之中,在糟糕的環(huán)境中腐爛和不斷惡化。
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觀念,不同的思想、不同的道德準則,沒有人可以更沒有人有資格把自己的一套準則強行嵌套在他人之上,人和人之間相處靠的不是彼此完全吻合的觀念,而且兩套觀念即使都有棱角,但是棱角更多是可以相容的部分,不至于刺傷彼此,所以我們選擇留下,而如果真的有人帶著他的一套想法刺傷了你并且試圖同化、束縛和限制你,那也只能遺憾的道聲再見。
最后引用塔拉的一句話:“我所有的奮斗,我多年來的學(xué)習(xí),一直為了讓自己得到這樣一種特權(quán):見證和體驗超越父親所給予我的更多的真理,并用這些真理構(gòu)建我自己的思想?!?/p>
我們每個人都比別人講述的故事中賦予我們的角色更復(fù)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