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国产专区在线观看|日韩免费看视频三区中文字幕|中文无码精品久久久|自偷自拍亚洲首页av

  • <ul id="y0emu"></ul>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10000字范文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10000字范文

      本書描述一九六八年蘇俄入侵捷克時期,民主改革的氣息演變成專橫壓榨之風(fēng)潮,本書剖示隱密的無情,探討愛的真諦,涵蓋了男女之愛、朋友之愛、祖國之愛。在任何欲望之下,每個人對于各類型的愛皆有自由抉擇的權(quán)利,自應(yīng)負(fù)起誠懇執(zhí)著的義務(wù)。下面是小編為你準(zhǔn)備的關(guān)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 ,歡迎閱讀,希望你喜歡。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10000字

      這本書的確讓人思考很多東西,如果你真的是一個愛思考的人的話。

      書中前五部的標(biāo)題十分的對稱:

      一.輕與重

      二.靈與肉

      三.不解之詞

      四.靈與肉

      五.輕與重

      其實在前面的五部里面昆德拉已經(jīng)完全地表明了他對于生命的存在的思索,后面的兩部只是一個任務(wù)性的總結(jié)和交代而已。書中的重要的問題我整理了一下,大概如下:

      一

      生命的意義是在于輕還是重?輕代表的是舒適、輕松、沒有責(zé)任和義務(wù),而重則代表的是沉重、痛苦、對他人的愛和義務(wù)。如果你明白了他說的輕和重是什么,那么你就知道為什么書名叫做《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了。

      尼采常常與哲學(xué)家們糾纏&mdash;個神秘的“眾劫回歸”觀:想想我們經(jīng)歷過的事情吧,想想它們重演如昨,甚至重演本身無休無止地重演下去!這癲狂的幻念意味著什么?

      從反面說“永劫回歸”的幻念表明,曾經(jīng)一次性消失了的生活,象影子一樣沒有分量,也就永遠(yuǎn)消失不復(fù)回歸了。無論它是否恐依,是否美麗,是否崇高,它的恐怖、崇高以及美麗都預(yù)先已經(jīng)死去,沒有任何意義。它象十四世紀(jì)非洲部落之間的某次戰(zhàn)爭,某次未能改變世界命運的戰(zhàn)爭,哪伯有十萬黑人在殘酷的磨難中滅絕,我們也無須對此過分在意。

      然而,如果十四世紀(jì)的兩個非洲部密的戰(zhàn)爭一次又一次重演,戰(zhàn)爭本身會有所改變嗎?會的,它將變成一個永遠(yuǎn)隆起的硬塊,再也無法歸復(fù)自己原有的虛空。

      如果法國大革命永無休止地重演,法國歷史學(xué)家們就不會對羅伯斯庇爾感到那么自豪了。正因為他們涉及的那些事不復(fù)回歸,于是革命那血的年代只不過變成了文字、理論和研討而已,變得比鴻毛還輕,嚇不了誰。這個在歷史上只出現(xiàn)一次的羅伯斯庇爾與那個永劫回歸的羅伯斯庇爾絕不相同,后者還會砍下法蘭西萬顆頭顱。

      于是,讓我們承認(rèn)吧,這種永劫回歸觀隱含有一種視角,它使我們所知的事物看起來是另一回事,看起來失去了事物瞬時性所帶來的緩解環(huán)境,而這種緩解環(huán)境能使我們難于定論。我們怎么能去譴責(zé)那些轉(zhuǎn)瞬即逝的事物呢?昭示洞察它們的太陽沉落了,人們只能憑借回想的依稀微光來辯釋一切,包括斷頭臺。


      如果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鐘都有無數(shù)次的重復(fù),我們就會象耶穌釘于十字架,被釘死在永恒上。這個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歸的世界里,無法承受的責(zé)任重荷,沉沉壓著我們的每一個行動,這就是尼采說永劫回歸觀是最沉重的負(fù)擔(dān)的原因吧。

      如果永劫回歸是最沉重的負(fù)擔(dān),那么我們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輝煌的輕松,來與之抗衡。

      可是,沉重便真的悲慘,而輕松便真的輝煌嗎?

      最沉重的負(fù)擔(dān)壓得我們崩塌了,沉沒了,將我們釘在地上??墒窃诿恳粋€時代的愛情詩篇里,女人總渴望壓在男人的身軀之下。也許最沉重的負(fù)擔(dān)同時也是一種生活最為充實的象征,負(fù)擔(dān)越沉,我們的生活也就越貼近大地,越趨近真切和實在。

      相反,完全沒有負(fù)擔(dān),人變得比大氣還輕,會高高地飛起,離別大地亦即離別真實的生活。他將變得似真非真,運動自由而毫無意義。

      那么我們將選擇什么呢?沉重還是輕松?

      巴門尼德于公元前六世紀(jì)正是提出了這一問題。她看到世界分成對立的兩半:光明、黑暗;優(yōu)雅、粗俗;溫暖、寒冷;存在、非存在。他把其中一半稱為積極的(光明;優(yōu)雅,溫暖,存在),另一半自然是消極的。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種積極與消極的兩極區(qū)分實在幼稚簡單,至少有一點難以確定:哪一方是積極?沉重呢?還是輕松?

      巴門尼德回答:輕為積極,重為消極。

      他對嗎?這是個疑問。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輕、重的對立最神秘,也最模棱兩難。

      &mdash;&mdash;《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毫無疑問,米蘭昆德拉是一個天才,用他的在短短的一兩頁中便把讀者忽悠的暈頭轉(zhuǎn)向,顛三倒四,在迷迷糊糊中就被他灌醉了,然后繳械,舉手投降。這兩頁我不知道讀了有多少遍,每一次讀的時候都是五體投地,因為他講的東西似乎就是那么回事兒。而且我也從他那里學(xué)會了這個強大的忽悠技巧,如果&hellip;&hellip;那么&hellip;&hellip;,如果&hellip;&hellip;就&hellip;&hellip;,于是&hellip;&hellip;。條件必須是高大上的,而且結(jié)論也必須是高大上的,那么你的文章也自然就是高大上的了。我就是這樣被他忽悠瘸了,呵呵

      其實人家是有真貨的,否則也得不了諾貝爾文學(xué)獎。他引用了尼采的輪回觀,他說如果我們以這樣的視角去看生命的話,你就會覺得生命變得重似千斤,難以承受。相反的來說正因為生命和歷史一去不返,所以再沉重的事情到最后都變得像一縷青煙一樣那么的虛無縹緲。

      所以最后昆德拉的結(jié)論是沉重對于生命來說是有意義的,縱然有時是痛苦的,難以承受的。然后小說的節(jié)奏就開始了在輕與重之間徘徊從而凸顯這一主題。

      米蘭昆德拉的結(jié)論是對的,但是他的證明方式我稱之為詭辯式的。他大侃特侃的時候,其實偷偷地把自己的前提假設(shè)藏在了背后,然后你就跟著他的思路被忽悠的云里霧里。他的證明邏輯的基本前提就是:上帝的存在=輪回的訓(xùn)在,然后通過假設(shè)輪回觀的過于荒謬性來說明輪回觀的錯誤。因為輪回觀是假的,所以上帝也是不存在的。當(dāng)然他的重點不是證明輪回觀的正確與否,而是引出輕與重的問題。但是他的人生思想實實在在是基于這樣的一個假設(shè):上帝是不存在的。

      然而上帝的存在不等于輪回的存在,因為一個是真宗教,一個是假宗教。他證明了假宗教是假的,然后就說世界上沒有真宗教,這是不負(fù)責(zé)任的。

      所以昆德拉繞了這么大的一個圈子,得到這個結(jié)果其實有點扯淡。因為如果真的有一位全知全能的上帝的話,那么世上所有發(fā)生的一切看似微不足道,在神那里卻都是重要的。沒有一件事情會被落下,縱然人不再想起來,縱然罪犯可能會逃脫世界上法律的制裁,縱然沒有知道過你默默的愛心和付出,這都不再是問題。因為神都知道,看見了,并且記下來了。

      并且被造的沒有一樣在他面前不顯然的;原來萬物在那與我們有關(guān)系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開的。(希伯來書4:13和合本)

      二

      到底我們的所碰到事情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如果是必然的,那么它就是有分量的;如果是偶然的,那么它就是毫無分量的,甚至是不足掛齒的。

      “非如此不可嗎?”

      “非如此不可!”

      &mdash;&mdash;《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這句歌詞寫得是一種沉重的決定,當(dāng)這個決定無比沉重時,我們才知道自己做的是沉甸甸的,有實在意義的東西的。當(dāng)小說的主人公不得不去接特蕾莎回來時,他覺得愛和責(zé)任把他逼到了墻角。這種必然性是沉重的,要付上代價的。

      相對而言生活中的那些偶然的事情就成為了沒有意義的存在。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他們(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的相遇呢?他們的相遇好像是那么的偶然,那樣的隨意。我如此珍視的女人,甚至為了她愿意犧牲自己生活方式的一個重要的女人,竟然來自于一個偶然的相遇!這太荒謬了,他甚至接受不了這個事實,所以托馬斯除了胃的壓迫感與歸來后的失望感以外,覺不出一點兒同情。這個問題在這個夜晚困擾住了托馬斯。

      鄧麗君的那首《如果沒有遇見你》其實就說了這個問題,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會被歌詞深深打動的原因。這么重要的事情竟然僅僅存在于一件偶然的事情上,這也太讓人懸心了。想到這里的時候誰能夠不捏一把汗呢?其實我們的出現(xiàn)到底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這個直接牽扯到的是整個的宗教觀,哲學(xué)觀還有我們的基礎(chǔ)物理理論。

      如果從哲學(xué)上來看,其實它就把這個人類對于世界的認(rèn)知分為了兩類,唯心主義世界觀和唯物主義世界觀。一個相信世界就是一堆物質(zhì)在亂碰而已,它是完全沒有任何的價值和意義的,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堆沒有任何思想,美,自由的物質(zhì)突然間碰撞出來了生命,后來這些生命進化成了我們。呵呵,扯淡!所以我相信世界宇宙是由一位無限智慧的上帝創(chuàng)造掌管的,這不是隨機,不是巧合,不是概率的問題。一切都有他的美意,就如圣經(jīng)上所說: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8:28)

      從宗教上來說,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問題在神學(xué)上爭吵了上千年,并且在中形成了兩大流派,各執(zhí)牛耳,互不妥協(xié),甚至曾經(jīng)為了這個問題互相殺害過自己的弟兄姐妹。這兩派就是加爾文主義和阿民念主義,而且兩派中都產(chǎn)生影響世界的大神學(xué)家或者是布道家。我們從他們生命的見證中可以知道它們的的確確是神的仆人就像加爾文和約翰衛(wèi)斯理。然而現(xiàn)在的很多極端的還是不謙卑,稱跟自己不一樣的是異端這個很有趣,這讓我想起來了物理上的爭執(zhí)。

      在物理的基礎(chǔ)理論上,這個問題的背后其實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xué)兩個現(xiàn)代物理基石的嚴(yán)重不可調(diào)和性。就像愛因斯坦的那句非常有名的話:上帝還擲骰子嗎?當(dāng)人們發(fā)現(xiàn)測不準(zhǔn)原理的時候,很多的傳統(tǒng)的科學(xué)家都快瘋了。他們無法接受這個物質(zhì)的世界是建立在這些我們永遠(yuǎn)不能掌握的事情上(他們覺得這就成了偶然性的了)。我測量一個粒子的位置越準(zhǔn),那么我們就測量它的動量越加不準(zhǔn),反之亦然。哈哈,在我看來這反而是上帝更大的智慧,人類在古代想建造通天的巴別塔,上帝讓人類語言變亂沒法溝通?,F(xiàn)在人類妄想通過物理的世界建立一座可以預(yù)知一切的巴別塔,結(jié)果是明顯的&mdash;&mdash;神用測不準(zhǔn)原理變亂了他們的語言。但是亞當(dāng)?shù)暮笠醾兪遣粫讌f(xié)的,他們比較聰明,至少是比那些鉆了牛角尖的(極端的加爾文主義或阿民念主義者)聰明多了??茖W(xué)家們仔細(xì)地審視量子力學(xué)和相對論的證據(jù),發(fā)現(xiàn)他們的邏輯都非常的清晰,現(xiàn)在來看完全沒有錯誤,但是的的確確有著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所以他們就謙卑下來承認(rèn)了自己的無知,相信這兩個偉大的理論還有一些致命的我們暫時還沒有發(fā)現(xiàn)的問題,所以他們正在探索全新的超越這兩個理論的物理理論,例如現(xiàn)在流行的弦論、平行宇宙說等等。

      然而很多“執(zhí)著”的們還在那里爭辯,到底一切都是神預(yù)定的呢還是人、天使、魔鬼可以自由選擇呢?客觀上來說圣經(jīng)中支持加爾文主義和阿民念思想的經(jīng)文是差不多對等的,我們卻沒有像人家世人一樣謙卑下來,承認(rèn)自己或者自己支持的圣徒的無知,執(zhí)拗到底。如果神的智慧是超越預(yù)定論和我們認(rèn)知的自由意志的范疇呢(而且肯定是完完全全超越的)?我們前輩們已經(jīng)回歸了圣經(jīng),為什么我們不能在他們的基礎(chǔ)上更加地回歸圣經(jīng),建立更接近神心意的神學(xué)理論呢?我們卻一直站在他們留下來的遺物上,指著說:這就是圣經(jīng)。這是一種悲哀,人類認(rèn)知的悲哀。我稱之為不可溝通性,在大學(xué)寫的《孤獨論》中有詳細(xì)的論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私信我,我可以發(fā)給你看一看。

      當(dāng)然我們現(xiàn)在是在寫讀后感,分析解剖這部天才之作,所以可能會鮮血淋漓,心是心,肺是肺,肝是肝。缺少了很多的美感。其實原作絕對是一個國色天香的美人,我建議大家自己親自去認(rèn)識一下。那些美是自然的美,在有意和無意之間的美,不是我們這樣的呆板和直接,所以大家不要被我這把手術(shù)刀給忽悠洗腦了。

      三

      究竟我們的存在的意義是在于肉體還是靈魂?如果靈魂才是真正有意義的,那么我們的肉體是不是就只是一個皮囊而已?我們是不是想怎么樣就怎么樣呢?如果肉體是這么的真實,而且沉重的讓我們難以承受,那么我們是不是應(yīng)該為身體而負(fù)責(zé)。這時候身體的忠貞才會有意義。

      小說中主人公托馬斯和特麗莎一直因為一件事情兩個人吵個不停,就是關(guān)于肉欲和愛情的觀念。托馬斯認(rèn)為他是愛特麗莎的,而且他還有很多的情婦,他的這些情婦只是他的生活方式而已,與愛情毫不相干。特麗莎就是因為他的這些情婦而感到惶惶不可終日,痛苦萬分的。其實很多的男人很喜歡這樣的狀態(tài),我只是“”而已,肉體上爽一下就行了。大家都是抱著玩一下的心態(tài),一夜情之后誰也不見誰,誰也不用負(fù)責(zé)任,何樂而不為?不單是現(xiàn)在很多男人是這種心態(tài),甚至現(xiàn)在很多女孩子也認(rèn)為生活就是這樣的,這是整個社會整體的道德墮落,也是末日的征兆之一。

      我以前上大學(xué)的時候被這樣的哲學(xué)思想深深地毒害過,感謝上帝的保守和帶領(lǐng),沒有闖下大禍。歷史上的諾斯底主義把世界分為靈界的和物質(zhì)的,并且把它們對立起來,認(rèn)為靈魂至善物質(zhì)至惡。物質(zhì)的惡不會影響靈魂的善,所以我們在世界上可以想怎么樣就怎么樣,及時行樂。當(dāng)這樣的希臘哲學(xué)思想侵入時,就產(chǎn)生了諾斯底派異端。因為物質(zhì)是惡的,有罪的,所以基督肯定不是以肉體的形式存在于世上的,他是以靈體顯在世界上的,也就是說諾斯底派不承認(rèn)耶穌是真實的歷史的有肉體的基督。(米蘭昆德拉在書中就提到了諾斯底的觀點,并且大為贊賞)約翰在書信中駁斥的就是這種異端。

      我當(dāng)時的想法雖然與諾斯底派完全相反,然而本質(zhì)上是一樣的錯誤。我認(rèn)為的是罪只能由靈魂中出來,肉體物質(zhì)等等都是中性的,所以犯罪肯定是心先犯罪。比如人偷東西那是因為先有了貪心,人會強奸那是先有了淫念,人會打別人是因為先有了仇恨等等。如果我的良心上沒有傷害別人的惡念,肉體行為上的那么肯定就是中性的了。所以我如果想和別的女孩子睡覺,那只是我的肉體需要而已,人家也愿意的話這算什么罪呢?這只是肉體上的一種需求與解決,并不涉及靈魂上的道德。所以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把自己的人生觀建立在的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學(xué)上,物質(zhì)與靈魂對立的二元論上(縱然我的這種二元論正好是與諾斯底派相反的。)還有一些圣經(jīng)真理的摻雜上面。結(jié)果是不言而喻的,那就是道德敗壞,肆意妄為,還自我感覺良好,直到上帝把我從一個浪子引導(dǎo)到他的家中懷抱里,感謝主曾經(jīng)重重地管教我,沒有任憑我。

      夢境和現(xiàn)實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我們”?我們的潛意識和夢境在引導(dǎo)著我們的生命還是我們的生活幻化出的這些無聊的東西?這個問題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的主要問題之一,也是近現(xiàn)代的心理學(xué)到最后的一個死結(jié)。

      如果你看整個小說的話,它描寫了大量的夢境,有的匪夷所思,有的驚世駭俗,有的驚悚可怕,有的溫柔甜蜜。這些夢境其實是在告訴讀者作品中主人公的潛意識的形態(tài),而且根據(jù)弗洛伊德的心理學(xué)這些潛意思,被束縛的下意識是我們生活的根本動力。我們的意識包括自己日常的禮儀行為都被社會環(huán)境壓抑住了,真實的我就像海洋水面下的冰山,我們表現(xiàn)出來的意識行為只是冰山一角而已。所以如果你想要尋找自由尋找真我,那就去潛意識里尋找吧,去夢境中和你最基本的欲望中尋找吧。人最基本的欲望是什么?弗洛伊德說是性。大學(xué)時的我說是的。當(dāng)然《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的作者米蘭昆德拉也說是的。

      從小(記事起)我就被男人的欲望駕駛著,沒有任何反抗的能力,小時候那么愛表現(xiàn)愛出風(fēng)頭都是為了吸引女孩子的目光,當(dāng)看到一些誘惑性的圖片就會血脈噴張。然而因為社會的道德說教和教會的教誨,總是因為自己想這這些東西羞愧難當(dāng)卻又無法自拔。當(dāng)我在大學(xué)里讀到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的時候,發(fā)現(xiàn)他說的太對了,是的完全正確!原來這是我正常的欲望,我沒有必要羞愧和不安,因為每個男人都是這樣的。自慰不是什么罪,和女朋友開房也不是什么罪,這是人類進步繁衍的動力而已。直到去年上帝改變了我。

      我陷在這樣的污穢中無法自拔,縱然已經(jīng)結(jié)婚還是會看黃色網(wǎng)站會自慰,尋求婚姻以外的激情和滿足。從初中起就有的頑疾,當(dāng)我在屬靈上有一場爭戰(zhàn)(和靈恩派的人士辯論啟示論的問題時),神為了他自己的榮耀,把我從這種男人的邪情私欲中拯救了出來。我真的是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因為從記事起就困擾我的邪情私欲突然間消失地?zé)o影無蹤,我體會到了真正的自由,耶穌說的:神的兒子若叫你們自由,你們就真自由了。那時候有半年的時間自己一個人在溫州,因為老婆懷孕了在老家養(yǎng)胎,所以沒有任何的房事。根據(jù)弗洛伊德的理論,這個時候如果你也不自慰的話,你肯定會夢遺,做很多的綺夢,然后釋放壓力。(大家可以參考初中生物課本,或者紅樓夢第六回,這里就不多做介紹了。)

      那時有件事讓我刻骨銘心,那天我去拜訪教會的一名弟兄,當(dāng)天晚上就在他的家里過夜。當(dāng)我睡覺的時候夢見一個非常淫亂污穢的場面,在夢中我想到這是得罪神的,就趕緊禱告主說:主啊,求你不要讓我看到這些得罪你的東西!并且醒了過來認(rèn)罪禱告,過了一會兒又睡去了。這次睡著睡著夢見魔鬼和我在辯論,我站在一個屋頂上,他站在一個對面的屋頂上。他細(xì)數(shù)我以前犯過的多么敗壞的罪,并且說我這樣的罪人根本不配上天堂,我越來越覺得可怕恐懼,但是我還有力量說:縱然我非常的敗壞污穢,然而耶穌已經(jīng)替我的罪死了。所以上帝已經(jīng)稱我為義了,然后我就醒了。醒過來的那一刻心臟特別疼,然后我就去敲昭民弟兄的門,讓他為我代禱,然后就平安地入睡了。

      從那以后那半年獨居的時間里沒有了任何魔鬼的攪擾,我自己也沒有主動去犯罪得罪神。我這個時候才發(fā)現(xiàn)原來我們以前在亞當(dāng)?shù)淖锢铮詮奈覀冇凶锏慕?jīng)驗中提取規(guī)律,就把這些完全扭曲的欲望行為當(dāng)成了自然正常的本性,所以犯罪也不再臉紅可恥,就像使徒保羅說的良心好像被烙鐵烙慣了。當(dāng)神用他奇妙的手把我從這樣的泥潭中拉出來時,我才發(fā)現(xiàn)什么才是正常的和自然的,才知道真正的自由(人被造時未墮落以前的那種自由)是多么美好。那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有性的需求的,老婆又不在身邊,自慰是罪,夢遺也是罪,那不可能嘛。可是神讓我經(jīng)歷了沒有綺夢的,睡眠中單純?nèi)怏w上的遺精,到醒了我才知道。這個是我從初中進入青春期以來第一次經(jīng)歷這樣的事情,愿一切的榮耀都?xì)w給他!

      關(guān)于這段經(jīng)歷這里有詳細(xì)的記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讀:

      卑鄙的我在試探上的軟弱

      所以靈魂和肉體不是對立的,它們是一體的,這是圣經(jīng)中告訴我們的。無論身體還是靈魂哪一方面不按照上帝的律法行都是犯罪。而且人或者最根本的目的乃是榮耀神,而不是服侍自己這些敗壞的欲望和邪情私欲。其實保羅在圣經(jīng)中早就反駁了兩千年后的弗洛伊德:食物是為肚腹,肚腹是為食物;但神要叫這兩樣都廢壞。身子不是為淫亂,乃是為主;主也是為身子。(哥林多前書6:13和合本)很顯然這個“食物是為肚腹,肚腹是為食物”表示的是一種扭曲的荒謬的死結(jié),這個死結(jié)就是一直困擾弗洛伊德的:到底是潛意識的欲望(敗壞的罪性)駕馭著我們的行為呢?還是我們的意識可以掌控駕馭自己的潛意識這座大的冰山呢?他到死都沒有解開這個結(jié)。但是神為我們解開了,神說他要叫這兩樣都廢棄,身子(活著)不再是為了淫亂,淫亂也不是為了活著,他給了我們?nèi)碌姆较蚓褪菫榱藰s耀主!也給了我們榮耀上帝的能力&mdash;&mdash;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哥林多后書5:17和合本)他更新了我們讓我們有能力去侍奉這位又真又活的神!

      四

      個體與整體哪一個是更為重要的?我們應(yīng)該為了整個國家犧牲數(shù)以萬計的微小的個體呢?還是縱然讓這個龐然大物倒塌也要保證個體的自由和權(quán)利呢?

      想起了有名的道德悖論:一個聽話懂事的小孩子在一個廢棄的鐵軌上玩耍,還有十個小孩子不聽家長的話在使用中的火車軌道上玩耍,這個時候火車來了,而你有機會把變化鐵軌,讓火車避開那十個孩子,然而代價是犧牲另一個在廢棄車軌上玩耍孩子的生命,你會怎么做?

      有很多人覺得讓這個沒有犯錯誤的孩子來替那十個熊孩子的擔(dān)當(dāng)犯錯誤的后果這實在是令人難以接受!你憑什么又有什么權(quán)利剝奪一個無辜者的生命?我知道很多的人都會義憤填膺說出這樣的話,可能在很多人的心中一個孩子的正確要遠(yuǎn)遠(yuǎn)重于十個熊孩子調(diào)皮的生命,我也是這樣覺得的。但是我們?nèi)绻哟a呢?假如那個鐵軌上是一百個人呢?上千個人呢?你要不要犧牲這一個無辜的孩子?可能這個時候我們很多人心中就開始游移不定。這時很多人覺得犧牲那一個換回這么多人的生命也是值得的。到底什么是輕什么是重?

      現(xiàn)實的世界中也許的確出現(xiàn)過這樣的情況,也許有很多的歷史的確如此。我認(rèn)為這個問題最恐怖的不是人到底選擇了讓哪一個生存或者讓哪一個毀滅,最恐怖的乃是有些人在潛意識中愿意當(dāng)這些生命的絕對控制者,就像這個問題的背后,它反映的最基本的一點就是:你有權(quán)利,你有能力決定這一切,你可以決定誰生你也可以決定誰死,縱然很難選擇(也許會很痛苦),然而這絕對會吸引很多人來嘗試選擇。因為人人都愿意來主宰一切。

      歷史上有太多的人喜歡玩輕與重的游戲,拿自己的理想主義來和人民的生命比較輕重,在這個天平的取舍間,他們得到了一種莫大的滿足。這是一種最恐怖卻也是最吸引人的游戲,也許第一次做決定的時候會心跳加速、寢食難安,也許第一次犧牲很多自己的子民時,他們也會心痛不已,淚如雨下,自愧自責(zé),但是經(jīng)過幾次這樣的掙扎,這些棘手的在道德生命與政治經(jīng)濟間找平衡的問題反而成為證明自身偉大和卓絕不可或缺的藥物。這也是他們自我神化最關(guān)鍵的一步,時代偉大的舵手和領(lǐng)袖(自己去腦補)哪個可以不是沉溺在這個游戲中,難以自拔呢?

      該怎樣面對這個問題呢?我們?nèi)绾位卮鹉?我的回答就是要謙卑,相信神!也要逃避自我作王,自我神化的誘惑,求主保守我們不要被權(quán)利的陷阱所迷惑!當(dāng)然遇到道德悖論和瓶頸的問題,我們也無法逃避肯定是要做出選擇的,但是不要依靠自己,乃是要相信神依靠上帝。因為神能為我們成就我們想象不到的奇跡,他超越一切之上!所以這樣的問題對于不信耶穌的人是絕境,而對于我們則是試煉我們信心最佳的機會。

      求神給我們能力在我們個體與整體發(fā)生碰撞時,可以堅守信仰,但是溫柔謙卑甘愿受屈,可以用忍耐、溫柔、饒恕、慈愛、包容、受苦來榮耀我們的上帝!

      也求神給我們謙卑在有決定整體的權(quán)利時,甘愿把這樣的權(quán)利交托給上帝,交托給禱告和真理,珍視每一個生命,公平地對待所有的人,也可以問心無愧地向上帝交賬!

      求神給我們愛心永遠(yuǎn)不會忘記弱者和每一個個體的痛苦,在每一個有神形象的人身上都能愛人如己。

      求神給我們勇氣永遠(yuǎn)不會因為多數(shù)人的反對而背叛少數(shù)人堅持的真理,也給我們勇氣敢于為那些處于劣勢和逼迫中的微小個體發(fā)聲。

      求神給我們智慧能夠在個體和整體間找到平衡,在良心與利益間找到平衡,在今世的生活和永恒間找到平衡。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10000字

      1985年,著名翻譯家韓少功根據(jù)英文版本翻譯了捷克作家米蘭&middot;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本書成了譯壇上的常青樹,為中國讀者所熟知,至今魅力猶存。18年后,南京大學(xué)外語學(xué)院副院長、博導(dǎo)許鈞翻譯了昆德拉這部最負(fù)盛名的作品,改名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兩個書名看起來差不多,其實傳遞的意思不太一樣,原書名&lsquo;生命中&rsquo;的范圍太廣,是一個總的概念,包括了死亡在內(nèi)的一切東西;新書名中的&lsquo;生命&rsquo;二字單指生命本身,多出了許多的哲學(xué)意味。

      這雖是一本小說,卻很難懂,昆德拉上來就要與讀者探討讓人頭痛的哲學(xué)問題。昆德拉苦心孤詣地要一下子就把讀者引入到小說的核心部分,即引入到“輕與重”的討論當(dāng)中。在那里,他要為我們撬開一個解讀該小說的縫隙,透過一絲微光,讓我們看到昆德拉受難的靈魂。

      開始讀的時候,刪去無法感悟的文字,追求情節(jié)的起伏跌宕,為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托馬斯、特麗莎、薩賓娜、弗蘭茨的情感的糾結(jié)而廢寢忘食,淚眼朦朧。再讀,思想上飽受的折磨&hellip;&hellip;以致之后多次拿起這本書,總在想如果沒有準(zhǔn)備好受難,何必要打開它。打開也毫無意義。不如省下時間去讀一些流行的通俗小說,還能夠從中看到一些花花草草。已經(jīng)愛上這本書,也就把它放在床頭,時而在夜深人靜時,嘗試著與它對話,撩撥心靈的弦。

      有一段關(guān)于特麗莎的心理描述:“在一個陌生的國家里生活就意味著在離地面很高的空中踩鋼絲,沒有他自我國土之網(wǎng)來支撐他:家庭,朋友,同事。還有從小就熟悉的語言可幫忙他輕易地說他想說的話?!闭沁@種游離于母體之外的不安定感(生命像一根雞毛那樣輕飄飄),使特麗莎堅決地離開瑞士,與她深愛的托馬斯不辭而別,回到她正處于災(zāi)難中的祖國。在布拉格,僅有在某種心理需要時,她才依靠托馬斯。而在瑞士,由于失根,她事事都得依靠托馬斯,那她就不得不一輩子重復(fù)深夜里的惡夢。人生離不開“重,“重”給人能帶來充實,在重”的圈子里,人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能從其中感到心靈充實的幸福,人會在人的本質(zhì)力量化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我,肯定自我,為自我自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過這樣深刻的體驗,比如:當(dāng)我們站在領(lǐng)獎臺上,我們心中洋溢著喜悅之情,我們會經(jīng)過“獎牌”看到我們的本質(zhì)力量,我們會體會到被眾人肯定后那種精神上無限的幸福。所以“重”在我們?nèi)松惺遣豢扇鄙俚摹?/p>

      人生除“重”之外,還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也可稱為“沉重的輕”。所謂“沉重的輕”,是指人在無所事事的情景下,感到無聊、空虛、寂寞、孤獨等難以承受的感緒和糾纏在精神之中解不開的死結(jié)而引起的否定性的痛苦的感受。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提到托馬斯在開始離開他的妻子特麗莎的幾天里,托馬斯確實獲得了自由。他又回歸到了單身漢的生活,整天能夠呼吸令人心醉的自由氣息??墒遣痪茫ヂ氊?zé)的“輕”就讓托馬斯難以承受,他發(fā)現(xiàn)自我原先更需要承擔(dān)家庭職責(zé)的這份“重”。

      小說中,最讓人費解的難題是,“輕”到底指的是什么?到了昆德拉那里,我們忽然聽到“輕”讓人無法承受,這如何不引起人們的懷疑和費解呢?“輕”之所以讓人不能承受,完全來源于對常識的漠視,以及對“輕”和“重”根深蒂固的偏見。有時,輕,真的讓人無法承受。像一只雞毛,你很難憑借力氣將它扔過高墻?!俺林氐妮p”是人生的一個困惑,對于活在自我身邊活生生的人,漠視、排擠他、打壓者不乏其人,多一份同情之淚,多一次舉手之勞的掌聲,多一句鼓勵話語。那樣,會有什么變化呢多關(guān)心自我身邊的人。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只要給自我身邊的人獻(xiàn)出一點點,自我的心境會改變,生活也會是另一個樣貌。

      我還在讀這本書&hellip;&hellip;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10000字

      看著我書桌上那本厚厚的外國作家的名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本書是我在8月中旬買的。所以讀的時間比較緊湊&hellip;況且這本書本身就有點深度。對于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當(dāng)時在網(wǎng)上查過,這本書的推薦率還是很高的!所以決定就買它了!

      一本挺厚的書&hellip;此刻最終看完了?!恫荒艹惺艿纳p》是米蘭昆德拉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意象繁復(fù)的書。這本書比較趨向于成人化,但我覺得高中生也值得一讀!可是要做好重讀的準(zhǔn)備&hellip;

      有人對我說:這樣一本小說,不僅僅難懂,并且讀來讓人飽受思想上的折磨。如果沒有準(zhǔn)備好受難,就不要打開它。打開也毫無意義。不如省下時間去讀一些流行的通俗小說,或許還能夠從中看到一些花花草草。一開始我還不相信,但當(dāng)我讀了之后,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思想的折磨&hellip;文章的資料并不難懂,難以理解的是作者無處不在的議論!很痛苦&hellip;真的好難讀懂。

      文章涉及到很多歷史性的人物、劇作&hellip;比如作者從“永劫回歸”的話題談到十四世紀(jì)非洲部落之間的戰(zhàn)爭,談到法國大革命,談到人們對仇恨的消解,談到斷頭臺。其中最核心的一句話是:“以往一次性消失了的生活,像影子一樣沒有分量,也就永遠(yuǎn)消失不復(fù)回歸了。無論它是否恐怖,是否美麗,是否崇高,它的恐怖、崇高以及美麗都預(yù)先已經(jīng)死去,沒有任何意義。”“輕”這一字無疑是文章的文眼。說到“輕”,讓我想到一個故事。就是有位國王要他的手下比賽,看誰是大力士。比賽的資料就是誰能將一根雞毛扔過墻。很多人都是以失敗告終的。然而有一位大臣十分地聰明,他將整只雞扔過了墻,然后對國王說,我能將整只雞扔過墻,何況是雞身上的雞毛呢!沒錯,最終是他贏了??康氖撬闹腔?“輕”之讓人不能承受,答案居然如此簡單。看來,我們以前的迷惑完全來源于對常識的漠視,以及對“輕”和“重”根深蒂固的偏見。有時,輕,真的讓人無法承受。像一只雞毛,你很難憑借力氣將它扔過高墻。

      習(xí)慣上,經(jīng)驗上,想象中,我們都會認(rèn)為“重”讓人無法承受,壓得人喘可是氣來。到了昆德拉那里,我們忽然聽到“輕”讓人無法承受。昆德拉真是不走尋常路噢~

      一開始,還沒讀這本書的是時候,看書名&hellip;好深奧&hellip;難以理解。

      讀完這本書,雖然有的還是不明白,可是大致有個輪廓。昆德拉揭示了人類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但他和我們一樣,無力解決這個問題。因為“永劫回歸”是不可能的。民族歷史、個人生命都僅有一次性,沒有初排,沒有草稿,選擇也就變得毫無意義。我們不選擇媚俗,又能選擇什么呢安知抗擊媚俗的決心和勇氣不是另一種更大的媚俗一個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樣可能避免媚俗呢如果媚俗不可避免,那么所有“沉重而艱難的決心”不都是輕若鴻毛嗎

      這又是一種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昆德拉由此對生命的終極意義表示了懷疑,而那是我們的前人認(rèn)為理所當(dāng)然而又堅信不疑的。我們無可選擇又必須選擇,我們反對媚俗又時時刻刻都在媚俗&hellip;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10000字

      這段日子,一向在讀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雖已經(jīng)是第三次閱讀了,可是依然,會迷失在這未知的孤獨的空靈世界中。

      文字是何等的神奇,米蘭昆德拉所描繪的那種奇異的,炫目的,卻又是徹底失落的,茫然的世界,讓我的靈魂確實體會到了什么,可是,那僅僅是一種心靈上的感應(yīng)。不足以化作語言上的充分理解。很多文字,被他豐富的,又自然的填充到這個書中的世界中來,探索人性,探尋生活,似乎,我們每個人的內(nèi)心最深處,都被這樣的詰問了;我們的生活,也被這樣的揭露了;這一切充滿了嘲諷的意味,也充滿了徹底的叛逆。

      經(jīng)過特蕾莎的描述,米蘭昆德拉用童年的創(chuàng)傷所帶來的思想的沉重,賦予了她脆弱卻又執(zhí)拗的性格。對于特蕾莎來說,表面看來托馬斯的背叛是沉重,而事實上,她的沉重感來源于她的思想。她一向在這個思想的重壓下,不堪重荷。而對薩比娜來說,背棄是輕的,其實并不是輕,而是無法承受的一種逃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托馬斯也許和薩比娜才是真正的靈魂伴侶吧。又或者,他們才是一類人,都是背棄了自我的人。書中有這樣一句:“從此,薩比娜明白了,美就是被背棄的世界?!苯o我的印象很深刻。薩比娜是一名捷克畫家。而書中的薩比娜就是背叛原有生活的,逃避原有模式的,充滿著矛盾的集合體。米蘭昆德拉居然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冷漠的,又流暢的敘述這個故事,這些冰冷的,又閃著誘人光芒的文字,讓人心清冽也讓人心蠱惑。

      米蘭昆德拉的文字,潛入到了我們的靈魂深處,以彼世的目光投向一切價值標(biāo)準(zhǔn)。所以,他所寫的這個世界,是陌生的卻又是讓人覺得心底熟悉的世界。一切的價值標(biāo)準(zhǔn)被擊破,一切的謊言被揭穿,并不是那么直接的批判主義,卻比起直接的形式,更加徹底,更加深入人心。

      在思維幻滅的夾縫中正是米蘭昆德拉所描述的生存。而這種生存,卻又是在他的筆下被抨擊得粉碎。輕飄飄的語言,淡漠的,客觀的,把我們的世界,我們的生命與思想生存的最基本的謊言,輕輕的摔得粉碎。在思想的領(lǐng)域中,恐怕,米蘭昆德拉是我所見的走得最遠(yuǎn),探索得最深的一位作家。

      我總覺得,人的思想,是不能細(xì)細(xì)的去推敲的。每一縷思緒鋪開,攤平,就不如一閃而過時候那么美麗了。太多的思緒這么鋪開來,置身于陽光下,那么,它們也許就是平凡甚至丑陋的灰塵罷了。很多時候,我們生活在自我為自我創(chuàng)造的謊言中。每一片思緒都能純凈到不包含任何雜質(zhì),恐怕縱使是佛祖也難以做到,所以,佛要說的是,看透,勘破,悟道了。而我又認(rèn)為,在人復(fù)雜而又深刻的思維中,是離不開謊言的。

      在人的大腦飛速的運轉(zhuǎn)中,思維不可能被苛求成純潔無暇的。從哲學(xué)的角度來看,世界任何一種思維都不可能存在完美,如果人覺得幸福,就要忽視不愉快的或者欺騙自我說一切都很歡樂,從而獲取幸福感。這其中的取與舍,輕與重,是人有本事駕馭的選擇。也是人類成為發(fā)達(dá)的被大腦所支配的聰明的動物的基本標(biāo)志。

      其實,我一向很逃避反復(fù)的來看米蘭昆德拉的作品,也許這是人的本性。誰都不期望對生活看得太清楚,對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看得太透,對生命和思想看得太過真實。這也許就是我們常說得難得糊涂吧,可是,米蘭昆德拉的文字,有著無窮的吸引力。那種近于旁觀者的態(tài)度,又會讓你在不經(jīng)意間打開心扉,渴望去閱讀。

      每次看完這本書后,都有些地方讓人很困惑。作者看似散落,自在的文字,蘊含著很多思維??此苹靵y的故事,也包含著人對自我以及伴侶,還有這個世界的一種奇異的情感和批判。

      在輕與重之間,也讓我產(chǎn)生了很多不解,很多疑問。而這些壓抑在心中的疑問,似乎,在閱讀的時候,已經(jīng)讓我心領(lǐng)神會。卻不敢去詰問自我,不敢去追根溯源。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被這些不能承受的輕打敗的。它就像是某種空氣中微弱的粉塵,卻讓我們不經(jīng)意的吸入到靈魂深處,從而讓我們一生都受到它的影響。

      雖然,在米蘭昆德拉的筆下,難以看到完美的人,完美的情節(jié),可是,這書的結(jié)局,卡列寧的微笑這一章,文筆是多么美,多么讓人心震撼。那種近于完美的平靜,并不是真正平靜,而是一種無邊無盡的孤獨,可是孤獨又是每個生命存在的形式,不是嗎?全書中僅有卡列寧是在溫柔而平靜的微笑中死去的,讓人心多少也在這書的最終一節(jié)獲得安寧。

      讀完全書后,我突然理解了,弗朗索瓦.里卡爾對米蘭昆德拉的評價,說他的文字思想是某種哲學(xué)意義上的撒旦主義形式。的確是這樣的,米蘭昆德拉是在以一個撒旦的視角,來洞悉這個世界,洞察所有人的內(nèi)心深處。他嚴(yán)厲,不留情面的控訴。在建立牧歌然后又摧毀這個牧歌。讓我們的靈魂在一次次的倒下后陷入近于絕望的掙扎。

      三次閱讀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本書了,還是久久不能平靜。書的背景是戰(zhàn)爭與流離失所。而書中的人的思想,也是在戰(zhàn)爭著,也是處于流離失所的狀態(tài)。也許,米蘭昆德拉的作品中本身也是一個完美的質(zhì)疑與幻滅主義的結(jié)合,而到達(dá)的效果,就是把人放在了無可放置的地方,把人的思想解剖到無以解剖的地步。說他的作品是撒旦主義形式一點也不為過。而米蘭昆德拉那穿透一切的思想,本身,也是那么含混,那么充滿了疑問。正是這些分散的思想打開我們閱讀的興趣,也正是這對一切都持著懷疑的態(tài)度,讓我們一向在書中尋找最終的牧歌。

      合上書頁,已經(jīng)夜里十點鐘了。混亂寫下了這些文字,我實在無法有條理的梳理自我的思緒。也許此刻的心境,與大部分看過這本書的人的心境相近吧!總之,此刻想好好的睡一覺,然后,珍惜完美而寧靜的生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10000字

      用兩周時間讀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就在犯難這篇讀后感應(yīng)該如何寫,因為這不是一本普通意義上的小說,不以講故事的技藝取勝,它講的不是翔實的故事,而是生活的梗概,就像塊五仁月餅,不管面皮是怎樣的故事,只要能包進哲學(xué)、心理學(xué)、政治、宗教、音樂等各種餡,那才是精華,耐得起吸收,也耐得住時光的打磨。但不要就此誤以為這塊五仁月餅外表必定土得掉渣,相反,它外形同樣姣好,用語充滿哲思,又豐富連綿,嘲諷低調(diào)又極盡辛辣;敘事結(jié)構(gòu)有點像電影手法,略有點松散,但切放自如。就本質(zhì)而言,與其說它是一本小說,倒不如說它是一本哲學(xué)書。所以書評并不好寫,只能寫寫讀后感之類的東西,以聊表本書曾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跡。

      文中多處引用了尼采,開篇就提出尼采的“永恒輪回說”的意味所在,即如果世界是無限輪回的,殘酷和美麗都會一再重復(fù)出現(xiàn),人的一舉一動都成為無法承受的重負(fù);但如果輪回不存在,既不能與前世對照,也不能在來生修正,人生就成了永遠(yuǎn)成不了畫的草圖,一切不能被原諒的,似乎都有了被原諒的理由,沒有重負(fù)的人生就真的輕松嗎?顯然不是,這就是本書探討的第一個主題&mdash;&mdash;輕與重。

      在我看來,四個男女主人公中薩比娜和托馬斯的抉擇著重點出了這個主題,上個世紀(jì)六十年代的捷克是一個消滅個性的烏托邦,薩比娜在父親的管制和社會的壓制下荒蠻成長起來的,一生都在叛逃,她的畫作外表明媚,內(nèi)在晦澀;她能感受到的教堂的“美”,就在于“它是一個被遺棄的世界”;她酷愛墓地,認(rèn)為那里才是人間的天堂;她跟不羈的酒鬼結(jié)婚、離婚,再做不同人的情婦。她叛逆成癮,無處安定,就像一片自由的云,想走就走,想留就留。似乎什么都發(fā)生了,其實什么都沒發(fā)生。發(fā)生了固然悲劇,什么也沒發(fā)生卻更加悲劇。成長之初背負(fù)得過多,長大后就想一古腦甩掉所有,及至以后看到負(fù)擔(dān)就畏懼,再無法背負(fù)任何東西。輕飄飄地?zé)o立錐的能量,像無腳的小鳥,真真是不能承受的輕負(fù),寧愿能夠重些,把生命留住。

      托馬斯與薩比娜很像,都處于世俗(媚俗)對立面,他與父母、前妻、兒子斷絕關(guān)系,從前半生種種牽絆中脫身,成為所謂完全自由的人。但事情總會有轉(zhuǎn)折,六個巧合的橋段就把特蕾莎推到 托馬斯面前,以愛情的名義。于是托馬斯在愛情之重與自由之輕之間迂回,愛人與情人兼得,不愿讓渡兩者的好,也必受兩者的累,特蕾莎重復(fù)做著不同的惡夢,但主題只有一個。而另一個轉(zhuǎn)折是事業(yè)上的,托馬斯不愿在對當(dāng)局屈從的道歉信上簽名,從而丟了前途光明的手術(shù)刀的工作。這個動作背后很難說是基于民族大義或責(zé)任感,更多是基于對眾人推搡綁架的消極抵抗??傊诎胪瓢刖烷g,他承受著這兩份生命之重,似乎生活變得輕松了,這就是詭異之處:看似輕巧的實難承受,看似沉重卻容易承受。很難說每個決擇是該避重就輕,還是相反;也很難說托馬斯夫婦最終被馴服的田園牧歌生活是真美好,還是真無奈。如果生命可以重來,或可以與前世今生比較,但人生只有一次,注定無法衡量內(nèi)心的冷暖。你能因為它是未經(jīng)排練的生活,而輕視僅此一次的生命體驗嗎?非此不可時,是因為珍惜;別樣亦可時,是因為豁達(dá),有所為有所不為。

      “只有一次”的生命體驗,卻還要麻煩地分出靈與肉。動物沒有靈與肉的區(qū)分,人在成其為人之前也沒有靈與肉的區(qū)分。照作者的意思,人能從鏡中、水的倒影中辨認(rèn)出自已,就是人痛苦的開始。看來,鏡子的發(fā)明不是為了正衣冠,而是為了讓靈魂辨認(rèn)出屬于自己的肉體,這個肉體也通過鏡子來依稀分辨出靈魂的模樣。造物主這樣發(fā)明,難道是為了讓人可以隨時隨地地拆分兩者嗎?女人似乎很難做到,特蕾莎不能,交付肉體的時候,靈魂在哭泣顫動,叫囂著屈服。而男人似乎很容易做到靈與肉的分離,托馬斯為擅長這種分離苦惱過,至少他應(yīng)該為此而苦惱過,于是他找到了一種解釋:他只是為了尋找女人與女人之間那百萬分之一的不同,似乎女性之“我”的不同就只藏于那百萬分之一的肉體不同之中。

      特蕾莎其實也在尋找那百萬分之一的不同,不僅是肉體上的、也是靈魂上的、能使她區(qū)別于她的母親、能使她區(qū)別于托馬斯的其他情人。特蕾莎在母親的恨意和嘲弄中長大,充滿自卑和不安,需要借助外力來尋找那點自我:小時候借助于鏡子,長大了借助于愛人的目光;當(dāng)在愛人的目光中尋找不到自己時,她屢做惡夢,以夢中哭泣的靈魂來提醒自己的不同。如果放棄尋找自我,讓自我混入人群,不分彼此,也許就不會有疼覺,但同時也放棄了靈魂的識別。

      本書還單列出一章“不解之詞”,講的是弗蘭茨與薩比娜這對情人之間交流的“狹徑”和溝通上的鴻溝,其實這又何止是戀人之間,它也是人與人之間“不解之詞”。他認(rèn)為革命和游行是美是力量,她認(rèn)為那是媚俗;他喜歡群體的狂歡,她喜歡一個人的獨舞;她要個性和隱私,他要絕對的真實和透明。沒有無緣無故的喜歡,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憎惡,一切都可追溯到成人之前的經(jīng)歷。另外,正如文后附著的短評所說,這是兩種牧歌,一種是集體的牧歌,像一場偉大的進軍,不管向什么地方進軍,目的都是為了消滅個性和界限,走向大同,帶著理想的浪漫色彩,但對生命的絕對認(rèn)同往往會導(dǎo)演出荒誕鬧劇;另一種是個人的牧歌,是一個隱士加孤獨者的世界。就像如今有些媚俗的正能量,不可否認(rèn),在群體的狂歡中,需要的正是可以推波助瀾、潤澤心靈的正能量,負(fù)能量如同大糞,讓人不敢正視,盡管它們客觀存在。我們需要別人注視的目光,所以媚俗無可避免。

      最愛的小狗“卡列寧”走了,這個名子取自小說《安娜卡列寧娜》,是它主人最愛的一本書。它提醒人們時間只是循環(huán)往復(fù),而不是一去不復(fù)返的;它代表人類之初在伊甸園里的幸福生活,可以靈肉合一;它代表一種不求回報、不想改變對方的純粹的愛;它代表著人類的悲憫,它最后投給主人的目光讓人無法承受,不能言卻說盡一切。最愛卡列寧的臨走前留在人間的微笑。

      最后以文中提到的尼采一個小故事結(jié)尾:尼采正從都靈的一家旅店出來。他看見門口有一匹馬,車夫正用鞭子在抽打。尼采走到馬跟前,不顧眼前的車夫,一把抱住馬的脖子,大聲哭泣起來。這是1889年的事,尼采早已離去,他也一樣,遠(yuǎn)離了人類。換言之,他的精神病就是在那一刻發(fā)作的。而我認(rèn)為,這件事賦予他的行為以深刻的意義。尼采是去為笛卡爾向馬道歉的。就是他為馬而悲痛的瞬間,他的精神受到了刺激(他因而與人類徹底決裂)。

      后記:這篇文實在難寫,不屬于筆者感性的風(fēng)格,因此前前后后花了五六個小時來寫,終于還是寫完了,也算是一個對自己的交代。


    相關(guān)文章:

    1.《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2000字

    2.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3篇

    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3000字

    4.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10000字-讀友吧

    5.關(guān)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最新讀后感精選5篇

    6.關(guān)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精選5篇

    7.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

    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