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名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300字
推薦文章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作家米蘭·昆德拉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于1984年。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外國名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300字范文,歡迎查看和收藏,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外國名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300字1
看完了這本小說,喜歡小說的結尾,生命最終回歸了輕的狀態(tài),沒有負擔,只有經歷了無數沉重的瞬間后,才能找到的狀態(tài),大多數時候人們都游走在存在與忘卻之間,而當真正學會忘卻,一切又是否還如當初,此時的忘卻也多少會帶有幾分無奈的成分在其中吧。
腦海中始終揮之不去的是小說對人性的剖析,愛情中的與戰(zhàn)爭后的。雖然只是短短的幾個章節(jié),竟然覺得能把捷克人看透,曾經勇敢但卻在近現(xiàn)代顯得有些軟弱,在高壓的環(huán)境下一些人勇于直面死亡,大部分人被擊垮,并把復雜的自卑,不滿,妥協(xié),孤獨等特質融入民族個性,如果用季節(jié)來形容,宛如寒冬。關于愛情與人性的剖析,不時擊中我的心靈,愛情剝去層層偽裝,赤__的核心無非是自己心中輕與重的較量,從前一直喜歡將愛情辨成是非黑白,或者熱情到燃盡所有的欲望,或者克制到說服自己愛情不曾存在,但這一切都太自我,重到使人無法負擔,如果可以坦然對待各種愛,將所有的欲望,感性,責任之劍磨鈍再磨鈍,也許幸福就會輕到浮出水面。
外國名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300字2
這本書我讀了大概半個多月,他有著一種淡淡的吸引力,讀了就放不下了。
一開始想要讀這本書,不是誰的推薦,只是看見了書的名字"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感覺很柔很棉,還有一種清新的無力。書里的內容和我想象的有一定的出入,但同樣的是我感覺那種無力的輕,無法承受。
我不是很能理解這本書,畢竟我看的書不多,我領略到我所感受到的。
書里有一個詞“媚俗”,感觸很深,一個有一些可笑,有一些可悲,還有一些無奈的詞。薩賓娜嘲笑著“媚俗”,可是她愈加嘲笑愈加討厭,自己卻變成了另一種”媚俗“。這有時候就像宿命一樣逃不開。
托馬斯似乎是最能理解這種輕與重的,結尾,特麗莎覺得托馬斯承受了太多,因為自己的自私,他本是一個自由的人。而托馬斯卻發(fā)現(xiàn)這是所能承受的重,他是明白的。以前所有的“非如此不可”沒有反而是自在的。
弗蘭茨似乎有些悲哀,直至死亡都沒有擺脫他的輕。有時候死亡的來臨我們才能明白一切,或者還沒來得及明白只能帶進墳墓。
書里的人仿佛是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無奈,每一個都不是我們看見的自在,也不是我們認為的那樣。托馬斯似乎就這樣證明了一下自己,至少尊嚴還在。
我喜歡書里的一句話,不起眼的一句,“人類的時間不是一種圓形的循環(huán),是飛速的向前的一條直線,所以人不幸福,幸福是對重復的渴求。”這句話讓我想到了一個老人說沒有人是幸福、因為沒有人覺得自己是幸福的。我覺得這也是“媚俗”的一種。
書里肉與靈。性與愛。我沒有多大感觸。只是覺得二者不一定要連在一起。畢竟托馬斯是很在乎特麗莎的。
薩賓娜似乎是書里最有魅力的女子,也許也沒有好的歸屬。那不過也是我的認為?!懊乃住钡恼J為。
卡列寧最后的那段時光里,似乎他的生命里也有無法承受的輕。他似乎在詮釋著所有的人,從特麗莎的眼睛和心。
什么是輕什么是重根本無法比較。也需能承受的那個重才是輕吧。
這本書還有兩個名字,我個人還是喜歡這一個。這個最初的感覺。
外國名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300字3
翻開這本書的第一章,我以為這是一本高深莫測的哲學探討書,講述著永恒輪回的秘密。然而當我看到第三章,我又心想這是一本描寫關于男女之愛的書。其實知道后來才發(fā)現(xiàn),這本昆德拉的杰作就像是一個碩大的迷宮。你也許很久都找不到一個入口,因為擺在你眼前的入口太多了,多到你不知道該從哪進去;而你一旦進入這個迷宮,里面又是如此地吸引眼球,以至于使你絕不甘心目不轉睛地盯著自己的路走出迷宮;當你一轉頭,你就迷失在里面出不來了,因為有太多的東西需要吸收和理解。
一次就是從來沒有。這是一句貫穿于全文的話。主人公在生活中碰到了種種問題需要做決定:決定是否要背著妻子和自己已經愛上的女子在一起;決定是否應該告訴妻子;決定是否寫自我批評的聲明或在早已擬好的聲明上簽字等等。但是“人只能活一回,我們無法驗證決定的對錯,因為,在任何情況下,我們只能做一個決定。上天不會賦予我們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生命以供比較不同的決定?!钡还茏鍪裁礃拥臎Q定,我們都沒辦法去比較,只能是做出假設。只是做了決定,就不要再后悔了。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張不是草圖的歷史中。
永恒輪回。所以接著這個話題,作者提出的觀點是永恒輪回之說。如果有朝一日,我們曾經歷過的將無數次地重現(xiàn)。那么這個永恒輪回的世界就是尼采說的“最沉重的負擔”??梢韵胂?,當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這一畫面不斷在眼前重現(xiàn)的時候,生命不就變得沉重得不能再沉重了嗎?那么這時,我們的生活就展現(xiàn)得輕盈燦爛。我不得不贊嘆作者的思辨能力,輕與重的區(qū)別大概也就在于此了吧。
自由。當薩比娜離弗蘭茨而去之后,當托馬斯這個醫(yī)院秀的醫(yī)生離開醫(yī)院而去擦窗的時候,他們都獲得了自由,盡管這種自由是來自于一種他們從未想到的方式。但這種自由真的能給他們帶來快樂嗎?作者說“當負擔完全缺失,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彼麄兙褪沁M入了“輕”的境界中,這不但是沒有了負擔,內心也會變得空虛了。
偶然。另一方面,特雷莎選擇的應該是相對較“重”的生活。她與托馬斯的相遇來源于6個偶然。所以托馬斯也曾質疑他們的關系是否真的這么的認真。然而特雷莎有她的武器——“忠貞”。她經常做噩夢,這些噩夢源自于她對托馬斯缺乏安全感,總是不信任他。而托馬斯也因為這些噩夢逐漸被特雷莎的愛束縛。但總之特雷莎用她的實實在在的愛得到了托馬斯。我們也不能因此說選擇“重”就是好的,正如后來特雷莎自己反省的那樣:“為了證實他是否愛她,以至于把托馬斯拖到這個地步:頭發(fā)花白,精疲力竭,指頭僵直,再也握不住外科醫(yī)生的手術刀了?!?/p>
平衡。所以這就是我認為的作者所要給出的結論。我們到底是應該選擇重還是輕?我認為是平衡。過于輕則浮于空中太虛無而不可及;過于重則沉于大地太實在而不自由。我們應該學會去過一種實在而內心自由舒適的生活,也就不必非得通過永恒輪回來驗證每個決定對與否了。
總之,這個寒假,我置身于這個大迷宮中。然而我離完全看遍這個迷宮還差得遠。它值得用一輩子去細細體味。
外國名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300字4
一開始就被圖書的書名給吸引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很自然變想起了以前課文中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我沒有鴻鵠之志,也不喜歡轟轟烈烈。我向往平淡、靜謐。所以一看到書名,靜靜的、淡淡的,很好奇是什么樣的內容會成為昆德拉的代表作呢?好吧!我沒有看懂,不知道這書到底是要講什么?
文中有一句話我很喜歡且印象很深刻,“特蕾莎是被人放在籃子里順水漂流送他身邊的”,到底是托馬斯救了特蕾莎還是特蕾莎挽救了托馬斯。
《輕》中還談到了對愛情、人的心理、政治,腦子不夠用。無法理解,看不懂。但是這個書呢,就會讓你繼續(xù)看下去,直到看完還要繼續(xù)看一遍的魔力。還有一段文字有點印象,記得不清。所以從網上摘錄了下來,分享一下。
這完全是一種無我的愛:特麗莎不想從卡列寧那里獲取什么,從未要求他給予愛的回報。
她從未問過自己那種經常折磨人類情侶的問題:他愛我么?他是不是更愛別人?他比我愛他愛得多么?也許我媽所有的這些關于愛情的問題,這些度量,測定,試探,以及對愛情的挽救,都有一個附加的效果,就是把愛情削弱。也許我們不能愛的原因,就是我們急切的希望被人愛,就是說,我們總是要求從對象哪里得到什么東西(愛),以此代替了我們對他的無所限制和
無所求取,除了他的陪伴。
一個問題就像一把刀,會劃破舞臺上的景幕,讓我們看到藏在后面的東西。事實上,這就是薩賓娜向特麗莎解釋的自己畫作的準確意義:表面上是明白無誤的謊言,底下卻透出神秘莫測的真理。
外國名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300字5
早就聽說有一本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小說,一直想看看,幾年以前在書店里沒有找到,時間久了,也就忘了。最近一個偶然的機會,到書店里看到了這部小說,也由此對本書的作者——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有了一些認識和了解。但當我看完之后,對這部小說的名字并沒有真正的理解,不知道它為什么要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呢?再次看完之后,有了一點感覺,但也還是很模糊,覺得此書真的不好弄懂,深奧的如同一本哲學。也許是我才疏學淺、太笨的緣故吧,總之,難以看得透徹。所以,我的讀后感也不一定說的正確,希望能得到了解這本書的朋友給予提示和諒解。
首先我覺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輕”字,在這本書里其實份量是最重的,是反其意而用之。如果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所強調的是“不能承受”,那么可不可以這樣理解,那就是反過來說,能承受的只有“生命之重”了。如果能拋去本書中那些令我反感的晦澀情節(jié)和細節(jié)描寫,我不得不承認,它不愧為一本非常好的充滿哲理性的小說。那么又怎樣來看待人生中的輕與重呢?我的理解是:輕是逃避,而重是責任,是為自己,也為他人負責的一種崇高境界。而書中的幾個主人公,都是不想對別人負責,甚至也不想對自己負責的生命之輕者,比如說托馬斯的逃避家庭,逃避親情,甚至不想認自己從未盡過義務的兒子。在他的整個生命過程中,他總是在不斷的更新著情人,只和她們保持著短暫的友誼。但就是這么一個放蕩之人卻又有著維護自己尊嚴的個性,他認可丟掉醫(yī)生這個令人羨慕的職業(yè),也絕不在能換回工作的一張協(xié)議書上簽名,從這點可以看出,他又是個矛盾的綜合體,有著分裂的人格。
而薩比娜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她不但逃避家庭,逃避婚姻,逃避情人,也逃避祖國,逃避革命,是個典型的背叛者。只有特蕾莎,雖然她沒怎么逃避,但她也只能在“卡列寧”一條狗的身上找到真正的不求回報的忠誠。那么這些逃避者的最終結果又是如何呢?當他們步入了中年,一無所獲,認識到了這種逃避的生命之輕是最難令人承受之時,一切都已經為時已晚了。因為生命是永劫無歸的,不可以從新來過。所以,對一個有思想,有頭腦的人來說,逃避人生,逃避責任的最終結果只能是對曾經的生命之輕,都會是難以承受,也無法承受的。
外國名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300字6
用兩周時間讀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就在犯難這篇讀后感應該如何寫,因為這不是一本普通意義上的小說,不以講故事的技藝取勝,它講的不是翔實的故事,而是生活的梗概,就像塊五仁月餅,不管面皮是怎樣的故事,只要能包進哲學、心理學、政治、宗教、音樂等各種餡,那才是精華,耐得起吸收,也耐得住時光的打磨。但不要就此誤以為這塊五仁月餅外表必定土得掉渣,相反,它外形同樣姣好,用語充滿哲思,又豐富連綿,嘲諷低調又極盡辛辣;敘事結構有點像電影手法,略有點松散,但切放自如。就本質而言,與其說它是一本小說,倒不如說它是一本哲學書。所以書評并不好寫,只能寫寫讀后感之類的東西,以聊表本書曾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跡。
文中多處引用了尼采,開篇就提出尼采的“永恒輪回說”的意味所在,即如果世界是無限輪回的,殘酷和美麗都會一再重復出現(xiàn),人的一舉一動都成為無法承受的重負;但如果輪回不存在,既不能與前世對照,也不能在來生修正,人生就成了永遠成不了畫的草圖,一切不能被原諒的,似乎都有了被原諒的理由,沒有重負的人生就真的輕松嗎?顯然不是,這就是本書探討的第一個主題——輕與重。
在我看來,四個男女主人公中薩比娜和托馬斯的抉擇著重點出了這個主題,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捷克是一個消滅個性的烏托邦,薩比娜在父親的管制和社會的壓制下荒蠻成長起來的,一生都在叛逃,她的畫作外表明媚,內在晦澀;她能感受到的教堂的“美”,就在于“它是一個被遺棄的世界”;她酷愛墓地,認為那里才是人間的天堂;她跟不羈的酒鬼結婚、離婚,再做不同人的情婦。她叛逆成癮,無處安定,就像一片自由的云,想走就走,想留就留。似乎什么都發(fā)生了,其實什么都沒發(fā)生。發(fā)生了固然悲劇,什么也沒發(fā)生卻更加悲劇。成長之初背負得過多,長大后就想一古腦甩掉所有,及至以后看到負擔就畏懼,再無法背負任何東西。輕飄飄地無立錐的能量,像無腳的小鳥,真真是不能承受的輕負,寧愿能夠重些,把生命留住。
托馬斯與薩比娜很像,都處于世俗(媚俗)對立面,他與父母、前妻、兒子斷絕關系,從前半生種種牽絆中脫身,成為所謂完全自由的人。但事情總會有轉折,六個巧合的橋段就把特蕾莎推到 托馬斯面前,以愛情的名義。于是托馬斯在愛情之重與自由之輕之間迂回,愛人與情人兼得,不愿讓渡兩者的好,也必受兩者的累,特蕾莎重復做著不同的惡夢,但主題只有一個。而另一個轉折是事業(yè)上的,托馬斯不愿在對當局屈從的道歉信上簽名,從而丟了前途光明的手術刀的工作。這個動作背后很難說是基于民族大義或責任感,更多是基于對眾人推搡綁架的消極抵抗。
總之,在半推半就間,他承受著這兩份生命之重,似乎生活變得輕松了,這就是詭異之處:看似輕巧的實難承受,看似沉重卻容易承受。很難說每個決擇是該避重就輕,還是相反;也很難說托馬斯夫婦最終被馴服的田園牧歌生活是真美好,還是真無奈。如果生命可以重來,或可以與前世今生比較,但人生只有一次,注定無法衡量內心的冷暖。你能因為它是未經排練的生活,而輕視僅此一次的生命體驗嗎?非此不可時,是因為珍惜;別樣亦可時,是因為豁達,有所為有所不為。
“只有一次”的生命體驗,卻還要麻煩地分出靈與肉。動物沒有靈與肉的區(qū)分,人在成其為人之前也沒有靈與肉的區(qū)分。照作者的意思,人能從鏡中、水的'倒影中辨認出自已,就是人痛苦的開始??磥?,鏡子的發(fā)明不是為了正衣冠,而是為了讓靈魂辨認出屬于自己的肉體,這個肉體也通過鏡子來依稀分辨出靈魂的模樣。造物主這樣發(fā)明,難道是為了讓人可以隨時隨地地拆分兩者嗎?女人似乎很難做到,特蕾莎不能,交付肉體的時候,靈魂在哭泣顫動,叫囂著屈服。而男人似乎很容易做到靈與肉的分離,托馬斯為擅長這種分離苦惱過,至少他應該為此而苦惱過,于是他找到了一種解釋:他只是為了尋找女人與女人之間那百萬分之一的不同,似乎女性之“我”的不同就只藏于那百萬分之一的肉體不同之中。
特蕾莎其實也在尋找那百萬分之一的不同,不僅是肉體上的、也是靈魂上的、能使她區(qū)別于她的母親、能使她區(qū)別于托馬斯的其他情人。特蕾莎在母親的恨意和嘲弄中長大,充滿自卑和不安,需要借助外力來尋找那點自我:小時候借助于鏡子,長大了借助于愛人的目光;當在愛人的目光中尋找不到自己時,她屢做惡夢,以夢中哭泣的靈魂來提醒自己的不同。如果放棄尋找自我,讓自我混入人群,不分彼此,也許就不會有疼覺,但同時也放棄了靈魂的識別。
本書還單列出一章“不解之詞”,講的是弗蘭茨與薩比娜這對情人之間交流的“狹徑”和溝通上的鴻溝,其實這又何止是戀人之間,它也是人與人之間“不解之詞”。他認為革命和游行是美是力量,她認為那是媚俗;他喜歡群體的狂歡,她喜歡一個人的獨舞;她要個性和隱私,他要絕對的真實和透明。沒有無緣無故的喜歡,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憎惡,一切都可追溯到成人之前的經歷。另外,正如文后附著的短評所說,這是兩種牧歌,一種是集體的牧歌,像一場偉大的進軍,不管向什么地方進軍,目的都是為了消滅個性和界限,走向大同,帶著理想的浪漫色彩,但對生命的絕對認同往往會導演出荒誕鬧劇;另一種是個人的牧歌,是一個隱士加孤獨者的世界。就像如今有些媚俗的正能量,不可否認,在群體的狂歡中,需要的正是可以推波助瀾、潤澤心靈的正能量,負能量如同大糞,讓人不敢正視,盡管它們客觀存在。我們需要別人注視的目光,所以媚俗無可避免。
最愛的小狗“卡列寧”走了,這個名子取自小說《安娜卡列寧娜》,是它主人最愛的一本書。它提醒人們時間只是循環(huán)往復,而不是一去不復返的;它代表人類之初在伊甸園里的幸福生活,可以靈肉合一;它代表一種不求回報、不想改變對方的純粹的愛;它代表著人類的悲憫,它最后投給主人的目光讓人無法承受,不能言卻說盡一切。最愛卡列寧的臨走前留在人間的微笑。
最后以文中提到的尼采一個小故事結尾:尼采正從都靈的一家旅店出來。他看見門口有一匹馬,車夫正用鞭子在抽打。尼采走到馬跟前,不顧眼前的車夫,一把抱住馬的脖子,大聲哭泣起來。尼采早已離去,他也一樣,遠離了人類。換言之,他的精神病就是在那一刻發(fā)作的。而我認為,這件事賦予他的行為以深刻的意義。尼采是去為笛卡爾向馬道歉的。就是他為馬而悲痛的瞬間,他的精神受到了刺激(他因而與人類徹底決裂)。
外國名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300字7
人們時常感嘆生命的沉重,總有一種不堪重負的感覺,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是因為相信生命可以永恒輪回嗎?人們總是認為今日的選擇或者是現(xiàn)在所做的事會對以后抑或是將來甚至來世都會有著深刻的影響和必然的聯(lián)系,所以,當我們面對眼前的事情并且作出選擇的時候,才會患得患失,憂慮重重,使每一次的選擇變得沉重,以至于使生命也變得沉重。那么,事實上又真的是這個緣故嗎?其實世間并不存在永恒輪回,生命只有一次,并且從一開始,它就頭也不回地向著終點奔去。只有一次等于一次也沒有,只活一次等于一次也沒活。
人的一生是一張永遠不能成為正式作品的草稿,是一場永遠不能正式登上舞臺的彩排,生命屬于我們只有一次,到頭來,我們自己是無法通過比較來檢驗出究竟哪種生活方式更正確。于是我們沒有必要把每一次的選擇都看得那樣的重要,那樣的沉重,我們盡可以做一個凡夫俗子,隨心所欲地去享受生活的輕松,然而,真的能夠這樣嗎?也許有的人真的可以,但是,也還是會有一些人難以承受這種生命之輕,有甚于生命之重,正如文中的醫(yī)生托馬斯和他的情人薩賓娜,在他們身上,靈魂與肉體是相分離的,肉體能盡享的輕卻使靈魂感到莫名的沉重。
賞讀這一段時心情很壓抑,米蘭·昆德拉的文風類似于張愛玲,筆鋒直指人類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可人們卻不得不承認這些欲望的真實和無德。我想,米蘭要說的是:無德為輕,輕讓人們無法負載在生命的軌道上。特雷莎的媽媽——薩比娜年輕時很漂亮,有九個追求者。第一個最英俊,第二個最機智,第三個最富有,第四個最健康,第五個最高貴,第六個最會背詩,第七個曾周游世界,第八個會拉小提琴,第九個最有男子氣概。特雷莎的媽媽最終嫁給了第九個,不是因為她愛他,而是因為她和他不小心有了特雷莎。她不愛特雷莎,她一直在想另外八個都比第九個好。她在想她還沒有追求過別人,于是,她離開了最有男子氣概的男人,繼而去追求一個沒有男子氣概,犯過幾次罪,離過兩次婚的男人。她嫁給了他,從此,她開始淪落,漸漸失去美貌,變成潑婦。這段的印象是最深刻的。
米蘭把九種特質分配到九個人身上,特雷莎的媽媽卻只能從中選擇一個。她誰都想要,因為她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她不但逃避家庭,逃避婚姻,逃避情人,也逃避祖國,逃避革命,是個典型的背叛者。她的貪婪讓她來到一個一無所有的人身邊。她開始失去原本擁有的一切,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質,失去靈魂。
當特雷莎把門鎖上,要求獲得自己最基本的權利的時候,作為媽媽的她暴跳如雷,這才意識到一切正在離她而去。她在用最后所擁有的母親的身份,幾乎是要挾著女兒留下。可一切都是徒勞,因為她從來都沒有承擔過生命中的責任,無論是對社會、對家庭、還是對親人。即便是她死掉也只是輕輕地一閉眼,不會有任何重量,她丟掉了靈魂。
只有特蕾莎,雖然她沒怎么逃避,但她最終也只能在“卡列寧”的身上找到真正的不求回報的忠誠。那么這些逃避者的最終結果又將如何呢?當他們步入中年,一無所獲,認識到這種逃避的生命之輕是最難承受的時候,一切都晚了。生命,始終是永劫無歸的,不可以重新來過。因此,對一個有思想,有頭腦的人來說,逃避人生,逃避責任的最終結果只能是對于曾經的生命之輕,都將會是難以承受,也無法承受的。
另一方面,米蘭所要傳達的愛情觀又是什么?“愛情”總是玄而又玄。曾經以為,愛情是純感性的東西,如果我們用太多的理性思維去思考它,那么愛情將不再純正。然而現(xiàn)在這種觀點幾乎完全被顛覆。愛情需要條件,需要理性的思考。我們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以此找個可以滿足自己需要的人,然后包容他的缺點,履行自己對對方的責任,這才是愛情。米蘭說,“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實存在。”大概伴隨責任走過的愛情才是真實存在的愛情。寫到這里,才恍然發(fā)現(xiàn),執(zhí)著地追尋一個自己想象的人是多么地愚蠢,愛情亦或是在特別的時段遇到特別的人。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許多難以抉擇的問題,選擇據理力爭還是忍氣吞聲?選擇打抱不平還是熟視無睹?在這種情況下,這本書的確幫了我們不少忙,遠離輕松選擇刻苦,這不是自虐,是在迷茫中給自己力量,就像托馬斯念著這句話離開醫(yī)院去波西米亞找特雷莎并與之共度一生一樣。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人永遠不知道自己該要什么,因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和前世相比,也不能在來世加以修正,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檢驗哪一種選擇是正確的,因為任何比較都不存在。”這是托馬斯最初對是否開始這段愛情的掙扎。其實,我本人是不太贊同這句話的。誠然,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生命旅途中相似的選擇卻太多太多,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在過去失敗的決定中,吸取經驗從而對下一次抉擇展現(xiàn)出十足的信心,而對與錯完全取決于我們自身以及身邊的人是否快樂。
小說主人公雙雙意外身亡的悲劇,不僅是他們所屬的那個時代的悲劇,同時也是我們許多現(xiàn)代人的悲劇六年級作文?;蛟S,作者正是在托馬斯一類人的身上,寄托了自己對人生無限未知可能性的探索。當看到小說結尾,我已經不能輕松地微笑,一縷深切的悲涼從遙遠的天際襲來。
正如米蘭所感慨的那樣,生命的初次排練便已經是生命本身,生命永遠是一張成不了畫的草圖!生命之畫是如此的潦草,還未來得及修正,也根本沒有機會修正,就畫完了匆匆的一筆。也許生命一切的結果,無論暗淡還是輝煌,都不值得追悔或者贊嘆,一切的抉擇也沒有所謂正確、錯誤之分,那只是一道生命的軌跡。因為對于所選擇的道路,我們根本沒有機會比較其優(yōu)劣!而使我們必須這樣走的理由,便是無數偶然表象下的必然,是你命中注定的“非如此不可”。這“非如此不可”是加載在我們身上的一道命運的符咒,或許正是你最想要而不能得到的部分,是你內心真正的渴望。
每一次回味這“生命之輕”,都好像是又認識了一位新朋友,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領悟。當我們漸漸長大,經歷了所有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之后再去品味它,一切都將是云淡風輕,塵埃落定。你知道的,非如此不可。
外國名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300字8
人生要有一種信念,不能被交給機遇和偶然,甚至一種媚俗。
特蕾莎具有傳統(tǒng)女性的一般特點,即認為靈與肉是不可分離的。而同時,特蕾莎又是一個不斷與現(xiàn)實抗爭的女子,只是她很軟弱,她的抗爭對于這個世界而言是無力的作用。因此,她便陷入了生命的困境之中。他是一個獨立的守望者和追求者。
托馬斯的意義確實通過特蕾莎,薩比娜兩個截然不同的女性表現(xiàn)出來的。在永恒輪回的世界里,一舉一動都承受這不能承受的責任重負。托馬斯標榜著自己特定的一套愛情理念,既沒有感情投入的人就無權干涉對方的生活。所以他給了自己自由的空間,為他的放縱提供了可靠的理由。
每一次生命的過程都不可重復,也不可排練。走完了,就是一個無法更改的格局,因此每一次的.選擇就承擔著十分沉重的分量,意義重大并可能影響一生的順利或坎坷,幸?;蛲纯唷?/p>
托馬斯的人生選擇——和特蕾莎結婚,選擇會捷克,選擇向下生活都體現(xiàn)了生命之重。最后,托馬斯與特蕾莎最終在一場車禍中死去。耗盡生命的力量的托馬斯最終走向了存在的極致,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輕與重的區(qū)別是:同時任何事物只出現(xiàn)一次,這種一次性存在稍縱即逝,具有令人無法承擔的輕薄漂浮。
外國名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300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