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范文
推薦文章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范文五篇
這篇拆書稿成功運用“抓手+故事”結(jié)構(gòu)體的寫作模式,通篇內(nèi)容邏輯清晰,主線明確,即使沒有看過《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的人也能快速了解此書的精髓。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砩儆腥俗叩穆纷x后感范文,希望大家喜歡!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范文1
在素質(zhì)班的要求下,我翻開了一本以前從未聽說的一本書?!渡儆腥俗叩穆贰闹浅墒斓穆贸獭肥敲绹艹鲂睦磲t(yī)生斯科特。派克寫的。1978年首次出版,五年之后才出現(xiàn)在暢銷圖書榜單上,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連續(xù)上榜近20__年。這本書創(chuàng)造了空前的銷售記錄,至今長盛不衰。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共分為四個部分:自律、愛、承載與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愛”為中心,書中告訴我們什么是愛的本質(zhì),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告訴我們?nèi)绾纬蔀楦Q職的、更有理解性的父母。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獲得心智的成熟。
作者第一次說出了人們從來不敢說的話,提醒了人們從來不敢提醒的事,這就是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過得病時間不同而已。規(guī)避問題和逃避問題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視問題開始。但是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個艱難的旅程。
解決問題的首要方法就是自律。所謂自律,是以積極而主動的態(tài)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時間這些原則,關鍵在于你的態(tài)度,你要勇敢面對痛苦而非逃避。
人生是一個面對問題病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能啟發(fā)我們的智慧,激發(fā)我們的勇氣;問題是我們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為解決問題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斷成熟。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困難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并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突然想起我的一個習慣,比如說在吃一碗雞蛋面的時候,最期待的往往是我最愛的雞蛋,可是面我也得吃完。每次的選擇都是把蛋留到最后,即使吃面的時候有點勉強,但是有蛋在后面等著我,所以最終的感覺大多還是滿足。這不也是一個推遲滿足感的過程嗎?呵呵……
很幸運有機會了解這本書,否則將會是我心智走向成熟的一個遺憾。我會慢慢學會自律,學會愛,學會獨立,找到真正的自我,做自己的主宰,用積極平和的心態(tài)迎接生活!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范文2
最近有幸拜讀了《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當?shù)谝淮慰吹竭@個標題時,我便被他吸引住了,帶著好奇心我,我走上了少有人走的路。
這是一本美國心理醫(yī)生斯科特-派克寫的關于心理學的書,里面討論了我們心理現(xiàn)象中一些比較本質(zhì)性的問題。書中提出,當我們能夠自己做自己的心理醫(yī)生,解決自己所有的心理問題時候,我們也許不再需要宗教,至少,能夠比較正確的看待宗教,把它當做一種真正實際的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精神寄托或理論。
書中提到,在西方一些神學家的眼中,佛教不算真正的宗教因為佛教不承認永久的“神”的實在性,而缺少這種第一因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但作者卻不這么看,并非所有的宗教都必須要有一個神存在,比如科學本身就是一種“宗教”,只是特殊的地方在于這種宗教不承認“神”的存在,或者說即使承認“神”的存在,也是必須通過實驗來驗證的。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佛教倒是真的相比于其他宗教來講更接近于現(xiàn)代科學一些。
作者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只是也許自己不知道而已。當你坦然面對自身的問題而且每時每刻都在不斷改善自己的時候,你就離“神”越來越近,甚至于,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自己是可能達到“神”的境界的。很感嘆作為一名西方學者,能夠提出這樣的觀點并且在長時間的行醫(yī)生涯中能夠去踐行它。是的,離開了現(xiàn)實的土壤的學說是沒有意義的,即使崇高如哲學或者宗教,也必須如此?,F(xiàn)在這個社會,人們很多已沒有明確的宗教信仰,人們轉(zhuǎn)而信仰科學,這是社會的進步。心理學作為一門新興科學,正在某種程度上代替?zhèn)鹘y(tǒng)宗教所起到的作用。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和心理學的發(fā)展,人們對宗教的認識會越來越清楚,宗教中的正面成分會越來越展現(xiàn),而負面的東西自然而言得以消弭。但愿大自然能夠給人以足夠的時間,來完成這種提升。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么難,讓心靈成長有多么難,我們?nèi)绾尾拍苊懔朔陨淼姆N種局限?或許我們會排斥宗教,或許我們會認為科學深奧難懂,或許我們會認為藝術過于高雅我們無法涉及,再加上由于現(xiàn)在分工極細的因素,我們往往只局限于自己的行業(yè)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識成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們往往安居狹小的心靈一隅而自娛——到很難進入須臾納芥子的境界;事實上“對于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guī)舊習,采取冷靜和懷疑的態(tài)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懷疑、自省、反思、進取、追求,的確是那么難。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范文3
看完斯科特·派克寫的《少有人走的路》感觸頗深,如沐春風。
這本書處處透露出溝通與理解的重要,它跨越時代的限制,幫助我們探索愛的本質(zhì),引導我們過上嶄新、寧靜而豐富的生活。它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
“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guī)避問題,逃避痛苦。規(guī)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時處理,你就要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承受更大的痛苦?!?/p>
一些人因為別人的批評和反對意見而深受傷害。
每屆大學畢業(yè)生選擇考研的動機僅僅是害怕畢業(yè),還是為以后有更好的生活。
這些事情都反映出21世紀的年青人在逃避成長,逃避成長后應承擔的責任,逃避現(xiàn)實。詹姆斯·艾倫說:“當你勇敢面對問題的那一刻,問題便瓦解了?!彼?,我們要積極面對成長而不是逃避。
成長是五彩斑斕的,有光明,就會有黑暗;有鮮花,就會有荊棘;有歌頌,就會有嘲諷;有信任,就會有誤解。
我們渴望光明,就不能逃避黑暗;喜歡鮮花,就不能繞開荊棘;享受歌頌,就要忍受嘲諷;獲得信任人,就要承擔誤解。
成長的過程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冰心說:“快樂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好比河流要經(jīng)過不同的兩岸,樹木要經(jīng)過常變的四時?!币虼?,即便我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也要勇敢面對。
《少有人走的路》中還講述了“愛”的力量。派克認為“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愿?!?/p>
愛,能幫助他人進步,也會使自我更加成熟。沒有別人的關心和照顧,就認為人生不夠完整。一直無法正常生活,就構(gòu)成了“依賴性”,心理學家稱為“消極性依賴人格失調(diào)”。
愛不能濫用。有限的愛只能給予少數(shù)特定的對象。即便有很多人需要愛和關心,我們也必須有所選擇,確定誰更適合作為愛的對象,誰更值得我們付出真正的愛。
正如文中所言:人生苦難重重。斯科特·派克讓我們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但是,他沒有讓我們感到恐懼,相反,他帶領我們?nèi)ソ?jīng)歷一系列艱難乃至痛苦的轉(zhuǎn)變,最終達到自我認識的目的。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范文4
21世紀是心理學的世紀,但有許多人心智不成熟。如果說以前中國人最大的問題是溫飽問題,那么今天中國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心理問題。我認為任何人都該讀一讀《少有人走的路》,在M.斯科特。派克的淡淡敘說中感受這本暢銷20余年的心理書的真正魅力。
“自律”被作者分為幾大類,但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由一個實例引發(fā)的思考。一個女財務分析師因經(jīng)常拖延工作而去向心理醫(yī)生求助,但他們始終找不到原因,直到作者無意當中的一個問題解開謎底“你喜歡吃蛋糕嗎?”因為這位分析師喜歡將工作像吃蛋糕先吃奶油一樣,先完成容易的再去完成困難的事,導致她整體速度極慢。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注意,先苦后甜固然比先甜后苦更有利,但人們止不住先嘗甜頭的用功,往往事倍功半。這種習慣如果不在童年時養(yǎng)成,長大便無法改善。所以導致拖拉,中國的許多學生會產(chǎn)生這種行為,往往是因為貪圖一時安逸而造成的。
父母的教育對孩子們至關重要,家是人們的第一所學習,也幾乎決定了孩子未來生活的發(fā)展趨勢。有許多父母習慣用嚴厲的體罰教訓孩子,本質(zhì)上不上教育,而是發(fā)泄怨氣和不滿。這樣的家庭中出生的孩子往往會成為問題少年。所以,父母應當學會關愛孩子,善于傾聽孩子的心聲,能對癥下藥地解決孩子的疑惑。讓孩子得以健康快樂地成長。當然忙于工作無心照顧孩子的家長也會使孩子不懂自律,無法無天。毋庸置疑,父母的愛,決定了家庭教育質(zhì)量的優(yōu)劣。充滿愛的教育帶來幸運,缺乏愛的教育只能導致不幸。只有孩子在童年時能得到父母的愛和照顧,長大后內(nèi)心才會擁有安全感。
在我們六年級之前,常會拉著父母不斷地說話,沒完沒了,滔滔不絕,往往父母會不理睬或假裝傾聽,實際忙自己的事以及有選擇性第傾聽。但面對青春期的孩子,這些方法明顯不合適。因為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開始有個人思想便更加需要父母的關注和傾聽。用心傾聽,是一種愛的行為,能從孩子口齒不清,語句不通中品味更偉大的不同,從他們幼小的心靈中發(fā)掘不平凡之處,將個人想法放在一旁,盡可能低體會說話者的感受,使彼此得到自我完善、
為什么人人都愛逃避問題?是因為我們心智還未成熟,本書作者點明了一個人們從來不敢說的,也不愿承認的話:幾乎人們都有心理疾病,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是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但我們不能逃避它們,而應該勇敢滴面對自己的問題,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范文5
很多書籍熱銷排行里靠前的都是心靈雞湯、心理著作、名人傳記。今天我給大家推薦的這本書《少有人走的路:真誠是生命的藥》就是一碗美國知名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的心理學雞湯。
所謂心靈雞湯在我看來分兩部分說。首先如果你不相信有什么勵志的事會發(fā)生在平凡的自己身上,那么這一生再好喝的“雞湯”對于你都是毒藥;另外一方面,如果你是一個經(jīng)歷過生活的一切還滿臉微笑去迎接新生活的人,那么這份“雞湯”我推薦給你。
看完這本書的第一印象讓我想起了那首《夜空中最亮的星》“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聽清。那仰望的人,心底的孤獨和嘆息。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記起曾與我同行,消失在風里的身影。我祈禱擁有一顆透明的心靈和會流淚的眼睛,給我再去相信的勇氣”
在這樣一個紛繁復雜的社會,很多人一直在強調(diào)你要去適應社會,不要讓社會來適應你;你做任何事要講情商,智商只是決定了這個事對不對,情商才決定這個事情做的成不成功。確實很久很久沒有人說過真誠這個說法了,也不知道什么時候灰色地帶變成了上臺面的秘密。
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禮儀必不可少,但如果濫用,反而會鉗制住良知,成為捆綁生命的絞索,讓人們之間充滿了虛偽和情商。因此,人與人之間交往最重要的不是禮儀而是真誠。
現(xiàn)代社會中無論工作、生活、愛情、婚姻、社交都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當然,問題總會給人帶來煩惱和痛苦,也正因如此,很多人選擇無視問題的存在。這樣的做法可以讓人暫時逃避,但最終卻會造成更嚴重的后果,引發(fā)更強力的痛苦。著名哲學家尼采曾經(jīng)說過:凡不能摧毀我的,必將使我更加強大。逃避痛苦,就猶如麻木的人感覺不到疼痛一樣,會使心靈變得不堪一擊,最終走向畸形。保持真誠,就意味著我們必須勇敢地去面對,必須經(jīng)歷痛苦,承擔責任,而不是對問題視而不見,或者用虛假的東西加以掩蓋。
還記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剛剛提出來的時候,每天反復的學習始終感覺體會不到這個精神的真正意義。通過閱讀這本書突然大徹大悟,這不就是在提醒每個中國人要直面問題,拒絕逃避,敢于解決,勇于擔當。
真誠必然會帶來誠實的痛苦,而這樣的痛苦必將得到回報,那就是能讓我們的心智成熟,內(nèi)心更加的堅韌不屈。是的,真誠,你就像夜空中最亮的那顆星笑著在黑夜里飛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