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三百年祭讀后感范文800字
推薦文章
甲申三百年祭讀后感
讀史使人明智,讓人保持清醒的頭腦。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甲申三百年祭》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供您參考。
《甲申三百年祭》讀后感(一):
在中國抗日戰(zhàn)爭即將勝利之際,郭沫若先生寫了《甲申三百年祭》這篇振聾發(fā)聵的文章,當時受到毛澤東主席的高度評價。時至今日,重讀此文,深有感悟,文章以詳實的歷史資料,深刻分析了李闖王成功與失敗的因果關系,得出一個結(jié)論:天下興亡,人民說了算。
在中央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這天,我們的廣大黨員都就應重讀此文。共產(chǎn)黨人依靠人民群眾的支持推翻了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真正結(jié)束了中國的分裂與割據(jù),實現(xiàn)了國家的統(tǒng)一和民族的獨立,這是歷史的經(jīng)驗。中國共產(chǎn)黨從五十多位熱血青年到八千多萬人的大黨,從井岡山的星星之火到全國解放的燎原之勢,從幾萬人部隊發(fā)展到打垮國民黨幾百萬的部隊,建立真正好處上的統(tǒng)一、獨立的新中國,一路走來,都是因為有人民這個強大的靠山。
改革開放三十五年,商品經(jīng)濟帶來了繁榮和發(fā)展,也帶來了負面的東西,一些黨員的理想信念動搖了,一些黨員在金錢美女面前倒下了,這些人的心中,人民群眾變成了模糊的概念,這就是我們這天面臨的危險。就和當年的李闖王面臨的危險一樣,看得見的敵人容易對付,看不見的思想上的頹廢更加可怕。
中央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是時候,精神懈怠、潛力不足、脫離群眾險、消極腐敗,四大危險正地威脅著我們的黨,如果共產(chǎn)黨人不實現(xiàn)自我約束,就不能持續(xù)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就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就不能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大業(yè)。
李闖王失敗了,郭沫若先生的文章告訴我們,他的失敗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我們的成功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但我們要保證我們永遠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我們才能保證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甲申三百年祭》讀后感(二):
1944年,著名文學家郭沫若寫下了著名的關于李自成農(nóng)民起義教訓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就在這一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正全力以赴奪取抗日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并為建立獨立、民主、自由、富強的新中國而奮斗。毛主席對這篇文章非常重視,把它做為整黨文件下發(fā)全黨。他要求全黨同志牢記李自成失敗的歷史教訓,廉潔自律,不要被勝利沖昏了頭腦。
開大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當年在河南,李自成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紀律嚴明,就連李自成的親戚犯法也照樣處死。起義軍對百姓秋毫無犯。同時作為起義軍頭領的李自成作風比較民主,能聽得進不同意見。因為得到人民的擁護,使起義軍迅速發(fā)展到幾十萬人。在不長的時間里,就打下了北京城,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是什么使李自成進北京短短幾十天就失敗了呢,讓無數(shù)起義軍將士的鮮血付諸東流,是起義軍將領的迅速腐敗。如劉金星、劉宗敏之流,把明朝的專制和腐敗都繼承下來??v聲色,奪名利,掠財物,殺功臣。在戰(zhàn)略上,組織上、作風上都犯了嚴重錯誤,埋下了失敗的禍根。李自成剛進北京,面臨第一個重大問題,就是爭取吳三桂,不讓他倒向滿清政府。可就在這關鍵時刻,大將劉宗敏搶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盡管忠臣李巖一再要求放回陳圓圓。可劉宗敏自認為功勞大,根本不聽。最后導致吳三桂沖冠一為紅顏,投降了滿清。吳三桂引清兵入關,起義在吳三桂和清軍的聯(lián)合絞殺下失敗了。他們經(jīng)不起權力的考驗,沒有吸取明王朝滅亡的教訓。千秋大業(yè)為何毀于一旦,這對后人是一個深刻的歷史教訓。
李自成農(nóng)民起義軍打天下的時候,能夠想到群眾的利益。曾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可當他們進城,有了權力的時候,就忘記了人民群眾。想著當官做老爺。李自成的謀士劉金星,進城后生活極端豪華,有著太平宰相的風度。隨著起義接近勝利,他們的個人欲望也在膨脹,這也是大多數(shù)農(nóng)民起義最后失敗的原因。他們跳不出歷史的周期律。而中國共產(chǎn)黨為什么能夠取得革命的勝利,就是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前夕。著名民主人士黃炎培訪問延安,他和毛主席有一場意味深長的談話。他說: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說,多年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也,其亡也忽也。一人、一家、一團體乃至一國,不少不少單位都沒有跳出這周期律的支配力……中共諸君從過去到現(xiàn)在,我略略了解了,想跳出這周期律。毛主席回答說:我們已經(jīng)找到一條新路,就是民主,讓人民來監(jiān)督政府。
正是基于對李自成農(nóng)民起義失敗的總結(jié),毛主席在全國勝利前夕提出了著名的“兩個務必”。這就是: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繼續(xù)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燥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在離開西柏坡向北京進發(fā)時,又提起李自成的教訓。毛主席說:我們是進京趕考,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李自成進京后就變了,我們一定要考個好成績。2002年,胡錦濤同志在考察西柏坡時強調(diào),趕考還在繼續(x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開展加強群眾路線教育活動。就是要求廣大黨員要牢記共產(chǎn)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新電和海州區(qū)合辦的廉政教育基地,在干部腐敗的案例中,我們看到不少腐敗分子,他們原來工作努力,成績突出,得到黨和人民的信任??伤麄冸S著職務的升高,權力的增大。忘記了一個共產(chǎn)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的宗旨,忘記了自己的權利是人民給的。忘記了黨的培養(yǎng),人民的期望。他們經(jīng)不起糖衣炮彈的攻擊,經(jīng)不起金錢的誘惑,墮落為腐敗分子,他們上對不起革命先烈,下使子孫后代蒙羞?;谥硪?。從解放初的劉青山、張子善,到改革開放時期的胡長情、成克杰、陳希同等??梢哉f他們原來對黨和人民是有功的??墒撬麄兒髞矸潘勺约簩τ谑澜缬^的改造,放松了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把個人利益放到人民利益之上。走到人民的對立面,他們就是當代的劉宗敏。在成績面前,更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烈士說過“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這正是革命者戰(zhàn)勝許多困難的地方。”在抗戰(zhàn)時期,一位記者訪問延安,他驚奇的發(fā)現(xiàn)共產(chǎn)黨的領袖毛澤東、朱德一個月工資只有五塊錢,而國民黨一個師長就能拿一千大洋。從這里我們已經(jīng)看到共產(chǎn)黨為什么得天下的道理。
歷史的經(jīng)驗值得總結(jié),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每個中國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今天。重讀《甲申三百年祭》很有必要。成由勤儉敗由奢,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人都是這樣。《甲申三百年祭》發(fā)表到今天已經(jīng)整整70年了,今天讀它,仍感到警鐘長鳴。讀史使人明智,讓人保持清醒的頭腦。螻蟻之穴可潰千里之堤。我們要從思想上筑牢防腐拒變的堤壩。和腐敗現(xiàn)象作堅決地不妥協(xié)地斗爭。保持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是中國共產(chǎn)黨興旺發(fā)達的法寶,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今天,實踐群眾路線教育,永遠保持和人民的血肉聯(lián)系,是我們黨和國家走向新的輝煌的保證。
《甲申三百年祭》讀后感(三):
郭沫若反駁了他人關于“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的觀點,對于崇禎不抱絲毫的同情,卻又在文中明確闡述大順政權的滅亡主要責任在于牛金星、劉宗敏等人身上,而為李自成做了徹底的開脫。聯(lián)想到毛澤東對于李自成的態(tài)度,與他把這篇文章作為整風的材料,我越發(fā)覺得文章折射了太多太多的現(xiàn)實政治,越發(fā)覺得思維并不總是理性的,在運作的時候社會與個人的雙重環(huán)境都會起到很強的牽制作用。這篇文章對于整風可能會有一定的價值,但是這種價值遠遠高于其在思想上的。
作為一篇普通的文章,之所以能夠以單行本的形式一版再版,自然源于毛澤東的巨大威望。文章因政治而生,又因政治而顯得璀璨。
如此一來也說明,一件東西的好,除開本身的質(zhì)量外其它力量的輔助更能成就它的光芒四射。
《甲申三百年祭》讀后感(四):
粗粗讀了一回,開頭挺認真,因為是老師上課時提起的??吹椒治龅鯓渌赖闹鲿r,甚感單薄,只從正反二面,我想看的上下左右呢?沒看到全方位的,當然煤山上的主不是本文的重點。繼續(xù)看下去,大量引的《明季北略》,就提不大起勁來了。于是越看越快。
很多人說此文是迎合我黨,其實1944年,我想說,我黨正在比較艱苦的各種作戰(zhàn)期,而知識份子應該是在一線城市更多,我黨當時更多的在二線( 及以下)城市,所以想來我黨迎合他的可能性或許大于他迎合我黨(沒有考證郭當時是身處哪里哈,純粹只是這么想,應該在大城市的說)。
毛是史學家,“明史”讀了30遍的家伙,為什么對此文推崇備至呢?我想來應該是符合當下環(huán)境的。此文但凡有一句話二句話,對當時我黨所存在的重大弱項,起到了提示警醒作用,那么就是值得去推廣認識學習并改正的了。這可能就是此文的意義,倒也單不是說“政治意義大于學術”這么來看。這就像我們現(xiàn)在的在職培訓,雖然學費嚇s人的貴,總覺的不值這個錢,不過,但凡老師的話有一句聽進去了,并起到醍醐灌頂?shù)淖饔?,使你受益一生了,那么其實這學費就值了。我想我值了,因為我在昂貴學費里學會了在春夏秋季時要吃冷鮮肉~所以我也會大力的和朋友同學說:這個學習真好,你們也去學學呢,因為我受益了~(雖然這個知識點我應該在生鮮超市花個40元錢買肉時,讓賣生鮮的專家告訴我,而不是讓如此昂貴的學校來告訴我,但這個只能說是我自己效率不高的問題了)
《甲申三百年祭》讀后感(五):
我們批評歷史人物,往往覺得有些歷史人物偏狹愚昧短視的厲害. 這就是所謂的"歷史局限性"和"缺乏自覺性"
大明的百姓都人相食了,大明都要亡國了,以勤勉著稱的崇禎帝國為什么有金銀布帛爛于內(nèi)庫?幾十萬清兵已經(jīng)快壓境了,為什么大順的幾十萬農(nóng)民軍還在京城里搜刮劫掠享樂?
可是歷史人物處于自己的時代,并沒有我們享有的一個巨大優(yōu)勢---我們知道后來會發(fā)生什么.所以我們能知道大明亡在旦夕,大順一觸即潰. 不管多么驚心動魄的歷史,當時的人物并沒有這種感知.
因此,除非有超人的前瞻力和近乎妄想癥的機警, 否則一個歷史角色無法對抗開國享樂的喜悅.也無法克服散財于民的痛苦-內(nèi)庫財帛不肯用于救濟軍民,因為要應付明年后年大后年的支用. 士兵打仗多了,剛開國享受一下也未嘗不可.
如果他們知道自己要亡國滅族了, 當然情形大大不同.可是他們不知道.
誰知道?
就在此時此刻,也有一些人不肯克制私欲,不肯遍富濟民,不肯勒貪警墮.
也許他們知道自己要亡國滅族了,也會大大不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