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后感1000字左右范文
推薦文章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后感1000字左右范文
我們常常說多看書,看好書,看書不是單純的看看就好,而是需要了解里面的知識,蘊含的道理,以及對看完書后的一些感受以及感想。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后感,僅供參考。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后感1000字
美國作家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爾斯·范多倫合著的《如何閱讀一本書》真是一本讓我受益匪淺的書。
我以前只認為寫作是一件需要刻意訓(xùn)練才能做好的事,讀了這本書才明白閱讀也是如此。同樣的書給不同的人讀,收到的結(jié)果也不盡相同。原因就是有的人閱讀更主動,并且在閱讀中每一種活動都參與了更多的技巧。
雖然閱讀書籍是我從小就干的事情,可直到我讀了這本書才知道了閱讀的層次。第一層次是基礎(chǔ)閱讀;第二層次是檢視閱讀;第三層次是分析閱讀;第四層次是主題閱讀。我的孩子目前正處于基礎(chǔ)閱讀層次,他的問題是要準確識別出書中的一個個字。檢視閱讀則更強調(diào)時間,這個層次類似于學(xué)生時代做的各類閱讀訓(xùn)練,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一項閱讀的功課。分析閱讀是全盤完整的閱讀,是對一本書的咀嚼與消化,它是在特別的追求理解。主題閱讀是最復(fù)雜最系統(tǒng)化的閱讀,類似于我們本科和研究生做畢業(yè)設(shè)計時做的大量系統(tǒng)化的閱讀,對一個主題讀很多書并列舉相關(guān)之處,架構(gòu)出一個全新的主題分析,是最主動、最花力氣的閱讀。
說一件趣事,當讀到古希臘對好讀書而不求甚解的讀者稱為“半瓶醋”時,我突然感覺我面前出現(xiàn)一位花白胡須的長者指著我說“半瓶醋”,我欲開口申辯,卻說不出一句反駁的話,只好低頭默認。蒙田說:初學(xué)者的無知在于未學(xué),而學(xué)者的無知在于學(xué)后;楊絳說:讀書的意義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書不要讀的多,更要讀得好。憑著自己的心智活動努力閱讀,從只有粗淺的了解推進到深入的體會,就像是自我的破繭而出。
這本書中推薦的書籍也十分經(jīng)典。隨便翻上幾頁就有一部或幾部經(jīng)典名著出現(xiàn),包括《失樂園》、《羅馬帝國衰亡史》、《國富論》、《皆大歡喜》、《哈姆雷特》、《詩學(xué)》、《罪與罰》、《湯姆瓊斯》、《物種起源》等。作者經(jīng)常以這些書為例子分析起來,在了解了本書的內(nèi)容同時,附帶了解一大批經(jīng)典名著的精華摘要,大有買一贈百的勁頭,感覺自己真的賺到了。
作者認為消遣和娛樂的書是不能增進閱讀的技巧,也不能幫助心智成長。還說只有閱讀超越你頭腦的書才能幫助思想增長,除非你增長心智,否則你學(xué)不到東西。對此我并不完全認同。我記得自己已經(jīng)寫了至少兩篇漫畫書的讀后感:看《你今天真好看》時,看著那些可愛暖萌的動物會心一笑,緊張了一天的心也從嗓子眼慢慢的落回到肚子里;《漫畫莊子說》中莊子的許多艱澀的道理變成了幾格小畫,令人一看就明白,莊子最主要的理論立刻了然于胸。好多消遣類的書籍也能啟迪心智。關(guān)鍵是如果不給6歲的兒子讀漫畫書,就更找不到其他合適的書了。莫提默和查爾斯,你們說呢?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后感1000字
艾德勒在美國學(xué)界和出版界都是個傳奇性的人物。范多倫是1950年代美國哥倫比亞大學(xué)一位博覽群書、才氣過人的出身書香門第的年輕教授。艾德勒在1940年出版了《如何閱讀一本書》第一版。在1970年艾德勒找到范多倫改編《如何閱讀一本書》。這也是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個版本。
讀得快、讀得多就是讀得好嗎?讀得慢、讀得仔細就是讀得好嗎?這是這本書解答的第一個問題。那就是引用了弗朗西斯培根的名言“有些書只需淺嘗輒止,有些書該囫圇吞食,還有少數(shù)的書則當細嚼慢咽。”不管是速讀還是仔細讀,讀者要有自己的選擇。作者認為可以仔細讀的書不過一千本。另外讀得多也不見得就是讀得好,讀得越多,卻沒收獲的這種情況叫可憐。作者認為只有讀者從書中獲得了營養(yǎng)才算讀得好。
在這本書的作者看來閱讀分成四層次:基礎(chǔ)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基礎(chǔ)閱讀就相當于小學(xué)生的閱讀能力。檢視閱讀是速讀的能力。分析閱讀是指讀者能從書籍分類、書名知道作者想表達的是什么,并能從大概上了解到作者的寫作思路。
主題閱讀是指讀者能用帶著共性的話題感強的問題從一本書中找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一個讀者要帶自己的主動性去選擇自己想讀的書。作者在這本書的最后提出不同類型的書的閱讀技巧。實用型、想象文學(xué)、故事、戲劇、詩、歷史書、科學(xué)、數(shù)學(xué)、哲學(xué)書、社會科學(xué)。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fā)就是讀得多就不一定是讀得好。有些書必須要精讀,即使讀不懂,也要找到自己能找到的切入點來堅持下去愉快閱讀,我的好朋友也跟我說有想法就要寫下來,不然就是紙上談兵。我覺得他說得有道理,所以我就在這的最后一段給他致謝。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后感1000字
借本次街道年輕干部培養(yǎng),讓我有機會靜下心來閱讀、沉下心來感悟。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明確地提到了閱讀的重要性,并且指導(dǎo)我們?nèi)绾握_讀書。閱讀是一個人基礎(chǔ)的能力與素養(yǎng)。從前讀書時,往往會發(fā)現(xiàn)自己并不太能從書中獲得太多,往往讀完一遍后里面的內(nèi)容也忘了大半。而這本書中的閱讀方法卻讓我感觸良多,對閱讀這件事也有了新的看法——用心思考的閱讀才是最有趣的。
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中,我們閱讀的目的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是為了獲得資訊進行的閱讀,二是為了提高理解能力的閱讀。前者是為了獲得資訊,實際上并不能真正地理解;而后者才是真正能提升能力的東西。如果純粹是讀了一本書,沒有進行思考,與作者形成共鳴,那么談何收獲?!度绾伍喿x一本書》中提出的四種閱讀方法,讓我受益頗深。即基礎(chǔ)閱讀,能夠基本認識每句話的字義;檢視閱讀,大致上了解一本書在說什么;分析閱讀,通過分析書本,從而與作者形成共鳴;主題閱讀,整理出同一個主題,在這個主題下比較分析不同的書的異同點,從而進行閱讀。通過作者這套讀書方法,讓我更為直觀地明白了怎么閱讀、怎么共鳴,使得閱讀真正成為一種更為高效的學(xué)習方式。
我想說,讀書從來都不應(yīng)該是一時興起的心血來潮,而應(yīng)該是一種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讓我們的夢想從學(xué)習出發(fā),從閱讀起步!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后感1000字
《如何閱讀一本書》出版于1940年,目前仍備受推崇。本書的作者是《大英百科全書》的兩位編輯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爾斯.范多倫。
這是一本教導(dǎo)我們?nèi)绾稳ラ喿x的一本書,不過有意思的是這本300余頁的圖書并不容易閱讀。只有你對閱讀的渴望足夠強烈,才能閱讀完本書,尋找到閱讀的方法。而方法本身也能在你第二次閱讀這本書時加深理解。這有點像你缺少一個解壓縮軟件,你下載了一個winzip,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他本身就是壓縮格式的。
我們都曾閱讀過很多書籍,不論你對自己的閱讀能力多自信,但你若沒有讀過本書,你的閱讀能力一定沒有達到最佳。
我閱讀本書目前的收獲是了解了閱讀的層次:基礎(chǔ)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前三種閱讀方法是針對圖書類型,而主題閱讀是針對閱讀目的。其中分析閱讀作為一項最為核心的能力,需要重點掌握。而主題閱讀則是閱讀的最高境界,只有真正掌握了主題閱讀才能深刻、快速的研究某個特定主題。
第一次閱讀本書時,大部分人會感覺非常吃力。所以建議應(yīng)該反復(fù)閱讀這本書的目錄,有耐心的思考幾遍,理解目錄的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和大體含義后開始閱讀。對于我來說,閱讀這本書大部分內(nèi)容都感覺晦澀,理解吃力。但為了掌握閱讀方法,提高今后的讀書效率,雖間隔多次也硬著頭皮了讀下來。讀到本書最后一章的一句話讓我感到這種付出的值得:
如果你所讀的書都在你的能力范圍之內(nèi),你就沒法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你必須能操縱超越你能力的書,或像我們所說的,閱讀超越你頭腦的書。只有那樣的書能幫助你的思想增長。除非你能增長心智,否則學(xué)不到東西。
我目前所做的只是粗淺的翻閱了一遍本書,還遠遠談不上理解了(更不要提應(yīng)用)這本書,我會把這本書作為枕邊書反復(fù)閱讀。
如果你是個喜歡讀書的人,對于圖書的判斷、選擇、閱讀、吸收都想獲得提高的話,推薦你留出充足的時間和耐心閱讀和學(xué)習這本書。相信你在這本《如何閱讀一本書》所投入的時間是值得的:磨刀不誤砍柴工!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后感1000字
不得不承認,選擇這本書的原因是書名提起了我的好奇心。讀書,但凡看得見且識字的人不就會讀嗎?中國的孩子,在很小的年紀便在家長的殷切教導(dǎo)下讀起了書。讀書,不就是拿一本書,然后翻開扉頁,或精讀或略讀,把書中所寫都看完而已嗎?難道讀書還有什么特別的規(guī)則?
作為愛讀書之人,我看過的書也算不少。我的書櫥里有各種類型的書,人物傳記類的,童話類的,長篇小說類的等等。但簡單來說便是兩類,讀完的和未讀完的。我個人喜歡的讀書方法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于娛樂性質(zhì)的小說,我選擇一目十行地讀。掌握故事梗概便可。當然,如果文筆特別好的,我也會放慢速度,領(lǐng)略文字之美。對于學(xué)術(shù)類的書,因其往往晦澀難懂,我經(jīng)常反復(fù)的研讀。同樣的方法也用在讀推理類作品上。各種方法不一一例舉,但是共同點就是我不愛勾勾畫畫。既然喜歡讀書,當然要看看別人是怎樣讀書的,并尋求一個更科學(xué)的方法。
說實話,最初,我是抱著玩笑和好奇的心態(tài)讀這本書的,但是在看過這本書后,我確實學(xué)到了許多。首先,我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我讀書一般不看第二遍,當然個別我非常喜愛的書除外。一本書我往往看過一遍便歸入開頭提到的“讀完的書”那一類,并不再會去翻閱。我這種做法在作者眼中無疑成了“大逆不道”。就像在這本書中說的一樣,這樣的人“不值得羨慕,而應(yīng)該同情”。因此,我在看書時不
再給看過的書“判死刑”,而是時不時的拿出以前看過的書來回顧。堅持一段時間后,我發(fā)現(xiàn)不僅僅是個別好書每讀一遍都有新發(fā)現(xiàn),有些在第一次讀時覺得枯燥乏味的書,在第二遍讀時也顯現(xiàn)了它有趣的一面,可謂收獲不小。而我也因此多了許多可看的書。
其次,書中所提及的閱讀的4個層次也讓我耳目一新。這四個層次,分別是基礎(chǔ)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所謂基礎(chǔ)閱讀是關(guān)注每個詞句的含義。這點并不難理解。檢視閱讀則是通過限時地、有目的地快速閱讀找出書中談及的重點、主題的分類、基本組織框架。接著是分析閱讀,即帶著問題全盤閱讀、完整閱讀,該階段不計較時間的長短,目的在于盡量消化書中的系統(tǒng)性知識概念、論題等。最后是主題閱讀。主題閱讀又稱比較閱讀,意思是通過閱讀多本相關(guān)主題的書籍,從比較中提煉出自己的理解。
這四種層次對于我來說并不陌生,但我沒想到它們是被歸為層次,而非方法。基礎(chǔ)閱讀幾乎每本書都在做著。而分析閱讀和檢視閱讀則多用在做閱讀理解時。主題閱讀則會用于寫讀后感或比較時。但作者的意思明顯不是這樣的。除了基礎(chǔ)閱讀,其他幾種我都是在課業(yè)需要或有目的的進行,并不是自發(fā)地以這些方式閱讀。換句話說,我讀書大多是為了打發(fā)時間或追隨喜愛的作家,并不是為了閱讀而閱讀。對于閱讀,我們應(yīng)當懷著虔誠的心態(tài),去體味,去感受。
而對于閱讀的態(tài)度,則是主動。讀書是與作者的對話。一本新書仿佛是一個陌生人,他飽含學(xué)識卻不愿吐露心聲。只有當你主動地去拿起一本書,才開啟了你與作者的交流之門。
閱讀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謂精神食糧便是如此了。作者的許多觀點在我看來非常受用,當然,由于時代的局限性,這本書關(guān)于閱讀的看法也不一定盡善盡美。但是,以現(xiàn)在的觀點來看,書中提及的一些分類,觀點仍具科學(xué)性。同時,現(xiàn)代社會快速發(fā)展的電子產(chǎn)業(yè),將閱讀逐漸帶向電子書時代。但我認為書中的觀點不僅實用于閱讀紙質(zhì)書籍,對于電子書、網(wǎng)絡(luò)資訊的閱讀也有很大的指導(dǎo)作用。
盡管很多時候我們閱讀也許是為了放松或打發(fā)時間,但我們也應(yīng)當以嚴肅的心態(tài)去閱讀。一本好書是作者的人生歷練的凝聚,是作者的心血,是作者對世人的告誡。我們應(yīng)當懷著尊敬,感恩的心情去閱讀。記得有人說過,讀書是一個人的修行。翻開書本,修行便開始了。我們要做的不僅是要汲取新的知識,更要增加我們的感悟力,我們的理解力。真誠地閱讀一本好書,對于作者,對于我們自己,都是一種嘉獎。
讀完這本書,我才明白自己最初的想法有多么愚不可及。世上沒有什么事是簡單的,隨隨便便的。你心中認為理所當然的事也未必沒有它的章法。如何閱讀一本書,也是一種哲學(xué)。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