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1000字讀后感
推薦文章
本書雖然成書于上上個世紀,但其中所談及的社會現(xiàn)狀及社會心理相關(guān)的內(nèi)容,在近期的生活中依舊可以看到;另外,由于本書作者是持精英主義及保守主義觀點的人,所以部分觀點涉及的實例在我們看來會有些局限;并且由于文中觀點并非實驗心理學相關(guān)結(jié)論,尤其在“種族的遺傳稟賦”等相關(guān)問題上,勒龐的觀點有失偏頗。一起來看看烏合之眾1000字讀后感,歡迎閱讀!
烏合之眾讀后感1
終于花了2周的時間把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看完了,這本書是以我認為相當緩慢的速度看完的,看完之后居然是一頭霧水,無奈又拾起再看了一遍,心境不同,收獲不同。
這本書在同學的推薦下看的,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描述它,那還是弗洛伊德說的:“勒龐的《烏合之眾》是一本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彩地描述了集體心態(tài)?!睆念^到尾我都覺得這本書中偏見很多,可以說我應(yīng)該是集體主義觀念支持者,但勒龐這本書卻指出,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沒了,群體的思想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而群體的行為表現(xiàn)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這就徹底顛覆了我的觀念,集體(群體)原來遠遠不是我所認識和接受的那樣。群體的心理、意見和信念,在很多的時候,竟會讓人如此的失望和害怕。
在羅伯特·莫頓的《勒龐《烏合之眾》的得與失》中,他指出這本書確實對人們理解集體行為的作用以及對社會心理學的思考發(fā)揮了巨大的影響。勒龐生逢一個群眾重新崛起的時代,他敏感地意識到了這種現(xiàn)象中所包含的危險,并且以他所掌握的心理學語言,坦率地把它說了出來。勒龐的思想是超意識形態(tài)的,他在此書的這里或那里,以十分簡約甚至時代錯置的方式,觸及到了一些今天人們所關(guān)心的問題,如社會服從和過度服從、趣味單一、 群眾的反叛、 大眾文化、 受別人支配的自我、 群眾運動、 人的自我異化、 官僚化過程、 逃避自由投向領(lǐng)袖的懷抱,以及無意識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等等。也就是勒龐考察了一大堆現(xiàn)代人面臨的社會問題和觀念,這使這本《烏合之眾》具有持久的意義。
群眾,烏合之眾。群體是相對于個體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幾個人就能構(gòu)成群體。群體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為了達到共同的目標,以一定的方式聯(lián)系在一起進行活動的人群??梢娙后w有其自身的特點:成員有共同的目標;成員對群體有認同感和歸屬感;群體內(nèi)有結(jié)構(gòu),有共同的價值觀等。群體具有生產(chǎn)性功能和維持性功能。群體的價值和力量在于其成員思想和行為上的一致性,而這種一致性取決于群體規(guī)范的特殊性和標準化的程度。群體中的個體與他人發(fā)生相互作用,這本身就構(gòu)成了一種刺激。個體對這個刺激必然要做出反應(yīng),于是表現(xiàn)出與個人獨處時不同的行為方式。在勒龐看來,當人們變成了一個群體后,他們的感情、思想和行為變得與他們單獨一人時頗為不同,而群體在智力上總是低于孤立的個人。群體沒有能力做任何長遠的打算或思考,而孤立的個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應(yīng)行為的能力(“當人們聚集成一個群體時,一種降低他們智力水平的機制就會發(fā)生作用”,“ 從他們成為群體一員之日始,博學之士便和白癡一起失去了觀察能力”)。
群體總是受著無意識因素的支配,它的行為主要不是受大腦,而是受脊椎神經(jīng)的影響,因此群體是刺激因素的奴隸,群體具有沖動、 急躁 、缺乏理性、沒有判斷力和批評精神、易受暗示和輕信的特點。書中列舉了1792年法國歷史上有名的大屠殺事件。當時,在大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巴黎成千上萬市民幾天之內(nèi)虐殺盡關(guān)在監(jiān)獄里的僧侶貴族一千五百多人,連十二三歲的孩子也不放過。更不可思議的是,在極刑現(xiàn)場,婦女們以一睹貴族受刑為榮。這些平時里的店員伙計、家庭主婦,都相信自己的正義行為是在消滅“共和國的敵人”。因此,“孤立的個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時,他不能焚燒宮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這樣做的誘惑,他也很容易抵制這種誘惑。但是在成為群體的一員時,他就會意識到人數(shù)賦予他的力量,這足以讓他生出殺人劫掠的念頭,并且會立刻屈從于這種誘惑,出乎意料地障礙會被狂暴地摧毀?!蓖瑯樱@也可以解釋期間紅衛(wèi)兵的瘋狂行徑,他們失去作為個體時的理智,只知道和接受極端的感情和觀念,還對使自己失去人格意識的暗示者惟命是從,一經(jīng)煽動鼓舞,便形成了一股極為瘋狂可怕的力量,這時理性完全被壓倒。
社會中大多數(shù)處于中下層地位的群眾,大多地位卑微,心理狹窄脆弱,對超出自身生活經(jīng)驗的一般問題不甚了解,不辨真?zhèn)?,希望聽從?quán)威的意見,“在群體的靈魂中占上風的,并不是對自由的要求,而是當奴才的欲望”,因此群體易受暗示和輕信,他們崇尚威勢,迷信權(quán)威人物,這也給領(lǐng)袖以利用的機會。書中勒龐解釋說領(lǐng)袖更有可能是個實干家而非思想家,他們并沒有頭腦敏銳深謀遠慮的天賦,他們也不可能如此,因為這種品質(zhì)會讓人猶疑不決(這點我沒看懂?)( “每個時代的群體杰出領(lǐng)袖,尤其是革命時期的領(lǐng)袖,大多才疏學淺,他們往往勇氣超過才智。才智過多甚至會給領(lǐng)袖帶來障礙,但正是這些才智有限的人給世界帶來最大影響?!?。但領(lǐng)袖們會借助斷言法、重復(fù)法和傳染法的手段,用觀念和信念來影響群體的頭腦,這些作用有些是緩慢的,然而一旦生效,卻有持久的效果,由此得到民眾接受的每一種觀念,最終總會以其強大的力量在社會的最上層扎根,不管獲勝意見的荒謬性是多么顯而易見。回想歷史,我們也就不難理解--法西斯主義當時為什么得到德國人民普遍擁戴的原因了。--也曾在《我的奮斗》中寫道:“群體愛戴的是統(tǒng)治者,而不是懇求者,他們更容易被一個不寬容對手的學說折服,而不大容易滿足于慷慨大方的高貴自由,他們對用這種自由能做些什么茫然不解,甚至很容易感到被遺棄了。他們既不會意識到對他們施以精神恐嚇的冒失無禮,也不會意識到他們的人身自由已被粗暴剝奪,因為他們絕不會弄清這種學說的真實意義?!?但我覺得這點又不知如何解釋毛主席的身份地位以及他思想的適用性)
在勒龐看來,群體的產(chǎn)品不管性質(zhì)如何,與孤立的個人的產(chǎn)品相比,總是品質(zhì)低劣的。在現(xiàn)實意義下,我們應(yīng)警惕自身,認識自己,保持自己的人格,做一個清醒的自由人,尤其是在群體更要凸顯。
烏合之眾讀后感2
《烏合之眾》是群體心理學的開山之作,成書至今已有100多年。這本書完全顛覆了我對群體的認識,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堅信“眾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等群體智慧,但本書卻直言不諱、簡單粗暴地指出群體的諸多劣根性,認為群體中累積起來的只有愚蠢的智慧,而非天才的智慧,正如群體不會比伏爾泰更智慧,而是伏爾泰一人要比整個世界更智慧。
整本書讀下來,最大的感受是群體是如此的盲目和缺乏理性,這種心理劣根性直接導(dǎo)致其只能用平庸的智力來處理當下工作。盡管基于特殊的時代背景(法國大革命)和學科背景(群體心理學萌芽階段),使得該書的部分觀點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安靜地讀下去會發(fā)現(xiàn),書中關(guān)于群體心理特征的論述對今天的我們?nèi)跃哂兄匾梃b意義。
私以為該書最精彩之處是對群體心理特征和行為的描述。整本書的核心觀點是:群體是無意識的,這種無意識隱藏著群體力量的秘密。所謂的群體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從心理學的視角可以將群體界定為:在特定情況下,聚集成群的個體的思想和情感全部朝向同一方向,此時個體的自覺個性消失,轉(zhuǎn)而形成一種集體心理,接受心理統(tǒng)一律的支配。在集體氛圍下,個體智力差異被削弱,個性也被削弱,異質(zhì)性被同質(zhì)性吞噬,無意識特質(zhì)逐漸占據(jù)上風,往往趨向于沖動、盲目、缺乏判斷力和批判精神等。造成群體無意識的原因在于:無意識心理活動在生活、邏輯思考中的作用都是壓倒性的;群體壓力、群體感染、群體暗示的作用。
群體的感情主要表現(xiàn)為:
1)群體的沖動、易變和急躁;
2)易受暗示和輕信;
3)情感的夸大與簡單化;
4)群體的偏狹、專橫和保守。
作者認為只有絕對的、毫不妥協(xié)的、簡單明了的觀念才能對群體產(chǎn)生絕佳的影響力。同時,群體的推理能力十分低下,所接受的推理方法只是表面上的相似性或連續(xù)性,但是群體的想象力很強,能進行形象思維,越是不同尋常的、傳奇式的東西,越能打動群體。不可否認,這些特征對組織群體活動,比如現(xiàn)代企業(yè)營銷管理,特別是廣告宣傳具有很大的借鑒價值。但本書最引人思考之處還在于:群體時代下如何保持個體的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避免成為“烏合之眾”。
時下,微博、論壇等網(wǎng)絡(luò)媒體將大家空前緊密的聯(lián)系在一起,群體無意識特征表現(xiàn)越來越明顯,最典型的莫過于充斥在網(wǎng)絡(luò)上的各種罵戰(zhàn),網(wǎng)民的討論熱情可以被瞬間點燃,動輒數(shù)以億次的點擊量與關(guān)注量,討論也從最初的聲討演變成污言穢語的謾罵,從當事人的人身攻擊延伸到其無辜的家人,甚至被逼上絕路,此時的參與者已經(jīng)喪失了理性、道德和判斷,僅是一群“烏合之眾”。同時,為迎合大眾的無知趣味,絕大多數(shù)的新聞報紙已經(jīng)放棄了向人們傳授某種主張或信條的權(quán)力,取而代之的是不斷充斥著輕松的專欄、社會花邊新聞等。在群體特征表現(xiàn)如此明顯的時代,如何不盲從、堅持獨立思考、保持個體的獨立性是我們都該深入思考的問題,這也是本書給于的最大啟示。
烏合之眾讀后感3
翻閱這本書是被書的名字所吸引,以為講述的是帶有黑色幽默的諷刺小說,看完才知道是研究群體心理的書籍。
勒龐的這部心理學力作被翻譯成漢字只有寥寥200多頁,但他卻探討研究了“群體的感情、道德觀、觀念、信念、意見的變化范圍、推理與想象力、分類”等許多與群體心理相關(guān)的問題。
剛開始看的時候有點晦澀,覺得沒什么特別之處,說服力并不強,作者所講述的不過是指出當時所處社會很多重要現(xiàn)象,而這種現(xiàn)象恰巧在目前的社會也廣泛存在,這或許就是該書如此暢銷的原因。
從字里行間可以感受到勒龐是一個不顧世俗眼光,憑借自己本能的嗅覺去揭露人類的虛榮心,將種種可悲的人性曝光于公眾讓人們自己審視。
他懷著絕望的心態(tài)看著群眾在法國掀起一場場革命,諷刺那些所謂理性的人,偉大的群眾,以及平等和幸福!
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作者歸納出群體的一般特征:頭腦簡單、多變、易受暗示以及少數(shù)領(lǐng)袖人物的主導(dǎo)作用等,這些都是我們現(xiàn)在社會中依舊存在現(xiàn)象,在這里談一下自己的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發(fā)現(xiàn),當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后,就容易產(chǎn)生與一個人單獨活動所沒有的感受,會覺得充滿支持,自己不是異類,會跟風學著這個小群體其他人的做法,會很輕易地被慫恿喝酒、抽煙、賭博,這些以前自己從來不會沾上的惡習,在此時此刻沒有感覺到任何不對。
最直觀的現(xiàn)象比如過馬路,國際友人戲稱“中國式過馬路”,只要在馬路兩邊一群人中,有一個人闖紅燈,會接二連三的有人闖紅燈,很多人都是跟風,覺得自己不跟著做,會被恥笑,會是異類,只有跟著多數(shù)人的路徑才不會讓自己顯的那么扎眼。
同理可得,同樣這群人,在優(yōu)良社會道德的暗示下,我們也會遵守宿遷文明20條,不闖紅燈、禮讓行人、不亂扔垃圾等等,這就是勒龐所說的群體中頭腦簡單、易受暗示的情況吧。
再比如國外舉行的動物保護游行示威,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先有個領(lǐng)袖類的人物帶動一小股人游行,再擴大到整個科室、整個院,就跟得了流行性感冒一樣,總找不到病源一樣,在游行施壓時,官方做法是把帶頭的領(lǐng)袖類人物(類似代表)抓起來,進行談判,互相商討后達成一致,馬上又恢復(fù)平靜。
雖然他們僅僅是群體中最普通的一員,但其中不乏頭腦聰明的人,但是群體沖動怎能獨立于大眾,理性也無法阻止傳染。
當一個人習慣于用推理和討論方式說明問題時,往往在群體中是沒有地位的,因為在觀念簡單化效應(yīng)的作用下,面對群情激奮時,他說的一切顯的那么的蒼白無力。
因為他意識到他在挑戰(zhàn)“群體的力量”,他自己是異類,當面對這些被傳統(tǒng)觀念沖昏頭腦的群體時,即便自己洞悉其中的利害關(guān)系,再怎么努力,都會覺得自己十分偏執(zhí)和無知,不如同群體一起陷入其中,但事后卻又覺得自己愚蠢。
很多時候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很難,人之初,性本善,一個人終其一生保持不變的事情只發(fā)生在理想世界。
只有環(huán)境單一,才能造成明顯的性格單一;反之,就可能造成性格的不單一,所以我們在群體中顯現(xiàn)不同于一般單獨時的特征。
該書中對群體的相關(guān)特征有很多描述,很多地方理解還是有困難。
但最終,我們應(yīng)該理解,就像勒龐所說的一樣,“我們不該對群體求全責備,說他們經(jīng)常受無意識因素的左右,不善于動腦筋。
在某些情況下,如果他們開動腦筋考慮起自己的眼前利益,我們這個星球上根本就不回成長出文明,人類也不會有自己的歷史了”。
烏合之眾讀后感4
無論如何,我不應(yīng)該屬于任何一方陣營。群體的意識應(yīng)不應(yīng)該被嘲笑?這只是我搞不清楚的問題之一。很久以前就看過這本書,當時只是感覺勒龐說的挺對,也沒啥想法。只是最近突然覺得真實世界的發(fā)展仿佛就是那個樣子。
很久以前,勒龐就預(yù)言了今日群體中的大部分特征:智商低于群體中的任意個體,換句話說就是智商無下限?!叭后w總是受著無意識因素的支配”,“大腦活動的消失和脊髓運動的得勢”。最后“群體既易于英勇無畏也易于犯罪“這一切描述是不是很眼熟?
事實就是這是一個群體的時代,要取得別人的認同那么必須先認同一個群體,無論你是否知道人格和智慧都將被磨滅。無論這個群體對某事是認同還是反對,這都是一個個的群體和陣營。對某一群體的認同取決于群體的言論和發(fā)布的消息——至少我認為現(xiàn)在是這樣的——諸如微博等等,而事實告訴我們?nèi)后w的觀察往往是失真的。正像書中所講,群體的情緒是單純的,夸張的。而群體又是易受暗示的,于是這就催生了種種陰謀論,因為你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不是被煽動了,是不是被暗示了。因為前面說到真實已經(jīng)被群體糟糕的觀察和分析能力磨滅掉了。如果你不進入某個群體,你又很難知道他們的運作過程,而你一旦進入那么就不能保證你自己還有智商這個東西的存在。
而我們總會在一個群體中,不是嗎?因為我們都有一個陣營,無論你是贊同還是反對,除非你對此事不聞不問不去選陣營。那么好吧,又一個陣營出現(xiàn)了,人總是要有一個立足點來生存。群體可以成就,也可以毀滅……
好吧,這只是一個開頭,不想再繼續(xù)復(fù)述,所以我不愛寫讀后感。鑒于越來越感覺周圍的人們普遍都不淡定了,都看看《烏合之眾》吧,應(yīng)該看看這本書,至少現(xiàn)在都應(yīng)該看看,群體到底是一個什么情況。
烏合之眾讀后感5
《烏合之眾》是由法國古斯塔夫-勒龐的經(jīng)典著作,也是一部影響世界的群體心理學奠基之作。書中講述了群體的心理所受到哪里因素的影響,群體與個體的差別,群體與領(lǐng)袖的關(guān)系等;本書有很多例子講述了群體心理學的特征,并對社會產(chǎn)生的影響。
龐勒說“一個群體中的個人,也不過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細沙,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我覺得這個比喻非常的恰當,生動形象的體現(xiàn)了個人被群體化后的表現(xiàn)。這也是為何如今隨波逐流現(xiàn)象愈發(fā)強烈的原因。在之前所說的網(wǎng)絡(luò)暴力的例子中,體現(xiàn)的不僅僅是群體易沖動,易急躁、易變的特征,還有的是他們易受暗示、易輕信他人以及具有非常偏執(zhí),且強烈的道德感的特征,在網(wǎng)絡(luò)上便會形成所謂的道德綁架。群體往往不善于思考,他們只會單純認定一種真理或繆誤。因為他們具有太多的“腦子”了,而這么多腦子中只有一種思維,便是群體的思維。這是龐勒口中的群體積累在一起,只有愚蠢,而不是聰明。這是個人意識在群體中不斷缺失的體現(xiàn),這樣一種有意識人格的消失,無意識人格的得勢,會讓人完全完全服從于使之有意識人格消失的人,甚至在暗示下做出一些有違常理或者與他性格矛盾的事情。人們會因為自己強烈而偏執(zhí)的道德感去迫使他人做一些滿足他們道德感的事情,例如在一場災(zāi)害中強迫富豪捐款、公交車上不考慮他人身體原因便強迫其讓座等等,倘若你選擇了拒絕,便會有一群人蜂擁而至對你加以指責。這些舉動在群體看來是替天行道。然而現(xiàn)實是人們在不明真相下的指指點點,或許對于當事人而言才是最為痛苦的,那些頂著道德光環(huán)的人或許才是真正的施暴者。
所以在社會進步層面上而言,對于個人,有意識人格的保留就會顯得非常重要了。不盲目輕信他人言論,不盲目選擇被迫社交。作為個人我們能做到的,只有讓自己的思想不成為他人的跑馬場。要做到保留自我意識最重要的便是對于自我的認可,唯有自信于自己的觀點、對于是非的判斷,才會做到堅守。
而在群體方面,一個積極的暗示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群體根本沒有預(yù)先策劃。他們可以被最矛盾的情感所激勵,但是又經(jīng)常受當前刺激因素的影響,他們就像被狂風卷起的樹葉,朝著各個方向飛舞,接著又落在地上。”這樣的一種比喻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群體的“可塑性”。他們并非都是負能量的集合,某種程度上而言,剛剛形成的群體就像是一張白紙,最后成為怎樣的一張畫取決于沾有色彩的畫筆。一個積極向上的暗示可以使得群體向一個好的方面發(fā)展。暗示會在群體中形成一種信念,而信念正是一種文明的基礎(chǔ)。群體會為了某一種信念的成功而舍身取義,所以古往今來,在亂世之時會有各種理念的革命去推翻原有依然衰敗的制度,去創(chuàng)造新的制度。而在盛世安穩(wěn)的時代,群體理應(yīng)是一種穩(wěn)定劑,是真善美的踐行者。唯有群體具有正確的價值觀了,社會才會愈發(fā)向上,一個國家民族才會穩(wěn)定進步吧。
烏合之眾1000字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