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的《借我一生》讀書筆記
推薦文章
余秋雨的《借我一生》讀書筆記五篇
《借我一生》是200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余秋雨,該作品還是蠻不錯的。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碛嗲镉甑摹督栉乙簧纷x書筆記,希望大家喜歡!
余秋雨的《借我一生》讀書筆記1
前不久在圖書館偶然間發(fā)現(xiàn)了一本名為《借我一生》的書,土黃色的封面加上四個鎦金的宋體字,毫不張揚的靜靜的呆在書架上。而我卻莫名的感到了一種內(nèi)斂的大氣,于是抽出來一看,是余秋雨寫的。
翻開書的第二頁看到了這么一段話:“謹以這部記憶文字獻給我的父輩我的同代。”
尋思著,我還成偷看了,便更有好奇了。仔細地閱讀起來。
原以為像他這種大家之作,應(yīng)該是語氣深沉,措辭深奧的。可是面對著他這輕松恬淡的筆調(diào),似乎更可稱的上是詼諧幽默了。
這本書是從余家的祖輩開始說起的。提及了他的父母那特殊的身世背景下的特殊婚姻。確實呢,當時他那樣富裕殷實的外公,怎么會舍得將他那嬌慣寵愛的大小姐嫁到這窮鄉(xiāng)僻壤里來呢?可也正因為這樣特殊的婚姻,才會讓余秋雨有著這么一個知書達禮的母親,和這樣一個鄉(xiāng)村中寬松自在的生長環(huán)境,或許也才使得秋雨先生有著不一般的性情吧。
童年里的秋雨先生經(jīng)歷的多事我似乎只在電視里才見過,那些布滿了鄉(xiāng)野氣息的快樂往事在秋雨先生的筆下格外的吸引人。還有那個半真不假而孩子們卻深信不疑的傳說,更是為他所居住的那個小村遮上了一層霧氣??粗@些,我忽的有種恍若隔世的感覺,好象離我們很遠很遠,但又似觸手可及般鮮活。
在他書中的童年,有一件事讓我尤為記憶深刻。那就是他的母親辦私塾教村民認字的事。現(xiàn)在看來,似乎由女性當老師很尋常,可是在當初那個女人都還不能下樓見客的封建農(nóng)村,他的母親要承擔起教書的重任,需要的勇氣與決心也是驚人的。敢作敢為在他母親身上的到了印證。這在以后余秋雨的生活中似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到了青年,他剛上大學的時候,卻遇上了“_____”,這樣一個十年,全國上下都處在混亂中,當然,余家也沒能幸免。在父親被誣蔑入獄的情況下,余秋雨開始獨自承擔起了一個家的責任,在面對接踵而至的災(zāi)禍面前,他用文字告訴我們這些沒有經(jīng)歷過那段艱難歲月的人一個家庭是怎樣在風雨中堅強的。讓我有種在歷史書以外的地方學到了歷史的感覺。
至中年,多年的奮斗與堅持有了回報,而余秋雨卻做出了令大家吃驚的舉動,拋下了這些而去做己喜歡做的事去了。在平常人眼中他肯定是瘋了,然而在他的心里,他只不過是做了一次不由別人干涉的獨立的選擇。
整本書看下來,我看到的似乎更多的是他對學問的追求和對讀者的親切。讀書有時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似現(xiàn)在有些作家喜歡玩弄文字來的晦澀,空洞。余秋雨的書文字很簡單易懂卻有種強大的生命力,他展開了一幅幅的畫卷,如放映電影般雕刻下每一個讓人熟悉的任務(wù),建立起一座橋梁,直達他和我的內(nèi)心,揭開塵封的回憶與美好。
余秋雨的《借我一生》讀書筆記2
經(jīng)過一位同事的推介,我在工作之余,認真拜讀了余秋雨的自傳體散文《借我一生》,深感震撼、深受啟迪。這是全家最高精神主宰的真正老家長的一生;是深受迫害卻有著強烈責任感的中國男人的一生;是倍受爭議卻堅守自己的信念并不斷追求進步的當代文人的一生。
祖母無名,只知道她姓毛,余家艱難的傳代事業(yè),竟然是這位誰也不知其名的老太太完成的。她是全家真正的家長,一個截取她任何一小段歷史都能充分詮釋英雄主義的女人。她三十幾歲就死了男人,獨自撫養(yǎng)自己的十個子女,然而這沒有把她壓垮;因為疾病,因為革命,因為自殺,老人陸陸續(xù)續(xù)地失去了九個孩子,她傷心至極,但是活著的人總要承擔一切,她深知她不能垮,這個大家庭還需要她來支撐,是信念,是骨子里的一種硬氣,她沒有垮掉;唯一的兒子不停地遭受迫害,全家的生計都要靠兩個女人來維持,而一個就是七十六歲高齡的祖母,她依然沒有向困難低頭。她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獨自一個人回到鄉(xiāng)下。祖母休整好房子,讓它可以容得下一個大家庭居住,她相信,只需經(jīng)幾年努力,每個孩子都有可能七拐八彎地調(diào)回老家,重組一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nóng)民家庭。這是何等的氣魄,何等的雄才大略,祖母要在半個多世紀前自己初嫁余家的房舍里,調(diào)動起她最后一點影響力,為余家尋找一條退路、筑造一個歸巢。
父親余學文,是余家唯一的繼承人,在身心極端受到迫害的時候,他幾次打消自殺的念頭,原因是不能讓媽媽失去最后一個孩子,他具有強烈的責任感。父親在_____時得了糖尿病,后來又突然并發(fā)急性肝炎。醫(yī)生說,這兩種病正好矛盾,無法治療。醫(yī)院下了好幾張病危通知,父親也被移到了太平間隔壁的一間房子里,那里沒有醫(yī)療設(shè)備。后來,父親奇跡般活過來了,除了一個姓姚的中醫(yī)的邊緣性實驗,還有意志的力量,父親的求生意志主要是放不下家人。
余秋雨,一個頗受爭議的學者,一個渴求找到全社會文化精神層面上的真正的“公堂”的作家,一個為了研究中華文化而樂于獻身的文人。他的經(jīng)歷坎坷,閱歷豐富,讀書萬卷。
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中國的文化的一切重大話題,都與世界文化有關(guān),而余秋雨對世界文化知之甚少,主要來自書面。為了進一步探究中國文化,他決定進行一次長途旅行,此時,他已實足五十四歲。
每天面臨未知的艱辛,僅僅走了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就歷經(jīng)了沙漠風暴、恐怖主義的極端分子等情況,可以說處處危機四伏。余秋雨每天都要在剛剛能喘一口氣的時候就見縫插針,既主持電視節(jié)目(香港鳳凰衛(wèi)視),又寫“秋雨錄”,還要寫一篇長長的日記發(fā)給世界各地的華文報紙,幾乎很少有睡眠的時間。寫完的東西完全沒有時間看第二遍,更不可能鍛字煉句。這是由懸崖邊上的文化考察帶出來的懸崖邊上的寫作狀態(tài)。使命、知識、學問,連同文筆、修辭、節(jié)奏,全都逼迫成一種即時迸發(fā)。
就這樣,余秋雨在萬里歷險間獲得了有關(guān)中華文明的一系列感受。中華文明具有其他古老文明所不具備的一些綜合性生命力,主要表現(xiàn)為——在傳導(dǎo)技術(shù)上建立了一個既統(tǒng)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統(tǒng);在傳導(dǎo)狀態(tài)上建立了一個對社會、對歷史的開放式對話系統(tǒng);在生息空間上沒有失去過一個遼闊而穩(wěn)固的承載地域;在精神空間上以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極端主義的嚴重灼傷;在外部關(guān)系上因農(nóng)耕生態(tài)而沒有過度熱衷于軍事遠征;在內(nèi)部關(guān)系上沒有讓社會長期陷于整體性無序狀態(tài);在固守精神主軸方面借助于科舉制度使儒家文化成了一種廣泛的生命化遺傳;在汲取外部資源方面采取了一種粗糙而又松軟的彈性態(tài)勢使各種文明成分大致相安無事。
后來,余秋雨又進行了一次深入考察,此次考察的歐洲城市共有九十六座,路過的不計在內(nèi)。走得那么全,在歐洲旅行家中也寥寥無幾。
這本書對我的觸動很深,影響深遠,我覺得我們每個人也都應(yīng)該像書中的主人公一樣有強烈的責任感和堅定的信念,并繼續(xù)走下去,信步天涯。
余秋雨的《借我一生》讀書筆記3
我常常想,人生的下一步該怎么走?當我老了,再次回顧生命的路程時,又會如何感悟?但我讀完《借我一生》,當一部奮斗史,一部生命史,一條跋涉生命的艱難旅程忽地呈現(xiàn)在我的眼前時,我感到驚訝而震驚。不是為了生命本身的存在,而是為了一點一滴的跋涉所筑就的生命之墻所具有的堅不可摧的力量,那是對生活的敬畏,對生命的禮贊。
《借我一生》可以說是余秋雨的自傳,記敘了他從孩童直至中年時期的故事,就像一條生命之河在滔滔訴說著,讓人不得不聆聽。
品讀《借我一生》,絕不只是故事那么簡單,更富魅力的是那極富優(yōu)雅韻律的語言。現(xiàn)摘錄幾句如下:
“山間那么美好,因此,孩子們也就從不害怕墳?zāi)埂,F(xiàn)在想來,這是湖光山色在撫平人間的生死界限。默默地撫平在孩子們歡蹦亂跳的天真里,使這些孩子們長大之后都達觀開朗,不會為生命的坎坷而多愁善感?!?/p>
“一種經(jīng)過反復(fù)調(diào)試的秩序,會構(gòu)成一種穩(wěn)定;一種經(jīng)過時間考驗的生態(tài),會構(gòu)成一種慣性;一種沉淀著文化的規(guī)則,會構(gòu)成一種防衛(wèi);一種蘊涵著人性的習慣,會構(gòu)成一種氣氛。”
“我想一個勞于事功的人如果想要解除職位的桎梏放松一下,比度假村更好的去處是年老父母的膝下?!?/p>
這明明不是單純的語言,而是糅合著強烈的音樂,每一個音符都足以撥動心弦,都足以蕩起人的情感波瀾。記得余秋雨先生曾經(jīng)在訪談中說過:他的文章追求的是一種韻律。我體會到了,每一句富有詩韻的話語都是生活的精粹,是從生命的過程中提取出的。跟著余秋雨先生這一生,我仿佛也過了一次那樣的生活,跋涉了那樣的一段生命歷程。
一次心靈的洗禮,足以讓人學到些東西。
我學會了如何面對巨大的壓力與困難:巨大的精神痛苦——生離死別、含冤入獄;極度的物質(zhì)匱乏;艱難的農(nóng)場勞動,都壓不垮真正的脊梁。要把生命擱置在最痛苦的坎兒上,才能清晰的感知它的存在。
我學會了如何面對榮譽:人接受榮譽太簡單,但要主動放棄榮譽的光環(huán),需要的是品格與夢想。因此,余秋雨先生聽見的是文化對他的召喚。我,能否聽見夢想的召喚呢?
經(jīng)過了磨礪的生命真的如珍珠般光潔燦爛,它不再需要更多的沙礫,不再需要更多的狂風暴雨,它因時光歲月變得平滑而堅韌,溫厚而充實。當它展露在人們眼前時,人們驚嘆著贊美,而它卻微微一笑——那是溫和的目光看穿了歲月的痕跡,那是平整而熨帖的生命撫平了一切視線。
自那一刻起,敬畏,那跋涉的生命。
余秋雨的《借我一生》讀書筆記4
盡管我也寫過一些批評余秋雨的文章,對余氏的某些做法不以為然,但讀完余氏新作《借我一生》后,還是心悅誠服地認為:此書瑕不掩瑜,可圈可點,值得一讀。
首先是此書文筆優(yōu)美?!督栉乙簧窂母赣H去世寫起,牽涉到祖母、祖父、叔叔、姑媽,又牽涉到母親、外公、外婆、姨媽,每個人都是典型,組合成從19世紀后期開始一次次闖蕩上海又一次次敗退回鄉(xiāng)的兩個浙江家庭的興衰史。余秋雨從童年開始,用近似于德國名著《鐵皮鼓》中那個小男孩的目光注視著長輩的一切,也注視著1949年以后中國浙東農(nóng)村的社會變革和人情世故。余秋雨此書保持了他的一貫文風,文筆優(yōu)美,好看耐讀,所以,我扔下其他事情,花了一整天時間讀完了這本書。說是“一口氣讀完”也并不夸張,而時下許多書,我是沒有耐心讀下去的,余氏這一點,確有過人之處。大概因為這是他的“告別之作”,他在文筆修辭語言上又特別下工夫,以作為他的“廣陵絕響”,讀完此書,我突然有個想法,余秋雨如果真的要收筆,退出文壇,實在是中國文化界的一大損失。
再就是故事動人。余氏是個講故事的高手,想象力豐富,記憶力過人,又富于煽情,所以書中許多故事都很動人。余秋雨父親的悲劇,材料翔實,起起伏伏,動人心弦,其實,我們不少人的父輩在“_____”中都有過這樣的遭遇,所以讀起來很親切。余秋雨叔叔的故事,一波三折,讓人扼腕嘆息,從他勸年幼的侄兒不要讀《紅樓夢》開始,因為“這本書太悲苦”,又因自己酷愛《紅樓夢》而殞命結(jié)束,同時作者很巧妙地把自己妻子馬蘭主演黃梅戲《紅樓夢》的故事揉捏在其中,于是,一個正直、熱情、熱愛生活而又有些“迂腐”的知識分子形象就活生生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全書數(shù)老祖母的故事跨度最大,內(nèi)容最豐富,也最吸引人。這是個有見地,有尊嚴,有心計的“上海老太太”,十個兒女死了九個,她卻頑強地活著,家道中落,丈夫早逝,她苦力支撐著,一輩子不泄氣,一輩子不服輸。她的許多名言也很精彩,言簡意賅,富于哲理。
文體的創(chuàng)造和實驗也是一個看點。《借我一生》以平實、真實的記憶性內(nèi)容組建成一部文學作品的實驗,以散文筆調(diào)貫通成一部史詩的努力,都很有意義。余秋雨不把這本書當作自傳和回憶錄,而稱之為“記憶文學”,強調(diào)了它的文學本性。他把具有文學價值的部分集合起來,調(diào)理節(jié)奏和重心,形成結(jié)構(gòu)。這種結(jié)構(gòu),比虛構(gòu)的故事更具魅力。同時他還交糅了體驗與論述、激情與冷靜、宏觀與細節(jié)等諸多對立性因素,呈現(xiàn)了全方位的表現(xiàn)力度。這種文體,既有記憶,又有文學,既有自傳與回憶錄的真實情節(jié),又不乏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文采和合理虛構(gòu),比較自由灑脫。相信,這種文體會有一個大發(fā)展的。
余秋雨的《借我一生》讀書筆記5
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不斷的思考,都在對周圍的事、物做出判斷并用來組織自己的行為。同樣的事物,在不同的人看來,會有其不同的結(jié)論,在不同的角度當然也會有不同的認識,但是即使在相同的角度,那么認識就一定相同嗎?我想不盡然吧!就《借我一生》而言,站在我們同樣的位置上,同樣的角度來思考,認識是否相同呢?
《借我一生》從名字上看去就知道是一種充滿感情色彩的行文,是一種自白形式的文章。讀過作者的其他的著作,也對作者有過一些認識和評論,但是就此書而言,卻和以前的文章風格截然不同。《借我一生》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慷慨激昂的言辭,也沒有語法嚴格的種種修飾,文章只是才用了一種平鋪直敘的方式將60年代的動亂無序,咆哮的熱情和失去理智的瘋狂,靈魂的追思和心靈的檢討在讀者的面前一一展現(xiàn)。
借我一生,何謂人生?借我一生,豈能茍活?在他的一生中,所經(jīng)歷的種種磨難,他都坦然面對,對那些誹謗者更是以博大的胸襟包容他們。思考著他的種種,使我不斷的明白一個或許一生都學不完的問題:如何做人,如何面對挫折和失敗,如何用一種包容的心態(tài)去生活和工作。記得大學的時候,學校的很多地方都帖著醒目的條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寬容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品德,無論對我們的生活還是工作來說,她的作用是不可忽缺的。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人為了一元錢而大大出手,傷人害命;有人為了一句玩笑的言語而懷恨在心,日夜不得快樂;有人為了生意的失敗而郁郁自殺;有人為了愛情的結(jié)束而惶惶不可終日。還有許多這樣類似的悲劇在我們身邊發(fā)生著。其實靜下心來思考下,難道這些問題真的很難解決,真的不可避免嗎?我想不然吧。如果可以用包容的心去面對這一切的事物,用感恩的方式面對生活,用無私的態(tài)度工作,那么我想以上的問題應(yīng)該不會發(fā)生的吧?也許有人會說:人爭一口氣。真的是為了一口氣嗎?捫心自問,我想更多的時候是為了面子吧?因為放不下,所以得不到,得失皆有運數(shù),何必去爭朝夕之長短呢?自古以來許多成功者,他們已經(jīng)為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證明:歷史長河里,因為有了齊桓公的不計前嫌,才有了齊國的霸主地位;因為有了劉備的三顧茅廬,才有了蜀國天下三分其一。
有人因失去包容而痛哭流涕,有人因得到包容而欣喜若狂,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包容,也希望自己擁有包容這一美好的品德。因為包容是春天第一縷溫暖大地的陽光,是久旱后的第一場甘露,是風雪中的第一顆火種,是盲童看到的第一種色彩,是上帝派到人間的第一位天使,是枯木長出的第一片綠葉。朋友歡迎包容,因為它是友誼的守護者,父母與孩子歡迎包容,因為它是家庭和睦的基礎(chǔ),世界更歡迎包容,因為包容是世界和平的根基。如果沒有了包容,這世界就好像失去了光明。
羅丹說過:“把愛拿走,世界將變成一座墳?zāi)埂!?包容也是一樣的,如果將包容拿走,這世界上不知會有多少破碎的'友誼等待重組,不知有多少破碎的親情等待重溫,不知有多少破碎的和平等待重補。更不知,我們將要到何處去尋覓陽光。幸運的是,這世界并未失去包容,也絕不能失去包容。所以,讓我們都將心地的那一份包容抓住,不要讓他溜掉。因為,生活有了包容才更加燦爛!人生有了包容才更加迷人!世界因為有了包容才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