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新世界讀后感400字范文
推薦文章
《美麗新世界》是英國作家阿道司·赫胥黎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以那么大家知道《美麗的新世界》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美麗新世界》 讀后感”,供您參考。
美麗新世界讀后感400字
《美麗新世界》為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個世界:人們從出生到死亡都被程序計劃安排好,每個人都按部就班的做著被程序設定好的工作。沒有疾病,沒有痛苦,所有的欲望都能被滿足。
這樣的世界,看起來很美好,但卻讓人不寒而栗。在這個世界里,人們迷戀物質消費,崇尚性解放,沉迷(唆麻)。失去思考能力的人,還算是人嗎?
(關于物質消費,赫胥黎寫過這樣一段話:“找到大眾的欲望、恐懼和焦慮,將這種欲望與恐懼投射在要銷售的商品身上,然后以語言或符號的象征構建起一座橋梁,消費者穿過這座橋梁,便能將事實轉化為補償性的迷夢,做了這夢,消費者便生幻覺,以為一旦購買了此商品,便能夢想成真。”)
赫胥黎所擔心的,不是書籍會被禁止,而是人們自發(fā)地不再閱讀書籍;他擔心的不是人們無法獲取信息,不是人們無法獲知真相,而是真相被淹沒在各類信息的汪洋大海中,人們只會被動地接受;他擔心的不是物質貧乏,而是科技發(fā)展使物質充沛,人們被消費主義所淹沒;他擔心的不是文化被禁錮或枯萎,而是人們沉浸于無盡的娛樂消遣,文化變成充滿感官刺激的庸俗文化,人性在科技和娛樂中消失殆盡,我們將毀于自己所熱愛的東西。
美麗新世界讀后感400字
《美麗新世界》是一本反烏托邦小說,這本書的背景設在未來2532年,他們把亨利·福德尊為神明(福德的英文是“Ford”,和我們現(xiàn)在的“Lord”,也就是上帝,有相似處),統(tǒng)治者把福特大規(guī)模生產汽車的方法,用在生物學上,生產一模一樣的人類,人們從出生就被分成五個階層:阿爾法(α)、貝塔(β)、伽馬(γ)、德爾塔(δ)、和厄普西隆(ε)。阿爾法和貝塔是最高級,他們聰明、相貌和身體都是最優(yōu)異的,也是被培養(yǎng)成領導和統(tǒng)治各個階層的人;伽馬是普通的人;德爾塔和厄普西隆是最低級的階層,他們的工作都是體力活,并且智力低下。
除了阿爾法和貝塔其他的階層的受精卵在會被一種叫“波坎諾夫斯基程序”的方法進行盡可能大規(guī)模的復制,人們就像在流水線上的機器一樣被“創(chuàng)造”出來。最可怕的是:出生后的嬰兒在睡覺時會被灌輸階級意識和道德教育知識。從出生到被送到社會的每時每刻都被洗腦著,譬如:讓厄普西隆討厭美好的事情、遇到困難時使用唆麻、每一個階級的人都有自己的用途,厄普西隆是永遠當不上阿爾法的、等等。不需要上學就可以學習的方法,似乎可以省下很多金錢、時間、和精力,而且也不會受到老師的不公平對待,沒有考試、沒有壓力,但是這樣的教育細思極恐,你的想法和知識都遭到控制,你沒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自由,你放棄了人權,也放棄了你存在的意義。接受這種方式的教育的那一刻起,你就不是你自己了,而是被另一個人掌控的木偶。這也是這個“美麗新世界”可怕之處:思想的掌控。
統(tǒng)治者會每天為各個階層的人們分配一種叫唆麻(soma)的致幻劑,每當生活里遇到困難或者無聊的時候,人們都會使用唆麻,不像別的,唆麻沒有副作用。唆麻是最快也是最簡單的快樂。唆麻就像是現(xiàn)在的奶茶,只是不會讓你長胖,而且是免費的。如果唆麻在我們現(xiàn)在的世界,可能會減少抑郁癥和自殺率,聽上去很美好,但是我們會失去對自己的掌控。我們的喜怒哀樂全部都會因為這個唆麻而改變,我們掌控不了我們的感情,《美麗新世界》里的人的體型是人,但是本質已經不是人了。
美麗新世界讀后感400字
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是一本看了后覺得有些壓抑的書,書本描繪了一個能稱為“神奇”的未來世界,由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在這個世界里面,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都受著控制:從胚胎到出生前,是在試管里培育的,在試管里,就被給予了身份的標識;出生后,接受睡眠教育;工作,生活,將按照固定的模式。
整個社會在我們看來暗淡無光,極其恐怖,“母親”的稱呼被當作恥辱,因為孩子的培育不是靠母體,而是靠試管,胚胎的成長,靠的是機械的添加日照,營養(yǎng)劑;孩童時期,孩子們接受睡眠教育,通過重復養(yǎng)成思維定勢,怨恨什么,愛什么都通過重復的播音形成;以后干什么事情,從事什么職業(yè)按照等級早就固定好了,只需要在那個固定的崗位上機械化的操作即可。而活在世界里面的人卻自得其所,干著從出生之前就已經賦予的工作,沒有反抗,只有快樂,無盡的快樂,偶爾的不快,也被麻醉劑所撫平。
與之相對的一個世界,是一個被稱為野蠻世界的地方,里面還保存著部分原始的東西,母體孕育生命,愛欲自然表達,倫理規(guī)范依然存在,宗教信仰仍然占統(tǒng)治地位。從我們的當代眼光來看,這個世界盡管略顯落后,但和新世界相比,似乎多了些人性。
作為反烏托邦的代表作,赫胥黎構建了一個來自野蠻世界但向往新世界的人,這個人最終又被新世界迫害而死。作者通過描寫“野蠻世界”與“美麗新世界”的矛盾沖突,在書中對高度發(fā)達的,機械化的社會做了批判,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點:
唯技術論的荒謬。赫胥黎要表達的正是這樣的思想,技術誠然帶來了進步,但是過分的依賴技術,造成的是人的理性的喪失。看似美麗的新世界,正是一個技術至上的社會。人們追求的社會穩(wěn)定,是通過技術,規(guī)定人的一生,限制人的一切權利,控制人的自然欲望來造成的。從本質上看,新世界和專制社會在是一樣的,試圖通過剝奪人的自然權利,營造一元社會。但事實上,這種尋求穩(wěn)定的方式是不可能存在的,一個利益多元化的社會,只能是一種動態(tài)的穩(wěn)定,在協(xié)商中尋求平衡。
人的自由是至高無上的。在新世界中,人的一切言行都是受控制的,不能有異于社會的思想,更不能自由的表達思想。那些對現(xiàn)存新世界持有反對意見的人,總是被周圍的人所鄙視,被要求吃麻醉劑,因為麻醉劑能緩解反動的思想,把人固定在虛幻的快樂中。在描寫這種沖突時,作者構建了兩種不同結局的人,一個是中心主任,他是一個懷有新思想的人又害怕被現(xiàn)存制度拋棄的人,最終,他還是退縮了,另一個是以穆斯塔法和約翰為代表的,既對現(xiàn)存制度不滿,又敢于站出來表達異議的人,他們換來了最終的自由。不過,因為逃脫不了來自新世界的人們的打擾,也擺脫自己背叛舊社會的內疚,約翰還是自殺了。作者安排約翰的命運以死亡結束,應該是對這樣一個近乎變態(tài)的新社會的強烈諷刺。
社會離不開道德的約束。赫胥黎所描繪的新世界是一個不靠道德,僅僅靠程序約束的社會。在新世界,性欲代替了愛欲,可以自由的宣泄,人們彼此相屬,誰和誰都可以發(fā)生關系。這是如此的荒誕,所以孩童被教導著玩找拉鏈的游戲,列寧娜和許多的人發(fā)生了關系,當他愛上約翰時,又是毫無顧忌的像占有約翰,甚至在約翰面前脫光了衣服。而在約翰所處的舊世界,人們只能從一而終。約翰的母親,這個從新世界來的女人,和野蠻世界的很多男人發(fā)生關系,受到了女人們的鄙視和毆打。約翰本人也認為,對一個女孩的追求,要靠勞動,要經受考驗,才是真正的男人,是值得信賴的愛情。這種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是值得肯定的。很諷刺的是,這種傳統(tǒng)的道德觀在新世界的環(huán)境下遭遇了困境。約翰愛著列寧娜,但不能接受列寧娜的愛情觀,所以他給自己設計了一個圈套,并在自己設計的圈套中選擇了死亡——一邊罵列寧娜是“婊子”,一邊又想著她的肉體。欲望是應該正常表達的,單純?yōu)榱巳庥尼尫?,忽視了愛的存在,超越了道德的界限,是可悲的,如新世界,而過分壓制的愛欲,如約翰,也是不健康的。
美麗新世界讀后感400字
“與身俱來的想逃,命中注定的遇見”
現(xiàn)在的我們,不喜《美麗新世界》,是因為我們是現(xiàn)在的我們,現(xiàn)在的我們相對更天然的“被設定”里是“不喜歡”,雖然我們的這種“被設定”沒有他們的那種“被設定”來得那么的具有明顯的設定感,但怎么證明我們這就不是一種被設定呢?所以,如果現(xiàn)在的我們并非是現(xiàn)在的我們,而是未來的我們,環(huán)境會變的,人也是。我們只能也只會被迫的改變,別無他法。甚至未來的世界,連“被迫”的被迫感都不會有任何的察覺。
恐慌嗎?沒有。擔憂嗎?沒用。歷史的車輪只會“前行”,而1931年的赫胥黎描繪的26世紀的模樣在21世紀的世界已經初顯輪廓,甚至方向都是那么的相像,甚至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可能不用到26世紀我們就會活在真正現(xiàn)實版的《美麗新世界》。如華大基因工程洋健所言:你們這都是工業(yè)時代的思維。
無奈。是最無奈的事情。反烏托邦的小說,不管是《1984》還是《美麗新世界》,都不僅僅只是小說。生命究竟意味著什么?我們追求的究竟有什么意義?“終極”的世界真的足夠美好嗎?也就是所有你想要的你追求的都如愿以償之后的世界真的好嗎?幸福是什么呢?幸福真的是應該追求的嗎?快樂?真理?科學?知識?如果這些無法并存呢?無知的意義就在于無知本身。“終極”的世界在現(xiàn)在思維的我們看上去好像并沒有那么的美好,然而卻一點兒沒有影響我們去追求這種“終極”美好的步伐。我們仿佛是逃不掉的。我們就算預知了這種現(xiàn)在看來是可怕的未來,我們仿佛依然無能為力。歷史的巨輪依然前進,未來的“美麗新世界”不會因為一個野蠻人而發(fā)生任何改變?,F(xiàn)在追求“美麗新世界”的步伐也不會因為哪怕一群“野蠻人”的警示和懷疑而產生任何影響。
什么是人?ta的特質是什么?ta存在的意義是什么?當波坎諾夫斯基程序組可以制造出成千上萬一模一樣的人去做著一模一樣的事情的時候,人又是什么?當人不再需要胚胎,可以批量生產,可以隨意生產出外輕易控制身高外貌長相,內可輕易控制思維活動的“人”的時候,人又是什么?當“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已成為過去,世界上全是“成千上萬”相同的葉子的時候,現(xiàn)在的認知讓現(xiàn)在的我們覺得恐慌,盡管這種恐慌無濟于事,然而這種恐慌卻終將到來似的令人恐慌。未來的人失去了恐慌的能力也就不必恐慌了。我總傾向性地認為人有至少兩層的某種說不清是什么物質的東西存在,就是那種即使從受精卵開始就被選擇、被控制、被教育,哪怕日復一日的“催眠教育”形成的條件性反射思維及反應,在更深層次的我們的內心,還存在這一種從遠古而來,更與身俱來的某種本源性的物質存在,而那種物質或許是極為珍貴的。但這種認為或許真的是我的天真,或許這種認為也是所有像預言家一樣的小說家們心存的最后一根稻草般的僥幸。而現(xiàn)實,沒有僥幸,嚴謹?shù)目茖W飛速的進步,進步到(不僅發(fā)現(xiàn)科學的不穩(wěn)定性等弊端),還足以有能力限制科學的發(fā)展的地步。
看完《美麗新世界》后的我,分裂成了兩個。一個積極樂觀的我開始用更加包容的心態(tài)面對所有的情緒。我沒有生活在過去的世界里,也不會生活在未來的世界里,目前來看,我只能活在現(xiàn)在。不管是過去還是未來,不管對過去來說現(xiàn)在有多少的不幸存在,也不管對未來來說現(xiàn)在有多少的不幸存在,我都知道,相對前后線性發(fā)展的那些點去看,有多少的不幸,就有多少的幸運。(當然幸與不幸,都有角度問題,而角度卻多是時代和外界帶給我們個體的)孤獨、痛苦、不適、不幸、衰老、欲望等都很可能是珍貴的,都很可能是幸福。當幸福變成不幸的時候,那么不幸不是一種幸福嗎?當然你得先認同幸福是不幸才可以。認同《美麗新世界》里那種幸福是不幸。對目前的我們來說,這種認同是顯而易見的。但是那種好像是“被幸福”的唾手可得的“幸福”真的就不是真正的幸福嗎?真的就屬于某種不幸嗎?是不是我的思維限制了我的想象還是我的想象限制了我的思維?我,被限制的我,不得而知。我不過是個生活在現(xiàn)代,對未來而言無知可笑的野蠻人罷了。
(另一個我便是作著無用擔憂的我,一個明知無用卻不得不的我,一個可能也同樣沒有多少思想?yún)s自以為有思想的我。)而追求那種文明,對現(xiàn)代的我來說還做不到。
未來的文明人對我笑了,因為你還活在那時候嘛,你要活在我們的“現(xiàn)在”,你就完全不用有也不會有這種擔憂了。
不用,不會,真的好嗎?
什么是好呢?我被嘲笑了。我一定是會被嘲笑的,我這個迂腐陳舊活在現(xiàn)代的現(xiàn)代人,對未來而言野蠻的野蠻人。
而即便是在現(xiàn)代的野蠻時代,我們也已經可以在“進步”的人士身上看到了很多未來“文明”人的文明影子。
想起木心的一句話:人類歷史倒過來或許才文明。雖然他說這話的時候還看不見更遠的未來??墒牵日娴牡惯^來了,另一個木心會不會又說要再倒過來呢?我們想倒都是因為我們沒法倒,都是因為對當下不滿,而總想象離我們遙遠的更美好,這樣想,距離產生美是很有道理的。當《美麗新世界》讓我們沒有了不滿,充滿了幸福,我們不會想要倒了,我們衣食無憂,我們青春永駐、沒有疾病,我們沒有嫉妒、邪惡,我們都善良美麗可愛迷人,我們熱愛我們從事的工作,我們可以和任何喜歡的人在一起共度良宵,我們沒有痛苦沒有父母沒有兒女沒有家庭沒有羈絆,我們……
我們是什么?既然我們誰都可替,我們是什么?現(xiàn)在的我們,我們總在盡可能的尋找自我價值,可是誰都可替的時候(雖然一定程度上現(xiàn)在好像也是),那就加個更吧,到更加誰都可替的時候,甚至成群結隊連外貌也完全一致的時候,好吧,那時候的我們會被設置成不需要尋找自我價值的人的。
遺忘是一件重要的事。哪怕不用遺忘,淡忘也很有功效。不然沉浸在《美麗新世界》中,活在現(xiàn)在的像我一樣的野蠻人很容易做一些杞人憂天的無用功,又無能為力的改變任何。
“我”想,“我”其實也一樣,是沒有什么“我”的,“我”又覺得,“你”其實也一樣,是沒有什么“你”的,“我們”是我們,又不是我們。好像不管是以前還是現(xiàn)在或是未來,這一點可能自始至終都沒有發(fā)生過任何改變,只是相對而言,任何一個“我”都沒有真正的發(fā)現(xiàn)罷了。任何一種存在都不過是一種自以為的有一個“我”存在罷了。
哈哈,我還有救嗎?
沒有我了,不用救了。
美麗新世界讀后感400字
書中描繪的一組沖突:世界國和野蠻人。
世界國的格言:社會,本分,穩(wěn)定。
世界國穩(wěn)定而又高度發(fā)達,階級絕對固化,每個人的出生和成長都是遵照著一定的程序,被選定為Gamma以下的胚胎只會發(fā)育成批量生產的低智侏儒,最高級的Alpha才可以擁有高智商和高大的身材,而在成長中統(tǒng)治者使用各種手段限定他們的喜好、根據(jù)階級分層剝奪他們思考的權利,最終每個人都像貨架上的瓶子一樣分門別類而又千篇一律。
世界國又十分地“人性化”,為所有人提供各種各樣的娛樂,最著名的莫過于服用后“快樂似神仙”的嗦麻。在這個世界里,人們所追求的快樂便是快捷的娛樂,能夠輕松地獲得愉悅的心情,難道不是人類一直追求的幸福嗎?被列為禁書的莎士比亞詩集,在我看來,若不是因為它存在于“禁書”之列,似乎也不會有任何人想起它,娛樂至死這句話仿佛就是這個世界的至理名言。
世界國這樣精密的儀器,每個人都是它的零部件。人的基本欲望得到充分滿足,從小的“教育”又讓他們安于現(xiàn)狀,幾乎每一個人都缺乏思考,腦袋空空。每個人都沒有追求,世界國也只是維穩(wěn),就好像一節(jié)車廂在無限長的鐵軌上走,一切都是固定好的,所謂的未來便是現(xiàn)在。
“我要的不是這樣的舒服。我需要上帝!詩!真正的冒險!自由!善!甚至是惡!”
“實際上你是在要求受苦受難的權利。”
野蠻人是世界國的對立面,他的三觀和世界國的三觀產生了很大的沖突,野蠻人在世界國里企圖反抗,爭出他所認為的人應該有的樣子。結果是讀者意料之中的失敗,這是所有人的悲哀。
奧威爾擔心我們憎恨的東西會毀掉我們,而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將毀于我們熱愛的東西。
——尼爾·波茲曼
若是站在書里的世界,野蠻人的做法其實有些不當。他喜歡列寧娜,但是他一直遵守著他的價值觀,在面對列寧娜的開放和赤裸裸的欲望時,他感到不適,先是逃避,而后謾罵并出手打她;在醫(yī)院,被訓練不怕死亡的孩子也受到了野蠻人的攻擊。他對這套體系感到不適,但這套體系下的人都是受害者,他卻對無辜的人大打出手以發(fā)泄。他還沖動地向Gamma進行演說,可是他是出于想解放Gamma還是只是因為自己的不適應?若是因為自己的不適應,難道不是自私嗎?
以上就是我看完這本書的一些想法?!睹利愋率澜纭肥且槐臼种档瞄喿x的書,在各種角度都可以進行思考和探討,推薦大家閱讀!
相關文章:
1.美麗新世界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