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十字街84號讀后感600字范文
推薦文章
查令十字街84號讀后感600字范文5篇
讀后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讀后感也可以叫做讀書筆記,是一種常用的應(yīng)用文體,也是應(yīng)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簡單說就是看完書后的感觸。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查令十字街84號》讀后感范文5篇,歡迎借鑒參考。
查令十字街84號讀后感篇一
讀這本書的時候,因為不想在沉悶的宿舍,所以自己在一個長椅上,慢慢翻開,像是走進一段歷史??赡芤驗槌跸牡脑颍行╋w蟲和蚊子。心緒不寧,便拿起手機,對面的聊天對象一聽我剛在讀書,說,感覺你很文藝的樣子。我想,大家可能對我有誤解了。我一直覺得,沒有事情做的時候,那就去讀書和學習,因為那是唯一不會讓你感到后悔的事情。
《查令十字街84號》,系以1949-1969年長達二十年流光,往復(fù)于美國紐約和這家小書店的來往信函交織而成——住紐約的女劇作家買書,任職“馬克斯與科恩書店”的經(jīng)歷弗蘭克•德爾負責尋書寄達。原本是簡單的商業(yè)往來,但隨著漢芙熱情的性格,在書籍堆棧的基礎(chǔ)上,人的情感,心思乃至于咫尺天涯的友誼開始自由流竄漫溢而來。更多的人加入了這場交流中。
“書籍,確實是人類所成功擁有最好的記憶留存形式,記憶從此可置放于我們的身體之外,不隨我們的肉身朽壞。”査令十字街如書末注釋,沒有撐下去,每年有無數(shù)讀者從世界各地來到倫敦,踩上這條街,站在早已不復(fù)從在的書店門口,憑吊這段綿延二十年,橫跨大西洋的動人情誼。人們對査令十字街的懷念,更多的是對曾經(jīng)的一段往事,現(xiàn)實中不斷地失去,不管是曾經(jīng)的美好,還是過去的憂慮,珍愛的東西不能一直留存,如朝霞,如春花,如愛情。
美國偵探小說家在《麥田賊手》一書中,通過一名仗義小偷之口對一名小說家(即塞格林)說“這個人,寫了這么一本書,改變了我們整整一代人,我總覺得他欠點什么。”有機會成行,愿在査令十字街,緬懷曾經(jīng)的歲月。那些我們相互取暖的日子。
查令十字街84號讀后感篇二
某一個周六,我在圖書館待了一下午,讀完這本書。
這是一個窮困潦倒卻樂觀自信的小作家和一個古板舊書商之間的通信來往,結(jié)集出版后卻被奉為“全世界愛書人的圣經(jīng)”。何以被奉為圣經(jīng)?我并不太理解。
海蓮,生活拮據(jù),以寫字為生,結(jié)實儒雅又富有學識的書店經(jīng)理弗蘭克,在長久的通信中產(chǎn)生了一種特殊的情愫和友誼。志趣相投的男女很容易產(chǎn)生共鳴,就好像《明亮的星》里,那位孤芳自賞的芬尼小姐,因為一本詩集而對濟慈發(fā)生愛情。
海蓮與弗蘭克的第一封信,是請求弗蘭克幫忙找一些書,弗蘭克則回復(fù)她關(guān)于書的情況。在隨后的二十多年里,他們的信從中規(guī)中矩到心心相惜,海蓮成為“弗蘭克先生的漢弗小姐”,弗蘭克是“海蓮的弗蘭克”。連那間海蓮一生從未踏進的書店,也在海蓮的朋友們口中變成了“海蓮的書店”。他們的交流在談?wù)摃?,開始有了生活,情感,信仰方面的交流。
有趣的是,弗蘭克的妻子和兒女以及他的同事們也先后加入了為海蓮寫信的隊伍,海蓮在郵寄書款之余,也會為處在困難中的“英國朋友”們寄去一些生活物資。雖然他們從未見面,海蓮卻已經(jīng)像是老友般與他們“生活”在一起了。
在看書的過程中,我一直好奇弗蘭克妻子諾拉對海蓮的態(tài)度。后來在諾拉與海蓮的通信中,諾拉坦誠自己曾經(jīng)嫉妒過海蓮,因為弗蘭克是如此喜愛讀海蓮的信,而自己卻從未與丈夫有過如此知心的交流。
寥寥的一段話讓我腦補了這樣一個故事。妻子偶然發(fā)現(xiàn)丈夫經(jīng)常與一位美國女士通信,兩人你來我往,每當收到信,丈夫總是迫不及待地打開,然后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認真而沉浸地回信?;蛟S這位妻子,也曾在丈夫同事們的玩笑話里捕捉到一絲曖昧訊息,女人的好奇心總是很強大的,有一天,她終于看到了那些信,從信里,她感覺到那位美國女士學識淵博,且幽默風趣,與丈夫志趣相投,與自己截然相反。雖然信的內(nèi)容毫無茍且,坦蕩光明,她仍然出于一個女人的敏感和不安,試著按照信上的地址,寄出了自己的第一封信。
諾拉能向海蓮坦誠自己曾經(jīng)的嫉妒心,說明她早已解開心中的芥蒂,在后來的交往中,海蓮多次為諾拉一家寄送生活物資,諾拉也贈送海蓮一條鄰居老太太親手織的圍巾。這兩個磊落的女人,很快便結(jié)成了友誼。(寫到這里,我不禁笑了一下:這要是放到中國的電視劇里,會不會又是一場“回家的誘惑?”)
我一直認為文字比語言更容易走進他人的內(nèi)心。人在寫作的時候,其實是與自己對話,一支筆總是自然而然地流露著此時此刻的真實想法,剖析著自己的內(nèi)心,而在語言交流中,往往會受到外界的干擾,而違背自己的本意,因此,文字能比語言更加打動人。頑固地不愛沈從文的張兆和不是也沒躲過沈從文的“情書攻擊”嗎?
或許二十多年的書信往來早已讓信之彼端的兩個人有了超越友誼之外的情誼,海蓮的朋友和弗蘭克的同事們的揶揄和調(diào)戲就是證明。然而這些“調(diào)戲”并沒有讓這段感情最終發(fā)展成為愛情,他們的關(guān)系,最終是發(fā)乎情,止乎禮。
在生活最苦悶的時候,海蓮借酒澆愁,也只是說一句,“弗蘭克,能夠懂我的人只有你了。”書信,讓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變得穩(wěn)固而安全。
這本書讓我看到了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那一面:善良,信任,坦誠,純粹。這樣的情感已經(jīng)鮮少在現(xiàn)實中存在了。遺憾的是,在故事的最后,這位英國紳士到死也沒有見到自己在腦海里描繪過千遍 的“美國來的女游客”,海蓮也在無盡的思念中終未踏上她熱愛的那片土地。唏噓之后,我又感到慶幸,“相見不如懷念”,幸好,他們都只保留了最美好最純真的那份記憶。 “如果你們恰好路過查令十字街84號,請代我獻上一吻,我虧欠它良多。“這一句,已勝過千言萬語。
查令十字街84號讀后感篇三
書到了,抱了滿懷,到六樓時已是氣喘吁吁。最先看這本《查令十字街84號》,大概是因為它最薄最輕便,容許我在周末很休閑地讀來。
這是一位嗜書如命的美國女作家與英國一家書店經(jīng)理二十年的書信集。書信很平常,美國女人海蓮像所有的女人一樣喜歡嘮嘮叨叨,英國紳士弗蘭克規(guī)規(guī)矩矩地回信,言語不多,公事公辦,但又事事盡心。
海蓮的戀人死于戰(zhàn)爭,她一輩子未婚。她的才華并不十分出眾,一生窮困窘迫。沒有固定的生活來源,通過為電視臺等寫寫劇本為生。一輩子未見什么成就,是這本真實的,看似瑣碎的書信集讓人們記住了她,也讓多少人去膜拜英國巷落里的“查令十字街84號”。弗蘭克為這家古舊書店服務(wù)了四十年,他是普通的英國男人,有一個不富裕但溫馨的小家庭。他似乎也沒有大志向,一直安然地工作在這家書店。
平平常常的兩個人仿佛生來就是為這本書而存在的,1949年10月5日,海蓮莽莽撞撞的寫了一封信給這家書店,直到1969年1月8號,書店的職員寫信告訴她弗蘭克過世的消息,這鴻雁一飛就是整整二十年。
兩個人從未謀面,兩個人從來也沒說起感情的事情,然而看到最后,心底涌上的酸楚不亞于看一部感人的愛情小說。海蓮的信是自由灑脫的,她有美國女人的特點,大膽潑辣,時而抱怨幾聲,時而狡黠一笑,她仿佛是故意逗弄著一板一眼的弗蘭克。弗蘭克說他并不是保守嚴肅的人,但是他的每封回信都要在書店留底案,因此他仿佛常常招架不住,嘿嘿苦笑。弗蘭克過世后,他的妻子告訴海蓮,她說她常常忍不住會嫉妒海蓮,因為覺得他們之間心意如此相通,說弗蘭克生前是如此愛讀海蓮的信。于是我們猜想,那個循規(guī)蹈矩的英國男人在不動聲色間卻總是隱隱期待著遙遠的那個有點刁蠻有點毛躁的女子,當信件到來時,他或許在辦公桌前鋪開,點燃一支雪茄,在煙氣彌漫中,一遍一遍讀來,眼神里有著溫柔,嘴角不知不覺揚起。而海蓮,在破落寒酸的公寓,穿著大大的寬袍,頭發(fā)隨意散亂的堆著,一筆一畫寫著,時不時露出貓一樣狡黠的微笑。
與海蓮結(jié)下情誼的不只是弗蘭克,還有書店所有的人,那個女人對他們來說是奇跡。英國在戰(zhàn)后物資緊張,肉雞蛋等要靠配給,海蓮雖然不富裕,卻常常在節(jié)日給大家寄去稀缺的食物。幾個女職業(yè)經(jīng)常給海蓮寫信,戲稱她為“弗蘭克的海蓮”,弗蘭克聽了,只怕是心中暗喜著。
海蓮的愿望和大家的愿望是一樣的,希望去英國走一趟,只可惜她經(jīng)濟不好,二十年來竟無法成行,而當她踏上英國領(lǐng)地的時候,與弗蘭克已經(jīng)天人永隔了。這似愛情又不是愛情的情誼給了大家一個遺憾的美。這或許不是一本很文學的書,然而它給你的是一種理想。
查令十字街84號讀后感篇四
初次捧起這本書,藍白相間的封面格外清晰,一張簡易且略帶模糊的圖片印在正中,充滿了年代感和文藝氣息,我想這該是符合作者往常寫作劇本時的獨特品味,而對于閱讀完整本書的讀者們來說,這樣的設(shè)計別具一格且充滿畫面感和故事帶入感,而內(nèi)容上,作者用書信獨白來闡述和描繪故事,更是本書的另一精彩看點。
我?guī)е┰S疑問,開啟這場書海之旅。我起初對于查令十字街84號這個地方僅僅局限于認為只是一個為海芙小姐提供精良書籍的地方,能夠提供精神糧食的地方,并未被吸引,但從整個寫作的背景來看,美國和英國之間的故事,國家之間的戰(zhàn)士和政治歷來都會和本國人民息息相關(guān),永遠也擺脫不了現(xiàn)實下槍林彈雨和冷熱交替的殘酷。但從1949年10月的第一封信到1969年4月最后一封信,主人公海芙小姐與查令十字街84號一家書店的各工作人員之間的這根情感紐帶,整整堅持了20年之久,從一個普通購書者(簡單書信的往來)到相互幫助的好心人(實際利益上的相互關(guān)切)再到已深念心底的陌生人角色,都是背后最走心的相互對待。也正是在那樣的社會背景下,才會有如此難得且值得珍惜的情感,然我們也不難想象,最后的結(jié)局注定是充滿遺憾的,一直到書店里的工作人員相繼離開、到其他的人的去世(因戰(zhàn)爭或饑餓或疾病),弗蘭克和他的同伴們始終未能見到海芙小姐,最終也只是一個留在腦海、從書信中想象的美好人物形象,這也是本書最遺憾的地方,作者如此寫,我想也是為隱射那個時代的果感與現(xiàn)實。
反倒如果最終作者將結(jié)束改為偏美好的氛圍,我倒覺得與自身也與現(xiàn)實情境不符,相對比較不合理,也就沒什么值得讀者們思考和總結(jié)的地方了。最后一封信里說道:即便人都離開了,可書店還在,永遠在那里,作者依舊可以回味這份美好的記憶,從心底,就像最初的那份善意永遠埋藏在心底,美好如初。
讀完整本書,讓我最感動當屬海芙小姐與查令十字街84號工作人員之間20年之久寫的書信往來到最后的彼此相互取暖的真切情感,我在想在那個戰(zhàn)爭且充滿憤恨的年代,怎么會有人能做到如此般將心比心,真切往來,將自我心中善意給予到那么多人,并不帶有任何目的性,而至始至終用行動在證明他們的善意,這個時代下仿佛其它人性的光輝不受任何負能量所影響,人們進行著他們最本真的行為和使命。本書讓發(fā)印象最深刻一句話,她寫道:“你們?nèi)羟『媒?jīng)查令十字街84號,請帶我獻上一吻,我虧欠她良多......”
看完整本書我才明白,虧欠二字屬實,情感上的虧欠是致命的、不好受的,對于未能見到查令十字街的伙伴們永遠是遺憾的,對于只能用書信來表達情感永遠是無奈的,對于無法弗蘭克等人在心里永遠的情感累積到最后消散,是痛苦的。這句話深深表達出了作者對于他們個人的深深思念以及情感的虧欠與內(nèi)疚之情,也反映出作者對于這個時代無限的感慨與悲哀。
反觀中國社會,從國共相爭再到閉關(guān)鎖國~等等事件,其實在那樣的時代下,人們的生存及生活并不是那么容易,我們中國人大多是自私的,在到如今的老人摔倒訛人、保健品買賣等事件,都說明時代需要進步,需要人們坦誠相待,善意先行,太利益化的世界永遠不會絢爛多彩。像書中如此的善意與真情值得我們?yōu)閯?chuàng)造美好的世界努力學習,本書將人性的光輝也體現(xiàn)到了極致,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坦誠及人與社會如何正確相處都是值得我們深深去思考和學習的。
查令十字街84號讀后感篇五
以前每次讀完一本書或者看完一部電影,就會在豆瓣搜書評或影評,仿佛看了那些評論,就覺得那是我自己對書或電影的理解和感受?,F(xiàn)在想想,就會發(fā)現(xiàn),那不是。我少了自己的深入思考,讓別人的思考代替了我的思考,讓別人的感受代替了我的感受。今天,在看完《查令十字街84號》后,我想自己寫寫讀完這本書后的感受,突然發(fā)現(xiàn)好難,有點不知道如何說起,所以想到哪就寫到哪吧。
這本書是讀書群里的群友推薦的,于是自己買了一本拿來讀。拿到書就被它的封面吸引了。雖然不如海蓮在信中描述的那樣,皮裝封皮、燙金字體那樣精致,但封皮的設(shè)計也是非常精美的了。外面包著一層米白色封皮,上面印著中棕帶一點綠的字體,是我喜歡的顏色,有一種復(fù)古的味道,正中還有一張舊書店的照片。里面是硬底封面,底色是墨藍色,字體應(yīng)該是玫瑰金色又帶有一點粉,整個包裝設(shè)計非常舒服。
我迫不及待的把書從頭到尾讀了一遍,因為是書信體,所以讀起來毫不費力,短一點的篇幅就一頁紙,稍長的兩頁。全書記載了雙方自1949年10月5日至1969年1月29日的來往信件,直至德爾先生去世??粗环夥舛绦《鎿吹男牛夷芨惺艿胶I徳谑盏较矚g的書時的歡呼和喜悅,能感受得到書店店員在收到海蓮的物資幫助時的感慨與激動。讓我非常感慨的是,雙方從未謀面,卻能在不斷的書信來往中讓友誼長存二十年之久,那是一種“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誼,單純而美好。
讀海蓮的信總能感受到她的活潑和幽默,能說出這樣話的人,應(yīng)該是一個多么有趣的人。仿佛能感受到,一個女作家在自己的公寓里寫著自己內(nèi)心的文字,不會孤獨和彷徨,平靜的享受著閱讀和寫作。她在不知道德爾名字時這樣寫道:我會在包裹上注明由你——FPD——代轉(zhuǎn),天曉得你叫啥;在苦苦等書的日子里她寫道:弗蘭克.德爾?你在干嗎?我啥也沒收到!你該不是在打混吧;在描述自己的長相時她寫道:至于我的長相,大概就跟百老匯街上的叫化子一樣“時髦”吧!我成天穿著破了洞的毛衣跟長毛褲,……房東認為他犯不著為了一個窩在家里搖筆桿的小作家,而整天開著暖氣。當海蓮稱呼德爾急驚風時,當海蓮說汝等無賴時,我自己忍不住笑出聲……
而德爾的信大部分就是在說自己又找到哪些書,并給海蓮挑選她可能感興趣的書。我可以感受到,他對于書的了解,對于海蓮的了解,這一定是建立在大量閱讀和飽覽群書的基礎(chǔ)上,建立在對海聯(lián)真摯不渝的情誼上。
信中隨處可見海蓮對書的態(tài)度。她說,我從不買沒讀過的書——否則不就和買了一件沒試穿過的衣服同樣下場嗎?我喜歡扉頁上有題簽、頁邊寫滿注記的舊書;我愛極了那種與心有靈犀的前人冥冥共讀,時而戚戚于胸、時而被耳提面命的感覺。也許喜歡舊書的人就是在尋找和期待在書中和有緣人相知與相遇。
海蓮還寫道:我們活在一個詭異的世界——這么漂亮,又能終身廝守的書,只需花相當于看場電影的代價就能擁有,上醫(yī)院做一副牙套卻要五十倍于此。我寄給你們的東西,你們頂多一個星期就吃光抹凈,根本休想還指望能留著過年,而你們送給我的禮物,卻能和我朝夕相處,至死方休;我甚至還能將它遺愛人間而含笑以終。閱讀真的是最簡單又最奢侈的事,我們不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就可以在書的世界里和作者相遇,在那個世界里自由翱翔。
在這個閱讀匱乏的時代,有不少聲音在倡導(dǎo)閱讀,而大部分焦慮的人就開始在買買買的道路上一去不復(fù)返,仿佛買了這些書就像讀過一樣,仿佛看了書評就覺得自己完全懂了一樣,仿佛看一遍就領(lǐng)會了書的真諦一樣。作為一個有點焦慮、內(nèi)心又有點虛榮的我來說,當然也在此列。除了一些育兒書籍外,至今書架上還擺著很多從未翻看的書,有的甚至連塑料封皮都沒有拆開。我對自己說,重要的是認真看了,從書中得到了養(yǎng)分和力量,和自己的生活產(chǎn)生聯(lián)系和思考。就像海蓮所說:每年一到春天,我就會“大清倉”,把一些我再也不會重讀的書全丟掉,就像我也會把再也不穿的衣服扔了同樣道理。倒是旁人都很驚訝,依我看,他們愛惜書本的方式才奇怪呢。他們買一堆新出版的暢銷書,囫圇吞棗似的看完,我常想:他們也未免讀得太潦草了吧。然后呢,因為他們從不重讀那些書,不消一年,書里頭的內(nèi)容早就被他們拋到九霄云外!不過,當他們看見我把書一箱一箱的往外扔時,卻又露出一副“這怎么得了”的表情。要是照著他們的做法:買了一本書,好——讀過了,好——上架,好——沒事了,一輩子也不會再去碰它第二回,可是呢,“丟掉?萬萬使不得呀!”為什么使不得?我個人堅信:一本不好的書——哪怕它只是不夠好,棄之毫不足惜!
因為我是一個手工愛好者,對于書中贈送手工桌布的那一部分也非常喜歡。海蓮在看到桌布時說,這是一條漂亮的愛爾蘭繡花桌布,米黃色的底布上以手工繡著古典的花草圖案——全是各自不同顏色、濃淡有致的花兒,我真迫不及待的想披上維多利亞時代的水袖、優(yōu)雅地舉起手,幻想自己執(zhí)著一只喬治王朝的古董茶壺,輕輕的斟上一盞茗茶……可以看出海蓮對這份禮物的喜愛和珍視。
信中說,雖然老太太做了許多手工刺繡,卻幾乎全都自己留著。用這雙老手做的東西有幸能交到喜歡它的人手上,真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老太太一個人終老一生,但她一定不孤獨,因為有手作陪著她,每一個作品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樣,除非遇到真愛,否則絕不割舍。德爾在信中還告訴海蓮如何清洗、保養(yǎng)桌布,可見愛手作之人對于手工作品的呵護。每一個收到手作禮物的人都應(yīng)該小心翼翼,精心護理,只為手作上留下的溫度和故事。
關(guān)于對書店的描寫,是海蓮的朋友在信中描述的。一走進店內(nèi),喧囂全被關(guān)在門外。一陣古書的陳舊氣息撲鼻而來,那是一種混雜著霉味兒、常年積土的氣息,加上墻壁、地板散發(fā)的木頭香……極目所見全是書架——高聳直抵到天花板的深色的古老書架,橡木架面經(jīng)過漫長歲月的洗禮,雖已褪色仍徑放光芒??吹竭@些,仿佛就像自己置身于書店一樣。
二十年里,海蓮終究沒能踏上那片土地,去看一看屬于她自己的書店,是一種遺憾也罷,是一種注定也罷,總有一生也到不了的地方。所以她說,你們?nèi)羟『媒?jīng)過查令十字街84號,請代我獻上一吻,我虧欠她良多……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