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傳讀后感900字左右范文
推薦文章
梵高傳讀后感900字
梵高是一個很有名的畫家,他的油畫在拍賣行都天價的。讀了梵高傳后,你都有什么樣的感想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了梵高傳讀后感900字,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梵高傳讀后感900字
如果你恰好碰到一個明媚的春天,而你又不用去上班,那么待在屋子里面捧起一本書靜靜的看著,直到夜幕西沉,掩卷長思這一段時光的精神之旅,這大概就是人們常常說的幸福二字吧。
第一次聽到梵高這個名字的時候,那個時候還小,完全意識不到這在將來會意味著什么。就像你完全猜想不到未來會發(fā)生什么一樣,充滿了未知性和不可思議性。多年后的自己,也就是小時候心目中未來的自己,我完全也沒有預料到時間過的如此之快,以至于我還未準備好它就已經降臨。
文森特·梵高這個充滿魔力的名字,他已經影響到了這個世界。就像他本人畢生所追求的“宗教事業(yè)”一樣,他在年輕的勞里勞德牧師影響下,發(fā)現了另外一個嶄新的世界。這個世界不同于他所追求的宗教事業(yè),繁雜而嚴肅的布道,不合時宜的宣揚某些上帝的精神,這個保守的世界對文森特具有無法抵制的魔力,既想擺脫,又想擁有。
文森特·梵高出生在津巴爾特的牧師公館中,他的父親名叫多洛斯·梵高,母親安娜,他的父母一生都在糾結、痛苦他們這位長子“多年后,他們面對文森特的散漫桀驁,無可奈何。”
在這一卷中,長達200余頁的文字娓娓道來文森特的早年時期經歷,他很早的時候便從學校中走出來,然后在津巴而特的牧師公館中度過了他人生最幸福的童年階段。無論是他喜歡的大自然還是家庭的那種氛圍,都能令他欣喜若狂。
有時候,你真的會驚嘆文字的魔力,它可以讓你盡情的穿越時空,去感受到那些你不曾出生就錯失的美好。這些東西是任何人、事都無法替代的,它只屬于你自己。
那些流連于文字中的文森特,那些真摯而復雜的情感波動,無疑是最有價值的。
文森特從海牙做畫商,到倫敦、巴黎、布魯塞爾、黑鄉(xiāng)等等一系列的經歷中,我們可以從他的畫中一一看出來,我相信這一點。即使是你沒有任何的繪畫技巧,你依舊可以從中看出他”內心的憂傷。”
藝術向來不是高高掛在那里,供人欣賞的。它之所以能以一種尋常人無法理解的方式流傳開來,很大程度上就是它內在的意義,也就是畫家以極其宏大的視角,以最簡單樸素的技法來描繪出如創(chuàng)世紀般的宏偉藍圖。
如此癡迷于此間的文字,正如如此癡迷于文森特·梵高這個人。以前從未有過這種感覺,以后這種感覺將永遠伴隨著我的一生,我感覺。
梵高傳讀后感900字
盡可能抽下班與休息的時間,在五天內讀完了《渴望生活——梵高傳》??傆X得要寫點什么,可不知從何說起。
整本書的基調和梵高的畫一樣,在我印象中是偏褐色、黃色與金色,那是大地與太陽的顏色,讓人感覺溫暖與安全??墒侵鹘俏纳?middot;梵高的整個人生卻是波濤洶涌的墨藍色,在冰冷中沉浮。
先是遭受失戀的打擊,梵高的愛認真、執(zhí)拗、非常具有爆發(fā)力,甚至不顧一切。為了見到心愛的女子,他可以忍受饑餓與疲勞,徒步幾晝夜只為遠遠望上一眼;他可以藐視“亂倫”的罪孽,將手心放在燭火之上以示堅決??墒秋w蛾撲火,這樣的愛情終將化為灰燼,而文森特一生都無幸得到自己的愛情。
接著是事業(yè)的挫折,明知不喜歡不合適,梵高一開始也曾很努力的成為一名牧師,只可惜身處人間地獄似的礦地,看著采礦人家的痛苦、掙扎和死亡,他雖盡其所能的行施布道,都只是精神上的欺騙,信仰與上帝并沒有帶來救贖,梵高的努力甚至被教會毫不留情的予以了否定與批判,這讓他情何以堪,最后連自己都迷失了。
幸好在絕望之時,他找到了一生的事業(yè)與追求——繪畫。
在繪畫中,梵高認識到,所有的痛苦都是為了做鋪墊,所有的不幸都是靈感的源泉,他可以把痛苦當做觀察生活的放大鏡,去捕捉那平凡而真摯的幸福。是的,他的模特兒是“丑陋”的,礦工、農婦、郵差、妓女等等,那些個皮膚粗糙,身形佝僂,都是在生活中茍延殘喘之人,梵高將之捕捉到了畫中,并沒有同情與修飾,也沒有虛偽的傷痛與呻吟,梵高只是一個記錄者,用最深刻的筆觸,最真誠的顏色將他們記錄下來——這就是生活的真實一面,沒有雕欄玉棟,沒有寶馬香車,大多數有的只是辛苦勞作了一天,在昏暗的燈光下吃著土豆的人。
由于起步較晚,梵高開始拼命拼命的沖刺,他不停得畫不停的畫。為了某一處風景,他可以在海邊坐上一天,任憑風吹雨打;他可以在烈日下之下,曬到紅斑禿頂。那群鴉亂飛的麥田,紅葉斑駁的森林,星月流動的夜空……都存在在他每天早出晚歸,日曬雨淋,忍饑挨餓的困頓生活中了。梵高是天才,不過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繪畫天才,而是一個努力的天才,他不僅僅將繪畫當成一項事業(yè),而是生命。每一幅畫注入了他的生命,每畫一幅畫他的生命也隨之縮短。吃飯、睡覺、生活都是為了延續(xù)繪生命,而生命存在的意義只是繪畫,即使是愛情、友誼對于梵高而言,也就是給畫添上了不一般的亮點。最后繪畫完成了,身體機能雖然在運轉,生命的意義結束了,梵高用一顆子彈結束自己短暫卻完整的一生。
梵高是孤獨而任性的,他不被人理解,大部分時間都在孤軍奮戰(zhàn),可是藝術本來就需要耐得住寂寞,況且在梵高的背后還有那個無限包容他的弟弟迪奧。總覺得迪奧是梵高的影子,有了迪奧的支持——精神上與物質上,才成就了梵高。然而即使是弟弟,也沒有理由這樣不計報酬的幫助兄長,每個月150法郎,即使自己拮據的時候,也不間斷,這是怎樣一個負擔啊。但是迪奧一點沒有抱怨,沒有懷疑,為什么呢?就是因為他是梵高的分身,梵高也是他的分身,梵高的創(chuàng)作就是他的創(chuàng)作!他們對于藝術都有夢想,梵高不顧一切的去追求藝術,迪奧就不顧一切為他創(chuàng)造條件,如果說繪畫是梵高的精神支柱,梵高就是迪奧的精神支柱!所以在梵高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迪奧的精神也崩潰了,不久之后離開了人世。
迪奧之于梵高,不僅僅是兄弟,更是知己。
《渴望生活——梵高傳》是美國傳記小說之父在二十六歲時寫的,讀起來其實很像小說,不過二十六歲這個年紀,對于梵高這樣的人生能有多少感想?我不喜歡一本傳記,都是赤裸裸的贊美與崇拜(中國的偉人傳記都是這樣),也不喜歡大段大段作者的感情白描,一旦作者把主人公當成了自己情感的容器與化身,那傳記便不再對別人的紀實性的描述,而是自己的情感發(fā)泄了。很高興《梵高傳》沒有讓我看到這樣虛假的東西。
一本好書,看了讓人思考。我沒有梵高的覺悟,當然也絕不會有梵高的成就,但是如果能夠學到那么一點點呢,再努力一些,是不是能夠離夢想近一些呢?
啊,梵高!
梵高傳讀后感900字
合上了最后一頁,梵高的故事還在腦子里回響。
梵高最后最后的激情創(chuàng)作是在阿爾,法國南部的一個小城市。在那里有強烈的陽光與恐怖的西北風,梵高每天早上背上畫架,晚上帶著幅滿意的作品,趕著黑夜歸來。阿爾惡劣的天氣,營養(yǎng)不良,失眠,長期的精神亢奮(這是他畫畫的唯一動力),他患了可怕的癲癇病(更像是精神分裂)。他割掉了自己的耳朵送給一個妓女,他被送進精神病院。他一旦在理智恢復時,又開始創(chuàng)作??墒请S著精神的衰退,他明白自己的激情已逐漸消退。為了不給他弟弟增加負擔(梵高從開始繪畫時,經濟來源都是弟弟提供的,也是弟弟在精神上支持他)他用手槍結束了生命。而他永遠都不知道,他的繪畫成為了博物館的珍藏品,被后人景仰膜拜。
梵高的一生是艱辛的。但他卻并沒有為此放棄自己的目標。他用十年的時間表達著他的藝術。他在阿爾畫的“向日葵”,被當時的一位欣賞藝術的醫(yī)生說:“我這一身,如果能創(chuàng)作這一幅畫,就成功了。”不論在惡劣的煤礦,還是精神極度痛苦的阿爾,他都認為繪畫是工作,是他能存活唯一精神動力。有人說,只要長期的堅持一件事,不管怎樣也會成功。或者更準確的說,長期從事時,必定要加入激情,加入單純對事業(yè)的追求。
梵高傳讀后感900字
“痛苦便是人生”,這是著名畫家文森特·梵高的臨終遺言,又或者說是他那短暫人生的真實寫照。歐文斯在給梵高寫的傳記《渴望生活——梵高傳》的前言時寫道:“梵高是世上最孤獨的人之一”,這位著名的美國作家用一支神奇的筆勾勒了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滿痛苦的悲劇人生。梵高最后因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而這不是最終的痛苦,悲劇是最后開槍身亡。看完這本書,感慨很多,許多人說:梵高是個為藝術而生的天才,他的偉大毋庸多言。
當我看到他面對饑餓、病痛、心靈的煎熬、情感的失意等每一次生活的打擊時,他都鍛造著自己。不屈的頭高高地仰起,他脆弱的心越加的堅韌,在他的心中一直保持著那個鋼鐵一般的執(zhí)著的追求。我想:他是為繪畫而生的,繪畫就是他的生命。在19世紀的印象派畫家里,梵高是一個另類,與其說是另類,不如說更是一棵奇葩。他那類似兒童的創(chuàng)作,讓他無法被世人接受,線條和色彩大膽純粹,每一抹繪制的是他筆下的生物和貧苦大眾的真實寫照。是否記得那明亮又張揚的向日葵,奇妙幻彩的星空,純樸的麥田,還有蘋果園,夜色中的咖啡店,吃土豆的農民,拾麥穗的婦人。畫面中的每一個物體,都以獨特的方式燃燒著它的生命力。它們已經不僅僅是一些靜物。它們是凄艷的生命。在看過不少畫家的作品后,不禁抒發(fā)感概:沒有一個畫家的用色,會像梵高這樣濃烈,明亮,無法控制般的亢奮。顏料中他大膽的用色深紅,銘黃,碇藍,冷紫,蒼綠。很多時候油彩有時候以凝固狀態(tài)呈現在畫布上,那種粘稠像是無法稀釋和抹勻,用畫筆輕輕一旋,好像一顆被揉搓的靈魂,把暗紅的鮮血噴射在包容著無限向往的空白上。粘稠的血液似乎被賦予了生命,帶著一種激情,在喪失傾訴的寂靜中,像混亂的手指,因為無法抓住空虛而扭曲。在麥田里散發(fā)著一股危險的氣息,一種騷動激越的情緒糾纏在壓抑而明麗的色彩中,令人不安的氣息撲面而來。像是暴雨之前的清新而寒冷的風。又像是靈魂無法突破的孤獨。那種無人能理解的心情,又有誰能明白?梵高是個低調的畫家,但卻處處遭到他人的冷眼和排斥,他不明白為什么,卻也不在意。因為他只是潛心去做畫。在世人不知道的背后,我們要告訴你,他是一個高產的畫家,每天都沉浸在繪畫的創(chuàng)作之中,風雨無阻,他渴望畫畫,他可以不吃飯不睡覺,但畫卻要時時刻刻的畫和點評修改。他力求完美,他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只是追求著繪畫上的個性表現,卻又在畫中無聲的展現出生命力。
梵高的憂郁是全人類的過失,他本是快樂的,他向往快樂。梵高把他的內心世界全部表達在畫布上,那是他唯一的表達方式,人們透過畫布看到了他滾燙的心:樸素、善良、執(zhí)著、熱情、高貴的心。多少年后,人們在他的畫作前流連往返,唏噓感嘆。世界上每天有多少人在臨摹《向日葵》。“人們如果確能真誠相愛”,生命則將是永存的,這就是凡高的愿望和信念。
請讓我們記住這位偉人——文森特·梵高!
梵高傳讀后感900字
“也許在我們的靈魂中有一團烈火,但沒有一個人前來取暖。過路人只看見煙囪中冒出來的一縷青煙,便接著走自己的路去了。”那么,如果可以選擇,你愿否經歷梵高的生命?不過不管你愿不愿意,梵高的影子不需要偷,他一直就在我們身邊,他一生放蕩不羈所渴望的生活與你我年歲相似,你我都是千千萬萬個梵高之一。一周的日日夜夜讀完這位偉人37年的故事--《渴望生活·梵高傳》,為這位瘋狂的藝術家折服。歸結以下幾點值得我們學習:
一者,上帝也瘋狂的價值觀
年少的梵高面對繼承父業(yè)當一名受敬的牧師,還是接受叔叔們的幫助成為一名富有的畫商時,他也跟無數年輕人一樣徘徊:如何知道自己的抉擇是否正確?如果花盡一生當一名福音傳道士,到頭卻發(fā)現自己根本不適合這種工作,該怎么辦?他被周遭告知鼓起勇氣和力量去做認為正確的事,然后任憑上帝對它的價值做出最終的判斷。他是相信上帝的,于是他成為一名博里納日的傳道牧師。在那,他目睹的卻是上帝的棄子們沒日沒夜勞作,結果還得殘酷無奈地餓腹受饑場面,他開始質疑上帝為何要讓他的子民如此般折苦受難。一番絞盡思索后,他作為一名“上帝的布道者”得出這樣的結論:有關上帝的那些話,其實全是孩子氣的借口和推托,是一個嚇壞了的孤獨的人在寒冷、漫長的黑夜中,由于絕望而編造、散布的謊言。世上壓根兒就沒有什么上帝,只有混亂--悲慘的、痛苦的、殘酷的、莫名其妙的、無盡無休的混亂。這足足影響了梵高后半生的價值觀念,從生活來,到生活去,忍受痛苦卻不抱怨,由此他還是半個社會主義者。
此外,面對世俗在成功、財富、強權、短視功利、及時行樂、功成名就的信仰上,家境很好的梵高面對誘惑隨時可以退回體制內,做個無憂無慮的畫商繼承豐富的遺產,抑或成為一個備受尊崇的傳道牧師,穩(wěn)定而體面得生活。然而,退路盡管如此寬敞明亮,他拋切束縛,依舊自顧埋頭苦畫,在巴黎畫,在阿爾畫,在圣雷米畫,在奧維爾畫,在貧困覆痛中畫,在寂寥星空下畫,然后死去。然而,不死無以追名,死后11年,梵高的著作才盛名遠播,成就一代印象大家??上б勒阵w制邏輯,遲來的成就永遠敵不過現世的得意。如此,沒有人愿意重復梵高的人生,世上沒有如果,也沒有第二個梵高。
二者,事故般的感情
都說愛情是人生的鹽,借助它,人們才能體味得出人世間的情趣百態(tài)??上ц蟾咭簧膼矍閰s是充滿凄涼的悲劇灰,這鹽于他,只是如覆割掉耳朵傷口上的鹽。他先后追求過房東太太的女兒烏蘇拉被無情拒絕,追求過寡人表姐凱被世人唾棄,與妓女克里斯蒂娜結為夫妻受盡取笑,卻迫于生活離異,好不容易與樹林白衣女孩瑪高特熱愛,卻因為女孩家教差點自殺……盡管事故如此,他只說了一句,只有被愛者的回報才是困難的。他也是個凡人,他也想施愛,也幻想要一個完整的其樂融融的家庭。然而,愛與被愛,幸與不幸,他卻是慨然遇之,不強求,不造作,面對平淡無味三餐,感覺來了,就著顏料,與繪畫談戀愛。觀照現實,董明珠30歲時丈夫去世,只身一人與格力談了大半輩子感情,回過頭看感情這勺鹽,有它似乎很美好很幸運,但沒有它,或許你才會更關注你的廚藝。
三者,如嗜黃連的苦艾酒
晝夜遞嬗,時光荏苒。我們的梵高在經受生活各種摧殘后,盡管身體日益脆弱如冰,他卻從朋友那里學到一門非常重要的生活課程,也是他領悟創(chuàng)作的根基--學會痛苦不抱怨,正如火車和馬車是載著我們從地球的一端要另一端的旅行工具一樣,傷寒和肺結核也只是載送我們從一個世界要另一個世界的旅行工具。“沒有經歷過苦難的人就沒有東西可畫,幸福麻痹的感官,它只對牲畜和那些買賣人有益。藝術家靠痛苦滋養(yǎng),所以,如果你挨餓、沮喪而又十分不幸,你應當高興。那是上帝在對你發(fā)善心!”也就是說,如果饑餓和痛苦能輕易把一個人扼殺,那么這個是不值一救的。世界上最偉大的藝術家無論上帝(如果有上帝的話)還是魔鬼都無法摧毀他們,除非他們已經創(chuàng)作出他們想要創(chuàng)作的一切作品。生活的瑣碎磨滅不了梵高,于是他只能一天天的畫下去,直到光輝歲盡。書籍命名為《渴望生活》,其實應該是蘊意梵高面對艱苦生活,他的一種渴望創(chuàng)作、渴望尋覓生活真諦人生意義,并付諸畫作之中的力量??梢哉f,梵高的一切輝煌并非因為他的天賦,而是他的勇敢堅韌、蚌病成珠造就他痛楚生活的結晶。
現實的我們無法如梵高那樣的生活,也無需如梵高那樣的生活。但可以胸懷一顆謙卑的心,擁抱一種自在的姿態(tài),不浪費生活饋贈的苦艾顏料,尋繪屬于自己的一番《星空》。
四者,大國重器般的工匠精神
亞里士多德說,“但凡優(yōu)秀的人都免不了是個半瘋”。梵高在阿爾創(chuàng)作頂峰的時候每天是這樣繪畫的:清晨步行三四小時到田野間尋覓大自然的物語,然后一整天頂著炎炎烈日以及狂癲的西北風聚焦創(chuàng)作,日落而歸,十年一日,成就他藝術的巔峰,也因為在阿爾狂熱的太陽暴曬,使他的后半生進入了顛瘋狀態(tài),最后割耳及自殺。藝術創(chuàng)作的生活具有破壞性,梵高一開始就知道了,但他堅持燃燒內心的真知灼見,將自己的愛、自己的才華以及非凡的美融進色彩,無私點彩這個世界。梵高的創(chuàng)作是艱苦也是快樂忘我的,正如他的精神病醫(yī)生評價的:“你這些向日葵花,她們將解除人們心靈的痛苦,她們將帶來歡樂,世世代代,這就是為什么你的一生是成功的,這就是為什么你應該是個快樂的人。”
有句話說,對于偉大的藝術家,生活只是播種的季節(jié),而收獲不在這里。梵高一生只賣出去一幅價值三百法郎的畫,可能連購買種子的費用都不及。然而今天看來,天價拍賣的收益者誰?這或許也是我們不會選擇開頭那個如果的原因吧。
書中有句話:“水手明知在船上會遇到種種危險,可是上了岸還是像思念家鄉(xiāng)似的思念海洋。”居安思危,無數的你我皆是生活中的水手,盡管家鄉(xiāng)的避風港溫暖舒適,但我們依舊不忘波濤環(huán)生的徜徉,因為我們希望成為如林默般的水手,不管是為自己負責也好,還是為船客也好,砥礪前行,不忘初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