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幸福的方法讀后感范文
幸福的方法讀后感
幸福就在每個人的身邊,所以不必去等待什么,我們隨時都可以啟程,去赴這份美好的邀約,給自己一份幸福感覺。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幸福的方法》的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
幸福的方法讀后感
你幸福嗎?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說不幸福吧,小日子過的還行;說幸福吧,感覺又沒多少讓自己真正開心的事情。個人感覺能夠真正回答這個問題的人應該不多,很多人其實是越來越麻木、逐漸失去了對幸福的感知能力。
記得自己之前還在學校讀書的時候,上課的時候不專心聽講,老想著放假回家休息。學校一放假又帶了很多書本回家,沒有辦法享受真正的假期。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吧,沒有辦法享受工作的樂趣,總是期待周末放假可以出去玩。真正五一或國慶放個假,又想著工作上的事情。總是處于糾結(jié)矛盾痛苦之中,怎么能夠享受到幸福呢?
《幸福的方法》這本書的內(nèi)容是以色列沙哈爾教授在哈弗大學最受歡迎的積極心理學課程。閱讀這本書后,自己對追求幸福具備了清晰的方向。
幸福=快樂+意義。其中快樂是你自己現(xiàn)在的利益,意義是你自己未來的利益。針對時間和利益兩個維度,作者提出了四個象限:時間維度上的現(xiàn)在與未來、利益維度上的利益與損害,對應著以下四種類型。
及時行樂型。標榜自己是享樂主義,類比垃圾漢堡,很好吃但是不健康的。癮君子、賭徒,包括身邊嚴重透支資產(chǎn)消費的人群。
忍辱負重型。小時候總是被教育:“吃了苦中苦,方為人中人”、“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長大后很難找到工作的樂趣,或則開心快樂的做事情。骨子里總是認為必須忍受痛苦才能成功。正所謂“欲練神功,必先揮刀自宮。”感覺自己大多時候都是處于這種狀態(tài),所以很難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現(xiàn)在職場中大多數(shù)人經(jīng)常處于這種狀態(tài)。
無助型。這種狀態(tài)是最差的,主要是一些主流的所謂成功人士。該有的都有了,別人沒有的也有。可以說外界的條件已經(jīng)非常好了,但是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絲毫沒有對幸福的感知能力,進而對生活失去了信心。
幸福型。類比理想漢堡,既好吃又健康。處于這種狀態(tài),善于享受當下,對眼前的利益收獲非常滿足。同時對未來、對目標保持一種敬畏之心但不強求,“盡人事聽天命”!處于這種狀態(tài)的人就是真正幸福的人。
對于這四個象限和類型,每個人都經(jīng)歷過。有時候幸福,有時候絕望無助,有時候忍辱負重,也有時候及時行樂。只是每個人處于每個狀態(tài)的時間不同而已。反思自己在幸福快樂這個象限的時間就非常少,忍辱負重的時間是最多的,自己經(jīng)常發(fā)脾氣很少微笑,在別人眼中也不是那種積極主動的人。所以經(jīng)后需要時刻提醒自己保持正念的狀態(tài),運用這個方法讓自己更多時間保持幸福型的狀態(tài),這樣處于其他象限的時間就自然減少了。
讀了這本書之后,意識到要想獲取幸福,自己對工作和生活的態(tài)度都需要改善。雖然自己做銷售十年時間了,但是真正投入熱情的時間其實不多,有經(jīng)驗但是銷售方法論只是體系其實一直沒有建立起來。包括與上下級同事之前的關系,反思自己也沒修煉好。因為自己總是感覺自己在忍辱負重,所以生活中對待家人的方式也不好,總是動不動就發(fā)脾氣。如何長期保持正念、能夠時刻感知自己的狀態(tài),這些都是自己需要修煉的地方。
幸福的方法讀后感
真正去做的時候還是發(fā)現(xiàn)還是有難度,無法很好的控制自己。最近有些拖沓了。反思。
快讀了一遍,效果不好,又快讀一遍。閱讀此書思考更多的是工作和孩子教育的問題。幸福漢堡模型分析的不錯,基本上四種模型都有所體會,見過最多的就是忙碌奔波型了,自己也經(jīng)理過虛無主義型(最差),偶爾也又享樂主義幸福,體會更深的就是感悟幸福型!
幸福需要感悟,感受當下的幸福,重要的是所做的一切在未來都是有意義的事情。我自然而然的想起了任我行的“以一幫人成就一個企業(yè),以一個企業(yè)成就一幫人”,覺得這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有價值有意義,幫助企業(yè)成就自己。
做成一單可以享受當下的幸福,幫助企業(yè)成長可以享受更多的幸福,幸福的心態(tài)可以幫助獲取更大的成功。但要讓自己幸福,只有心態(tài)是不夠的,那就成了享樂主義型幸福,讓自己養(yǎng)成好的習慣和行為,讓未來持續(xù)幸福,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幸福是需要目標的。但幸福與目標的關系,目標不是結(jié)局,目標是一種意義。自我和諧的目標,這個提法很有趣,類似于找到內(nèi)心意識種最想去做的事,這可能是付之一生去努力的目標。要努力讓《生命向前》,有取有舍!
心流體驗--沉浸式幸福,現(xiàn)在的快樂即未來的成果!這個太棒了,如果學習和工作都能達到這種境界,這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教育孩子的問題,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挑戰(zhàn)和能力之間要有所平衡。
MPS方法可以幫我們找到一個有意義的,讓自己快樂的,并能將自己優(yōu)勢最大化的工作,同時可以應用到很多方面。
幸福在于知心,知心愛人。幸福催化劑,這個我覺得應該用在如何激勵我更好的去讀書方面:站當下,做有意義的小事(小目標)讓自己不斷變的美好,享受當下的幸福,世界就會變的美好,享受持續(xù)的幸福!
幸福的方法讀后感
最近,在閑暇之余,我讀了幸福的方法這本書,本來還以為會很無趣,結(jié)果,卻被這本書深深的吸引了。
輕輕的合上泰勒.本-沙哈爾的《幸福的方法》,我長長的吁了一口氣,雙手使勁地搓了搓臉頰,好讓自己更加清醒,沒錯,《幸福的方法》讓我從追求幸福的迷茫中猛然清醒,就像沙漠里的一滴水,解了我一時之渴,但我知道,幸福之路仍然需要我自己去走,只有依靠自己,才能找到真正的綠洲。
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而人生百態(tài),形形色色,有多少人感覺到幸福?又有多少人在失望甚至絕望中掙扎?我也掙扎過,當大學畢業(yè)奔波求職時,當獨處他鄉(xiāng)深夜難眠時,......我幸福嗎?或者說,我幸福過嗎?似乎心中有過這種感覺,但我沒有細細品味過,我似乎來不及細細品味,也沒有靜下心來思考過,現(xiàn)在回想起來,我安靜地思考都是在身處逆境之時,人生低谷之處,一旦走出低谷,我的生活就進入忙碌狀態(tài),按照泰勒博士劃分的四種人生類型,我應該屬于“奔波忙碌型”,也許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談不上奔波,工作也不算忙碌,我說的是生活忙碌,不僅僅指工作。似乎沒有停下來的時候,沒有特別重要的事情要做,但總感覺沒有屬于自己的安靜的時間,思考人生,常常只是閃過心頭腦海的一些短暫的念頭。就這樣,我陷入了一種難以言說的煩躁,因為難以言說,所以無從解脫也無處傾訴。這樣一種狀態(tài),當然不能稱之為幸福,那么,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泰勒博士在第一篇就提出這個問題。我看著這個大大的標題發(fā)了好一會兒呆,好熟悉的問題,在我腦海中閃過的那些念頭中,一定有這個問題,我肯定在某個時候,問過自己關于幸福的定義。是啊,幸福是什么?我可以確定的是,自己一直沒有確切的答案,我只是有時候?qū)ψ约旱纳顮顟B(tài)有過質(zhì)疑。我迫切地翻開泰勒的《幸福的方法》,希望從中找到答案。泰勒沒有告訴我們幸福是什么,我相信他也無法給出確切的定義,因為千人千面,追求各不相同,但引出了一個更好的問題——怎樣讓自己更幸福?并且告訴我們,我們永遠都可以讓自己更幸福。幸福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標準,是人生的最高目標,但幸福不是終點,我們可以在追求的過程中獲得幸福的感受,當然結(jié)果也重要,但幸福遠遠不止是實現(xiàn)了目標。在《幸福的方法》第二篇,泰勒談到了如何實現(xiàn)幸福,重點講了快樂學習,開心工作和美滿婚姻,有一些我們做不到,但絕大多數(shù)事情我們完全可以做到,只是需要我們養(yǎng)成習慣,泰勒多次談到習慣的重要性,這一點非常正確。
泰勒博士最后說,幸福就在當下,幸福的生活,是靠累積而成的,他提醒我們?nèi)リP注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小東西,那些普通的、平常的小事情,比如我們可以從與親人相處、學習新知識以及工作任務中,獲得意義與快樂。我們?nèi)粘I罾镞@些快樂的事情越多,我們自然就會更幸福。
幸福,就是當下,就是那些平時我們不曾注意的細節(jié)。
幸福的方法讀后感
幸福是什么可能在每一個人的心里都有著不同的理解,為什么人們都可望得到幸福,而幸福是什么,這沒有個嚴格的定義。在沒有閱讀過《幸福的方法》前,我本人對幸福也沒有明確的定義,原先幸福并非擁有豐盛的金錢和物質(zhì),那么幸福是什么呢,怎樣才能擁有幸福呢?
幸福是什么我們都期望擁有幸福,都能感覺到幸福但卻少一個完美的定義幫忙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它,書中說道:所有的人都能夠分成四種,第一種是忙碌型,第二種是享樂型,第三種是虛無型,第四種是幸福型。我們需要確立了怎樣的生活態(tài)度才能離幸福更近或者擁有幸福。書中舉例說到,一個作惡多端的人死后到了一個不用工作,整天吃、喝、玩、樂的地方,他以為自己到了天堂,在他慶幸著自己到了天堂不久,他感覺到前所未有的空虛和寂寞,此時,上帝出現(xiàn)了,上帝告訴他,其實你此刻是在地獄。另外一個故事說到,有一個年輕人和一群老人一齊去登山,年輕人十分迫切的期望登到山頂,去欣賞美麗的風景,并沒有時間和情緒去拉欣賞沿途的風景,結(jié)果他并沒有在老人們前面登上山頂,這兩個故事告訴了我們,幸福并非是每一天要做有好處的事情和結(jié)果并非是最重要的,過程才就應是接近和體會幸福的捷徑。
如何實現(xiàn)幸福泰勒本-沙哈爾博士的《幸福的方法》中,他自己以為能拿到世界冠軍就是他最大的幸福,當他自己拿到世界冠軍的那一刻,他卻并不感覺自己幸福,返而是迷茫,為什么會這樣?這引起泰勒本-沙哈爾博士的深思,作者到處尋求答案,他發(fā)現(xiàn)幸福并非是短暫的、單一的,而是長遠的,多樣的。幸福是相對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籍、不同的性別、不同的年齡、不同的學歷、不同的閱歷,幸福感是不一樣的,能給他們帶來幸福的事情也是千差萬別的,所以幸福沒有固定的公式和統(tǒng)一的標準。因為幸福是相對,所以就引出了一個慣性,習慣和他人比較。《蓮山課件》隨著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的號角吹響,一部分人真的比其他人跑的快了,真的奔小康去了。所以沒有發(fā)達起來的人,有些失落是很正常的事情。為什么以前的人容易感到幸福,那是因為在改革開放前,普遍的貧窮,大家沒有比較就沒有失落。不可否認的是,相比較以前,此刻的貧富差距是有所拉大,但是我想幸不幸福的參照系不就應是任何外在的東西,參照系就應是過去的自己。我常常對自己說當漸行漸遠的時候,不要忘記自己剛剛出發(fā)的樣貌,這樣我才能始終記得出發(fā)的原因,才能始終懷有感恩之心。
幸福的方法讀后感
本月看了《幸福的方法》這本書之后,覺得這是一本讓我們能夠觸摸到幸福的書。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獲得幸福,幸福其實很簡單,幸福最大的障礙是我們自己,所以總是感覺幸福是那么的遙遠又那么臨近,是那么短暫難遇又那么平凡和無緣相識,感覺自己天天在渴望著它,卻無法理解它,甚至不明白幸福就在自己的身邊,悄悄的來,悄悄的走。那么什么才算幸福?如何實現(xiàn)幸福?首先幸福是一門科學,結(jié)合書中的資料和我個人的理解總結(jié)一下幾點:
1.幸福是什么。我們都會討論幸福,都能感覺到幸福但卻少一個完美的定義幫忙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它,書中說道:所有的人都能夠分成四種,第一種是忙碌型,第二種是享樂型,第三種是虛無型,第四種是幸福型。忙碌型的人以此刻的忙碌和辛苦換未來的快樂;享樂型是及時享樂,出賣未來幸福的;虛無型放下未來和此刻,沒有期望;幸福型則既有此刻的快樂,又有未來的幸福,這是最好的。“忙碌奔波性”的人錯誤地認為成功就是幸福,堅信一旦目標實現(xiàn)后就是幸福,因此他們不停地從一個目標奔向另一個目標;“享樂主義型”的人總是學找快樂而逃避痛苦,他們只是盲目地滿足欲望,而從來不認真思考后果。“虛無主義者”是那些已經(jīng)放下追求幸福的人,不在相信生活是具有好處的,總是沉迷于過去放下此刻和未來,老是被過去地陰影所纏繞。“幸福型”則既有此刻的快樂,又有未來的幸福,這是最好的。”我的感悟就是幸福不是拼命的爬到山頂,也不是在山中滿無目的地游逛,幸福是向山頂攀登過程中的種種經(jīng)歷和感受。
2.如何實現(xiàn)幸福。幸福面前人人平等,就幸福和生活滿意度而言,所有人都會體驗不安、恐懼、快樂,在生活中都會碰到不開心的事。第一,我們要改變對工作的偏見,開心工作,把它當成做自己喜歡并能夠獲得報酬地事情,工作本身就是目標,在工作中能自我實現(xiàn)、充滿激情,所以工作是一種恩典而不是打工。第二,鑄就美滿婚姻,無條件地愛與被愛,把犧牲和愛并列,愛的越深,犧牲越大,無怨無悔釋放愛的能量,幸福也就收獲越大。第三,用自己的光去找照亮別人。幸福其實很簡單,就像暗室里的蠟燭,只需要一根就能夠點亮整個屋子。第四,從容生活。雖然此刻整個社會普遍時間壓力很大,但無論再怎樣“好吃”的美食,狼吞虎咽的狀況下無法嘗到其中的美味,品酒專家絕對不會一口把紅酒喝完,要嘗試其中的美味需要先聞一聞,然后慢慢品嘗。
說了這么多關于幸福的觀點,其實幸福的感覺就在當下,我們務必學會如何珍惜眼前的人和事,幸福的生活是積累而成的,無論是那些刻骨銘心的經(jīng)歷,還是那些點點滴滴的瞬間,與其讓自己被過去或未來捆綁著,不如學會去珍惜眼前的事物,想要實現(xiàn)幸福的生活,先要做的是去接納“活在當下”的理念,也就是去關注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小東西,那些普通的、平常的小事,比如和親人的相處,學習新知識、理解工作任務中得到的快樂,我們?nèi)粘I罾镞@些快樂的事情越多,我們自然就會幸福。在生活中不要刻意的去強調(diào)或干涉一件事情的發(fā)展,萬物凡是存在就是合理的,我們要學會從容地應對生活,關愛身邊每一位與我們有緣的人,人生短短幾十年時間,我們能有緣相識,絕對是上天特意安排的緣分,所以必須要學會珍惜,學會珍惜家人、朋友,學會珍惜身邊每一天同你一齊工作的每一位領導和同事,不要失去才明白嘆息,學會感恩、學會惜福,就會心感幸福,就會明白,幸福其實就是八個字----珍惜眼前,萬事隨緣!
相關文章:
3.讀后感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