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讀后感900字范文
推薦文章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讀后感900字范文
德魯克教授所著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于1966年由哈伯·羅出版公司出版,至今,已成為領導學領域的奠基之作。接下來小編y給你們帶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與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讀后感
卓有成效是可以被后天培養(yǎng)的,在這本書里,就是教會我們如何成為一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同時,讓每一個讀過此書的讀者明白,每一個智力工作者都是一個管理者,是否在履行管理職能不在于是否身處管理崗位,而在于是否像一個管理者一樣在思考,是否以做出貢獻作為自己的信條。
書中對我觸動比較大的幾句話:
“才能本身并不是成果”,這一句解釋了一個現(xiàn)象,很多很有才能的人并沒有做出耀眼的成果。
關聯(lián)到現(xiàn)實環(huán)境里,時常以為只要具備了專業(yè)知識、有才能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這種想法并不可取。
如今智力工作者比比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才能,如此一來將很多人結合在一起之后也許會適得其反,往往越是有才能的人越是自視甚高,久而久之會沉浸在自己的才能里不能自拔,這對組織是一種傷害。
每個人都應該反思自己,是否“恃才傲物”,是否仗著自己的一點小技能沾沾自喜而不自知。
對于組織而言、好的成果才是王道,這要求每個智力工作者要自省,以貢獻為出發(fā)點來思考工作,規(guī)劃行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將才能轉化為成果。
“精而后博”,時常被一個全能人才的神話所吸引,覺得某個崗位就是需要一個樣樣通的行家,但是現(xiàn)實當中很少有這樣的人,況且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時精通多個方面的知識。
作為普通的一員,應該有專長,精通某一項技能之后自然會有一些東西觸類旁通,加之輔修一些其他的跨學科知識,成為一個既精又博的人,因此,專注于自己的領域先做精再圖博。
“花在會議上的時間越多,是組織不健全的表現(xiàn)”。從自己的實際工作出發(fā),會議過多除了組織不健全可能還有流程的問題,也許還有一些組織之外的因素。
但是無論是什么原因,過多的會議都會擠占工作時間,使得本就不多的自我可支配時間變的更少,這對于組織的健康運行是一種傷害。
引申到現(xiàn)實工作中,如果作為會議組織者,我們要權衡一件事情是否適合召開一個大的會議,召集很多人參與其中。如果作為參與者,很多會議又是否有必要參與其中。
書的篇幅不長,但既有讓人醍醐灌頂?shù)慕鹁?,也有很多方法論,比如如何管理自己的時間,有效率的利用時間,通篇下來獲益良多。
要掌握自己的時間,以貢獻為己任,發(fā)揮自己和同事的長處。
厘清事情的輕重緩急,做有效的決策,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建設、發(fā)展組織,實現(xiàn)愿景目標。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讀后感
通過閱讀董事長筆記,看到筆記中推薦有彼得·德魯克的管理類書籍,于是再次拜讀彼得·德魯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讓我受益匪淺,經典之所以經典,在于歷久彌新,在于經歷多年后,依然有鮮活的思維,敏銳的觀點,到現(xiàn)在依然切合實際?,F(xiàn)根據書中內容,結合個人工作實踐,作為“一千個哈姆雷特”之一,分享如何成為一名卓有成效的工作者。
一、思維方式
(一)做事意義。“如果做一件事,只是為了做這件事情,而不是因為做這件事情而得到某種結果或目的,那這件事情通常就是沒有意義的”。工作的意義,關鍵在于真實意義,而不是口頭意義,所做的各項工作都為想達到的結果而努力,卻不應該浮于表面,做些不能產生實際效果的“樣子”工程。
(二)工作成效。我們所做的工作分為有效工作與無效工作,有效的工作帶有產出,能為企業(yè)帶來經營利潤、員工能力提升等。無效的工作即是沒有意義,只是為做這件事而做這件事,也許只是讓企業(yè)或領導看到部門在“忙”,但卻沒有實際產出,大到一個企業(yè),中到一個部門,小到一個員工。
(三)尊重員工。在工作中,應該尊重每個員工的獨特性,員工應堅持自己的與眾不同,同時利用員工獨特并且與眾不同的個人思維組合創(chuàng)造成優(yōu)秀個人及組成優(yōu)秀團隊,搭建較高競爭力的企業(yè)競爭力。在該書中有提到“如果我有兒子或女兒,我愿意讓他在他的指導下工作嗎”的思考思維。員工作為企業(yè)價值的創(chuàng)造著,出賣的是自己的時間、體力、智慧等,絕大多數(shù)員工都可以通過訓練成為人才、干才、將才,而不是訓練成為“奴才”。
二、產出與貢獻
(一)時間所屬。工作中要找出什么事根本不必做,這些事做了也完全是浪費時間,完全沒有產出及無助于成功。同時,關于時間的歸屬,應該是管理者的時間更多的屬于企業(yè)員工,不應該是企業(yè)員工的時間過多屬于管理者,因為員工往往是一線價值創(chuàng)造者,使用員工過多時間,就是減少企業(yè)價值創(chuàng)造。當然,一個企業(yè)并不缺少打著為企業(yè)發(fā)展的旗號,不斷消耗一線員工的人力資源而為個人的“專斷獨行”買單的情況。
(二)價值體現(xiàn)及激勵措施。在貢獻方面,應該計劃、組織、整合激勵和考核制度,以此具體體現(xiàn)員工價值和應做貢獻。用數(shù)據量化的方式,體現(xiàn)員工為企業(yè)帶來了多少可以量化的收益,反之,帶來了多少成本負擔,一是工資成本,二是工資成本以外帶來的資源損耗,如人力損耗。一個人有效的工作者,應以貢獻為目標,并讓其產品為別人所用。
(三)實際產出。“衡量知識工作應該用結果和最后產出,而不是看規(guī)模和管理工作的繁簡及加班程度”,所以所謂的“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是應該被唾棄的。同時,如果單純的只為自己“謀利”、“裝樣子”,且沒有任何產出,同時消耗企業(yè)經濟資源、人力資源及其他資源,那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應該盡快斬掉或換人。
三、創(chuàng)新與實踐
(一)推陳才能出新。一項產品,如果做的不好,不一定是宣傳和營銷做得不好,而是產品本身有問題,解決產品本身問題是關鍵,而不是繼續(xù)用大力氣向外推送。以將來作為對手。我們的目標應該是搶占市場,把當前的和未來的所有優(yōu)質客戶涵蓋在“偶遇”范圍內。在一定層度上來說,創(chuàng)新一項產品應該是針對當前非我行客戶群體,滿足其需求,以帶來企業(yè)的主營業(yè)務收入及其他收入為目的。
(二)結果與效率。管理者不應該只考慮結果,還應該考慮整體的效率提升以及實際質量,在拿不準的情況下,更應該調研考察,同時小范圍的試點,而不應該在不成熟不了解的情況下推出去,然后打回來,再修改,讓整個企業(yè)來買單,充分體現(xiàn)效率簡歷在“對的事情”上。
(三)戰(zhàn)略的意義。創(chuàng)新的目的就在于讓企業(yè)遠離競爭,創(chuàng)新不一定是要做得更好,而是在強化理論及發(fā)展實踐的基礎上,在學習和工作中,創(chuàng)造一件非常有價值的作品。
四、問題的解決方式
(一)處理的問題。在問題處理上,應該先分析問題,確定問題的真實存在,而不是用華麗的語言列舉普遍性及共性問題,應是根據實際情況解決問題。如果同一個問題或危機反復出現(xiàn),往往是疏忽和懶散造成的。同時在處理問題或做決策時,可以盡可能多的進行討論,根據不同的意見,讓事件的錯誤點得到更充分的暴露。
(二)效率的實質。所謂效率可以說是“把事情做對”而不是去做“對的事情”的能力,效率的提升通常是需要在“對的事情”的前提下。“對的事情”即代表工作的有效性,如果工作缺少有效性,那么工作就缺少熱情與意義。
(三)問題的解決。工作中應找出由于缺乏制度和遠見而產生時間的因素,和另一本書籍《精進》一書中提到的,當前所做的事情,對2年后是否有意義,如果縮短時間到2個月或三個月后是否有意義,同時“問題”是否得到解決和處理。當然,有效的決策不會因為自己的優(yōu)柔寡斷及反復而浪費別人的時間。
作為一名普通人,我時刻會捫心自問:一個平凡人,能做出不平凡的事業(yè)?答案是肯定的,也是必須的!書中提到的,卓有成效可以學會嗎?如書中所說,我相信卓有成效是可以學會的。同時,要成為一名卓有成效的工作者,需要我們從思維上進行轉變,在工作中注重產出與貢獻,在競爭中學會創(chuàng)新與實踐,在發(fā)展中學會解決問題。同時,每一位知識工作者其實都是管理者,即使他沒有所謂的職權,只要他能為組織做出突出的貢獻,都應值得我們敬佩!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讀后感
重視貢獻者必是為成果負責之人,不管職位高低,他仍屬于"高層管理者"。
閱讀此書,便能窺探出管理學之精髓。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身體力行,管理者能否管理好別人從來就沒有被真正的驗證過,但管理者卻完全可以管理好自己。實際上,在工作中讓自身成效不高的管理者管好他們的同事和下屬,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就比如你要教導孩子不要在外面搗蛋,若自身都沒有做出好的榜樣,沒有自身約束力,孩子會聽從大人的話嗎同樣,管理者不懂得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到卓有成效,就會給其他人樹立錯誤的榜樣。
何謂管理者:在一個組織里,如果一位工作者能夠憑借其職位、崗位和知識,對組織負有貢獻的責任,因而能實質地影響組織的經營能力及達成的成果,那么他(她)就是一位管理者。
書中,一直重復兩點:1.管理者的工作應該是卓有成效的;2.卓有成效是可以學到的。也就是說,卓有成效是管理者必須做到的事情。
實踐證明,卓有成效是完全可以學會的。只要我們中每個人都能夠做到卓有成效,平凡者定能做出不平凡的事業(yè)。
要做到卓有成效,首先要做到的便是記錄好時間使用情況。這是件枯糙的工作,卻不是一件無用的工作,假如持之以恒嗎,雖不敢說立竿見影,收獲卻也會很大。每天做好記錄好時間使用情況,如同記流水賬,然后便去分析流水賬,消除不必要的時間浪費現(xiàn)象,決定哪些問題是重要的應該優(yōu)先處理,之后才處理那些次要的問題。通過這樣來提高時間的利用率,充分利用好時間這個最為珍貴的緊缺的資源。
優(yōu)秀的管理者能使下屬也變的優(yōu)秀,能夠充分激發(fā)別人的長處。同時,這也是管理者在行為上必須具備的根本態(tài)度。這樣的要求,就是對管理者本人及對別人的尊重。也是其自身價值的體現(xiàn)。
另外,管理者的重心在于合理的行動。書中談到五要素
1要確實了解問題的性質,是經常性的,還是突發(fā)性的,用制定規(guī)范解決,還是根據實際情況個案處理。
2要確定找出解決問題時必須滿足的條件,哪些是原則性,哪些可以隨機應變。
3仔細思考解決方案。那些條件必須堅持立場,那些可以讓步,程度如何。
4決策方案配合執(zhí)行措施,讓決策變成可以被貫徹的行動。
5執(zhí)行中的重視反饋,來印證決策的正確性和有效性。
管理者的自我提高往往要比卓有成效的訓練顯得更為有效。首先得要有知識和技能。管理過程中,必須養(yǎng)成許多新的習慣,改掉過去一些不良的習慣。
有效自我管理的過程也是自我提高的過程,在自我提高的過程的同時整個企業(yè)隨著慢慢成長成熟起來。所以有效的管理,是組織發(fā)展的關鍵所在,也是整個組織的績效水平全面提高之處。優(yōu)秀的管理者更能使企業(yè)有凝聚力,戰(zhàn)斗力,充分發(fā)揮管理者自己及他人的長處,幫助企業(yè)抓住機會并獲得成功。通過強調貢獻,使自身的價值轉化組織成果。
在日常工作中,做事的風格及態(tài)度往往決定工作成效的關鍵因素;態(tài)度決定高度,并不是只有高級管理人員才是管理者,即使沒有所謂的職權,自己能用積極的態(tài)度像管理者一樣的工作和思考,一天8小時的上班時間內將工作效率發(fā)揮到極致,能為組織做出突出的貢獻,那你便是成功的管理者!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讀后感
重視貢獻者必是為成果負責之人,不管職位高低,他仍屬于"高層管理者"。
閱讀此書,便能窺探出管理學之精髓。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身體力行,管理者能否管理好別人從來就沒有被真正的驗證過,但管理者卻完全可以管理好自己。實際上,在工作中讓自身成效不高的管理者管好他們的同事和下屬,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就比如你要教導孩子不要在外面搗蛋,若自身都沒有做出好的榜樣,沒有自身約束力,孩子會聽從大人的話嗎同樣,管理者不懂得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到卓有成效,就會給其他人樹立錯誤的榜樣。
何謂管理者:在一個組織里,如果一位工作者能夠憑借其職位、崗位和知識,對組織負有貢獻的責任,因而能實質地影響組織的經營能力及達成的成果,那么他(她)就是一位管理者。
書中,一直重復兩點:1.管理者的工作應該是卓有成效的;2.卓有成效是可以學到的。也就是說,卓有成效是管理者必須做到的事情。
實踐證明,卓有成效是完全可以學會的。只要我們中每個人都能夠做到卓有成效,平凡者定能做出不平凡的事業(yè)。
要做到卓有成效,首先要做到的便是記錄好時間使用情況。這是件枯糙的工作,卻不是一件無用的工作,假如持之以恒嗎,雖不敢說立竿見影,收獲卻也會很大。每天做好記錄好時間使用情況,如同記流水賬,然后便去分析流水賬,消除不必要的時間浪費現(xiàn)象,決定哪些問題是重要的應該優(yōu)先處理,之后才處理那些次要的問題。通過這樣來提高時間的利用率,充分利用好時間這個最為珍貴的緊缺的資源。
優(yōu)秀的管理者能使下屬也變的優(yōu)秀,能夠充分激發(fā)別人的長處。同時,這也是管理者在行為上必須具備的根本態(tài)度。這樣的要求,就是對管理者本人及對別人的尊重。也是其自身價值的體現(xiàn)。
另外,管理者的重心在于合理的行動。書中談到五要素
1要確實了解問題的性質,是經常性的,還是突發(fā)性的,用制定規(guī)范解決,還是根據實際情況個案處理。
2要確定找出解決問題時必須滿足的條件,哪些是原則性,哪些可以隨機應變。
3仔細思考解決方案。那些條件必須堅持立場,那些可以讓步,程度如何。
4決策方案配合執(zhí)行措施,讓決策變成可以被貫徹的行動。
5執(zhí)行中的重視反饋,來印證決策的正確性和有效性。
管理者的自我提高往往要比卓有成效的訓練顯得更為有效。首先得要有知識和技能。管理過程中,必須養(yǎng)成許多新的習慣,改掉過去一些不良的習慣。
有效自我管理的過程也是自我提高的過程,在自我提高的過程的同時整個企業(yè)隨著慢慢成長成熟起來。所以有效的管理,是組織發(fā)展的關鍵所在,也是整個組織的績效水平全面提高之處。優(yōu)秀的管理者更能使企業(yè)有凝聚力,戰(zhàn)斗力,充分發(fā)揮管理者自己及他人的長處,幫助企業(yè)抓住機會并獲得成功。通過強調貢獻,使自身的價值轉化組織成果。
在日常工作中,做事的風格及態(tài)度往往決定工作成效的關鍵因素;態(tài)度決定高度,并不是只有高級管理人員才是管理者,即使沒有所謂的職權,自己能用積極的態(tài)度像管理者一樣的工作和思考,一天8小時的上班時間內將工作效率發(fā)揮到極致,能為組織做出突出的貢獻,那你便是成功的管理者!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讀后感
本書圍繞著“管理者的工作必須是卓有成效的,而卓有成效是可以學會的”的核心觀點,分為八章展開。第一章主要論述了管理者為什么要卓有成效及先關問題,二到七章則針對如何實現(xiàn)卓有成效的五點要求分別進行了詳細的論述,最后一章回扣主題。整部著述結構清楚,層次分明,使人一目了然。雖然,書中有些專業(yè)的內容我并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讀過此書,仍然使我受益匪淺。在我看來,書中的許多觀點并不僅僅適用于管理者,對我們日常的生活及學習也有著許多的幫助。
一直以來,我在很大程度上認為管理是需要天分的,而書本的知識更多的是紙上談兵,無法真正的在真實的管理中發(fā)揮作用。但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卻改變了我的想法。德魯克講到“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就是‘做好該做的事情‘的能力,也就是有效性。”而“一個人的有效性,與他的智力、想象力或知識之間,幾乎沒有太大的關聯(lián)。有才能的人往往最為無效,因為他們沒有認識到才能本身并不是成果。”這些論述,激發(fā)了我學習管理的動力,并了解到有效性才是管理者所應追求的目的。
同樣令我改觀的還有德魯克對管理者范圍的限定。在書中作者將管理者的范疇擴大到了更寬的領域,不僅僅是企業(yè),政府,軍隊,醫(yī)院也都需要管理。而管理者也并不都是經理人,而是泛指知識工作者、經理人員和專業(yè)人員。他們可以下屬眾多,也可以沒有下屬,可以職位崇高,也可以職位低微,但是他們必須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要在工作中作影響整體績效和成果的決策。這一概念的提出,改變了人們對管理者的傳統(tǒng)理解,在我看來,在一定程度上,日常生活的我們也都是一位管理者,因為我們許多時候要為自己的未來決策,因此,無論是為了將來踏上工作崗位,或者僅僅是為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我們都應學會使自己的工作卓有成效。
針對如何卓有成效,德魯克先生提出了五點要求,分別是掌握時間、講求貢獻、發(fā)揮人的長處、要事優(yōu)先及有效的決策。而這五點,必須成為管理者思想上的習慣。換言之,“有效性是一種后天的習慣,是一種綜合的實踐。”而“既然是一種習慣,便是可以學會的”。管理者要學會這種習慣,必須經過訓練。“一個人如果沒有經過這些訓練,則無論他有多大的智慧、多大的努力、多大的想象力和多豐富的知識,也必是一位缺乏有效性的管理者。”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就應該努力的去接受訓練,培養(yǎng)使自己有效的習慣。
盡管德魯克先生的五點要求,部分內容我還無法會意,而且對于并未踏上工作崗位的我們來說,實踐起來有些困難。但是他對時間、發(fā)揮人的長處等方面的論述,仍然給了我很多啟示。
首先是在時間方面,德魯克先生強調了管理者的時間總是被一些并不重要的事情占據,而且職位越高,時間被占用的比例就越大,因此,管理者應該學會管理時間,用有限的時間創(chuàng)造更多的成果。他在時間上的論述對我啟發(fā)很大,因為雖然身為一名學生,我同樣也有感到時間不足的經歷。而且很多時候,原本感覺時間充分,但依然不能完成預定的計劃。對此,我認為德魯克先生的解決方法是值得借鑒的。他告訴我們,首先應該進行時間的記錄,認識自己的時間究竟用在哪些事情之上,從而針對性的避免不必要的時間浪費,其次,要進行系統(tǒng)的時間管理。德魯克先生特別強調了要整塊的運用時間,多數(shù)情況下,一些事情需要連續(xù)的時間才能完成,例如寫一份計劃書,連續(xù)的3個小時可以完成,但如果分成6個30分鐘,則可能毫無進展,我便常常范此類的錯誤,經常把幾件事情一起來做,一件事情沒完成又去進行另一項工作,而結果往往是浪費了大量的時間。相信,如果可以如德魯克先生所講,整塊的運用時間,我的效率可以提高很多。
另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德魯克先生對發(fā)揮人長處觀點的論述。他講到“充分發(fā)揮人的長處,才是組織存在的唯一目的。”因為“世界上沒有真正全能的人”我們要做的是充分的發(fā)揮人的長處,而“使人的弱點不影響其工作和成就。”他列舉了許多名人,都有著各樣的缺點,但是最終這些缺點并沒有影響他們的成就。這一點也可以運用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對自己來講,我們不應該總關注與自己的弱點,的確,彌補不足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應該努力發(fā)揮自身的長處,這樣,才能取得更多的成就;對待他人,我們更應該著眼于對方的優(yōu)點,包容他人的不足,畢竟,人無完人,發(fā)揮他人的長處,不僅可以與他人更融洽的相處,而且可以獲得更多的價值。
在這一章中,德魯克列舉了日本的例子,使我感觸頗深,他講,日本不注重考核,也基本不解雇職員,而是注重怎樣培養(yǎng)職員,這一例子我的日語老師也曾講過,他講到日本企業(yè)寧愿用更高的工資留住職員,而不會用更低的費用聘請更多的人。拋開這一制度其他的缺點不談,日本企業(yè)這種注重人力的做法,確實令我怦然心動,因為他更加注重人的價值和長處,使職員可以更有動力和激情的投入到工作中,從而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
以上僅僅是我此次閱讀的感受,相信,隨著生活和工作經驗的增加,我會從這一書中獲得更多的啟發(fā)。經典之所以被稱之為經典,就在于其經久不衰的價值,我相信,會有更多的人因此書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