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幸福了嗎?》讀后感范文
推薦文章
白巖松《幸福了嗎?》讀后感
幸福了嗎是白巖松的隨筆作品。大家從中領(lǐng)悟到什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幸福了嗎讀后感,一起來看看。
白巖松幸福了嗎讀后感篇一
《幸福了嗎?》是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寫的書,成書于十年前名人出書熱時期,現(xiàn)在讀來仍有很多現(xiàn)實意義。書名用疑問的句式引起讀者的思考,思考自身生存現(xiàn)狀,思考社會環(huán)境現(xiàn)狀,讓人帶著疑問去深入了解書中所講內(nèi)容。
書中白巖松從入職央視開始講起,書中大部分內(nèi)容是一些他參與編導(dǎo)制作的電視欄目,重大事件采訪主持過程,最后附加一些個人喜歡的影視、音樂、書籍介紹。從整體上說,這本書確實反映了當下這個大時代的一些實質(zhì),有些話也能打動人心,但是整體不夠深刻。尤其是后半部分的個人喜好部分,有畫蛇添足,為增加篇幅湊字數(shù)之嫌。
瑕不掩瑜,缺點有,醒人之句也不少。如描寫人類生存三個階段:“先要解決人和物之間的問題,接下來解決人和人之間的問題,最后一定要解決人和自己內(nèi)心之間的問題。”人和物質(zhì),人和人之間的矛盾都容易解決,唯有人和自己內(nèi)心的較量與和平共處最難!這是社會發(fā)展到高級階段,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還有白巖松在經(jīng)過汶川地震和“非典”之戰(zhàn)洗禮后,寫出這樣的句子:“人們都是健忘的,哪怕當初的恐慌那么的真實。”這句話很深刻的道出人性膚淺的一面。
還有:“我們還處于用物質(zhì)來獎賞生命的階段,離背起行裝去山水中激活生命還有距離。當下的中國,由于欲望,我們的人生處于退步的階段。”縱觀歷史,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弊端,但這并不能阻止歷史的前進,時代的進步。正是因為各種弊端的存在,后來者積極改善,創(chuàng)造出適應(yīng)時代的生存模式,不斷發(fā)展進步,從而推動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讀書,我一向不關(guān)注書的作者是男是女,只關(guān)注書中內(nèi)容。白巖松的這本書,卻使我多多少少去了解了一下他。因為這本書的男性氛圍太濃,足球愛好,嚴謹理性的文字表達方式,官方政治語言不自覺的運用,這些使我讀書的代入感消失,同時也能更加理性的去理解書中文字內(nèi)容。
幸福,是一個人身心結(jié)合后的綜合愉悅感覺。幸福不是金錢、權(quán)力、物質(zhì)的疊加。幸福很簡單,感恩,知足,善待身邊人,是獲得幸福感最直接的方法。一個人不管是富有還是貧窮,愛他人,帶給他們力所能及的幫助,即使陰霾天,你的心里也會陽光燦爛!
幸福的感覺,不是來自外力,而是來自你內(nèi)心。
白巖松幸福了嗎讀后感篇二
“幸福”是一個美好的字眼,許多人在追求它。然而,什么是幸福,人們理解各有不同。就拿我來說吧,過去,我以為過春節(jié)才是幸福,既能得到壓歲錢,又能穿上新衣服;既能吃上好東西,又能逛五彩繽紛的燈會。總之,仿佛吃好穿好就是幸福。其實,我也覺得這似乎太孩子氣了,但對于幸福究竟是什么這個問題我總感到有些迷惘。讀了《幸福是什么》這篇童話后,受到了啟發(fā),找到了答案。
為什么不同的人對幸福有不同的看法呢?反復(fù)思索,我悟出一個道理:人生觀決定個人的幸福觀。怎樣看待幸福,關(guān)鍵是我們做一個怎樣的人,一生該怎樣度過才有價值。你看,有這樣的一種人,他們一輩子只是為自己吃好穿好,碌碌無為地度過一生,那樣的人認為的幸福不用說是低級的,他的一生也是無價值的。也有另外的一種人,他們懂得人生的意義在于貢獻,而不是索齲讓我們選擇,應(yīng)選后者。我們是新中國的少年兒童,我們是共-產(chǎn)主義的接-班人。我們的一生應(yīng)該很好地盡一個共-產(chǎn)主義者應(yīng)盡的義務(wù),做對人們有益的事情。人們幸福,我們從人們的幸福中感到幸福。即使生活艱苦,雖苦猶樂,幸福無比,你看,那些守衛(wèi)祖國邊陲的戰(zhàn)士們,他們遠離家鄉(xiāng),吃的是壓縮餅干,喝的是苦澀的地下水,住的是陰暗潮濕的貓耳洞,生活是艱苦的,但他們崇高的理想是“戰(zhàn)死沙場我心愿,祖國人民要安全”,“虧了我一個,幸福十億人”。他們無私奉獻,換來的是國家昌盛,人民幸福。革命導(dǎo)師馬克思說得好,“能使大多數(shù)人幸福的人,他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
掩卷沉思,智慧姑娘一語道出了幸福的真諦,澄清了我思想上的迷霧,不禁為過去的幼稚無知而羞愧。吃好、穿好就是幸福,不見得。凡事要看具體情況。電影《紅樓夢》里錦衣玉食的賈寶玉幸福嗎?他最終自己都覺得那種“幸福”難熬,撒手出家了。沒有好的吃,沒有好的穿,日子過得艱苦就不幸福?也不見得。fzm烈士為了革命,一生過的是清貧艱苦的生活,可是,在他的《可愛的中國》的遺書里不是講了他的一生是樂觀、幸福的嗎?
這篇童話故事主要寫三個牧童通過共同的勞動,砌了一口井,智慧姑娘代表森林的花草樹木和動物們來感謝他們,祝他們幸福。牧童問:“什么是幸福?”智慧姑娘要他們自己去弄個明白,十年后再到這里相見。十年過去了,三個牧童果然在小井旁邊相見了,他們各自談了自己的幸福觀。當醫(yī)生的、干雜活的和留在村子里種地的,他們都感到幸福。智慧姑娘聽了后說:“你們?nèi)齻€人都明白了:幸福要靠勞動,要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wù),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
智慧姑娘,我感謝你!你使我變得成熟多了,你使我不僅認識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而且,使我懂得今后我的一生應(yīng)該怎樣度過,該怎樣做人!我立志從小樹立革命的幸福觀,為人民的幸福而奮斗,我的一生一定會沐浴在幸福的雨露和陽光之中。
白巖松幸福了嗎讀后感篇三
很久沒有靜下心來看看書了,于是想找本書,重溫高中語文自習(xí)課上看閑書的那種安定與淡然。選擇《幸福了嗎》是因為很喜歡它的序,是JH最先給我看的,后來FJ又提起,兩個好朋友的青睞讓我最終決定讀一讀。
本以為整本書會是以說教為主,闡明白巖松個人對幸福的理解。但是看完才發(fā)現(xiàn),真正說教的文字很少。全書主要以白巖松作為一個新聞人的視角,回顧了2010到2000年間中國和世界的一些要事,比如舟曲泥石流、08奧運、汶川地震、禽流感、SARS、9.11等一系列新聞熱點事件。在回憶中講述著自己的成長,央視的成長、中國的成長。雖然他寫的一些事情我了解一些,甚至經(jīng)歷過,但是記憶已經(jīng)很淡了。透過他的視角再回首時,感覺自己像個旁觀者,只有淺淺的哀傷、感動或興奮。
最喜歡這本書后面的部分,他講到了自己的童年、中學(xué)和大學(xué)的日子。很難想象他這樣一個嚴肅、中正的人,在二十幾歲的時候居然“竊書”,被人抓住還自報家門叫“常振錚”(當時廣播學(xué)院院長的名字);偷換同學(xué)乘車月票上的照片逃公交車票;在宿舍里廢寢忘食的看金庸古龍;半夜在學(xué)校衛(wèi)生間借著燈光打麻將......讀著讀著,感覺那時的他仿佛是另外一個人。不過,靜下來想想,在青春年少的歲月,誰沒有做幾件瘋狂的事情呢?也許,沒有瘋狂過的青春不叫青春。
看著別人一路高歌、一路精彩,忍不住也回頭看看自己的走過的路程,竟也有一首歌可以相伴——《一直很安靜》,配著阿桑那沙啞的歌喉,倒也挺合拍。艷羨么?遺憾么?沮喪么?應(yīng)該有吧,但是幸福是別人的,自己的幸福還得自己去爭取。在這本書中,對于幸福,沒有一個確切的回答。但我想也用不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都會給自己一個答案。我的幸福很簡單,也很難。因為我擁有的東西已經(jīng)很多,比如健康平安、家庭和睦、家人平安健康、有可以談心的朋友、男朋友還不錯、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雖然不小了但偶爾還會做做夢等,但是我要的東西更多,比如一直平安健康、家庭一直和睦、家人一直平安健康、一直有可以談心的朋友、男朋友對我一直很好、以后還有機會得到老師的指導(dǎo)、到了跑不動的年紀還夢想一路小跑等等??纯矗由弦粋€“時間”,很多平常的東西就不再平常了吧?!現(xiàn)在擁有的東西,以后不一定會擁有,現(xiàn)在沒有的東西,以后可能會擁有。小時候貪吃,爸媽老說我“吃著碗里看著鍋里”。但我覺得,對于幸福,就該好好享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爭取可以多撈一點。但是不要老看著別人碗里的就是了,別人的“大魚大肉”未必適合自己的胃口,自己的“粗茶淡飯”也許來的更長久。
白巖松幸福了嗎讀后感篇四
假期讀了四本書,《榮寶齋》,《逝者如渡渡》,《俗世奇人》,《幸福了嗎》其實只讀了一半,但是白巖松的確是個真性情的人。他在書中從新聞工作者的角度,通過一件件中國發(fā)生的大事件,不斷探索每件事給我們的帶來的思索。放眼世界探索幸福的真諦。
“現(xiàn)在辦公室里大家都開始做人了,誰做事呢?”。“終于有一天,我忍不住了,開完會之后我發(fā)問‘為什么你們永遠不說不?為什么你們不對自己不認可的東西表達憤怒?為什么你們不認為:不,應(yīng)當這么做!’”的字里行間我看到了白巖松所贊成正確的工作狀態(tài)是為了辦好事可以爭執(zhí)、闡述自己的不同意見。這不妨礙在平時彼此成為好朋友。直率與不妥協(xié)才能真正辦好事。表面上的和-諧,沒有一點的爭執(zhí)并不是真正為了把事做好,沒有了意見與建議,任何工作只會停滯不前。
“中央電視臺的新聞報道應(yīng)真正尊重現(xiàn)場,更多的報道要來自一手的現(xiàn)場;文風(fēng)要變,要從空話套話中解放出來;中央臺應(yīng)重新回到重視業(yè)務(wù)部門的傳統(tǒng)上,而不是行政為中心。”我看出新聞得貼近人民,得講實實在在的事。9.11沒有直播,非典剛開始在廣州爆發(fā)沒有告知民眾都影響了CCTV的公眾影響力。任何一項新發(fā)生的大事件,每個人有權(quán)利也十分想第一時間得到真-相。這也是新聞生存的價值所在。在網(wǎng)絡(luò)發(fā)展無比迅速的如今,消息源也越來越大眾化了。新聞?wù)ψC明在電視中的生存能力。
這本書表達在這個世界,說一千道一萬最后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不要拿自己的人生過別人的生活,不管你是商人政客學(xué)者工人,你只要內(nèi)心平靜祥和,你就是幸福者。在成天的忙忙碌碌中,在追逐事業(yè)、操勞家庭中。有時停下腳步,整理思緒,靜下心來放空自己的身心,可能會對人生有新的思索,在平靜下來思考以后,獲得屬于自己所需要的幸福。正如文中所說“在墨西哥,有一個離我們很遠卻又很近的寓言。一群人急匆匆的趕路,突然,一個人停了下來。旁邊的人很奇怪,為什么不走了?停下來的人一笑:走的太快,靈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白巖松幸福了嗎讀后感篇五
很久沒有靜下心來看看書了,于是想找本書,重溫高中語文自習(xí)課上看閑書的那種安定與淡然。選擇《幸福了嗎》是因為很喜歡它的序,是JH最先給我看的,后來FJ又提起,兩個好朋友的青睞讓我最終決定讀一讀。
本以為整本書會是以說教為主,闡明白巖松個人對幸福的理解。但是看完才發(fā)現(xiàn),真正說教的文字很少。全書主要以白巖松作為一個新聞人的視角,回顧了2010到2000年間中國和世界的一些要事,比如舟曲泥石流、08奧運、汶川地震、禽流感、SARS、9.11等一系列新聞熱點事件。在回憶中講述著自己的成長,央視的成長、中國的成長。雖然他寫的一些事情我了解一些,甚至經(jīng)歷過,但是記憶已經(jīng)很淡了。透過他的視角再回首時,感覺自己像個旁觀者,只有淺淺的哀傷、感動或興奮。
最喜歡這本書后面的部分,他講到了自己的童年、中學(xué)和大學(xué)的日子。很難想象他這樣一個嚴肅、中正的人,在二十幾歲的時候居然“竊書”,被人抓住還自報家門叫“常振錚”(當時廣播學(xué)院院長的名字);偷換同學(xué)乘車月票上的照片逃公交車票;在宿舍里廢寢忘食的看金庸古龍;半夜在學(xué)校衛(wèi)生間借著燈光打麻將......讀著讀著,感覺那時的他仿佛是另外一個人。不過,靜下來想想,在青春年少的歲月,誰沒有做幾件瘋狂的事情呢?也許,沒有瘋狂過的青春不叫青春。
看著別人一路高歌、一路精彩,忍不住也回頭看看自己的走過的路程,竟也有一首歌可以相伴——《一直很安靜》,配著阿桑那沙啞的歌喉,倒也挺合拍。艷羨么?遺憾么?沮喪么?應(yīng)該有吧,但是幸福是別人的,自己的幸福還得自己去爭取。在這本書中,對于幸福,沒有一個確切的回答。但我想也用不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都會給自己一個答案。我的幸福很簡單,也很難。因為我擁有的東西已經(jīng)很多,比如健康平安、家庭和睦、家人平安健康、有可以談心的朋友、男朋友還不錯、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雖然不小了但偶爾還會做做夢等,但是我要的東西更多,比如一直平安健康、家庭一直和睦、家人一直平安健康、一直有可以談心的朋友、男朋友對我一直很好、以后還有機會得到老師的指導(dǎo)、到了跑不動的年紀還夢想一路小跑等等??纯?,加上一個“時間”,很多平常的東西就不再平常了吧?!現(xiàn)在擁有的東西,以后不一定會擁有,現(xiàn)在沒有的東西,以后可能會擁有。小時候貪吃,爸媽老說我“吃著碗里看著鍋里”。但我覺得,對于幸福,就該好好享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爭取可以多撈一點。但是不要老看著別人碗里的就是了,別人的“大魚大肉”未必適合自己的胃口,自己的“粗茶淡飯”也許來的更長久。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