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刀鋒》讀后感優(yōu)秀范文5篇
推薦文章
《刀鋒》實際上以一種現(xiàn)實主義的面貌,表達了與表現(xiàn)主義相似的人生荒謬本質(zhì)論。盡管毛姆并沒有采用直接走入內(nèi)心、訴諸神秘直覺的方法?!兜朵h》在小說內(nèi)涵上采用的是一種反諷,是讓意義在自我矛盾的相會中被抵消摧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提供的關(guān)于刀鋒的讀后感,內(nèi)容如下:
刀鋒的讀后感一
今天讀完了毛姆的作品《刀鋒》,小說刻畫了許多鮮活的任務角色,活在他人眼光和評價中的艾略特,現(xiàn)實、美麗聰慧又富有心計的伊莎貝爾,老實厚道的格雷,曾經(jīng)富有夢想但被現(xiàn)實擊垮的索菲,以及現(xiàn)實生活的叛逆者拉里。
拉里無疑是整個故事的主角,他作為一名飛行員參加了一戰(zhàn),在看到戰(zhàn)友因為救他而死去的時候,突然有所感悟,決議去尋找生命和生活的真諦。為此他去讀各種哲學書籍,不惜與未婚妻分手,做過農(nóng)民、礦工、流浪者,去印度跟隨瑜伽士修行,最終拋棄所有財產(chǎn)的羈絆,去做船工、修理工和出租車司機體驗生活。他覺得這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相對而言,他的未婚妻伊莎貝爾才是一個真實的人,她盡管那么愛著拉里,但是在明白拉里的生活方式后,毅然決然的離開,選擇了靠譜的格雷結(jié)婚。這是正確的選擇,因為兩人根本不是一類人,因為愛而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顯然不能持久。多年重逢之后,即使重燃愛火也能保持本分不逾矩,顯示了良好的修養(yǎng)。最后趕走索菲雖然做的不地道,但至少沒有赤裸裸的說或做些什么,至于后果卻是她當時也沒有去想的。
拉里認為金錢是羈絆,而作者認為金錢是“自由”和“不求人”,我認同后者,我本凡人,片面的視金錢如糞土和一無所有,說明還是沒有勘透物質(zhì)的本質(zhì)所謂的羈絆來自于你的靈魂,而非外物。
我欽佩拉里這樣的人,但我不必成為這樣的人。或許他境界比我高明,但平凡自由平凡的意義。不一定貴人老爺?shù)纳罹捅确卜蛩鬃拥纳钭屓烁懈杏|,各有各的幸福和不同。一個人苦行僧般的生活未必會比樸素的生活更有感觸和感悟,只有體驗過不同的生活才可以稍微比較一下吧,而這又會因為主體不同而不同。
本書留給我最大的思考是如何生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不管哲人、圣人還是凡人,你不必與他們有一樣的生活。圣人、哲人的生活不一定適合你,凡人的生活你也未必喜歡,人應該找尋到自己的生活意義,并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別人的價值觀不必成為你的價值觀,你或許會受到別人描述的那種狀態(tài)和思想影響,但你必須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批判的接受,否則,你就會活成別人。
生活不可避免的被身邊的人和你讀過的書影響,不奢求你能時刻保持清醒的獨立,但希望你能在某些時刻能獲得片刻的清醒來思考人生,那個時候你作為真正的自己,腦海里沒有別人的思想,不受任何支配。盡管你可能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至少你知道內(nèi)心真實的自己。
或者好多人可以在這本小說里看到自己的影子,但是請不要去學拉里。作者只是描述了一個他認為完美的人,如果被這種人設吸引而去學習模仿,無疑或被看作誤入歧途。
突然想起之前看過《大唐雙龍傳》,里面的徐子陵成為我很長時間的偶像,做事方式變得無欲無求、順其自然,遇事不爭不搶,自以為清高、飄逸,與眾不同,實際上就是一個沙雕。
人只有成為凡人,才會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要有凡人的情感,才會是一個真實的人。
“一個人能夠追求的最高理想是自我完善。”
刀鋒的讀后感二
毛姆筆下的拉里,無論是在其所身處的那個年代還是如今,都算是一個太過“特立獨行”的人。
在《刀鋒》一書中,艾略特終其一生都活在別人的眼光中,追求一份所謂的上流人士的虛榮感,直至其頻臨死亡,依然不忘罪惡地詛咒沒有邀請他參加上流人士聚會的老女人,一口氣沒咽下去,走了;伊莎貝爾深知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住在簡陋的房子里面終日思考如何存活下去,她追求物質(zhì)并且愿意為了物質(zhì)放棄自己深愛的人,也愿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帶著面具生活更甚是在最后變成一個狠心的女人;當然,包括毛姆,作為一個寫書的人,他更有自己的追求和執(zhí)著,到處打聽他人的故事以便加以潤色放進自己的作品,還固執(zhí)地喜歡欣賞美的東西并且沒理由地偏袒……
當所有人都是那么明確地在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時候,拉里在他們之中,顯得是多么的格格不入。因為他追求的是無邊的知識,無際的自我,無求的人生。
誰也不知道拉里在其戰(zhàn)友舍身相救之后存活下來,心里經(jīng)歷了一個怎樣的思想沖擊,書中沒有詳談,無法確切得知。但是通書可以感受到,他心中所受的動蕩不是一般的小。他說道:”除非我對一些事情有了一定看法,我將永遠得不到平靜。”而后他又說:“……我曾經(jīng)有過很多時間在思索。我不斷問自己,人生是為了什么。歸根到底,我能夠活著只是靠運氣;我要一生有所作為,但是,不知道應當做什么。我從來沒有對上帝開動過什么腦筋?,F(xiàn)在卻想起他來了。我不懂得為什么世界上要有惡。我知道自己很膚淺;我不認識什么可以請教的人,但是,我要學,所以我就胡亂地讀起書來。”
拉里把不斷探索求知當做自我救贖的一個途徑。
自我救贖,其實是一個孤獨的長路??戳硪粭l俗世的獨木橋上,熙熙攘攘摩肩擦踵,不斷有人被擠落橋下跌入河中,但依舊不能阻止后面的人繼續(xù)涌上。反觀拉里自我救贖之路,卻更加顯得空蕩寂靜。
不僅是孤獨,而且前路一片霧靄重重,伸手不見五指,少了一絲一毫的勇氣和篤信都走不下去。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拉里在自己的小破房間里面跟伊莎貝爾進行”最后一次的談判“,伊莎貝爾企圖勸拉里跟她回美國,結(jié)婚、生活、生子,過上”正常人“的生活。
但拉里沉浸在自己的”求知“世界中無法自拔,在討論留或走的問題之中,伊莎貝爾說道:“你假如愛我,就不應當使我這樣不快樂。”拉里答道:“我的確愛你。不幸的是,一個人想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卻免不了要使別人不快樂。”此刻的他已懂得,在救贖自我的同時,是無法迎合他人對自己的期望的,這條孤獨之路,注定無法贏得多數(shù)人的贊賞和理解。探索真我的求知欲和對世界之惡的探索欲讓拉里的內(nèi)心滋長出巨大的韌性和動力去前進。于是,拉里走過千山萬水,當過礦工農(nóng)民等各種不同職業(yè),在真切體驗生活中他渴望最真實地感知自己,從自己平靜的內(nèi)心出發(fā),獲得對真我的了解和對自我的救贖。
拉里把不斷解惑他人的曲解當做自我救贖的一個途徑。
在拉里的救贖之路上,出現(xiàn)了太多太多人對他的疑惑或者曲解。不僅是伊莎貝爾對他的深深不解,還有筆者(毛姆)幾番遇到他都不斷提出的各種心中疑惑,當然還包括和拉里一起同路的大個子、一起生活過一段時間的畫家女人等。面對這些不斷襲來的問題和曲解,拉里選擇了認真對面,耐心回答,不論是對自己內(nèi)心的疑問或者對朋友的疑問,拉里都選擇了最寬容的態(tài)度去解惑。對他來說,包容他人對自己的曲解,包容自己對自己的不明,更是這自我救贖之路的必經(jīng)過程。
有很多人,在追求自我的過程中不忘了把自己放在一個極高的位置上,擺出一副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姿態(tài),以為堅持自己就是追求真我的人太多。忘記了人最大的成長其實是包容。不僅是你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接受了各種不同的自己,更甚是,你還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包容別人的不同。當你把眾多的不同化為自己內(nèi)心的大同的時候,真正豁然開朗的境界自會來臨。
每個人心中都有“惡”,都有“痛”,無關(guān)宗教信仰,皆因我們存在這世上總要虧欠誰一些什么。當你心中擔負的那些“惡”、“痛”超出了你所能承受的范圍時,你會如何救贖自己?
我想,在不斷追求真我的過程中,了解到自己的渺小,知道了自己的無知,這罪惡,這苦痛,也許可以減少那么一點吧。
刀鋒的讀后感三
人應該怎么活?與其說是一個哲學問題,倒不如說是人們所面臨的共同問題。這個問題見仁見智,答案紛繁多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回答和行動。《刀鋒》通過展現(xiàn)幾個經(jīng)歷和追求各不相同的人物的生活,試圖引導讀者思考自己的人生應該怎么過,從而找到自己的答案,過好自己的生活。
先說說作者——毛姆,毛姆的大名早已耳聞,讀他的著作,《刀鋒》是第一本,也就是這本書,讓我對毛姆頗有好感,這本書內(nèi)容平實,毫無晦澀之處,沒有長篇大論,沒有蓋棺定論,毛姆只是講了一個關(guān)于身邊的幾個朋友的故事,娓娓道來,而我就是那個聽故事的人,津津有味的聽他一直講了下去,給我的感覺就像同齡人在聊天一樣,而他的故事不是講完就沒了,意味悠長,能夠讓聽者從中學到東西??傊?,他是一個非常會講故事的人,他的故事講得特別好。就沖這點,我喜歡看他的著作,以后再買書,他的書是首選,可以說,他是頭一個我通過讀著作對作者有好感的人。
再說說《刀鋒》一書,我非常好奇的是這本書為何叫“刀鋒”,有什么寓意?單單看中文名字不好理解,查了一下,《刀鋒》的英文名字叫“The Razor's Edge”,剃刀的邊緣,這樣的話就比較好理解了,書中的每個人都是歷盡坎坷,在刀尖上跳舞,而他們生存了下來并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無論是哪一種理想,庸俗或高尚,虛榮或偉大,安逸或自由,總之是得償所愿。這“刀鋒”就是我們歷盡坎坷后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刀鋒》一書富含哲理,討論了理想和現(xiàn)實,精神和物質(zhì),到底兩者哪個重要,應該選擇哪個?且看書中的幾個人物:拉里——追求精神世界,渴求內(nèi)心的安寧,上下求索真理;伊莎貝爾——追求物質(zhì)享受,卻迷戀跟她志不同道不合追求精神世界的拉里;艾略特——八面玲瓏,左右逢源,追求物質(zhì)享受和地位;格雷——踏實,勤懇,追求物質(zhì),努力工作。拉里、伊莎貝爾、格雷,都是童年的玩伴,卻走上不同的道路,跟經(jīng)歷有關(guān)。拉里的迷惘、彷徨,我能感同身受,因為那是青春,剛開始拉里跟你我都一樣,也是一個凡夫俗子,可自在戰(zhàn)場親眼見到年輕的戰(zhàn)友犧牲后邊開始了迷惘,開始不斷反思生命的意義是什么?人生應該怎么度過。等到后來,“我”與拉里再次相見時,“我”發(fā)現(xiàn)拉里多了一份從前沒有的安寧,拉里解決了一道人生的難題,尋找到了心靈的安寧,也就是說拉里在那個時候已經(jīng)走過了迷惘、彷徨時期,找到了答案,即追求精神世界,上下求索。
伊莎貝爾生活在注重物質(zhì)生活的家庭環(huán)境中,自小熏陶,所以伊莎貝爾對物質(zhì)世界非常在意,也終究因為與拉里人生觀、世界觀不同,追求的不同,導致分道揚鑣,伊莎貝爾轉(zhuǎn)而嫁給了拉里,可是心里還一直惦記著拉里這個跟她完全不是一路的人,他們追求不同,注定了他們不會在一起,在一起除非能夠彼此包容和支持,否則會成為彼此的羈絆。
格雷又不一樣了,自小接受商業(yè)氣息,他的父親是經(jīng)紀公司老板,家庭環(huán)境的原因也注定了他要子承父業(yè),從事商業(yè)活動,追求物質(zhì),但難能可貴的是,格雷身上商人奸詐、唯利是圖的不良習性,反而格雷為人義氣,雖然喜歡伊莎貝爾,但因為好哥們拉里,將自己對伊莎貝爾的感情藏在心里,為人也踏實,等等。
如果說讓我從上面四個人中選一個喜歡的人,我選格雷。艾略特太老奸巨猾,拉里太過于仙,伊莎貝爾過于做作,倒是格雷非常接地氣,能讓我感受到凡夫俗子的氣息。格雷努力工作,富有家庭責任感,為人本分,跟另外三個人比,格雷是最簡單的一個人,一心對妻子、一心對工作。艾略特時常在偽裝自己,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攀炎附勢;伊莎貝爾吃著碗里看著鍋里,使用手段拆散索菲和拉里,間接殺死了索菲;拉里的追求也有其不負責任所做代價的……
關(guān)于物質(zhì)和精神,現(xiàn)實和理想哪個重要?作為凡夫俗子的我,給出的答案也會比較俗,做法也應該比較大眾吧。我覺得精神世界和理想是重要的,有理想了精神世界才會豐富,才能夠知道以后的路怎么走,所以把理想放在首位(不得不承認的是我自己現(xiàn)在就缺少理想,這個是后話了,我自己現(xiàn)在也在反思),人是世俗界的一份子,人是活在當下的,當下就是現(xiàn)實,認清現(xiàn)實才能實際,有了物質(zhì)才能走的更遠??傊子靡幌轮钦叩脑?,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最后,想摘抄一下書中的幾段話于此,算是與本文開頭相呼應吧,也是收尾。“
拉里如其所愿,融入了喧囂激蕩的人海中——這茫茫的人海為錯綜復雜的利益和矛盾所糾纏,迷失于風雨飄搖的大世界,他們渴望美好的生活,外表篤定而內(nèi)心彷徨,有善者也有惡者,有守財奴也有仗義疏財者。這,就是美利堅合眾國的人民!”“我雖無寫‘成功’之意,但此書卻的確是一部關(guān)于‘成功’的小說。書中跟我有關(guān)的主人公無不如愿以償——艾略特成為社交界名流;伊莎貝爾有雄厚的經(jīng)濟基礎,在一個生機勃勃、文化氛圍濃郁的社區(qū)占有穩(wěn)固的一席之地;格雷找到一個穩(wěn)定而賺錢的職業(yè),造成九點上班,下午六點下班;蘇珊娜·魯維埃過上了衣食無憂的日子;索菲以死亡解脫;拉里尋覓到了幸福的歸宿”。
刀鋒的讀后感四
這篇小說以艾略特的敘述開始,講述了斜杠青年拉里的故事。拉里原本在空軍退役后就要和艾略特的外甥女伊莎貝爾結(jié)婚的,前提是他要有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但他執(zhí)念要去法國巴黎這個文明城市去"閑晃",并沒有腳踏實地的去工作。最終,伊莎貝爾踽踽獨行和他解除了婚約,嫁給了富二代格雷。
以前明白一個道路是活在當下,并努力實踐著、今年感慨最多的是人性的善變:外界環(huán)境被動選擇也好,私心善變也好其實根本的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導向吧。錯綜復雜價值觀的涌現(xiàn),都值得去探討,這些價值觀,即使放到現(xiàn)在,也能有相對應的價值觀的人去對號入座。
艾略特這個人物既幸運又孤獨。他每天熱衷于組織聚會和派對,一直游離于上層社會的社交圈,他最覺得羞恥的事莫過于在家孤獨的吃飯,他社交的對象,是以財富的多少,社會的地位為標準。但他卻把當時并不有名的作家毛姆,尊敬有加。直到病入膏肓的時候,依然想著女王為什么不邀請他,平常參加他派對的哪些人卻從來不來看望他,只有毛姆,為了完成他的心愿,特地去拜訪女王,偷邀請函給他。
艾略特拼命想進入名利圈,窮其一生,獲得比失去的少。生病前的熙熙攘攘與生病后的門可羅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越來越明白規(guī)則漸漸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對規(guī)則的解釋權(quán)。
我在模糊的探索中,嘗試著將感覺變?yōu)檎Z言。 周旋于畫家圈的蘇珊娜,從一個畫家的懷里到另一個畫家的懷里,是個高級畫妓。她一直在尋找有趣的人,但我對她一點都不討厭,她攢錢在鄉(xiāng)下買地,并學習作畫,提升自己。對于一個從小窮怕了的人來說,也許能實實在在看得到的、屬于自己的金錢、土地,也是一中心靈的撫摸。伊莎貝爾是我很喜歡的角色。她感情豐富,總是露著迷人又調(diào)皮的微笑,別人言不及義的場合,她總能一語中的。每個女人都想體面的活著,她被社會的某些現(xiàn)實所逼迫,嫁給了富二代。她覺得男女雙方不僅要精神上和物質(zhì)上的門當戶對,更要輝煌無比。但他心里卻永遠愛著拉里,直到拉里想拯救一個墮落的女人,和她結(jié)婚,那時候,伊莎貝爾的心塌了,此時的拉里真的不屬于她了。
本書的主人公拉里,為了去尋找自我和生命的意義,不惜和伊莎貝爾去解除婚約,也婉拒了格雷提供給他的體面工作。他不結(jié)婚,不工作,去歐洲游歷,最后在印度的一個靜修院受到啟發(fā),找到了生命的真義。
那么,我們窮其一生,都在追求什么呢?名利?財富?安全感?精神?大眾里的主流價值觀?后來,我明白了,我們?nèi)笔裁?,就去追求什么。我想,這就是一種體面。
說到體面,我們窮其一生到底所要追求的或是你現(xiàn)在擁有的,是否是你想要的亦或者說是否是你希望的……
最后,祝福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追求。
刀鋒的讀后感五
第一遍讀刀鋒,只能說說幾個人物的粗略感受:
拉里,他是蕓蕓眾生之中難覓的一個。不是來自人間,更像希臘神話中的俄爾普斯。有快樂,明亮,熱情的一面, 有與生俱來對美的直覺。也正因為如此,他對18歲的伊莎貝兒那充滿生命力的醉人的美麗無法抗拒,滿心期待與她結(jié)婚,去希臘,去建立所謂的幸福。只是他不懂這種幸福,對于伊莎貝兒而言,多么的單薄與不值一提。
他也有憂傷,禪念的一面。死亡是如此的輕易與直接時,他措不及防的迎來他生命中無法承受之輕。于是不能再聽任社會陳規(guī)的擺布,在社會規(guī)范的量尺下做一個對社會負責并且無公害的螺絲釘。他超然隨性,熱愛知識,不以體力勞動為苦。他的眼里沒有階級,沒有上下貴賤,只有善和映照出的惡,是人間不存在的一份純粹。
所以我說他來自希臘神話,來自遙遠,與美最近。
艾略特,他是最最勤快和努力的勢利小人。所以他最終死在華麗的軀殼里,也算是無憾。很多渴望同樣路徑上升的,應該好好學習艾略特的勤勉。很勵志。
伊莎貝兒,就是你我。永遠那么愛自己。也曾經(jīng)動過傻念頭,在年少無知的時候想要為愛情不顧一切的做點什么。最后也就只是動動上下兩片嘴皮而已。體面的生活,對我們而言是如此重要。就像是身上僅有的那么一件衣裳,沒有它,便無以遮身蔽體,羞愧難當。我們只想做過合格的女人,妻子,母親。在任何階段都能有個不錯的答卷。我們的愛,總是參雜著各種計較和算計,最后調(diào)和的四平八穩(wěn)。永遠不會愛錯一分。
索菲不一樣,她不是為了自己而去愛別人。對于伊莎貝兒,愛是一種捆綁彼此的關(guān)系,是道德和束縛好聽的解釋。而索菲是只能愛一次的小鳥,那樣的奮不顧身而脆弱。于是她只能任性隨意的打法掉自己的余生,在她的摯愛和孩子被一場車禍奪走生命之后。
我想我會再找紙質(zhì)版的刀鋒拿來看。這是值得再看的小說。因為這些生命,不僅僅活在那個時代,而且活在今天。特別是哪些丑惡的劣性與嘴臉,完全有增無減。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