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特立獨行的豬讀后感1000字范文
推薦文章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只特立獨行的豬》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只特立獨行的豬》讀后感五篇(一)
聽過‘王小波’這個名字已經(jīng)好幾年了。之前讀過他寫的黃金時代吧,當時沒看太懂,只是覺得文章寫的跟別人的不一樣,有一點我理解的‘意識流’的感覺,所以名字也沒有記得太清。后來沒有再讀過,一直知道有這么一個特立獨行的人存在,但不了解,那時的以為是:一個有才華的人,經(jīng)歷wg,上山下鄉(xiāng)過,過著有點窮困潦倒的日子,因為奇異的才華寫了幾本好的書......
請原諒,我從來就是一個這么浮淺而世俗無知的人。不甚了解一個人、一件故事,卻也不花時間精力去了解,而是任憑自己帶著‘自以為’過好多年。多年之后,真正了解了一點時,才會為自己的無知和懶惰羞愧的滿臉灰塵,而對那些新知的知識,哪怕也僅僅是偉人的一個局部,但剝開‘自以為’的云霧突然射進來的真實人物之光也讓我喜出望外,內(nèi)心洋溢起碧波般的幸福和喜悅來,而不太去在意自己的羞愧之情了。
讀完‘一只特立獨行的豬’我就有這種感覺。我想起周銳來,一位一面之緣的朋友,一位因被她的博客吸引而在她的淘寶里買她長白山老鄉(xiāng)特產(chǎn)的姑娘,一位在北京知名公司做過編輯、毅然回東北老家開淘寶并做到百萬收入的知識分子,一位成功后又關(guān)掉淘寶而圈山養(yǎng)雞種樹的女子。她寫到,回到長白山老家后,白天幫老鄉(xiāng)收山貨,晚上遛狗逮蛙,枕著苞米看滿天繁星,風吹山松、穿門而入,她回屋坐于窗前,用搪瓷缸泡一大杯咖啡,手捧‘王小波’當調(diào)味劑,又一遍遍念叨去小波墳上看看,摘一朵黃色的野花放在墓碑,如頑皮地給小波頭上插一朵小花。周銳是美麗知性的女子,小波可能會羞澀地笑了,再對她開始了撩妹的技巧。讀著小波,周銳的高中同學、也是目前的老公老潘回來,手提半瓶‘老村長’和幾根熟苞米,二人倒?jié)M半瓷缸酒,幾口烈酒下肚,山風卻停了,‘小波’暫且放一邊,兩人脫光衣服,相擁著走出屋去。來到院子里,做起愛來,繁星點點,月亮只是個金黃色的鐮刀,蛙聲一片,也有時驟然而停,似乎是換一個姿勢繼續(xù)高歌,山風又起來了,穿窗而入,翻開了小波文集的下一頁。
扯的有點遠了,寫‘一只特立獨行的豬’讀后感,其實是想寫對小波的重新認識,可卻把周銳的生活片段描寫了一番,料想周銳不會怪我。還是回歸對小波的重新認識吧:他出國留學過,游歷美歐;與妻子李銀河愛情美滿,志趣相投;他過的并不潦倒,做著自己喜歡的事、也能在財力上在中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買電腦、追潮流。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對權(quán)利沒有興趣,對錢有一些興趣,但也不愿為它去受罪——做我想做的事,(這件事對我來說,就是寫小說),并且把它做好,這就是我的目標’。
《一只特立獨行的豬》讀后感五篇(二)
《一只特立獨行的豬》是王小波的代表作,很多人都是從這篇文章開始喜歡王小波,開始了解王小波。這篇文章我看過多遍,每一次都有新的體會,新的發(fā)現(xiàn)。因為今年是豬年,春節(jié)期間,我又翻了一遍這篇文章。
王小波的幽默詼諧和人文情懷以及對自由的向往,在文章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
王小波在文中談到的這頭豬與眾不同,就是說有自己的特點,用王小波的話就是,特立獨行。
首先是長的不一樣,同樣是公豬,大部分公豬被閹掉,長的肥嘟嘟的;極少部分沒被閹掉的成了種豬,一天到晚當花花公子累的要死;而王小波的這位豬兄,長的精神抖擻,既不像肉豬,也不像種豬。
其次,它不像其它的同伴那樣,接受人類的設(shè)置,從不老老實實地呆在豬圈,而是四處游逛,甚至還跑到其它地方找個漂亮的對象談情說愛。
第三,它很聰明,它會發(fā)出各種各樣的聲音,比如說,工廠的汽笛聲。
正因為這樣,這頭豬惹得領(lǐng)導不高興了,本來就對它不滿意,現(xiàn)在它又犯了政治錯誤……破壞春耕。于是領(lǐng)導組織民兵對他進行圍剿,要對它實行專政。
當然,最后它跑掉了,再看到它時,它已經(jīng)長出來獠牙,對人不再信任。
《一只特立獨行的豬》讀后感五篇(三)
有的人只是說了一些別人不去說的話,走了一條別人不去走的路,便逃不過幾多苛責,幾多謾罵。因為這些永遠追隨所謂主流的人,他們眼里容不下你的不同。
有這樣一種人,他們永遠活在制度內(nèi),讀應(yīng)該讀的書,說應(yīng)該說的話,努力地擠進主流的話語圈,再飄飄然形成一種只有自己這樣的三觀才正確的莫名優(yōu)越感。的確,他們是家長口中常說的別人家的孩子,在世俗的評判標準下,他們是人生贏家。
可是,誰關(guān)心過他們是怎么活成了這個樣呢?一步步成長,長成一個社會主流的模樣。這是對社會的態(tài)度的真實流露,還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的模仿呢?在主流的聲音下,他們可曾有過真正屬于自己的思考,他們可曾發(fā)出過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可曾追求過自己的夢想?
主流是一個太可怕的詞,因為人們?nèi)莶幌履切┓侵髁鞯娜恕?/p>
直到今天,街坊鄰居都會評價那個西裝革履的小公務(wù)員“這是一個有著一份好工作的小伙子”而對那個頂著一頭黃發(fā)的搖滾歌手置以白眼,頭發(fā)染成這樣的小伙子沒有什么好東西。我們通常稱為之為思想保守,可其實這不就是一種自私的排他嗎?
佩服那只特立獨行的豬。特立獨行盡管帶來了幾多磨難,可最終獲得的不僅是自由,更是一種想要的快樂。
我自己不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這算是對自己一個反思吧。也是寫一個朋友吧~盡管現(xiàn)在已經(jīng)隔得太遠,不能稱之為朋友了。
《一只特立獨行的豬》讀后感五篇(四)
說實在的,剛開始對作者這個名字實在不感冒,印象里應(yīng)該是個主持人。翻了資料才知道他45歲就離我們而去,有點可惜了。至少這么多年過去了,能留下來的是有它的魅力的,選王小波也是。
好的作者的作品的特點有:讀的順暢又不做作,用王小波的話說叫浮囂;沒有那么多的雞湯,一本書下來可能讓你領(lǐng)悟到的就只有精辟的一句;最難懂的一類是需要琢磨的書,如《百年孤獨》《瓦爾登湖》等。
對《一只特立獨行的豬》的第一感受是,雜文容易讀,因為章節(jié)劃分短隨時隨地都可以讀。并不是所有的書都如此,有的書一個章節(jié)給你劃個百來頁,這選擇就沒那么簡單了?;蛘呦麓沃匦履闷饋淼臅r候又得重新開始。第二個感受是,給我推薦了好多的書單。當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這么認為。這個是因為我的第三點感受。第三個感受是,我對待事物的看法多少有點靠近王小波,因此我也欣然接受他寫的序和跋,接受他的書單,也接受他對待世界的態(tài)度。王小波的思想像菜,雖不是主食,卻也咸淡有味。
......
談?wù)勊膽B(tài)度,我比較同意他說的女權(quán),他認為社會給女人過多的福利是不正確的做法,那樣只能證明她們是弱勢群體,需要接受幫助,而接受幫助的同時,女人就處于尊嚴相對薄弱的一方,因此他認為,女人需要像個“男人”一樣 ,男人能完成的事情我也能完成,男人能達到的成就我也能達到。而社會要做的是,對待她們像對待他們一樣平等。而平等不是靠幫助,靠施舍。
《一只特立獨行的豬》讀后感五篇(五)
對于王小波,第一次認識他是通過一篇文章——《一只特立獨行的豬》,很有趣的一篇文章,看了三遍,當時我還不知道是誰寫的。現(xiàn)在,我又重新在他的雜文集——《沉默的大多數(shù)》中看見了這篇文章,依舊覺得很有趣,很是百看不厭,但由于又看了一些他所作的其他文章,相比當時,多了一些思考一些想法。
《一只特立獨行的豬》算是他難得較單純的記事散文了,而在他其他文章,大多是議論性的,有感而發(fā)的。他經(jīng)常在書中講知識分子,講文化,講道德。他生的年代是我父輩的那個年代,父親也經(jīng)常給我講他們那個年代的事,講上山下鄉(xiāng),,但我還是覺得書中所說的有意思點,盡管父親給我講的那是閑聊,而王小波先生是正正經(jīng)經(jīng)的寫論文。我看他的文章總有種寫文章的人很年輕的錯覺,雖然他的文章大多是年過不惑才寫的,但總覺得很平易近人,很幽默,也很契合我們的思想——即使我們的人生閱歷,生活時代都不相同。
當我知道李銀河教授是他的妻子時,我就了然了——他們的思想“超前”了,對于性的看法,對于同性戀的尊重,對于道德的理解,他們都脫離了那個時代的人共同的思想,反倒是我們這些“年輕人”頗產(chǎn)生些共鳴——我還能想起當我從圖書館借來李銀河先生所著的《他們的世界》時,父親那能夾死蒼蠅的眉頭。然而眾所周知“超前”對于知識分子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就像其書中所說布魯諾為了維護超前的日心說,最終被教會用火活活燒死;王小波先生和李銀河教授也同樣被上級警告,甚至牽連了刊登他們文章的出版社。他們沒有再研究那些“禁忌”的東西,這算是懦弱么?我覺得這是一個社會的可悲。
然而他依舊是不羈的,他的思想,他的文字,在那時,甚至是現(xiàn)在,都看起來有些離經(jīng)叛道,他喜歡國外的那些既定真理的科學思想,討厭傳統(tǒng)的道德束縛,希望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智慧,而不是隨大流。他的文字表面上嘻嘻哈哈,樂觀開朗,痞里痞氣,實則是深沉穩(wěn)重,抑郁苦悶——一種沒有人理解的苦悶——他說他的這一生大半都是在抑郁中度過的。這種苦悶在我第一次認識他時沒有理解沒有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我從他的書上挖到了自己。
雖然說王小波先生是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然而,事實上,我并不完全認同他的觀點——也許我并沒有像他一般的豪放不羈,也許是他經(jīng)歷了錯誤的時代給他帶來了影響,他不相信國學。在我看來,不論是西方哲學,還是中國的道德倫理,都有其存在的必要,存在的意義,而我們要做的并不是完全的排斥,或是完全的懷疑,而是包容與思考,其中哪些對這個時代有益的,對文明發(fā)展有益的,對人類思想有益的,并且創(chuàng)造新的思想——這是我成長至此所形成的獨立的思想,獨立的思想來自懷疑與思考,這些卻是王小波教給我的。
王小波去世的時候正是我剛出生的時候,如果他還在健在,他的思想會不會被世事給磨去菱角,還是如原來那樣——一個浪漫詩人,行吟騎士,自由思想者。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