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聊齋新義》讀后感5篇_讀聊齋新義有感5篇
推薦文章
汪曾祺《聊齋新義》讀后感5篇_讀聊齋新義有感5篇
汪曾祺的《聊齋新義》對古老的《聊齋》“小改而大動”,去蕪存精,從哲學(xué)的高度、審美的視角,對故事、人物“注入現(xiàn)代意識”,也注入更多生命性靈,更多人性的幽微曲折,更多道法自然的生命本真。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guān)于《聊齋新義》的讀后感,方便大家學(xué)習(xí)。
汪曾祺《聊齋新義》讀后感【篇1】
汪曾祺的小說深受幾代讀者的喜愛。作為對蒲松齡《聊齋》的改編“實驗”,《聊齋新義》是比較特別的一部,1988年在《人民文學(xué)》發(fā)表以來,被眾多讀者爭相傳閱。近期,由著名編劇史航策劃并作序的《聊齋新義》單行本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以此來紀(jì)念汪先生的百歲誕辰。
“我想做一點(diǎn)實驗,改寫<聊齋>故事,使它具有現(xiàn)代意識”。1988年,汪曾祺在給《人民文學(xué)》的創(chuàng)作談中這樣寫到?!读凝S新義》是汪曾祺對蒲松齡《聊齋志異》部分篇章的改寫,共13篇。
汪曾祺之子汪朗先生認(rèn)為,父親獨(dú)有的清新質(zhì)樸的語言魅力,以及他對傳統(tǒng)文化的摯愛,改寫《聊齋》再合適不過。“新書對原著‘小改而大動’,故事和人物的描繪變得清晰明了,從現(xiàn)代人的哲學(xué)觀念、審美視角,注入更多的生命意義和人性的幽微曲折,即便是細(xì)致微小的情節(jié)也能引人深思。”
作為《聊齋新義》的特邀策劃人,著名編劇、策劃人史航坦承自己是《聊齋》的“鐵桿粉絲”。他特意為這本書作序《我就是想說說我的驚奇》,在對比不同版本的《聊齋》時,史航說,汪曾祺以“舊瓶裝新酒”的方式顛覆、重構(gòu)、提升了聊齋原著故事,讓這本古代小說充溢著一種與眾不同的特異魅力,散發(fā)出更多時代新義。
著名學(xué)者、傳記隨筆作家止庵覺得,《聊齋》在汪曾祺的改寫下,成就了一個生趣盎然的世界,“將古代漢語轉(zhuǎn)化為簡潔明了的現(xiàn)代漢語,人與妖的陰陽世界不再變得沖突、對立,故事的總體脈絡(luò)沒有多大變化,卻更注重生活化和哲理性,從而呈現(xiàn)出一種全新的面貌。”
說起這本首次出版的《聊齋新義》單行本,汪郎先生贊嘆道:“這是我們老頭兒作品里面‘添料’最多的,也是老頭兒出版的各種文集當(dāng)中制作最精美的書之一。”的確,該書收錄了汪曾祺改寫的13個聊齋故事+著名美術(shù)家于受萬的13幅插畫+蒲松齡13篇原文+汪曾祺《聊齋新義》僅存手稿+蒲松齡《聊齋志異》高清手稿,可謂是一本值得反復(fù)閱讀、包含多種審美體驗的精心之作。
《聊齋新義》除了普通版本外,還將推出限量版本,全球限量600冊,限量版圖書扉頁有全球唯一編號,擬請史航、汪朗兩位老師親筆簽名,并鈐汪曾祺印,漆口版為三面書口漆玫紅色,為愛書者提供一個更值得收藏的版本。
《聊齋新義》作為汪曾祺先生第一個面世的單行本,為聊齋經(jīng)典注入了時代的活力。“不埋沒一本好書,不錯過一個愛書人,”以此紀(jì)念永遠(yuǎn)的汪曾祺先生。
汪曾祺《聊齋新義》讀后感【篇2】
“故事新編”的方式,并不少見。魯迅寫過一本名字就叫《故事新編》的歷史小說集;林語堂也用英語改寫過《虬髯客傳》《鶯鶯傳》《南柯太守傳》等中國古代小說,最后文言文轉(zhuǎn)英文又轉(zhuǎn)白話文,匯集成一本《中國傳奇》。上世紀(jì)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汪曾祺改寫了《聊齋》里的13篇文章,寫成里自己的《聊齋新義》。他說,自己想做一點(diǎn)實驗,改寫聊齋故事,使它具有現(xiàn)代意識。而石能擇主,人即是花,這種思想本來就是相當(dāng)現(xiàn)代的,蒲松齡在那個時代就有這樣的思想,令人驚訝。新生事物層出不窮,汪曾祺選了另外一條路——把舊的創(chuàng)造出來了。汪曾祺動筆,不是大刀闊斧地改,但給故事埋下了突出一條岔路般的未盡之意。
而且,汪曾祺的改寫保留了古代筆記小說的敘事特點(diǎn),削弱原著中傳奇性的情節(jié),使其不再只是簡單的奇聞異事的記錄。新書對原著“小改而大動”,故事和人物的描繪變得清晰明了,從現(xiàn)代人的哲學(xué)觀念、審美視角,注入更多的生命意義和人性的幽微曲折,即便是細(xì)致微小的情節(jié)也能引人深思。汪曾祺以“舊瓶裝新酒”的方式顛覆、重構(gòu)、提升了聊齋原著故事,讓這本古代小說充溢著一種與眾不同的特異魅力,散發(fā)出更多時代新義。
比如在《聊齋》原書中,《瑞云》結(jié)尾,在賀生的“幫助”下,瑞云的臉又恢復(fù)了光潔。這個故事原本的主題是贊揚(yáng)賀生的“不以媸妍易念”,這是道德意識,不是審美意識。歌德說過,愛一個人如果不愛她的缺點(diǎn),不是真正的愛。在汪曾祺的改寫中,當(dāng)瑞云的臉晶瑩潔白,一如當(dāng)年,賀生卻不像瑞云一樣歡喜,反而若有所思。這樣一改,就是一個現(xiàn)代意味的愛情故事了。
汪曾祺《聊齋新義》讀后感【篇3】
從六朝到明清時期,民間流傳有很多魔幻故事,蒲松齡的《聊齋》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著名學(xué)者、傳記隨筆作家止庵覺得,《聊齋》在汪曾祺的改寫下,成就了一個生趣盎然的世界,“將古代漢語轉(zhuǎn)化為簡潔明了的現(xiàn)代漢語,人與妖的陰陽世界不再變得沖突、對立,故事的總體脈絡(luò)沒有多大變化,卻更注重生活化和哲理性,從而呈現(xiàn)出一種全新的面貌。”
說起這本首次出版的《聊齋新義》單行本,汪郎先生贊嘆道:“這是我們老頭兒作品里面‘添料’最多的,也是老頭兒出版的各種文集當(dāng)中制作最精美的書之一。”的確,該書收錄了汪曾祺改寫的13個聊齋故事+著名美術(shù)家于受萬的13幅插畫+蒲松齡13篇原文+汪曾祺《聊齋新義》僅存手稿+蒲松齡《聊齋志異》高清手稿,可謂是一本值得反復(fù)閱讀、包含多種審美體驗的精心之作。
據(jù)悉,《聊齋新義》除了普通版本外,還將推出限量版本,全球限量600冊,限量版圖書扉頁有全球唯一編號,擬請史航、汪朗兩位老師親筆簽名,并鈐汪曾祺印,漆口版為三面書口漆玫紅色,為愛書者提供一個更值得收藏的版本。
今年,正值汪曾祺先生誕辰100周年?!读凝S新義》作為汪曾祺先生第一個面世的單行本,代老先生完成了新時代與舊時空的一場文學(xué)對話,為聊齋經(jīng)典注入了時代的活力。“不埋沒一本好書,不錯過一個愛書人,”以此紀(jì)念永遠(yuǎn)的汪曾祺先生。
我想給讀者一點(diǎn)心靈上的滋潤。杜甫有兩句形容春雨的詩:“隨風(fēng)潛入夜,潤物細(xì)無聲。”我希望我的小說能產(chǎn)生這樣的作用。——汪曾祺
汪曾祺《聊齋新義》讀后感【篇4】
近期,由著名編劇史航策劃并作序的《聊齋新義》單行本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以此來紀(jì)念汪先生的百歲誕辰。新作保留了古代筆記小說的敘事特點(diǎn),削弱原著中傳奇性的情節(jié),使其不再只是簡單的奇聞異事的記錄,堪稱對蒲松齡原著難以超越的“故事新編”,開“新筆記體小說”之先河。
汪朗認(rèn)為,父親汪曾祺獨(dú)有的清新質(zhì)樸的語言魅力,以及他對傳統(tǒng)文化的摯愛,改寫《聊齋》再合適不過。“新書對原著‘小改而大動’,故事和人物的描繪變得清晰明了,從現(xiàn)代人的哲學(xué)觀念、審美視角,注入更多的生命意義和人性的幽微曲折,即便是細(xì)致微小的情節(jié)也能引人深思。”
作為《聊齋新義》的特邀策劃人,著名編劇、策劃人史航坦承自己是《聊齋》的“鐵桿粉絲”。他特意為這本書作序:“我最喜歡《捕快張三》,那是除了汪曾祺誰都寫不出來的。”
在對比不同版本的聊齋時,他列舉出很多新書中改寫的故事。“《蛐蛐》中的兒子為了幫助父親擺脫官府欺壓,化身成為一只蛐蛐,但在結(jié)局最終死去,無意增加了小說的悲傷色彩;《雙燈》中丫環(huán)對二小說‘我喜歡你,我來了。我開始覺得我就要不那么喜歡你,我就得走了’,這種超越舊時世俗的婚戀觀在當(dāng)下社會也毫不過時……”汪曾祺以“舊瓶裝新酒”的方式顛覆、重構(gòu)、提升了聊齋原著故事,讓這本古代小說充溢著一種與眾不同的特異魅力,散發(fā)出更多時代新義。
從六朝到明清時期,民間流傳有很多魔幻故事,蒲松齡的《聊齋》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止庵覺得《聊齋》在汪曾祺的改寫下,成就出了一個生趣盎然的世界,“將古代漢語轉(zhuǎn)化為簡潔明了的現(xiàn)代漢語,人與妖的陰陽世界不再變得沖突、對立,故事的總體脈絡(luò)沒有多大變化,卻更注重生活化和哲理性,從而呈現(xiàn)出一種全新的面貌。”
《聊齋新義》作為汪曾祺先生第一個面世的單行本,代老先生完成了新時代與舊時空的一場文學(xué)對話,為聊齋經(jīng)典注入了時代的活力。“不埋沒一本好書,不錯過一個愛書人,”以此紀(jì)念永遠(yuǎn)的汪曾祺先生。
汪曾祺《聊齋新義》讀后感【篇5】
“有毛的不吃撣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葷不吃死人,小葷不吃蒼蠅。”
汪老先生是這樣描述自己的吃貨特性的,如頑童般,卻也真切,先生的文字中幾乎可吃的不可吃的都拿來吃了個遍,還個個是頂真好吃的東西,別的不說,豆汁兒我就無法接受,真真是“彼之蜜糖,吾之砒霜”。
但,仍舊舍不得放下,食物在先生的筆下有聲有色、有滋有味,飯間,端上一碗白米飯,捧上一本先生的書,仿若嘗遍世間百味。
先生有時用筆極清雅,有時卻又極放任,有時淡然如君子,有時戲謔似頑童。
記得還有一篇關(guān)于臭豆腐的文章,原文中的一段是這樣的,“我們在長沙,想嘗嘗毛澤東在火宮殿吃過的臭豆腐,循味跟蹤,臭味漸濃,'快了,快到了,聞到臭味了嘛!'到了眼前,是一個公共廁所!”哈哈哈!真是有趣,也就先生能將這等糗事寫的直接坦誠,又趣味十足。
先生的散文短,直接,通透,淡若無質(zhì),卻帶著余味,總想再多看一點(diǎn),卻沒有了,汪老先生總是這般喜歡吊人胃口。
先生的文字下除卻吃食,還有花草、樹木、蟲魚、鳥獸,人間草木四字形容得倒是真切。
先生寫花,或淡雅,美得清新脫俗。
“都說梨花像雪,其實蘋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或直接,粗俗如販夫走卒。
梔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處微綠,極香,香氣簡直有點(diǎn)叫人受不了,我的家鄉(xiāng)人說是:“碰鼻子香”。梔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撣都撣不開,于是為文雅人不取,以為品格不高。梔子花說:“去你媽的,我就是要這樣香,香得痛痛快快,你們他媽的管得著嗎!“
先生的文字是跳的,像孩子不好好走路。他喜歡瑣碎事物,對這種觸控可及事物的關(guān)愛伴隨他的寫作始終。
只有心中有情之人才能將那些瑣碎之物形容的這般情意綿綿,人間草木皆有情,有情的到底是草木,還是那個寫草木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