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讀后感1000字左右范文
推薦文章
《全球通史》讀后感1000字左右范文
讀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的時候,我就發(fā)現(xiàn)他的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里面都有一個很明顯的短處,就是對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的缺乏。下面就是小編分享的全球通史讀后感范文,一起來看一下吧。
《全球通史》讀后感1000字
這是一本世界史入門級參考讀物,雖說歐洲部分占了相當比重,但三位作者用風趣且不失嚴謹?shù)恼Z音,將全世界幾千年的文明發(fā)展歷史娓娓道來。作者廣博的知識讓人嘆為觀止,從遙遠的刀耕火種到第二次科技革命都有詳盡的介紹。由于涉及到的內(nèi)容太多,讀的時候并不能完全記住所有的細節(jié),但是從一個更為宏大的角度來看,歷史確實是在不斷循環(huán)發(fā)展,隨著科技的進步,這種循環(huán)不斷變快。
讀完這本書也了解之前很多熟悉卻又陌生的城市以及事物的起源,同時作者從一個我并不熟悉的角度來書寫歐洲演變的歷史,那就是宗教。讓我認識到了以及伊斯蘭教對于西方世界格局的影響之重大。全書最后一部分又從整個人類的角度來著筆進行總結,追因人類的現(xiàn)在,暢想人類的未來。
開始想知道中國在西方世界的樣子,看來看去,主角只有一個---歐洲。其余的諸如亞洲非洲美洲之所以能納入全球范圍,乃是其具有某種價值的需要,而非來自民族的或者文化的貢獻。還好,除了歐洲,還有稍大的篇幅關于我很好奇的穆斯林世界。起初,古代希臘人和羅馬人的世界只是地中海周圍的一圈之地。直到中世紀的世界,也不過是歐洲和其余一小點地方。
但是歐洲之外,一塊土地就是一個世界,因為它們中的大多數(shù)很少知道或根本不知道還有外面的世界。于是,歐洲人目光所及的有限的歷史,無非是率先走向文明了的古希臘被后來者蠻族羅馬的征服史,以及隨著穆斯林世界的入侵,地中海世界東西方之勢此消彼長,是漫長的中世紀光明與黑暗互為主題的歷史。
雖然有極小的篇幅關于近東遠東的世界描述,但是文學極寥寥,不知是作者的知識結構所限,還是出于某種傲慢與偏見。十五世紀末,地理的大發(fā)現(xiàn),列強對殖民地的侵略掠奪加劇。別指望作者用“侵略、掠奪”這些字眼,他眼里,那是一種極高漲的愛國熱情??傊?,歐洲資本原始積累如虎添翼。十八世紀下半葉,英國工業(yè)革命和法國大革命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于是,資本主義制度首先在西歐確立。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歐洲國家率先進入壟斷階段,這里也是帝國主義的大本營,當殖民地的爭奪與瓜分白日化,世界大戰(zhàn)成為必然。歐洲成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發(fā)源地和主要戰(zhàn)場一而中國的近代史,一面是專制統(tǒng)治下的腐朽與沒落,一面便是遠邦歐洲列強擴張史以及近鄰日俄侵略史的真實寫照。
其實,未必一定要知道別人眼中的中國,我更愿意了解我所不了解的他國,我倒是喜歡了作者本書中的一段話:“對于認真的學生,過去的光輝將照耀前進的道路。”
總之,個人感覺本書的作者在行文當中仍然存在著一種對于西方社會、國家以及宗教的莫名“偏愛”。另外一點就是作為所謂全球通史,對于東方文明介紹不夠詳細客觀,不過終歸是瑕不掩瑜。書中有一段話說:“中世紀出現(xiàn)了一種有趣的現(xiàn)象:貧寒學者在數(shù)量上遠遠超過了富有學者,而很多一流的作家、學者或者政治家(包括某些教皇),都是從貧困男孩中脫穎而出,一步步走向事業(yè)的巔峰。”歷史再次證實古今中外,知識與智慧是強大的!子日: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西方歷史學的嚴謹,中國古代歷史的博大,東西合璧時候所迸發(fā)出的才氣。一個暑假,如果能讀下來這本書和呂思勉先生的兩本書,甚至不用記住書里的內(nèi)容,只要讀出味道,讀出中國歷史和西方歷史的不同,讀出他們?nèi)跁炌ㄒ院蟮挠腥ぃ妥銐蛄?。如果真的需要用歷史來指導我們的未來,我希望,這些歷史經(jīng)過思考。
《全球通史》讀后感1000字
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一直都有歷史課。學過中國古代史、近代史、政治思想史、文化史、法制史,世界史的課程從小學到大學似乎也沒有間斷過。但一直以來都未能形成一個人類歷史的全景圖。中國史里無世界,世界史里無中國。不知道秦皇漢武與何人歐洲何人并立于世,不知道中國與世界何時開始的。最近閱讀美國斯塔夫里阿諾斯所著《全球通史》算是稍稍彌補了以往的疑惑。
隨著歐洲人發(fā)現(xiàn)新大陸,世界才開始成為“一個世界”。人類諸種族的混合必然伴隨著動植物的相應混合,“今天,全球范圍內(nèi)人類之間,動物之間和植物之間的混合仍在繼續(xù)”??梢韵胂?,地球上的人種終將混同。不同人種之間的精子與卵子并不拒絕合作,正如酒精與水倒在一起變成你仲有無我中有你的混合物,所差的只是時間問題。
最初國際性的競爭舞臺是現(xiàn)在的中東地區(qū),四大文明中的埃及印度巴比倫,興衰輪替是歷史的必然,人無百日旺花無百日紅,還沒有那個王朝能夠維持百年霸權?,F(xiàn)在的老大美國1914年也才剛剛有力量趁著歐洲內(nèi)訌,扎緊自己的籬笆。亡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是他后來居上,其中有沒有規(guī)律?
從發(fā)現(xiàn)新大陸開始,人類歷史開始進入世界史。最初的引領者是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與葡萄牙。他們通過對美洲大陸的掠奪和通過新航路與東方的貿(mào)易中得到大量財富,由于長期的宗教戰(zhàn)爭,國立衰敗。由于大量財富流入,導致國內(nèi)物價大漲,產(chǎn)品沒有競爭力,所以工業(yè)得不到發(fā)展。最終被西北歐的荷蘭、英國控制了經(jīng)濟命脈。并在其國力衰敗之后,取代了其對海上航線的壟斷。
趁著歐洲大陸之間的攻伐不斷,悶聲大發(fā)財?shù)挠髞砭由?。一方面?nèi)部工業(yè)革命提供了工業(yè)基礎,另一方面,海外殖民的競爭中取得較大優(yōu)勢,成為日不落帝國,也把英語這個島國方言推上世界第一語言的寶座。當時世界發(fā)展的發(fā)動機無疑是歐洲,歐洲對待世界其他地區(qū)的手段是赤裸裸的掠奪。
面對歐洲的霸權,正如作者總結的那樣,有兩種反應:第一種割裂同入侵勢力的一切聯(lián)系,撤回到與世隔絕的境地中,在傳統(tǒng)的信念和習慣中尋找安慰,“回到美好的從前”。第二種力圖采納外國社會的東西,“向西方學習,與西方戰(zhàn)斗”。恰好是清王朝與日本的寫照。
恰如英國趁著歐洲大陸忙于戰(zhàn)爭,發(fā)展壯大。美國趁著英國陷入歐洲大陸的戰(zhàn)火,取得獨立,獲得壯大。美國何以取得世界霸權?不是這只瞎貓碰到了歐洲內(nèi)戰(zhàn)的死耗子這么簡單。美國在歐洲革命的基礎上,建立了全新的政治制度,在新教基礎上形成以個體自由為中心的社會倫理。他脫胎于歐洲,并戰(zhàn)勝了歐洲。
今天的世界,遠未到達大同世界。國家之間的競爭不可避免,中國目前遠難談得上樂觀。是躲在傳統(tǒng)的幻想中尋找安慰,還是“向西方學習,與西方戰(zhàn)斗”,答案似乎不難理解,實施起來卻不是那么簡單。
《全球通史》讀后感1000字
我還記得,是在我讀大二的時候從華師圖書館借回兩冊書讀的,當時的封面設計跟現(xiàn)在的不一樣。當時讀的心情也跟現(xiàn)在不一樣,大二時,老師說這本書好,列為參考書目,就去讀;工作五年以來,無論是講課還是做題,處處都看到《全球通史》的影子,終于有暑假這樣長而悠閑的時間,于是買了最新版本,細細品讀。讀書的地點在我的老家潮州,由于母親意外骨折,我利用暑假的時間在家照料她。家務是做不完的,每天做一點點,節(jié)省下一些時間,除了練習揚琴,繡十字繡,就是看這套《全球通史》。盡管作者和譯者都非常努力,確保語言的流暢;但在愚鈍的我讀來,還是不能受外界半點干擾,才能集中精神把長句讀懂,把邏輯關系理清,所以讀起來非常慢。圈圈點點,停停頓頓,加上以“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為借口的稍微休息,讀完這套書差不多花了一個半月的時間。效率很低,慚愧!
掩卷而思,《全球通史》給我留下了三點深刻的印象:
一、以全球史觀統(tǒng)領世界史。我們的教科書大多數(shù)陳述歷史事實,介紹各方的觀點,是普及性的讀物;而《全球通史》則是史實與理論結合,史實歸順了作者的史觀,是專業(yè)性的讀物,同時又不艱深晦澀,稍加理解即可讀懂。我平時上課所講的古代史、近代史、現(xiàn)代史,還有中國史、英國史、美國史、法國史、德國史、俄國史,可以說是孤立的沒有聯(lián)系的,但在作者筆下,以公元1500年為界統(tǒng)一了起來,就連1500年以前孤立的世界各地,也可以整理出古典文明、中世紀文明這樣的共性,作者的功力著實令人佩服!
二、中國的地位何其小,不應再自高自大。我們教科書上從沒有說,人類可能發(fā)源于非洲,再到中東,從而擴散到全世界。兩河流域出現(xiàn)文明是約公元前3500年,埃及約公元前3000年,印度約公元前2500年,中國約公元前1500年。中國在四大文明中是最遲的。作者不承認我們的夏朝,他把商朝作為開端。是的,我們要擺的是證據(jù),拿不出證據(jù)是難以令人信服的。就算承認我們是最遲的,也沒有什么丟臉的。泱泱大國,上下五千年,總是拿一些沒有實際意義的過去的輝煌來炫耀。我一直告訴學生,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要熱愛我們的國家;殊不知愛國也要理性,敝帚自珍令我們心靈封閉,承認自己落后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要繼續(xù)向人家學習,才是理性的愛國。我想起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回顧起來,我們除了向世界展示四大發(fā)明這一點外,我們還有什么東西拿得出手。不問歷史問現(xiàn)實,中國社會目前的現(xiàn)狀,依然有許多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現(xiàn)實問題等著我們?nèi)ソ獯?,整天陶醉于并不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上曾經(jīng)的小輝煌,又有什么意義呢?
三、可嘆伊斯蘭文明曾經(jīng)的輝煌!在中世紀,穆斯林文明曾經(jīng)橫跨歐亞,控制著以中東為中心的大陸,代表著當時最頂尖的水平,印度、波斯、阿拉伯半島、埃及、奧斯曼帝國,地跨三大洲。大學時期,我的室友阿芳對伊斯蘭教突發(fā)興趣,她用了一個學期左右的時間,專門研究這一主題,寫出了一篇論文,得到老師的嘉獎。當時的我,很佩服她的鉆研精神,感覺伊斯蘭教就算是三大宗教之一,就算影響挺深遠,畢竟離我們很遙遠??戳恕度蛲ㄊ贰分?,我也對伊斯蘭文明心生敬畏和佩服,對文明的尊重,對信仰的理解,對歷史的反思,將指導我們更好地去看待今天所發(fā)生的新聞事件,以做出合適的反應。
是的,這個暑假對我來說,是收獲頗豐的,是意義深刻的,也是寧靜深思的。感謝《全球通史》,感謝這難得的精心讀書的機會!
《全球通史》讀后感1000字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對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一樣與一般卷帙浩繁的史書,讓史料、歷史事件占多數(shù),而是用一種定論性的話語將人類歷史幾千年來的有關禮貌、朝代的更替、社會制度的變遷等等問題做了一個歸納性的闡釋。在閱讀《全球通史》的過程中,無法對具體歷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因此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當這些感悟印證到了現(xiàn)實和自我所了解的中國歷史,便有了下方的幾點讀后感。
一、在人類社會邁入近代以前,人類的各種群族在各大洲自顧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種有明顯地域特色的禮貌、文化也就這樣逐漸發(fā)展起來并構成了一種超自然的力量,這種力量又繼續(xù)推動著人類歷史的發(fā)展。
世界歷史進入近代以后,人類的好奇心衍變?yōu)閺娏业囊靶?,并逐漸對自我的生存空間提出了越來越多的要求,于是人們再也不像動物一樣隨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我的那一片土地上,人類在名為“國際交流”的幌子下開始了永無止境的爭斗,這在當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續(xù)。
放眼望去,世界歷史越來越是“實用主義”哲學或是“唯物論”的天下了。近代以來的一次次戰(zhàn)爭,一戰(zhàn)二戰(zhàn),在炮火的轟鳴下人類在一次次地進行著力量的轉換。時至今日,這種力量的轉換還在繼續(xù),此刻咱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地提到“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之類的話語,于是世界各國大多都在拼命發(fā)展經(jīng)濟,希冀能建設成一個強大的過渡,在所謂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這種“競爭”越來越構成一種怪圈,國際競爭的號角吹響到各個地區(qū),咱們看到此刻的中國,發(fā)展經(jīng)濟是頭等大事,GDP指標壓倒一切,經(jīng)濟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這種“競爭”說白了就是“物質第一”、“一切向錢看”,咱們在人類歷史的任何時期都不會看到這樣的場景。
咱們在比較1500年以前的歷史個性是遠古歷史和1500年以后的歷史不難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了一向到這天咱們都引以自豪的燦爛文化的遠古時期所發(fā)生的戰(zhàn)爭遠遠比近代以來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改善和豐富,人們的欲望也越來越強,戰(zhàn)爭也越來越多,這不能不讓咱們反思自我的行為是不是偏離了人類歷史正常的發(fā)展軌道,反思咱們當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夠經(jīng)受得住歷史的考驗。“物質資料的生產(chǎn)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咱們對這一理論的明白是否有點夸大了呢?
二、《全球通史》對中國的說始于商朝,把商朝當作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朝來展開中國歷史,這和咱們一般所認為的“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是不一樣的。目前史學界尤其是外國歷史學家對咱們所稱的“五千年禮貌”還有很多持懷疑態(tài)度,以至于咱們國家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出現(xiàn)。這是一個頗為搞笑的現(xiàn)象,在外國人的壓力下咱們屈從地去挖掘咱們的祖先的墳墓并以此來證明自我的年代久遠,難道“歷史悠久”便能加足咱們以后在國際交往中說話的底氣?難道美國會正因一個國家的歷史長短來作為它外交政策的依據(jù)?咱們對本身歷史的研究不就應建立在別人的要求下,每一個民族都有自我值得自豪的歷史。時刻能說明什么呢?只能說明過去。民族、國家乃至于咱們個人的發(fā)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時刻來衡量的。美國只有兩三百年歷史,但還不是生機勃勃,照樣生活得很好?
斯塔夫里阿諾斯意味深長地引用了伏爾泰的話作為題記開始講述1500年以后的中國:“咱們不必被中國人的成就迷住心竅,以至竟承認其帝國的體制真乃世界有史以來是最好的。”咱們承認,咱們不是最好的,但又有誰能說證明自我的民族自我的國家在人類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是最好的呢?
三、《全球通史》在最后說“人類還從未看到在他們面前如此燦爛奪目的前景,但人類也同樣從未見識過潛伏在這種景象后面的蘑菇云。”斯塔夫里阿諾斯以及此刻眾多的歷史學家都認識到了科技在人類歷史上的重要性。期望中孕育著危險,完美中承載著毀滅,也許真的有那么一天,人類會發(fā)展到窮兇極惡的最高境界,將那些所謂智慧結晶的恐怖武器搬出來施加在對方身上,或者說某些國家、某些民族試圖創(chuàng)造出更具有科學含量的威懾力量,在試驗或是檢驗、嘗試的過程中,科學突然和人類開了一個玩笑,發(fā)揮了它的威力,在人類看到結果的過程中也結果了自我。這一天會不會遙遠呢?
馬克思主義說,事物總是有著“產(chǎn)生-發(fā)展-消亡”的過程的,那么人類呢?咱們在不斷創(chuàng)造歷史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挖掘自我的墳墓嗎?咱們會最終殊途同歸地走向末日嗎?對于咱們每一個個體的人來說,性命的過程遠遠比結果來得重要,因此即使咱們走向毀滅的必由之路也用不著驚恐。咱們對于歷史的研究和認識,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幫忙咱們認清此刻,以及完美地憧憬未來,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此刻的一切。
《全球通史》讀后感1000字
其實在初高中的歷史習題上已經(jīng)多次接觸過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了,那時候看見過很多能夠引起我共鳴的話。我很欣賞斯塔夫里阿諾斯的有些觀點,獨特新穎而又犀利準確。于是利用這個暑假在家里大致閱讀了一下這整本書,但是有些失落的是,是在網(wǎng)絡上閱讀的。我一直覺得,這種厚重的著作應該是捧一本書在手細細閱讀的,這樣才能靜下心來感受書頁之間凝聚的思想,而不該是對著冰冷冷的屏幕和各類透著的浮華和虛假的廣告。
“世界史不僅僅是世界各地區(qū)史的總和,若將其分割再分割,就會改變其性質,正如水一旦分解成它的化學成份,便不再成其為水,而成了氫和氧。”這是斯塔夫里阿諾斯所著的《全球通史》引言中引用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的一句話。這也揭示了這部被譽為“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的作品的本質,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學觀點和方法,將整個世界看做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的統(tǒng)一體,從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國家或某一地區(qū)的角度來考察世界各地區(qū)人類文明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把視野放在對人類歷史事件和他們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相互影響上,反映了局部和整體的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
作品分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兩部分,從時間上來講述人類的歷史,而不是像以前的一些世界歷史著作一樣從各個地區(qū)講述然后整合,那樣的歷史是分裂的,不能讓人觀其全貌。該書從人類的初步階段--食物的采集者--開始一直論述到二戰(zhàn)后的第二次工業(yè)革命。與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相比,人類的歷史顯得如此短暫,但有顯得如此豐富,從公元前一萬年左右人類步入新石器時代至今的一萬兩千年中,人類以其特有的“智慧”成為了地球的主宰;在新石器時代以前的幾百萬年里,我們的祖先--原始的人類--為了生存與惡劣的大自然進行斗爭,那時的人類只有原始的欲望,而自從人類步入文明社會以后,人類為生存的斗爭轉為人類內(nèi)部之間,人類作為地球的主導者的歷史遂而拉開了序幕。
主導人類歷史的根本是人的“欲望”,而文明的出現(xiàn)助長了這種欲望,欲望推動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同時也是人類悲劇的根源;欲望導致了戰(zhàn)爭與征服,這個過程中同時也創(chuàng)造著人類文明,欲望是人的本質特征,關于欲望的褒貶我們很難判定。人類歷史是一部戰(zhàn)爭史,至今我們無法否認這一點;人類都有和平和幸福的欲望,不幸的是歷史向我們展示的是另一幅畫境--戰(zhàn)爭和痛苦,這或許是人類自身的宿命,一方面滿懷希望、一方面希望又不斷破滅繼而陷入痛苦;然而,就是這種希望和痛苦的交織鑄造了燦爛的的人類文明和不朽的思想光輝,事實就是如此,我們?yōu)橹湴恋娜祟愇拿魇菑耐纯嗪筒恍抑袎赫コ鰜淼摹?/p>
人類從歷史中一路走來,我們無法預知人類的最終命運,但站在二十一世紀,我們至少可以回瞬我們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和展望我們自己的未來。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在評價《全球通史》時曾說過:“《全球通史》給了我強烈的現(xiàn)實感:它是可以用來救治我們現(xiàn)在所面臨的由于陶醉于技術進步而產(chǎn)生的深深的精神危機的一種思想武器;它有助于人們理解未來――包含各種可能性和選擇的未來。”
好的歷史著作除了能向人們展示各種歷史事件和人類的歷史文明,更應該讓人們能夠穿透歷史,看向未來,而《全球通史》無疑是這樣一部偉大的著作。
相關文章:
6.全球通史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