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国产专区在线观看|日韩免费看视频三区中文字幕|中文无码精品久久久|自偷自拍亚洲首页av

  • <ul id="y0emu"></ul>
  • 全球通史讀后感2000字左右范文

    | 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讀后感2000字左右范文

      不知道秦皇漢武與何人歐洲何人并立于世,不知道中國與世界何時開始的。最近閱讀美國斯塔夫里阿諾斯所著《全球通史》算是稍稍彌補了以往的疑惑。下面就是小編分享的全球通史讀后感范文,一起來看一下吧。

      全球通史讀后感2000字

      暑假里我讀了美國作家房龍的《全球通史》。該書通俗易懂、言簡意賅,形象的記敘了全球幾千年的歷史,此書給了我許多的啟示。其實,上到一個國家,下到我們黎明百姓。只要他不思進取、整天吃老本,都會被歷史所淘汰。書中例舉的眾多的歷史事件都證明了嚴復先生在《天演論》中的觀點&mdash;&mdash;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本書描述的眾多歷史事件中,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要屬蘇美爾時代和清帝國的章節(jié)了。我先來簡單的說說蘇美爾文明吧!

      在公元前3500年,兩河流域誕生了人類最早的文明&mdash;&mdash;蘇美爾文明。人們在這里創(chuàng)建城市國家(簡稱城邦),這塊土地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在偉大領袖漢謨拉比的多年征戰(zhàn)下,兩河流域第一次得到了正式長久的統(tǒng)一。漢謨拉比頒布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法典。他建設的巴比倫帝國商業(yè)繁榮、軍事強大。民眾過了相當長的安定生活。可是,到了晚年的漢謨拉比開始為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他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等他去世后,后代們跟壞學壞,在這方面做得有過之而無不及。例如勞民傷財?shù)目罩袠情w,還有通天塔的建造,這些勞民傷財?shù)墓こ陶饔昧舜罅咳肆ξ锪?。統(tǒng)治者為了滿足自己的淫欲和虛榮心,大肆向底層群眾收稅,為了獲得更多領土開始向小亞細亞及周邊地區(qū)進軍。光書中列舉的兩項就花光了國庫的所有資金,強征的士兵在戰(zhàn)爭中死傷無數(shù),激化了國內(nèi)矛盾。人民忍受不了統(tǒng)治者的暴政,他們和奴隸一起揭竿而起,攻破巴比倫的都城巴格達。雖然后來巴比倫王國幾度復國,但是由于根基嚴重受損,這些國家不久就被入侵的外來民族所攻滅。古巴比倫帝國的興衰不就體現(xiàn)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么?

      本書還詳細介紹了中國的古代歷史。對離我們生活的年代最近的那個外強中干的大帝國&mdash;&mdash;清帝國介紹的尤為詳細!房龍先生用了大量筆墨闡述了清帝國的興衰。清朝也不是一來就那么強大的,那個疆域面積1300余萬的大帝國最開始也只是白山黑水邊的女真部落。在1600年之前,女真分為幾部彼此混戰(zhàn)不休。后來建州女真逐漸強大,努爾哈赤對軍隊進行了改革,首創(chuàng)了八旗制。在大汗努爾哈赤的奮戰(zhàn)下女真得到了統(tǒng)一。1636年皇太極定都沈陽,清朝正式建立。這時的清朝在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順治幾代人的勵精圖治下,開始如滾雪球般的發(fā)展壯大。此時的版圖從關外的白山黑水擴展到關內(nèi),最后在乾隆二十四年達到了頂峰。構建了一個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及庫頁島周邊島嶼,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附屬島嶼,南包南海諸島,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岸的龐大帝國。

      清朝之所以能建立如此龐大的帝國和前期幾位帝王近百年如一日的創(chuàng)業(yè)分不開。當年,清軍為了打敗明軍,改進了火器,將騎兵隊、火槍隊外加紅衣大炮相配合的陣法運用到了極致。同時清政府重用漢臣,對內(nèi)采用安撫、分化政策,不久便得到了漢族地主階級的支持??傮w上說清朝繼承了漢族的儒家文化,比之前朝無論在經(jīng)濟、政治、軍事、外交上都有諸多的建樹。清朝前期在對外戰(zhàn)爭上更是取得了豐碩的戰(zhàn)果:雅薩克之戰(zhàn)大敗沙俄、在烏蘭布通擊敗葛爾丹部、施瑯大將軍收復臺灣、平定大小和卓叛亂&hellip;&hellip;.

      清朝經(jīng)濟上也比明朝有了長足的發(fā)展,順治皇帝汲取了明亡的教訓廢除了幾千年不曾廢除的人頭稅,從此人口在短短的幾十年間從原先的7000萬暴漲到4億,人口的增長為國家經(jīng)濟的發(fā)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在醫(yī)學上,牛痘的種植避免了天花的傳染,使得人們壽命增長,間接地維護了社會的穩(wěn)定!此外鼓勵發(fā)展農(nóng)業(yè)和工商業(yè)為也促進了帝國的繁榮。到了康熙年間國家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家家富足、天下太平的境界。等到了乾隆時期清朝的人口已經(jīng)達到了全球的三分之一,GDP更是達到了全球的近一半(一說四分之一)。然而,一系列的表面繁榮讓統(tǒng)治者忽視了王朝內(nèi)部本身存在的危機,正如房龍先生所言:“滿清統(tǒng)治者不思進取,他們并不知道與此同時地球的另一端發(fā)生了什么。英國、法國通過資產(chǎn)階級暴力政變奪取了政權。西歐各國的科技、軍事都得到了質的發(fā)展。到了十八世紀后,西歐各國進入了工業(yè)革命,而清政府依然閉關鎖國,小農(nóng)經(jīng)濟束縛著人們的思想,東西方的差距越來越大!清朝最后的結局必然是完敗在西方堅船利炮之下!”是的,正如房龍先生所言,自康熙以后清朝實施了長達200年的閉關鎖國政策。在軍事上清軍不求突破,到了鴉片戰(zhàn)爭時期火器裝備還是200年前的老樣子,甚至在陣法上還有了些許退步!而西方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滑膛槍、前裝線膛炮等新型武器。在這樣大的差距下開戰(zhàn),清政府自然是輸?shù)谜也恢?。?jīng)濟上,清政府對外封鎖,以天朝上國自居,不管西方發(fā)生多大的變革,關起門來過日子。上到皇帝下到臣子只求貪圖享樂。為維護政權穩(wěn)定,清政府禁錮人民的思想,大興文字獄,只言片語就能濫殺無辜!幾場文字獄后,舉國上下都不敢說話。國內(nèi)人不敢啰嗦,歐洲各國卻開始蠢蠢欲動,尤其是英國在乾隆年間就開始為侵略中國做好了準備,外強中干的清政府終于屈服在列強的槍炮之下,與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雖然后來統(tǒng)治者內(nèi)部也進行了幾次所謂的“運動”、“維新”、“變法、“立憲”之類的改革。但由于階級的局限性,都沒有真正的做到自上而下的改革。于是,敗仗一個接一個打,條約一個接一個簽。問題積壓的越來越多,百姓和統(tǒng)治者的矛盾達到了不可調(diào)和的地步,歷經(jīng)三個世紀的清政府終于在1911年被孫中山領導的革命軍推翻。

      從蘇美爾文明和清朝的興衰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無論是蘇美爾人建立的古巴比倫國還是努爾哈赤以及其后人建立的大清;他們的統(tǒng)治者在前期都勵精圖治,全心發(fā)展本國的經(jīng)濟、軍事、政治&hellip;&hellip;可是到了后期他們的繼任者覺得上一輩留下來的家業(yè)實在是太豐厚了,就開始坐享其成了!他們對內(nèi)一味地享樂,對外一味地采取鎮(zhèn)壓。如此惡性循環(huán)下去,帝國的危機就出現(xiàn)了。當階級矛盾到了難以忍受的時候,革命就爆發(fā)了!王朝要么被外族毀滅,要么被民眾推翻,青史總是那樣驚人的相似!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全球通史》這本書用一個個鮮活的歷史告訴我這個道理!讀了這本書后,我個人認為世界是美好的,也是殘酷的,更是公平的。世界之所以美好是因為只要你努力你就能創(chuàng)造輝煌,就像蘇美爾文明和清朝最初的崛起一樣。同是世界也是殘酷的,歷史告訴我們當蘇美爾的統(tǒng)治者開始狂妄自大,當滿清統(tǒng)治者開始年年爬起來吃老本時,他們就已經(jīng)開始被淘汰了。當你無法做到順應時代潮流進行時代變革時,你就會被歷史所淘汰!平心而論,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無論你曾經(jīng)多么輝煌,有多少人或國家臣服于你。只要你沒有了進取的心,你離被滅亡也就不遠了!

      全球通史讀后感2000字

      伏爾泰的影響是深遠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當代國際史學界提出的研究“總體史”或“全球史”的口號,實際上是啟蒙時代編史傳統(tǒng)的復興。近代年鑒學派大師布羅代爾的《地中海于腓力浦二世時期的地中海世界》. 《十五至十八世紀物質文明.經(jīng)濟與資本主義》以及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等在國際史學界具有廣泛影響的新的世界史體系著作都是對以伏爾泰為代表的世界史模式的一種回響。

      十九世紀上半葉,西歐的急速進步?jīng)_昏了西方人的頭腦,他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大肆宣揚西歐諸民族地域人種的優(yōu)越,把西歐一隅的進步視為整個世界歷史的發(fā)展過程。形成了一種典型的西歐中心論。在當代,運用全球觀點來撰寫世界史已成為當代西方多數(shù)歷史學家的一項重要課題。自1945年以來,世界已經(jīng)進入全球一體化的階段,英國當代歷史學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提出運用全球觀點來研究和撰寫世界通史。他撰寫的《泰晤士世界歷史地圖集》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合乎生活的全球歷史觀!

      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正是從嚴峻的社會現(xiàn)實和虛假的社會現(xiàn)象之間的深刻矛盾及其所造成的災難中。開始從歷史中尋求原因,由此樹立其思考和改變現(xiàn)實的歷史研究信念:研究不是為了把歷史當作一種文化裝飾品,而是把它用作了解和改變社會的一種工具。從他的《全球通史》中可以看到當前的全球社會充滿著無數(shù)矛盾,各種問題嚴重困擾著全球所有的社會,無論是發(fā)達的資本主義社會,還是社會主義國家。第三世界,都正在經(jīng)歷前所未有的變革。世界史研究愈顯重要了。當代社會這種變革的根源是歷史上長久存在的技術變革和社會變革所產(chǎn)生的時間滯差,它造成了幾千年以來世界歷史上眾多的苦難和暴行以及當前人類的困境;在世界歷史上任何地方所取得的任何創(chuàng)造性成就都是人類共同的知識財富,而互相了解這些財富有助于推動各個社會的進步;人類因面臨共同的問題和前景而需要開展有效的全球合作。要認識社會變革的根源,取得各社會互相了解,開展全球合作,必須建立一種全球歷史觀!

      自1945年以來,第三世界作為內(nèi)部存在很大差別的國家類型在國際社會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斯塔夫里阿諾斯把第三世界作為一個整體,把它作為一個整體,把它作為全球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來加以考察,以求更全面的認識第三世界整體史和全球史。當前我們所關注的應該是怎么樣的世界史正如殖民地革命.朝鮮戰(zhàn)爭.越南戰(zhàn)爭和“冷戰(zhàn)”引起的世界變化一樣,當今世界的諸如生態(tài)失橫.資源枯竭.全球的核毀滅威脅,使更進一步思考整個人類命運的全球史成為必需。這種全球史的探討是對人類進化越來越由自己決定的今天人類所面臨的共同問題與前景的思考和分析。

      《全球通史》展現(xiàn)了世界史的新視野。它改變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寫的西方中心論的傳統(tǒng)取向,確立了運用全球觀念.包含全球內(nèi)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確立了把世界史作為一個有機體的整體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它改變了歷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狀況,體現(xiàn)了世界史的當代性和全球性。當代社會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發(fā)展引起全球各個領域.各個社會的深刻變革,所以要求歷史學家在世界史中研究這種變革,因為至今世界歷史在很大程度上是連續(xù)不斷的科學技術革命的歷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制度.思維方式和人際關系方面變革的歷史?!度蛲ㄊ贰芬越癫旃牛怨盆b今,目的是要人們認識到科學技術革命和社會革命之間存在的嚴重的時間滯差及其將要造的災難,從而為實現(xiàn)人類美好的前景服務。從某種意義上說,《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當今世界的“資治通鑒”。

      全球通史讀后感2000字

      二戰(zhàn)后直到今天,在世界歷史研究上產(chǎn)生了兩個偉大的歷史學家,一個是我們熟知的英國史學大師湯因比,他的歷史巨著《歷史研究》開創(chuàng)了世界歷史研究的一個新的里程碑。再一個就是美國史學家斯塔夫阿若斯,《全球通史》就是這位史學大師的代表作。

      對于世界歷史的研究,以往的歷史學家?guī)缀醵际欠钚袣W洲中心論,所謂的世界史就是歐洲史。這種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史直到伏爾泰那部著名的《風俗論》面世才開始得到糾正。之后出現(xiàn)了多部以全球視角撰寫的世界史,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歷史研究》和《全球通史》。 此三部都是以全球視角探討人類歷史發(fā)展的歷史著作。《風俗論》采取對比法探討了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各國歷史。此書全名叫《論世界各國的民族精神,禮儀和風俗習慣》,從此書的全名上即可看出這是一部包含很多國家在內(nèi)的世界史著作。伏爾泰在此書中通過羅列對比認為,歐洲文明只是諸多文明中的一種,除此之外還有阿拉伯文明,中國文明,印度文明等等。他第一次系統(tǒng)地將這些文明同歐洲文明并立考察,得出世界歷史其實是人類精神史這一新的歷史觀點。湯因比進一步批判歐洲中心論,認為西方文明只不過是21種文明中的一個。湯因比在其《歷史研究》中還首創(chuàng)了歷史研究模式,我們現(xiàn)在稱其為湯因比歷史模式,即歷史研究的三大模式:希臘-羅馬模式,中國模式,猶太模式。這種歷史模式遂成為當代西方歷史研究的流行作法,斯塔夫阿若斯的《全球通史》也受到此模式的影響,我們可以從書中看到希臘-羅馬模式,中國模式,此外還有印度模式等。

      《全球通史》除受到湯因比歷史模式影響外,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將世界歷史劃分為1500年前和后兩個階段。之所以如此劃分,斯氏認為1500年前的世界各國是各自封閉的,1500年后世界各國才真正開始相互影響,彼此磨合,歷史真正走向了世界范圍。為此,斯氏的《全球通史》也分成兩個部分,上卷為1500年前的全球通史,下卷為1500年后的全球通史。在斯氏看來,1500年后的歷史才是真正的世界歷史。為何這么認為?“回答是,1500年前,人類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絕的地區(qū)中。各種族集團實際上以完全隔絕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種族集團之間才第一次有了直接交往?!薄耙虼?,1500年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全球通史》下卷1500年后的世界,第三頁)

      為何1500年是世界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如果單從打破各個民族的固步自封彼此隔絕的狀態(tài)這個意義上講并不足以說明問題。羅馬帝國,蒙古帝國都是跨地區(qū)性的超級大國,同時都打破了許多彼此隔絕的民族,但兩個帝國對后世的影響隨著其退出歷史舞臺而漸微。尤其是蒙古帝國本身就是一個落后的種族,更是沒有給后世留下什么有意義的遺產(chǎn)。隨著兩個帝國的崩潰,世界又回到彼此相互隔絕的狀態(tài)。然而,1500年后的再次打破,其影響卻是深遠的直到如今。那么1500年后世界性的封閉狀態(tài)被誰再次打破了?那就是西歐。

      從1500年開始西歐開始推行擴張主義,北美大陸被西歐強行占領,亞洲、南美、非洲開始遭到西歐的經(jīng)濟、軍事、殖民侵略。同時,資產(chǎn)階級革命,工業(yè)革命,科學革命等一系列變革都發(fā)生在西歐,并向世界范圍推進,直到今天。這就是《全球通史》下卷的主要內(nèi)容。斯氏在敘述這段世界歷史時幾乎是一氣呵成,使人有一口氣不讀完不罷休之感。他以西歐這一系列歷史事件為主線,著重描寫了這一系列事件的發(fā)生原因,過程,結果。同時通過對中國、印度、日本等國的描述側面闡述了這樣一個問題,當西歐雄心勃勃地大肆擴張,大力變革的時候,這些國家在干什么,不用問依然是固步自封,我行我素,自我欣賞,根本就不在乎外部世界正在變化。如果在上卷中,斯氏還在用贊美的口吻描述中國、印度等古代文明時,那么下卷對這些文明的描述就多少帶有無奈甚至是譏諷的口氣。比如在介紹中國的一節(jié)中,斯氏說道:“從十四世紀中葉到十九世紀歐洲人開始侵入中國為止,這個時代是有史以來政治清明,社會穩(wěn)定的偉大時代之一;傳統(tǒng)的制度和習俗&mdash;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儒家生活方式、選撥政府官員的考試制度和身居北京的天子的受人尊敬的統(tǒng)治――一直在順利地、令人滿意地繼續(xù)著。假如在普通時代,這種秩序和持久性或許可看作是件幸事。但是,在這些世紀里,一個生氣勃勃的新歐洲正在崛起-文藝復興、宗教改革運動、商業(yè)革命、工業(yè)革命、法國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統(tǒng)治迅速擴大到全球的強大民族國家的崛起,都發(fā)生在這些世紀里。在這樣的一個年代,穩(wěn)定成了可詛咒的東西,而非幸事。相對地說,中國不僅看起來,而且事實上是靜止的,落后的。&bull;&bull;&bull;&bull;在一個發(fā)生全球規(guī)模的革命性變化的時代里,安逸自在、心滿意足的中國人目不轉睛地注視著過去。”

      中國文明正如斯氏上面的論述那樣事實在十九世紀末就已經(jīng)結束了。印度、穆斯林等文明事實上也同樣地結束了,世界歷史舞臺上只有朝氣蓬勃的西方文明一花獨放,并且絢麗四射。因此,整個《全球通史》下卷其實就是一部歐洲史,當美國興起之后,再加上美國史,實際上也等于歐洲史,其它各國只是個陪襯??次淖謹?shù)量,看全書布局,看章節(jié)標題,無論怎么看,“1500年以后的世界”就是歐洲人主導的世界史。斯氏也把重點放在下卷上,上卷40萬字,下卷70萬字,可見斯氏顯而易見的“傾向性”。這就是斯氏的全球史觀,仍然是歐洲中心論。

      歐洲中心論,為何有這種傾向?看看當今世界誰主沉浮?難道不是歐洲、美國在唱主角嗎?不可否認當今的世界舞臺上就是歐美在唱主角。這是1500年后歐洲進行的一系列革命的結果。日本后來居上,通過向歐洲學習革新洗面也成了歐美同一戰(zhàn)壕的戰(zhàn)友。而中國,印度,還有穆斯林國家卻將自己封閉起來,拒絕一切革命,所以至今經(jīng)濟落后,政治落后,人民生活落后,精神生活也錯亂不堪。斯氏如有歐洲優(yōu)勢論不也順其自然?

      歷史的發(fā)展是階段性的,每個階段都有其主流。斯氏在《全球歷史》上卷“世界歷史的結構”一節(jié)中說世界歷史不是國別史的總和,“因此,研究重點應放在那些具有世界性影響的運動上?!彼^“具有世界性影響的運動”就是世界歷史的主流事件。歷來有史學家將世界歷史劃分成不同的階段。文藝復興時期法國史學家波丹將世界歷史概況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宗教階段,第二階段是城邦國家,殖民擴張,法律制度,第三階段是戰(zhàn)爭和科技。之后法國又一個史學家孔多塞將世界歷史劃分為十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原始部落時期;第二個時期是畜牧文明,直到農(nóng)業(yè)文明;第三個時期是農(nóng)業(yè)文明直到文字的出現(xiàn);第四個時期是希臘時代;第五個時期是羅馬時代,第六個時期是黑暗時代,第七個時期是文藝復興至印刷術的出現(xiàn);第八個時期是科學和哲學發(fā)展;第九個時期是笛卡兒至法蘭西共和國;第十個時期是未來的時期是完美的理性之國。這兩個歷史學家都生活在十八世紀前,還沒有看到工業(yè)革命,科學革命等西方變革,故歷史的分期只止于他們所生活的那個年代。并且很顯然,以上分期全是基于歐洲的歷史。據(jù)此,放眼全球,我們可以把世界歷史大致分成1原始時期,2畜牧時期,3農(nóng)業(yè)文明時期,4古典文明時期,之后5是工業(yè)文明,科學革命,政治革命時期。6是當代的世界。每個時期歷史都有其主流,也就是歷史的主線,誰掌握了主流,沿著主線發(fā)展誰就是歷史的主人。我們中國在前四個時期(也即1500前的世界歷史中)可以說是一直掌握主流,領先于世。印度、中東等地區(qū)也曾在古典文化時期輝煌過。但是當進入第五個時期,便從歷史主角地位上退了下去,讓給了西歐。

      西歐之所以登上歷史舞臺唱主角,就是因為西歐在歷史從農(nóng)業(yè)文明進入到工業(yè)文明這個關鍵時刻掌握了世界歷史發(fā)展的主流。世界的發(fā)展從蠻荒狀態(tài)經(jīng)歷畜牧文明、農(nóng)業(yè)文明各階段必然要走向工業(yè)文明階段。這是歷史的必然趨勢,任何人都阻擋不了。“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蔽鳉W(包括其衍生體美國)順其歷史發(fā)展趨勢,一直昌盛至今。而中國、印度、中東等國家卻沒能及時跟上形勢,至今仍然落伍。歐洲文明代表了人類的進步趨勢。工業(yè)革命、科學革命,進而政治革命難道不是任何國家發(fā)達的必由之路嗎?前面提到伏爾泰說過世界歷史就是一部人類的精神史。隨著這些革命而產(chǎn)生的自由、平等、人權、民主這些觀念難道不是人類應該共同享有的普世價值嗎?這些價值觀念正是人類發(fā)展幾千年從各種歷史教訓和經(jīng)驗中獲得到的精神財富。有觀于此,斯氏的全球史盡管著眼于全球,但主線還是以歐美為主,這一點不能不被理解。

      在世界歷史編撰上歐洲中心論被正式打破,史學家們的觀念開始轉變目光放眼全球可以說是從一戰(zhàn)之后才真正開始的。一戰(zhàn)打碎了歐洲人夢想,接踵而至的二戰(zhàn)再次將歐洲從里到外擊個粉碎,經(jīng)濟崩潰,精神頹喪,以往的歐洲優(yōu)勢論受到沉重的打擊。這個時候許多歷史學才不得不重新思考,新的不再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史著從此開始大量出版。湯因比的《歷史研究》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編撰的。二戰(zhàn)后世界格局為之一變,蘇聯(lián)突起強行爭霸世界,中國共產(chǎn)黨取得政權,東西方對抗,美蘇爭霸,朝鮮戰(zhàn)爭,越南戰(zhàn)爭,中東大戰(zhàn),穆斯林世界與西方世界的沖突等等使得歐洲地位下降,美國受到挑戰(zhàn),世界處于多極對抗之中。斯史的《全球通史》就誕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可以看得出來世界的形勢的變化使得歷史學家們不得不重新編寫世界史。但世界史的編著仍有歐洲(現(xiàn)在可以說是歐美)優(yōu)勢論的遺痕,這部《全球通史》就是這樣,從整個歷史的脈絡上看,這種遺痕在斯氏的這部史著中表現(xiàn)的很明顯。這也不難理解,因為歐美仍然是當今世界的強國。工業(yè)革命,科學革命,政治革命__的碩果仍然在支撐著整個西方文明。任何國家包括中國在內(nèi)要想富強必須走歐美之路大力發(fā)展工業(yè),科學,改革政治,這是唯一的出路,別無二路。這就是歷史發(fā)展的主流,順之則昌,逆之則亡。中國等國家不按此路發(fā)展,歐美永遠居于優(yōu)勢,世界史的編寫也不可能完全徹底根除歐美中心論。

    4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