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越瘋人院電影大三學生觀后感5篇
即便時隔多年電影那“不自由毋寧死”的精神在今時仍具有引人深思的現實意義,電影巧于透過夸張的角色塑造,犀利的言談,將社會對人性與自由壓制的病態(tài)。以一次《飛越瘋人院》計劃的隱喻予以了深刻的揭露,心靈永遠無法被禁錮,自由多么偉大。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飛越瘋人院電影大三學生觀后感5篇,供大家參考。
飛越瘋人院電影大三學生觀后感范文(1)
昏睡了幾乎一個午時的周日晚上,實在是沒有心境再去做其他的事了,抱著電腦趴在瑜伽墊上開始看電影,之前在電腦里下載了很多經典電影,點開了一部想看去一向沒看的經典之作《飛越瘋人院》。
影片的開頭是對著精神病院的一群患者,基本上給每個人一個特寫。然后是麥克被警察帶到精神病院。醫(yī)生在討論他是不是真的有病,還是只是借口逃脫勞動。麥克在院中帶著其他患者打球,賭博,向瑞秋護士要求放電視看棒球比賽,可是遭到了瑞秋的拒絕,她以投票的方式決定,結果第一次僅有幾個人舉手,第二次投票僅有九個人,投票結束時,麥克去游說病友,但都沒人理他,出乎意料的一向不說話的大塊頭酋長卻舉手了。
麥克歡呼著叫瑞秋護士看,她卻說投票已經結束。麥克看著電視里反射出的自我的樣貌,開始自我解說球賽,把病人全部吸引,并隨著他的解說詞一齊跳躍激動。麥克帶著一群瘋子打球賽,讓酋長守著籃筐不讓對方進球,酋長充分發(fā)揮身高的優(yōu)勢,攔截進球,簡便地投球。印象深刻的一幕是酋長最終帶著微笑在球場上奔跑起來。
麥克似乎就是進來打破瘋人院的一切規(guī)則和秩序的。他對抗冷酷教條的瑞秋,出去開著療養(yǎng)車帶著他們一齊出海捕魚,經過女友凱蒂在院里狂歡辦派對。本來狂歡派對那次他能夠出逃,可是酋長不愿意跟著他走。酋長說,出去了也是被利用,就像他們利用麥克一樣。酋長沉默的生活在瘋人院里,讓別人一向以為他又傻又笨,就像麥克說的,原先他才是最聰明的人,一向在耍他們。比利在出海捕魚那次愛上了凱蒂,狂歡夜麥克讓凱蒂去跟比利一齊度過,最終所有人都喝多了趴下。
第二天瑞秋來了看到的是一片狼藉,她很憤怒,她的規(guī)則被打破,權威被挑戰(zhàn)。她威脅比利說要把發(fā)生的事情告訴他媽媽,讓他說出是誰干的事情。比利最終屈服了,但瑞秋沒有遵守她的約定,還是要把比利帶走。比利最終用玻璃碎片割斷自我的頸動脈自殺了。瑞秋出來說,已經發(fā)生的事情無法改變,所有的要盡快回到原先的位置。麥克在這個時候爆發(fā)了,他沖上去,死命的掐住瑞秋的脖子,想要殺死她。最終被瘋人院的保安制服。
影片的最終一切回到了原樣,瑞秋依然同志著那里。兩個保安帶著麥克回來了,酋長在他們走開的時候去看麥克,說此刻他愿意跟他走了,他明白麥克不會拋下他,可是麥克卻沒有像以前那樣對他眨眼睛,卻裝傻騙過所有人。這次麥克是真的變傻了,額頭的兩側做手術摘除了什么東西。酋長抱著麥克,說他也不會拋棄他,會帶上他一齊走。麥克艱難的回答了“ok”。酋長拿起枕頭捂死了麥克,搬起了壓力水箱。當初麥克打賭時,也曾搬過水箱,但以失敗告終。麥克說至少我試過了不是嗎用它砸碎了醫(yī)院的鐵窗,在晨曦中慢慢消失。那些瘋子都為他歡呼,可是自我卻沒有走出去的勇氣。
故事的結尾出乎我的意料,麥克本是瘋人院里最正常最健康的一個人,在最開始的總是做些瘋狂的事情來證明自我有病,到最終想盡辦法要逃離。在狂歡夜的時候我以為他會帶著酋長一齊離開,跟著凱蒂一齊走。可是卻都醉死了。最終被醫(yī)院做了手術活生生地變傻,變成不正常了。一切想逃離的,最終還是無法逃離。反而是一向冷靜沉默的酋長最終帶著麥克默菲的自由的靈魂一齊飛越出瘋人院了。
那個朝著瑞秋大叫,說我不是小孩子,不要把我當成小孩子,你不能控制我的煙就像控制小孩子的餅干一樣,在你高興地時候才會給一點的巴提尼最終還是理解了瑞秋的控制,安然的到影片最終還是呆在瘋人院里。
有些人的反抗是因為有人帶領,一旦沒有了別人的指引,自我就會失去改變的勇氣,讓一切龜縮到原狀。百度上說這部是美國電影歷史上最經典的電影之一,被稱為“影視表演的必修課。每個經典的電影看完之后都會讓你久久不能平靜,帶給你思想的沖擊,讓你開始反思自我。
飛越瘋人院電影大三學生觀后感范文(2)
一部有名的片子,據說擊敗“肖申克的救贖,獲得奧斯卡獎。西早聞大名。
不是瘋子的男主角,因為誤會被抓進勞改農場,又因為不好管理被送到瘋人院,請醫(yī)生鑒定是否瘋,是否是逃避勞動的借口。
于是,一個不瘋的人進了瘋人院。
他可真的有熱情啊。他的洋溢著歡樂生機的笑臉,給瘋人院單調麻木的病人們帶來了亮色。他教大家打籃球。耐心而執(zhí)著。他要求開電視看橄欖球比賽,艱難的爭取,沒有效果,就對著空白的屏幕有聲有色地講解,吸引了一群麻木的瘋子跟著他對著空屏幕激動的又喊又叫。他帶著大家越獄,去游輪上海釣。他請女朋友帶著酒來院里狂歡。即將逃離的時候,他慫恿女友,鼓勵羞澀膽怯的`男孩勇敢的表達愛,做自我想做的。因為幫忙男孩找回勇氣,他等啊等的睡著了,錯失了夜里逃離的機會。護士回來了。他的機會沒有了。
我問西,有何感想。西反問我。我一邊思考,一邊整理思緒:“我覺得這部片子有很深的象征意義。修道院和護士象征生活中的樊籬。守舊,壓抑,枯燥,禁錮著我們的生機和活力。
有時候,也像你周圍彌漫的慵懶,得過且過,貪圖享受等等習氣,那樣的習氣已經讓人習慣同化了,看不到它的危害。你看護士出場的便裝就是那套黑色的壓抑的衣裙,多么典型的形象。主人公就是我們內心的生機活力,我們要打破這個環(huán)境,做自我想做的,有夢想,并努力去實現。
這部電影像一個寓言,說我們每人怎樣追隨我們的內心,堅持自我本源的生命的熱情,怎樣不被環(huán)境同化……”西點點頭“你看書看得多就是不一樣。我只看到了瘋人院的表象。”
最終主人公被做了手術,變成個真正的瘋子,呆傻的人。很暗淡的結局。可是,也有亮色——他激發(fā)了酋長的期望和生機,酋長最終擺脫了之前的猶豫害怕,勇敢的走出了瘋人院,在晨光中大步邁向前方。
好的電影,總是會給人以期望和亮光的。就是這微弱的亮光和期望,激勵著我們往前走。
飛越瘋人院電影大三學生觀后感范文(3)
該部影片根據坎·凱西的同名暢銷小說改編拍攝,獲得第四十八屆奧斯卡(1975)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等獎項。是美國七十年代社會政治電影的代表作,表面上似乎《飛越瘋人院》是影射蘇聯(lián)等國,其實該片是揭露了美國自己的"家丑"。影片中所描繪的那所精神病院是美國病態(tài)、壓抑的社會縮影。
《飛越瘋人院》盡管擷取類似題材,卻有必須的寓意,十分犀利,富于揶揄色彩。但這部電影頌揚的那種為了個性解放而孤軍奮戰(zhàn)的英雄,由于找不到正確的解放道路,最后還是被無情的社會所吞噬。
一開始,整部影片的風格算是比較簡單快活的,男主角麥克默菲是一個正常人,只因為為了逃避在監(jiān)獄的職責,因此故意表現出異常而被送進瘋人院。他原以為能夠自由一點了,反而處處受到限制。有個印第安人——齊弗,別人——包括醫(yī)生,都以為他是又聾又啞的,而麥克默菲似乎很喜歡齊弗,經常找他玩。精神病院單調、枯燥、機械式的生活,使健康無病的麥克默菲難以忍受。他常常違抗醫(yī)院的命令。一天,他竟冒著危險,讓齊弗舉起他翻過鐵柵欄外跑上醫(yī)院用來給病人做“療養(yǎng)”的公車,自己開車帶著比利和其他病人,途中接了自己的女友凱特,一齊去輪船上教病友們釣魚,就是這次比利對凱特心動了。
當我看到這一段的時候,笑得還是比較開心的,因為麥克默菲的到來,一個沉悶的瘋人院變得有了歡笑聲。
麥克默菲本以為,經過這件事,醫(yī)院會把他放回監(jiān)獄,事實卻不然,因為護士長在一次開會中向其它人提議了讓他繼續(xù)留在醫(yī)院。這家醫(yī)院標榜采用先進的藥物與精神治療方法,但把病人視如動物,剝奪了他們的基本生活權利和愛好,病人契士威克激動地對護士長說他要煙,要他自己家人帶給他的煙,護士長卻說是麥克默菲的原因,聽到后病人契士威克很生氣的說,我不是孩子,你們控制我的煙就像控制孩子吃的的餅干……
有時醫(yī)院會強迫病人進行痛苦的治療,根本沒理會病人的恐懼。在一次由口角轉為廝打的瘋狂后,麥克默菲、齊弗和契士威克就被送到進行電療的地方,在契士威克被強迫帶去后,麥克默菲給了齊弗一支口香糖,齊弗竟然開口跟麥克默菲說了謝謝,麥克高興極了,就跟提議齊弗跟他一齊逃出這個地方,這時候的齊弗對逃跑是很沒信心的,說自己沒準備好。之后,在圣誕節(jié)之夜,麥克墨菲和病人們又跳舞又喝酒,將醫(yī)院鬧了個天翻地覆。為了滿足比利對他女友的愛意,他將女友與比利安排至一個屋子后,準備在比利盡興后完成他的逃跑計劃并把比利也帶走,但當本來準備逃跑的麥克默菲看到所有“瘋子”同正常人一樣快樂地唱歌跳舞時,明白了自己不能就這么一個人甩下其他人遠走高飛,他不能將所有罪名都留給留下來的其他人,與此同時在等比利和凱特時,卻睡著了。第二天,護士長看見滿地狼藉,清理人數的時候發(fā)現少了比利,當她找到比利之后,發(fā)現比利與凱特全身赤裸的抱在一齊。護士長當眾威脅要把他的事告訴他媽媽,比利害怕極了,把事實都老實交代給護士長,并一邊恐懼的叫護士長不要告訴他媽媽,然后比利給兩個護院帶到醫(yī)生辦公室等待醫(yī)生到來,而比利就在這個房間里用碎玻璃割開了頸動脈。
麥克默菲被徹底激怒了,直朝護士長撲了過去,雙手緊緊扼住她的脖子,卻被護院打昏。之后麥克默菲受到了慘無人道的“治療”,醫(yī)院將他做了額葉切除手術成了真真正正的"白癡"。當他被放在床上后,印第安人齊弗抱起麥克默菲的頭十分哀傷地望著他,他本以為能夠在今晚就和麥克默菲逃跑,因為他已經感覺自己充滿了力量,齊弗最后一次緊緊地抱著自己的朋友,然后說,我會帶你一齊走的,之后用枕頭把麥克默菲悶死了。齊弗來到浴室,雙手抱起沉重的飲水池,砸壞了醫(yī)院的鐵窗,跳出窗戶,在深夜微弱的光線中,跑向遠方。
看到齊弗抱著麥克默菲的時候,我能夠感受到他當時的無奈以及心中無法釋放的憤怒,齊弗在微弱的光線中跑向遠方,而其他的病人則大聲叫吼著,或許是對自由的向往,盡管自己不能逃出瘋人院,但是仍然不放下出逃的機會。
齊弗就應是瘋人院中除了麥克默菲以外的另一位比較正常的人了,但是在麥克默菲來之前所有人都以為他又聾又啞。但是他卻與麥克默菲交了朋友。麥克默菲本來是個健康活潑的正常人,卻在來到瘋人院后產生了變化。護士長對病人的態(tài)度,完全不把病人當做人來看。病人們在麥克默菲來到瘋人院之前,都是采用了順從的心態(tài),但在麥克默菲來了之后,病人們期望解放自己的個性,期望擁有自己作為人的權利,但是護士長卻完全不理會他們的想法。
這部影片呼吁的是解放個性,反映了當時美國社會的壓抑及病態(tài)。題材奇特,描述了一個瘋人院病人被迫反抗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當時美國社會的種種弊端,打著人道主義的幌子卻把病人當做醫(yī)務人員實驗動物,是當時美國社會的真實寫照,這是一個帶有鬧劇色彩的悲劇。
飛越瘋人院電影大三學生觀后感范文(4)
影片一開始,平淡的情節(jié)似乎并不能激發(fā)我的興趣,因為看慣了感情戲,好像沒有感情故事,就覺得沒意思。可是看到后面越來越感到震撼。
剛開始時,我并不喜歡麥克默菲桀驁不馴的性格,他好像惟恐天下不亂,總是不斷的惹麻煩,還跟其他病人賭博、帶他們出去瘋狂等??墒?,到之后才發(fā)現這一切都是他們逼迫的,一切都是對社會的抗爭。
麥克默菲跟精神病院的工作人員談話時,總是帶著一種不屑,總是給那個護士長以尖銳的回擊。雖然有時他也不得不屈服,比如必須吃藥,但他也能逃脫,因為他將藥含在嘴里不吞下去,覺得他真的很聰明,好像他代替自我諷刺了護士長的專制,真是暢快。
為觀看世界棒球錦標賽的首場比賽的抗爭,這一場戲著實讓我振奮,那種不屈不撓的堅持打動了我,看著那一群人都對著空白的熒屏歡呼雀躍,心中泛起一種莫名的痛……這時的護士長在隔壁看著這一群瘋狂的人,臉上的表情仍然冷漠,似乎她沒有一丁點感情。
比利口吃、膽怯、文弱,這個主角也給了我很大觸動,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情緒。我想,在現實生活中也不會有多少人喜歡他,可是麥克默菲卻為了拯救他,付出了很多很多……圣誕節(jié)之夜,麥克默菲和病人們在住院大廳舉行了一次迪斯科舞會,又跳舞又喝酒,將醫(yī)院鬧了個天翻地覆。為了滿足比利對他女友的愛意,他將女友與比利安排至一個屋子后,準備在比利盡興后完成他的逃跑計劃并把比利也帶走,第二天,比利在護士長的逼迫下自殺了,聽到這個消息時,麥克默菲正準備逃走,如果他決定逃走而不是去找比利,他是有機會成功逃走的,然而他沒有逃,而是飛奔去了比利那里,他被護士長的行為徹底地激怒了,直朝護士長撲了過去,雙手緊緊扼住她的脖子,他的憤怒有多大,他手中扼住護士長的脖子就有多緊,這一幕我看到心都碎了。憤怒,心底有一個聲音在吶喊:掐死她,掐死她……突然發(fā)現自我從來沒有如此痛恨一個人。但最終,他被醫(yī)院護衛(wèi)打昏,之后受到了慘無人道的"治療"——額葉切除手術,成了地地道道的"白癡"。當他被放在床上后,印第安人“酋長”抱起麥克默菲的頭十分哀傷地望著他,用枕頭把麥克默菲悶死了。死一樣寂靜的黑夜,“酋長”的淚水肆無忌憚的涌出,那是怎樣的一種痛。我流淚了為麥克默菲的善良、勇敢
和擔當,也為了他的被現實扼殺的心愿、更為了那個“吃人”的社會。
最終“酋長”來到浴室,雙手抱起沉重的水泥墩,砸壞了醫(yī)院的鐵窗,跳出窗戶,帶著麥克默菲的愿望逃走了……
飛越瘋人院電影大三學生觀后感范文(5)
怎樣樣我都忘不了影片開頭麥克走進醫(yī)院時爽朗的笑聲,怎樣樣我都無法理解影片最終麥克死在醫(yī)院的病床上。
醫(yī)院里住著全是"瘋子"嗎不是的!醫(yī)院里住著為愛所傷、為情所困、暫時喪失思維、失去生活方向的人們。他們是一群迫切期望得到靈魂救贖,回歸正常人生活軌道的弱勢群體。瘋人院是他們的聚居地。男主角麥克默菲進入瘋人院之前,那里秩序井然,醫(yī)生和看護們與病人互道早安,按時娛樂,服藥,開會和自由活動,偶爾還組織出門游玩。病房里經常播放著悠揚的輕音樂,護士長瑞秋雖然并不友善,但足夠專業(yè)。從表面上看,那里是精神病人的庇護所,但它外表的溫情脈脈有一個嚴酷的基礎:所有病人都必須嚴格遵照既定的規(guī)則生活,不得反抗或懷疑醫(yī)護人員的意志,否則就會受到電擊甚至切除額葉的"治療"(懲罰)。號稱行業(yè)最優(yōu)秀的護士一付冷若冰霜的嘴臉,機械冷酷的行為舉止令人發(fā)指。時不時的撕扯著患者昔日的傷口,津津樂道地讓他們一遍遍重復心靈受傷的經歷,無端地挑起他們之間的影射與爭斗。
麥克默菲的到來打亂了這一切,他是啟蒙者的化身。他開朗熱情,天性無拘無束,對生活和人群有一種本能的熱愛。最重要的是,他并不把周圍的人當作真正的瘋子,而把他們當成和自我一樣的正常人,對他們有種兄弟般的感情,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們應當和他一樣享受人生。"你們和那些街上的混蛋沒什么不一樣"--這就是麥克默菲對同伴的態(tài)度。所以,他和緘默耳聾的酋長說話,教他打籃球,教大家玩牌賭錢,甚至略施小計,把他們帶領出去進行了一次海上釣魚。
于是我們看到,"瘋人"們的自我意識開始逐漸蘇醒了,瘋人院逐漸出現了生機。最明顯的表征是,他們開始表達自我的意見,開始"提問"了。我們看到,最初一次會議的討論環(huán)節(jié),幾乎是護士長的獨角戲,病人一律沉默,麻木不仁。但之后,他們開始思考自我的生活并提出各種問題,一次比一次熱烈。為了看棒球大賽而進行的兩次投票已經體現了這種蘇醒:第一次,麥克只得到了猶猶豫豫的三票,第二次卻是全票--民眾的民主素質是在民主實踐中提高的。
顯然,麥克的行為惹怒了醫(yī)院。在冷酷無情的醫(yī)生眼里,麥克就是一個"瘋子",就是一個"異類"。他的思想、他的行為簡直不可理喻。在醫(yī)生的邏輯字典里,難道會被一個"瘋子"左右其中嗎不可能。想方設法置他于死地,可惜麥克沒有警覺。
比利遭脅迫自殺的杯具發(fā)生以后,護士長說了一句話:"此刻最重要的,就是回到日常秩序。"于是,瘋人院里,"時間永是流駛,街市依舊太平",病人們照常打牌、賭錢、吃藥,偶爾談起麥克。風波過后,英雄對于民眾,已經成為過去式和茶余飯后的談資。僅有酋長,還在苦苦等待麥克的歸來。然而,他等來的卻是一個被施加腦部額葉手術的、沒有靈魂的麥克。麥克的精神被殺死了,麥克也就隨之死亡了。
精神病的確定標準到底是什么當兩位專家判定麥克到底是不是精神病患者的時候,出現了很諷刺的畫面,一個說他再正常可是,應當放到監(jiān)獄里去管教;另一個則說他病得不輕。院長在這個時候沒有了意見,詢問護士長的態(tài)度,不明白護士長是出于好心還是故意陷害,她認為麥克的病情很嚴重,應當繼續(xù)理解治療。于是,就這樣戲劇性的,麥克被留在了精神病院。這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到底判定一個人是否是精神病的標準是什么我們從護士長的態(tài)度中能夠看出,"道德"是一個很重要的衡量標準,并且她在對病人進行治療的時候總是詢問一些個人保密的問題,暗示著,精神病患者都是道德方面出了問題的人。難道這個標準真的是衡量某人是不是精神病的重要手段
影片最終大個子酋長望著被電擊傷壞了腦子、奄奄一息的麥克心酸不已,帶著他一齊遠走高飛已沒有可能。酋長果斷用枕頭悶死了麥克,再不想讓失去自由的他痛苦地活在這個世界上。他舉起了那個麥克不曾舉起的水箱,重重地砸向瘋人院的玻璃窗。他高大修長的身影在晨曦的微光之中,在灰蒙蒙的天空下的荒原上大步向前,漸行漸遠。
瘋人院依然存在,并且還將存在漫長的時光。然而酋長畢竟代表著一種期望,一種實現夢想的期望,盡管模糊,盡管在寥廓的原野上,他白色的身影只是滄海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