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萬歷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1573-1620年),共使用了48年,為明朝所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萬歷十五年是1587年。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年P于萬歷十五年讀后感5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于萬歷十五年讀后感篇1
黃仁宇用其獨特的視角,將明朝晚年,即萬歷十五年,作為切入口,對這段歷史進行了別樣的解讀,1587年,一個看似平平淡淡的一年,在其中發(fā)生了許多為人們易于忽視的事件。而在黃仁宇眼中,這些事件雖然表面看來無關緊要,但實質上卻為明王朝最終走向沒落,埋下了禍端。其新穎的視角給后人帶來了新的啟示。
縱觀全書,每位人物都力圖轉變,卻最終都被文官體制所束縛,以致明朝發(fā)展在萬歷十五年幾近停滯。書中以萬歷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戚繼光、海瑞和李贄等歷史關鍵人物為代表,著重挑選具備后世參考價值和社會歷史性的事件進行闡述。
受孔子儒家思想的影響,且吸取秦朝重法而短亡的教訓,自西漢以來儒家在各代王朝的地位就直線上升,但治國不能一味只用道德,還需法的約束,所以到明朝就逐漸形成了表儒暗法的治國之道,但道德還是高于法的,從明朝官員遇到不能用法決斷的問題時,則用道德來衡量這一點就能看出。
但當?shù)赖略谏鐣姓急确至刻髸r,就會產生表面上人人追求道德,而私底下人們都為自己謀取私利。海瑞就是典型的范例,官員一邊把他標榜為人民楷模,要人人都學習其精神,一邊卻想把他架空,認為其是個麻煩,從書中“海瑞的死訊傳出,無疑使北京負責人事的官員大大地松了一口氣,因為他們再也用不著去為這位大眾心目中的英雄——到處惹是生非的人物去操心作安排了”就可以看出。
我想《萬歷十五年》之所以能夠在如今,還能受到許多人們的喜愛,是因為它還具有現(xiàn)實意義,人們不僅可以了解這段歷史,還可以從中吸取經驗,對當今生活進行反思和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
關于萬歷十五年讀后感篇2
1587年,在大明帝國的歷史上是稀松平常的一年。這一年沒有大事發(fā)生,一切都如帝國既定的設想一般,嚴絲合縫地運轉著。
然而也就是這一年,在世界史上,西班牙的艦隊已經全部出動征英,一個新的時代正拉開帷幕。
何以明朝在這樣的洪流中停下了腳步,致使后來幾百年間中國的封建社會在風雨中色厲內荏,搖搖欲墜呢?黃仁宇寫了一些小事。
一位充滿創(chuàng)造力卻囿于高墻之內,心灰意冷轉而不問朝政的皇帝;一位位極人臣,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卻中道身故的首輔;一位剛正不阿受人敬仰,但最終調任閑職無法施展的官員;一位革新戰(zhàn)術大勝敵人,卻最終失勢淡出政治的大將;一位言行出格超脫時代,以自我犧牲結束生命的文人。
當我們還相信依靠個人天賦和努力能人定勝天的時候,這些人或身敗,或名裂,擊碎了有關這個朝代的幻夢。勵精圖治與耽于聲色,克己奉公與徇私舞弊,推陳出新與墨守成規(guī),并沒有結局上的區(qū)別。這并非能夠怪罪到個體的身上,而是因為這個時代已經在歌舞升平中日薄西山,走到了它的盡頭。
一個疆域遼闊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管理模式。在政治上以低效率文官集團為核心,在經濟上則以小農經濟為尊,在思想上以改造后的儒家學說作為指導,以道德作為最高準則,對于法度則輕描淡寫,甚至依賴宗教和神秘的力量來維護社會機構的運作,集體無意識的陰影籠罩在這個王朝的上空。
在這樣的模式下,維護穩(wěn)定是最重要的事。為此,這個還沒有意識到世界的格局正在發(fā)生變化的帝國,秉持著慣有的習性,亦步亦趨地遵守禮儀,犧牲少數(shù)群體的利益,驚懼新的技術和新的法則。
物質文明往前發(fā)展,而國家的法律和組織機構不能隨之而改進,勢必發(fā)生動亂。
四海升平的萬歷十五年,暗流已經在潛層涌動。從九五之尊的天子到著書立說的異端,他們的生命走到這一年交織在一起打了一個結,往后再延續(xù)也受到這個結的影響,大歷史亦如是。
讀歷史,探求真相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能做到的只能是以史為鑒。太陽底下無新事,怕只怕當局人眼前迷霧重重。
關于萬歷十五年讀后感篇3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我的感受:那就是被主宰的悲哀命運。我覺得這句話適用于這本書里面的每一個人。
黃仁宇的這本《萬歷十五年》,介于學術與通俗之間,讀起來有如在讀一本小說。他的文字雖然通俗,文筆也不失生動,卻在深入淺出中演繹了深刻的道理,字里行間充滿了微言大義,為中國歷史的研究和寫作開辟了一塊新的天地。每一位閱讀這本書的人都會覺得,原來歷史可以這樣寫,原來歷史是如此的有趣、復雜、豐富,原來歷史人物并不是只有歷史書上才真正靈動、有趣。
讀到張居正時,我感到了世態(tài)炎涼,生前的榮華和身后的悲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當時,張居正搞經濟體制改革,在道德立國的環(huán)境下,試圖改變文官系統(tǒng),以效率代替道德倫理對官員進行績效管理,卻得罪了全體官員,招致死后兩年被抄家。申時行試圖建立和諧社會,希望通過誠意感化官員們道德的一面,使“不肖者猶知忌憚,而賢者有所依歸?!眳s因為立太子一事被迫辭職。海瑞試圖保持執(zhí)政意識形態(tài)集團先進性,卻僅憑一人之理想,干預境內的農田所有權,同時損害了地主和農民的經濟利益,而被迫辭職。戚繼光試圖實現(xiàn)國防現(xiàn)代化,采用現(xiàn)代軍事理念管理軍隊,并且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但是張居正倒了,戚繼光也跟著被革職。李贄主張個性解放、思想自由、提倡功利主義,但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最后選擇了自殺。作為他們的統(tǒng)治者萬歷皇帝,實際上也失敗了,雖然貴為皇帝,他并不自由,他不能出皇宮到各地視察,不能將自己喜歡的兒子立為太子,甚至不能決定死后和自己喜歡的嬪妃葬在一起,于是他三十年不理朝政。
從他們身上,我們清楚地看到,整個明代社會在發(fā)展,但是國家管理系統(tǒng)卻保持原樣,而且一切改革都被視為異端。所以那些歷史人物雖然努力想作出改變,但在整個一成不變的體制面前卻只能碰壁,帝國也就走到了盡頭。
以史鑒今,通過讀《萬歷十五年》,我們了解到,法治與德治在中國自古就是一對矛盾,當今中國正進入社會轉型期,改革所產生的利益的重新分配,需要我們居安思危,時時去撥開安定的表象,看清這個時代的脈絡和架構。這也是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想要告訴我們的,就是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待歷史。不要片面了解歷史的一部分內容,只有這樣我們才知道每個人物與每個朝代又為何會發(fā)展成這樣。
——我們無奈與幽暗,也盡量做到讓幽暗無奈于我。
關于萬歷十五年讀后感篇4
讀完黃仁宇老先生的《萬歷十五年》,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他筆下的海瑞。海瑞是明朝一位清官,最著名的事跡便要屬他向嘉靖皇帝上奏的《治安疏》,然而他卻并沒有像一個尋常的的清官一樣受人贊揚。贊揚者說他清廉正直,為百姓說話。批評者說他古怪、冷僻而執(zhí)拗。海瑞的政治生涯,終歸到底是失敗的,因為他并沒有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或者不如說,他的理想本身在當時就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一個君子何以有志于當官?海瑞說是出于惻隱和義憤。他同情饑寒困苦的流民,也為別人被欺壓而感到不平。在他心目中,出仕做官是為了取得為國家盡忠、為百姓辦事的機會,而不是借官職謀私利。如此看來,他的確是官員中的典范。
海瑞這種精神的本質也和創(chuàng)建本朝的洪武皇帝的治國思想完全一致。然而海瑞所不知道的是,當朝文官們的行事標準就是在上層頒布一個道德標準,而責成下面的人在可能的范圍內照辦,行不通就打折扣。而海瑞卻不懂這種所謂陰陽之道。他憑一己之力即想改變整個社會制度的想法,不免有些草率。
不僅如此,海瑞的個人道德之長,不能補救組織和技術之短,更不能代替周密的考察和詳細的法律。
海瑞對國家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責任感,他也確是一個公正而廉潔的官員,他想讓人民生活更幸福,國家更強大,但因為對當時的問題沒有有效的處理辦法,加上他的操之過急,而干不成實事。他既沒有對情形做過周密考察,又沒有宣布法律的準則,也沒有建立專門的機構去調查案情。僅僅有他自己奮力踐行維護的倫理道德,是遠遠不夠的。明朝是以農民為基礎的農業(yè)社會,缺乏有效的商業(yè)法律和貨幣制度,經濟制度也較為僵硬。想要改變這些,明朝現(xiàn)有的政府機構是沒有能力辦到的,要在當朝力挽狂瀾,就要依靠有力的技術與組織。而海瑞偏偏沒有意識到這點。海瑞以為只要自己以身作則,實行新制度就能改變現(xiàn)狀。
關于海瑞,還有一件小事:海瑞簡樸的屋舍里,掛著的立軸上是“忠孝”二字。這是海瑞畢生的信仰。但只能說海瑞空有信念。海瑞的失敗,在于他不能洞明世事。他一心崇尚著洪武皇帝的制度,卻不知制度早已在潛移默化地改變。他用自己的是非標準衡量著一切,卻不知道這標準早已失效。最終,海瑞也對官場,對政治死了心,在貧寒困苦中離世了,想必他的心里,也是充滿了苦澀與不甘的吧。
關于萬歷十五年讀后感篇5
李贄,自相沖突的哲學家,其內心的劇烈矛盾在書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樣的矛盾也帶給他悲觀的心態(tài),甚至在去世前寫下了“七十老翁何所求”的詩句,或許這樣悲觀的心態(tài)也是導致他在獄中自殺的原因。
李贄內心自相矛盾的一個體現(xiàn)是在1587年他完成了一切對于家族的義務之后,次年即落發(fā)為僧。李贄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之下長大成人的,因此他一直是儒家的信徒。而儒家思想要求人們五德,即仁義禮智信,因此李贄一直肩負著家族的重任。而人們的家族觀念之所以如此之重,是因為一個家族世代務農,單指望著能有一個走上仕途的能夠光耀門楣,有這樣一個念想,這個家族在幾代之前就開始苦心經營,爭取創(chuàng)造出一個好的經濟條件。還是馬克思老爺子看得清楚啊,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之后才能供孩子讀書,科考,中榜,做官。
所以我們看到紅榜上的一個名字,其背后往往是一個家族幾代人的努力,那么你不肩負起家族重任,對得起誰呢?然而做官,就一定有他們想的那么光鮮嗎?之前已經提到過多次,本朝的官員們被限制在嚴格的道德框架中,可以說是被簡樸了。就李贄那點俸祿養(yǎng)家都困難,他還得教書補貼家用,可以說做這個官就只是有一個虛名而已,就這個虛名,也足以使他陷入無數(shù)的糾纏中無法自拔。
而李贄,這個哲學家,追求的是獨立之人格,又怎會甘愿被世俗糾纏呢?于是,在姚安府任期到達之后,正值官運亨通之際的他毅然退休,在履行完對家族的義務之后,李贄便落發(fā)為僧。家族的反對聲越大,他的反抗就越激烈。
不過李贄自相矛盾就在于他既然已經遁入空門,卻并沒有看破紅塵。他的妻子去世后,李贄為此頗為神傷,寫了很多詩來悼念亡妻,他還告誡別人,家里如果有親人,千萬不要落發(fā)為僧。忽然想起在一期《爸爸去哪兒》中,陳小春聽到兒子Jasper說“我不要爸爸變老”之后的潸然淚下,梁詠琪當媽媽之后擱下了自己對于極限運動的熱愛,我也想起了中興程序員被裁跳樓后妻子的撕心裂肺。我們每個人都不是一個人,我們的身后有許多人需要我們來遮風擋雨。
所以才會有很多中年人感嘆不敢生病,活著如此之累卻依然咬牙前行,因為我們從來就不是為自己而活,即使看起來已經山窮水盡,想想家人,為了他們,也請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