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十五年讀后感7篇
《萬歷十五年》是一出悲劇。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反抗和掙扎,但迫于環(huán)境,他們最終一一失敗。失敗的不是他們,是明朝,是時代,是萬歷十五年的所有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娜f歷十五年讀后感7篇(精選),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篇1
在上高中的時候就常聽老師說起《萬歷十五年》,讀完《萬歷十五年》,你會發(fā)現(xiàn)在近代中國發(fā)生的許多事情都是可以預見的,中國近代的衰敗與腐朽,懦弱與自大,無疑可以從《萬歷十五年》中品味出來。
萬歷十五年,這一年平淡無奇,和歷史上絕大多數(shù)的一年一樣平淡,但就在這平淡無奇的一年中,發(fā)生了很多細枝末葉的且極容易被忽略的事。這些事,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jié),但實質(zhì)上卻是發(fā)生大事的癥結(jié)所在,也是將在得以掀起波瀾的機緣。在這一年中發(fā)生的事為將來孕育了禍根。
萬歷皇帝在剛剛9歲的時候就登上了皇位,一成不變的生活,重復的事情,不變的禮儀,令年僅24歲的萬歷皇帝心生厭惡,權(quán)力被束縛,行動言語都受到約束,仿佛一個提線木偶,無法自主。萬歷皇帝的一生處于不斷的被束縛中,萬歷皇帝也想做一個好皇帝,但朝堂上的寸步難行,一成不變的生活令萬歷喪失了信心與激情,到了后期萬歷的做法是無為而治,不在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管理國家事務。在這個國家治理體系中,沒有絕對的權(quán)威,即使你是皇帝,很多事情也是不能做的。
在多年學習中,我們都接受了這樣的觀念:封建集權(quán)統(tǒng)治在明清空前強化,皇權(quán)至高無上。但是在萬歷皇帝身上,我們似乎看到了皇權(quán)的旁落或者弱化。尤其在立儲這個問題上,萬歷皇帝前前后后奮斗了三十幾年,終也沒有實現(xiàn)立他最寵愛的皇三子常洵為皇太子的夢想。
萬歷皇帝是可悲的,他曾竭盡全力想做一個好皇帝,一個好君王,可是文官集團勢力的強大,讓萬歷皇帝寸步難行,作為一個皇帝,他是可悲的,作為一個君王,他是不合格的。在僵硬的體制下,萬歷皇帝似乎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象征,在祭祖大典上作出正確的禮儀與行為,在朝堂上只需要同意文官集團的奏折,在萬歷皇帝的身上我們似乎看不到像秦始皇的唯我獨尊,看不到唐太宗的不可一世,皇帝似乎成了一個文官集團為了統(tǒng)治國家而推出的傀儡,寸步難行的萬歷,無法作為的的萬歷。在這段歷史中,我無法說明誰對誰錯,只有一聲嘆息。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篇2
萬歷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歐洲歷史上,正是文藝復興和地理大發(fā)現(xiàn)的時代;而在中國,在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發(fā)生了若干為歷史學家所易于忽視的事件。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jié),但實際上卻是以前發(fā)生大事的癥結(jié),也是將在以后掀起波瀾的機緣?!痹跉v史學家黃仁宇的筆下,我們開始了一場難忘的大歷史之旅……
固步自封的年代,一切試圖革新的傾向,都是不合時宜的,一切企圖在虛偽而又被認為是萬能的道德之外發(fā)展法治的觀點,都是異端邪說。于是改革家空有抱負而鮮有實踐之機,變革在重重困難中或夭折,或走樣;道德純正的人盡管其行為獲得了統(tǒng)治者的贊賞和平民的欽佩,卻難以獲得效仿——無人想去發(fā)揚和繼承其高尚品質(zhì)。對他們來說,陽奉陰違,道貌岸然所帶的,比這虛名要現(xiàn)實和功利的多;真正的時代思想者只能在被打壓中度過一生。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學說沒有付諸實踐的可能,“他就只好把它美術(shù)化或神秘化”。
一個年輕的、曾經(jīng)試圖勵精圖治的君主,在諸多程式阻礙下,只能循規(guī)蹈矩,延續(xù)枯燥。他并不甘心:也許出于負氣,或者是無奈的消極反抗,此后(1587年)很多年,眾臣再也很難輕易見到他出席各種儀式——漫長的怠政在明王朝的歷史軌跡上延續(xù)。從他觀賞中官擲銀取樂表明,“一個喜歡活動的人具備著充沛的精力,但又無法用之于做出積極的創(chuàng)造”。他的壯志,他的宏圖,已是歷史云煙,難以再續(xù)。立,何其難也,而破,也是千難萬難。
“在按著固定節(jié)奏流逝的時光之中,既缺乏動人心魄的事件,也缺乏令人企羨的奇遇?!痹诎惨莸墓饩爸?,守成名正言順的成為單調(diào)生活的旋律。于是,一切變得不那么重要,一切似乎可以無所謂。安逸,足以造就肆無忌憚的不思進取。在平淡無奇的格式生活中,枯燥成為了年輕君王的必修課。他的苦悶,乃是歷史的悲劇。
世界上有一種人,他們的品德可謂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但卻鮮有人會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八麄兇蠖嗷钤诠俜降男麄骱推矫竦姆Q贊之中。他們的信條和個性使他們既被人尊重,也被人遺棄。這就是說,他們雖然被人仰慕,但沒有人按照他們的榜樣辦事”。就如很多人希望別人皆雷鋒,卻很少考慮自己也應該那樣無私。他們只是“可以和舞臺上的英雄人物一樣,在情緒上激動大多數(shù)的觀眾”,卻無法引起公眾行為上的追隨。海瑞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具有強烈的道德和社會責任意識,他的一生體現(xiàn)了一個有道德教養(yǎng)的讀書人服務于公眾而犧牲自我的精神”。他嚴格要求自己,也同意嚴格要求別人。于是他的所作所為,令各方面感到為難和糾結(jié)。萬歷十五年,歲暮天寒,“海瑞的死訊傳出,無疑使北京負責人事的官員大大的松了一口去,因為他們再也用不著為大眾心目中的英雄——到處惹是生非的人物去操心做作安排了”。
人們總是喜歡將自己打扮成道德標桿,高尚莫比,嚴以待人,卻無法嚴以律己,甚至寬以待己;相應的,同時他們也就把自己當作道德監(jiān)督者,實踐總是別人的事,而他們只需對此指手劃腳,品頭論足。因而他們總是正確,別人多少——如果不是總是的話——有錯。明朝歷史上,就有一位這樣的人物——張居正?!皬埾壬孕胁灰唬麧M口節(jié)儉,但事實證明他的私生活極其奢侈”。據(jù)說張居正大人的官轎,32人抬著(按當時禮制皇帝也不過16人規(guī)模),約有50平米,分為會客室和臥室,全套明式家具,還有個獨立衛(wèi)生間。轎四周有圍廊以供觀景怡情。這位節(jié)儉的倡導者,以圣賢自居的張居正,竟如此口是心非!
在作者看來,“中國二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治,至明代而極,這是一切問題的癥結(jié)”。在人類文明發(fā)展歷程中,道德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它促進人類共同行為準則的形成并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它。但是將道德——一成不變的道德準則——作為萬能的手段來調(diào)控社會的一切問題,則是荒繆的異想天開。道德必須被遵守和實踐,乃至被信仰,否則便是虛偽的。然而缺少制度的規(guī)制和約束,在功利主義——毋庸質(zhì)疑,我們大多數(shù)人是這樣的——作用下,道德就很難突破停留在口號和宣傳中的困境,成為難堪的所在。而法治,則彌補了道德的缺陷,從而“使人類的行為服從于規(guī)則之治”(富勒語)。法治應當成為一種公眾信仰。而正如蘇力教授所認為的那樣:“這里所說的信仰并不是一種言詞上的表白,一種決心,而必須是一種身心的投入;而且由于法律是一種社會的全民的事業(yè),因此對法律的信仰甚至也不是某個或某些個體的心靈活動,而是整個社會的實踐顯示出的對法律的尊重和倚重?!?/p>
當前,中國正處于法治建設(shè)和社會改革的關(guān)鍵時期,書中對歷史的反思,以古為鑒,今人未嘗不能得到若干啟示,“給中國留下一個天翻地覆、徹底創(chuàng)造歷史的機緣”,創(chuàng)造法治歷史時代的機緣。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篇3
大風起于青萍之末!
這本書的網(wǎng)上評價是相當高的,或許由于幾十年國內(nèi)的傳播,其中的一些觀念已經(jīng)間接或直接影響我們,或通過影響相關(guān)史學文章進而潛移默化影響我們。讀的時候,沒有那么強的新穎、覺得與眾不同的觀念。當我看完書,看到后面關(guān)于成書的介紹,我想大概是八十年代時候,書中的那些說法相較于傳統(tǒng)較為突破人們對史學文章的認知。但,今天,可能由于其影響通過我身邊的老師、或讀物直接與間接影響著我,就沒有了眼前一新的感覺,或許這正是其偉大之處吧。我沒有去探查八十年代時候人們的歷史觀念是什么樣的,不能站在那個時代而以今天的視角來評價是不合理的。
作為一本暢銷書,自然可讀性是其第一要素,要兼顧可讀性,自然史學的嚴謹會有所欠缺。但是,wr如果僅僅是枯燥客觀的描寫,又有幾分精神能夠讀下去。文章包含了作者帶感情的理性分析,也給我們開拓了一種眼界,畢竟假如是枯燥的描寫不見得我們就會去思考。作者的大歷史觀,我總結(jié)為分析背后的制度及根生蒂固的道德,而把而人看作在歷史的車輪面前無抵抗之力。對于背后的道德、法律分析是深刻的,我比較認同的。
但是,作者似乎給予了歷史人物更多同情,尤其是萬歷、申時行,這點我是不太茍同的。在書中,他們是制度、根生蒂固儒家的受害者,有種心有余力不足的感覺。歷史的興衰更替確具有周期,每個人均會在其中深受影響。但是,我對萬歷的態(tài)度確是批評的。不論這么樣從內(nèi)心去,萬歷是不值得同情的。萬歷的不作為,消極怠工不值得同情。生活中誰不又遭受著痛苦呢?我更喜歡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樂觀、拼搏態(tài)度。對于申時行,作者予以了他那折中調(diào)和、熟悉人性陰陽的贊美,在我看來,身處要職,如不夠強硬,是難以改變現(xiàn)狀而有所進步的。在世上,只有你什么都不做才有可能受到別人的最小非議。既然如此,就應為了正確的事情而不顧他人看法。對于身居要位,處事顯示溫和又為哪般。為人謙恭是應有之義,但做事應有堅定與不讓步的原則、立場。在歷史的進程中,我更喜歡強勢人物張居正。雖然身上有有那些黑暗面,但強勢更能反應一種改變精神。
最后,大風起于青萍之末,人生何嘗不是,看似簡簡單單的萬歷十五年,何嘗又不是我們看似平平淡淡的每一天。幾十年后,我們走到的地方,都映射著我們身上一直以來的影子。正如這個帝國,一直為其固有的道德與法律、文官系統(tǒng)的牽累,終將走向衰落。而,我們身上的懶惰、得過且過,也在不斷的在無意中束縛著我們。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篇4
《萬歷十五年》共七章其中就有專門一章描寫海瑞,標題是《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這既是該章的標題,更是黃仁宇先生對海瑞的真實評價。一方面認為海瑞行為處事古怪,與時代發(fā)展不符;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認他是明朝的模范官僚。雖然海瑞從政二十多年的生活,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糾紛,但他的一生體現(xiàn)了一個有教養(yǎng)的讀書人服務于公眾并犧牲自我的精神,并且自己也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傳統(tǒng)倫理道德。
在我看來,在海瑞的身上體現(xiàn)出了以下的特質(zhì):
一是對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信仰和敬畏。作為一個在圣經(jīng)賢傳培養(yǎng)下成長的文官,海瑞保持著對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極大信仰。始終用儒家倫理道德的核心忠孝要求自己,時刻審視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也正是這種強烈地信仰,讓他內(nèi)心對傳統(tǒng)倫理道德保有敬畏之心,認為傳統(tǒng)倫理道德是神圣的,必須得到不折不扣的執(zhí)行。
二是言行如一,說到做到??梢哉f海瑞是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實踐者和踐行者,海瑞不能相信治國的根本大計是在上層懸掛一個抽象的、至善至美的道德標準,而責成下面的人在可能范圍內(nèi)照辦,行不通就打折扣。明朝官員的俸祿極低,甚至連基本的生活水準有時都難以維持,但海瑞欣然接受,
他官至二品,死的時候僅僅留下白銀二十兩,甚至不夠殮葬之資。
三是原則性極強,執(zhí)行規(guī)定不打折扣,不論人情事故?;仡櫤H饛恼嗄辏瑢Τ晌囊?guī)定執(zhí)行地不折不扣。任浙江淳安知縣時,嚴格執(zhí)行欽差大臣的儉樸規(guī)定,致使欽差大臣不入淳安;任南直隸巡撫時,嚴格執(zhí)行官方限制大戶過多占有土地的規(guī)定,強迫自己的救命恩人徐階退田十幾萬畝。
四是精細入微的人文關(guān)懷和生活閱歷。文章中提到海瑞審理一起因殺人案件。該案案情是妻子的哥哥前來索取欠款,之后與丈夫發(fā)生扭打,進而失手將丈夫推入水塘淹死。為掩蓋真相,丈夫的尸體被哥哥沉入水底。恰巧案發(fā)前有一朋友極其仆從在他們家住宿,知道這件事后不敢聲張。后經(jīng)鄰居報官,至此案發(fā)。經(jīng)初審認定,此案是因奸而致謀殺。例如是死者的妻子與這位朋友必有情,不然,何以偏偏在這位客人到達的那天,丈夫突然喪命等等。后經(jīng)海瑞審查后發(fā)現(xiàn)多處疑點,認為此說法從情理上講不通:一則妻子與她的丈夫生有二子一女,決不會如此忍心;二則這位朋友家境一般,且早已娶妻,最多成為此人的小妾;三則若真有此事,那也應當是參與密謀的人越少越好,為何要牽扯上這位朋友的仆從。正是由于海瑞細致入微,注重情理,促使一件冤案得以昭雪,無辜的人免受凌遲之苦,也還了多人以清白,避免了司法體制蒙受冤屈。
自己從檢7年,從事過公訴、監(jiān)所檢察業(yè)務工作,接觸過律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服刑人員及其家屬等形形色色的人,也從法學生轉(zhuǎn)變?yōu)閳?zhí)法者。自己也在不斷的思考,應具有怎樣的素養(yǎng)才是合格的檢察官。至少從海瑞身上,找到了部分答案。
一名合格的檢察官,要有高度的自信。這種高度自信源于對自己能力的認可,但更重要的是來源于對自己所從事職業(yè)的認可。只有對自己從事工作的高度自信,對自我價值的充分認可,才會激發(fā)我們從事工作的熱情與信心。海瑞作為一個孤獨的斗士,一個人在踐行著那些紙面上而實際上大家都不再相信的倫理道德,試想如果沒有強烈的自信,他能堅持下去嗎?或許我們的待遇比不上別人,但并不由此就否定我們工作的崇高性;或許我們?nèi)粘,嵥?,但并不由此就低估工作的重要性?/p>
一名合格的檢察官,要時刻保持對法律的信仰和敬畏。檢察官作為法律人,作為執(zhí)法者,應當對法律有著崇高的信仰和敬畏,也只有這樣我們的法治才有前途。這也要求我們要加強對實體法的理解和把握,對程序法的程序自覺和程序自信。當前存在許多執(zhí)法不規(guī)范的問題,法律也存在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我們應當有著堅定的法律信仰,保持著一顆積極向上的心,做到嚴格執(zhí)法、規(guī)范執(zhí)法。
一名合格的檢察官,要具備人性執(zhí)法,以人為本的思維。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我們與犯罪分子不是敵我矛盾,在辦案過程中不能簡單地粗暴辦案,應當更多的進行換位思考,用我們的真心去體會犯罪分子,讓犯罪分子感受到法律的溫情。
一名合格的檢察官,要有良好的職業(yè)素能。當今時代,處于信息爆炸的時代,法律也在不斷變化和修改,作為一名執(zhí)法者必須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zhì)和業(yè)務水平,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職業(yè)素能,確保執(zhí)法過程實現(xiàn)社會效果、政治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機統(tǒng)一。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篇5
《萬歷十五年》的作者黃仁宇先生在這本書的末尾寫到:“由明朝可以向后倒推到其它各朝,主要原因還是受亞洲大陸天候地理關(guān)系的影響?!边@就是作者從大歷史觀的角度得出了的歷史結(jié)論。
當歷史的問題牽扯到地理環(huán)境時,似乎一切已經(jīng)注定。氣候天決定,文化隨之產(chǎn)生,歷史的大環(huán)境也就矗立在那里了。那么,在既定的環(huán)境中,歷史人物又該如何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實現(xiàn)時代賦予的偉大使命呢?在《萬歷十五年》中,作者通過幾個不同人物的故事串聯(lián)起明朝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多個方面,比如張居正、申時行、戚繼光。
寫到張居正這一章的時候,作者擬定的章標題是——世間已無張居正,也就是說書中闡述更多的是他的落寞和跌入谷底之后朝局的變化。何以一代內(nèi)閣首輔身前地位顯赫風光無限,死后被鞭尸,被抄家?也許,從他的一生,我們可以更清楚的理解社么叫物極必反?;钪膹埦诱偸腔孟霊{借一己之力來改變一個國家的發(fā)展,他的威嚴、權(quán)利和智慧不僅在小皇帝身上展現(xiàn)出來,也籠罩在整個朝野。他想當皇帝嗎?其實不見得,從他不遺余力的改革賦稅,在全國范圍內(nèi)推行一條鞭法來看,他也許真的希望這個國家能在他的努力之下蒸蒸日上。只可惜他太相信自己的力量,而忽視了一個事實,推動歷史的發(fā)展不是一個人的事。他自身就處于明朝這樣一個文官體系當中,當他把所有文官擺在他個人的嚴格監(jiān)視之下,憑個人的標準加以升遷或者貶黜的時候,就打破了整個體系的平衡。
在當時明朝的大環(huán)境中,張居正站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度,心中可能有這樣的獨白:“萬人阻擋又怎樣,權(quán)利會幫我達成所愿?!彼活櫿麄€歷史環(huán)境的力量,不考慮文官系統(tǒng)里其它人的想法,一意孤行,希望通過明確而堅定的態(tài)度處理公務,最終的結(jié)果歷史給出了答案。當他孤獨前行的時候少有人真心實意的成為他的同伴,當他死后大部分人對他群起而攻之,表達不滿。
申時行同樣作為明朝首輔,并不如張居正那樣“有名”。他深知自己處于怎樣的一個環(huán)境中,沒有鋒芒,更談不上畢露。在很多事情的處理上,他更愿意成為和事佬,不觸動誰就會相安無事。作為張居正首輔之位的下一任,他看到了前任處事風格之后的下場,因此他不會去重蹈覆轍。
除了厲害關(guān)系讓他沒有做烈士的決心外,他對環(huán)境有著更深刻的理解。他認為,在既定的系統(tǒng)中,身為首輔也只能按照整個系統(tǒng)中的共同意志辦事,能夠恰如其分的調(diào)和其中的矛盾,并對大家起到感化和領(lǐng)導的作用才是首輔的角色需求。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在任職期間他努力的穿行在百官和皇帝之間,盡量的平和政治波瀾,希望憑借“誠意”建立起信賴,通過恕道期望事情朝著好的方向發(fā)展。從當時的大環(huán)境來看,申時行的做法并不是沒有道理的,但歷史并沒有給他太多的時間,大明更不會。對待一個岌岌可危的病人,張居正的猛藥行不通,申時行的小米粥同樣沒有用。
除了通過兩位明朝首輔來闡述自己的大歷史觀,《萬歷十五年》的作者黃仁宇先生還煞費筆墨的寫了這位一代名將戚繼光,很明顯他是偏愛戚將軍的。在書中作者寫到:“我們的帝國不允許也沒有能力作全面的改革,只好尋找出一種妥協(xié)的辦法來作部分的修補。戚繼光的天才在于他看準了妥協(xié)之無可避免,而他的成功在于他善于運用技術(shù)調(diào)和各式各樣的矛盾?!逼堇^光沒有像張居正一樣超脫于環(huán)境之外,自負的以為自己可以搞定一切,而是靈活的適應環(huán)境,斡旋在各種關(guān)系中。也沒有像申時行一樣“看透”了環(huán)境,將希望寄托在所謂的“誠意”上,而是依據(jù)環(huán)境采取了必要而可行的措施。他嚴格練兵,創(chuàng)造的各種戰(zhàn)術(shù)雖不先進也多有弊端,但是符合當時的軍隊人員構(gòu)成和經(jīng)濟技術(shù)水平的。
從明朝整個大的歷史環(huán)境來看,似乎戚繼光對環(huán)境采取的措施更值得推崇。其實,未定。除了由于地理環(huán)境所造就的歷史環(huán)境之外,每個單純的個體也處于自己的小環(huán)境中。試想一下,如果戚繼光處在張居正的.位置難道就不會通過權(quán)利鐵血施政嗎?如果申時行只是一方將領(lǐng)他是否會摒棄猶豫不決膽小怕事呢?如果張居正處于首輔之位時和申時行一樣看到了前任的不幸,說不定也會小心翼翼,忐忑前行。再往前推,除了職位環(huán)境的不同外,每個人生活成長的環(huán)境也不同,形成的觀念和理念也不同,所以就算歷史倒退,試圖去尋找一種周全的做法改變明朝的的結(jié)局也是不可能的。
所謂“讀史使人明智”,如果非要問我《萬歷十五年》這本書看完之后有哪些啟示和借鑒,我想說的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比以上人物平凡很多的普通人,成長的時代也不同,處事之道是借鑒不來的。但是,看待事情的寬容度可以更高一些,不要總拿中國和外國比較,歷史都說了,地理環(huán)境決定了很多的不一樣。不要看到某種行為之后就說三道四,你不是別人,你看不到別人的小環(huán)境。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篇6
《萬歷十五年》是我寒假讀的第二本書,第一本是《紅樓夢》,我在讀完《紅樓夢》之后,不知道該怎么評價這本書留給我最初的印象,我覺得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微妙而復雜,而更多的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礎(chǔ)上。而讀罷《萬歷十五年》,我又不得不為黃仁宇深刻的思考所觸動,中國社會的管理過多的依賴道德而不是法制,這哪僅僅是明朝所特有的呢?殊不知,在接下來的清朝一直到如今,社會上都不可避免的存在著或輕或重的管理問題。
《紅樓夢》是小說,盡管有許多內(nèi)容是虛構(gòu)的,但是毫無疑問,小說的情節(jié)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礎(chǔ)上的,是生活的再現(xiàn)與升華,所以里面大部分內(nèi)容可以作為我接下來論述的憑據(jù)。
余秋雨在《千年一嘆》中提到過:中國人將過多的精力放在處理人際關(guān)系上。這一點在《紅樓夢》里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蛘哒f《紅樓夢》當中的人物關(guān)系是建立在這樣的事實面前展開的,隨便舉一兩個例子,比如黛玉剛進賈府,一個“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一方面反映了黛玉的心思縝密,深諳人情事理,但更反映了在當時社會上人與人交流與相處存在的一種隔閡;又比如眾人討賈母的喜歡,潑辣的王熙鳳、“佛爺”似的王夫人、正經(jīng)而又嚴肅的賈政還有那寶玉這些自不用說,單說賈母給寶釵慶生辰請邢夫人、尤氏和惜春,一個“不敢不來”已經(jīng)將倫理體系的大家長所具有的威懾力體現(xiàn)出來。
《紅樓夢》里面還體現(xiàn)出了一種強烈而又自然的“臉面觀”。在《紅樓夢》當中,我們能經(jīng)常聽到婆子罵丫環(huán),或是主子罵奴才,而其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詞就是“上了臉了”,畢竟在奴才或是丫環(huán)的心里,臉面與身份是對等的?!吧狭四樍恕保鋵嵰环矫媸怯捎谏矸輰λ四樏鎯r值的內(nèi)心的不認可,而另一方面是對臉面的有無并且多少與地位的直接掛鉤深表贊同。
以上所詳述的身份、臉面都是建立在儒家道德的基礎(chǔ)之上的,而賈府被抄家,同樣也是由于道德,即在道德層面上社會的不認可。而賈家在道德上的失敗,歸根仍舊是道德治家的的缺陷。
由家上升到國,這種問題就更加深刻并且以新的形式地暴露在社會管理層面,這在《萬歷十五年》中有較為詳盡的敘述。
在《萬歷十五年》中,黃仁宇以歷史上極其普通的1587年切入,從波瀾不驚的表面深入剖析了時代背后涌動的暗流,而這股暗流,即社會的發(fā)展與傳統(tǒng)的文官制度之間的矛盾,即將浮出水面。作者在《萬歷十五年》中分析了這種文官制度的“頑固性”(姑且稱之為頑固性)。盡管有身體力行,得到皇上支持且努力想變革,更確切地說,改善各種制度的首輔張居正,但是以一己之力對付“全天下的讀書人”,結(jié)局可想而知,并且由于張居正侵害了文官集團的利益,最后死后落到身敗名裂的下場;盡管有清楚地認識到文官的雙重性格,并且努力地折衷調(diào)和的申時行,但是作為首輔的他,承擔著文武百官的表率以及與皇帝最親密的大臣雙重身份,一旦不能夠履行好其中之一尤其是前者,他將自然為統(tǒng)治者或大臣所不容,所以在最后他對立儲的立場被公布之后,自然而然地為百官踢出。以上兩位首輔一則自起爐灶,希望行政效率的提高,卻適得其反,由于嚴厲的政策導致的高壓氣氛最終使文官集團破裂;二則從中調(diào)劑,恕道待人,來補救文官之間的空隙,但是單單純粹的補救永遠也挽不回這座欲塌的高樓。他們都希望憑借自己的力量試圖來挽救這個搖搖欲墜的帝國,然而文官制度像固執(zhí)的一頭沖向懸崖的牛,雖然這種制度已經(jīng)愈發(fā)暴露出它的弊端——財政無法得到有效利用,軍備的效能極低,腐敗問題嚴重……國家處于這樣的困境之中,但是只要人民能安分守己,這種得過且過的日子,文官們并不準備拒絕。
宋朝的這種文官制度的思想基礎(chǔ)是建立在“四書”上的,而“四書”則是這一個龐大帝國的圣經(jīng)。“四書”被千千萬萬的讀書人所誦習,朝廷通過科舉制度選出優(yōu)秀的“‘四書’學習者”,組成文官集團,而大大小小的文官,他們所共通并且共同恪守的信條就是“四書”的訓示。毫無疑問,一個人并不可能時時刻刻恪守這些信條,縱然有也不會被時代所接納,舉出海瑞的例子,海瑞在大部分的人心中是一代清官,沒有錯,他一生為官廉潔,死后只留下白銀20兩,他是令人尊敬的,但這也恰恰反映了文官集團并不是一個團結(jié)的共同體,相反的,內(nèi)部才會出現(xiàn)像海瑞這樣的道德模范。說海瑞是道德模范,是因為他也是文官制度的產(chǎn)物,并且擁有恪守所有道德準則的信念與勇氣,但也正因為如此,他為官時并不被大家所喜歡。最初制定這一信條的統(tǒng)治者,希望依賴這文化的傳統(tǒng)來維持和運轉(zhuǎn)整個國家,但是這種文官制度隨著時間慢慢變質(zhì),而變質(zhì)的原因,便是因為人具有陰陽兩個不同的方面同時又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復雜性,而僅僅憑借儒家一些簡單、粗略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無法有效實行的原則來束縛人從而實現(xiàn)國家的長治久安。
還有一樣事物能夠彌補以上所有的不足,那便是法律。如果百官恪守的是法律而不是簡單的信條,那么這個國家的發(fā)展?jié)摿€很大,但情況并不是這樣,法律并沒有成為國家被治理的依據(jù),相反地,法律在這個帝國的體現(xiàn)簡單而又粗略,一些簡單的民事糾紛只是由鄉(xiāng)間的仲裁來判定,只有刑事案件由官府審理,而官府對于這些案件都有固定的規(guī)則,如“殺人償命”等等。而導致這一情況產(chǎn)生的原因,其一是由于我國幅員遼闊,整個帝國實質(zhì)上是由大大小小的鄉(xiāng)村集合起來的集合體,所以如果以法律為本,實際運行中就會遇到操作繁瑣、耗費大量時間與精力等問題;其二是因為現(xiàn)行的法律制度是為文官制度服務的,司法從屬行政,那么政府的統(tǒng)治便可以實現(xiàn)一元化,歸根結(jié)底,這有利于鞏固文官的統(tǒng)治地位——這也就是文官的雙重性格,即表為公仆實為主人。所以,帝國的一點燭光并不能帶領(lǐng)這個帝國走出黑暗。
然而,并不能就這樣否定文官制度存在著巨大弊端,畢竟,它曾作為治國的政策并且取得不錯的效果,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那么這種制度的維持,必定是再也不能為時勢所容許,但是許多社會管理問題依舊會存留。
文官制度的實質(zhì)即為道德治國,回歸到《紅樓夢》中賈府抄家事件,其中的皇上并不曾正面出現(xiàn),但我們不難感受到,皇上的喜怒決定著賈府的榮衰。試想元妃省親之時,家父是何等的榮耀,但在道義上被皇帝否決之后(這一點不難從西平王在轉(zhuǎn)達的皇帝旨意:“賈赦交通外官,依勢凌弱,辜負朕恩,有忝祖德,著革去世職。”),家族很快便衰敗了。豈止是賈府,社會上所有家庭都處在這樣一個風雨飄搖的處境之中。這不難反映在人治社會中,財產(chǎn)權(quán)無法得到保護。反過來說,就是家庭需要法律與契約的保護梅因在其著作《古代法》中提到:”所有社會的進步運動,到目前為止,都是一個‘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倍鴱牟黄降鹊狡降龋瑥牡燃壷贫鹊狡降绕跫s,正體現(xiàn)契約精神即法治精神。從《紅樓夢》中體現(xiàn)出的“家”的困境,到《萬歷十五年》中體現(xiàn)的“國”的困境,我們不難看出道德立家與立國的弊端。由此,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以依靠道德為主要途徑來感化他人的道路上,而應該加強法制建設(shè),利用法律進行社會管理,必將促進整個社會的發(fā)展。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篇7
在書中的這些人,好像身上都帶著枷鎖,像一個個被固化的靈魂,不知疲倦地想沖破牢籠。最后的結(jié)果,都是郁郁而終。其實處于那個年代的每一個人,都處于巨大的漩渦之中,掙扎不開,逃離不了。那個旋渦叫道德。但是今天我們理解了其中的精微奧秘“因為我們的帝國,在體制上實施中央集權(quán),其精神上的支柱是道德。”最大枷鎖的所有者,是這個帝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
皇帝在世之日預筑陵墓,在明朝有洪武,永樂,嘉靖,萬歷也是其中一位。但不同的是,萬歷帝的陵墓開始修建的時候,他還不足二十歲?!叭f歷所巡視的為自己預筑的陵墓動土于1584年的夏天。這一項巨大的工程微妙地體現(xiàn)了把皇帝不當做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而把它當做一種機構(gòu)的看法。萬歷皇帝缺乏堅強的意志和決心,但并不缺乏清醒和機靈的頭腦,然而他竟欣然接受了這種精神上的活埋?!边@才是他真正可悲之處。“他朱翊鈞生前有九五之尊,死后被人稱為神顯宗皇帝,而幾百年后他帶給人們最強烈的印象,仍然是命運的殘酷?!?/p>
而他的兩任首輔兼老師儼然是兩個極端,張居正鋒利,申時行圓滑。無論是鋒利還是圓滑的處事風格,目的都是為了萬歷朝堂的穩(wěn)固。可惜,歷史悠久的文官制度所帶來的弊端,以道德代替法律,終究讓他們所做的一切都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張居正死后被他一手培養(yǎng)的皇帝批判,后人也顛沛流離。申時行也不得善終,無法功德圓滿。拋去他們首輔的身份而言,精通儒學的他們,將忠君做到了極致。萬般皆下流,惟有讀書高。如果我是張居正,如果我在1584年還活著,我一定淚流滿面。身為讀書人,寧可枝頭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風中。他所有讀書人的高傲,和自己向往的君子之風,在萬歷皇帝的猜疑中,灰飛煙滅。可是人間再無張居正,人間再無申時行。
這一切的源頭,是當年暗流不斷的朝堂,更是綿延了幾千年的文官制度。海瑞就是這一制度下最具代表的人物。他是個清官,毋庸置疑。但清官不是萬能的。他清廉、節(jié)儉、不畏權(quán)貴、不屑與官場的腐敗之風為伍,這是從小接受的儒家教育的結(jié)果。他將道德視為至高無上的準則,甚至在判案過程中依舊秉承著道德原則?!八皇且揽繌娪辛Φ臋C構(gòu)而只憑個人的判斷去裁決為數(shù)眾多、頭緒紛繁的爭執(zhí),其是否能一一做到合情合理,無疑是一個極大的疑問?!彼麜?,毋庸置疑。這并非是他個人之錯,政府不用技術(shù)和經(jīng)濟的力量扶植民眾,而單純依靠政治上的壓力和道德上的宣傳,結(jié)果只能是事與愿違。而遏制法治的成長發(fā)育,以抽象的道德代替法律,是極為危險的一種方式。海瑞以一己之力想對抗整個文官集團,甚至在他被免官之時說“舉朝之中,皆婦人也?!敝粫鳒p他同僚對他的同情。他算是整個文官之中的一股清流,但消失太快。想想三百年后的中國,其實三百年后的中國所承受的苦難,從這里都可以看見。
書中的李贄,是個不拘于世俗的思想家。他的《焚書》《藏書》驚世駭俗,他本人也同樣讓人后人褒貶不一。他入了佛門,卻不守僧規(guī)戒律。仿佛這時間沒有一條世俗的看法可以阻止他思索人生的真諦。可他本人又是極悲觀的一個人。他關(guān)于中央集權(quán)的想法十分先進,類似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從這一個小小的觀點來看,當時明朝與英國還是可以比上一比的。但是僅存一點點的思想也在官府的壓制下消亡了。李贄的行為讓我心生厭惡,也不愿在他身上多費筆墨。
萬歷丁亥年的年鑒,是為歷史上一部失敗的總記錄。而我對這本書傾注的心血和嚴謹?shù)臍v史態(tài)度,著實令人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