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十五年滿分讀后感
萬歷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西歐歷史上為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征英的前一年。當年,在明朝發(fā)生了若干為歷史學家所易于忽視的事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娜f歷十五年滿分讀后感7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萬歷十五年滿分讀后感篇1
記得在上高中的時候語文老師就向我們推薦過《萬歷十五年》,還給我們講過許多首輔張居正的故事,可是一直都沒有機會好好來品讀一番,實在是可惜,終于借此機會我能好好的來體會一下其中的韻味,并榮幸的發(fā)表一下我對它的感想。
首先,令我感到驚訝的是這本書的英文名叫做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直譯過來就是“1587,無關(guān)緊要的一年”,這不禁讓我感到一絲疑惑,“無關(guān)緊要的一年”?那又為什么還要寫它呢?帶著這絲疑惑,我情不自禁的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這才讓我意識到萬歷十五年并不是簡簡單單,平平淡淡的一年,用文中的話來說是“1587年,是為萬歷15年,歲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jīng)走到了它發(fā)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晏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diào)和,高級將領(lǐng)的富于創(chuàng)造或者習于茍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后的結(jié)果,都是無分善惡,統(tǒng)統(tǒng)不能在事實上取得有意義的發(fā)展。因此我們的故事只好在這里作悲劇性的結(jié)束。萬里丁亥年的年鑒,是為歷史上一部失敗的總記錄。”
可能是帶著對高中語文老師所說的故事的好奇,再加上有好多人對我推薦過這本“好書”,導致我對這本書的期望很高,但是與之相反的是我讀起這本書來味同嚼蠟,好不容易硬著頭皮讀完了,卻不以為然,對網(wǎng)絡上對這本書清一色的好評也無法茍同,相反我十分贊成金庸先生對《萬歷十五年》的評價,認為這本書其實并沒有世人所認為的那樣好。
《萬歷十五年》,它選擇萬歷十五年來代表中國制度上落后于歐洲,說主因是中國不以數(shù)字來管理國家。但其實萬歷十五年張居正去世還不過五年,張居正的善政還沒有遭到敗壞,以萬歷十五年的中國來和歐洲先進國家相比,中國還遠遠的走在前面。至少,北京、南京、揚州、杭州這些大城市遠比倫敦、巴黎要更加衛(wèi)生、干凈和先進。
中國當時的主要缺點不是不用數(shù)字來管理國家,而是明朝中央集權(quán)、君主權(quán)威至上的中國政治(明太祖手上建立的君主絕對專制),張居正重視“制度”、“法治”、“公平”,即使在封建統(tǒng)治下,也能很好地管理中國這樣的大國。他注重“循名責實”,用現(xiàn)代的名詞來說,大致上便是“實事求是”?!稄埦诱冯m是小說,但在我看來比《萬歷十五年》這樣的學術(shù)文章,更加真實,更加接近事實。
黃仁宇先生的“歷史上長期的合理性”之論,則隱隱包含著“歷史命定”、“必然趨勢”的意味。如此一來,歷史上的所有罪惡,人民遭受的一切苦難,似乎都可以淹沒在這個“合理性”中,忽略不計。讀了整本書,我的唯一感受:全中國就那2萬多官員和皇帝是活物,他們按照先哲的指示,決定著國家乃至民族的未來,其他的行尸走肉已經(jīng)完全喪失了自主意識和現(xiàn)實影響力了——這絕不是象我這樣一個接受馬列毛史觀的人說能接受的。而且他以西方和現(xiàn)代的雙重中心論評判古代中國,認為古代史既已先驗地指向近代中國的失敗結(jié)局,所以凡事無不荒謬;但是他又以歷史目的論和歷史意志論觀察現(xiàn)代中國,相信現(xiàn)代史最終必將指向未來“數(shù)目字管理”的理想制度,所以凡事無不合理。前一種思路認為歷史無處不錯,后一種思路又認為歷史處處不錯,前后相互矛盾,按照后一種思路,凡是發(fā)生過的歷史都是合理的,那古代中國的制度為什么就不合理呢?一種延續(xù)數(shù)百年乃至數(shù)千年的制度都是不合理的,天下又哪有合理的制度?更何況近代西方文明也不過才崛起數(shù)百年,而且黃先生一再強調(diào)從技術(shù)而非道德角度看歷史,但我覺得他的錯誤其實不在于不講道德,而在于不懂得講技術(shù),看上去解釋了一切,實則說了等于沒說。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如臺灣學者江政寬所說的“他以敘事史學的手法,在學院的歷史書寫主流之外,為我們鋪陳了一條探究歷史的可能道路,而這也是當前中文歷史書寫里最為欠缺的?!笨偠灾?,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以上僅為個人觀點。
萬歷十五年滿分讀后感篇2
提筆即是練字時,寫下即永恒!
看完了萬歷十五年這本書后,讓我又重新認識了歷史。
全書共分七章,分別寫了最高統(tǒng)治者萬歷皇帝、大學士申時行、首輔張居正、模范官僚海瑞、自由派知識分子李贄、抗倭英雄戚繼光等。同時,也寫了他們之間存在的重重矛盾,如皇帝與群臣的矛盾,保守派與自由派的矛盾,官員與官員之間的矛盾等等。
《萬歷十五年》從“大歷史觀”的研究視角出發(fā),選取了明朝萬歷十五年作為考察切入點,運用歷史小說的敘事模式和傳記體式的章節(jié),通過對關(guān)鍵歷史人物悲慘命運的描述,探析了晚明帝國走向衰落的深刻原因。這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的大歷史觀,即宏觀的、系統(tǒng)的歷史,也即“從技術(shù)的角度看待歷史”。
《萬歷十五年》以1587年為關(guān)節(jié)點,在歷史的脈絡中延伸,從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各個方面的歷史大事與人物著手,記敘了明朝中晚期的種種社會矛盾和開始走向衰敗的跡象。作者指出,“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jié),實質(zhì)上卻是以前發(fā)生大事的癥結(jié),也是將在以后掀起波瀾的機緣。其間關(guān)系因果,恰為歷史的重點”。正是從這些細枝末節(jié)的中,作者認識到,萬歷十五年是明朝甚至是整個中國封建社會走向滅亡的轉(zhuǎn)折點,是歷史的關(guān)節(jié)點。
推薦大家可以去讀一讀這本書。
萬歷十五年滿分讀后感篇3
教師節(jié)這天,(3)班的同學送了這本《萬歷十五年》給我。在表示感謝之余,也不禁啞然失笑??磥怼睹鞒切┦隆凡粌H影響了我,還影響了他們。
《明朝那些事》用七本書完整記錄了整個明朝歷史,而《萬歷十五年》只是選擇了歷年十五年,即1587年,帝國發(fā)生的一些重大事情,如張居正的死亡,戚繼光被貶等,這些事情極大地影響、甚至決定了帝國未來的走勢。當然這些史實,在《明朝那些事》中均有記載,而且“當年明月”更是將其講得繪聲繪色,引人入勝。
因此,《萬歷十五年》這本書并沒有引起我太多的興趣,基本上都是上廁所的時候斷斷續(xù)續(xù)看完的。
拋開人物、故事不談,只談一些對于明朝的文官集團的認識。關(guān)于這一點,在我以前的博文《明朝那些事》也有涉及到,不過當時只是簡單地表達而己。因此,我準備在這篇讀后感中,盡可能地展開關(guān)于這一點的討論。
萬歷多年不理朝政,與只關(guān)注練丹的嘉靖皇帝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除了極少數(shù)的大事,比如戰(zhàn)爭,除了極少數(shù)的人,比如當時的首輔申行時,能夠見到皇帝本人之外,其他的時間,那個龍椅是看不到人的。。他己經(jīng)很早就廢除了早朝,大的奏章也常常是有去無回,甚至大臣的請辭也是杳無音訊。因此,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正是因為萬歷驕奢淫侈才最終導致了后來的宦官專權(quán)、民不聊生。這種解讀非常符合我們一般人對歷史的理解。但是如果究其原因,就會發(fā)現(xiàn),這一切的出現(xiàn)跟我們正史所歌頌的文官集團有著莫大的關(guān)聯(lián)。
萬歷剛上任時,還是一個非常有抱負的有為青年。比如,定期出席各種名目眾多的繁文縟節(jié)的禮儀活動,甚至從皇宮步行至天壇求雨等??偟膩碚f,前一階段的萬歷還是非常符合圣明君主的要求的。那么,是什么讓一個希望有所作為的青年變成了不理朝政的人呢?
答案就是當時的文官集團。
當時的帝國己經(jīng)形成了成熟穩(wěn)固的文官集團,如果說皇帝是名義上的最高統(tǒng)治者,那么,文官集團就是實際的權(quán)力操控者。這些文官深受“圣人”教導,并對這些信念堅定不移,希望以此來影響皇帝、改造社會。因此,縱觀明朝整個歷史,無論是精力充沛的朱元璋,還是有為的朱棣,或是碌碌無為的,讓我記不住名字的皇帝,都是在與文官集團的搏弈中度過一生的。換而言之,文官集團決不是對皇帝唯唯諾諾,言聽計從的無用之輩,即使在很多情況下,皇帝可以動用最高權(quán)力,對違背他的意志的文官進行懲罰,但是對于作為一個整體的集團,皇帝很多時候卻是感覺無能為力的。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立太子一事。萬歷本想立鄭貴妃之子為太子,但這一決定遭到文官集團的強烈反對。理由是自古以來,太子都是立長不立幼。于是,圍繞立太子一事,萬歷跟文官展開了斗智斗勇的較量,誰也不肯讓步。
這讓萬歷非常惱火。他自小即位,接受張居正的輔佐,絕大多數(shù)時候,他扮演的并不是皇帝的角色,而是學生的角色。該做什么,怎么做,一切由張居正來決定。比如,有一年他想跟母親重修宮殿,以表孝心,但張居正以“己經(jīng)很豪華”、“圣上應體恤民心”為由拒絕;再比如,皇帝練字練得很好,就在他洋洋得意之時,張居正說,“圣上的字己經(jīng)練得很好的,從今以后,應該做些國事”,一句話,皇帝的這點愛好被剝奪了。
好不容易,張居正死了。萬歷長大了,也真正地掌握了最高權(quán)力,就在他準備大干一場時,卻突然發(fā)現(xiàn),他依然無法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事,文官集團總是要求他按照他們的想法來成君成圣,而不是聽從他的命令來做事。換而言之,萬歷想做一個有實權(quán)的君主,但是文官集團卻只需要一個象征性地君主。萬歷曾抗爭過,先是軟的,軟的不行,就來硬的。但是他發(fā)現(xiàn),他可以很輕易地干掉一個人,但是卻干不掉這個集團。
以言官為例。在明朝,言官的地位是很高的,也是很有力量的,這些言官,輕則彈劾同為人臣的官僚,重則斥責皇帝。比如,萬歷以身體不適為由,拒絕出席早朝時,就有言官上疏,說“皇帝身體不適,但是后宮卻夜夜笙歌”,直指皇帝生活不檢點。萬歷一怒之下,當然重責了該言官,但是該言官卻因此獲得了“因直獲罪”的美名,以至于后來很多言官紛紛效仿,即使被罷、被貶,甚至被殺,卻依然阻擋不了指責皇帝的浪潮。
到最后,萬歷累了、厭倦了。他既然無力戰(zhàn)勝文官集團,就干脆放棄吧。于是,他開始拒絕早朝,拒絕出席各項重大的禮儀活動,拒絕接見大臣?;实鄣倪@一做法,當然引起了文官們的集體反彈,他們紛紛上書,直指皇帝懶散,甚至說,如果這樣下去,將會國之不國,君之不君。但是大臣的奏折即使講得字字見血,堆得比天還高,這個時候的萬歷己經(jīng)懶得批一個字了,也懶得反駁,也懶得打回,任由大臣去罵去折騰,他祭出了“無為而治”的大旗!
事情就這么耗著,帝國也依然有條不紊地轉(zhuǎn)著。只是1578這一年,張居正死了,社會改革嗄然而止;申行時回老家了,內(nèi)閣里缺乏了一位主持大局的人;戚繼光被罷免了,東南的倭寇又開始猖狂了。這一切,預示著大明帝國己經(jīng)出現(xiàn)了覆滅的跡象。
萬歷十五年滿分讀后感篇4
《萬歷十五年》共分為7個章節(jié),除了第一章外,后六個章節(jié)每一章都講述了一位具有代表性的歷史人物。他們是萬歷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在作者的眼中,他們是時代的佼佼者,通過他們自身遇到的問題來反映當時的國家的狀態(tài)。
一個王朝的興衰和百姓有著莫大的關(guān)系。如果一個王朝的政治能夠適應百姓的需要,那就可以創(chuàng)建輝煌時代,反之則逐步走向沒落。比如唐朝出現(xiàn)過盛世的情形。唐朝的魏征說過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講的就是王朝統(tǒng)治階級和被統(tǒng)治階級的關(guān)系的問題,魏征說的是兩個極端。在百姓擁護的時候,可能就是物產(chǎn)豐富勞動量大的時候,勞動被積累起來,形成國力。而百姓不擁護的時候,可能就是統(tǒng)治階級和被統(tǒng)治階級矛盾尖銳的時候,也就會出現(xiàn)種種問題,直到統(tǒng)治階級被推翻。
《萬歷十五年》講的是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矛盾,政治,軍事,思想,官吏制度所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不同的歷史人物代表的是不同階層的矛盾。在具體的矛盾中,如果可以解決,則說明統(tǒng)治階級是被認可的,進而可以得出結(jié)論王朝的統(tǒng)治是適應百姓的,也就是可以繼續(xù)下去的??墒菚兄v的矛盾中,幾乎都是無法解決的矛盾了。對于當時的歷史走向,可能已經(jīng)是岌岌可危的時候了,體制不能改變了,改變就會出現(xiàn)自殺的悲劇,同時這個體制能保護既得利益者,但是這個體制是要觸礁的。因為種種跡象都表明了前途茫茫了。要洞察到歷史趨勢了??赡芡醭慕y(tǒng)治像一艘漏洞百出的船,馬上就要觸礁了。這就是問題所在。而對于道德的褻瀆就更加證明了歷史的發(fā)展已經(jīng)不能再容忍了。
當年的孔子,如今的海瑞,都是個人英雄,是不能改變體制的,因為不能保護階級的利益。道德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還是表面的文章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書中通過不同的矛盾展示出的是王朝和百姓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到了最后,沒有什么力量可以改變了,王朝是窮途末路了,是夕陽時代了。
萬歷十五年滿分讀后感篇5
《萬歷十五年》是即我在床頭讀完《明朝那些事》之后又一本關(guān)于中國階段歷史的描述,由于習慣性失眠,書中其中感慨也大多因為深夜的躁動而隨風去了,但也卻有一部分隨著可吸入顆粒物一齊沉淀到了我的血液里。
我驚詫,此書中許多人物身上,竟都有當今現(xiàn)實社會的影子。
若將萬歷兒時看做我們的當代,他原本聰明敏感、樂于上進,也以往勵精圖治、喜歡讀書,他本不是暮氣沉沉、消極厭世的人,怨只怨那些作為臣僚的教師或家長,從不曾將他當作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確切的說是有尊嚴的獨立個體來看待,同樣也像像我們的學生時代,很多時候被當成了學習的機器,原本活潑好動、樂于思考,最終卻極度厭學。諸如參加完升學考,要將書本剪碎或早上依舊習慣的坐在寫字臺前卻不明白該干什么。所以,萬歷皇帝作為學生,臣僚做為教師,最大的失敗之處,是大臣們剝奪了萬歷作為一個聰明的年輕人應有的個性、思想和活力。
張居正不讓他練習書法,申時行不讓他練兵,所有人都不讓他立三皇子為太子,甚至與他生前形影不離的愛妃都不能與自我埋在一個墳墓里。失去了如此自由,就算做著皇上,又有什么趣味?但他畢竟是皇上,依然擁有無盡的奢華和整個國家,而當今社會我們的悲哀何至于此。
張居正作為首輔原先言行不一,到我們看見了太多人士的虛偽。官二代,富二代,軍二代,黑二代。這個社會原先已經(jīng)并正在真正屬于這些有錢有勢有權(quán)和不要命的,“學校十年功,不如一棵蔥”的現(xiàn)象難免出現(xiàn)。
我一向感覺,張先生本不是奸臣,他也是期望明朝國富民強的,他僅僅是一個有缺點的聰明的剛愎自用的大臣而已??鬃诱f,“唯女人與小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逼鋵?,“難養(yǎng)”的豈止是女人和小人?任何人彼此接觸久了,都難免“不遜”起來,皇帝如此,張居正如此,恐怕包括我在內(nèi)的大多數(shù)人也難免如此。事實擺在眼前,改變雖不及萬難卻也非一朝一夕之功。
由此,我唯有在心田播種善的種子,也時刻提醒自我,只要是人都會產(chǎn)生某些偏見和不可避免的缺點,學習如何體諒并選擇,哪些是我們應當學習的,那些是“見不善而內(nèi)自省”的,現(xiàn)實無奈與社會種種幽暗的側(cè)面,但卻必須允許這些幽暗的存在,因為他畢竟是“豐富多彩”這個詞的重要部分。
應對如次、遇到問題、唯有進取想辦法,努力讓自我多一些才能,開闊些眼界,理清些思緒。而決不能消極怠工,心灰意冷。充滿期望才能使我們歡樂生活。
——我們無奈于幽暗,也盡量做到讓幽暗無奈于我。
萬歷十五年滿分讀后感篇6
統(tǒng)觀萬歷十五年這本書,是采取傳記體鋪敘方式展開了對明朝萬歷年間的六位重要歷史人物故事的描述,這些人物包括萬歷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以及李贄。整本書讀起來很有意思,在黃仁宇先生的筆下,這些人物都個性鮮明。之所以以他們?yōu)楣适轮骶€,大概是因為他們在明朝歷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他們在歷史長河中又顯得是那么渺小,在時代面前他們都是蕓蕓眾生,自身的命運從一開始就被限定了發(fā)展軌道,他們試圖打破它,卻發(fā)現(xiàn)到頭來一場空,因為所有人都被時代裹挾著前行。
萬歷十五年是平淡的十五年,似乎沒有發(fā)生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是,實際上,從這年起,王朝的覆滅已經(jīng)不可避免了?;蛘卟⒉粦撨@么說,應該說王朝的覆滅已經(jīng)注定了,而只是從那時起,端倪更明顯罷了。
本書中提到了歷史的慣性。在我看來,萬歷年間的各種事務都可以用它來解釋。從明朝建立起到萬歷年間,它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二百多年以四書中的道德作為最高意識形態(tài)的日子。換句話說,是明太祖所建立的以封建道德為最高指導的思想綁架了明朝。及至萬歷年間,明朝的發(fā)zhan方向已經(jīng)不是皇帝或是某些臣工可以改變的了,萬歷皇帝的“罷工”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俗話說,國不可一日無君,而萬歷皇帝因為立儲問題與群臣鬧矛盾,消極怠工長達三十年。而帝國統(tǒng)治機器依然正常運轉(zhuǎn),居然沒有出現(xiàn)什么大問題。
萬歷皇帝表面上看是那個時代的中心,是那段歷史的主宰者,因為他有高高在上的皇權(quán)。然而事實上,他是最可憐的人,他所處的時代是文官集團勢力龐大的時代,他所處的時代是思想受程朱理學深刻影響的時代,所以他有“人欲”則不達,一是受文官集團勢力的牽制,二是受他內(nèi)心思想的羈絆。他當然不能像正德皇帝一樣,不顧名聲為所欲為,因為他是那個時代的產(chǎn)物,他從小所有的教育與文官集團集體認同的道德標準如出一轍,這些從始至終束縛著他。他試圖打破這個無形的牢籠,以至于在張居正死后要那般絕情的清算他,但最后這種種在后人看來竟像個孩子打翻瓶瓶罐罐撒撒氣而已,這種報復行為對于他自身獲得真正的自由沒有任何裨益。身為皇帝又怎樣,時代決定了他的命運。
時代的潮流是難以改變的,但這并不影響我們跟隨著它,發(fā)揮自己的力量。有志向有抱負的人,理應懂得如何與時代相處。但凡聯(lián)系一下過往的歷史,我們可得知,唯有符合大勢所趨、站在時代風口上的人與事,才可成事、做人。
萬歷十五年滿分讀后感篇7
黃仁宇用其獨特的視角,將明朝晚年,即萬歷十五年,作為切入口,對這段歷史進行了別樣的解讀,1587年,一個看似平平淡淡的一年,在其中發(fā)生了許多為人們易于忽視的事件。而在黃仁宇眼中,這些事件雖然表面看來無關(guān)緊要,但實質(zhì)上卻為明王朝最終走向沒落,埋下了禍端。其新穎的視角給后人帶來了新的啟示。
縱觀全書,每位人物都力圖轉(zhuǎn)變,卻最終都被文官體制所束縛,以致明朝發(fā)展在萬歷十五年幾近停滯。書中以萬歷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戚繼光、海瑞和李贄等歷史關(guān)鍵人物為代表,著重挑選具備后世參考價值和社會歷史性的事件進行闡述。
受孔子儒家思想的影響,且吸取秦朝重法而短亡的教訓,自西漢以來儒家在各代王朝的地位就直線上升,但治國不能一味只用道德,還需法的約束,所以到明朝就逐漸形成了表儒暗法的治國之道,但道德還是高于法的,從明朝官員遇到不能用法決斷的問題時,則用道德來衡量這一點就能看出。
但當?shù)赖略谏鐣姓急确至刻髸r,就會產(chǎn)生表面上人人追求道德,而私底下人們都為自己謀取私利。海瑞就是典型的范例,官員一邊把他標榜為人民楷模,要人人都學習其精神,一邊卻想把他架空,認為其是個麻煩,從書中“海瑞的死訊傳出,無疑使北京負責人事的官員大大地松了一口氣,因為他們再也用不著去為這位大眾心目中的英雄——到處惹是生非的人物去操心作安排了”就可以看出。
我想《萬歷十五年》之所以能夠在如今,還能受到許多人們的喜愛,是因為它還具有現(xiàn)實意義,人們不僅可以了解這段歷史,還可以從中吸取經(jīng)驗,對當今生活進行反思和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
萬歷十五年滿分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