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數讀后感心得800字
推薦文章
寫讀后感就必須要邊讀邊思考,結合歷史的經驗,當前的形勢和自己的實際展開聯想,從書中的人和事聯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見的人和事,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沉默的大多數讀后感心得800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
沉默的大多數讀后感心得800字1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王小波生前的所聞所想,包括他自己的親身經歷、對國內外文化和觀念的看法、對某些書或電影的評論等。
“我們可以在沉默和話語兩種方式中選擇”,沉默是一種對事情的處理方式,也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沉默不代表沒有看法,相反,可能是因為我們所要表達的想法不是“那個圈子所要的那種話”,你不能逃離那個圈子,但你又不能與圈子里的主流話語對立,因此你選擇沉默。王小波說,沉默的大多數是“古往今來最大的一個弱勢群體”,“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種多樣,有些人沒能力,或者沒有機會說話;還有人有些隱情不便說話;還有一些人,因為種種原因,對于話語的世界有某種厭惡之情?!彼约罕闶亲詈笠环N人。即使對于話語世界有某種厭惡之情,但還是要通過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
正如作者王小波所說:“我對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為此也要去論是非,否則道理不給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讓你遇到。我開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總得申明我的態(tài)度,所以就有了這本書——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數。”
沉默并不代表著你是事情的旁觀者,也并不意味著你遇事的搖擺不定。沉默的一代人絕不會是垮掉的一代人。20個世紀鬧得太多太喧囂了,這個時代的青年們更多地崇尚理智和謹慎。對于社會的喧囂真?zhèn)?,往往會使我們誤入謊言的陷阱中,所以我們沉默,所以我們含糊。因為我們絕不愿意說謊,因為沉默是對選擇權的尊重,也是對自己行為的負責!
沉默的大多數讀后感心得800字2
快樂一直是每個人都渴望和追求的。在王小波《東西方快樂觀區(qū)別之我見》中,東西方人追求快樂的方式是有所不同的。小波認為,西方人從物欲的追求中得到滿足,而東方人從人與人的相親相愛中汲取幸福。王小波較為贊成東方的快樂觀,而反對物欲橫流造成的“西方病”。
相比之下,雙方追求快樂的方式雖然不一樣,但追求快樂超過一定限度時,都會產生不利的局面,導致物極必反。這就是所謂的“水滿則溢,月盈則虧”。
中國人自古以來便是人情社會。孟子提出“仁者,親親也,義者,敬長也?!睆娬{仁義的本源來自于人際關系。正如小波所說的,這種追尋快樂的方式是我們的一大優(yōu)點。我們既不冷漠,又不自私,而且人與自然的關系和諧。中國社會四平八穩(wěn),不容易出毛病。最近的疫情就是很好的佐證。我們看到西方申請破產救濟金的人多到不可思議,一方面是西方人沒有存錢的習慣,以超前消費為主的他們一旦居家隔離便失去了經濟來源;另一方面他們沒有像中國一樣發(fā)達的人際關系。在中國,危機下你假如破產了,不論親人還是朋友,至少不會讓你餓死。但人與人的相親相愛一旦走向極端,就會被人際關系所嚴重束縛。如同三綱五常之類的就萬萬不可取??扇缃裎铱磥?,這種人際關系大有弱化的趨勢。
西方人崇尚物欲。人的欲望因為生產力的高度發(fā)達被無限的加強放大,以至于到后來他們都忘了追求物欲到底是為了什么,反正肯定不是為了滿足需求。我覺得也許是一種病態(tài)的成就感吧??傊〔ㄔ谖闹姓f這是“自激”。西方人一個勁的索取且不計后果,從新航路開辟,到工業(yè)革命和壟斷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再到如今新冠疫情下將生命與金錢進行衡量,他們對物欲的追求都到了一種極致。
也許是時代的不同,小波的觀點不完全正確。如今的東方,從人際關系中追尋樂趣的方式趨于平穩(wěn)或弱化,而對物欲的追求卻愈演愈烈。一方面歸功于互聯網的發(fā)達,人們有幸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主義”、“觀念”,個人思想因此逐漸獨立和解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著不做“沉默的大多數”。社會上正是有了像李文亮這樣敢于發(fā)聲的人咱們的國家才能更好。所以,我相信,現在再也不會出現清朝時的“節(jié)烈婦女”了。更何況,人們離婚還來不及呢。夫妻之間不合便離,疫情居家隔離過后離婚率更是創(chuàng)了新高,這是全然不給古人面子了。更不會有文化革命時狂熱的、失去理智的集體主義。現在人總這么認為,你就是你,我就是我,我尊重你的觀點,但想要說服我,門都沒有。
另一方面,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蓬勃發(fā)展,東方人對物欲的追求愈演愈烈。各種各樣的功利心態(tài)、拜金思潮不可避免的噴涌而出,好像什么事情都能和金錢掛上鉤。朋友送禮,首先想到的不是朋友愛君心切,而是趕緊掂量掂量這禮值多少錢、他送我這禮有何求于我;家長給老師送禮,這無非是道德綁架。老師對待學生應該是一視同仁,而家長屁顛屁顛跑來給老師送這送那,這分明就是在說:老師你看著辦吧,我的禮可是夠給面子了,你這面子給我孩子也要給夠啊。這并不公平。我反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唯利是圖,當然了,適當的利益交流有助于市場經濟的建設,但我覺得人與人之間更多的應是依靠情感?;蛘邠Q一種說法,以愛為基礎。
沉默的大多數讀后感心得800字3
前不久剛讀完王小波先生的一本雜文隨筆集《沉默的大多數》。其中有篇文章所記載的他對沉默看法引起了我的思考。沉默到底是怎樣的?我想它對我們中大多數人來說可能都是一個最熟悉的陌生詞。沉默是中性的,本無褒貶之分。但在不同的打開方式下,它所能帶來的影響卻是大不相同。關鍵在于我們要如何使用。我想見機行事不失為是種合適的選擇??晌覀兊降资裁磿r候需要沉默?什么時候又該打破沉默勇于發(fā)聲呢?
不如從個人與集體兩方面來看這個問題。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說的是越王勾踐忍辱負重,默默成長,積蓄力量擊敗吳王夫差的勵志故事。楚莊王答臣子問時曾說:"此鳥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從這兩個典故我們不難看到在一個人成長過程中,適時選擇沉默可以幫助我們積累,積蓄力量。蘇軾說過:"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沒有一段或長或短的沉寂期,沒有在沉默中的反思與積淀,哪來成功者的喜悅?人們往往只看到人前侃侃而談的博學者,卻忽視了他寒窗苦讀的沉默和艱辛。成功往往與積累密不可分。我想于我們個人來說,學會獨處,學會思考,給自己留一點沉默的時間是必要的。
再從集體層面來看吧。大家都知道,人不能離開社會而獨立存在,人的本質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一個社會如果想要更好的發(fā)展,那么僅依賴一兩個人的嘔心瀝血是不可能的,它需要其中的每個人去努力。身處集體之中,當真正需要我們去表達自己觀點以幫助社會進步的情況來臨時,我們卻閉口不言,選擇沉默。這樣真的可以嗎?
不要再把沉默當作自己"偷得浮生半日閑"或是逃避責任的手段了。去正確的認識它吧:為自己,謀積累。為集體,勇發(fā)聲。
沉默的大多數讀后感心得800字4
前陣子,讀王小波雜文集《沉默的大多數》,其實讀不多懂,只是瞧瞧熱鬧。讀不懂的,自然無法置喙,因此,只是針對有所感觸的地方零星地記些札記。多年前讀過幾天王小波的小說,不管小說還是雜文,我能看懂的其實只占極少數的篇幅,大多數是讀不懂的。
奇怪的是,即使不懂,居然沒太影響閱讀興致,每天空閑的時候還是會接著前一天的進度讀。青少年那會,附庸風雅裝深度讀魯迅的時候,讀不懂直接就不讀了,還反感周先生有話不好好說,非得拐彎抹角的難為人。
當然討厭魯迅也是另有理由的,他說得那些拐彎抹角的話經常會出現在考試卷上,被畫上波浪線,問,劃線部分有什么深層含義,有啥含義,話是他說的,我哪里知道啊。勉為其難揣測一下,寫下兩句來充個數,運氣好了沾點邊得個一兩分,運氣差的話,白忙活。
小波的作品,估計一時上不了教科書的,所以也就有效地避免了被討厭。當然,即使有那一天,人生單程車,自然無法回頭,再也做不成需要做閱讀理解的中學生。此話,并無青春不再的感傷,生命的每一段我都很認真在對待,后一段總比前一段更值得珍惜與擁有。不必悔恨過往,也無需對未來期許太多。最好的,必是當下。
還是說回到書上來。一個社會里,中年人要負很重的責任:要對社會負責,要對年輕人負責,不能只顧自己。因為這個緣故,我開始寫雜文。近來,覺得自己很失職。勢力范圍內本來有一個年輕人歸我負責的,也因為地理范圍的不可及而難以負責。對社會負責,首先要對自己負責,對我而言,也只需對自己負責就夠了。巧的很,因為這個緣故我開始寫公眾號。最近因為家里事情較多,竟也懈怠了。
11月,整個月只寫了一篇。常想,反正寫,對于我自己來說只不過是一件剛剛開了頭的事情,堅持與否,與他人無益無害的,毫無壓力。沒有壓力,能堅持做好一件事,才是能力吧。反右后期,許多論戰(zhàn)從平等的討論轉為一方對另一方的批判,討論里不是爭誰對誰錯,而是爭誰好誰壞。一旦好人的身份既定,另一方是壞蛋就昭然若揭。
于今,情況有好轉了嗎?碗打了說碗,盤子打了說盤子了嗎?沒有。明明某人在某件事上出了嚴重的問題,莫名的眾人被帶領著,虛挖深度,實引其它爆點,吸引目光,轉移話題,最后大家都忘記因為什么燉成了現有的一鍋漿糊。不管真假,先主觀介入,口吐蓮花,病毒式傳播,蠱惑人心,全民當槍,三人成虎。
套路總于無形中。中國常有人不惜代價,冒了被踩死的危險,擠進體育館一類的地方,去見見大名人,在里面涕淚直流,出來后又覺得上當。這道理是這樣的:用不著花很多錢,受很多罪,跑好遠的路,洗耳恭聽別人說你是傻×。自己知道就夠了。
你看,這就是王小波,這就是王小波的變態(tài)辣??诟兴?,大快朵頤。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人在年輕時,心氣總是很高的,最后總要向現實投降。我剛剛過了四十四歲生日,在這個年齡上給自己做結論似乎還為時過早。但我總覺得,我這一生絕不會向虛無投降。我會一直戰(zhàn)斗到死。
一語成讖。1997年4月,王小波,45歲,心臟病突發(fā),生命戛然而止。一個特立獨行的作家在創(chuàng)作上最好的年齡,沒有任何告別的話,永遠離開了。然而十年過去了,二十年過去了,他的作品一直活躍在出版屆。
市場無言,卻一直在說話。讀者沉默,卻一直都在閱讀。
沉默的大多數讀后感心得800字5
之前就百度過王小波,由于我的心不細,只看到他去世的日子(1997年),就以為他是一位年齡較大的學者。所以我一直以為,他寫《沉默的大多數》的時候,已經到了暮年。
很慚愧,到這本書的中間部分,我才知道,他很年輕,而且很早逝。當我知道是這么一回事的時候,我渾身冷顫,可惜啊,可惜啊,如果他多活30年,得又有多少好的作品啊。
這本書是在微博上看到,說是推薦9本書高分書籍,其中有5本我看過,都是好書,便相信其他4本,也是好書。
我看很多書在一開頭都很困難,因為對作者的思維還不夠熟悉,便有沖突感。其實,很多東西都是這樣的,這是學習的開始呀。
我想到了另外一位作者,大冰。大冰的故事很吸引人,看起來也很舒服,但是總有加工過度而沒有營養(yǎng)的嫌疑。而王小波的這本書,也是在講故事,但里面包含了很多他的獨立思考。
而要理解一個人的思考,便要按照他的思維去走,走到他思維的深處,便和作者在一起了。
最讓我印象的,是“肚子里的戰(zhàn)爭”,“一只特例獨行的豬”,“椰子樹和平等”,“謙卑學習班”,“魚王”,“蕭伯納的吧拉拉少?!?。
“魚王”,“蕭伯納的吧拉拉少?!笨赡苁莿倓傋x完,所以印象深刻。
“肚子里的戰(zhàn)爭”。
展現了當時年代的荒謬,“人像小白鼠一下,是學習的工具”。
“在戰(zhàn)爭中學習戰(zhàn)爭”這句話體現要在實踐中學習。但是并不是讓人毫無準備就上戰(zhàn)場去實踐。在實踐之前,要做最充足的準備。而很多時候,卻推脫了前面充足的準備。這是歪曲。
“一只特例獨行的豬”。
最近自己老是在想,我是不是應該上完大學,找個女朋友談對象,然后結婚生孩子,過一生。我得承認,我是半吊子,半吊子是我既追求自由(打破人生的預設),也希望穩(wěn)穩(wěn)定定(人生的預設有較多的安全感)。我未來不知道我往哪個方向去走,但是我很佩服那只豬啊。
這兩篇,印象最深了。以后和別人談起這本書(在重讀之前),也拿這兩篇舉例。而我不得不承認,這兩篇不是最好的兩篇。我畫了很多線,現在回過頭去看,那些真的好。
在大學畢業(yè)之前,我要重復20本書,現在確定的有:《圍城》,《人類簡史》,《少有人走的路》,還有《沉默的大多數》。
沉默的大多數讀后感心得800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