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逝》讀后感心得及感悟
《傷逝》讀后感心得及感悟五篇
讀完魯迅的《傷逝》心中充滿了惋惜、悲涼與憤怒。小說以涓生與子君從戀愛、結(jié)合到最終的離異,這不到一年時間中,兩人之間感情的微妙變化為資料。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怼秱拧纷x后感心得及感悟,希望大家喜歡!
《傷逝》讀后感心得及感悟1
我們總是很天真地以為愛情是兩個人的事,只關乎于愛與不愛。這恰恰忽視了人的社會屬性,人是生存于社會中的,必然受到社會的影響與制約?;蛟S會有那些不被世人所祝福的情侶高亢地喊著:“只要我們在一起就是幸福,我們不在乎別人的看法!”這未免太自欺欺人了,誰不想有一份受到祝福的愛情呢?老一輩的人總是強調(diào)門當戶對,這也不無道理,兩個生活環(huán)境,社會背景完全不相同的人,即使愛了,也難享受吧。
子君在文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那句“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quán)利!”相信當她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她的內(nèi)心是堅定的,她認定了涓生是她此生要追隨的人,不管外界給她多大的壓力,她都不會屈服,所以她毅然決然地離開了家。子君以為自己的堅持可以換來她想要的,然而在與涓生的朝夕相處中,他們發(fā)現(xiàn)“生活”這個二字詞語包含了太多太多,讓他們應接不暇。當他們走在路上的時候,別人會用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們,雖然子君“坦然如入無人之境”,涓生卻“瑟縮”了,這個小細節(jié)便可以看出其實他們并無法完全無視世俗對他們的評價,而恰恰就是這些,為而后的悲劇埋下了伏筆。柴米油鹽醬醋茶是生活之本,維系這些的是金錢,不巧后來涓生又失業(yè)了,他們的生活又下了一個臺階。子君無法再是那個只懂愛的少女了,生活的壓力讓她窒息,她“沒有先前那么幽靜,善于體貼了”。涓生覺得伙食也不好了,“不過是叭兒狗和油雞之間”。他們再沒有心情去談情說愛,生計問題太嚴峻,根本讓他們難以忽視。愛情面臨生活的壓力的時候,愛情的光芒越來越暗淡。他們當然明白,彼此已經(jīng)不再是當初愛的那個人了。他們掙扎過,努力過,畢竟他們不愿自己證明當初的選擇是錯誤的。但事實證明,這一切只是徒勞,他們之間的問題在時間的沉淀下已不可擊破了。終于,涓生無法堅持了,他說出了那句“我已經(jīng)不愛你了”,本以為子君會鬧,卻見她沉默了,眼光“正如孩子在饑渴中尋求慈愛的母親”。并不能認為子君是無所謂的,她只是不相信,他們的海誓山盟竟然支離破碎了,她奢望涓生會開口告訴她剛才那句話不是真的,而她也深知這不可能,所以“但只在空中尋求,恐懼地回避著我的眼”,她怕看到涓生眼中的堅定。諷刺的是,最終子君離世了,而這個消息竟是從別人口中得出的,于是涓生便總是想到她的死,然后自責懺悔。最終,他決定向新的生路跨出去,默默前行,為子君,為自己……
我很佩服最初子君與涓生的勇氣,敢于與現(xiàn)實決裂,毅然追求自己想要的。但不能否定這股勇氣才導致了悲劇。他們的結(jié)合太過倉促,缺乏考慮?;蛟S大家都認為愛情是感性的東西,愛情來了不能抗拒。但是靜下心來,用一時的快樂換來終身的苦痛,難免太沖動了。其實很多時候把那些人放在心中并非是壞事,這樣那個美好的形象不會褪色變質(zhì)。不得不說,他們的愛情悲劇社會是主導,一個時代有一個社會,一種思想,他們的愛情在那個社會浪潮中是難容的,掙扎也只是徒勞了。所以說,社會力量是別人忽視的。
《傷逝》讀后感心得及感悟2
讀完《傷逝》之后,感觸頗多,有一種悲涼的感覺。標題?!皞拧薄獮槭湃サ臇|西而傷心,讓人聯(lián)想到遺憾、悔恨,給人一種悲哀、凄涼的感覺。作者以“涓生手記”的方式敘述了在“五四”這個黑暗的社會時期,兩個覺醒的知識分子為了愛情而不顧一切,走到一起,最終因社會的壓力與生活的殘酷而走向分離的愛情故事。而傷勢整個文章讀下來,讓人覺得氣氛是悲涼無奈的,兩個打破世俗而結(jié)合在一起的戀人,最終因為現(xiàn)實的生存問題而走向分離。我覺得文中的子君是一個敢愛敢恨的勇敢的女子,在封建社會影響的舊思想的社會背景下,她沖破封建家庭牢籠時表現(xiàn)出來的那種堅決態(tài)度,勇敢地和家庭抗爭,堅決地說出“我是我自己的”的話來,無視社會的嘲諷和流言蜚語義,無反顧的和涓生這個又窮又酸的書生在一起,毅然地投奔這份沒有“面包”的愛情。當子君跟涓生之后,就放棄了以前的許多生活,放棄了她的驕傲,放棄了她的優(yōu)雅,為生活的瑣碎而操持,洗碗、做飯、養(yǎng)油雞,為小事而與鄰居官太太爭吵……子君的重心都轉(zhuǎn)移到這個家了,在愛情當中不斷的付出,而這個時候,涓生認為他變了,她不再看書了,從以前思想解放的新女性慢慢變成一個世俗的女子,他認為以前愛的那個優(yōu)雅的子君不見了,現(xiàn)在這個越來越?jīng)]有神采沒有內(nèi)涵的子君,他再也不愛了。
而在我看來,子君作為一位時代女性,能夠沖破封建,觀念的束縛,掙脫封建家庭的牢籠,毅然追求自己的愛情,在當時是很但從本質(zhì)上說,他依然受著封建思想的毒害,表現(xiàn)出守舊與懦弱。尤其是和子君生活在一起的時候,他的自私、虛偽、卑怯的心里慢慢的滋生起來。當他與子君出去的時候,他害怕別人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而子君卻“大無畏”。到最后,他們的生活越來越慘淡,面對生活的壓力,他把生活的重擔推給了子君,而自己卻不敢面對。最殘忍的是他離開了子君,把她推向了死亡的深淵!我認為,涓生的新思想只是表面上的,是經(jīng)不起時間和現(xiàn)實考驗的。叛逆的,是很困難的,是與時代不相容的。但她對愛情堅決,喊出了自己的心聲,喊出了數(shù)千年來女性不敢喊出的“我是我自己,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quán)利”這樣響亮的個性解放的呼聲。她不顧世俗的眼光,義無反顧的和涓生在一起,即使是沒有堅實的物質(zhì)基礎。但當她與涓生在一起生活的時候,由于生活所迫,她成了一位典型的家庭婦女,為家庭瑣事而忙碌,為小事而爭吵。慢慢的,她由一個思想解放的新女性轉(zhuǎn)變?yōu)橐粋€世俗的女子,而這時她與涓生的感情也慢慢變淡,慢慢變質(zhì),最終走向毀滅。而子君最終被拋棄而走向了死亡。
而涓生,一個新時代的青年,雖然也有著新思想,但卻是不徹底的。剛開始他勇敢,對愛是執(zhí)著的,而對未來是充滿希望的。但從本質(zhì)上說,他依然受著封建思想的毒害,表現(xiàn)出守舊與懦弱。尤其是和子君生活在一起的時候,他的自私、虛偽、卑怯的心里慢慢的滋生起來。當他與子君出去的時候,他害怕別人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而子君卻“大無畏”。到最后,他們的生活越來越慘淡,面對生活的壓力,他把生活的重擔推給了子君,而自己卻不敢面對。最殘忍的是他離開了子君,把她推向了死亡的深淵!我認為,涓生的新思想只是表面上的,是經(jīng)不起時間和現(xiàn)實考驗的。
這使我感受到一段愛情的美好是要靠勇氣,堅持,還有信心,除此之外,還不能逃避,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
也因此涓生剩余的時光只能一直“傷逝”下去。二人悲慘的結(jié)局,讓人不免傷懷。
《傷逝》讀后感心得及感悟3
在魯迅的小說中,《傷逝》是最令我喟嘆的一篇,看過后很久都不能釋懷。子君給了我相當深刻的印象,她的溫順、柔和和悲哀的死亡令人不勝感慨。涓生和子君本性上都是善良的人,為什么子君會在這個小圈子中一步步走向滅亡呢?究竟是什么害死了子君呢?“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quán)利”,這句表達上還略嫌生澀的話曾令涓生非常高興,他從中看到了子君的獨立和堅強。然而,事實上子君是沒有學會獨立的。所謂“獨立”應該是自己主宰自己,而這一點又建立在有能力養(yǎng)活自己的基礎上。可是子君不行,她首先沒有維持生計的本領,所以她剛從家庭中脫離出來,又把自己全權(quán)交給了另一個人來主宰。表面上看來私奔是一種了不起的舉動,實際上卻只不過是一次權(quán)力的轉(zhuǎn)手罷了。她拒絕做一個封建家庭的乖女兒,卻心甘情愿地做了小知識分子的家庭主婦。倘若子君目光遠大,投奔一個成熟的,有經(jīng)濟能力的人,也尚不致落到如此田地。
可惜涓生也不過只是一個思想尚還幼稚,卻又自以為進步的青年。他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進步思想,但又喜歡將生活理想化;另一方面他又很貧寒,經(jīng)濟上十分拮據(jù),還沒考慮清楚面包和愛情的關系,就不負責任地接子君一起生活。他將子君理想化了,他以為她是堅強、獨立、富有進步氣息的新女性,他不知子君的勇敢完全是出于對他的信任和依賴。一旦子君見了他的無力,見他也必須為生計奔波,她也不得不為他變成一個家庭主婦。涓生和子君其實都厭倦這種生活,但他們都無力改變,當現(xiàn)實和理想產(chǎn)生了太大的落差,子君便逆來順受了,然而涓生卻不能忍受,他認為子君違背了他的理想,于是歸咎于她。
再加上子君非常的軟弱、善良,他趕她,她就走了。其實他們合筑一個家時子君也賣掉了自己的金首飾,她完全有留下的權(quán)利。但子君壓根兒沒想到這些,她歸根到底太幼稚,太單純了,她過于浪漫,看愛情重過一切,所以當涓生說不再愛她時,她便心如死灰,什么都不想爭取了。究其根本,子君和涓生都是太幼稚的人,只是子君要更淺一些。她似是而非地學到一些新鮮的思想,造就了一種浪漫的氛圍,這種對愛情的向往使她敢于沖破封建家庭的牢籠,然而她只知依靠涓生,以他為一切的出發(fā)點。說明她還未擺脫封建夫權(quán)思想的束縛,她適應不了社會,看不透生活,最終便被生活所吞噬了。
《傷逝》讀后感心得及感悟4
對于我來說,魯迅先生的文章一直都是較為難懂、晦澀不明的??梢哉f《傷逝》也不例外吧。但是這僅僅二十多頁的文字,讓我覺得有些許悵然,為涓生、或是為子君。
每讀一本書之后,我都會把書里的一些句子摘抄下來。有人說,往往書里被人單獨摘抄出來展示的句子,最能表達整一本書里想要表達的東西。《傷逝》里有這么一句:
"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quán)利。"就是這么分明、堅決而又沉靜的一句話。而小說的名字《傷逝》,這壓抑的名字。就如同余華的《活著》是由一系列的死亡所構(gòu)成一般,魯迅的《傷逝》則是從追求新生而寫成。
通篇讀下來,我發(fā)現(xiàn)子君這位人物同當代的我們有些相似。不在社會,而在想要自由、想要奔跑時,卻被無形的囚籠束縛著。不知中國青年是否有如魯迅先生所期望的擺脫冷氣、只向上走。
我們都在追求,卻一次次被現(xiàn)實壓垮了腰,屈服于現(xiàn)實。
子君亦曾追求過。初時她可以為了愛情而在父親面前立下一句有力的宣言,令涓生看到新時代的曙光。他們也會在一起討論那個時代下鮮少有人提及的話題、會為了新生活四處奔波與奮斗。但當涓生失去了工作,倆人一同住進一個大雜院中,與眾多所謂官太太住在一起時,子君變了——其實倒也說不上變,因為子君的骨子里一直都是舊時的思想,從未變過。
她開始養(yǎng)阿隨來打發(fā)這百無聊賴的時光、開始為了爭奪油雞而與官太太們互相大罵、開始操心于世俗與日常、開始褪去她僅存無多的榮光。
可涓生仍在對新生活抱有希望啊。他從未忘卻翅子的扇動,盡管比先前已經(jīng)頹唐得多。后來,阿隨也被送到了一個并不很深的土坑里,涓生與子君似乎也互相厭倦了。
"向著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槌著一個人的衣角,那便是雖戰(zhàn)士也難于戰(zhàn)斗,只得一同滅亡。"
道不同不相為謀。一個繼續(xù)追求,一個淪為舊囚。這便是被現(xiàn)實壓垮了腰之后,屢敗屢戰(zhàn)或是俯首稱臣的兩條路。
只愿在這滿是迷霧與荊棘的人世中,可以找到一條不后悔的路,不懷傷而逝。我想,這便是《傷逝》于我的意義。
《傷逝》讀后感心得及感悟5
今日重讀了《傷逝》。
兩次讀后竟是不一樣的感覺。大學的時候?qū)W習現(xiàn)當代小說讀了魯迅先生的幾篇小說,這篇印象是比較深刻的了?;蛟S是因為這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篇感情小說,或許是因為和感情有關。感情總是一個完美的字眼,讓人浮想聯(lián)翩;感情又總是一個感傷的字眼,讓人悲情不已。
為了感情,子君與親人決絕;為了感情,涓生與朋友不再往來。用涓生的話講,這一切都是為了“所謂的感情”,是因為不理解。等真的理解了,這理解了的東西卻都變成了隔膜,并且是永久的。
涓生追求子君的時候,以往很仔細地研究過表示的態(tài)度,排列過措辭的先后,以及倘或遭了拒絕以后的情形??墒桥R時似乎都無用,在慌張中,身不由己地竟用了在電影上見過的方法了。
最終如愿在一齊“子君不在我這破屋里時,我什么也看不見。在百無聊賴中,順手抓過一本書來,科學也好,文學也好,橫豎什么都一樣;看下去,看下去,忽而自我覺得,已經(jīng)翻了十多頁了,可是毫不記得書上所說的事。只是耳朵卻分外地靈,仿佛聽到大門外一切往來的履聲,從中便有子君的,并且橐橐地逐漸臨近,——可是,往往又逐漸渺茫,最終消失在別的步聲的雜沓中了。我憎惡那不像子君鞋聲的穿布底鞋的長班的兒子,我憎惡那太像子君鞋聲的常常穿著新皮鞋的鄰院的搽雪花膏的小東西!”
然而“我也漸漸清醒地讀遍了她的身體,她的靈魂,可是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經(jīng)更加了解,揭去許多先前以為了解而此刻看來卻是隔膜,即所謂真的隔膜了?!?/p>
可生活是太現(xiàn)實,太殘酷的事實,不斷地改變著很多物,事,人。因為油雞,因為阿隨,因為鄰居太太的眼神,這些很細微的小事情竟也是這樣地影響著人的情緒。慢慢的涓生感覺到家的虛空,感覺到比寒冬還寒冷的臉色。最終天天呆在圖書館也不愿意呆在家里。
受了冷落的子君內(nèi)心該是怎樣的酸楚,無奈,她肯定也有無數(shù)個像涓生等待她的那種心境,可是這一切都在她日漸暗淡的眼神里,都在她剛紅潤起來又變得無彩的臉色上,都在她日趨失去的話語里,更在涓生提出分手時的無語里。
涓生提出分手是覺得無愛了,而子君依然深愛。當初為了愛和家人的決絕“我是我自我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quán)利!”分手的時刻,也僅僅是在涓生無數(shù)個晚歸的時候,讓鄰居太太轉(zhuǎn)告一聲:告訴他,我走了。除了身上剩余的能夠涓生生活一陣子的銅板,沒有只言片語??雌饋硗瑯記Q絕。確是如此傷情,從她不久后的離世即可知。
這是怎樣的一個女子,愛他的時候不顧一切,被離棄的時候,決然離開。愛,絕對是一個人的事情,沒有愛的糾纏只會失去更多。能夠沒有愛,能夠沒有愛人,但不能夠沒有自我。
太低微的死根本觸及不到悲喜,寧愿高傲的死去,不愿祈求愛人的一次回眸。
子君,這勇敢的女子,帶著這來不及回味的短暫的幸福,含愛而去。
《傷逝》讀后感心得及感悟相關文章:
★ 傷逝讀后感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