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記》讀書筆記感悟與體會
推薦文章
《浮生六記》讀書筆記感悟與體會五篇
《浮生六記》的取名,源于李白的詩句“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其中寄寓了作者對人生的體悟和感慨。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怼陡∩洝纷x書筆記感悟與體會,希望大家喜歡!
《浮生六記》讀書筆記感悟與體會1
“奉勸世間夫婦,故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過于情篤。語云:‘恩愛夫妻不到頭’。如余者,可作前車之鑒?!薄}記
譯記道:“沈復簡直配不上他妻子”。初讀文章時,覺得沈復出身書香世家,滿腹經(jīng)綸,又不乏浪漫情懷,所以對這個觀點持有懷疑態(tài)度。然而越往后讀卻越感諷刺。
沈三白,為墨客無儒俠灑脫之致,為人子無家成業(yè)就之心,為男兒無獨當一面之力。他自詡性格爽直,落拓不羈,其實都是毫無擔當?shù)耐修o。他自命清高,向往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將自己視作傲然不群的風雅文人,卻終不過是個揮霍無度的、毫無擔當?shù)?、軟弱無能的凡夫俗子。
蕓的死,是因血疾,以及弟亡母喪、憨園負義、不得公婆歡心的精神打擊。沈復卻偏偏將此歸咎于“恩愛夫妻不到頭”,他說蕓是他的賢妻良友,是紅顏知己。就因為“自古紅顏多薄命”,蕓就一定得早早的死去?如果當蕓被誤解時他能夠站出來,如果當蕓的血疾復發(fā)時他能夠及時籌錢就診,如果蕓不是嫁給這么個學問不高的窮酸書生,那么結局是否會發(fā)生改變?
最可憐的,莫過于沈三白的一雙兒女,衣冠仕宦家庭出身的孩子,一個被送去當了童養(yǎng)媳,一個做學徒夭折。看到這里,只得嘆惜。
唉,罷了,罷了,以現(xiàn)代人的眼光看待清人跟以人的思想對待執(zhí)拗地滾著食物的神圣甲蟲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浮生六記》讀書筆記感悟與體會2
有幸在朋友的介紹下,近期看完沈復的《浮生六記》,所記述的內容雖稍顯日常繁雜,平淡無奇,卻情真意切,清新自然。讀來如清風拂面,意氣盎然。
書中記錄著沈復一生經(jīng)歷的跌宕起伏,悲歡離合。書中散發(fā)著感性色彩的文字,使人仿佛置身于舊世其間,體味著人生百態(tài)。沈復的心里始終懷念著自己的妻子,人雖已逝,她的聰慧、襟懷、氣概和癡情卻長久世間。生活在今天,我不會經(jīng)歷戰(zhàn)亂、饑餓、孤苦,但沒有人能保證,我不會遇到其他的不幸,無論是疾病,還是失去親人,這些并不是不可能,沈復在經(jīng)歷了妻死子散后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細微妙之美的心,實在令我感慨,快樂何如是,痛苦何如是,我想也許就是以一份寬容恬淡而又有意趣的心,去接愛生活中將要到來的一切。
我想我已經(jīng)明白了我以前對于生活過于淺薄的理解,我應該改變我的人生態(tài)度,在做事前要三思而后行,無論是好的情況還是最壞的處境都應思慮再三。困難和挫折破壞了生活的樂趣,但我們可以將它轉化成另一種快樂,我們不僅要自己克服困難,也要力所能及的幫助他人,贈人玫瑰手留余香。有多少赤子之心,便能賦多少閑情。有多少繁花似錦,便要有多少承擔滿眼凋零的勇氣。
《浮生六記》讀書筆記感悟與體會3
《浮生六記》是由清朝長洲人沈復著于嘉慶十三年的自傳體散文。該書描述了一幅作者與妻子陳蕓兩情相悅,夫唱婦隨地追求質樸愛情的理想圖畫。然而囿于當時的封建禮教,作者與妻子至終未能白頭到老,不免讓人感慨唏噓。
在本書中作者把細微的平凡小事,以行云流水般的文風訴諸筆端。細讀此書,很容易投入其中,或是日常對話,或是短途游歷,亦或是插花品茶,總能從中尋味出人間的恬淡美好,且心向往之。其中最難忘的就是沈復先生與蕓娘純粹的愛情,本書閨房記樂中有云:“情之所鐘,雖丑不嫌”,也許這就是鐘愛一人到達的極致表現(xiàn),即使他丑也不會嫌棄。而閨房樂記中另一處的描寫也讓我頗為感動:“布衣菜飯,可樂終身”。漫漫歲月,若得一人廝守,又何懼外物簡陋?夫妻雙雙日沐人間煙火,夜品一盞素茗;日看窎遠云升,暮觀明燭華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是何等美好,又是何等之幸!
然而,人生在世總有不預之事。作者的一生先后經(jīng)歷了妻與子相繼離世的悲傷。與摯愛別離,無論是親見還是耳聞,都是痛煞人心的,作者也不例外。但難得的是,他沒有頹喪不振,而是登山痛飲、乘艇游河,哪怕孤單也選擇繼續(xù)余生。這也許就是沈復先生想告訴我們的:浮生一世,且到最終!
《浮生六記》讀書筆記感悟與體會4
很早就聽說過這本書,想找來看看,找了好幾家書店,就是未買到,近日去南京看病,順便到新街口書店轉轉,偶然發(fā)現(xiàn)這本書,隨手翻翻,便覺不錯,于是就買了回來,一口氣看完了,由于工作繁忙(其實也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現(xiàn)在我已很少時候能靜下心來,在這樣短的時間內看完一本書了,除非書中內容特別吸引我,一本書全部看完后,到現(xiàn)在仍覺得里面有許多情節(jié)值得回味。
作者沈復(三白),是清朝一個生活較清貧的文人,雖然不是富貴之家,生活也遭遇諸多坎坷凄涼,但他又非常的幸運的是,在他的人生旅途中有一個紅顏知己相伴,他的發(fā)妻蕓娘是一個集諸多優(yōu)點于一身的中國傳統(tǒng)女性,聰穎、善良、可愛、活潑,有了她,清貧的生活也充滿了樂趣,人生顯得多姿多彩,可惜早早離他而去,書中彌漫著對亡妻深深的懷念之中,雖寫樂事但始終有一股淡淡的、深沉的憂傷縈繞其中。
書中內容主要有:一是閨房記樂。主要回憶與蕓娘從小青梅竹馬,婚后在一起的幸福生活;二是閑情偶寄。主要是文人的閑情雅趣,中間穿插與蕓娘的生活細節(jié);三是坎坷遭遇。主要是家庭變故,生活落魄,蕓娘病逝。四是旅游快記。主要是描寫曾經(jīng)游玩過的山水風景。五是域外游記。主要是記到琉球國所見所聞;六是養(yǎng)生之道。
書中因主要是懷念發(fā)妻,故感情真摯,語言平淡樸實,但又深沉耐人尋味,人生的不幸遭遇、對蕓娘的深切懷念,用簡潔平淡的文字表達出來,寓濃情于簡約,委婉而又深致。
作者塑造了一個活靈活現(xiàn)的可愛女性,仿佛就在眼前,令人難忘,因了作者的記載,她的故事、她的形象,從古代活到了現(xiàn)在,直至將來。
《浮生六記》讀書筆記感悟與體會5
初讀《浮生六記》時,總有一種“沈復幾乎配不上他妻子”的設法。細細評味后,才創(chuàng)造蕓的才情與心愛若無沈復的慧眼識真和傾情書寫,便不能被發(fā)掘,更不會被傳布,我們也不能經(jīng)由過程文字一見這兩百年前女子的風度。沈復看重蕓的文藝風雅,蕓恭順沈復的狷介灑脫,恰是他們的三不雅觀不雅觀同等才鑄就二人幾十年如一日的舉案齊眉、相愛甚篤。若是沈復要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蕓想的是“好男兒志在高官厚祿”,那么兩人只需互相嫌棄,互相抱怨了。
沈復與蕓的三不雅觀不雅觀同等、志趣相投無時無刻不表如今《浮生六記》的字里行間里。沈復說蕓癖好既與我不異,并且能鑒貌辨色、揣摩眉目,所以我的一舉一動,對她使個眼色,她便息息相通,無不辦得頭頭是道。
搬到倉米巷后,因新居風光不如故居,蕓時常傷感,又神馳老家丁老家“頗有野趣”的住處,沈復便請示怙恃,攜蕓來到那兒那里所避暑。蕓說往后哪年,當與郎君在這里造一個房子,繞著屋買十畝菜田,招來家丁仆婦蒔植瓜果蔬菜,來供給日常家用。郎君畫畫,我來刺繡,算作品詩喝酒的資費。如許平民菜飯,終身歡愉,不必方案去遠游他處。沈復對這設法深為贊同。
沈復向蕓襯著廟會盛景,蕓道可惜本身不是男人,去不了。沈復便輔佐出主見,讓蕓穿本身的衣服扮為男人。蕓扮男人沒有合腳的鞋,沈復也輔佐:市場上有賣蝴蝶鞋,巨細腳都可以穿,買起來也極隨意,且早晚可以當拖鞋用,不是挺好的嗎?蕓欣然暢懷。
若是說沈復碰著蕓是一種榮幸,那蕓碰見沈復不也是一種榮幸。在婚姻是怙恃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會,沈復對蕓成心意,便向母親說:“若為兒擇妻子,則非淑姐不娶?!币菜闶潜旧韸Z取來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