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記》的讀后感1000字
推薦文章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1000字
《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沈復創(chuàng)作的自傳體散文。讀了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浮生六記》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1
《浮生六記》一書大約稱得上是瑪麗蘇小說了,一幕幕都美好細致到像是虛構(gòu)出來的歲月靜好,然而,它都是真的……
我小時候曾花過很長的時間思考,古代的人都是怎么生活的。沒有網(wǎng)絡(luò),沒有電,世界不大,勞動力少,要干的活多,那除了不停干活便是寒窗苦讀,我那么想便得出了結(jié)論——古人過得很無聊。而《浮生六記》讀下來,我意識到了自己的大錯誤,只要有心,完全可以把日子過成詩。只要有心。(也許只顧享受人生算是一種自私,因為現(xiàn)在人們約定俗成,作為收到恩惠的人,我們要報養(yǎng)父母,善待子女,這點沒錯,但是何必為了積累大量財富而將自己變成一個賺錢機器呢。日子不需要每天轟轟烈烈,只要在平淡中有一絲情趣便是莫大的幸福了。至于怎樣算是平淡,因人而異,有人日花斗金才算是一種平淡哩,而那時他們?yōu)樽约簥^斗時也會獲得快樂)
沈復和陳蕓可以說是古時夫妻里的奇葩了,正是這點與眾不同給了記錄他們生活的《浮生六記》閃光點。復和蕓的愛情,堅貞濃烈,十分浪漫,即便放到更為開放的現(xiàn)代,他們都是獨特的,這是他們的超前點。我想他們的愛情獨特大約得益于沈復的不羈灑脫和蕓的保守聰穎知進退,兩人缺一不可,否則這樣的戀愛便談不成,否則他們就沒有這般的情義深重。
另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他們的腦洞。巧妙利用身邊的平凡事物做出詩意的生活——就和他們的性子一樣。沈復提及的插花之法看得我是躍躍欲試,不禁感慨,怎么會有這般精致的人,普普通通的家庭插花也能弄得很有意境很有儀式感!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于是乎通讀下來,書邊的空白區(qū)便被我密密麻麻填上了這樣的批注:“妙哉”“天啊”“nice”。復和蕓兩人真真是活得開朗有趣了,那許多的前衛(wèi)思想,難怪有人評到:“并不能用有趣、精致、傷感簡單概括這本小書之所以入得經(jīng)典行列約是手邊有此一冊,便真如有一妙友相伴?!笔橇耍颐棵繒l(fā)出“知音啊”的贊嘆原因便是如此了,沈復的文筆并不如大師般有許多講究,就像兩個朋友間互相交流,平淡敘述,講些生活的小細節(jié),講歷史洪流宇宙世界中根本看不到的小細節(jié),這是幸福。
《浮生六記》合該六記現(xiàn)僅余四記,讀來覺其似一畫卷,一幅市井畫卷,沒什么國仇家恨,就是日記一般的流水賬,而正因如此,它才回味無窮,打動人的是日常里的柴米油鹽?,F(xiàn)在有很多小說早就失了味,為了吸引讀者盡取些超脫現(xiàn)實的材料,這與神話有何異呢。
就是可惜,復和蕓的舒服日子沒過多久,后來他們便是在苦中作樂了。壞人很多,但心地真誠善良的亦不少。綜上看來,生活其實古往今來差不多,過成怎樣由自己說了算,無關(guān)錢財,只關(guān)于心。
命理萬化,虛誕與否僅由己。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2
《浮生六記》的譯文者張佳諱在序言中寫到“古來通文辭,善解語的才女,和通情達理,癡情一往的妻子許多時候是相互矛盾的,但在蕓身上,渾身璞玉地湊成了一體?!绷终Z堂也曾經(jīng)評價過蕓是“中國文學中一個最可愛的女人”
蕓,就是沈復所編寫的浮生六記中閨房記樂中的重要人物。
沈復自小便有親事的,但由于對方病逝,也是無可奈何的,同時也讓他在一次機遇中結(jié)識了蕓這個溫暖賢良的人。
蕓所生長的環(huán)境不是那么良好,多年來一直都在除了丈夫疼愛而沒有什么地位的家庭里當媳婦兒,雖然有為人婦的許多壓力,但她依舊活地瀟灑自在。而且溫柔冷靜,落落大方,總是十分寬容沈復,這做為一個女子,確實是十分可愛的地方。也是蕓之所以成為本書的亮點之處。
在文章中我印象很深的便是蕓女扮男裝同沈復出門去逛廟會,害怕惹了麻煩,大方地承認自己的女人身份。將蕓的活潑可愛寫的活靈活現(xiàn)。還有一處十分令人動容的故事,便是蕓主動幫沈復找妾室,而且十分樂意,并說這樣一來便有姐妹同自己一同了,這樣便不會孤獨。后來認識了憨園,也是十分優(yōu)秀的女子,便幫丈夫暗示,雖說最后憨園還是因為社會的封建而被嫁到有錢人家里,但這件事卻寫出了蕓的心胸開闊,溫婉賢良。
蕓是《浮生六記》的一抹美麗的色彩,蕓的早逝也無不是一個遺憾,但蕓的可愛之處卻被眾人所頌贊。
《浮生六記》的讀后感3
蕓娘不但可愛,更是個聰明賢惠的才女,她喜歡李太白詩,言“李詩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種落花流水之趣”,她與三白聊天多涉文辭書畫、園藝插花,她是三白的知己,三白也是她的知己。她二人看淡富貴名利追求天然自得的逸趣。在鄉(xiāng)間避暑期間,面對一派田園風光,蕓娘欣喜對丈夫說道:“他年當與君卜筑于此,買繞屋菜園十畝,課仆嫗,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畫我銹,以為持酒之需。布衣菜飯,可樂終身?!?/p>
這樣的女子,誰人不喜,誰人不愛呢,無怪乎歷代文人均喜置書在側(cè),閑來品讀,確有沁人心脾恬淡素雅之味。將其翻譯成英文的林語堂曾對友人說,沈三白之妻蕓娘,乃是人間最理想的女人,能以此姝為妻,真是三生有幸呢。恩,當真是夫復何求!
再說沈三白,也是頗合余心。他素性淡雅不拘,十三歲時隨母歸寧,第一次見到蕓娘,就跟母親說:“若為兒擇婦,非淑姊不娶?!蔽也恢湃巳⑵捩卸嗌賽矍榈某煞郑Y教之下,愛情所處的地位大概微乎其微,看西廂紅樓,梁祝孔雀,那個時代,十三歲的沈三白行此男子大諾,是其情根使然的天性,是與禮教的叛逆與抗爭。他在后文中多處提到二人“情癡”,于此亦可見一斑。所幸或是上天憫其情愛之切,母親也喜歡自己這個“柔和”的侄女,便勻了兩人婚事。十八歲那年,喜結(jié)連理。
成婚之后,二人如膠似漆,“耳鬢廝磨,親同形影”,愛戀之甚,不可以言語形容之。沈三白沉迷閨房之樂,毫不思進取功名。蜜月之后,三白去紹興趙省齋受業(yè),與蕓娘暫別,“恍同林鳥失群,天地異色”,三個月,如同隔了十年,以致無心學業(yè)。后終得先生之力得返遣歸家,“喜同戍人得赦”。二人相見更是“握手未通片語”,“魂魄恍恍然化煙成霧,覺耳中惺然一響,不知更有此身矣”。
或有人責三白之不思進取,蕓娘之不加勸勉。乾隆年間,太平盛世,理當考取個功名,光宗耀祖。然三白自有其超脫功名淡然處世的性格,他的所有愛好都與自然藝術(shù)相關(guān)(喜愛插花園藝),這樣的人讓他身處功名利場,豈非鳥困牢籠,魚囚淺灘。再則,人生在世,功名利祿英雄偉業(yè),也不過求一知心佳偶,以途陰陽和合之人生大道,既得,其余外物值鳥耳!是故,三白寫《浮生六記》,言語性靈淡真,皆記夫妻平日生活瑣事,卻于此細碎事中方顯其真性情。滄浪亭之閑居諧趣,蕭爽樓之寄居雅樂,東高山之困頓潦倒,夫妻二人始終無怨無悔,相依相靠。
雖然沈三白不拘禮法,妻以“禮”侍之,會“厭之曰:‘卿欲以禮縛我耶?”但終究還有些軟弱與妥協(xié)。比如在“云游”一事上,雖有心想與蕓娘“相與訪名山,搜勝跡,遨游天下”,卻惜其“雌而伏”、“茍能化女為男”云云。而其最大之不是在于無力養(yǎng)家而致使 “隆冬無裘”,妻女受寒,妻得頑疾而無錢醫(yī)藥,終是英年早逝,死生相望。及至二人悲痛永訣,“兩情淚眼相持,一個溫言撫慰,一個囑托不休,一字一淚,一字一血,當事者痛腸欲裂,讀者也隨之而慟倒?!弊詈蟆笆|乃執(zhí)余手而更欲有眼,僅斷續(xù)疊言‘來世’二字,忽發(fā)喘口噤,兩目瞪視,千呼萬喚已不能言。痛淚兩行,涔涔流溢,既而喘瀝微,淚漸干,一靈縹緲,竟而長逝!時嘉慶癸亥三月三十日也。當是時,孤燈一盞,舉目無親,兩手空拳,寸心欲碎。綿綿此恨,曷其有極!”
我常想,一見鐘情的愛情,兩個人身上該是有著前世愛情的印記,今生見了面,看到了印記,便會再續(xù)前緣。希望蕓娘與三白來生還能再見,再結(jié)夫妻,或會如三白所言“來世卿當作男,我為女子相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