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西行漫記書心得
推薦文章
讀西行漫記書心得范文
《西行漫記》是一本由[美] 埃德加·斯諾著作,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27.00元,頁數(shù):388,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西行漫記讀書心得,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西行漫記書心得1
從1937年《西行漫記》第一次在北平秘密出版以來(當時譯名為《外國記者西北印象記》),至今已經(jīng)過了70年的春秋,對現(xiàn)在的讀者而言,依然是鮮活而充滿年輕的力量。而在初版當時,在國民黨白色恐怖下,在“七七事變”爆發(fā)前夕,《西行漫記》作為一本外國人寫的有關中國陜北蘇區(qū)和共產(chǎn)黨的真相,和共產(chǎn)黨提出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理論,在當時的社會和有志于投身大時代的改革的人當中起到的巨大的影響,可想而知。
《西行漫記》初版以來,由于其受歡迎的程度之大,重復的再版旋即售空,在全國各地都有出版者正式授名的重印本,還有不計其數(shù)的為了隱藏起來更換名字的翻印本。不僅在蘇區(qū),在國民黨統(tǒng)治的白色恐怖區(qū)域,在香港和海外的華僑中間,不管是以重印翻印還是冒死傳閱傳抄的方式,《西行漫及》都起到了早前沒有料到的影響。
如今如果要統(tǒng)計究竟有多少人因為這本書而排除萬難前往延安,投身革命,或者從此對共產(chǎn)黨的性質(zhì)有了基本的了解,從而支持國共合作聯(lián)合抗日,那是過于困難了。但是《西行漫記》所引起的國民黨的恐慌,恐怕比地方革命帶來的不安還要大。
讀西行漫記書心得2
買于當當網(wǎng)。書到的第二天就開始讀了,雖然前幾天才全部讀完,但除去中間沒讀的天數(shù),真正手捧此書專心研討的天數(shù)(或者說次數(shù))不會超過10天(次),每次一讀,至少會讀完一章。如果不讀完這一章,我是無論如何都不會罷手的。不想再去重復此書是如何地著名,只需摘出關于幾個人物的描寫:
關于---:“我到后不久,就見到了---,他是個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個子高出一般的中國人,背有些駝,一頭濃密的黑發(fā)留得很長,雙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顴骨突出。我在一霎那間所得的印象,是一個非常精明的知識分子的面孔。我第二次看見他是傍晚的時候,---光著頭在街上走,一邊和兩個年輕的農(nóng)民談著話,一邊認真地在做著手勢。我起先認不出是他,后來等到別人指出才知道。南京雖然懸賞二十五萬元要他的首級,可是他卻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p>
“--- 是個認真研究哲學的人。我有一陣子每天晚上都去見他,向他采訪---的-,有一次一個客人帶了幾本哲學新書來給他,于是---就要求我改期再談。他花了三、四夜的功夫專心讀了這幾本書,在這期間,他似乎是什么都不管了。他讀書的范圍不僅限于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家,而且也讀過一些古希臘哲學家、斯賓諾莎、康德、歌德、黑格爾、盧梭等人的著作?!?/p>
“然而我非常懷疑,他是否能夠博得中國上層知識分子的敬仰,也許這并不完全因為他有非凡的頭腦,而是因為他有農(nóng)民的個人習慣。巴萊托的中國門徒們也許要嫌他粗魯?shù)陌?。我記得有一天我?--談話的時候,看見他心不在焉地松下了褲帶,搜尋著什么寄生物——不過話得說回來,巴萊托要是生活在同樣的環(huán)境中可能也非搜尋一下不可。但我可以斷定,巴萊托決不會當著紅軍大學校長的面前松下褲子的——我有一次訪問林彪的時候,---卻這樣做過。小小的窯洞里非常熱。---卻把身子向床上一躺,脫下了褲子,向著壁上的軍用地圖,仔細研究了二十分鐘——偶然只有林彪插口問他一些日期和人名,而---都是一概知道的。他隨便的習慣和他完全不在乎個人外表這一點相一致,雖然他完全有條件可以打扮得同巧克力糖果匣上的將軍和《中國名人錄》中的政治家照片一樣。”
關于朱徳:“一九一一年,我(這是書里記述的朱徳的自述)當時是個連長,我隨有名的云南都督蔡鍔率領的滇軍參加推翻清朝的革命。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是十月十日在武昌開始的,我被派往四川,與清朝總督趙爾豐作戰(zhàn)。我們打敗了趙爾豐,次年四、五月間回到云南。一九一二年下半年,我被任為云南講武堂學生隊長,在校里教授戰(zhàn)術學、野戰(zhàn)術、射擊術和步槍實習。一九一三年,我被任為蔡鍔部下的營長,在法屬印度支那邊界駐扎了兩年。一九一五年,我升為團長,被派往四川跟袁世凱的軍隊作戰(zhàn)。打了六個月仗,我們獲得勝利。我升為旅長。一九二一年從九月到十月,我任云南省警察廳長。唐繼堯卷土重來,追我追了二十天,我終于帶一連人逃出來?!?/p>
“我在四川當軍官的最后一年,即一九二〇年,我染上了吸鴉片的惡習。但在一九二〇年底回到云南時,在從唐繼堯手中逃脫出來前,我買了一些戒煙的藥品,一九二一年我向西康作第一次‘長征’時,實行戒煙,在到上海的船上,繼續(xù)戒煙。到上海時,差不多已經(jīng)戒脫了這個惡習,在上海廣慈醫(yī)院住了一星期,我完全戒絕了煙癮?!?/p>
“在柏林,我碰到周恩來[現(xiàn)在是紅軍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和別的同志們。我終于在柏林找到了中國---!我在一九二二年十月間到達柏林,那時年紀三十六歲左右。我一找到---,當場立刻加入,這是一九二二年十月間的事。我在柏林住了一年,學習德文,然后到哥丁根進了一所大學,修了兩學期社會科學——一半是掩護我繼續(xù)呆在德國。我在德國的時期內(nèi),經(jīng)常做黨的工作。一九二四年,我們在柏林組織了一個國民黨支部。一九二五年,因與臧戈夫案件有關,被德國憲警拘捕,臧戈夫是保加利亞的一個反動派,有人在一個大教堂里要炸他。許多人因而被捕。這是我第一次被人逮捕。一九二五年,我在柏林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被捕,那是為了參加---為聲援五卅運動而召開的大會。我終于由于這些活動而被逐出德國,我遂環(huán)游歐洲,到了蘇聯(lián),到一九二六年才回國?!?/p>
“關于我個人的私生活問題:我在參加---的斗爭以前結過兩次婚。第一個妻子死了,第二個還活著。第一個妻子生了一個兒子,但我不知道他現(xiàn)在的下落。一九三五年長征時候,我在報上看到我的兒子,那時十八歲,為要保全自己的性命,已逃離他母親的故鄉(xiāng)敘府附近的納溪。我的第一個妻子是一個師范學校的教員,天足,有贊助革命的進步思想。我們結婚的時候,我二十五歲,她十八歲。我第三個妻子,是一九二八年湘南起義時期內(nèi)跟我同居的,名叫吳玉蘭。她后來被湖南省主席何鍵捉住,砍了頭?,F(xiàn)在的妻子康克清是在一九二八年同我結婚的。”
關于周恩來:“周恩來是一個大官僚家庭的兒子,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親是個杰出的教書先生,母親不同凡俗(是個博覽群書的婦女,甚至真的喜愛現(xiàn)代文學!),他本人似乎注定要做個讀書人的,因為他從很小的時候起就表現(xiàn)出有突出的文學天賦。但是,像他同輩的許多其他人一樣,他在民族覺醒的時期里受的教育,使他的興趣從文學轉移到別的方面去了。第一次革命(一九一一年)以后,中國的單純的新文化運動開始有了比較嚴重的產(chǎn)物萌芽,這是周恩來便被卷到了社會革命運動中去,這個運動將使中國受到觸及靈魂深處的震動。
“他先在南開中學,后在南開大學學會了英語,受到了“開明的”教育,他在班上成績優(yōu)異,在南開的三年都靠獎學金維持。接著日本提出“二十一條要求”,袁世凱企圖恢復帝制,全國爆發(fā)起義,最后是一九一九年的學生運動。周恩來作為學生領袖,遭到逮捕,在天津關了一年監(jiān)牢。周恩來獲釋后去了法國。他在戰(zhàn)后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影響下,在巴黎幫助組織中國---,成了同時在中國成立的這個組織的創(chuàng)建人。他在巴黎學習了兩年,到英國去了幾個月,又回到法國,接著又到德國學習了一年。他在一九二四年回國,已是個著名的革命組織者,回國后立即在廣州與孫逸仙匯合,后者當時與中國---和蘇俄合作,準備發(fā)動國民革命。”
“周恩來二十六歲就成了廣州政治生活中的一個領袖人物,被任命為著名和黃埔軍校秘書,做了布留赫爾將軍的親信,布留赫爾將軍當時是黃埔軍校的第一號俄國顧問,現(xiàn)在是蘇聯(lián)遠東紅軍司令。對當時擔任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來說,這個年輕的---員是個克星。但是蔣介石還是不得不任命他為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那是因為周恩來在激進的學員中間影響很大?!?/p>
“一九二五、二六、二七年進行了北伐,由蔣介石任總司令,這是國民黨和---聯(lián)合推選的。周恩來奉命去上海準備起義,協(xié)助國民軍攻占上海。周恩來當時是個年方二十八歲的青年?!?/p>
“因此,周恩來給我的印象是,他頭腦冷靜,善于分析推理,講究實際經(jīng)驗。他態(tài)度溫和地說出來的話,同國民黨宣傳九年來污蔑---人是什么“無知土匪”、“強盜”和其他愛用的罵人的話,形成了奇特的對照。不知怎么,當他陪著我走過安靜的鄉(xiāng)間田埂,穿過芝麻田、成熟的小麥田、沉甸甸地垂著穗的玉米田,回到百家坪去時,他似乎是一點也不像一般所描繪得赤匪。相反,他倒顯得真的很輕松愉快,充滿了對生命的熱愛,就像神氣活現(xiàn)地仿佛一個大人似的跟在他旁邊走的“紅小鬼”一樣,他的胳膊愛護地搭在那個“紅小鬼”的肩上。他似乎很像在南開大學時期演戲時飾演女角的那個青年——因為在那個時候,周恩來面目英俊,身材苗條,像個姑娘。”
關于彭徳懷:“彭德懷是行伍出身,先在湖南,后在南昌進過軍校,畢業(yè)后,他因才能出從,迅獲提升,一九二七年年方二十八歲就已任旅長,在湘軍中以“自由派”軍官著稱,因為他辦事真的跟士兵委員會商量。彭德懷當時在國民黨左派中、在軍隊中、在湖南軍校中的影響,使何鍵極為頭痛。何鍵將軍在一九二七年冬天開始大舉清洗他的軍隊中的左派分子,發(fā)動了有名的湖南“農(nóng)民大屠殺”,但是因為彭德懷極孚眾望,他不敢貿(mào)然下手。這一遲疑,給他帶來了很大的損失。一九二八年七月彭德懷舉行平江起義,成立了湖南的第一個蘇維埃政府。兩年以后,彭德懷積聚了一支約八千個兄弟的“鐵軍”,這就是紅軍五軍團。南方紅軍長征時,彭德懷是打先鋒的一軍團司令員。他的部下告訴我說,六千英里的長征,大部分他是步行過來的,常常把他的馬讓給走累了的或受了傷的同志騎。我發(fā)現(xiàn)彭德懷是個愉快愛笑的人,身體極為健康,只是肚子不好,這是在長征途上有一個星期硬著頭皮吃沒有煮過的麥粒和野草,又吃帶有毒性的食物和幾天顆粒未進的結果。他身經(jīng)百戰(zhàn),只受過一次傷,而且只是表面的。
我住在彭德懷設在預旺堡的司令部的院子里,因此我在前線常常看到他。司令部不過是一間簡單的屋子,內(nèi)設一張桌子和一條板凳,兩只鐵制的文件箱,紅軍自繪的地圖,一臺野戰(zhàn)電話,一條毛巾,一只臉盆,和鋪了他的毯子的炕。他同部下一樣,只有兩套制服,他們都不佩軍銜領章。他有一件個人衣服,孩子氣地感到很得意,那是在長征途上擊下敵機后用繳獲的降落傘做的背心。
我們在一起吃過好幾頓飯。他吃的很少很簡單,伙食同部下一樣,一般是白菜、面條、豆、羊肉,有時有饅頭。寧夏產(chǎn)瓜,種類很多,彭德懷很愛吃??墒?,好吃慣了的作者卻發(fā)現(xiàn)彭德懷在吃瓜方面并不是什么對手。但是在彭德懷參謀部里的一位醫(yī)生前面只好低頭認輸,他的吃瓜能力已為他博得了“韓吃瓜的”這樣一個美名。
我必須承認彭德懷給我的印象很深。他的談話舉止里有一種開門見山、直截了當、不轉彎抹角的作風很使我喜歡,這是中國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質(zhì)。他動作和說話都很敏捷,喜歡說說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馳騁,又能吃苦耐勞,是個很活潑的人。這也許一半是由于他不吸煙、也不喝酒的緣故。有一天紅二師進行演習,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皼_到頂上去!”彭德懷突然向他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象兔子一般竄了出去,在我們之前到達山頂。又有一次,我們在騎馬的時候,他又這樣叫了一聲,提出挑戰(zhàn)。從這一點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過人。
彭德懷遲睡早起,不象---那樣遲睡也遲起。就我所知,彭德懷每天晚上平均只睡四、五小時。他從來都是不急不忙的,但總是很忙碌。我記得那天早上一軍團接到命令要前進二百里到敵區(qū)的海原,我多么吃驚:彭德懷在早飯以前發(fā)完了一切必要的命令后,下來同我一起吃飯,飯后他就馬上上路,好象是到鄉(xiāng)下去郊游一樣,帶著他的參謀人員走過預旺堡的大街,停下來同出來向他道別的穆斯林阿訇說話。大軍似乎是自己管理自己的。
讀西行漫記書心得3
因為《毛澤東傳》里的很多材料來源于這本書,所以就找來看了。 突然很喜歡看這些書,并不是我一下子變得有多紅多正,而是因為在這個時代,很難再找到這么樸實的文字,更難再找到文字對象這么樸實、單純、可愛的人們,以及這樣一個有理想、有干勁、“知道自己為之奮斗的目標,也知道自己所反對的東西”的時代。斯諾臨終,最后一句話竟是“我熱愛中國”,竟讓我熱淚盈眶。 斯諾確實很可愛,他的文字也很可愛,嚴肅認真里跳躍著一種大男孩的頑皮。
因為支撐起整個新中國的這一群男女老少,也很可愛。 一個十三四歲的“紅小鬼”,名叫向季邦,但是因為名字聽起來很像“雞巴”,所以別人老是叫他“雞巴”。 有一天,季邦到斯諾的房間去找他,給他行了一個最普魯士的敬禮,然后告訴“斯諾同志”:“我的名字是 季邦 不是 雞巴,這是完全不同的,你替外國報紙寫到我時,可不能寫錯我的名字。要是外國同志以為一個紅軍士兵名叫’雞巴',那是會給他們留下一個壞印象的!” 斯諾本來沒打算把這個小鬼寫進這部不平常的書里,“但經(jīng)他這么一說,我在這件事情上就別無選擇,他就走了進來同蔣總司令并排站在一起了,盡管有失歷史的尊嚴。 ——這就是斯諾的《西行漫記》 如果這是有失歷史的尊嚴,那在我眼里,這整一部’不平常的書",都是”有失歷史的尊嚴的“,因為和蔣總司令并排站在一起的,還有很多這樣的小鬼,很多白發(fā)蒼蒼的老人,有當著斯諾和林彪的面脫了褲子乘涼的毛澤東,有松了褲帶搜尋寄生物的毛主席,有跟著斯諾玩撲克牌賭博,“盜用公款輸了一架"飛機"的博古,以及 周恩來夫人,博古夫人,毛夫人…… ---彭德懷是可愛的,他愉快愛笑,身體健康,動作和說話敏捷,喜歡說說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馳騁,又能吃苦耐勞,很活潑。他同部下一樣,只有兩套制服,都不佩戴軍銜領章,他卻因為自己有一件個人衣服而孩子氣的感到很得意——那還是在長征途中擊下敵機后用繳獲的降落傘做的。 他談話舉止開門見山,直截了當,不拐彎抹角,斯諾說他很喜歡,這是中國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質(zhì)。 他早睡早起,不抽煙不喝酒,從來都是不急不忙,而且很喜歡孩子。 生于富裕農(nóng)村的彭德懷6歲沒了親媽,挨老師打,他就舉起板凳揍老師,結果被后母趕出了家。
他不喜歡聞鴉片煙,就把奶奶的煙盤從爐子上踢了下來,結果差點被全族人溺死。 ---朱德是可愛的,斯諾給他拍的照片上,他總是裂開嘴露出兩排牙齒,笑的很明朗,很親切。 朱德年輕時候當過小學體育老師教體操,還在云南府進過講武堂,在進步軍閥門下很受器重,在云南干出了不錯的成績,然后又被追殺,只得逃出了云南。 我記得小時候在建水老人民醫(yī)院的停尸房后面那條街,奶奶帶我去過一個親戚or朋友的家,那個招呼我們的老奶奶帶我們上了二樓,指著一間黑乎乎的木板屋說,朱德曾在這里住過。 朱德被追殺,逃去了四川,結果不但沒被軍閥要首級,而且還急著要讓他當師長,但是這時候的朱老總忙著要找共產(chǎn)黨,謝絕了。 “我在1922年離開四川去尋找中國共產(chǎn)黨的時候,一點也不知道怎樣同黨發(fā)生關系,只是決心要同它取得不管是什么的聯(lián)系?!敝炖峡傔@任性執(zhí)著實在是可愛。他就這樣從四川找到上海,“我在上海找不到共產(chǎn)黨的蹤跡,因此我到北京去繼續(xù)找?!睂O中山讓他去打軍閥,他不去,讓他去美國,他不去,他說他要去德國研究軍事學!然后他就在巴黎拍了一張從埃菲爾鐵塔俯瞰巴黎全景的照片,感到很得意。
朱老總在柏林碰到了周恩來,“我終于在柏林找到了中國共產(chǎn)黨!”然后我們可憐的朱老總才知道,原來在他滿中國找共產(chǎn)黨的時候,中國共產(chǎn)黨還沒有成立! 我莫名的笑了好久… ---徐海東沒了兩顆門牙,老被大家嘲笑,斯諾就到處去套徐海東的話,結果終于弄懂了那是他騎馬的時候撞了樹,門牙長樹干里去了…… 斯諾還套出過很多故事,而這些故事的主人之所以都這么可愛,真實,也許還因為斯諾所說的——他們并沒有什么內(nèi)幕消息、獨得之秘可以兜售,也沒有漂亮的、成套的講話。 斯諾還是很壞的,他連馬廄里遇到的64歲老頭子都不放過,要從他嘴里套出點故事來,最后還開老人家玩笑“我想你也在考慮再娶媳婦吧”。 理發(fā)師認真給他講自己怎么當了紅軍的故事,結果斯諾硬要挑撥人家說“也許李仁醫(yī)生只是要把你們打發(fā)掉?!?營長借了匹好馬給斯諾騎,結果他抱怨說因為營長太愛他的四條腿寶貝,要他們兩條腿的必須每騎一里路就要下馬牽著走三四里路。
斯諾說他的結論是,任何人要當這個人的騎兵,首先得是個護士,而不是馬夫,甚至最好是個步行的,不是騎馬的。斯諾還公然在這么一部“很不平常的書”里,懷疑徐海東后來報私仇,因為返程的時候徐給了他一匹壯如公牛的馬,看馬和斯諾“誰能活著到達預旺堡”。最后斯諾坐在窄的無法坐下的馬鞍上,雙腿夾著木鞍,又伸不直腿,跑了50多里路。 ——正是這些“有失歷史尊嚴”的點點滴滴,讓這些單純、可愛、善良的人們變得真實,具體,永遠活在歷史的光輝里。 除了這些“俏皮的”有趣的歷史邊角,斯諾還給出了他很多的真實見聞。那些拿著微薄工資在紅軍的工廠里工作的年輕男女,那些熱情洋溢的紅軍戰(zhàn)士,童真又“老成”的少先隊員,他們穿的很樸實甚至很破爛,吃的很簡單甚至很粗糙,他們沒有什么豐富的娛樂活動,但是他們是快樂的,他們真的覺得自己在為這個國家奮斗,在為這個民族的未來工作,他們把自己的個體生命,和一個國家的歷史使命緊緊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他們的活著,是一種充實的、飽滿的存在。 斯諾的《西行漫記》,也展現(xiàn)了長征的過程,展現(xiàn)了共產(chǎn)黨的蘇區(qū)建設,這個黨的宗旨,它的辦事方法和方針…..“有時我?guī)缀醪荒芟嘈?,只是由于這一批堅決的青年,有了一種思想的武裝之后,竟然能對南京的千軍萬馬進行了群眾性斗爭達十年之久?!?/p>
是的,我不得不說,那個時代的中國共產(chǎn)黨,是進步的,是民主的,是真的值得愛的。 現(xiàn)在的千千萬萬黨員和急著入黨的人們,面對這些先烈的歷史容顏,會不會感到汗顏? 喜歡那樣樸實、單純、可愛的人們,懷念那樣一個有理想、有干勁、“知道自己為之奮斗的目標,也知道自己所反對的東西”的時代。 離開紅色中國的時候,很多人去送斯諾,他當時在心里想,也許他是看到他們活著的最后一個外國人了。他很難過,覺得自己不是在回家,而是在離家。 【“別忘了我的假臂!”蔡樹藩叫道。 “別忘了我的照片!”陸定一提醒我。 “我們等著你的航空隊!”楊尚昆笑道。 “給我送個老婆來!”李克農(nóng)要求。 “把四兩可可送回來!”博古責怪道。】 ——看來斯諾在蘇區(qū)四個月內(nèi)結識了很多朋友和冤家。
讀西行漫記書心得4
紅星閃耀70年——從《西行漫記》看歷史題材作品的寫作技巧
《西行漫記》的閱讀是令人愉悅的,埃德加?斯諾,一個陜北蘇區(qū)采訪將近4個月的美國記者,以他充滿熱情和生動的筆觸,記錄了日漸成熟的中國共產(chǎn)黨在蘇區(qū)的一點一滴。大到毛澤東對抗日戰(zhàn)爭的著名論斷、共產(chǎn)黨的基本政策,小到黨員和民眾的言語神態(tài),斯諾以他出色的紀實文學技巧記錄了正在成長中的陜北蘇區(qū)的一副立體而豐富的影像,讓閱讀者無不身臨其境般的為之動容。
(一)紅星閃耀70年——《西行漫記》的社會影響
從1937年《西行漫記》第一次在北平秘密出版以來(當時譯名為《外國記者西北印象記》),至今已經(jīng)過了70年的春秋,對現(xiàn)在的讀者而言,依然是鮮活而充滿年輕的力量。而在初版當時,在國民黨白色恐怖下,在“七七事變”爆發(fā)前夕,《西行漫記》作為一本外國人寫的有關中國陜北蘇區(qū)和共產(chǎn)黨的真相,和共產(chǎn)黨提出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理論,在當時的社會和有志于投身大時代的改革的人當中起到的巨大的影響,可想而知。
《西行漫記》初版以來,由于其受歡迎的程度之大,重復的再版旋即售空,在全國各地都有出版者正式授名的重印本,還有不計其數(shù)的為了隱藏起來更換名字的翻印本。不僅在蘇區(qū),在國民黨統(tǒng)治的白色恐怖區(qū)域,在香港和海外的華僑中間,不管是以重印翻印還是冒死傳閱傳抄的方式,《西行漫及》都起到了早前沒有料到的影響。
如今如果要統(tǒng)計究竟有多少人因為這本書而排除萬難前往延安,投身革命,或者從此對共產(chǎn)黨的性質(zhì)有了基本的了解,從而支持國共合作聯(lián)合抗日,那是過于困難了。但是《西行漫記》所引起的國民黨的恐慌,恐怕比地方革命帶來的不安還要大。
(二)歷史題材作品如何“真實”兼具“好讀”?
《西行漫記》之所以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影響,這與它新鮮的筆觸和易讀性絕對有關。正是這些對共產(chǎn)黨充滿激情的正面描寫,才導致了許多的中國人加入共產(chǎn)黨,華僑和外國人去理解、支持中國革命。但是有人質(zhì)疑,這本書在文采斐然的同時,是否意味著作者在其中加入了太多的主管偏袒,而減少了真實的力量?在歷史題材作品有趣易讀和歷史真實性之間,到底應該以那一個為準線?
這涉及到對于歷史傳記和歷史題材作品都無法逃避的問題,關于歷史真實性和史書文采的矛盾。任何一個史學工作者,對于真相的追逐是永遠執(zhí)著的。但是如果歷史題材作品寫的單調(diào)枯燥,卻很難吸引讀者閱讀興趣,起不到應有的社會影響。那如何在“真實”和“好讀”之間取得一個有機的共贏?
在代繼華教授《中國史學作品形態(tài)論綱》一書中提到:“這牽涉到作者的歷史見識,對史學作用的理解,對史書形式和寫作技巧的掌握程度;同時,與文獻資料的選取更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鼻罢吲c作者的個人素養(yǎng)和學術造詣有關,不能勉強,而后者則是我們書寫一部可讀性強的歷史題材作品的可操作的“蹊徑”,即“有意識的優(yōu)選文獻資料”。對與人物傳記而言,便是選擇能強化人物性格、較為新鮮、出其不意的材料。
在《西行漫記》中,斯諾對蘇區(qū)共產(chǎn)黨員描寫,是全書的亮點,也是讓人為之動容的精華。斯諾在選取人物相關的資料上,并沒有大段生硬的引用他們經(jīng)歷、職務和政治觀念,而是更多選取了一些非常生活化的細節(jié):
“忽然間,他們(毛澤東夫婦)兩個都俯過身去,看到一只飛蛾在蠟燭旁奄奄一息地死去,高興得叫起來。這的確是一只很可愛的小東西,翅膀是淡淡的蘋果綠,邊上有一條橘黃色和玫瑰色的彩紋。毛澤東打開一本書,把這篇彩色的薄紗般的羽翼夾了進去。這樣的人會是真的在認真的考慮戰(zhàn)爭嗎?”
這些材料出現(xiàn)在歷史題材作品中,的確讓人眼前一亮。年輕時期的毛澤東形象忽然豐滿起來。關于毛澤東的歷史書籍很多,但是比起斯諾描寫的段落,恐怕使看官會會心一笑、記憶深刻的沒有多少。書中談“正事”固然不誤(如毛澤東談抗日戰(zhàn)爭等內(nèi)容),但是有了許多這些鮮活的材料點綴前后或穿插其中,全書卻更讓人感覺更是可信,來源于真實和生活。
一本歷史題材作品成為“暢銷書”并不難,但是做到“長銷書”絕非易事?!段餍新洝吩诟锩鼤r期還是在和平時代受到讀者的青睞,給我們書寫出一部成功——真實和可讀性強——歷史題材作品,提供了很好的提示。
讀西行漫記書心得5
讀斯諾寫于1936年的《西行漫記red star over China》之前,觀看了電影《建黨偉業(yè)》、紀錄片《中共1921》,對本書所述故事之前的前25年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寫這本書的讀書心得,有必要對前兩部影像帶給人的印象作些描述。
武昌的槍聲,撕碎了晚清的最后一個夜晚,辛亥革命成為歷史的轉折,卻沒能給飽受欺凌的百姓帶來最終的安寧。中國近代史,怎一個亂字了得?當滿懷理想的孫文踏上從日本歸國的輪船,趾高氣昂的袁世凱抖了抖手中的槍,做起了穿上龍袍的美夢。張勛復辟、各路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這是二十世紀初的中國實景。然而,當一戰(zhàn)結束,中國因數(shù)以萬計的勞工付出的努力,也成為戰(zhàn)勝國時,得到的卻是青島主權的轉讓。中國的青年憤怒了。
《中共1921》紀錄片中怒目相視的張國燾,便是憤怒的青年學生之一,他所在的北京大學,聚集著整個中國最富有激情和社會責任的愛國教師、青年學生,教授陳獨秀、圖書館長李大釗,毛澤東當時任圖書館助理員,在救亡圖存的召喚下,大家走上了街頭。1919年五四運動后兩年,包括愛國青年張國燾在內(nèi),北京代表劉仁靜,山東代表鄧恩銘、王盡美,上海代表李漢俊、李達,湖北代表董必武、陳潭秋,廣州代表包惠僧、陳公博,長沙代表何叔衡、毛澤東,日本留學生周佛海,其中還有李達的夫人,浙江烏鎮(zhèn)人王會悟,從上海博文女校到嘉興南湖的轉移,就是由其負責。1911到1921年,波瀾壯闊的十年,一顆紅星將要照耀中國!
讀西行漫記書心得相關文章:
★ 不完美才美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