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易經(jīng)雜說讀后感范文
推薦文章
南懷瑾易經(jīng)雜說讀后感
中國人一般的觀念,講到《易經(jīng)》就想到八卦,想到八卦就和唱京劇拿鵝毛扇穿八卦道袍的連了起來。希望以下南懷瑾易經(jīng)雜說讀后感對您有所幫助!
南懷瑾易經(jīng)雜說讀后感
《易經(jīng)雜說》是南懷瑾老師在1975年冬天的講座后經(jīng)整理而成,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本書是南懷瑾老師有關(guān)《易經(jīng)》的講記。其中,前一部分主要介紹了《易經(jīng)》的一般知識,及與之相關(guān)的內(nèi)容。
而后一部分則著重講了六十四卦,從乾卦開始到未濟卦結(jié)束。其中對乾卦的解說最為詳細,以及它的卦名、卦辭、爻卦和它們的《彖辭》、《象辭》、《文言》等。
看這本書的時候,就和看武俠小說一樣,那么專注,那么入神,的確這本書是非常引人入勝的。
我記得:我第一天晚上加班看它,就發(fā)現(xiàn)越研究越深,腦子里迸發(fā)出的問題也是越來越多??赐暌徽聨讉€問題,看完一頁幾十個不明白的地方,然后就一頁一頁的看,找答案。
不知不覺加班班長就喊停了,真的體會到了古人說的“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時”??桌戏蜃右仓v了:“潔靜精微,易之教也”。就是說學習《易經(jīng)》的人需要一個非常冷靜的頭腦和非常精密的思維。
其實無論學《易經(jīng)》還是別的經(jīng)典,都要有潔靜精微和一個冷靜的頭腦,做事也一樣。
如果真的有了這樣的一個頭腦、一個思想的話,就會舉一反三,受益萬千。在這本書中還講了《易經(jīng)》的三個原則和三個法則。
《易經(jīng)》的三個原則是變易、簡易、不易。
就先說這三點吧:“變易”就是說宇宙萬物沒有一事、一物、一情況、一思想是不變的,所以學易的人先要知道“變“,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變還能適應這個變。
“簡易”,就是把那些復雜的道理,變得非常簡化,這就叫簡易。那么《易經(jīng)》首先告訴我們宇宙間的事情時刻都在變,盡管變的很復雜,在我們懂得了原理、原則以后,就非常簡單了。
“不易”,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化當中,可是卻有一項是永遠不變的----就是能變出萬象的那個東西是不變的,那是永恒存在的。這個東西就是“不易”。
再說這個《易經(jīng)》的三個法則,這三個法則就是:理、像、數(shù)。
這三個法則就好比是錄音帶,是錄音用的,它可以錄音。其中有很多道理,錄音帶的樣子、大小以及它會出聲音,這是它的像。這卷錄音帶,若干分鐘可以錄完,它有若干長、若干寬,這是它的數(shù)。
所以研究《易經(jīng)》的學問,有些人用“理”去解釋《易經(jīng)》,有些人用“象”來解釋《易經(jīng)》,有些人用“數(shù)”來解釋《易經(jīng)》。
古人掐指一算,萬事皆知,這就是了解《易經(jīng)》的緣故。所以《易經(jīng)》的每一卦都是天地,每一爻都是真理。
通過學習《易經(jīng)雜說》,再說一下我對為人處事方面的理解。在這本書中,它講到了如陰陽、五行、京居十六卦等等。
我體會到它當中的一句話:“內(nèi)腐,則外蟲生焉”。
就是說,如果里面腐壞,外邊就會有那些小蟲子出來了。和我們做事一樣,當你發(fā)現(xiàn)你做的這個事出問題了,別人指責你時,說明我們自己有問題了。不可以別人一指責就不高興了,就和別人爭辯起來了,如果這樣的話,問題就更大了。
如果別人責備我們,能好好地接受,那么,問題就會沒有了,做事也就更順利了。
第二個就是《老子》上的一句話:“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所伏”,就是遇到有一個不順心的事不要太悲傷,遇到好事就太高興,那么就會“樂極生悲”了。
《易經(jīng)》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并不那么神秘,要“玩索而有得”,才能讀懂《易經(jīng)》。
南懷瑾易經(jīng)雜說讀后感
在讀到南懷瑾老師的易經(jīng)雜說以前我對易經(jīng)的理解停留在大多數(shù)人的程度,總是將易經(jīng)與算命的半仙形象聯(lián)系在一起——頭頂瓜皮帽,鼻梁上架一副小圓墨鏡,高顴骨,八字胡,滿臉滄桑與猥瑣,拉著主顧的手飛沫子,想憑自己三寸不爛舌掙點糊口之資。
拜讀南老師大作以后我對易經(jīng)的理解稍有增加,這點理解連皮毛都談不上,但也算是為我自己掃盲了,讓我以前的觀點發(fā)生了變化。
懂易經(jīng)確實有預測未來之功效,甚至這也是一些人接觸易經(jīng)的目的,但是我感覺易經(jīng)之預測并不是以前想象中的那樣能夠預測出某月某日我能在那條街上撿到錢,易經(jīng)預測的并不主要是一件具體的事,而是預見事情的走向,預測形勢的發(fā)展。有人對搞易經(jīng)的人矯情,讓算命的說自己接下來將會邁哪條腿,這其實是不了解易經(jīng)的人的做法。打個比方,民諺有“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之說,說見到早霞那么這幾天有可能刮風下雨,最好不出門,看到晚霞那么接下來一連幾天可能都是晴天,可以出遠門。這是勞動人民經(jīng)過長時間的觀察積累下來的經(jīng)驗,這條諺語教我們通過觀察天空預測天氣,這就是看“勢”,不一定出了朝霞就一定有雨,但是我們并不能就說這條諺語是假的不科學的,知道這條民諺的人看到朝霞還是會做好防雨的準備。同樣地,一個人通過自己了解的周易的知識預測接下來幾天可能會有災禍發(fā)生,那么他可能會有針對性地做準備,防患于未然。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說易經(jīng)就是偽科學,但是算硬幣丟下來那面朝上之類的事易經(jīng)的能量大概還是達不到。
說到這里有個易經(jīng)真?zhèn)涡缘挠懻?,易?jīng)被一些人斥為封建迷信,有些人又過度迷信,什么事都要先算一算再行動。我自己還是相信周易這個東西不偽,但也不必要什么都算。姑且不論是不是什么事情都能算得精準,即使精準,“洞察淵魚者不祥”,知道太多太細終歸不是件好事。對未來走勢有個模模糊糊的大概判斷就可以了,那樣的日子過起來也有意思些。
我們說易經(jīng)一般就是周易,但是追根溯源易經(jīng)起源于很早的一個年代,甚至南老爺子還在書里說易經(jīng)可能是史前文明的產(chǎn)物。伏羲時有連山易,黃帝時有歸藏易,文王時期才出的周易,后人的注解使得周易漸漸復雜豐富起來,但是實際上周易的本質(zhì)是一本無字天書,該天書揭示宇宙中一切規(guī)律。幾千年來,把玩、研究易的人數(shù)不勝數(shù),不乏博古通今之天人、見微知著之鬼杰,確從未有人膽敢聲稱自己已經(jīng)參透了易,能明明白白向世人公布自己的所有發(fā)現(xiàn)。愛因斯坦發(fā)表相對論的時候世界上只有幾個人能看懂,但是他的后半生卻困于同一場論而不得脫身,愛因斯坦算是全人類中幾代才能出一個的杰出人物,只是想在物理方面抽象出一個總結(jié)性的東西都如此困難,假如坦爺真的成功了,那么極有可能是個極為簡潔但是極難理解的東西。易包羅萬象,幾千年來沒人能真正參透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從這個角度,我們也不能簡單地下結(jié)論說易經(jīng)不真。
早期的哲學家都有一種解釋萬物最基本構(gòu)成的沖動。古希臘是個出哲人的地方,出現(xiàn)了一大批牛逼閃閃的哲學家。其中有些人就對萬物的最基本構(gòu)成做出了自己的判斷:泰勒斯認為萬物皆水;阿那克西美尼宣稱氣是萬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皆火……現(xiàn)在我們知道保持物質(zhì)化學性質(zhì)的基本粒子是分子,分子下有原子,原子下有夸克……雖然古希臘先哲們的猜想是錯誤的,但是思考的方向卻是值得贊美的。在今天我們不會采取他們的觀點,卻仍然稱道他們的智慧。那么反過來看中國的先哲呢?我們的祖先用了一種很有智慧的解釋,反正在我看來超過了一切他國先哲的解釋,我們的祖先說萬物是由陰陽構(gòu)成的——超越了物質(zhì)的層面,上升了一個高度,而且到現(xiàn)在我們也不會去推翻它,因為這個觀點超越了今人與古人在科學上的差距。單憑這一點也足夠我們自豪的了,這讓我們更有理由相信,易這個東西不會簡單,很有可能是經(jīng)得起時間推移的考驗的。
另外,從易中我們可以得到的人生啟示比用易來算命給我們帶來更大的益處。我們說的錯綜復雜、潛龍勿用、自強不息等詞都來源于易,易提出的概念已經(jīng)成功穿越了幾千年,貫穿了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思維。正因如此,讀易的人更加會從“變”的角度看問題,更知道水往哪流風往哪吹,解讀卦象要聯(lián)系時機和環(huán)境,其實最后的解讀內(nèi)容更多依靠的是解讀者自身的分析能力和人生閱歷,所以有人不讀易但是也可以依靠自己的智慧做出正確的預判。同時,易是群經(jīng)之首,中國文化很大一部分出自諸子百家,諸子百家中不乏有人受易的引導與影響。掌握了易,我們就掌握了中華文化的源頭,可以更深刻理解我們身邊的許許多多所謂“規(guī)矩”,就能向“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發(fā)展,試想孔夫子七十歲才到的境界,我們?nèi)羰悄茉缧┻_到,那么我們會是怎樣的一個水平?而且越是上層的精英人群,就越是懂得規(guī)矩二字的重要性,我們可以“以正合以奇勝”,可以不按常理出牌,但是時刻不能忘記什么是底線,時時刻刻都要遵守哪些真正的規(guī)矩。
我相信易帶給我們的是一個玄妙不可言的世界,來豆瓣抒發(fā)一下心中的驚奇,貽笑大方,不知所言。
南懷瑾易經(jīng)雜說讀后感
中國人一般的觀念,講到《易經(jīng)》就想到八卦,想到八卦就和唱京劇拿鵝毛扇穿八卦道袍的連了起來。好像學了《易經(jīng)》以后,便可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能不能達到這個程度,可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易經(jīng)》是不是包括了那么多東西,能不能知道過去、未來,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也是很大的問題。
剛才提到唱京劇,我們對《易經(jīng)》,從京劇《三國演義》中就可以了解到,中國京劇非常注重臉譜和服裝,舞臺上穿件八卦道袍,我們現(xiàn)在看起來像是妖道,實際上八卦代表了最高的智慧。所以有人說“《易經(jīng)》是經(jīng)典中之經(jīng)典,哲學中之哲學,智慧中之智慧”,這是我們自己站在本位文化的立場來推崇《易經(jīng)》的看法。
此外,我們看見京劇中的臉譜,有的在額上畫一個太極圖,就是表征這位劇中人的頭腦中充滿了智慧——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從這種戲劇藝術(shù)表現(xiàn)方面,就可以看到《易經(jīng)》在中國文化上的地位被一般人重視的程度了。這是就好的一面看;就壞的一面看,一提到《易經(jīng)》,有人就聯(lián)想到那些跑江湖的、算命的、看風水的、卜卦的江湖術(shù)士。不管哪一種看法,都表示我們對于自己的文化,認識是不夠的。今天我們開始研究《易經(jīng)》,所要走的路線,因為大部分人,以前還沒有接觸過,所以我們在這里先要使大家知道怎樣去讀《易經(jīng)》這部書,先從怎樣去認識它、怎樣去了解它開始。至于深入的研究,有人研究了一輩子,也還沒有搞清楚的,所在多有,包括我在內(nèi),研究了大半輩子,還跟一個初學的人差不多。實際上,講這門學問,我自己都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覺得自己非常膚淺,沒有辦法向大家報告,不過有一點點可以提供大家的,只是一塊敲門磚而已。
南懷瑾易經(jīng)雜說讀后感
中國人的一般觀念,說道《易經(jīng)》就想到八卦,就想到穿八卦道袍的江湖術(shù)士,好像學了《易經(jīng)》就能把握現(xiàn)在,預測未來。其實不然。
在中國本土的文化思想中,儒家與道家是主流,包括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產(chǎn)生的各種思潮,這些都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而向前追溯這些思潮的來源,便是“易”。
“易”的意思是變化,將“易”字分開來看便是“日”與“月”。在不斷的變化中總有不變的東西,如時間的流逝、日月的運行,這就是變化的法則。古語有云:“一陰一陽之謂道。”用陰陽兩爻來解開宇宙運行的法則,囊括了為人處事的法則,這也正是古人的過人之處,這本書給我的感觸也頗深。
“易”的本意,宇宙星辰,萬事萬物,都在不斷變化之中。易的卦象告訴我們,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生,當一件事情發(fā)展到極點,便會向相反的方向發(fā)展,即“物極必反”。所以,為人處事,恰到好處,把握好“度”,做到中庸。
由乾卦到坤卦,是一爻一爻變過來的,并非一蹴而就,也就是一個漸變的過程,萬事不可操之過急?!兑捉?jīng)雜說》中說:“《易經(jīng)》的原則只能漸變,沒有突變的事,那種看來是突變的現(xiàn)象,也是漸漸來的.。所以鼎革的道理,一個新的辦法,認為很有道理,要用來變更舊東西的時候,千萬要根據(jù)歷史的經(jīng)驗,慢慢來。”所以,做一件事,要有長遠可行的計劃,一步步改變。同樣,當生活中出現(xiàn)某種問題、沖突或者矛盾時,要清楚這些問題也不是突然涌出的,而是往日一點點小問題、小沖突、小矛盾慢慢積累起來的,若要避免這些麻煩,就要防微杜漸,同時,有些變化是不可避免的,這就要求我們未雨綢繆。對于人來講,“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所以,十年寒窗,才腹有詩書,氣才自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些都是漸變的道理?! 》謱m卦象圖的變化都是由下而上,由內(nèi)而外的,這就說明“宇宙事物的變,是內(nèi)在開始變,如人的變,是內(nèi)在的思想先變,一個公司機構(gòu)出問題,必然是內(nèi)部先出了問題”,所以,“一切東西從內(nèi)變開始”。同時不可否認,外卦的變化也會引起內(nèi)卦的變化,即外影響內(nèi),就像今天常說:“你成為今天的你,定是因為一些事的發(fā)生。”所以才要多經(jīng)歷一些事情,來充實自己的內(nèi)在,內(nèi)在充實了,思想觀念端正了,對人生、對社會、對世界的看法才會深刻,才有可能改變外部的環(huán)境。
本書引人入勝,透過南師淵博的知識,將人事與自然法則、歷史規(guī)則結(jié)合為一。南師以其極為嚴肅的治學態(tài)度,輕松的口吻,網(wǎng)絡(luò)逸聞,探玄尋秘,教我們?nèi)绾巫x懂《易經(jīng)》,從而學以致用,趨吉避兇,走上成功之路。
南懷瑾易經(jīng)雜說讀后感
易學的重要有如此,我們該怎樣去研究它呢?大家要注意,各位手邊的《易經(jīng)集注》,只是中國《易經(jīng)》學問的一部分。這本書名《周易》,是周文王在囗里坐牢的時候,他研究《易經(jīng)》所作的結(jié)論。我們?nèi)寮业奈幕?,道家的文化,一切中國的文化,都是從文王著作了這本《易經(jīng)》以后,開始發(fā)展下來的。所以諸子百家之說,都淵源于這本書,都淵源于《易經(jīng)》所畫的這幾個卦。事實上還有兩種《易經(jīng)》,一種叫《連山易》,一種叫《歸藏易》,加上我們手邊所持的《周易》,總稱為“三易”。《連山易》是神農(nóng)時代的《易》,所畫八卦的位置,和《周易》的八卦位置是不一樣的。黃帝時代的《易》為《歸藏易》?!哆B山易》以艮卦開始,《歸藏易》以坤卦開始,到了《周易》則以乾卦開始,這是三易的不同之處。說到這里,我們要有一個概念,現(xiàn)在的人講《易經(jīng)》,往往被這一本《周易》范圍住了,因為有人說《連山易》和《歸藏易》已經(jīng)遺失了、絕傳了。事實上還有沒有?這是一個大問題,可以說現(xiàn)在我們中國人所講的“江湖”中這一套東西,如醫(yī)藥、堪輿,還有道家這一方面的東西,都是《連山》、《歸藏》兩種易學的結(ji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