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讀后感之司馬懿
三國志讀后感之司馬懿
當(dāng)我看完《三國志》時,我特別佩服司馬懿。他驚人的軍事天賦和政治才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最深刻的就是他的忍道。在此小編分享了三國志讀后感之司馬懿,供您參考,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國志讀后感之司馬懿
當(dāng)我看完《三國志》時,我特別佩服司馬懿。他驚人的軍事天賦和政治才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最深刻的就是他的忍道。
眾所周知,司馬懿是一個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陰謀家,同時也是魏國的四世之臣,更是西晉王朝的奠基者,也是失敗的教育家??催^《三國演義》的同學(xué)都會認為,司馬懿是個老奸巨猾的亂臣賊子。在這里我想否定一下,《三國演義》中是采用了揚諸葛,貶司馬形式。其實司馬懿并沒有這么壞。那么今天就由我給大家講一講臥虎司馬懿的故事。
司馬懿在早期收了一個弟子,名叫鐘會。為什么收他呢?因為他的父親是時任廷尉鐘繇,位居九卿,掌管國家監(jiān)獄。可見司馬懿之老辣。時曹植回京師,與曹丕喝的爛醉如泥,夜闖司馬門。司馬門是只有皇帝、禁軍、隨臣才能進出的地方,擅闖者死罪。曹植的輔臣,楊修為了捂弊此案,為了扶曹植登上世子之位而聯(lián)合崔琰誣告車夫司馬朗,也就是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懿請求鐘會幫助他,鐘會找到了父親鐘繇一起破案,最終查出事情的真相導(dǎo)致曹植勢力全敗,曹丕當(dāng)上世子。由此可以看出司馬懿人脈之廣,以及熟悉政權(quán)之道。
司馬懿不僅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個杰出的軍事家。他生平中最大的戰(zhàn)功便是祁山會戰(zhàn),他與諸葛亮的較量可謂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諸葛亮三出祁山時,因李嚴策反而轍入巴蜀,他帶領(lǐng)著三郡的百姓撤入益州,為拖延時間而鎮(zhèn)守西縣。司馬懿當(dāng)時也被這個布局弄得神魂顛倒,這么多個地方到底在哪兒才能抓到諸葛亮呢?他思前想后,最終認為西縣最有可能。因為那里是連接蜀道和司隸的要道。后來,也就是眾所周知的空城計。
我們不看司馬懿的失敗,而看他軍事敏感度有多么的高。若是你,你能想出諸葛亮藏身之地嗎?后來諸葛亮再出祁山準備激司馬懿進入蜀道。因為在當(dāng)時魏國的平原作戰(zhàn)能力是三國中最強的,蜀漢只有靠謀略和地形才能贏得魏軍。司馬懿卻按兵不動,諸葛亮派人挑釁司馬懿,各種辱罵。但司馬懿忍下來了。后來諸葛亮無可奈何,因為他知道他自己的時間不多了,他遣蜀使至司馬懿營中送予蜀錦紅裙,想用激將法激司馬懿出兵。要知道當(dāng)時送一個男人紅裙是個多么大的侮辱。司馬懿不但沒有生氣,還宴請蜀國使者。套上家常問問諸葛亮的身體狀況如何,最終得知諸葛亮命不久矣。所以選擇穿上紅裙至渭水河畔,沒有出兵,耗死了諸葛亮。最終贏得了祁山會戰(zhàn)的勝利!
司馬懿是多么善于言辭的人。在面對侮辱之時,他并沒有沖動而怒斬使者。而是深入化思考問題,以更好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贏得勝利。這樣熟悉心理戰(zhàn)術(shù)的司馬懿,成就了臥虎。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司馬懿的教育方面,他的兩個最出名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一個有勇無謀,“一個便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也就是后來的西晉開國皇帝,賣官享樂。此三人沒有一個人超過他的父親,反而大大落后,使歷史進程倒退了十幾年。所以司馬家是個教育的失敗典例。
讓我們來回顧司馬懿的一生。他是一個很能拼,很能干,出類拔萃,空前絕后,又是三國時代最終真實的勝利者。他為自己的后代鋪下了多么好的道路,但結(jié)局為什么會是這樣呢?因為他沒有教會他的兒子們生存之道。致使一個比一個差。就好比一個光輝一時的企業(yè)和一個百年企業(yè)相比,肯定是百年企業(yè)比一個光輝一時的企業(yè)強大得多。因為他們懂得教育后代,懂得傳承,而司馬懿沒有做到這一點。他把大部分時間用來勾心斗角,龍爭虎斗,忘記了教育的存在。雖然在他死前一切都是這么完美,但是西晉王朝的衰亡證實了這一點,一個短命的王朝。所以我感悟到:教育至上,傳承精神,才是長久之策。而不是一時光輝。
“少年強,則國強。”祖國的未來是我們,祖國的希望是我們,祖國的強大靠的也是我們!讓我們擔(dān)起華夏大地未來的責(zé)任,中國夢輝煌的一頁將由我們書寫!(馮文灝)
三國志讀后感之司馬懿
中華民族是一個源遠流長的的民族,她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有著五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作為四史之一的《三國志》,是中國幾千年沉淀下來的文化瑰寶。
弗朗西斯·培根曾說:“讀史使人明智。”讀《三國志》,仿佛借著那一篇篇傳記親歷了那個風(fēng)云變幻,英杰輩出時代,那五千多年中最讓人心馳神往的精彩一幕。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jù),蜀漢征戰(zhàn)四方,成就一番霸業(yè);孫吳據(jù)江東而虎視天下;曹操一統(tǒng)北方,但兵敗于赤壁。自此三國鼎立,互相爭斗,互有勝負。最終,三國同歸于晉。
大家有時候會說,劉備是偽君子,而驅(qū)使他的是卻他“興復(fù)漢室,還于舊都”的天下大義。《三國志》中,我最為敬佩的,是同樣秉持著對漢室的忠貞的人物,曹操帳下的謀士荀彧,荀文若。
荀彧這個人物,如果沒讀過《三國志》,很少有人會注意到他。
潁川荀彧,王佐才也。司馬懿也曾言:“書傳遠事,吾自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shù)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或許有人說荀彧沒出過什么奇謀妙計。但荀彧,他謀的不是一場小戰(zhàn)斗的勝負,而是放眼天下為曹操出謀劃策。“君之相為匡弼,君之相為舉人,君之相為建計,君之相為密謀”這是制定大的戰(zhàn)略。如果說出謀劃策的謀士是棋子的話,荀彧便是助曹操下棋的人。
若只是有王佐之才,荀彧尚不足以為人傳頌至今。真正令人敬服的,是他“積德累行,少長無悔,遭世紛擾,懷忠念治。”的高尚人格。
向來忠于漢室的他,輔佐曹操是為了借其力以匡扶漢室。建安十七年,曹操欲請加九錫,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而此時曹操權(quán)勢滔天,荀彧卻敢于冒其不韙,進言“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他對匡扶漢室的信念,或許會被稱為愚忠,但我認為這更體現(xiàn)了他對于志向與理想的堅定,并甘心為此付出生命。
有匪君子,不可諼忘。荀彧,堪稱三國亂世中一位真正的君子。
亂世之中,英雄輩出,但更為動人的,是在這亂世之中仍秉持己志的人,是他們的勇氣與堅定。讓我們炎黃子孫把這種品格銘記于心,永世相傳。
三國志讀后感之司馬懿
在更多民眾的普遍意識中,曹操似乎從來就是一個壞人——奸詐、多疑、殘忍……可歷史中曹操就如《三國演義》中所寫的是一個壞人嗎?答案是:不!
首先,我們可以從《三國志·武帝紀》史書中獲知,曹操小時候就很機靈,雖然他的行為并不了不起,但他身上的英氣依舊被橋玄與何禺發(fā)現(xiàn)了。史書中還寫道,橋玄對于曹操有著平定天下的寄托,從這點可以斷定,曹操絕對是一個有著很大潛力的男人。果然,曹操20歲時就被推舉“孝廉”走上了仕途。
緊接著,不出橋玄所料。光和末年,黃巾起義,天下大亂,曹操被任命為騎都尉,討賊有功,升為濟南相。借助這片更大的執(zhí)政區(qū)域,曹操得以施展他優(yōu)秀的政治能力。何以見得?他來到濟南,一眼便可以洞察這里的問題,并殺雞敬猴,迅速穩(wěn)住局面。之后進行了進一步的整治,他初出茅廬便可以清楚地判斷問題并予以解決,這便是曹操與生俱來的政治本領(lǐng),甚至使得他的軍事才能被政績所埋沒。
隨著靈帝駕崩,少主繼位,宦官侵權(quán),董卓進京但偏偏不找其他人,卻想要與曹操“共商天下大計”。這里可以側(cè)面反映出曹操藏不住的英雄氣概。董卓分明可以和當(dāng)時更為強大的勢力進行聯(lián)盟,他又不是傻的,為什么要找當(dāng)時還是一個小小的地方官的曹操合作?
而曹操選擇了逃走,與關(guān)東聯(lián)軍一起討伐董卓,曹操在那時體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預(yù)見性,他并沒有選擇董卓,他選擇了關(guān)東聯(lián)軍。最后董卓確乎是輸了,不過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曹操更多體現(xiàn)的是他對于戰(zhàn)勢的獨到理解以及他當(dāng)時對于漢朝的忠誠。
當(dāng)他們一伙集結(jié)討伐董卓時,董卓選擇撤往長安,而正是因為董卓撤退,關(guān)東聯(lián)軍便不思進取,而曹操卻是唯一一個看清形勢的人。董卓把天子一同劫去長安,他們討董的理由是因為他對皇帝有所不軌,但如今董卓手握皇帝,他們還是諸侯,每年都要上供,但他們上供的東西全歸董卓,又不能不供,不供便會失去討伐董卓的理由,所以,長久戰(zhàn)斗絕不是關(guān)東聯(lián)盟軍的優(yōu)勢策略。曹操看清了這一點,并且表明了他對漢朝的忠誠。
這便是那個青年時期的曹操,未對東漢無望仍擁有希望的曹操!
三國志讀后感之司馬懿
記得小時候,第一本書看的就是《三國演義》曹操的陰險狡詐,孫權(quán)的運籌帷幄,劉備的求賢若渴,關(guān)羽過五關(guān)斬六將,給我留下太多太多的印象。
可是從我買了一本《三國志》讀完后,絕對曹操整個人的印象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我對曹操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應(yīng)該是作者陳壽的對曹操的評價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nèi),攬申、商之法術(shù),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yè)者,惟其明略最優(yōu)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從這句話里我們明白曹操是一個胸懷天下,志向高遠的人,不及原來的惡,這才使曹操能夠平定河北,匈奴,冀州等24地,并且我個人認為曹操比劉備更加希才,單于于曹操在北方大戰(zhàn)幾年,但單于投降曹操后,曹操不但沒有殺單于,卻將單于全家都封為列候。
剛剛講了半天,都是講曹操的希才,我現(xiàn)在再講講曹操的樂光態(tài)度,曹操在平定冀州后,在冀州城頭嘆息,我出征8年,各地只有富家子弟才能上學(xué),國家怎么能強大,于是下令在他所站領(lǐng)的任何地方都辦學(xué),給廣大學(xué)生免費上學(xué),可你要知道,曹操當(dāng)時已占領(lǐng)18個州,上百個縣,要是在每個縣都辦學(xué),那費用,可以使整個國家的百姓一年內(nèi)人人吃上飯,曹操卻是怎么做,國庫都錢都用光了,所以人都想放棄了,可曹操沒有,他每天上朝依然面帶笑容,最后他居然從他自己家拿出了辦學(xué)的錢。
我們也應(yīng)該學(xué)習(xí)曹操,的樂觀態(tài)度,說不定壞事會變成好事,是總有兩面型的,希望大家都能天天保持著了觀的態(tài)度。
三國志讀后感之司馬懿
還沒開始《三國志》前,我就看了很多遍《三國演義》,對書里的人物都有所了解??旆攀罴贂r,正好趕上央視十臺在播《百家講壇之三國人物》。這個電視里播的三國和我看的書里的三國有一些出入,電視里在講三國時,會不時的提到一本書——《三國志》。而且說到《三國志》這本書中記載的事是真實的,而《三國演義》中講的有些事是虛構(gòu)的,有些人物也是虛構(gòu)的。這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會是這樣呢?這本《三國志》究竟是本怎樣的書呢?于是,假期里,我到圖書館借了《三國志》這本書。
《三國志》這本書的作者是西晉時期的陳壽。這本書是中國歷史上繼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之后的又一部史學(xué)名著,而且它也為《三國演義》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基矗它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這本書可真厚啊!而且里面的字也不是很大,書里竟然講的是一個一個的人物,從魏國開始,魏國里面寫了七十五個人物;接下來是蜀國,蜀國里面共寫了三十七個人物;最后是吳國,吳國里面是寫了四十四個人物。
作者寫的各個人物都很有特色,而且具有十分鮮明的群體特征。例如,寫到魏國的謀臣時,不僅寫他們多智善謀,而且人格完善;寫蜀漢的謀臣雖然也才過人,武將雖然也勇冠三軍,但是都有明顯的缺點;而吳國的人呢?又自有自的特點。整本書把三國時期的群雄爭霸,群體人物的刻畫寫得栩栩如生。難怪時人稱為“稱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
《三國志》這本書看過之后,我對書里的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其中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蜀國的丞相——孔明了。作者是這樣評價孔明的,他說:“有見識懂政治,足以和管仲,蕭何相匹敵。然而在臨機應(yīng)變,統(tǒng)帥軍隊方面,不很擅長。”我覺得最能體現(xiàn)他有見識懂政治就是在《曹操敗,走華容道》那一段,他把關(guān)羽放在華容道是非常對的。如果把趙云放在華容道上的話,他會立馬把曹操抓到劉備那里,可是劉備和孫權(quán)在合作中,他把曹操抓來,劉備可怎么跟孫權(quán)交代啊!如果把張飛放在華容道上,他當(dāng)面就把曹操給殺了,曹操在死后,他的十萬大軍一起攻打蜀國怎么辦!而且現(xiàn)在還不是讓曹操在死的時候??梢娭T葛亮在用人和在政治上是很有謀略的,這樣的事還不僅這一件呢?還有擒孟獲、空城計等等,所以我覺得孔明是最了不起的人物,我非常喜歡和佩服他。
這次讀《三國志》,對于裴松之的作注部分基本沒有看。等我以后對三國有興趣時,再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