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讀后感500字范文
推薦文章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讀后感500字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讀后感500字,歡迎參考~
篇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讀后感500字
逆境造就人才。人要能夠經受住挫折困頓的考驗,在挫折困頓中奮起,這樣才能有所作為。——題記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陳述了六個出身貧賤卻成就不平凡事業(yè)的名人的事例。我國古代吳越交戰(zhàn),越國戰(zhàn)敗,越王勾踐立志發(fā)憤圖強,準備復仇,他臥薪嘗膽,就是怕舒適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意志,他還親自到田間與農夫一起勞作,他的妻子也紡線織布。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越國已經恢復元氣,兵強馬壯,已經可以打敗吳王夫差了,最終吳王失敗,身死國滅。
處在安逸快樂之中的我們,不能只沉迷于虛擬的世界,而玩物喪志。作為祖國的未來,我們要好好學習,面對困難,不退縮,不害怕,并且勇于克服。其實處在逆境和憂患中并不是件壞事,這往往是人生的一筆寶貴的財富。“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憂生樂死,我現在也要改正一下。我總是要說要靜下心來認真學習,并且規(guī)劃好周末做作業(yè)的計劃,回到家卻放不下手機,總想玩玩手機,把計劃往往都打亂,把作業(yè)都堆在一起,馬上要上學去了,才想到要寫很多作業(yè)。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擔負重任并做出成績的人都不是天生的,而是經歷了一番艱苦的磨煉,才有所成就的。
篇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讀后感500字
老師經常給我們講《孟子》里的一句話:“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番話說的是:承擔重任的人,之所以受盡苦難,是“天“授之以重任之前,先要磨練他的意志和身心,借以提高他的競爭能力。做一個人,一個發(fā)奮圖強,頑強拼搏,意志堅定,勇往直前的人,必須要用“憂患“做為一切成就的先決條件。講得一點也不錯,堅強的人是在憂患中成長的。巴爾扎克曾說過:“不幸,是天才的進步階梯,信徒的洗禮水,能人的無價之寶,弱者的無底深淵”我們要把不幸,災難當作我們成功的又一塊基石,不被它打到,反而利用它來與成功拉近距離。
我不知是在哪,曾看過一個故事,名字叫《鹿和狼的故事》,講的是20世紀初葉,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為了讓凱巴伯森林里的鹿得到有效的保護,大量的捕殺鹿的兇殘敵人——狼。經過25年的殘忍捕殺,有先后六千多的狼被殺害。然而,羅斯福萬萬沒有想到,在他的極度保護下,鹿群是有一段時間大量增加,但不久,鹿群的數量開始急劇下降,鹿群的總量由十萬只銳減到四萬只。很快,整個凱巴伯森林中只剩下八千只病鹿在茍延殘喘。這個故事中,鹿為什么在過度保護下,數量變得更加少呢?在我看來,正是因為給它們的過度保護使他們缺少了憂患,只顧自由自在的生活。原來有狼追鹿,鹿就會奔跑,現在,狼沒有了,鹿的體質也必然下降,直至死亡。可見,憂患的作用不僅對人,對社會,對整個自然界也是有極大好處的。
因此,我們心中要有“憂患”做支撐,在心中時時為國家著想,這樣,我們才會免于被社會淘汰!
請大家勿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篇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讀后感500字
有這樣一個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實驗,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進滾燙的油鍋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躍而出,逃離險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漸加熱的水鍋里,這次它感到舒服愜意,以致意識到危險來臨時卻欲躍乏力,最終葬身鍋底。由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看出,青蛙對眼前的危險反映敏感,對還沒有到來的危險反映遲鈍。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實人在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說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奮進,而安逸優(yōu)越的環(huán)境卻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樂,盡享舒適,常常一事無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時沉溺酒色,自我毀滅。這與青蛙臨難時的奮起一躍和溫水中的臥以待斃是何其相似。
“生于憂患”是千古不變的名言,春秋時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是它最好的注冊。那時,勾踐屈服求和,卑身事吳,臥薪嘗膽,又經“十年生聚,十年數訓”,終于轉弱為強,起兵滅掉吳國,成為一代霸主,勾踐為何能得以復國?這是亡國之辱的憂患使他發(fā)憤、催他奮起的結果。這說明,當困難重重、欲退無路時,人們常常能顯出非凡的毅力,發(fā)揮出意想不到的潛能,拼死殺出重圍,開拓出一條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們卻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死于安樂”。這方面的例子莫過于闖王了。1644年春,闖王攻入北京,以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那些農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義時打天下的叱咤風云的氣魄喪失殆盡,只圖在北京城中享受安樂,“日日過年”,李自成想早日稱帝、牛金星想當太平宰相,諸將想營造府第。當清兵入關,明朝武裝卷土重來時,起義軍卻一敗不可收拾。
這令我想起歐陽修說的“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句話。險情環(huán)生時人們能睜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險為夷;安逸享樂中卻意志消退,銳氣全無,結果一敗涂地。
篇四: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讀后感500字
強弓勁弩,信臣精卒,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卻不想在萬千文人的慘叫聲中,宮女嬪妃的歌舞聲中,王公大臣的奉承聲中,天下百姓的怨恨聲中土崩瓦解。秦國,一個不可一世滅了六國,一個自詡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的泱泱大國,在安享了十四年的所謂的太平后,成為了歷史。
當秦始皇兵強馬壯的軍隊遍布六國時,他笑了,他認為自己是天下最最強大的,沒有人能夠打敗他。此時的他,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可偏偏那些該死的文人,處處說他的不是,他憤怒了,于是,焚書坑儒,焚毀了多少人的夢想,坑害了多少人的幸福,再也沒有人敢評論他了,但人們心里都窩著火。
偌大的宮殿中,秦始皇一人獨坐正中,四面美女翩翩起舞,歌聲經久不息,他喝著酒,看著一個個濃妝艷抹,彩裙飄動的舞女,一臉的陶醉;宮殿外,士兵們仍在往土坑中推下一個又一個反對暴政的文人;火光仍在繼續(xù),燒紅了半邊天,一捆捆耗費了文人們一輩子心血的竹簡頓時化為灰燼……秦始皇依舊沉醉在歌聲舞姿中。
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有這個必要嗎?人都死了,宮殿建得再好也是徒勞,可憐的阿房宮最后還是被項羽付之一炬,惜哉,悲哉,整個秦始皇陵,工程浩大,數不清的兵馬俑,可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可這又能怎么樣?秦始皇死后,還不是成為一堆白骨,還能在地下享受嗎?
秦朝幾百年的基業(yè),在其最鼎盛時卻在人民的反抗中不堪一擊。秦始皇,這個秦朝最偉大的,甚至對中國的日后都作出巨大貢獻的統治者為何讓自己拼了一輩子換來的基業(yè)付之東流,這使我想到了孟子的那句千古名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的,多年的沙場征戰(zhàn),使秦始皇成為第一個有能力統治全中國的君主。在戰(zhàn)爭中,他頑強不屈,有勇有謀,帶領秦軍戰(zhàn)勝一個又一個對手,那時的秦國是堅不可摧的。而統一了中國以后呢?焚書坑儒,就為了一時的美名;征丁無數,就為了生前死后的虛榮;沉溺于聲色,更加快了秦朝的墮落。人們心中窩著的火終于爆發(fā)了,陳勝、吳廣敲響了秦朝滅亡的喪鐘;項羽、劉邦粉碎了秦朝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的美夢。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愿所有統治者都記住這句話。
篇五: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讀后感500字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孟子所列舉的人物:舜,傅說,膠鬲,管夷吾,等等為自己的時代作出貢獻的人們無疑都接受過生活,精神上的考驗。我想“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對世間萬物而言,是個永恒不變的定律。
每個人一生總會遇到一些困難和阻力,不同的是每個人都要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對,有人選擇應難而上,有人選擇知難而退!
正如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他不是也沒有生在帝王之家嗎?湖南韶山,不也是很貧窮落后的地方嗎?但他卻不肯承認現實,一步一步地向上發(fā)展不也成為我們的偉大領袖嗎!
遇到困難,其實就是驚動人的心,堅強人的性格,增加自己所不俱備的才能。因為,只有不斷的遇到困難,才能讓自己更完美。困難中包含了許多經驗,這些經驗會讓自己更成熟,更明白如何去面對種種困難。
這種能給予人力量的困難,不僅僅存在于生活中,在學習上也是如此。往往學習上覺察不出難題的人,表面上看似乎學得還可以,但其實他所接觸的都是些平平淡淡的知識,而且他的潛力也被埋藏的很深,難以挖掘。這樣的學習沒有太多收獲,但是,如果學習常常遇到需要思考的題,并且自己努力思考解決的,他會收獲很多意外的知識,這才是真正的學習,只有經常從困難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才能把知識撐握的更牢固,更扎實。
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銘記孟子的教誨,沒有磨難,就不會有成就。即使有了成就,也不能得意忘形,驕傲自滿,沉溺于表面的美好上,要不斷的礪練自己,才能讓已有的成為永恒,并使自己收獲更多的果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