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000字范文
推薦文章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000字范文
我讀了一本書,是華夏出版社出版的《非暴力溝通》,作者是美國的馬歇爾.盧森堡,譯者是阮胤華,讀后有一定收獲。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了“《非暴力溝通》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幫助到您。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000字
一、這本書講了什么?
這是一本講如何溝通的書。暴力溝通不是指說著說著就打起來了的溝通,而是指語言會引發(fā)自己和他人痛苦的溝通。如果我們留意生活當中的說話方式,就會發(fā)現(xiàn),言語上的嘲諷、否定、說教、拒不回應、隨意打斷都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創(chuàng)傷。作者提倡非暴力溝通,并且指出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以下是一個簡單的非暴力溝通的例子。媽媽對兒子說,房間里有3個襪子(觀察),我不太高興(感受),因為我需要房間的整潔(需要),你能幫我把它們放進洗衣機嗎(請求)?很好地對應到了這四要素。
二、如何論證的?
全書先總述非暴力溝通的意義,而后對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分章節(jié)敘述。各章節(jié)詳細的介紹如何客觀觀察、準確的體會和表達感受、正視自己的需要和具體的表達請求。每一章闡述觀點的時候作者都會舉例論證,當然舉的例子也很接地氣,章節(jié)末尾給出了所討論主題的例子供讀者練習。非暴力溝通四個要素中的前三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是請求的基礎。其中,請求是指要提出具體的請求,必要時請別人確認。請求應該站在雙方的角度,平等的請求不是命令,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而讓別人做什么,而是以誠實和傾聽的方式與人聯(lián)系,這樣請求被拒絕了也不會有什么怨恨和尷尬。
三、作者說的有道理嗎
我認為還是很有道理的。生活中暴力溝通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包括與父母的溝通、與伴侶的溝通以及與朋友的溝通,我們的話往往讓別人痛苦、難堪。我們經(jīng)常忽略了客觀的觀察,其實這一點非常重要。那種帶有評論的觀察一說出口就讓別人很抗拒。比如,“你總是不記得收拾好衣服”和“你今天沒收拾好衣服”這兩句話,情緒上明顯后者讓人舒服的多。恰當?shù)谋磉_自己感受也非常重要。比如,你這樣做我感覺有點難過;比如,我今天感覺不開心。適當?shù)氖救跤兄诮鉀Q沖突。
四、生活中受到什么啟發(fā)
首先是應該客觀的觀察,不僅是觀察自己,也要觀察別人,觀察應該基于看到的事實,而不是先入為主的評價。其次應該用心的感受需要,包括自己和對方的。這一點我感觸很深刻,當別人給我說它的困惑、難過的時候,有時候我太急于說教和給出自己的意見了,這樣很不負責任。按照書中的做法,我應該耐心的聽他說,并詢問和確認對方的感受以及需要。只有他充分表達和釋放了自己,我才能正確的給出建議?;蛘邉e人根本不需要建議,等他們充分的表達自己,已經(jīng)有主意了。受到啟發(fā)的第三點就是準確的表達自己的需要和請求,讓別人猜自己的想法不是一個好的習慣,我們應該說出需要,提出具體的請求,如果別人拒絕了,那也沒關系,因為我們的請求是站在雙方的角度來考慮的。
這本書整體較短,pdf只有109頁,語言也很簡單,讀起來絲毫不費勁,但是其中的溝通事例在我們生活中卻是很常見的,代入感很深。只是讀一本書生活當然不會有改變,只有你真正認可了書中的方式并且按你認可的方式行動起來,改變才會發(fā)生。非暴力溝通也需要刻意的反復練習才能學會,行動起來吧!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000字
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chuàng)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
發(fā)現(xiàn)一本好書,非常棒,是美國的馬歇爾· 盧森堡博士寫的《非暴力溝通》,看后感覺非常受用。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書里講述的溝通方式很簡單,就是把不舒服的責任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說對方引起的。比方說,每次你看到孩子滿地亂丟玩具或者老公不收拾家務,就會叨念他們,結果他們不但不改,屢屢讓你忍不住自己收拾,最后惹得一肚子氣,他們煩,你也煩。其實換一種方法,換一種說話方式就可以改變他們這些“屢教不改”的行為:
第一句:當我看到你又把玩具亂丟在地上(要述說事實,任何人都不可以反駁的事實。比方說,亂丟,就是一個批判,不是事實,人家覺得玩具本來就該放地上的!)
第二句:我覺得很不舒服(陳述自己的感受,誠實、中肯)
第三句:因為我很不喜歡家里看起來凌亂(把自己不舒服的感受歸咎到自己身上,因為我不喜歡凌亂,我才不喜歡你把玩具丟地上,否則我一點也不在乎的,不是嗎?)
第四句:可以請你撿起來嗎?或是以后你可以玩耍后自己將玩具收進玩具箱里嗎?(提出一個可行的要求,對方可以照著做的合理要求)這種溝通方法真的很棒,可以化解很多糾紛,尤其是對付青少年反叛期的孩子,特別管用。
這本書很好的地方不只是光教你如何表達感受,與人溝通,它還從其他很多方面提醒我們如何傾聽內心中不同的聲音,以及懂得它們所反映的需要,學會觀察內在的情緒和突破那些引發(fā)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等--學會懂得自己,就會懂得別人,獲得愛、和諧和幸福!
雨晴
其實最早選擇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是有功利性的。功利的原因很簡單-為了完成一篇關于人際交往的教案,而正好的是上網(wǎng)的時候,可愛的小何(值得說明的是她是我在漳州師院培訓認識的心理學系的研究生)向我推薦了這樣一本書,她只是說這是一本值得看的書,對自己很有幫助的書。
于是我就很認真的買了這本書,也很認真地給自己制定了讀書的計劃。到今天為止,這本書也漸進尾聲,于是又給自己一個目標---寫個讀后感吧。
“非暴力溝通”---第一次接觸這個名詞的時候,估計都會給人一種很震驚的感覺,暴力?往往給人打架,造成身體傷害的一個攻擊性強的名詞,而這樣的一個名詞與“溝通”相聯(lián)系,往往讓人好奇而又覺得有些牽強。
書中介紹了與人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然而看了書的大概,對“需要”和“感受”這兩個詞最為深刻。
感受-很多時候我們是不是太在乎自己的感受和忽略了別人的那一份呢?
需要-多久以來我們都沒有問問自己我們需要的是什么?
晚上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書桌前,陪伴自己的是一盞臺燈,一杯水,一只筆,和這本《非暴力溝通》。忽然間很有感觸,忽然間想到了今日上班時候和那“美好時光”沖影店老板的溝通。因為價格的問題,在電話中我明顯表達了自己的憤怒,我想指責他的不是。其實現(xiàn)在想來那時候的我已經(jīng)徹底地將不滿和憤怒表現(xiàn)出來了,只是因為殘留的一點禮貌而沒有掛掉電話。我當時其實該冷靜的,不是嗎?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指責他的不是,雖然他比我客氣地很多。為什么自己不能做到非暴力溝通?我很認真地分析著這整個事件的過程和當時的情況。
在生氣的四種選擇中:1、責備自己;2、指責他人;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體會他人的感受。---而我選擇了第二種反應-指責那個老板,我認為他是錯的,這個就是我生氣的原因。
“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要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用心體會自己做這件事情的意義和我總是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在與人辯解中要處于勝利的地位。
體會老板的感受和需要---許是注意力轉移的原因,我就不會專注于指責了,憤怒也將不再存在了。
其實自己也知道,這樣的關注感受和需要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多年來形成的習慣是很難改變的,外加上我所認為的每個人的自我防御機制造成的外歸因。讀這本書的時候,小何也曾經(jīng)告訴我說,很多時候需要多加練習,讓這樣的思維注入你的潛意識,那么慢慢地你就會發(fā)現(xiàn),在問題面前,你很容易關注關于你的,關于對方的需要和感受---這就是一種進步。
好了,讀罷書的感受也就這些些,寫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也是肯定自己,自己已經(jīng)在邁步了。加油!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000字
當一個母親看到孩子滿地亂丟玩具或者老公不收拾家務,就會叨念他們,結果他們不但不改,屢屢讓你忍不住自己收拾,最后惹得一肚子氣,他們煩,你也煩。當一個丈夫忙碌的工作時,手機響了,是妻子打來的,一遍遍的鈴聲讓你越發(fā)焦躁,你想把手機關機,但是你明白她依舊會一遍遍打來,那是否要接通電話呢,接通電話之后呢?我們的生活里面有很多的暴力,對他人的暴力,對自己的暴力。
最近發(fā)現(xiàn)一本好書,是美國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寫的《非暴力溝通》,看后感覺非常受用。依照它介紹的方法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書里講述的溝通方式很簡單,就是把不舒服的責任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一昧的歸責于對方。其實換一種方法,換一種說話方式就可以改變他們這些“屢教不改”的行為。比如,文章開頭談到的那位母親。母親可以這樣對孩子說:“當我看到你又把玩具亂丟在地上,我覺得很不舒服,因為我很不喜歡家里看起來凌亂,可以請你撿起來嗎?或是以后你可以玩耍后自己將玩具收進玩具箱里嗎?”這本書很好的地方不只是光教你如何表達感受,與人溝通,它還從其他很多方面提醒我們如何傾聽內心中不同的聲音,以及懂得它們所反映的需要,學會觀察內在的情緒和突破那些引發(fā)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學會懂得自己,就會懂得別人,獲得愛、和諧和幸福!
“非暴力溝通”,第一次接觸這個名詞的時候,估計都會給人一種很震驚的感覺,暴力?往往給人打架,造成身體傷害的一個攻擊性很強的名詞,而這樣的一個名詞與“溝通”相聯(lián)系,往往讓人好奇而又覺得有些牽強。書中介紹了與人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然而看了書的內容,對“需要”和“感受”這兩個詞最為深刻。靜下心來反思過往,很多時候我們是不是太在乎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別人的感受呢?每天忙碌的工作,接受著來自生活的壓力,努力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但是,多久以來我們都沒有問問自己我們需要的是什么?
忽然間想到了前段時間上班的時候和下屬的溝通。因為已布置的工作進度問題,在電話中我明顯表達了自己的憤怒,我想指責他的不是。其實現(xiàn)在想來那時候的我已經(jīng)徹底地將不滿和憤怒表現(xiàn)出來了,只是因為殘留的一點禮貌而沒有掛掉電話。我當時其實該冷靜的,不是嗎?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指責他的不是,雖然他跟我解釋了事情拖延的原因。為什么自己不能做到非暴力溝通?我很認真地分析著整個事件的過程和當時的情況。
生氣時,我選擇了指責他人,也就是我的下屬,我認為他是錯的,這個就是我生氣的原因。但是我沒有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用心體會自己做這件事情的意義和我總是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要在與人辯解中要處于勝利的地位。也沒有體會下屬的感受和需要,也許我轉移了注意力,我就不會專注于指責了,憤怒也將不再存在了。
突然想起老子的一句話:“圣人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家講無為之為。非暴力溝通也是這個道理:在一些敏感話題上,你只有放下了說服對方的念頭和動機,轉而充分和安全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內心軌跡和體會,這樣才會有最好的結果。
作為一名管理人員,我在想非暴力溝通和企業(yè)管理可不可以建立起聯(lián)系呢?細細琢磨,非暴力溝通確實有助于企業(yè)管理。于職工個人發(fā)展層面來講,通過學習非暴力溝通,員工可以掌握人性化溝通的技能,學習主動調整情緒狀態(tài)的方法,提升工作的專注度和效率;于團隊管理層面來講,非暴力溝通講人類共性的需要,在需要層面人們沒有沖突,這一點能夠支持團隊形成真正意義的共同目標,提高團隊凝聚力和執(zhí)行力的同時,實現(xiàn)個人及團隊的雙贏。另一方面,非暴力溝通還能協(xié)調和解決跨部門協(xié)作和團隊沖突之間的難題,幫助部門間優(yōu)化業(yè)務流程,提高部門合作的效益;于組織戰(zhàn)略層面來講,非暴力溝通能夠支持領導團隊重新整合企業(yè)的使命、愿景和文化,制定順應企業(yè)內在需要和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發(fā)展規(guī)律的戰(zhàn)略,通過文化和制度打造企業(yè)內部的自適應生態(tài)系統(tǒng),使得企業(yè)以整體組織的形式不斷地進化,并適應時代的要求。所以說非暴力溝通與企業(yè)管理是有聯(lián)系的,并且是相互作用的。
非暴力溝通是用來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交流。使用非暴力溝通時,我們希望人們的改變和行動,是出于對生命的愛,而不是為了逃避批評和傷害。一旦人們看重彼此的感情,并能兼顧雙方的需要,那么,他們也就會相信我們所表達的愿望是請求而非命令。
通過閱讀此書,讓我意識到,很多痛苦和不幸,是因為我們的知識太少,也是因為我們的選擇。我們可以選擇不痛苦和幸福,但你選擇了承受。所以很多時候,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沒必要讓別人負責,因為這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沒有體會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想,非暴力溝通精髓其實就在于懂得“感受”和“需要”吧!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000字
讀過的很多心理學書籍都或多或少提到過本書的理論,幫助我們不至于陷于情緒的泥潭里無法自拔,忽略言語中的本質信息。
區(qū)分談話中的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四部分能解決很多溝通的障礙和誤解。于自己是一種和解。
非暴力溝通四要素:描述行為本身+感受+什么內心需要導致了感受+提出具體的請求
異化的溝通和思維:道德評價,進行比較,將責任歸于他人,'應該怎么做'。關鍵就是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了別人。
區(qū)分觀察和評論,感受和想法
區(qū)別: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quot;你現(xiàn)在關注的是他的想法而非他的需要。如果我們注意的是別人的需要而非他對我們的看法,我們將發(fā)現(xiàn)別人并不那么可怕。他不高興是因為他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
文章最后部分講作者的外婆部分,淚目。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000字
最近在讀一本有關于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是非常實用的。尤其是我們生活當中的,如何對親近之人之間改善關系,如何化解彼此之間的冷暴力。我們可以簡單的從兩個方面來看,對外對其他的觀察要客觀,評論一個人的時候一定要有特定的時間和地點事件,不要因為一個事而全面的否定一個人。而且對于他人的話語行為等要說出自己的感受,也就是情緒變化。所有的感受根源都是需求未得到滿足,更應該關注的是底層的需求,還有就是對自己的請求要用明確的表述,讓別人知道。書中有大量案例,很有實操價值!
任何問題的發(fā)生都源于缺乏溝通或者說是沒有進行有效的溝通,《非暴力溝通》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1963年提出,在他幼年時,他家周圍的公園中一起暴力事件引發(fā)了種族沖突,導致40多人遇害。沖突結束后,可人們心里埋下了憤怒、仇恨、埋怨種子,他在放學后被別的種族孩子摔倒在地上,拳打腳踢。于是,這段經(jīng)歷引發(fā)了他探求和平解決沖突方法的興趣。
語言是一種魔力,對同一件事情的表述,語調和順序的轉變,讓說的人和聽的人得到的情感信息都是不一樣的。通過語言清楚客觀的表達事實,不管是否喜歡,只是說出人們所做的事情。要點是,清楚地表達觀察的結果,而不判斷或評估。接著,真是表達自己感受,在我們的生活中,絕大部分人會把自己的評判當做自己的感受,感受是喜怒哀樂,例如受傷、害怕、憤怒等。然后,說出哪些需要導致那樣的感受。例如你不愛我了,這不是感受這是你對待這件事的評判,一旦誠實地表達自己后,提出第四個要素--具體的請求。這一要素明確告知他人,我們期待采取何種行動,來滿足我們,達到我們的期望,這樣對方比較容易接受你的建議。即作者建議在說話時的四要素:1.觀察2感受3、需要4請求。
在這本書中講了一個“非暴力溝通”一位母親對處在青春期的兒子:“--,看到咖啡桌下的兩只襪子(觀察),我不太高興(表達感受),因為我看重整潔(需要),你是否愿意將襪子拿到房間或放進洗衣機?(明確地請求),聽完媽媽這段話,孩子感覺自己受到尊重,理解媽媽的感受,從而按照媽媽的意愿采取行動;而如果這位媽媽直接對兒子說“--,你怎么又把襪子扔到咖啡桌下,弄的我又要來收拾,你就不能改改你這壞毛病嗎”這種對話只能是發(fā)泄不滿,引起新的矛盾,從而導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傾聽也是非暴力溝通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書中談到,全意全意地體會他人的信息,而不要分析,分析妨礙了傾聽。如果我們注意的是別人的需要而非他對我們的看法,我們將發(fā)現(xiàn)別人并不那么可怕。有時,我們認為自己受到了指責,實際上,那些話是他人表達需要和請求的方式。如果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不會認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傷害。反之,如果一心分析自己或對方的過錯,我們就會認為自己被貶低了。別人生氣時,要傾聽,不要說“但是”。 當別人說“不”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認為他們是在拒絕我們。有時,我們甚至還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然而,如果我們能夠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們也許就會發(fā)現(xiàn)是什么使他們無法答應我們的請求。
當然非暴力溝通最基礎的就是愛自己和尊重他人,不隨意評判他人,溫柔而堅定的表述自己的需求,傾聽共情他人言語,不含個人主觀的發(fā)泄負面情緒。非暴力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在我們百轉千回的親密關系之中,非暴力溝通的存在可以說是一股清流也像一道水,不去和石頭相碰,而是去感觸堅硬的存在,去感知天地間的緣由、沿岸與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