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讀書筆記范文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范文五篇
《全球通史》雖然是關于世界各國的發(fā)展史,但作者也不忘將各國文化習俗進行比較,在談到各國對女性地位的歧視時,他通過舉例來反映當時的女性地位。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怼度蛲ㄊ贰纷x書筆記范文,希望大家喜歡!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范文1
一直都知道讀史可修身知史可養(yǎng)德 。由《全球通史》想到的史家司馬遷的《史記》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盡管《史記》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學價值文學價值但是它也只記載了一國之史??v觀我國的史學著作超出一國范圍面向世界的無不受西方思維的影響這不但體現在思想上而且體現在著作的布局上。在我國史學界急功近利者居大半正如錢茂偉所批評的 ‘在《傳統(tǒng)史學史研究的若干反思》一文中我對以前人結論代替自己研究的惡劣學風進行了批評明確指出“前人所得出的每一個結論都是特定時代、階級、學識的產物。在引用前人結論時一定要先作具體分析切忌斷章取義地搬用前人現成的結論來代替自己的具體研究”?!麄儊G棄了史家珍貴的靈魂這靈魂是史家之所以成為史家最重要的東西丟失了它也就丟失了成為史家的理由。一位史家所寫的并不只是一本介紹過去的書而是一個高尚的靈魂。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對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與一般卷帙浩繁的史書,讓史料、歷史事件占多數,而是用一種定論性的話語將人類歷史幾千年來的有關文明、朝代的更替、社會制度的變遷等等問題做了一個總結性的闡釋。
二十世紀是一個發(fā)展的世紀人們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的發(fā)展超過了以前的總和。但這也是一個讓人類悲痛的世紀在短短的一百年中爆發(fā)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給人類文明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人類在發(fā)展中也被一些問題所困擾如:環(huán)境問題生態(tài)問題水資源短缺資源枯竭恐怖主義宗教矛盾……這些讓在發(fā)展中的人類陷入了迷茫正如在一戰(zhàn)結束后為指引人們走出迷茫韋爾斯寫成《世界史綱》一樣斯塔夫里阿諾斯為在迷茫中的人們寫成了《全球通史》。正如斯塔夫里阿諾斯教授在《致讀者》中寫道“這種多樣性顯示出21世紀在擁有巨大潛力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危險。雖然歷史學家沒有魔法師的水晶球不能夠準確的預知將來但是他們能夠基本確定地預測到21世紀既不是烏托邦也不是地獄而是一個擁有各種可能性的世紀。至于這些可能性中的那些能夠實現則取決于這本書的讀者你們在未來幾十年中的所作所為將是有決定意義的??紤]到這些因素我們現在既不能做自我欺騙式的烏托邦幻想也不能做杞人憂天式的悲觀預言現在到了對現存的實踐和機制做一個冷靜的再評價的時候了我們應當保留那些性質有效的拋棄那些不合適宜的——這正是當前全世界正在努力做的。也是本著這樣一種精神本書才有了這個新版本希望它能有助于這一在評價的過程從而實現培根所提倡的“改善生活”拋棄他所反對的“卑微目的”。
記得馬克思主義說,事物總是有著“產生—發(fā)展—消亡”的過程的,那么人類呢?我們在不斷創(chuàng)造歷史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挖掘自己的墳墓嗎?我們會最終殊途同歸地走向末日嗎?對于我們每一個個體的人來說,生命的過程遠遠比結果來得重要,所以即使我們走向毀滅的必由之路也用不著驚恐。我們對于歷史的研究和認識,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幫助我們認清現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來,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現在的一切。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范文2
一、中國為什么存在城管這種獨特的生物?
正如美國的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所述,中國歷史更替幾千年,基本更替的原因從來沒有過變化。
一開始,新王朝的口號永遠都是均田地,共財富,也確實這么做的。土地被均分給農民,財富重新洗牌,朝廷統(tǒng)一征土地稅人頭稅以充財政開支;之后,某些人利用自己的聰明勤奮,或者依仗朝廷里有人,兼并了其他人的人土地,若干時間過后,依仗土地帶來的財富,繼續(xù)兼并土地,買通政治,獲得其他產出財富的資源。
這個過程經歷幾十幾百年之后,窮者愈窮,富者愈富。
但這本身并不成為問題,問題在于朝廷的征稅卻因為兼并稅收減少,富者可以通過政治或其他原因避稅,原來的100個有產者成為了1個有產者加99個無產者,那剩下的有產者無論如何不會交之前同樣的稅收,而國家官僚體系在沒有約束下,總是以膨脹的姿態(tài)發(fā)展,帝國財政入不敷出。
最后的解決辦法只有一個,國家對無產者加重稅負,而無產者的財富正在減少。當臨界點到達,農民起義就來了,之后又是這個國家末代王朝老套的情節(jié),一年之內上百次的農民起義,均田地共財富的口號,諸侯鎮(zhèn)壓,游牧民族入侵,20__年的歷史重寫了無數遍的情節(jié)。
所以,中心就只有一個——稅收。
世界歷史從農業(yè)時代開始,無論哪個年代,中心都是財富,也就是剩余價值。這也是每一次戰(zhàn)爭和社會變革的中心。中國社會也如此。
所以,中國城管的存在,不是維護市容,而是維護稅收。
這個國家當今的幾乎全部稅收是間接稅收,也就是向企業(yè)征稅,回到消費者頭上。如果允許街頭小販的無限增長,就會嚴重打擊店鋪的經濟,而國家問店鋪收取的大量地稅營業(yè)稅等無處收取,這個結果會導致跳過之前的所有過程,直接到末代王朝模式。
這個道理非常淺顯,可是國外是如何解決的。
首先,如果經濟持續(xù)增長,人民生活進一步提高,街頭小販是一個暫時的現象。就像現在大城市街頭盒飯越來越少,并不是因為城管打擊,而是因為大家覺得不衛(wèi)生,有條件去稍貴點的飯館,而不會去街頭吃便宜不衛(wèi)生的盒飯。而原來賣街頭盒飯的商販也可能因為有了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而停止販賣。
另外,這個也取決于稅收的組成,間接稅、直接稅的比例,這個過于專業(yè),不敢妄言。唯一知道的是,我們國家大多數是間接稅,這緩和了大家的情緒,覺得自己并沒有繳稅。但影響也是顯然的,所有稅負幾乎都加在了商家頭上,尤其是小型和微型的商鋪上,你不打擊攤販,店鋪就要倒閉,國家就收不到稅了。 因此城管必存,城管取消,這個國家的結果可想而知。
二、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里為何沒有一本世界性的通史?
顯然,通史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開始渴望了解過去的產物。在近代以前中國幾千年的社會發(fā)展中,編寫了蔚為大觀的史書,但是不可能有對全球歷史進行敘述的史書。實際上,連研究歐亞大陸甚至于東亞圈的通史都不可能產生。唐代是中國古代一個空前絕后繁榮的時代,疆界遠至近日的中亞,但是仍然不會產生哪怕范圍稍微擴大的史書,最多只有一些游記而已。從現代的角度理解,編寫通史遠不止是簡單的技術問題,根本的,它涉及到對于人類自身的反思和再理解。這樣看來,在人類發(fā)展歷史的縱軸上,在某個時間點之前,通史的產生是不具備條件的。它不像人類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導致工具和技術的進步那樣自然?;蛘咦髯鞯恼f,影響通史產生的變量更為多樣、復雜。
如此,通史觀點或者通史性的歷史著作在西方產生也是必然的。個中的原因現在人所共知:正如書中提到的那樣,從15、16世紀開始西方文明首先開始全球擴張并領先于其他的地域文明,且時至今日仍然占有絕對的優(yōu)勢。
再來談談中國的史書。中國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開始一直到清代,留下了卷帙浩繁的史書,包括史書性質的游記、筆記等。試想這些史書除了對考古、某些學術研究有參考價值外,還有什么作用呢?這些史書幾乎成了皇帝和臣民的“默認契約書”,無論是官修還是民編?;实蹚倪@些史書中試圖尋找讓臣屬“文死諫,武死戰(zhàn)”的依據,而臣屬試圖通過史書來提示或者暗示皇帝應如何才算是“圣明”,雙方以史書為媒介進行著溝通,各取所需,達到各自都能接受的默契程度。從這
一點來說,中國的史書對于維護傳統(tǒng)社會的形態(tài)和穩(wěn)定真的是深藏不露啊。
歐亞大陸另一端的歐洲所編寫的史書似乎遠較同時代的中國為少。但是,這對于他們幾乎沒有什么影響。在他們看來,只要有一部《圣經》足矣。在某種程度上,《圣經》的出現、傳播是西方文明發(fā)展過程中最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混亂的歐洲有了共同的準則(即使后來發(fā)生了教派分裂),一般平民也有機會借此學習文字,德意志的文字得到了較好的統(tǒng)一,民族和國家意識也因圣經刊印所用的文字而得以萌芽。后來教皇和教會的權力過大導致的災難當然也是它的不幸。雖如此,仍不能掩蓋《圣經》對西方文明直至今日的偉大歷史功績。缺少了系統(tǒng)性史書的歐洲,因“禍”得福,少了成文規(guī)則、繁文縟節(jié)的羈絆,有的只是內心驅動下對社會、自然的改造。
比較而言,中國的史書雖然也可以看成是行事準則,但是并不具有如圣經那樣的普世意義,它的約束力較弱,人們畏懼的還是皇帝的金口玉言,任何人都不得觸逆龍鱗。《圣經》則得到了包括上至教皇、皇帝,中至領主、騎士,下至農夫、佃戶的一致支持,雖然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的目的和利益。
《全球通史》 是一部值得讓人回味無窮的史書,可以引發(fā)許多思考?!拔宜脊饰以凇保嘧x史,多看報,多思考,乃新聞工作者必須干之。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范文3
在我們老家的高中,普遍存在這樣一種情況:即農村的孩子數理化方面的成績要優(yōu)于文史方面。很多人都認為農村的孩子不善于學習文科課程,更善于學習理科課程,所以在高二文理分科的時候,大部分農村來的孩子都選擇了理科,我就是其中一個。我們村與我同一年考上重點高中的人大概有七八個,無一例外都選擇了理科。事實上,我們高一的時候文科課程的成績也確實一般,根本沒有辦法與城里的學生競爭,選擇理科也應該是非常明智的決定。直到前一段時間我讀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之前,我都下意識地認為我不是學文史哲的料。尤其是歷史,在此之前我始終覺得這個東西非??菰餆o味。
然而,《全球通史》卻完全改變了我這種非常幼稚的想法,我認為農村的孩子文科成績不好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農村中學教育不重視文史教育,這是一種誤導;二是教材本身的原因,傳統(tǒng)的歷史教材缺乏必要的邏輯闡釋。農村的孩子從小接受“重理輕文”的思想,習慣于邏輯推理的方法,所以在遇到一些缺乏邏輯的教材時,不免產生厭煩失掉本應有的興趣。然而真正的歷史遠非如此,例如為什么中國會出現唐宋元明清這些王朝的興替,并不是下一個王朝擁有比上一個王朝更先進的制度,而是因為舊有的王朝經濟的繁榮往往伴隨人口的增長,人口增長即意味著人均資源會不斷的下降,由于缺乏技術進步,人們的收入也會不斷減少,人口的增加最終會迫使人們的生活維持在生存水平狀態(tài)。此時如果再有_亂臣賊子,再加上天災人禍外邦入侵,內憂外患之下邦國必然分崩離析。當然,多數情況下歷史并不是只有唯一合理的解釋,歷史更不是要告訴你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在哪一年,而是要解釋為什么會爆發(fā)鴉片戰(zhàn)爭,為什么鴉片戰(zhàn)爭不是在更早的一個世紀中發(fā)生,為什么不是更晚的一個世紀。為什么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思想并沒有得到普遍的認可,甚至遭到各國的唾棄。然而自漢以后,儒家思想又重新得到了青睞,并逐漸成為影響中國社會的最重要的思想,以至于有人將其稱之為“儒教”,與___、伊斯蘭教、佛教、印度教、猶太教等并列,為影響世界文化最重要的思想。為什么會發(fā)生工業(yè)革命,為什么發(fā)生在西北歐,為什么沒有在更早的一個世紀發(fā)生,為什么工業(yè)革命沒有在希臘、印度、中國這些文明古國發(fā)生?這才是歷史!
歷史事實是歷史研究必不可少的一塊內容,其背后的邏輯則更加重要。有人從經濟的角度來解釋為什么工業(yè)革命沒有發(fā)生在文明古國希臘、印度和中國,從文化、種族、制度等等不同的角度來解釋,這誠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這些因素卻無法解釋工業(yè)革命為什么不是在更早的一個世紀或更晚的一個世紀發(fā)生。也有人從經濟的角度來解釋非洲為什么落后,利用兩百多年前的奴隸貿易與非洲現在的人均收入做回歸分析,遺憾的是這可能是錯誤的,因為工業(yè)革命促使宗主國向殖民地不斷的掠奪資源、并限制殖民地的工業(yè)發(fā)展,而影響最深的往往都是這些主要的奴隸輸出國,因為這些國家最初都是收入相對較高、且人口密度相對較高的國家,他們的資源和地理條件都相對較好,進而成為歐洲國家掠奪的對象。盡管分析者使用了工具變量,但這種變量更多的可能是制度的替代。在所有的這些解釋中,經濟似乎只能扮演一個無足輕重的角色。
中國是世界上惟一具有連續(xù)文化的國家,我們的科舉考試選撥人才的制度比西方世界早了一千多年,我們的社會生活水平與西方國家相比只是在中世紀以后才開始逐漸落后的,算上公元前的發(fā)展我們整整領先了近兩千年。盡管我們現在處于落后地位,但中華民族仍然是一個非常值得驕傲的m2。我們近代發(fā)展落后是因為我們的國家與世隔絕,缺乏交流競爭。但是我們現在改革開放了,與世界各國都在從事各方面的合作交流。西方的很多制度固然可取,但也不必完全照搬照抄,什么都學習西方的。中華民族不能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喪失自我,我們必須保持自己的特色,文化多元和文化差異才是創(chuàng)新的源泉。中國堅持走有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這不是喊口號向國家獻媚阿諛奉承之類的觀點,而是從世界文化經濟發(fā)展的角度來看的。當年,毛主席正是因為沒有對蘇聯模式照搬照抄,沒有完全采取共產國際的那套做法,才成功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毛澤東是一位杰出的共產黨領袖,他無視莫斯科的第三國際,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他拒絕了只能依靠城市無產階級進行革命的這一傳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原則。他根據對農村的直接考察斷定,占人口70%的貧農是“革命的先鋒”,沒有貧農便沒有革命,這對莫斯科來說純屬異端邪說,但毛自行其是,將農民組織起來,建立了獨立的軍隊和政府”。(《全球通史》)
最后,《全球通史》雖然是關于世界各國的發(fā)展史,但作者也不忘將各國文化習俗進行比較,在談到各國對女性地位的歧視時,他通過舉例來反映當時的女性地位。例如,在德國,___新教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路德認為,男人的臀部瘦小,所以應該在外從事生產活動,女人的臀部肥大,所以應該待在家里,生兒育女。在中國,人們要求女人裹腳是為了防止她們出遠門;在印度,丈夫過世之后,女人在丈夫的靈前自焚是一種非常高的榮譽等等。總之,更多更詳細更精彩的內容,請大家自己到《全球通史》中去發(fā)掘。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范文4
有人說讀史就是在讀故事,其實本是如此,我們以后來人審判的視角去看待前人的生活,其實并不客觀,最大程度的理性也只是保持個人邏輯上合理。在不能完全客觀的前提下,我們不應該去評判歷史,以現代人的思維和眼光去對前人品頭論足是沒有意義的,唯一應該做的是多思考。汲取其中的養(yǎng)分為己所用,對個人、時代、社會而言都是大有裨益。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就給人這樣的感覺,正如書中所言,每個時代都要編寫自己的歷史。不是因為早先的歷史編寫的不對,而是因為世界完成了自己從舊到新的轉變,所以每個時代都會面對新的問題,產生新的疑問,探索新的答案。
書中一直在強調歷史事件發(fā)展的邏輯性??v觀歷史,我們可以知道世界一直在變革,而且不同的地區(qū)會有較大的差異,有的人會去計較所謂過渡的時間,用以比較各個國家甚至是民族之間的差異,但實際上是沒有任何意義。無論是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還是從部落文化過渡到城市文明,抑或者是從農業(yè)社會更迭為工業(yè)社會,都不是因為某個人或者是某些人的突發(fā)奇想而發(fā)生的,總之,當時發(fā)生的不是一件事,這是一個過程。
我們清楚地知道人口的增加導致了農業(yè)革命,而農業(yè)革命反過來又支持了更大規(guī)模的人口增長。當農業(yè)漸漸代替采集業(yè)的時候,人們開始嘗試種植更多的植物來適應不同的環(huán)境。這就是良性的循環(huán),當簡單的植物采集不能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的時候,自主的培育糧食就成為新的出路,創(chuàng)新是推動歷史發(fā)展的重要動力,因果相生,農業(yè)的傳播擴大也讓不同地區(qū)的人們開始培育更多的植物,從中總結出的經驗和方法讓食用植物更加具有普適性,如墨西哥的玉米,美洲的土豆,中東的芭蕉等植物。當人們把實踐中的經驗運用到改良上之后,植物也因為人類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也間接地推動了農業(yè)的發(fā)展。歷史本身就是邏輯最嚴謹的教科書,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最為精彩的魔術,所有看似突然的變化,都有蛛絲馬跡可循,那是一張由幾十億人的蹤跡編成的巨網,沒有人可以置于其外。
歷史與現實:
《全球通史》雖然是史書,但卻具有強烈的現代意識,讓我意識到史書可以是啟示類文本,面對不同的話題,不變的是對本源的追溯。作者看似在平靜的闡述從史前到21世紀的歷史,但也一直不忘提醒讀者認清現實世界和歷史的內在聯系。從而使讀者的思維能夠跨越時空的限制,在歷史和現實的兩個時空里自由馳騁,甚至由此產生出自己對歷史事件的聯想和對比,產生出自己思想的火花和創(chuàng)作的沖動。讀后感·當然,《全球通史》并不只是一本有深度的書,斯塔夫里阿諾斯以自己對歷史和哲學的深厚功底,同時無限的延伸了作品的寬度,書中有對人性善惡本質的哲學分析,對文明是“詛咒”還是“福音”的辨證評價,也有對世界愈加兩極分化的人道關懷,對人類歷史上諸多的災難的淵源——社會變革總是滯后于技術變革的警示和憂慮等等。
歷史沒有可以省略的部分,前因后果,一脈相承。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以其內在的嚴密邏輯和浩瀚廣博的知識讓我領略到歷史的精彩,緊循著這樣嚴密的邏輯線,所有的文化優(yōu)勢都應慢慢轉變?yōu)榻洕鷥?yōu)勢。我們可以冷靜的探索,厘清其中的線索,汲取養(yǎng)分為己所用。不執(zhí)著于眼前,心中自藏乾坤,靜言巧思,亦不失為上乘。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范文5
斯塔夫里阿諾斯所著的《全球通史》雖是長篇巨制,然主旨只有一個,便是介紹人類各階段文明的興衰之史。但我感到,在外敵入侵時,除了軍隊力量,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人自身的骨氣。
正如福熙元帥在“一戰(zhàn)”結束后說的:“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zhàn)?!薄耙粦?zhàn)”結束后,參戰(zhàn)的各國不得不按捺住自己激動的內心,暫作休整。雖然未再發(fā)生大型戰(zhàn)爭,但日本侵占了滿洲,德國吞并了奧地利。這等于把它們置于“二戰(zhàn)”最有利的位置。這是為什么?就是那些“元首”們膽小怕事,便將一種自相矛盾的政策展現給外人!
“二戰(zhàn)”揭開大幕,敦刻爾克大撤退后,___便做出了他那“海獅計劃”,魔爪伸向了英倫三島。日復一日的狂轟濫炸,雖然一開始德軍收到了一些成效,但是所有英國居民,并未有一絲一毫的動搖,也不見有人心惶惶的時候。反而,這段轟炸時期堅定了所有人的信念,人們?yōu)榛始铱哲姷膭倮麣g呼,士兵們則更勇敢地投入新的戰(zhàn)斗。終于,___第一次沒有達到他的目的???,這就是骨氣的力量!
回過頭來看我們中國,抗日戰(zhàn)爭期間,自1937年起,至1943年開始反攻,總是不斷地有人投向日本。我們的民族難道真是如此窩囊嗎?不!抗日名將英雄輩出。那么,為什么有叛徒?一言以蔽之,怕死!保命要緊。因而,這些人為后人所不齒。
戰(zhàn)爭,如此殘酷。正是因為這殘酷,它培育、磨礪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在這試金石上,人性如此全面的展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