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2000字范文5篇
推薦文章
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2000字范文5篇
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撰寫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倍受廣大一線教師的關注,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歡迎查看。
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2000字1
合起《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封面“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再次映入眼簾。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學校想要改變,首先從課堂轉變開始,課堂改變需要老師轉變,轉變思想觀念和授課形式,從注重教師的教,到注重學生的學開始。日本近代經(jīng)濟迅速崛起,從《靜悄悄的革命》書中可窺到些許答案。《靜悄悄的革命》是我繼《教師花傳書》之后閱讀的第二本佐藤學的著作,兩本書不約而同地談到傾聽的力量,而此書更是通過大量的案例來例證如何改變課堂,記錄得也更詳實,更具參考和實踐價值。本書共分四章:第一章,教室內的風景:向創(chuàng)造性學習邁進;第二章,改變教學學校改革;第三章,設計課程;第四章,學校改革的挑戰(zhàn):中小學的實踐。
改變課堂,從傾聽開始
“當學生不聽講時,與其責備學生聽講的態(tài)度,不如反省自己的講話方式;少向整體發(fā)問,因為是無效發(fā)問;傾聽不是聽學生發(fā)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fā)言中所含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應當追求的不是發(fā)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的相互傾聽的教室。”佐藤學字字箴言。傾聽如打棒球,如果老師能夠及時針對學生的回答問題,如學生投過來的棒球你能準確地接住,或者當學生投過來很差的球或者投偏了的球,你也能準確接住的話,學生后來就會奮起投出更好的球,這個舉例多么恰當啊!教師傾聽確實重要,記得有一次在進行道德與法治優(yōu)質課《今天,你安全了嗎》打磨時,課前我預設了板書的內容,“防患未然”“遵守規(guī)則”“科學自救”三個層層遞進關系的板貼,第一個環(huán)節(jié)順利完成,可是“遵守規(guī)則”這條學生就是總結歸納不出來,為了我的板書,為了完成課堂預設,當學生回答問題非我所愿時,我便會急躁,會順著自己需要的臺詞、臺階步步向下引導,下一步怎么辦?思考的完全是自己的教學,不理會學生的生成,錯失欣賞的傾聽方式和理解方式。當學生總是啟而不發(fā)時,我干脆根據(jù)學生回答的問題,牽強附會地向我需要的答案圓滑靠攏,根本沒有針對學生的發(fā)言而做出準確判斷,只想把板貼、預設順利完成,早點完成任務,學生被我牽著鼻子走。試問,這樣的課堂教學效果怎能有效?若平時授課還可以隨意,優(yōu)質課評選只有硬著頭皮向下講,教師作秀的成份多,學生的素養(yǎng)根本得不到提升,成了教師展示自己的舞臺。這本書中佐藤學告訴了我答案,當學生歸納不出來的時候,教師不要急躁,靈活機動甚至改變授課路線,認真傾聽孩子的發(fā)言。
改變課堂,從尊重孩子做起
佐藤學談到曾經(jīng)觀摩濱野老師的公開課,當學生和樹有意想不到的回答,我們覺得答案匪夷所思的時候,授課教師沒有不屑一顧,而是耐心地尋問:你從哪里看出來?讓學生回歸到課本,原來學生和樹看到書中豆太“奪門而出”,猜想豆太的頭可能碰到門框,才蹦起來,最終理解了和樹的想法。課堂上當孩子回答非所問時,我們要尊重學生,讓教室里的學習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尊重,每個學生都能放心地打開自己的心扉,每個學生的差異都得到關注的學習,奏響愛的交響樂。日本一個班級學生大約二十余人,老師創(chuàng)造U型課堂,老師和學生平起平坐,學生更能關注每個孩子的表現(xiàn)。而我校的小班額學生也有45個,老師為了維持良好的課堂秩序和課堂紀律,往往以黑板和講臺為中心,眾多兒童整齊劃一地排坐在課堂,像服裝裁剪一樣,一刀切,也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每位學生不能被照顧得面面俱到,很多學生的問題往往被忽略或者學生需要大聲發(fā)言才能便于全班的學生都能聽見,逐漸被冷落的學生就會拒絕舉手,多次失望的孩子不再積極回答問題,特別是到了高年級,學生很少展示自己,因為在低年級時我們很少尊重她們的想法,到了初中、高中之后他們就會拒絕回答,所以我們要盡可能地尊重每位兒童,讓膽怯的、小膽的孩子也要自信起來,創(chuàng)造局部的春天。
改變課堂,從教師做起
教室一般由大同小異的空間構成,但是每間教室感受到的氣息是不一樣的,不同的班主任及科任教師傳遞的氣息是不同的。佐藤學在觀摩千余節(jié)課后,在上課之初老師向學生講話階段,感受教師的身體和語言后便大致知道其教學的成敗。也就是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教師不同,學生素養(yǎng)不同,教師轉變,學校就能轉變。佐藤學談到學校轉變,至少需要三年的時間,第一年公開授課的教研:每一位老師都要講公開課,每個教師都帶著自己的課題,持有自己明確的課題的教學研究;第二年簡化機構和組織:提高研討會的質量,以社會方式和教育活動為中心;第三年進行公開研討會:以學生和教師有目共睹的轉變?yōu)橐罁?jù),把新的社會方式和課程設置正式固定下來。我深以為然,只有全體教師敢于亮劍,開放自己的課堂,才能有效果,而自己平時很少主動公開自己的課堂,怕別人對自己指指點點,每個人都關著門,把學生當成私人財產(chǎn),把課堂和教學私有化,不能共享就不能有所改變。
加拿大教育學者邁克爾·富蘭說:“教育變革的成敗取決于教師的所思所為,事實就是如此的簡單復雜。”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命運。心動不如行動,改變從當下做起,從傾聽開始,從尊重開始,從開放自己的課堂開始。(蒙慶蓮)
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2000字2
從群共享中下載了《靜悄悄的革命》。仔細拜讀后,發(fā)現(xiàn)日本的教師和我們很相似。它其中提到的虛假的主體性,懸在半空的主體性……深有同感。他所倡導的潤澤的教室正是我們此刻在發(fā)奮的目標,它里面提到的一些教師的慣用語在我身上也能找到。不一樣的是他們反思研究后的成果,我們遠不可及。
日本發(fā)達的原因就是政府、社會、百姓對教育重視,日本課改的實施早于中國十余年,80年代初期,日本就有一大批的學者致力于教育改革,那時的中國恢復高考不久,進入90年代像佐藤等一大批教育家、學者擁有了自己的教育理論,并在全世界加以推廣,我們也喊上了素質教育的口號,但是致力于理論研究的中國教育家卻是教育政治家,出了幾趟國門就在研究室里硬生生地搬抄了歐洲的教育體制,當日本特色的教育思想在全世界林立的時候,我們最后醒悟,回過頭把陶行知先生的理論進行深刻的研究與實踐,新世紀伊始所謂的課程改革的精髓內涵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這樣的吻合,遠的不說孔子是萬師之表,還有老子、孟子等真正的古代教育家的思想被外國人借鑒,卻被我們現(xiàn)代的教育家忽略不見,幸虧還有個陶行知能夠標榜,這豈不是中國教育家的悲哀!
從《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我發(fā)現(xiàn)佐藤學先生在追求一種理想的教育:就是透過在學校實施“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創(chuàng)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創(chuàng)造以“學”為中心的課程,進而將學校發(fā)展成為一個學習的共同體。如,本書中對“學”的描述個性的意味猶長。并且作為一個日本人,他透過實踐居然成功了。從這本書中,我感覺到,佐滕學先生,他該是怎樣一位樸實、認真、講究實效的學者啊。他流連于無數(shù)個學校的校園,站在一個個教室前的窗口邊,坐在一間間教室里,將一切收納于胸,以他敏銳的目光,洞察著發(fā)生在教室中的靜悄悄的革命,并精辟地論述:靜悄悄的革命。
在《靜悄悄的革命》中,佐藤學先生提出要構筑“相互學習的關聯(lián)”,構建以“主題·探求·表現(xiàn)”為單位的“登山式”的課程,實施以“應對”為中心的教學,開展“活動、合作、反思”的綜合性學習,營造“相互傾聽的教室”。這一系列的措施,都是源于佐藤學先生對“學習”一詞有深刻的認識。
佐藤學先生個性強調老師的傾聽。這一點倒是和我博文中提出的要聽懂聽清學生的回答,不曲解,有差不多意思。教師傾聽學生的發(fā)言,在此基礎上開展指導,遠遠比多說更重要。構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要自始至終地持續(xù)專心專意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fā)言并做出敏感的對應,學生之間才會開始互相傾聽。是的,學生之間的傾聽,在于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碰撞,其中教師要相機介入,引導學生彼此的溝通和相互的明白,學生的相互傾聽始終伴隨著教師對學生發(fā)言的傾聽。那種僅僅接收對自己的教學進程有利、有用的信息的“假意傾聽”,實際上心里是容不下學生的,甚至扭曲了學生的真實的想法。
很多年前我遇到過一個曾是舟山中學的某一屆全省理科狀元,跟此人聊天很帶勁,你問什么,他答什么,言簡意明,從不王顧左右而言他。我也曾不止一次比喻和此人聊天就象打籃球,相互之間的傳球,球飛得過來,接得住。巧得是佐藤學先生也把傾聽學生的發(fā)言比喻成接住學生的“球”,他說“……未能接住“每個學生的發(fā)言,如果持續(xù)的話,那些投不好球、投偏球的不生就會變得厭惡投球,甚至還會厭惡他們自己。結果,僅僅只有那些擅長事先了解教師棒球手套情狀況的學生,才能瞄準教師準備好的手套位置把球投過去。當然,明確地控制教學的進程是教師必要的工作,而在此這上首先讓教室里的“投球”成為愉快的事情,不是更加重要嗎?再說深一步的話,不擅長接球的教師,應當專心一意地正應對學生,去接信他們的每一個球,重視他們的每一個球,而不是以為只有按自己的教學計劃上課才是上課。”
這種以傾聽為基礎的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啟發(fā),就是佐藤學先生所言的“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既包含了“量體裁衣”般的學生個性,又包含了“交響樂團”般的相互作用,息息相通的潤澤的教室才能生成。佐藤學先生務實、深刻的觀點讓我油然而生欽佩之情。作為發(fā)達國家的日本,實施這些尚有難度,我們肯定有更大的困難。但是,他給熱愛教育事業(yè)的精神,告訴我們當教師必須要做個有心人,啟發(fā)我們多去關注在教育中存在的種種不就應“視而不見”的問題,促使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反省、改善。在我們沒有力量改善很多的狀況下,哪怕改善一點點,也是我們的進步。
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2000字3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逐漸在自己的腦海中扎下根的時候,我開始試圖將自己的課堂轉變?yōu)槲依硐胫械拈_放的、個性的、多彩的課堂,但在許多次的嘗試中,我發(fā)現(xiàn):相對低、中年級而言,高年級的課堂氣氛顯得很沉悶。教室里能自主參與小組討論交流的同學不到四分之一,有四分之一的學生有想法,卻不愿交流,另一半同學表現(xiàn)出觀望、漠然的態(tài)度,那神態(tài)讓人看不見他想交流的意愿。這樣寂靜、沉悶的課堂,讓我茫然,疑惑。。。。。。我不知老師們是否也在這樣的茫然、疑惑中發(fā)奮地探尋著、摸索著--如何去引領學生的個體參與?如何去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如何去構建一個異彩紛呈的課堂?
打開日本教育專家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我看到了,原來諸多的困惑并不是我一人所有。“日本的教師也在邊體驗改革過程中的各種混亂狀況,邊摸索著新的學習方式,這一切與我國教育的現(xiàn)實狀況是何等的相似!”
讀著此書,文中的許多話語引發(fā)了我的共鳴,現(xiàn)擇取部分話語,與大家共賞之,共析之:他流連于無數(shù)個學校的校園、站在一個個教室前的窗口邊,坐在一間間教室里,將一切收納于胸,以他敏銳的目光,洞察著發(fā)生在教室中的靜悄悄的革命,并精辟地論述:“靜悄悄的革命,即使透過和事物對話、和他人對話、和自身對話的活動過程,創(chuàng)造一種活動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學習。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絕非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正因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效果。”讀著這些充滿睿智與思考、信心與執(zhí)著的文字,就像喝一杯極品凍頂烏龍茶,甘甜雋永、回味無窮。
從《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我發(fā)現(xiàn)佐藤學先生在追求一種理想的教育:就是透過在學校實施“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創(chuàng)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創(chuàng)造以“學”為中心的課程,進而將學校發(fā)展成為一個學習的共同體。如,本書中對“學”的描述個性的意味猶長。“學”的簡體字上的“三點”互不相連,道出此刻教育的癥結所在,以前的“學”的繁體字的上邊,道出了學習就應是生與生、師與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學習過程,這正好話中的新課改下學習方式的偉大轉變。他還在書中談到:要實施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應當以在教室里構筑一種新型關聯(lián)為出發(fā)點,即讓每個兒童持有自己的課題,互相探究、互相交流、互相啟發(fā),即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具體地說:就是組織和指導有任務的學習、有小組活動的學習、有學生將自己的東西用作品表現(xiàn)出來與同伴共享、互相欣賞的活動的學習。也就是說,就是從個體出發(fā),經(jīng)過與同伴的合作,又再回到到個體的學習。令我吃驚的是,他居然透過自己的實踐,將這種理想在學校的實施變成了現(xiàn)實,并取得豐富的經(jīng)驗。能夠說,這是我讀到的最有可操作性的教育專著。
閱讀《靜悄悄的革命》,給困惑中的我?guī)砹嗽S多思考、啟示。
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2000字4
暑假中有幸拜讀了日本教育學佐藤學博士的《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為佐藤學博士的平易、務實的研究態(tài)度所感動,為他的喝彩,為他對教學中的形式主義的鞭辟入里的批判所震動。以下是我的一些讀后感。
一、為研究態(tài)度所感動
說真的,很早以前就聽過佐藤學教授的大名,但對他的書就是沒有閱讀的欲望,總是以為一名外國教授,又是專門搞教育學理論研究的權威,寫出來的著作會不會是超現(xiàn)代的,自己看得懂嗎?這次正因閱讀任務,帶著疑問讀完這本書以后,不禁為佐教授的研究態(tài)度深深折服,“務實、堅持、平易、深刻”就是我對他研究態(tài)度的印象。他作為日本名牌大學的名教授,對行動研究從不馬虎,也不搞形式化、表面化。作為付諸行動的研究者,他走訪了全日本各地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和養(yǎng)護學校,與教師共同嘗試從內部對各類學習班和學校進行改革,就如他書上說的“一向在用心推進這一“靜悄悄的革命”,“每周去各地的學校訪問、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和養(yǎng)護學校等,看過數(shù)不清的教室,在各個教室里觀摩,近20年來一向如此”,這是多么難能可貴,這20年來他一向堅持做著行動研究,摒棄形式化、表面化的作法,深入學校,與校長和老師們一齊研討改革中的種種問題,用強有力的事實來支撐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堅持實事求是,認為丟開一切抽象的語言,真實交流自己所感受的,會得到意想不到收獲,認為“無論什么樣的學生的發(fā)言或行動,都有他自身的邏輯世界”,為此他發(fā)現(xiàn)“沒有哪一個教室和其他教室飄溢著完全相同的氣息,或有
著完全相同的問題”,他為自己最初5年的行動研究的力不從心,充滿著自責和自厭的情緒,但透過20年來的堅持,他認為“作為一個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從書本中學到的#from本文來自高考資源網(wǎng)gkstkend#東西固然重要,但作為一個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還是從教學實踐和現(xiàn)實中學習,像能夠讀懂書本一樣讀懂課堂里的現(xiàn)實”。
佐教授還對現(xiàn)實教學中存在的形式化的現(xiàn)象、問題和案例進行深刻分析,如在“談到創(chuàng)造相互學習的教室--息息相通”中,認為“與學生息息相通是組織相互學習的教師的基本功”,在案例中,他敘述著一個“浦公英學習”的故事,案例中原田老師是一名代課教師,原田老師是一位能夠與學生產(chǎn)生絕妙感覺的教師,但原田老師拒絕“齊步走”,最后選取與學生同呼吸的方向,作出“即使明年會失業(yè)也不管了”的決定,原田老師和學生一齊經(jīng)歷“浦公英學習”,但當原田老師代課期滿以后,沒等浦公英開花,全被校長拔掉了,佐教授為之可惜,深深嘆息“這些浦公英不是雜草,而是學生、家長和原田老師息息相通的交往的結晶啊”,批判當前教育沒有創(chuàng)造相互學習的教室,缺乏能夠發(fā)展與學生交往的教師。
反思:比較之下,我在為佐教授的研究態(tài)度所感動之余,也重新審視自己,盡管自己做課題研究有7年多了,在這幾年中盡管一向堅持著,但感覺還是不夠深入,有時也會正因自己的局限而感到不安,但很快地用一些困難為借口就放下繼續(xù)的念頭,平時對自己所帶的實驗班離成為潤澤的教室還有必須的距離,在課堂上沒有以慎重的、禮貌的、傾聽的姿態(tài)去應對每個學生,傾聽他們有聲的和無聲的語言。
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2000字5
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撰寫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倍受我們廣大一線教師的關注。此書封面設計簡單素淡,正如書名一般“靜悄悄”,毫不張揚。輕輕打開書本,靜靜地閱讀,更感覺平靜、淡定,作者用平實的語言,和讀者交流著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著自己的教育理想。靜靜讀來,收獲頗豐。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由“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教室里的風景--向創(chuàng)造性學習邁進”;“改變教學--學校改變”;“設計課程”;“學校改革的挑戰(zhàn)--中小學的實踐”五部分構成。佐藤學博士從觀察者、推動者、研究者的角度,對這場自下而上的,由學生、教師、校長、家長和社區(qū)共同參與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總結和說,提出了一些值得我們借鑒的觀點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傳統(tǒng)和我們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這本書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xiàn)狀也很契合。當今社會大環(huán)境的急劇變化正在引發(fā)著日本的教育的“靜悄悄的革命”。佐藤學教授指出:“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里萌生出來的,是植根于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qū)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正因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讀了這些話,我明白了這本書命名的原因。認真讀完《靜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一次洗滌,自己教育實踐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個性是以下兩點,更是極贊同佐藤學的觀點。
一、潤澤的教室
作為一線教師,更關注課堂里的革命。佐藤學在書中對教室的闡述讓人心生向往:“潤澤的教室能使每個人的呼吸和節(jié)律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簡單自如地在教室里構筑著人與人之間的關聯(lián),構筑著一種真誠的信賴關聯(lián)在這種關聯(lián)中,人們的心態(tài)是開放無拘的,教室是簡單愉悅的,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教育也許會變得簡單起來。”
是啊,“潤澤”,是多么讓人心生憧憬的詞語,我仿佛來到春雨后盎然的草地,仿佛聞到滴著露珠的玫瑰的芬芳,仿佛觸摸到了女子滋潤豐盈的手背。教室是潤澤的,那必須是安心的、無拘無束的、輕柔滋潤肌膚的;教室是滋潤的,那必須是豐富的,有暖陽,有清風,有山泉,有明月,更有鳥語花香。
潤澤的教室里,老師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潤澤的教室里,孩子如沐春風,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得到了人文的關懷和極大的尊重。在這樣的教室里呆久了,那無論是肌膚還是心靈,都是水靈靈的,一個個被潤澤的老師和學生,都享受著那里的空氣,因對方而收獲著,都滋滋潤潤地成長著。很是贊同,這也是一向以來追求的課堂。
二、學會傾聽
佐藤學先生提到:“善于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于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得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xiàn)的行為。”
的確,老師的傾聽,不僅僅僅是傾聽學生發(fā)言的資料,決定發(fā)言的對錯、語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細傾聽孩子發(fā)言中所傳遞出來的的情緒、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從而產(chǎn)生情感共鳴。孩子的傾聽,不僅僅僅是傾聽老師的講解、指導,傾聽同學的發(fā)言,而是在傾聽的過程中接收到隱藏著的心聲,從而激起情感的共鳴。在別人的話語里,有鮮花、有荊棘、有廢渣、有珍珠、有林林總總的一切。細心傾聽者能從中聽到心靈的聲音。因此,在很多時候,我們更需要的往往不是“發(fā)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傾聽的教室”。構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自始至終地持續(xù)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fā)言的態(tài)度,要能做到與學生對話,要去體味對方話語中潛在的復雜想法。的確如此,傾聽,像一面鏡子,鏡里就有真容。就如佐藤學先生所說的:“在以自然的輕聲細語來交往的教室環(huán)境里,更能培養(yǎng)自立、合作的學習者”。
總之,《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很有借鑒好處,對于我們老師來說,要持續(xù)清醒的頭腦,胸懷一顆尊重兒童的心,多一點堅定,多一點信心,多一點實踐,多一點思考,從小小的個體開始,進行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