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人間草木有感范文700字左右
推薦文章
人間草木富有情趣,也很有文化。讀完此書,大家感想是什么呢?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人間草木讀后感,希望你有所收獲。
讀人間草木有感
想起汪曾祺,印象里最深刻的便是初中語文課本上他筆下的高郵的“雙黃”鴨蛋,他說“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出來了”。從那時起,我就覺得這是個極可愛的老頭,直到遇到《人間草木》,我發(fā)現(xiàn)汪曾祺是如此細膩,我才知道,自己曾錯過了多美妙的“生活”。
汪曾祺對人間草木是深愛,他甚至孩子氣的說:“我應該當工藝美術師的,寫什么屁小說!”,而這本《人間草木》恰是匯集了他對花草景致、各地風物、故鄉(xiāng)美食、游記采風、難忘歲月、故人師長、平淡人生的細膩的觀察與回味。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卻又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而讀這本書感覺是和一個可愛又細膩的老頭走在田間地頭,走過弄堂胡同,陪著他去拜訪老友,甚至回頭發(fā)現(xiàn)竟踏遍萬水千山。這一路跟他品嘗各地美食,聽他把這“人間草木”娓娓道來……
關于葡萄,我竟不知道它伴著“葡萄海馬鏡”的傳說來自英國,也不知道在信徒做禮拜時喝的葡萄酒是“耶穌的血”;關于梨,你見過火把梨么?而且騎馬趕路的人買梨給馬吃;煤塊里竟然也可以長出芋頭;豆芽竟然是豆子點在田埂上,而且石頭下面的豆芽居然可以把石頭頂起來;而山丹丹是記得自己的年齡的,它長一年,就多開一朵花;而以前的人夏天吃西瓜是以繩絡懸之于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聲,涼氣四溢,吃下去連眼睛都是涼的,讀到這里我自言自語道:“現(xiàn)在的冰鎮(zhèn)西瓜,我吃下去只覺得胃里是涼的”;小時候玩過蜻蜓么?還是只是限于捕捉?汪曾祺小時候是把狗尾巴花的草莖插入蜻蜓屁股,讓蜻蜓帶著狗尾巴花飛……諸如此類書中寫到的還有很多,在這里暫不劇透,留給同樣對這本書感興趣的你一個懸念。
人間草木,往往是大千世界的縮影,大千世界的秘密往往隱藏在人間草木之中,那天,旁聽王家峰老師的中藥課,老師拿出一片葉子,又拿出一個芽一樣的東西,同學們自然知道這是辛夷花的葉子,因為這是校園里在平常不過的樹了,但那個芽,同學們說那是還未長開的葉子,可細細看來卻又不像,老師問:“辛夷花是幾月發(fā)芽?”同學們異口同聲回答:“春天三四月份”老師說:“其實辛夷花的芽,我最早看到的,7月份就有,芽要越過整個冬天,自然界中就是這樣,越是燦爛的花,它經歷過的沉淀就越多。”我忽然想起《人間草木》里的菏澤牡丹,汪曾祺寫到:一棵牡丹,每五年才能分跟,結籽需要七年,一個雜交新品種需要十五年,看花十余日,栽花十五年。這花得吸收了多少天地日月的精華,才能綻放的如此驚艷?談起松樹,汪曾祺說:“美國沒有蘇州‘清、奇、古、怪’那樣的松樹,沒有黃山松,沒有泰山的五大夫松。中國松樹多姿態(tài),這種姿態(tài)大都是災難造成的,風、雪、雷、火。松之奇者,大都傷痕累累,中國松是中國的歷史、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性格形成的,中國松是按照中國畫的樣子長起來的。”一朵牡丹,一棵松樹,蘊含著中國人內心的驕傲和自豪,也砥礪著中國人不斷地前進。
人間草木,平中有奇,淡中有味。而生活在鋼筋水泥中的我們,也漸漸的里自然越來越遠,我們舉頭望天,看得到鋪天蓋地的霧霾沉寂了世界,卻看不到飛鳥的奮力翱翔,我們穿過樹下,看得到滿地的枯黃阻礙行走,卻看不到樹葉燃燒著自己的身軀延續(xù)了樹的枯榮;我們俯身低頭,看得到讓自己頭破發(fā)麻的螞蟻在腳下穿梭,卻看不到它們正舉著重其千倍的食物一次又一次地進行著原始勞動,只為挨過下一個嚴冬……我在想,我們是變“聰明”了,還是變“傻”了?
詩人張九齡說:“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我想汪曾祺是對這句話體會最深的人,一草一木自有它的秘密與樂趣,讀完這本書,我想跟生活握握手,去探索自然的秘密,你要跟我一起么?
讀人間草木有感
今年暑假,閑來無事讀了汪曾祺先生寫的《人間草木》這本書,這本書分為7輯分別是人間草木、四方食事、腳底煙云、聯(lián)大歲月、師友相冊、平淡人生、文章雜事。可買來之后這本書就真的被收藏了,因為自己總有很多理由說自己沒有時間來讀,真是“書非借不能讀也!”上周終于拿出時間拜讀這本書,一讀便不舍得放下!里面沒有空泛的好為人師的大道理,也沒有宏大的人生題材,流淌在字里行間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愛好,彌漫著文人的情調。讀他寫的植物我感受到的是閑情逸致,讀他寫的人物我享受的則是詩情畫意......
讓我感觸特別深刻的是汪曾祺先生筆下描寫的那些植物,仔細讀來真是一種享受,如流水般凈化著浮躁的內心,聯(lián)想現(xiàn)在的生活、工作,我們是不是過于匆忙,忽略了生活樂趣了呢?熱愛自然,熱愛植物草木,這是一種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精神寄托,古往今來,從來如此。工作的時候積極努力,休息的時候,就需要有如本書一樣的發(fā)現(xiàn)的眼睛和心情,如此,就會在生活的道路上,既有向前的飛奔,又有欣賞途中風景的收獲。
這就是我讀過本書的最大收獲
讀人間草木有感
讀《人間草木》給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極其賦有情趣、文化,給人以啟迪,發(fā)人深省,增長見識的一本寶貴的書籍。其中還有許多不惟人知的奇妙趣事,美麗動人的景物。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耗?更是艷麗奪目。有緬桂花,芳香撲鼻,香的像蘭花。夏天有珠蘭、牽牛,牽?;ㄊ嵌堂模€有薄命的秋葵,美麗的鳳仙,真是數(shù)不勝數(shù)。還有一種奇妙的野草“萬把鉤”它結的果實上有許多小鉤,碰到它就會掛在衣服上,很難清除。
這些東西都很有趣吧!看了這之后,我深深的陶醉并沉迷在此,其中的樂趣還無窮呢!
山丹丹一種很漂亮的花,可以入藥,還有紫紅誘人的葡萄,沁人心脾,還有香甜的槐花,彌漫在整個春天。啊,真美!我仿佛親眼看見如此優(yōu)美的景色。
作者把這些優(yōu)美的景色刻畫的栩栩如生,他細微的觀察深刻的描寫,都使人仿拂置身其中,給人一種視覺的享受?!度碎g草木》刻畫的如此醉人、優(yōu)美,仿佛只有融入大自然才能真切體會。
說到生活,肯定少不了美食,文中對于食品的描寫更是讓人垂涎三尺,那美味簡直是人間極品。
高郵的咸鴨蛋可是不同凡響。那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蛋黃發(fā)紅,散發(fā)誘人的香味。不似別處發(fā)干發(fā)粉,入口如嚼石灰。說到美味自然少不了作者鐘愛的咸菜茨菇湯、氣鍋雞、火腿,還有昆明的牛肉等祖國各地的特色佳肴。氣鍋雞特別鮮嫩,湯清如水,而且雞想撲鼻,看著這生動的描寫,我不禁口水潛溢。
作者有這么淵博的知識,如此獨特的見解,一定游歷過許多名山大川,而且了解的風土人情也相當之多。作者了解到各地區(qū)的人們口味迥異。山西人愛吃醋,愛吃酸。無錫人愛吃甜。四川人愛吃辣,等等的異域風情。作者竟能對各地的風土人情知之甚詳,看來作者是一個喜歡游歷,善于觀察的人。
讀人間草木有感
詩人張九齡說:“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汪曾祺先生恐怕是對這句話體會最深的人。
每當讀汪曾祺先生的《人間草木》你會產生這樣一種感覺:一位老者與你同坐在一個灑滿冬日陽光的小花園里,時而指著那棵臘梅和你說起他從前的趣事,時而打趣地告訴你說,“煤塊里竟然也能長出芋頭”。
汪曾祺先生對于這些“人間草木”只是一種單純的喜愛,一種寄托了自己的情思卻不愿將之據為己有的喜愛。也許對于汪曾祺先生來說,一棵草木就是一件往事、一段深情。
他知道“桂花美陰,葉堅厚,入冬不凋”;他說,“比起北京雨后春筍一樣聳立起來的高樓,北京的花木的生長就顯得更慢。因此,對花木要倍加愛惜”;他記得“北京見過的最好的菊花是在老舍先生家里”,每次到老舍先生家里飲酒賞菊,都會“既醉既飽,至今不忘”;他還記得家里靠墻處秋葉形的小花壇,那里有兩三棵秋海棠,花色蒼白,樣子可憐。所以每看到秋海棠,就總要想起他的母親;當他在寂寞的羈旅之中,幾片綠葉曾讓他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歡,使他感到欣慰,讓他“獲得過一點生活的勇氣”。所以,歐陽修在《秋聲賦》里所說的“草木無情”,汪曾祺先生大概是不會同意的罷。
在汪曾祺先生如話家常的語言中,我們會慢慢讀完這本書,甚至在你讀完時也不知不覺。因為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向來是淡的,淡到如空氣一般在你身邊讓你渾然不知,可是也淡到讓你不能輕易失去。
草木有本心,不求美人折,未免多了一份孤傲。然而對于汪曾祺先生來說,草木是否有本心似乎已經變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能與這些人間草木常相作伴,追憶往事,傾訴衷腸。
想來汪曾祺先生對這些人間草木也是愛極了,也難怪他會說:“我應該當一個工藝美術師的,寫什么屁小說!”
讀人間草木有感
筆尖流轉,勾勒著華夏的符號。娓娓而來,人間的一草一木傳出芳香。
我們舉頭望天,看得到鋪天蓋地的霧霾沉寂了世界,卻看不到飛鳥的奮力翱翔,閃爍它生命的光輝;我們穿過樹下,看得到滿地的枯黃阻礙行走,卻看不到樹葉燃燒著自己的身軀延續(xù)了樹的枯榮;我們俯身低頭,看得到讓自己頭破發(fā)麻的螞蟻在腳下穿梭,卻看不到它們正舉著重其千倍的食物一次又一次地進行著原始勞動,只為挨過下一個嚴冬……
曾幾何時,有那么多絕美的畫面從眼前悄然劃過,我們卻不曾得知;曾幾何時,有那么多生命的贊歌在耳畔流轉,我們卻不為所動……
讀《人間草木》,我才知道自己,曾經錯過了那么多。
人間草木,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縮影,無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之中!汪曾祺筆下的芋頭、豆芽、鐵蒺藜、紫薇、秋花、冬樹……無一不是隱秘在不為人所注意的小角落里。正是這樣細小的生命,分織交繪我們這樣美麗的世界。作為經歷過風風雨雨的作家,擁有一雙發(fā)現(xiàn)這些細小美好的眼睛,正是體現(xiàn)了汪曾祺細膩的心。
世間風物,平中顯奇,談中有味,既有濃郁的人文關懷,又彌漫著最獨特的氣質。短短一篇《螃蟹》,揭露了“兇惡和滑稽往往相似”的真理;一片《刀螂》,呼吁孩子們從電玩中解脫出來,回歸自然的懷抱……我們自陽光從天際中露出便投入另一片光芒下——屏幕的光。手機屏幕的光,電視屏幕的光,電腦屏幕的光已將孩子們的視野與心團團圍住,封鎖。這樣的孩子們又如何知道遛鳥的學問,逗蟲的樂趣呢?在互聯(lián)網世界不斷壯大的同時,現(xiàn)實世界正在以殘忍的速度不斷縮小。
行者無疆。四周山色臨窗透,一夜溪聲入夢清。一葉飄落而知秋,一葉勃發(fā)而又春。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卻又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由此可見,出門遠行,價比千金。國子監(jiān)、胡同、泰山、天山……這些孕育著一方文化的地方,其魅力并非文字可承載。汪曾祺就像一個拿著大口袋的尋寶人,來到一個大寶窟,只能帶走其中一二藏在自己的字里行間。宅在屋子里的作家如同沒有陽光雨水滋潤的種子,即便深埋于沃土之下,也無法生根發(fā)芽,更別提枝繁葉茂了。藝術永遠是源于生活,不懂得熱愛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之美的人,也無法寫出動人的文字。
北平是汪曾祺先生人生的過客,但是他對這里的了解比我這個常住人士要多得多。關鍵就是他懂生活,懂發(fā)現(xiàn)。街邊小草,枝頭小鳥,也是錦繡山河中的一滴墨。關注這些一草一木,我們在能更好的詩意地棲息在這個世界中。
相關文章:
3.讀人間草木有感
5.人間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