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思考的藝術讀后感700字范文
推薦文章
清醒思考的藝術讀后感700字
最近讀到《清醒思考的藝術》,驚訝于作者對于問題分析的理性深刻,好像就是在說千萬個我們生活中常常迷惑的現(xiàn)象,卻又能實實在在的剖析根本,對我而言,醍醐灌頂大概就是這個感覺了吧。下面是清醒思考的藝術讀后感700字。歡迎閱讀。
清醒思考的藝術讀后感700字
人性都是自私的:公地悲劇,人性就是自私的,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要用一定的制度才行,不要那么天真的認為可以感化人類。
人性的自以為是、貪婪:結果偏誤。用一兩次的結果去推演原因,真相不是那么容易挖掘的,看一個企業(yè),成功因素就更為復雜了,就像很多人看到新聞報道關于成功的案例,以為自己也可以,沒有深入挖掘背后的原因和邏輯,也許是人家祖宗十八代積累起來的財富,也許是人家出生名門打小受的教育已經(jīng)奠定了基礎,而哪里有那么多的懷才不遇,很有可能真的是沒有才。選擇的悖論:正如以前大寶護膚品的廣告,只買對的不選貴的,優(yōu)秀跟愛沒有直接關系,大家一直有這樣的誤導,不斷往優(yōu)秀的方向直奔。最好好的東西都是屬于自己的,以為自己可以擁有,怎么可能呢,不然就怨天怨地。特別要從別人手里去搶奪一些東西就是更難了。稀少性謬誤,物依稀為貴,即使不是自己想要的,也要去擁有。
人情社會:討喜偏誤,所以嘴炮的人更容易當銷售員,穿什么衣服都好看,然后買的衣服遠遠超出了本來計劃的。奇跡,也許本來按照概率就是發(fā)生下的,但是人們總以為是什么特殊力量在推動,或者過分帶上情感上的東西,偶爾的相遇偏要說成什么緣分之類的,其實壓根就沒有。
人都是風險厭惡型:改革總是困難的,零風險偏誤。人是本能的抗拒風險的,希望什么事情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出門走路也會被螞蟻絆倒,那不能為了結婚可能的風險而選擇不結婚,不能為了可能發(fā)生的風險而拒絕去做一些事情,這個表現(xiàn)在國企、機關單位就特別明顯,不作為是很多人的風格,但求無過,不求有功,所以改革的只是少部分人,他們是真心從大局著想,格局更大。
人性不能真實面對自己,高估自己:忽視基本概率,好的東西都是很少的,這和幸存者偏誤是一個道理。人們總是很難接受自己會平凡一輩子,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全世界最好看的。事后諸葛偏誤,人們總是以為自己知道的,特別是在事情發(fā)生之后夸夸其談。
清醒思考的藝術讀后感700字
一本好書,會讓我們有一個正確的思維方式。有些錯誤的思想存在我們腦海中,往往會影響其實我們的認識,如果沒有人指出來我們就會一直的把錯誤的思想當成正確的想法而在腦中存在著。作者從細微中發(fā)現(xiàn)并解說了這么錯誤的來源,并一一列出。當我們熟知了思考方式的隱形陷阱,犯錯的可能性就會更少,而從離成功愈近。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例子是游泳可以減肥。一個覺得自己很胖,又不想?yún)⒓优懿降冉∶婪绞?,于是選擇了游泳。他認為游泳很有效是應為發(fā)現(xiàn)職業(yè)游泳者的體形完美。后來他發(fā)現(xiàn)自己理解錯了一件事情,游泳的職業(yè)選手不是因為他們游泳而身體形體美,而是因為形體美而去選擇游泳,就如模特宣傳廣告是因為她們自身有這樣的條件而被選上代言,并不是廣告真的有這個效果。據(jù)說,正是由于這種錯覺讓很多的廣告都會奏效……想想自己會有著這樣的錯覺,一時間不由的警覺起來,人,總要誠實的對待自己。
愛默生說,在群里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獨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記住的只是那些在群里中保持獨立的人。思考是我們遇見問題時不由的會產(chǎn)生的事情,我們的想法往往控制我們的情感,影響我們的心動,如何發(fā)現(xiàn)正確的方法,并且堅持自己的想法是就我們要做的事情。但是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要拋棄掉那些錯誤的思維。當一種思維存在于我們大腦的時候,便頑固的不肯離去。一般情況下,我們形成了一個思想,并且來通過說服別人來證明這個想法的正確性。誰能說服別人,誰就保持了權利,獲得了更多的資源。我們本性的思考和理想的思考都是我們通過學習和長期的學習得來的結論。讓我們避開了那些錯誤的思考方式并讓正確的思維轉(zhuǎn)為思考的本能方式的時候,我們在生活上會更加的輕松如意,并且會減少不必要的開支。
清醒的思考方式是這本書帶給讀者最大的收獲。通過一些生活中事件來說明問題從而讓我們明白了以前不曾知道的一些不對的思維方式。就像有時候我們的選擇不僅僅是為了變化一個比例,與我們離的更近的是我們獲得這個機會的可能性。學會了正確的思維方式,是我們在不斷成長中應該知道的一種本領。而這樣的一本好書更值得人們?nèi)ナ詹?
清醒思考的藝術讀后感700字
十年前有位男同事,他有一個女朋友,還有一個女朋友。聚會的時候,有時候是他和A女友一起出現(xiàn),有時候他和B女友在一起,更多的時候是他先和一位在一起,之后另外一位出現(xiàn)。三人開始撕巴在一起。這位同事頭發(fā)是自然卷,這點我是在他們纏斗的時候才知道的。A和B,我們都認識,也分別問過她們,為什么不退出呢?除了女人的競爭意識作祟外,她們共同的論點是,我已經(jīng)在這個男人身上花了4、5年時間了,現(xiàn)在放手,哪些逝去的時光和青春不是白費了嗎?
四年前,在一家FMCG公司做Marketing,年度投放中有一項基于提升品牌知名度戶外大牌廣告,已經(jīng)持續(xù)兩年,但是效果似乎不佳。老板大筆一揮,砍掉了這項投資。其他高層質(zhì)疑,認為品牌廣告是投資,應該細水長流才能見到效果,再說已經(jīng)累計兩年投入,現(xiàn)在撤下,不是投資失敗嗎?老板說,現(xiàn)在無效,誰能保證以后奏效?
一個月前,忙里偷閑去國家大劇院看歌劇《卡門》,由于之前的舞劇《卡門》美好的觀看體驗,對于歌劇也同樣寄予厚望。到了取票點,報出票號,卻沒有顯示購票信息。仔細核實后,發(fā)現(xiàn)我買的是第二天的票。郁悶之余,驅(qū)車半小時回家。第二天晚上,準時到達,大幕開啟,座無虛席。歌劇完全摧毀了我之前舞劇的美好體驗,也許是我無法欣賞歌劇之美?中場休息時,我起身離開。我付出的成本包括,二層樓座480元的票,兩個晚上的時間,往返15公里的路程。我知道,繼續(xù)觀看下去,只會更為糟糕,潑出去的水就當買個教訓吧。
文化消費有時候是沒有邏輯可循的,尤其是觀看歌劇經(jīng)驗不多的情況下。我的消費決策來自于,第一,周末有時間;第二,之前看過的舞劇《卡門》不錯;三,在國家大劇院觀看歌劇是逼格很高的行為,是身份認同和文化表征。其中兩項已經(jīng)得到滿足。第一,兩晚的時間被消耗了,盡管效果不佳。第三,裝逼行為已經(jīng)完成,類似于著名景點作為背景拍一張到此一游照片,逼格高漲。
發(fā)現(xiàn)決策效果不佳之后果斷放棄,是一種理性行為。當我們投入了過多的時間、精力、情感、資源在一個項目、愛人、消費上的時候,沉沒成本積淀在我們的意識中,那種“我已經(jīng)花費了這么多,如果放棄,不是一切都白費了嗎?”的思維慣性驅(qū)使著我們像失控的列車,呼嘯著朝已經(jīng)坍塌的斷橋沖去。我們投入的越多,這種慣性思維就會越強烈,我們就會越發(fā)難于罷手。
成本和決策、選擇與行為密切相關。在考慮成本時候,往后看,考慮的全部是沉沒成本,不可撤銷無法恢復。沉沒成本屬于歷史,可能會讓你遺憾,但是你已經(jīng)付出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當下的體驗和對未來趨勢的判斷。
為什么我們?nèi)绱思m結于沉沒成本?
除了作者提到的堅韌傳統(tǒng)以外,還涉及到本書中提到的認知失調(diào)。糾結沉沒成本就是陷入認知失調(diào)中。每個人做出的決策以及行為,都希望得到一個圓滿的結果。
當別人問我,歌劇好看嗎?我有兩種回答方式。第一種是說,不錯啊!這能證明我的消費決策是正確的,但是我撒謊了,這會造成認知失調(diào)。第二種回答是,不好看,我中場就離開了。結論是我的消費決策是錯誤的,這也是認知失調(diào)。必要的時候撒謊會讓我們看起來沒有那么傻,這也是書里提到的修復策略。
可見,如作者所言,所有的思維錯誤都是相互關聯(lián)的。應對的策略只能是,大事依據(jù)思維邏輯避免犯錯誤,小事依靠直覺做決策,否則,會陷入另外一種糾結。
最后,之前提到的那位男同事,在一年后結婚,新娘是另外一個女孩。理由是,他已經(jīng)煩透了那兩個女孩的互相撕咬,希望重新開始。
清醒思考的藝術讀后感700字
我對考驗思維能力的書籍還是比較熱衷的,因為我也自詡為一個智商較高的人,喜歡在一些思維詭計的地方體現(xiàn)著自己的與眾不同,有點小聰明、沾沾自喜的自我陶醉。不過這些我很少說出來,因為我本來就喜歡一切只有我自己知道。
這本書找準了一個讓讀者繼續(xù)閱讀的沖動點--幾乎每篇文章的開頭都是通過我們?nèi)粘I磉吔?jīng)常見到的人、事或物來引入,因為如果太過抽象復雜的話,可能會嚇到一些不喜歡動腦的家伙。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會隱含哪些“陷阱”,可能人的求真求知欲望在此時此刻發(fā)揮了作用,也就有了繼續(xù)閱讀的沖動,不得不說這是本書的一大亮點。(另一個亮點是插圖)
書里很多思維錯誤我也經(jīng)常會犯,例如:糾結于沉沒成本、確認偏誤、對比效應等。會下意識的喪失身為一個理性人的正常思考邏輯,做出一些事后自己也不知道作何解釋的選擇。
不過,人真的能夠保持理性嗎?從亞當斯密到凱恩斯,很多經(jīng)濟學家的理論都是建立在理性人的基礎上。反之,我們是否應該刻意去克服這些“思維錯誤”?
例如,第一篇幸存偏誤。我們由于經(jīng)常只會見到成功者而忽略了那些被他們踩在腳下的失敗者,進而高估了成功的希望。但是如果這個偏誤存在,對于我們個人和這個社會,難道就沒有益處了嗎?
本來現(xiàn)實的困難已經(jīng)讓我們裹足不前了,畏首畏尾已成為很多現(xiàn)代人的共性,不敢擔當,害怕失敗。在這種情況下,多一些這種幸存偏誤的盲目不是更好嗎?至少我們會勇敢地嘗試,并且由于有著成功的先例在激勵,我們更不易于中途放棄,等到真的失敗了,誰能說我們沒有成功過了呢?那些連試都不敢試的人嗎?
對于社會也是有益處的。缺乏創(chuàng)新已經(jīng)成為這個社會的頑疾,如果連一代人都沒有創(chuàng)新、嘗試的沖動,這個民族如何與時俱進,在世界上自立?
我并不是想一一反駁本書的觀點。(這并不是我讀書的本意)我想說的是,如果多一點包容,容忍我們犯這些“思維偏誤”,生活也不見得會更糟吧!(反正已經(jīng)夠糟了,呵呵)
活得太理性,也許人生軌跡更精確了,但缺少了一份灑脫,正如板橋兄所言:“難得糊涂了。”
清醒思考的藝術讀后感700字
這本書的排版很有規(guī)律,總共有52種思維錯誤,每一種都是1頁插圖3頁文字。內(nèi)容比較輕松,有用,篇幅短,不深入。
里面講到的東西,有一種匯總的感覺吧。有不少章節(jié)在其他書里面見過。比如西奧迪尼的《影響力》里面講到的幾大原理這本書都涉及到,有個別例子都是一樣的。另外,看過一本《看不見的大猩猩》,跟本書也有一些重疊。或者這些思維錯誤(錯覺)是所謂的客觀存在,大家都來闡述到也不足為奇吧。
確認偏差說我們在形成一個認識之后,就會無意識地過濾掉與之矛盾的信息,以支撐和強化自己的觀點。這個我覺得上微博本身就是一種充滿確認偏差的行為吧,因為通常我們只關注與自己相似的人,然后不斷的互相確認。最后感慨,怎么上微博覺得中國社會就要崩潰了,但走到街上卻一派天下太平……
關于電梯關門按鈕制造的控制錯覺也很有意思。有一期“冬吳相對論”由這個錯覺作引談到這本書,吳伯凡還講了一個很沒品的例子。說有許多醫(yī)學研究證明,經(jīng)常過性生活的人身體更健康,其實是犯了因果錯覺,應該是身體健康的人更經(jīng)常地過性生活。哈哈。
它的缺點可能是比較淺顯,沒有深入的研究。從另一個角度,這也是優(yōu)點。正如《淺薄》所言,今天愿意讀大部頭的人還有多少呢?它足夠的短小精悍,足夠的有趣,對人有啟發(fā),甚至適合做成微博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