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讀后感范文1000字多篇
推薦文章
《百年孤獨》讀后感范文1000字多篇
《百年孤獨》以復(fù)雜的背景和離奇的情節(jié)鶴立于拉美文學(xué)史之林,作品充滿了理想的光輝。是一本值得深入品味的好書。 今天小編在這分享一些百年孤獨讀后感給大家,歡迎大家閱讀!
百年孤獨讀后感
把百年孤獨看完之后,花了一段時間平復(fù)最后一段帶給我的震驚,這樣的小說寫出來,讓其它人還怎么敢妄想去寫小說!雖然我只花了不到兩周的時間就讀完這本小說,但這本小說涵蓋的內(nèi)容,人物牽扯出的情節(jié)讓人可怕這位作者,這些人物與故事,裝下它們不難,可怎樣將這些錯綜復(fù)雜,盤根錯節(jié)的脈絡(luò)牽引到一起,用幾個巧妙的“多年以后”是不足夠的。一個又一個人物,命運與時代,個人的宿命,眾人的宿命,家族的宿命,一切都在最后一齊收攏!一百年的孤獨,眾人的歷史在一場時與空的颶風(fēng)里湮滅,永遠不復(fù)存在也不曾存在。
魔幻現(xiàn)實的好處,它給人帶來驚嘆的體驗,又不讓讀者淪入矯情于人世間的可憐境地,人世間的偉大是屬于魔幻的!是必須要帶有魔幻的感知。
讓我覺得可怕的是這樣的書怎么能由人寫出來,一個人的腦子怎么能裝下那么多東西,要說書中的故事情節(jié),沒有讓我驚訝的地方,讓我驚訝的是人居然能寫出這樣的小說!要說家族史,我想我個人的,或者許多人的家族的歷史都是值得去寫的,我們這一代的上一代,恰好是計劃生育之前,有人就有故事,一個家有很多人,就能有很多故事,重要的是里面得出能人,有能人很繁榮,說明是個堅韌而智慧的家族,我的家族像這樣,不過僅此而已,還是需要文學(xué)給它美化才能見人。與其他許多家族一樣,都是在中國的一個奮進的時代里漂泊的,我相信我們身邊包括自己就的確有這樣百年孤獨的故事。但,說到底,百年孤獨這本書真正精彩的地方只是利用了家族這個框架,講述的是個人無法擺脫的宿命,在時間的摧殘之下人反抗而終將無法戰(zhàn)勝的孤獨,最為不可思議的,這樣的書居然寫成了!真是讓人汗顏!不敢相信馬爾克斯寫這本書受了多大的罪,把這一切完整而分離的故事裝在腦子里,一一變成文字。
他提供給我一種以歷史的眼光來審視現(xiàn)在的具體的操作方式,很不幸的是無論我怎么看自己結(jié)局都是可悲的,我發(fā)現(xiàn)我自己也不過是在不同的處境下重復(fù)同一件事,用幻想去扭曲現(xiàn)實以此麻痹內(nèi)心扭曲對現(xiàn)實的看法,滿足自己的內(nèi)心,即使一切都那么不切實際,扭曲了的現(xiàn)實,給自己找足夠多、足夠能說服自己的理由去過得過且過的生活方式。什么狗屁人生的真相,不過是順著自己想過的生活找出的解釋,人對世界的看法能有真相這一說嗎?世界就在那里,人的解釋是解釋不了的,一個人只能有一個屬于他個人的解釋,而我的解釋給了我自己接著過無憂無慮的生活的理論基礎(chǔ)。
對語言的操作,作為學(xué)會操縱的工具,哲學(xué)從一開始是古希臘人教授他人做政治家的學(xué)問,到現(xiàn)在演變成唯一能運用上了的實際的工具,作為一個語言的游戲,在政治上。我忽得想起舅舅的話,他說西方哲學(xué)都是政治家的工具,只有佛教的才是真哲學(xué)。我不能評判是與否,當(dāng)時我還不太理解,現(xiàn)在我又陷入到這認知思維的困境之中,也許功利性是摧毀人單純的思維過程的首要因素,有時候又是最強力的驅(qū)動劑。
我的人生的真相只維持了二十四小時就又失去了給人自由的作用,人生中的紛亂把我拉回到。
在另一場颶風(fēng)里,我仿佛也看到了自己的命運,在一片孤寂之中沉淪,麻木于時間的流逝,不斷得忘記,又重新記起,又忘記自己曾經(jīng)記得,在無數(shù)次可悲的輪回里重復(fù)進行著自己所謂的思維,無所作為的迎接死亡。
不!
死亡,是被遺忘,回顧歷史追憶往昔,我們究竟記得什么?一個人要付出什么,做到怎樣的事業(yè)才能讓人們記住?人們記住的又是“他”希望被記住的“我”嗎?
百年孤獨讀后感
布恩地亞家族一家七代人奇幻而凄慘的故事發(fā)生在這個八月多雨的小鎮(zhèn)上。馬孔多從興建、發(fā)展、鼎盛,直至消亡,家族從多么透明的最初抑或多么神秘的洪荒,經(jīng)歷無數(shù)慘烈的戰(zhàn)亂殺戮,遭受舛駁的摧殘與變遷,如蚍蜉撼樹頑抗命運的猖狂,步履維艱地推動歷史的車輪向前進。時光對他們來說仿佛不存在,時間像不停地原地打轉(zhuǎn),然而時間無所不在,就像無所不在的孤獨,孤獨無法對抗時間。布恩地亞家族終究走向滅亡,馬孔多從地球上永遠的消失了。
布恩地亞家族從祖輩開始無一不將自己封閉在孤獨的堡壘中,抱著與世隔絕的孤獨至死不渝。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所有人與人的情感中,有憐惘,有同情,有愧疚,有妒恨,卻偏偏沒有愛,所有感情被埋在了深不見底的最深處,沒有表述,沒有出路。他們帶著整個家族特有的,唯一不會被認錯的孤獨神情,被這場可怕的“瘟疫”侵蝕,噬啃,彌漫全身,糾纏至死。
于是,他們選擇用自己的方式排遣(實際上是保持)自己的孤獨:奧雷里亞諾上校周而復(fù)始的制作他的小金魚,做了化掉,化了再做;阿瑪蘭塔為自己織裹尸布,日織夜拆;雷蓓卡封鎖門窗,把自己關(guān)在房子中直至死亡;俏姑娘雷梅苔絲每天在浴室里整小時整小時地消磨時間······我從他們致命卻視之如命的孤獨中,體會到一種因為不能掌控自身命運而產(chǎn)生的冷漠、絕望和疏離感。
如西亞·馬爾克斯說:“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jié)。”于是不是追懷過去就是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無法自拔的他們,周而復(fù)始地做著機械勞作,癡迷于毫無意義的事情中的他們終究注定被愚昧與落后侵蝕,在麻木冰冷的注視下帶著孤獨走入墳?zāi)?。不懂得愛的人是多么可悲?/p>
又如同胡亞羅斯詩中所述:“時間,是永恒所擁有的一種看守我們的方式,永恒的想像無邊無際。因此,并不會令人驚訝的是,為了加倍看管好我們,永恒有時會呈現(xiàn)出它自己的形態(tài)。”孤獨,便是永恒最好的形態(tài)。孤獨,確是一種境界。如此說來,布恩地亞家族無疑是偉大的、脫俗超群的。奧雷里亞諾便是我最崇敬與喜愛的人物。他是一位起義領(lǐng)導(dǎo)者,發(fā)動過三十二次武裝起義,三十二次都失敗了;他躲過了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埋伏和一次行刑隊的槍決;他跟十七個女人生了十七個兒子,但一夜之間十六個被暗殺。
在那些年里,他九死一生,顛沛流離,馳騁沙場,一門心思為勝利拋頭顱灑熱血。然而熱血與激情驟然冷卻的那一瞬間,他驚恐地發(fā)現(xiàn),讓他為之赴湯蹈火、不顧一切的,根本不是什么革命勝利、政治情懷,他是為了高傲在打仗——為了在誰眼里都不值一提的虛榮而戰(zhàn),甚至差點為之“犧牲”。他如此的憎恨軍人跟他們打了那么多年仗,到頭來還是成為了同他們一樣的人。
人生沒有比這更卑賤的理想了,一切都沒有意義,人生是沒有意義的代名詞。奧雷里亞諾上校在得到了萬千人民的擁護、臣服與崇愛時,不顧一切地想要放棄與了解這一切,回到與家族其他成員一樣的、與世隔絕的孤獨堡壘中。其實他實際上是在與詛咒般的家族命運作戰(zhàn),為了擺脫宿命的擺弄,拿起槍桿成為了獨行俠。然而這些年來刀光血影的殘酷使他漸漸瘋狂迷失,卻偏偏是孤獨拯救了他。
最終,奧雷里亞諾心甘情愿的被孤獨征服,放下了一切榮譽、成就與聲望,將自己關(guān)在屋里,日復(fù)一日地制作小金魚,直至死去。他極具奇幻色彩的一生,從勇敢決絕地站出來發(fā)起戰(zhàn)爭,到超脫釋然放下一切,好像從始至終的一切都毫無意義,一無所獲。這就是奧雷里亞諾的偉大之處,除了孤獨一無所有的他,從來都沒有向命運低頭,不曾認輸,永不屈服。
關(guān)于奧雷里亞諾的愛情,是悲傷而凄美的。他愛的是一個天使般的女子——雷梅苔絲,并且一生只愛了她一個人,只可惜他不懂愛。當(dāng)雷梅苔絲去世的幾十年后,奧雷里亞諾冷漠地將雷梅苔絲生前的物品燒掉時,當(dāng)他的母親說他鐵石心腸,看透他是一個沒有愛的能力的人時,我特別想哭。他曾經(jīng)是那么幸福,曾有一個女子為他成長,為他改變,愛他敬他,并從未質(zhì)疑過他的愛,曾有一個人,愛他如生命。在他面對行刑隊槍決時,當(dāng)他胸口被子彈打中時,當(dāng)他與世隔絕制作小金魚時,有沒有想起過曾在他制作小金魚時會為他送一杯不放糖的咖啡的女子。
我至今銘記的是與奧雷里亞諾并肩作戰(zhàn)的馬爾克斯在被心愛的女人拒絕時給奧雷里亞諾發(fā)的一份電報:奧雷里亞諾,馬孔多在下雨。
百年孤獨讀后感
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這本書是出了名的難讀,很多人為了那么一點點的虛榮感去讀這本書,實際上整個閱讀過程都是痛苦的。這是一本好書,如果覺得難讀,那么不如不讀,等到能靜下心來啃食這孤獨的時候,再好好讀它。那時,你不會為了“奧雷里亞諾”或者“阿爾卡蒂奧”這翻來覆去一樣的名字而摸不著頭腦了。
讀完一本書后,我們應(yīng)該寫的讀后感并不是去陳述、去羅列、去分析這本書的內(nèi)容,而是表達出這本書帶給你的瞬間,增加給你自身的內(nèi)容。我們讀別人的故事,永遠都是在其中的細枝末節(jié)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影子,然后反省 自己;或者是在書中找到外在世界的影子,然后審視現(xiàn)實。總的來說,好的書可以擦亮人的眼睛,看清自身與周遭?!栋倌旯陋殹纷屛野炎约悍胖迷谝粋€很大的空間里,我是這個空間里唯一的生物體,被黑暗包裹著的我在不 停的接受信息,然后通過思考來拯救自己。
孤獨,正是這個思考的關(guān)鍵詞。一個叫克里希那穆提的印度哲學(xué)家說,因為我們的內(nèi)心是孤獨的,所以變成了人生的旁觀者,只有當(dāng)我們了解孤獨并超越它之后,我們才能成為參與者。一生孤獨,百年孤獨,說來說去都 逃不出孤獨。我相信每個人都經(jīng)歷過這么一個時刻:身邊的人都在愉快的玩耍,自己也在其中笑著,但是笑著笑著就停下了,看著眼前的景象,陷入一些思考。
這就是人生旁觀者的孤獨吧。作者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看盡了布 恩迪亞家族七代的興衰哀樂,因為沒有第一人稱視角的粘連,每個人物在有時會顯得與其他的人物毫無聯(lián)系,這就讓人物自身的孤獨感更強了。我還記得何賽?阿爾卡蒂奧和庇拉爾?特爾內(nèi)拉私通的第一夜后,馬爾克斯是這 么描寫阿爾蒂奧的想法的:他覺得再也無法忍受腰間冰冷的聲響和腹內(nèi)的氣流,無法忍受恐懼和迷亂的渴望,渴望逃走,又渴望永遠留在這惱人的靜寂和可怖的孤獨中。
在《百年孤獨》里,無論是男女之間的性愛、兄弟之間 的交談,新生命的誕生、嫖/妓、戰(zhàn)爭……作者的描述中總少不了孤獨這一詞。但是在閱讀過程中,我并不是為了那些堆砌的詞語而感到孤獨,而是,為馬爾克斯講故事的手法。正如《一樁事先張揚的謀殺案》一樣,把短短幾 天發(fā)生的故事寫成一本書,精細是當(dāng)然的,但宏觀感也是具備的。《百年孤獨》恰恰相反,它是把一個漫長的時間濃縮在不厚的一本書里,宏觀是必然的,但是細微處也能細微的碰到我的神經(jīng)。
時間如此漫長,人物如此之多 ,但故事也就那么幾百頁就說盡了。就像我們自以為轟轟烈烈的一生,在別人眼中不過就是幾段話總結(jié)的故事而已。那些放在紙面的記憶都透著孤獨,那么鮮為人知的那些時刻呢?那才是最孤獨的時刻。因為孤獨始終都是一 個人的事。我們都是別人孤獨的旁觀者,馬爾克斯也是。我們都有相似的孤獨,馬爾克斯寫了出來,我們讀進心里。
李志有一首歌叫《梵高先生》,他現(xiàn)在不再唱這首歌了,或許是因為人們曲解了他歌中的情感,他不想再讓自己的孤獨為人所猜測,于是便不唱了。“不管你擁有什么,我們生來就是孤獨”言簡義豐。我們生來就是孤獨 的,就像是每個人都擁有的隱形基因,孤獨不是什么傳染病,他是人人都有的一種情感。正是孤獨這種情感,讓我有了獨立思考的欲望與時間。
我覺得,一些人他沒有發(fā)現(xiàn)他最深沉的孤獨,被人所普遍談?wù)摰墓陋毚蟾攀菦]有 愛人、沒有一個完整的家庭、沒有知心的朋友這類的事兒引起的。這不是孤獨,這最多算是寂寞。孤獨是在你擁有以上所有之后,自己仍然揮之不去的自怨自艾。我們可以這么比喻,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全封閉的容器,容器里 裝著一種名為孤獨的液體,無論容器被放置在什么地方,無論容器周圍有多少其他的容器,也無論容器多大多美,里面的液體都不會消失。
這種液體在離開容器之后就會蒸發(fā),只有在容器被打碎后(同你死后)孤獨才回消失 。至于他必須要消失的原因,大概是你自己的液體就算是溢出來也不會被別人所接受吧。這種液體的量因人而異,但每人都有。這種液體的顏色也是因人而異,從無色到漆黑,隨時都在改變。我還記得在我初中的時候,語文 老師在課堂上評講大家寫的作文。
我也記不清那次作文的主題是什么了,只記得在大家的作文中都不約而同的出現(xiàn)了“孤獨”這一詞。“你們現(xiàn)在根本不懂什么是孤獨,所以不要去濫用孤獨這個詞。”這句話是語文老師說的 ,我現(xiàn)在都記得很清楚。對于孤獨的感知,雖然不能說是完全與年齡掛鉤,但還是有一定的關(guān)系的,從我高一寫的那篇《百年孤獨》讀后感就能看出,隨著我年齡的而增長,我的確有了新的想法。
很多東西都會成為孤獨的誘發(fā)劑,于我,書就是那支誘發(fā)劑。前面所說的年齡的增長豐富了我的思想,不如說是在我長大的過程中看的書越來越多,沉淀了我的大腦。像我常說的,閱讀使人孤獨。在我們把眼睛擦的更亮 ,接觸更多的東西之后,我們就知道的更多,我們就變得更復(fù)雜。看了太多別人的故事,有了太多的機會去思考,想太多,覺得一些想法不被人所理解,以及一系列衍生出來的癥狀,都是閱讀帶來的??晌矣X得這是好事呀, 你只有知道并看清了孤獨,才有機會去防備啊。
我們生來就是孤獨,這并不代表我們不能樂觀的面對生活。外露的孤獨不能被稱之為孤獨,我們還是要披著糖衣,我們還是要享受短暫的一生然后揣著不為人知的孤獨摔碎。孤獨讓人清醒,不要把孤獨想成一件很傷感很 非主流的事情,孤獨也有許多的營養(yǎng)。對于我來說他就是一個空間一段時間,讓我思考讓我成長,這些思考帶來的質(zhì)變的成長是在容器內(nèi)進行的,無需張揚炫耀,只需要用來澆灌自己。
我們生來就是孤獨,可孤獨路上,思想閃爍,我踟躕前行。
百年孤獨讀后感
《百年孤獨》是一部深思、靈感的作品,她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jié),故事的發(fā)展更是令人費解。但當(dāng)你讀完她,掩卷長思,你卻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歷史的重復(fù)。對拉美的孤獨百年的思考。并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這也是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勝的原因吧!
人生來就是孤獨的,苦苦在世上掙扎,人們渴望真情,但是怕孤獨的恐懼又無時無刻的侵襲人們的孤獨,讓人倉皇不安,讓人為了逃避恐懼而越來越遠。一本《百年孤獨》,一個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歷程,百年的歲月,如同長江黃河滔滔如流,最終在百年之中,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終點回到起點,社會的發(fā)展,家族的變遷,都畫著一個圓形的軌跡。
孤獨的宿命圍繞著這樣一個家庭,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預(yù)示著他們相同的命運。布恩地亞家族七代人每個人的精神歷程都是一個圓,他們從小就孤獨,冷漠,古都似乎是這個家族每代人共同的特點,成如小說中寫道:“布恩地亞家族每個人臉上都帶著一種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獨神情,長大后,他們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獨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于挫敗地沮喪,他們又以不同方式,一個個陷入更深沉的孤獨之中,對他們來說,孤獨仿佛一種神秘的命運難以抗拒。”終點最終回到起點,讓人感覺到巨大的蒼涼與悲涼。
讀這樣的小說,感覺就像看作者站在一個高的平臺上,去俯視整個布恩地亞家族的命運,聽作者講述一個已然逝去的故事。隔著距離從外看馬貢多,無論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是一個孤獨的島嶼,而湊近了看家族七代人的悲歡離合,便可發(fā)現(xiàn)一個個更為悲涼的孤獨的靈魂。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盡管很多認為打破孤獨進行種種艱苦探索,但由于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tǒng)一起來,最后終以失敗告終,如書中烏蘇拉在非常孤單之時,只好去找她那不中用的被人遺忘在栗樹下的丈夫,對他說:“你看看這個空蕩蕩的家吧,看看我們那些散在世界各個角落的兒女吧,咱們又像當(dāng)初那樣只剩你我兩個了。”而霍基?阿卡迪奧對她的悲嘆卻是充耳不聞,她這些話好象是在講給一個死人聽,對于烏蘇拉來說,豈止只是剩兩人,其實只是剩她一個人孤獨的生存著。生性孤僻的阿卡迪奧,在他生命的最后兩個小時,他童年時代就一直折磨著他的恐懼突然消失了,在對人生的回顧中,他終于明白自己是很熱愛過去最北他憎恨的人們,面對死亡,他感受到的不是害怕而是懷戀,他似乎時有所覺悟了,或許那種一之折磨他的恐懼便是對孤獨的恐懼,人的存在就是選擇,就是選擇他的獨特生活行動的方式,一直以來他都試圖以自己的方式驅(qū)散這種恐懼,但最終未能如愿。
馬爾克斯在談及作品中人物孤獨性時,他說過:“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jié)。”這是以這個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他希望于整個民族的團結(jié)。“布恩地亞家族都不懂愛情,不通人道,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秘密”他們的孤獨并不是擁有真理的靈魂而具有的高潔峭拔,因不能與人分享智慧的快樂而孤獨寂寞,而是由于與愚昧并存的感情的匱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與心的離異與隔膜,這樣的孤獨竟可以將一個昔日曾經(jīng)繁華的小鎮(zhèn)最終消失。在此,馬爾克斯是告訴人們,孤獨的實質(zhì)是一種毫無意義的生存哲學(xué),它意味著一冷漠、消極的態(tài)度去對待生活,事實上,你以怎樣的態(tài)度去對待生活,生活同樣會以怎樣的態(tài)度來回報你,一個陷入孤獨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只能與貧窮、愚昧和落后為伍。這樣的作品現(xiàn)在讀來仍有它的意義,在一個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社會,每個人都固守著一份自己的孤獨,事實上,這種孤獨會使人走向冷漠,最終如馬孔多城一樣灰飛煙滅,消失于無形。
百年孤獨讀后感
最終,那座名為馬孔多的城市,一如那紙古老的預(yù)言,消失在像圣經(jīng)所描述的颶風(fēng)中。
初讀這本書時,我仿佛置身于了一個迷亂的世界,空氣中似乎都彌漫著一股腐朽的味道。一座與世隔絕的小鎮(zhèn),一個陷入了怪圈的家族,一場能下整整四年的大雨……當(dāng)作者將它們將一切都拼湊在一起時,就變成了這么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
故事的開始,講述了多年以后,奧雷連諾上校只要站在行刑隊面前,準(zhǔn)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與許多小說不同,它從一開始便將時間立于一個模糊的“多年之后”,無法判斷離現(xiàn)在多久,而當(dāng)我再次翻頁時,卻回到古老家族尚未遷徙的地方,時光的隧道,連通了過去,指向了未來,卻在最后一頁,將一切都抹去,原來孕育了馬孔多的肥沃黑土,也只剩了那片古老的土地,如同命運跟你開了一個玩笑,走了許久的路連在了一起,是個規(guī)矩的圓形。
圓,在許多宗教說法中都有特殊的含義,比較共通的意義是無限的循環(huán),而布恩迪亞家族則是這個說法最真實的寫照,從第一代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和烏蘇拉爾開始,它便是不斷被重復(fù)的下一代的名字,是無數(shù)后人像老一輩一樣醉心于性欲和迷茫,是子孫們死亡時面臨的種種離奇事件,更是對老一輩的孤獨和寂寞的延續(xù)。
假使以第一代的兩人為圓的開始,第一代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即為男性后代的源頭,他的身上演繹了人性的性欲望、暴力、拜金等缺陷,而這種性格也被后代所繼承,同時也反映了人性中的斗爭性、創(chuàng)造性等特點。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幾近瘋狂的求知欲。事實上這也正是造成他人生悲劇的重要原因――太過沉迷于理論以致甚至失去了和人交談的能力,他將自己困死在了名為求知的城中,最終被人們當(dāng)作瘋子,吊死在了樹上。而烏蘇拉爾則代表了女性后族的源頭。比起缺點良多的丈夫,她勤勞,熱情,善良。她是家族中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時間最長的女性成員。她努力改變家庭成員的命運,她也是唯一明白了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實際上從未愛過任何人,而阿姆蘭妲卻比任何人都深情的人。烏蘇拉爾的清醒是孤獨的,正印證了所謂“世人皆醉我獨醒”,烏蘇拉爾的透徹從不被人理解,她只能孤獨地看著無數(shù)親人走向深淵而無能為力。
在佛學(xué)中,有橫豎三世佛的說法,正所謂前世之因,今生之行,后世之果。第一代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和烏蘇拉爾既是一切的開始和源頭,也是未來無數(shù)事件的因由,他們身上的種種因果都在后代人身上一一呈現(xiàn),如果說家族第六代傳人奧雷連諾·布恩迪亞正是第一代何塞最大的因果――求知欲的體現(xiàn)者和承載者,那么和他相愛的阿姆蘭妲·烏蘇拉爾則是繼承了其先祖母守護布恩迪亞家族夙愿。這一對戀人仿佛是第一代那對開創(chuàng)者夫婦的影子,而困擾烏蘇拉爾當(dāng)年的魔咒那個帶有豬尾巴的孩子,也由此出生。第一代人種下的“因”,由最像他們的后代了結(jié)。當(dāng)蛇頭咬上了蛇尾的時候,這一個輪回也宣告結(jié)束,形成了一個完美的圓,圓的終點就是起點。在這個家族終結(jié)的時刻,什么都已發(fā)生,什么都未曾發(fā)生。
再次回到故事的開頭,又回到上校對冰塊的回憶。在全文中,‘冰’這個意像也重復(fù)的出現(xiàn),第一代的何塞曾夢想建造一座冰之城市,而霍賽·阿·布恩迪亞在看到了冰塊之后才明白了夢中鏡屋的含義。也許,馬孔多就如同一塊真正的冰,在太陽下折射萬千光華投影到地上,就像在放電影一樣,然而呈現(xiàn)的卻都是虛影,是鏡中紅花的虛影,是水中明月的虛影。
而冰,其實也只是水而已,僅僅擁有美麗而夢幻的外表,美好而易逝。當(dāng)冰融化時,就只剩下了水,再也尋不見那座虛妄之城,再也見不到眾生悲喜。而當(dāng)寓指著圣經(jīng)中摧毀一切的颶風(fēng)來臨時,這座不曾存在過的幻之城市便再也不復(fù)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