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禮贊讀后感400字范文5篇
白楊禮贊讀后感400字
《白楊禮贊》寫于1941年,抗日戰(zhàn)爭正處于艱苦的相持階段,那是中國最苦難的時代,戰(zhàn)爭、紛亂、民不聊生,卻又是涌現出最多能人的時代,這些不世出的偉人們的成就讓后人仰望。但仔細想想,那些融入到詩畫中的苦難又是蕓蕓眾生多少的悲愴的濃縮。我們能生在一個沒有戰(zhàn)亂,安居樂業(yè)的世界里又是何等的幸運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白楊禮贊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白楊禮贊讀后感(一):
你不似梧桐的高貴出身,
生來便與喧鬧的車水馬龍相伴。
你沒有垂柳的曼妙身姿,
生來便演繹著詩人筆下的風花雪月。
你亦無桃樹綻放時的粉嫩嬌艷,
生來便飽受世人的青睞。
你就那樣傲然挺立在寂寞遼闊的西北高原,
生來便與黃沙做舞,與麥田相伴。
你就那樣傲然挺立在廣闊無垠的西北高原,
生來便守土一方,斗志昂揚。
偉岸挺拔是你,
高原的狂風里你依然挺立如初。
堅韌頑強是你,
歷經暴雪洗禮后你依舊傲然聳立。
力求上進是你,
枝枝葉葉團結向上,
欲與蒼穹試比高。
你就是這樣不平凡的白楊樹,
你的精神代代相傳。
昔有抗戰(zhàn)軍民保家衛(wèi)國,同仇敵愾,
熱血撒國土,威武直沖霄漢!
今有我中國少年熱血沸騰,縱情豪邁,
不忘心中志,奮起抵達理想之灣!
美哉!
我中國少年生生不息!
壯哉!
我白楊精神代代相傳!
白楊禮贊讀后感(二):
今天早上,我讀了茅盾先生寫的文章——《白楊禮贊》。
文中寫到:白楊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筆直的干,筆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內,絕無旁枝;它所有的枝丫呢,一律向上,而且緊緊靠攏,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為一束,絕無旁逸斜出;它寬大的葉子也是片片向上,幾乎沒有斜生的,更不用說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銀色的暈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讀到這里,我不禁抬頭向窗外望去,只見對面是高高的樓,而那棵在窗外陪伴我多年的白楊樹確不見了!我不禁四處張望,原來我已搬家,我已不在我以前的家。我便想念起先前我窗前的那棵白楊樹。
那棵白楊樹也有著筆直的干、筆直的枝,它所有的枝丫一律向上,且緊緊靠攏,絕無旁逸斜出。它寬寬的葉子也是片片向上,幾乎沒有斜生的。春天,它長出嫩綠的葉苗,告訴我春天來了;夏天,它揮舞綠油油的葉片,給我送來無限的清爽;秋天,它的葉子全黃了,一陣秋風吹來,落葉在空中翩翩起舞,十分漂亮;冬天,它的葉子落光了,只剩下光禿禿的枝丫,讓冬日溫暖的陽光照進我的房間,給我送來無限的溫暖。
茅盾筆下的白楊樹是不平凡的數,因為它象征我們民族那種不可缺的樸質、堅強,以及力求上進的精參!想到這里,我更加想念以前我窗前的那棵白楊樹。
白楊禮贊讀后感(三):
楊樹它只是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一種平凡的一種樹。它沒有美麗的外表,沒有婆娑的姿態(tài),沒有屈曲盤旋的虬枝,但是它有一種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筆直的干,筆直的枝,雖然只有碗來粗細,它卻努力向上發(fā)展高到丈許,兩丈,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
茅盾先生寫這篇文章是因為他在延安生活了五個月,他耳聞目睹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抗日的人民的沸騰生活,他看到了中華民族的遠大的前途,而我們,就應去學習白楊樹的精神,用行動去證明中華民族的遠大的前途。
白楊禮贊讀后感(四):
提起筆,在《白楊》這篇文章中搜尋著靈感。城市中,荒山里,白楊樹深深地互相頌贊著,高大挺秀;生活中,平凡里,那些無私無畏的祖國建設者們,也同樣挑起了為人民服務、為祖國貢獻的重擔。
沒錯,正像那挺拔的白楊樹。
在列車中,三口人正望著窗外一棵棵高大的白楊樹,妹妹說像大傘,哥哥卻說這只是樹。但爸爸告訴兄妹倆,白楊樹堅強,不軟弱,不動搖,哪需要它,它就在哪很快地生根發(fā)芽??砂职种皇窃诮榻B白楊樹嗎?不,爸爸也在表白著自我的心——扎根邊疆,建設邊疆。
是啊,沒有大山的倚靠,沒有清水的灌溉,也沒有人類的呵護,有的只是茫茫的一片荒漠,但不管環(huán)境有多么惡劣,不管遇到怎樣的磨難,白楊樹總會堅強地在泥土里生根發(fā)芽,揚起高傲的頭,筆直的向上生長。只要有了它,就有了邊疆建設者,來為人民除去風沙雨雪;只要有了它,就有了邊疆戰(zhàn)士,來為人民無私服務。
而文中的父親自我扎根邊疆,獻身邊疆,他還毅然地把自我的家人也投身到邊疆建設者的隊伍中,目的就是讓自我的孩子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磨煉意志,經受考驗,他期望孩子們能理解他的心愿——像小白楊樹那樣,迎著風沙,堅強不屈的生長,將來付出自我的青春和熱血,扎根邊疆,成為建設邊疆的棟梁之才。
再看看那些解放軍戰(zhàn)士們吧!哪兒爆發(fā)出戰(zhàn)爭的硝煙,他們就會即刻趕到,守衛(wèi)祖國邊境,甚至能夠付出自我的青春和滿腔熱血;哪兒發(fā)生了災難和危情,他們也會奮不顧身第一時間來幫忙人民,為傷員帶給足夠的食物和資源。白楊樹的精神不正是解放軍戰(zhàn)士的精神嗎?這使溫暖在每一個人的心中久久搖蕩。
是的,大雨能夠淋濕我們的衣襟,卻永遠潑不滅我們心中燃燒的、為人民拋灑熱血的火焰;是的,風雪能夠折斷柔弱的枝葉,卻永遠壓不倒那結實、絕不動搖的樹干。落下筆來細細品味著整篇文章,似乎那首小詩又縈繞耳際——“帶走的是荒涼,留下的是繁華。”
白楊禮贊讀后感(五):
諸事繁華,如夢似幻。有時夢想跟現實,總是相去甚遠。人生道路坎坷,浮華塵世心自知,世人總是難免在路途上迷失了前行的方向。
行走在積雪初融的高原之上,望見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的一株株,一排排的白楊樹,沒有婆娑的姿態(tài),缺乏屈曲盤旋的虬枝,也許你要說它不美,如果美是專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類而言,那么,白楊樹實在當不起“美”之一字。然而它偉岸,正直,樸質,嚴肅,亦不乏溫和,堅強不屈與挺拔,使世人牢牢的記住了他的身影。
這便是茅盾先生筆下的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雖在北方風雪的壓迫下,卻持續(xù)著倔強挺立的一種樹。哪怕只有碗那樣粗細,它卻努力向上發(fā)展,高到丈許,兩丈,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的凜冽。
透過那層層疊疊的樹影枝椏,我不由的想起一些人,一些事,他們像每一個值得敬畏的生命體一樣,于困境之中,磨礪,成長,將苦難融進生命里,于濁濁塵世之中,譜寫生命的樂章。
古往今來,總是不乏一些懷才不遇的文人志士。而辛棄疾,卻是一特殊的存在,由行伍出生,以武起事,而終以文為業(yè),成為一代豪放派大家。
常說,辛棄疾的詞不是由一枝羊毫軟筆寫就,而是用刀和劍刻畫而成,力透紙背,縱使時隔千年,讀時猶聞金戈鐵馬之聲??裳诓卦趯訉泳硐碌挠质菬o人可識的酸辛長嘆。
本是想以身許國,馬革裹尸還,怎奈壯志難酬,空余一身力,一腔志,回首處,已是“可憐白發(fā)生”。四十年為臣,倒有二十年被閑置一旁,僅余的二十年中還被頻繁的調職。“君恩重,且教種芙蓉”,恨不能像屈原那樣仰問蒼天,終只是,臨江水,登危樓,把欄桿拍遍。
命運的苦難并沒有抹去他對國家,百姓的一顆赤忱之心。做不到像陶淵明一樣淺嘗輒止,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也無法像白居易一般,亦政亦文。只能在世俗的磨礪之下,愈見堅韌,不屈不撓,不彎不折,滌去了青澀和浮躁,留下成熟的積淀。
歷史的動亂,民族的仇恨,愛恨的交織,閱歷的積淀,情感的澆筑,一股腦兒地注入詩詞,化作詩句。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整天忙碌于無聊的瑣事,像一群沒有靈魂的蒼蠅,喧鬧著,躁動著,奔波著,逐漸沉溺于人世浮華,專注于利益法則,形形色色的人在物欲橫流的社會里迷失著本性。忘卻了最早的本真,放下了童年的堅持,于苦難之中,彎曲佝僂了脊背。
淮南為橘,淮北為枳,漂泊在人生的旅途上。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我不得不這樣來安慰自我,紆解尷尬。窘迫的境況告訴附在枝上搖擺的我們,芳草依舊遠在天涯,遙遙無期。形而上者之謂道,形而下者之謂器,我們既未得道,又未成器,以前的舍我其誰的理想鮮餡像湯圓一樣在空曠的世俗中滾蕩,由庸碌的塵埃一層層纏繞,漸漸變成了一個個適合社會口味的毫無個性的面團,成為祭品,鮮紅地刺目。
花開不是為了花敗,而是為了絢爛世界;人生不是等待死亡,而是為了實現理想和價值。我們跌倒又重新爬起,失敗又再次嘗試。不懈,堅持,是我們的座右銘。在生命的距離縮短的過程中,盡量把他無限豐富,趕不上它,至少,能夠充實他,把單一的生命無限放大,讓它在你的轉身離開之后依然能夠綻放光芒。
用一顆心,承載著童年的夢與期冀。滿懷著對世界最炙熱的愛,篤信著陽光下的善良和完美,堅持著對夢想的熱情??v使被現實推搡地困頓不堪,夢想被撕扯得支離破碎,依然堅定地走在自我選取的道路上,寵辱不驚地笑對人生的坎坷。
遙遙的,望見一片幽幽的樹林,兀自屹立在西北的寒風中,不彎不折……
相關文章:
3.白楊禮贊讀后感
6.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讀后感|讀書筆記|讀書心得|簡介】
7.麥琪的禮物原文
8.白楊禮贊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