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安娜讀后感最新精選5篇
推薦文章
你好安娜讀后感最新精選5篇_中小學讀你好安娜有感5篇
《你好,安娜》讀后感怎么寫?安娜走了,安娜還在,安娜又來了。那個年代的時間過得很慢,生活也很緩慢,磨礪也很慢,慢慢磨,磨平了只是表面而已。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你好,安娜》讀后感讀書筆記,方便大家學習。
《你好,安娜》讀后感1
一個仲夏的季節(jié),碧空如洗,安娜乘火車去探望在鄉(xiāng)下插隊的閨密凌子美。同行的還有凌子美的妹妹三美,以及三美的摯友素心。
十六歲那年,凌子美與安娜咬破手指寫了血書,才申請到去內(nèi)蒙古建設兵團,那時的她們熱愛詩和遠方,以為將要面對的是屠格涅夫筆下的草原,遼闊而神秘,就算有苦難,也一定是文學里浪漫的苦難。然而等待她們的,卻是毫無詩意的枯燥生活。
五年后,安娜為救一只落水的小豬仔,患上了風濕性心臟病,病退回城。凌子美隨后被轉(zhuǎn)插到了別的村莊,如今也日夜盼著回到城市。
在去探望凌子美的這趟火車上,素心講述著她前不久剛讀過的小說名著。跟安娜一樣,素心也是一個熱愛閱讀的文藝女孩,她讀書過目不忘,講起冗長的故事也信手拈來,讓人聽得出神。
突然,一個青年叫了素心的名字,她抬頭一看,驚喜地笑了。
男孩叫彭承疇,素心叫他“彭”。彭的書包里,一定裝著普希金的詩歌,或者契訶夫的戲劇,書是他的精神食糧。彭和女孩子們聊了幾句,大家都被他的風趣逗笑了,但安娜沒有笑。這是安娜和彭的初見,盡管沒有太多交流,他們卻暗暗地記住了彼此。
彭與素心稱得上是青梅竹馬。彭來自省城,他的親人早逝,將彭托付給了素心媽媽,盡管彭不常來打擾,但素心與媽媽早已把他當成了家人。彭每次從省城來,都會給素心帶書,他們會促膝長談讀書心得,彭像是素心的精神導師,引領她走出這個小小的城。
在素心眼里,彭是個才華蓋世的少年,令她癡迷。素心向三美說起彭,就像在描述一個神話,一個奇跡。但在彭的心中,卻始終把素心當作妹妹看待。
這場隱秘的單戀原本是美好的,直到那次列車上的偶遇,安娜出現(xiàn)在彭的世界里,羈絆也由此開始了。
安娜的父親原是教蘇俄文學的老師,尤其喜歡屠格涅夫,安娜的名字便出自這位巨匠的小說。
1957年,中國發(fā)生了一件大事,安娜的父親受到波及,被下放到工地勞動,在工地吃了一根沒洗干凈的黃瓜,意外中毒身亡。安娜的母親傷心欲絕,總認為是丈夫?qū)ξ膶W的熱愛害了他,于是她把丈夫的書通通賣給了廢品收購站,發(fā)誓要讓孩子遠離這些虛幻的不祥的東西。
但安娜卻熱愛閱讀,愛到了骨子里。她想盡辦法背著母親看書,漸漸地,閱讀使這個女孩出落得越發(fā)美麗,美得沉靜而深邃。
1966年,紅八月的到來,讓安娜的母親變得草木皆兵,她幾乎把家里所有帶有文字的物品都銷毀掉了,生怕它們招來禍端。安娜的日記本,安娜偷偷藏起來的書,全都未能幸免。不過母親此舉,確實讓一家人平安地度過了這個特殊時期。
安娜再次見到彭,是幾個月之后。這天,彭請三美帶他去找安娜。三美有些猶豫,仿佛這是對素心的背叛。當彭出現(xiàn)在安娜的家門口,安娜似乎不怎么意外,她知道他會來。
安娜在家里有一個屬于自己的臥室,她將簡陋的房間布置得很漂亮。安娜邀請三美和彭來到她的房間,彭忍不住贊嘆起來:“我好像來到了小說的場景里。”這個房間確實浪漫得讓人恍惚,就像安娜一樣。
那個下午,他們?nèi)藝蓝?,安娜與彭從油畫談到小說,三美聽著他們的交談,明白了一個詞,那就是“天造地設”。
告辭之前,趁著三美去衛(wèi)生間的空隙,彭從不離身的包里拿出一個筆記本。
“我有時候會寫些東西,都在這里了,你愿意讀讀嗎?”
安娜驚訝地點點頭,她明白,在那個年代,這是怎樣的信賴與托付。但他們都不知道,三美看到了這一幕。
三美知道素心是如何癡戀著彭,她也知道,彭和安娜才是兩心相悅。她將筆記本的事情告訴了素心,希望素心能夠死心。素心陷入了巨大的痛苦,她日思夜想,筆記本里寫著什么?
原來,那是一部小說手稿,寫了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拿到它的那一夜,安娜徹夜未眠,一直讀到黎明,淚流滿面。她愛上了彭,他的確才華橫溢。她將筆記本藏進了枕頭里,等著還給它的主人。
不巧的是,家里忽然來了客人,這幾天,安娜不得不和母親同住在臥室。她心驚膽戰(zhàn),生怕母親翻出枕頭里的筆記本。于是她帶著筆記本,來到素心家。她知道素心一定會好好保護它。
素心拿到筆記本,卻更恨這一切,她的確對筆記本愛若珍寶,把它裝在書包里,隨身帶著。但是,命運的玩笑在此時降臨了。
這天,素心深夜回家時,遭到了搶劫,歹徒搶走了書包,素心苦苦哀求歹徒把書包里的筆記本還給她,她愿意用任何東西跟他交換。歹徒答應了,他奪走了素心最珍貴的東西,她的貞潔。
幾天后,安娜來到素心家拿筆記本,素心卻告訴她,筆記本被歹徒搶走了。安娜很清楚,這筆記本在當下的時局中,會給彭帶來怎樣的危險。素心不愿說出真相,她做出那樣大的犧牲才換回的筆記本,怎肯再交出去?但她沒想到,她遇到了最強勁的情敵。
第二天,安娜在公園的湖邊自殺身亡。黎明時分,她吞了許多藥片,靜靜地靠在長椅上,那么美,那么寧靜。來往的人們直到晚上才發(fā)現(xiàn)異樣,但她早已離開。
安娜曾說,自己不怕死,只怕死得難看,她想要活成一幅畫。安娜做到了。她帶著熱烈的愛意和自責結束了生命。但素心明白,這是個錯誤,一切都是自己的罪過,她將用一生來贖罪。
多年以后,素心成為了一名作家,她的筆名叫作安娜。素心用這樣的方式紀念著安娜,也紀念著她無法回頭的青春。
在《你好,安娜》這本書中,作者描寫了幾個青年人在動蕩年代的愛恨糾葛,他們有太多天真爛漫的向往,又不得不接受現(xiàn)實的殘酷考驗。對他們而言,最痛苦的不是生活的顛簸,而是精神的流離。
素心掙扎一生,終于找到了歸宿,她的歸宿里,有安娜的一席之地,這是她對安娜的懺悔,也是她與青春的和解。
《你好,安娜》讀后感2
讀蔣韻的《你好安娜》,使我想起了哥德的一句話:“如果你失去了金錢,失之甚少;如果你失去了朋友,失之甚多;如果你失去了勇氣,就失去了一切。”是的,人的勇氣不能丟。
翻開這部作品,首先看到的是扉頁上的“獻給我的母親”。我想,故事可能發(fā)生在我未曾經(jīng)歷過的時代,讀著,卻又感覺并不陌生:幾個女孩青春期的懵懂,對文學的熱愛,對藝術的追求,特殊歷史時期不同的生活經(jīng)歷和遭遇等等,都一一呈現(xiàn)在眼前。
小說講述的是三個女孩乘坐火車去看望在鄉(xiāng)下插隊的三美的姐姐,火車上偶遇彭承疇,彭的著墨不多,但他的出現(xiàn)卻改變了三個女孩的命運。文章中安娜為了不辜負彭對她的信任,把他交給她的日記本像寶貝一樣珍藏著。 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一個手抄本可能讓人身陷囹圄,這是我們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的人不能理解的事情。安娜為了保護這個日記本,東挪西藏,忐忑不安。當她發(fā)現(xiàn)這個日記有可能被母親發(fā)現(xiàn)燒毀的時候,她把日記本交給素心保管,卻引起了素心的嫉妒。素心一直暗戀著彭承疇,她把筆記本視若珍寶,盡管這個日記本并不是彭親手交給她的。一天下班途中遭遇到意外,素心把筆記本弄丟了。安娜得知后傷心至極,她覺得愧對于彭的囑托和信任,加上她的不治之癥,她絕望了,她不想給家里增加負擔,而選擇了自殺。她的死從此讓素心背負著沉重的精神枷鎖,素心一直都不能原諒自己。
讀到這里,我為安娜的死感到惋惜,感嘆她的執(zhí)著,這份純真美好的初戀雖然沒有結果,卻單純而執(zhí)著,對朋友的承諾和守候,這份感情是多么簡單、脆弱而又彌足珍貴啊!素心則是背負著這個沉重的十字架,終生受到良心的譴責。她的教母給她取的別名寓意深刻:瑪娜,一個水靈的果實,只能現(xiàn)摘現(xiàn)吃,按需索取,不能貪婪,多摘的會變得腐爛不堪。作品的主人公,用作者的話說是“一個為愛情而盲目和癡狂的少女,就是竊取了原本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整個余生被罪惡感所折磨和懲罰,陷入深淵”。當素心無意中翻閱圣經(jīng)時才知道瑪娜的真正含義:瑪娜,是一種救命的恩物,是神的奇跡,是施和舍?!拔疑徇^,我舍出過我自己,在最兇險的時刻,可留下了不該留下的?!睆拇耍匦挠X得自己罪孽深重,覺得自己再也沒有資格談戀愛了。她把這樁心事深深埋藏在心里。多年以后,在她的努力下,她的文學才華嶄露頭角,文學創(chuàng)作成績斐然,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作家,但情感的世界里卻心灰意冷,拒人千里之外,不再接受任何人,在白瑞德向她求婚時,她選擇了逃避。而三美在了解安娜的死與素心的私心有關以后,兩個閨密從此心懷芥蒂,再也回不到從前,仿佛青春的牧歌變成了絕響,兩個人友誼的小船從此擱淺。
作品中安娜的姐姐麗莎更為讓人心痛,青春時期的夢想被母親無情地扼殺,從當年那個在舞臺上驕傲的公主到家庭保姆,她的人生軌跡被母親攪得一塌糊涂,她恨母親,在母親清醒的時候,從來沒給過母親一個好臉色,她的家庭生活在歲月的磨礪下早已物是人非,而她卻選擇了不認輸。為了回城里,她給兩個女兒最好的教育。她選擇了離婚,去做家政、當保姆,不遺余力地供兩個孩子完成學業(yè),逼著兩個孩子彈琴、跳舞,把自己年輕時未能實現(xiàn)的夙愿都強加在兩個兒女身上。用蕎蕎的話說,“這是我賣了自己的童年、少年而得到的禮物……”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和母親的嚴厲很像現(xiàn)在的我們,當我們強加給孩子學習任務的時候,是否能想到孩子的快樂?當孩子用整個童年換回來的成功,含著眼淚痛哭著說:“我愛它,我恨我愛它”的時候,想必麗莎的心情也是五味雜陳的,這樣的成功是否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有人說:“選擇大于努力”。很多時候,我們的方向選對了,努力會事半功倍;而方向選錯了,再多的努力也只能是離目標越來越遠。
自古以來成功就沒有捷徑,破繭成蝶需要毅力和堅持,雖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會有回報,不是所有的付出一定會開花結果,但我們是要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還是讓孩子長成我們所期待的樣子?這是我們應該好好反思的問題。當麗莎拼盡全力、傾盡所有把兩個孩子培養(yǎng)成才的時候,她的母親也終于沒能逃過阿爾茨海默綜合癥的困擾,她選擇陪伴母親,任勞任怨地照顧母親。她把母親當孩子一樣照顧,跟母親絮絮叨叨地說著多年以前不愿跟母親提起的過往,她不知道這些話在母親的世界里是什么,像風聲,像雨聲,像海浪的聲音,還是像蠶吃桑葉的聲音?在母親最想聽她訴說的時候,她沉默如鐵,而現(xiàn)在她可以毫無保留地說,因為她知道無論她怎么說,都再也傷害不到母親,她已經(jīng)走不進母親的世界了。當讀到麗莎母親喊她“媽媽”的時候,我突然淚奔,這就是人類自然天性的回歸,是中國母性返璞歸真的最有力的詮釋!
震撼心靈的文字往往不需要詞藻的華麗,真實的情感更能打動人心。我們在成長期間都背負了太多不屬于自己卻又強加給別人的負荷。平凡的世界里,我們應該像恩食“瑪娜”一樣,對萬物不過多地索取,不貪婪,用簡單和隨性去感悟人生,回歸自然。大道至簡,或許這才是生活簡單快樂的真正含義。
青春是無限美好的,每個人都有夢想,每個人都曾經(jīng)為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而努力過,拼搏過,成功與否并不是最重要的,不虛度光陰,不負韶華,不彷徨,不氣餒,不負此生,就是美好的人生!
愿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放飛自我,輕裝遠航!愿青春的牧歌永遠漂蕩在我們記憶的長河中!
《你好,安娜》讀后感3
蔣韻的長篇小說新作《你好,安娜》,故事好看:關乎愛情、關乎承諾、關乎自我救贖。
故事將時光拉回到40多年前,一位名叫彭承疇的天資青年突然出現(xiàn),使得安娜、三美和素心三個閨蜜間原本寧靜、單純與美好的關系出現(xiàn)了某種微妙的變化,一絲嫌隙漸漸撕裂成一出悲劇,從此,三人間生離死別、天各一方,踏上了一條漫長的自我懲罰與自我救贖之旅。而釀成這一切的秘密全都藏在一本黑色羊皮的筆記本中,直到40年后,當素心、三美和彭承疇重逢,那場被隱藏在悲劇后的真相才昭然若揭。
友情、愛情、命運、悲劇、懸念……作為好看小說的諸要素全都聚合在一起,《你好,安娜》想不好看都難。再加上蔣韻所擅長的落筆運墨優(yōu)雅且營造出一種濃濃的哀婉氛圍,這就使得即便是在整體貧困背景中發(fā)生的故事也依然呈現(xiàn)出一種淡淡的高貴氣。凡此種種,都為《你好,安娜》打上了鮮明的藝術個性烙印。
然而,《你好,安娜》的獨特性與價值還遠不止于此。氛圍哀婉還不夠,必須要進一步穿透;筆墨優(yōu)雅也不成,還得殘酷地撕碎。
所謂“穿透”,其對象是整體是時代?!赌愫?,安娜》的故事主體雖發(fā)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但蔣韻的筆觸卻一直往前穿透到五十年代,這尤以安娜的家庭為代表。這個名叫安娜的小女子,其姐叫麗莎、其弟叫伊凡,如果不是其父早逝,他們最小的妹妹就該叫阿霞了。如此明顯的標識很容易將讀者的好奇引導到其家庭與俄羅斯有何聯(lián)系的方向?果不其然,這個家庭的男主人就是在大學從事蘇俄文學教學與研究的一位教師,尤以喜歡屠格涅夫為甚,兩個女兒的名字就是來自這位文學巨匠的小說。麗莎取自《貴族之家》,而安娜也并非是來自托翁而是取自《處女地》中的瑪麗安娜。而當?shù)谒膫€孩子還在孕育之際,中國發(fā)生了一件大事,那是1957年,這位教蘇俄文學的老師受到此事波及,被劃為“右傾”而下放到水庫工地上勞動,在這個過程中死于一場中毒性痢疾,于是他那從未謀面的小女兒之名也就變成了多多,其實還是帶有蘇俄味,“多余人”的“多”。這場突如其來的變故使得這個家庭的未亡人將先生的書,包括那些個小說詩歌統(tǒng)統(tǒng)賣給了廢品收購站,并由此畏懼一切文字。這個女人也是母親發(fā)誓:她要自己的女兒,這些沒有了父親的孩子安全地長大。然而,事與愿違,兩個女兒麗莎和安娜都先后偏離了自己設定的軌道,而導致她們不安全的原因恰是這位母親設置禁區(qū)的結果。至于小說中引發(fā)沖突的“禍根”——那個天資少年彭承疇的親生父母則是在六十年代那場浩劫中雙雙自盡,于是,他惟一的姑姑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時刻才不得不將自己這個不幸的侄兒托孤給自己的“閨蜜”——素心的媽媽。繞了這一大圈,無非是想說明,如果沒有五六十年代長輩們遭遇的不幸,也就沒有安娜、素心和三美這三個閨蜜和那個天資青年“彭”之間的糾結,如果不是安娜之母因其先生命運而導致的對一切文字的恐懼,也就沒有安娜不得不將“彭”暫存自己處的那個筆記本臨時交給素心保存這個引發(fā)沖突的“眼”。這樣一來,在蔣韻的筆下,幾個青年的命運就被穿透到他們的上一輩,個體的遭遇隨之穿透到時代的命運。這樣的結果必然使得作品的厚度大大地被掘深——個人從來就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時代從來也不是一幅純裝飾的背景,在個人與時代之間也可以說在時代與個人間總是會存在著種種直接或間接、必然或偶然、緊密與間接的聯(lián)系或關系,剪不斷、理還亂,大概率的規(guī)律當是時代興則個體旺,時代衰則個體殃。從這個意義上講,每一個個體即便從利己立場出發(fā)也應該為自己所處的時代多積德少積怨。
所謂“撕碎”,其對象是個體是人性。優(yōu)雅與高貴的確是蔣韻創(chuàng)作的顯著特征之一,在 《你好,安娜》中,文字是優(yōu)雅的,敘述是優(yōu)雅的,三個閨蜜間的關系雖“暗藏殺機”,但公開場所彼此間的舉手投足、一笑一顰間也是優(yōu)雅的。但這只是作品呈現(xiàn)出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蔣韻通過在時代與人性間的穿透,因而獲得了從歷史的視野和人性的深度來達成對靈魂的持續(xù)拷問。無論是素心從對“愛”的信仰到對“罪”的背負,還是三美內(nèi)心的沮喪和悲涼,以及彼此背負十字架的殊途同歸,莫不指向人的精神境界和靈魂深處。串起作品始終的看上去是為愛而犧牲、為愛而欺騙、為愛而隱瞞、為愛而嫉妒、為愛而救贖,但骨子里又何嘗不是人性中的私與妒在那里作祟,最終呈現(xiàn)出的是生活的無限可能、愛的無限多樣和人性的無限豐富。這樣的故事走向、這樣的人物命運,閱讀的感受想象中本該是令人窒息令人壓抑,但實際過程卻又不完全如此。作品仿佛有一束光始終高懸在遠方,仿佛在考驗著人們特別是罪孽深重的人是否還有可能接近它,而作品的結局似乎提供了這樣一個答案:在經(jīng)歷了自我懲罰與自我救贖的漫漫跋涉之旅后,精神的彼岸也未必不可能抵達。
說實話,我不知道自己對蔣韻這部長篇《你好,安娜》的解讀是否“靠譜”,但可以肯定的是,本人的上述解讀遠不如作品本身流暢與可讀。這樣的結果除了說明筆者的無能之外,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蔣韻創(chuàng)作的圓潤與本事。一個好看的故事,幾個年輕人跌宕的命運在蔣韻的筆下卻不動聲色地、圓潤地融入了自己對時代、對人性、對靈魂以及對人生的拷問與思索,將形象與追問結合得如此自然而不生硬是一種本事,寓哲思于文學如此的柔軟貼切更是一種功夫。這樣的收獲于我們的文學而言,其意義就應該遠大于提供了一個好看的故事和流暢的文本了吧。
《你好,安娜》讀后感4
在《你好,安娜》中,蔣韻的筆觸依然詩意,情懷也依然浪漫,但這詩意和浪漫的背后卻有一種過去沒有的緊張和激烈。她不但公開亮明自己的姿態(tài),而且在創(chuàng)作中全力實踐,那是蔣韻持之以恒的完美旅行,也是一個優(yōu)秀作家勇敢的文學歷險。
蔣韻的小說具有出色的文體與形式感、詩意唯美的格調(diào)、暗藏玄機的故事,以及一些很使“性子”的人物,在晚近的作品中,她用溫情感傷浪漫的筆觸講述生活本身的“怕和愛”。打開《你好,安娜》,熟悉的氣息撲面而來,河谷平原、綠皮火車、3個正當好年華的閨蜜的俄羅斯文學之旅,一邊是素心講述安娜和沃倫斯基站臺邂逅,一邊是現(xiàn)實版的安娜和彭在火車上驚鴻一瞥。故事背景始于那個荒蕪動亂的年代,巧合與暗合相遇,像在昭示一個溫情浪漫卻又危機四伏的開始。小說中和作者差不多同齡的人物以及內(nèi)陸城市粗陋庸俗的環(huán)境,我們并不陌生,但是讀著讀著,敘事漸漸偏向詩和遠方——幾個青年男女營造的文學藝術世界。在《你好,安娜》中,蔣韻是以重返、重建的姿態(tài)穿梭往返于歷史現(xiàn)實間,從更寬闊的視野審視靈魂,表達她對生活的重新想象,呈現(xiàn)出縱深的人性把握方式和對靈魂的不懈追問。這使她的小說有了新的元素:宗教意識、母性情懷。
如果說,蔣韻在《隱秘盛開》里的人物氣質(zhì)顯現(xiàn)出宗教色彩的話,《你好,安娜》中的宗教意識幾乎成為一種結構性的存在。首先,作品中以“附錄”形式出現(xiàn)的兩個小說《天國的葡萄園》《瑪娜》,其命名源自《圣經(jīng)》故事?!疤靽钠咸褕@”開篇具有多重意蘊。在小說中是彭和小薇的理想國,也是彭的初戀的秘密花園。安娜視為愛的信物最終為之殉情,素心視為愛的背叛,人性中“惡之花”開始萌芽?!艾斈取北臼恰妒ソ?jīng)》中賜給猶太人生命的恩物,也是警示世人貪欲的象征;小說中是教母賜給素心的教名,素心卻將其變異為占有和報復。在她的精神蛻變過程中,與教母的一面之交啟迪她隱秘的宗教情結,朝拜圣山促使其發(fā)誓永不赦免自己。成為作家后以安娜為筆名書寫瑪娜的“罪與罰”。不斷的提醒與牢記、隱秘的自審與反省,讓她的精神世界日益豐富開闊強大,惟其如此,她才有足夠的力量自覺自愿一個人赴難。相比《隱秘盛開》中“愛”的圣徒塑造,《你好,安娜》對“罪”的受難書寫更鮮明慘烈。接受安娜之死的重壓、隱忍彭的不辭而別杳無音信、承受三美的斷然絕交、拒絕白瑞德的真愛,終其一生孤立于人性的荒原不求諒解,這是多么深痛的抉心自食,又是多么勇敢徹底的人性涅槃。蔣韻的小說告訴我們:好的寫作不是在修辭的冰面上花樣溜冰,是打開冰窟窿鉆到冰水里。在當代文學的人物畫廊里,這樣的人物塑造即使不是罕見,至少也屬鳳毛麟角。鮮明的宗教意識籠罩之下,我們似乎看到了作者強烈的期待:想象一種超現(xiàn)實的精神力量救贖靈魂。在這個意義上,我想用一個未必準確的詞:可否稱蔣韻為浪漫的現(xiàn)實主義?
這部作品副題為“獻給我的母親”。直接動因可能緣于作家深入肌膚的親情體驗,但作者的情感視域遠不限于此,而是環(huán)顧于作品里形形色色的母愛。安娜母親生逢亂世而不擇手段、蠻橫愚直的本能之愛,晚年失憶蛻變升華的無言大愛,素心母親波瀾不驚、理智溫馨的“懂你”之愛,素心教母無聲傳遞的精神之愛,三美母親晚年回饋子女的腹欲舌尖之愛,有的洶涌澎湃、盲目強悍,有的潤物無聲、綿延不絕,蜿蜒曲折匯入兒女們艱難多舛的成長歲月,滋養(yǎng)著不同的肉體靈魂。這些愛孩子的母親,同時也在用盲目的愛傷害孩子。那些被母親愛著的孩子,同時做了懲罰反抗母親的逆子。蔣韻書寫這份母愛的悖論,經(jīng)常會讓人在小說中體驗到“疼痛”的滋味。在異性之愛中,蔣韻特別善寫女性對男性流露的憐惜疼愛之情,造成充沛豐厚駁雜的母性情感沖擊力。但我更看重的是灌注全篇的一種母性情懷,超越血緣、親情、愛情上升為作家對世界、對人類的感情方式:對歷史悲情的理解釋然、對人性之罪的悲憫知會、對世相人心的慈悲寬容。而對溫情善良的疼惜憐愛、歷經(jīng)滄海桑田,凝練為返璞歸真的一聲“你好,安娜”。借用小說中的一句話:“拔節(jié)、灌漿,生長著,成熟著,原野上有一種生機勃勃壯闊的安靜?!蔽膶W是有年齡的,這的確是鐫刻有蔣韻人生歷練烙印的一道文學風景。而且這種情懷在我看來恰與滋養(yǎng)作者及其主人公的俄羅斯文學交相輝映,綿延包容深邃博大,格外深沉動人。
蔣韻的小說是講究形式感的。小說時間跨度從上世紀60年代直達當下,上篇“天國的葡萄園”是小說中的小說。這是屬于彭的初戀秘密,也是一個推動人物命運的“?!?既是一個愛的悲劇,也是導致新悲劇的罪魁。下篇“瑪娜”也包含多重意蘊和功用?,斈仁切≌f中教母給素心的教名,也是素心的小說題名,記錄著她秘密的罪與罰,成為三美發(fā)現(xiàn)真相與素心絕交的“梗”。此外,安娜、素心和三美的“三角結構”也頗值稱道,暗含“三美”之譽:作者賦予她們不同的文學藝術天賦(素心的寫作才華、安娜的唯美藝術、三美的音樂才能)是她們賴以對抗平庸生活,照亮灰暗現(xiàn)實的神奇力量。在人性表現(xiàn)方面,安娜、素心仿佛是人性的一體兩極,一個活在文學世界沉默敏感,一個活在現(xiàn)實生活超凡脫俗。蔣韻寫了又一個愛的悖論,死去的安娜、活著的素心,是人生的失敗者,卻都有貫徹到底的人性毅力,她們以螳臂擋車之勇反撥命運卻不可避免地慘遭失敗。相比較而言,三美是人性居中的傾聽者,也是審判者與見證者。小說在這樣的架構下試圖展現(xiàn)豐富的含蘊:文學與現(xiàn)實、藝術與宗教、復雜的人生、多樣的心靈、狹隘和專斷、慈悲與寬容,顯示出可貴的藝術追求。
蔣韻敘寫一代人的故事,其寓意又超出了那一代人。她不無執(zhí)著濃墨重彩地描繪她們存在的合情合理,一個基本的用意就是要向讀者顯現(xiàn)生活的無限可能、愛的無限多樣、人性的無比豐富。從《隱秘盛開》到《你好,安娜》,從對“愛”的信仰到對“罪”的背負,身負十字架殊途同歸,其所作所為直逼人類精神的高度。這樣的小說既是針對身外的惡劣和麻木,也是針對心內(nèi)的沮喪和悲哀,進而以此回應現(xiàn)實生活的巨變,在更深的層次上挑戰(zhàn)庸俗與茍且。重返和重建,這個蔣韻式的文學動作意味著什么?歸根結底,建構對“罪”的審視自剖關乎現(xiàn)代人的精神救贖、現(xiàn)代認同,重新想象和刻畫生活,“打開不止一道洞察當代中國人精神生存狀況的審美門戶,開辟不止一條能據(jù)此深思我們的現(xiàn)在、將來和過去的精神思路”,這正是《你好,安娜》提供的新視野:以“洞穿和澄明”的姿態(tài),為以往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一種“遍掃視野”。
蔣韻始終是一個對人生懷著溫情和善意的作家,她的筆觸依然詩意,情懷也依然浪漫,但你從這詩意和浪漫的背后卻能感到一種過去沒有的緊張和激烈。這種極致的、近乎“冒險”的人性書寫極富挑戰(zhàn)性,由此,蔣韻的寫作走向又一個孤高的領域,這需要素養(yǎng)和勇氣,她借“罪人”素心不無夸張地重復:“我永不會對你說出這三個字:請原諒!請原諒!請原諒——”我似乎聽到一個拒絕茍且、把自剖進行到底的聲音,一種對于文學寫作使命的新領悟。她不但公開亮明自己的姿態(tài),而且在創(chuàng)作中全力去實踐它,那是蔣韻持之以恒的完美旅行,也是一個優(yōu)秀作家勇敢的文學歷險。
最后有必要指出,作品對民間智慧的重新認識,對白瑞德為表征的現(xiàn)代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認同,俄羅斯文學情愫的投射和刻意彰顯等等,也是饒有意味的寫作現(xiàn)象。
《你好,安娜》讀后感5
在《你好,安娜》的扉頁上,作者寫了一行字——“獻給我的母親”,這是一個來自上一代的故事。面對這樣有時代跨越性的故事,作者需要將那些未曾親歷過那個時代的人帶入到過往歲月真切的生活中,理解是什么樣的東西讓那些活著或遠去的故人在命運的關隘處做出選擇,呈現(xiàn)出那個時代獨特而鮮明的特質(zhì),才更容易被讀者接受與銘記。
在《你好,安娜》中,作者呈現(xiàn)出的是一個帶有文學底色的年代,清晨四點零八分開往北京的火車,筆記本上一定抄寫著、每個人都能背上幾句的普希金或屠格涅夫的詩句,這些可以立刻召喚起時代記憶的文學符號浸潤在他們?nèi)粘I钪小_€有他們的名字,麗莎、伊凡、差點就被叫做“阿霞”的小妹多多,這些孩子的身上從一出生就開始被寄托了上一代人關于文學的浪漫想象。他們對愛的想象也來源于文學,三美眼中的安娜與彭是天生一對,“他是維特,她就是綠蒂,他是賈寶玉,她就是林妹妹;他是沃倫斯基,她就是她的安娜……”,文學成為了他們認知、理解周遭的人和世界所有關系的坐標。在這樣的坐標下,她們心中天然埋下了對美、善、浪漫、理想的永恒向往。在她們還不懂得浪漫的年紀里,就已經(jīng)被美好的東西吸引,麗莎狂熱地愛上舞蹈,素心和安娜沉陷于文學,三美有著黃金一般的歌喉,她也曾被點燃能夠演瑪格麗特或巧巧桑的夢想。
但黯淡的現(xiàn)實人生并不允許這些虛幻的浪漫存在,作者用詩性的語言和符號還原了那但黯淡的現(xiàn)實人生并不允許這些虛幻的浪漫存在,作者用詩性的語言和符號還原了那個詩與夢的時代,也同樣展示了詩與夢是何以破碎的。麗莎告別了舞蹈,與此同時粗暴地毀掉了美好的、驕傲的自己。而安娜這個“不遺余力的唯美主義者”,以“病成一幅畫,死成一幅畫”完成了自己終生的追求,她們和家中那張遠渡重洋而來的胡桃木餐桌一樣,華麗,卻生不逢時。當曾經(jīng)在舞臺上光彩奪目的麗莎成為一個臃腫而沉默寡言的保姆時,雇主說,“麗莎,名字倒挺洋氣的,不像一個保姆的名字”,這些曾被寄予浪漫想象的名字,在潦草的生活面前甚至成了一種嘲諷。曾經(jīng)被三美理解為眷侶的兩個人也難逃離散,不知當時的三美有沒有想過,綠蒂和維特、賈寶玉和林妹妹、安娜與沃倫斯基,雖都是天造地設,但卻無一圓滿。她們天然知道要追求純粹的愛與美,但沒有任何人和事教給她們該如何面對美的崩壞與夢的破碎。她們只能帶著自己無比豐滿的理想去那個容不下浪漫的人間碰撞,在那個不再允許信仰宗教的年代里,這些純粹的追求對她們來說就是信仰,是難以逃開的命運。而當她們跌跌撞撞走過一遭,帶回的是殘破的病體和心靈,她們不得不背負著這些破碎甚至是罪惡,尋找救贖,尋找可以掙扎著活下去的希望和渴望,繼續(xù)面對這個粗糙卻又熱愛的世界。
在這個故事中,素心是和這種信仰與救贖聯(lián)系最緊密的人。如果說被安娜這個幻影一般的人魅惑是彭的命運,那被彭吸引則是素心無法逃脫的命運。將彭帶入素心生命的是她的教母,給了她“瑪娜”這個名字的教母。擁有這個名字的少女終究還是沒能遵循這個名字給自己的訓誡,因一點嫉妒和貪戀,需要付出背負一生愧疚與罪惡的代價。正如作者在后記中所寫:“只有一次,僅此一次,她把嗎哪帶回了帳篷,可變質(zhì)的不僅僅是白色的果實,還有她燦如春花的生命”。她余生都在為安娜活著,獨自守著曾犯下的錯誤,拒絕讓別人一起承擔黑暗的罪惡,為此,她放棄了愛情、友情,這些她曾無比珍視的東西,以此懲罰自己。最終,當年那個在火車上為幾個女孩講述《安娜·卡列尼娜》的那個素心還是回到了文學那里尋找出口。只是,她筆下的文學不再浪漫,也無法美化苦難,這是從那個年代走來的她能為自己找尋到的,唯一的,也是最后的救贖。
作者巧妙地將結尾的相遇安排在了一個劇場,隔著臺上臺下和過往的歲月,他們互相致意,曾經(jīng)那些驚濤駭浪般的生死愛恨都被磨平了,他們知曉真相,彼此懂得,連和解都無需言明,只有故去的人是永存的傷痕,永遠被銘記,也永遠無法祈求原諒。
蔣韻的文字充滿溫情,順暢,細膩,動人,飽含著她對那個年代的深情與熱愛。她熟練地掌控著自己敘事的節(jié)奏和步調(diào),以回望的姿態(tài)寫出真切的親歷感,隔著歲月奔騰而過的河流,記錄并且讓讀者理解那些曾經(jīng)生活過的人,以及她們之間如戲一般但無比真實的愛與恨、罪與罰。我相信,會有許多人同她一起記得,曾有怎樣一群人,來這人間一趟,看過太陽。也會有許多人同她一起,向從過往歲月中走來的人,輕輕問一聲,你好。
你好安娜讀后感最新精選5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