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安娜卡列尼娜》高一讀后感
推薦文章
精選《安娜卡列尼娜》高一讀后感5篇
《安娜卡列尼娜》講的就是一個不幸的家庭:美麗的安娜在十七歲那年,由姑媽做媒,嫁給了比她大二十多歲的官僚卡列寧。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guān)于《安娜卡列尼娜》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安娜卡列尼娜》高一讀后感篇1
我知道有幸福的婚姻,但都是建立在理性基礎(chǔ)上的。
看到安娜出于嫉妒對渥倫斯基的不信任和無端猜疑,連我都被折磨到了。隱隱的恨她為什么要這樣毀了自己的生活。若同卡列寧的結(jié)合的不幸根源是因為沒有愛情,那其實和渥倫斯基在一起也沒有讓她幸福。安娜實在過于自我,他要的是渥倫斯基的愛,但也是自己親手毀了這份愛。當(dāng)時的縱身一躍也只為報復(fù)愛人。
沒有看書以前我以為渥倫斯基是個壞男人,并不是的,他也是真心愛著安娜的。是安娜的喜怒無常讓他變冷漠。安娜的生活中只有愛情,她希望渥倫斯基也是如此。但對渥倫斯基來說愛情是生活調(diào)味品吧。后期深陷情欲的安娜一切都依附于渥倫斯基,她自己也說自己什么都沒有一切都是失去了,只能靠自己的愛情吸引力來留住他。安娜的愛像繭也束縛了自己。
另一方面她雖然敢于同情人私奔,卻也無法承受世人的眼光。無法放棄社交,又受不了社交界對她的態(tài)度。貫穿全文我也無法理解最初不同意離婚的理由,她愛兒子也只去看過兒子一次。第二個理由更是讓人憤怒,將自己的懦弱遷怒于人是不對的。
一開始卡列寧讓人覺得虛偽,懦弱,不敢面對妻子出軌變心的事實,尋求宗教慰藉逃避現(xiàn)實,在妻子坦白了之后為了前程考慮要求她維持目前的現(xiàn)狀,甚至允許她與情人往來。但看到妻子產(chǎn)后抑郁發(fā)作的時候那一章讓人大為贊嘆他的寬宏大量,為愛付出了一切,真心實意的為安娜著想。但世人都無法愛上一座神像,讓人自慚形穢。
列文這條線著墨很多,但沒啥好說的,樸實的小地主,熱愛自己的土地,正直又善良。全書讓我看得最爽的地方就是當(dāng)列文看到別人對妻子言行輕佻的時候直接將他趕出家門。
引用文中一句話結(jié)束"我知道有幸福的婚姻,但都是建立在理性基礎(chǔ)上的。"
精選《安娜卡列尼娜》高一讀后感篇2
那支她曾經(jīng)用來照著閱讀那本充滿憂慮,欺詐,悲哀和罪惡之書的蠟燭,閃出空前未有的光輝,把原來籠罩在黑暗中的一切都給她照個透亮,接著燭光發(fā)出輕微的嗶剝聲,昏暗下去,終于永遠熄滅了。
三月,微冷。臺燈下《安娜·卡列尼娜》翻到了最后一頁,沒想到重讀這本書會有這么大的觸動。我仿佛看到一八七七年列夫·托爾斯泰老先生落筆時的那份沉重,我閱歷尚淺,很多東西我都不是很懂,但僅有的這份感觸我還是想寫下來。
那年冬天的莫斯科很冷,像冰冷鐵軌上的安娜,我曾無數(shù)次幻想過一個美好的結(jié)局,可是沒有辦法,準確的說,是毫無辦法。安娜·阿爾卡迪耶夫娜,卡列寧,伏倫斯基,三者的性格,及他們對待愛情與婚姻的觀念,選擇,決定,注定了這場悲劇。
正如托爾斯泰在開篇所言: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大抵悲傷的故事都會有一個美好的開頭。車站的相遇,舞會的邂逅。安娜永遠是那么優(yōu)雅美麗,嫵媚動人。不是吉娣的玫瑰花有了皺痕,也不是打扮不夠漂亮雅致,只是對于安娜來說,任何裝飾在她身上從不起眼,她所有的魅力在于她本身。
伏倫斯基被深深地吸引了,盡管她是卡列寧夫人,一個八歲孩子的母親。一個眼中閃爍著光輝,因為人家對她傾倒而陶醉。一個順從和惶恐,像極了一條聰明伶俐的獵狗。
識人不準,遇人不淑。傷了吉娣,傷了列文。離開了彼得堡,暴風(fēng)雪的車站,搖曳的燈光下,他們面對著站著。她不必問他怎么會來到這里,這一點她知道的那么確切,就像他親口對她說:他來到這里,是因為她在這里。
精選《安娜卡列尼娜》高一讀后感篇3
非常認真地拜讀完托翁的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感受和書評相差非常的遠。
書評內(nèi)容如下:貴族婦女安娜追求愛情幸福,卻在卡列寧的虛偽、冷漠和沃倫斯基的自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最終落得臥軌自殺、陳尸車站的下場。另一人物萊溫這里就不贅述了。
安娜特別懂得利用自身優(yōu)勢去誘惑男人,而且她很討厭上流社會的虛偽,這些本來都是她的優(yōu)點,可我卻無法喜歡上她,更加無法去可憐她,在托翁詠長拖沓的結(jié)尾,我甚至非常期待看到她是怎么死的。
首先,安娜背叛了自己的丈夫,無論他的丈夫如何(我向來反對夫妻的匹配說法),總之安娜的背叛就是一種錯誤,既然你不對,就沒有什么資格去要求丈夫應(yīng)該怎么對你真正的寬容和友好,殊不知時下很多夫妻離婚是都是盡可能大地傷害另一方,所以卡列寧沒有同意和安娜離婚,我認為沒有什么不妥;
其次,安娜毫不猶豫地選擇和沃倫斯基到國外去,完全把兒子給扔下了,等到和情人從國外回來才發(fā)現(xiàn)自己多么的想念兒子,這種愛是自私的。一個為了自己的幸福而置兒女不理的媽媽我不認為是什么好媽媽;
第三,在和沃倫斯基的相處中,安娜對于愛情有超強的控制欲,或許由于她缺乏安全感,對情人有強烈的不信任,也非常的神經(jīng)質(zhì),成天懷疑情人對自己不忠,對情人的行蹤必須了如指掌,有種讓人喘不過氣的感覺,經(jīng)常有意識地把自己打扮地特別的妖嬈并以此感到心理安慰似的認為,這樣做情人就會永遠地留在自己的身邊,一個由于自己美貌而愛上自己的人,這種愛情本身就毫無可靠性而言,她卻在無限地加大這種不可靠性,真是又可憐又可恨;
第四,那個幾乎要了她生命而生出來的女兒,安娜居然不愛她,不是一個好母親的行為;
第五,為了讓情人后悔寧愿付出自己的生命,自負而專橫、也愚昧。
如果把安娜的悲劇歸結(jié)于社會制度我倒是非常認可的,因為安娜如果生活在當(dāng)代,大可通過正常的程序去離婚,她就不會沒有任何的名分,也就不會發(fā)生由此而來的任何悲劇。除此之外,我不認為她的丈夫和情人有多么的丑陋和自私。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悟性不夠高,這么多人看過的書,別人認可的道理為什么我一點都看不到,這些天我一直都在懷疑自己是不是觀點有問題,但是這么長的小說我可是非常仔細地閱讀的,沒有走馬觀花,所以不可能是看不懂,我想是我太另類了吧。
精選《安娜卡列尼娜》高一讀后感篇4
列夫·托爾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這個給予我深刻感受的作品,以悲劇結(jié)局,讓人震憾回味。《安娜·卡列尼娜》在列夫·托爾斯泰的所有作品中,是寫得最好的?!稇?zhàn)爭與和平》也許更波瀾壯闊、更雄偉、更有氣勢,但它不如《安娜·卡列尼娜》那么純粹、那么完美。
一個曾經(jīng)賢惠的貴族婦女安娜,帶著她那熄滅的虛無,曾不顧一切癡迷追求的夢幻,奔走在絕望、孤獨、褪去美好的末路,最終倒向奔馳而來的火車。她那美麗的面龐、天真的愛情煙滅在呼嘯而去的火車鐵軌間,消逝在貴族們的唏噓聲中。
這樣讓人痛心的結(jié)局,讓我為安娜的天真、美麗、善良感到痛惜不值,為花花公子渥倫斯基對安娜態(tài)度由癡情、討好到欺騙、另尋新歡感到憤慨、厭惡。
《安娜·卡列尼娜》體現(xiàn)的主題是復(fù)雜多元的,列夫·托爾斯泰作為一代文學(xué)巨匠,他筆下矛盾集中的體現(xiàn)、情感的沖擊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得以深刻表達。大多數(shù)人們剖析安娜的死是貴族社會死板、禁錮的思想制度造成的結(jié)果,而在我看來,她個人的情欲是錯誤的根源,她那禁不住誘惑的輕信與不經(jīng)深思熟慮隨自己的欲望行事的個性,一步步葬送了自己,可以說,她的天真也叫愚昧。
《安娜·卡列尼娜》引發(fā)了我的思考:面對誘惑,理智需要臨駕于情感之前,光是松懈、漏洞迭出的抵御是無法讓人免于走入歧途的,唯有徹底的、堅定的理智才能讓一個人根基牢固,不被情感、欲望的洪流沖走,也不隨波逐流。一般來說,一時的快感、暫時的欲望滿足往往是招致不幸結(jié)局的導(dǎo)火索,《安娜·卡列尼娜》中泛濫的情欲讓獲得短暫快樂的安娜最終對生活失去信心而葬送生命,在走出書本的現(xiàn)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相繼墜入欲望的陷阱,為了追求那一時的光輝而抹黑未來的人生路呢…看來,理智的完備是一人條漫長的征程,需要人們博覽群書,洞悉事物本質(zhì),豐富人生閱歷,從而達到應(yīng)對世事安之若素、穩(wěn)若泰山的`人生境界。
我曾想:假如安娜擁有牢固的理智,完全屏蔽掉花花公子的殷情,抵抗世俗的誘惑,結(jié)局必會是另一番風(fēng)景。這樣也許不能解放天性、不叫自由、不叫愛情,但是,安娜也能在原有的人生軌道里過她正常愜意的人生。然而,書中也許會有假如,但人生中絕無假如,一個人一旦失足,那便是必然…
以此讀后感警示自己在以后人生路上理智慎行。
精選《安娜卡列尼娜》高一讀后感篇5
故事的開始是一個美好的開始,驚艷動人的安娜在火車上邂逅了風(fēng)度翩翩的年輕將軍渥倫斯基,看似美好的邂逅卻是悲劇的開始。
安娜,美麗而風(fēng)韻,有一個深愛著的兒子,一個身世顯赫會賺錢的丈夫,生活在上層社會,衣食無憂,這樣讓旁人無比羨慕的生活又有多幸福呢?她的男人醉心于功名,虛偽而冷漠,婚姻在他的眼里沒有感情的基調(diào)僅此只是“神的意志”。在只有金錢和名望的婚姻中安娜得不到幸福,得不到愛情無疑對她是一種折磨,這時一個仿佛可以點亮她的人生的男人出現(xiàn)了,渥倫斯基,同樣出身貴族,英姿颯爽使多少少女為之傾倒,而他卻被安娜深深地吸引,對安娜張開熱烈的追求。起初安娜還在壓抑著自己的情感,但渥倫斯基的熱情終究還是喚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愛情。他給了安娜愛情的確點亮了安娜的人生,但因為他的愛情安娜被他推進無盡深淵最終,在宗教信仰壓力,被原有社交圈集體唾棄,內(nèi)心的自責(zé)和愧疚等多重壓力下,沃倫斯基對外界壓力的妥協(xié)、對安娜的冷落,成為壓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多疑和無所寄托使她崩潰,她穿著一襲黑裙,臥軌自殺。
在我看來,每個人的生命中都需要一個依靠,都需要一個精神寄托,我們可以把愛情,友情,親情以及自己的事業(yè)和榮譽當(dāng)做依靠和寄托。很顯然,安娜的精神寄托便是她與渥倫斯基的愛情。愛本身是沒有錯的,愛情是美好而甜蜜的,但是安娜的愛錯就錯在她對愛情的要求太嚴苛了,把愛的本質(zhì)扭曲了。她厭惡憎恨卡列寧,認為卡列寧平平淡淡,對她根本沒有愛情,她愛渥倫斯基,雖然她從未承認但是我認為她愛的正是渥倫斯基的轟轟烈烈,愛的正是他對她的殷勤,而并不是渥倫斯基本人??梢哉f,安娜的生活是痛苦而糾結(jié)的,她想為了愛情而生活,但是完全沒有能夠站得住腳的立場。從經(jīng)濟上來說,她沒有任何的經(jīng)濟來源,她的生活費完全靠卡列寧供給,書中提到,在卡列寧寫給她告訴她被原諒的那封信中,甚至還夾了一卷鈔票。從情感上來說,雖然書中著重描寫了安娜生產(chǎn)之后卡列寧堅決不同意離婚,但是在第四部的末尾也描寫了安娜在這個時候也主動放棄了離婚的想法的心理活動。我認為,安娜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轉(zhuǎn)變還是因為她放不下她的兒子謝遼查。她知道,一旦離婚丈夫卡列寧勢必會奪走孩子的撫養(yǎng)權(quán),那樣的話對安娜又是一次痛苦的折磨。
別把情欲的噴張當(dāng)做愛情,也別把欲望的滿足看成幸福,因為安娜的悲劇正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