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国产专区在线观看|日韩免费看视频三区中文字幕|中文无码精品久久久|自偷自拍亚洲首页av

  • <ul id="y0emu"></ul>
  • 讀友吧 > 讀后感 > 讀后感300字 > 《安娜卡列尼娜》初二讀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初二讀后感

    | 宏淼

    《安娜卡列尼娜》初二讀后感5篇

    三月,微冷。臺燈下《安娜·卡列尼娜》翻到了最后一頁,沒想到重讀這本書會有這么大的觸動。我仿佛看到一八七七年列夫·托爾斯泰老先生落筆時的那份沉重,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guān)于《安娜卡列尼娜》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安娜卡列尼娜》初二讀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初二讀后感【篇1】

    那支她曾經(jīng)用來照著閱讀那本充滿憂慮、欺詐、悲哀和罪惡之書的蠟燭,閃出空前未有的光輝,把原來籠罩在黑暗中的一切都給她照個透亮,接著燭光發(fā)出輕微的嗶哱聲,昏暗下去,終于永遠(yuǎn)熄滅了。

    安娜,就這樣走了。

    在寂寞和孤獨的浸染下,在隨心所欲渴望愛情的烈火下,在靈與肉、世俗和自我、付出與背叛下,在自我設(shè)障的層層圍攻下,暗黑與失落吞噬了她。為了讓所愛的福倫斯基能因自己的死而再把彼此遺失了的愛找回來,為了讓福倫斯基永遠(yuǎn)生活在愧疚和悔恨中,魅力無限的安娜,最終還是走了。

    她走的是那樣著迷,走的是那樣癡狂。

    每一個女人,都要經(jīng)歷一個安娜·卡列尼娜,經(jīng)歷一個圍城,才能找到屬于自己家庭人生路。

    香煙紅顏一縷,亡于無人能左右的時代,亡于自我的不能和解,亡于自作自受,亡于逃脫不了的自我的迷霾。

    癡情的安娜,詮釋了一句話:緣求來,緣散去,癡情女子不消恨,難抵水能東流。

    當(dāng)她一畫十字,畫出了自己一系列少女時代和童年時代的回憶,生命帶著它種種燦爛歡樂的往事剎那又呈現(xiàn)在她的面前。是否人來自赤裸裸,臨尾時亦是赤裸裸?是否當(dāng)繁華落盡后,留下的是真誠和純真,是初心和美,是甜蜜涌上心頭?

    那不是情,那不是愛,那不是喜,那不是恨,那不是金錢榮辱,不是世人冰霜,不是癡情女人薄幸男,不是子女存世牽掛,那是什么?那是初心!是只屬于自己的純真和良善,是那片年幼時的十里桃花。

    生命仿如公交車,到站了自然有人下,臨戰(zhàn)了自然有人上。上下自有定律。上的人在塵世中爭名奪利,長臉面、償歡情、享行樂,為功為名為利斗來撕去,恨天怨地怒蒼天。

    下車的人若能到最后,眼前浮現(xiàn)出鮮花鳥語,芳草萋萋,清晨黃鸝出谷的笑聲,浮現(xiàn)出母親那碗簡單無物而又溫暖無盡的熱湯,而非怨天閉不了眼的哀愁與倦容,那也算是對自己生命、對自己有了一個不枉此生走一遭的答案。那就是有了自由來,隨意去,不貪不戀、不求不舍的幸福緣;有了通天地靈性精華,明曉人性源泉的根基和樂土。那緣何不樂呢?

    緣盡緣散?;ㄩ_時,書卷里念曉而解憂世間苦;花落處,青燈黃卷,青山萬松,塵歸塵,土歸土,不舍不戀,不求不訴,是智慧仁心,是彼岸。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個悲劇,是一座圍城,更是千萬人所不能不思索的豐碑。

    無量壽佛。是萬法自然,是如來,是阿彌陀佛。

    人間路,路人間,循共產(chǎn)主義,做淡然快樂人。

    《安娜卡列尼娜》初二讀后感【篇2】

    安娜,一個善良、美麗、極富反抗精神的女性,可現(xiàn)實生活給她的卻是一場殘酷的悲劇。造成她生活悲劇的原因,除了歷來評論界認(rèn)為的:

    ①她獨特的個性。

    安娜從不屈從于她認(rèn)為的不合理的社會環(huán)境,敢于追求自己向往的幸福生活,即使那是一條毀滅路,她義無反顧的走下去;

    ②虛偽的上流社會和冷酷的官僚世界。

    除此以外,我自己還認(rèn)為有兩個重要的原因:

    1、安娜有勇氣追求自己的幸福,感冒上流社會之大不韞,公開自己的“婚外戀”——實質(zhì)上正真的愛情。卻沒有能力承擔(dān)愛情破裂所造成的精神地震。她之所以臨死前還恨恨的說:“全是虛偽,全是欺騙,全是罪惡!”是因為她沒有為自己的人生找到堅實的支撐。除了愛情,她一無所有。她將自己的快樂和幸福都毫不保留的壓在渥倫斯基身上,卻忘了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無論誰和誰,無論彼此相愛多深,我們終究不會是同一個人,我們依舊是要一個人來,一個人離開,誰也不能承擔(dān)誰的所有。拋開這部作品的時代背景和當(dāng)時那些人都局限,談?wù)勊鼘ΜF(xiàn)代女性的啟發(fā):女人,一定要像舒婷《致橡樹》中寫到的那樣——“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你有你的銅枝鐵桿……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彼此平等站立,才能獲得真正的愛情和幸福,萬不可讓自己成為別人的附庸。這個世界上絕對沒有什么是永恒不變的,也沒有什么真的可以永垂不朽,所以一定要多愛自己一些,更何況人生除了愛情還有很多值得我們追求和向往的東西。生活的空間絕不能太狹小,那樣你會呼吸困難的。只有如此,即使有一天,你用心付出的愛不在了,你的生活也不會因此而徹底塌陷,你還有微笑著修復(fù)傷痛的能力,還有可以支撐自己繼續(xù)快樂和幸福的堅實依靠。

    2、上流社會借助渥倫斯基的手殺死了安娜,這是渥倫斯基的本意嗎?難道他對安娜的愛只是虛偽與謊言?他不愛她嗎?……不是,一定不是。他愛她,真心愛她,只是當(dāng)愛情步入婚姻時,那就不再是兩個人的事,那是一個家族與另一個家族,一個社會關(guān)系網(wǎng)和另一個社會關(guān)系網(wǎng)的“談判”。渥倫斯基愛安娜,可當(dāng)將愛于上流社會同時放在天平兩端時,愛就顯得太輕。渥倫斯基沒有安娜那樣的勇氣,他做不到與上流社會的決裂。就如劉若英那首《為愛癡狂》中唱到的“想要問問你敢不敢向你說過的那樣愛我,想要問問你敢不敢像我這樣為愛癡狂……”渥倫斯基只能無奈的說:“對不起,我真的不敢!”

    不敢,沒關(guān)系!愛是我們自己的,是我們曾經(jīng)心甘情愿付出的,他(她)接不接受,能不能接受,敢不敢接受,可以接收到什么程度,那都是他們自己的事,我們能做的就是曾經(jīng)用心愛過。過了,就讓它結(jié)束,放手尋找那個愿意愛可以愛敢愛我們的人,不再徘徊不再猶豫。放手給自己重新選擇的機會,相信“下一站幸?!痹诘却覀儯?/p>

    安娜,原諒沃倫吧!那個社會就是那樣,你愛的人就是這樣如此軟弱。記得來生做一個強者,自己承擔(dān)自己,不從屬于任何人,不怕任何人的拋棄!

    《安娜卡列尼娜》初二讀后感【篇3】

    說她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一部小說也不為過!偉大在她對人生的反思,對命運的探索,對人類的道德訓(xùn)誡,是作者崇高人格的流露。

    有人說,這是反映舊社會壓抑女性的小說。我從頭到尾,除了看到安娜正因婚外戀一步步墮落深淵,最后一頭撞在火車上外,其他女生都活的有滋有味。而且,安娜在搞婚外戀之前,看看作者怎樣描述的:單純,快樂,健康,活潑,一無所缺,生活是如此的幸福。不但自己生活幸福,而且?guī)蛣e的家庭調(diào)解糾紛。

    安娜追求感情,一步步走向滅亡,毀了家庭,毀了丈夫,也毀了情人。因此有些人說她為感情而犧牲是多么的崇高時,是感情完美女性的象征時,我只能無語搖頭。如果那么說的話,安娜卡列尼娜就僅僅是一部支持婚外戀的言情小說,根本不是什么名著,與瓊瑤的小說一樣價值,那么托爾斯泰也僅僅是個男瓊瑤而已,或者張藝謀??擅黠@后面兩人與托爾斯泰這個名字一比,就是什么東西。我們應(yīng)當(dāng)知道列夫托爾斯泰這個名字的精神重量。

    他是真正在小說中思索探討人生的價值:人就應(yīng)怎樣活才能找到幸福!

    安娜卡列尼娜中給我們帶給了這樣兩種活法。

    第一種:安娜和渥倫斯基。

    渥倫斯基,浪子一個,最喜愛調(diào)情,泡妞,遇到有夫之婦安娜,正因她太美了,不論她有沒有家庭,有沒有孩子,明知道這會對她造成多么大的傷害,但還是比不了自己的情欲,非要把她泡到手不可。因此那里有人說他是一個多么偉大的情人時,是反抗舊社會制度的先鋒時,只能說這人腦子有毛病。當(dāng)然,渥倫斯基后面的醒悟,讓我們悲哀,正因安娜的自殺,他對生活徹底絕望,為了逃避良心的譴責(zé),走上戰(zhàn)場,可能一去再不回了,正因他是決意去死的,并不是散心。與安娜一樣,其實也是自殺,只是一個更男生,一個更女生而已。但他們兩人是自作自受。如果他們真能怨隨便一個東西,他們也不會自殺。正因他們怨不了任何人,直接是被自己的良心逼到了死路。

    安娜,由一個幸福安寧的少婦,被渥倫斯基吸引,最后拋棄丈夫,拋棄兒子,與情人生活在一齊。就應(yīng)說,他們最后如愿以償了,生活在一齊就應(yīng)也是很幸福,社會并沒有給他們多大壓力,最后安娜的死是正因神經(jīng)質(zhì)!她總是懷疑渥倫不忠,一會懷疑這,一會懷疑那,最后為了“報復(fù)”渥倫去自殺了!但實際上渥倫一向在對她好。

    這種神經(jīng)質(zhì)的原因是什么?簡單,兩個字,良心!

    第二種軌跡:基蒂和列文

    基蒂是人類中幸運兒的代表,不是正因她嫁給了列文那樣的好丈夫,而是正因她被渥倫斯基甩了!她正因少女的單純無知,喜愛上了體面瀟灑的帥哥-渥倫,而拒絕了鄉(xiāng)下財主列文的求婚。而她父親,一眼看出渥倫是什么人,疼心不已,但幸好,渥倫斯基被安娜迷上了,甩了快要到手的少女基蒂?;僭谕纯嘀?,也重新反思人生,不停地在尋求和探索生命的好處,而與她一向有相同癖好的人,就是列文,還有一個就是作者自己。列文是一天到晚都在想許多深奧的話題,整天想怎樣生活才最完美,怎樣才能讓農(nóng)民過上好日子。他最喜愛想象自己有個多么完美的家庭,妻賢子孝,結(jié)果最后如愿了。正因他忠誠可靠,老實善良,因此最后他如愿了,與社會制度沒有任何關(guān)聯(lián)。他娶到了可愛到極點的基蒂小姐。

    婚姻的問題都是自己造成的,喜新厭舊,找其它的女生(或者男生),搞婚外戀,是很普遍的現(xiàn)象,此刻我們國家就是如此。只有自己克制,好好經(jīng)營自己的婚姻,才不會出問題。而安娜和卡列寧就沒做到這一點。安娜對家庭,對丈夫孩子不負(fù)責(zé)。我也很生氣。對卡列寧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安娜卡列尼娜》初二讀后感【篇4】

    《安娜卡列尼娜》的創(chuàng)作是在十九世紀(jì)七十年代,俄國歷史發(fā)生重大轉(zhuǎn)折的時期。奴隸制改革后,舊制度迅速解體,資本主義關(guān)聯(lián)逐步構(gòu)成,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給農(nóng)民帶來更深重的災(zāi)難,矛盾空前尖銳。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行的家庭各有各的不行。《安娜卡列尼娜》講的就是一個不幸的家庭:美麗的安娜在十七歲那年,由姑媽做媒,嫁給了比她大二十多歲的官僚卡列寧。二人雖生有一子,但婚姻中毫無感情可言。當(dāng)安娜遇見英俊的皇室侍從武官渥倫斯基時,久就被壓抑的感情迸發(fā)了出來。她一往情深地愛上了渥倫斯基,公然與他同居,并生下一女。安娜不屈從虛偽的婚姻形式,大膽追求真摯感情的行動觸怒了她隸屬的整個上流社會,上流社會對她進行了一系列可怕的打擊,安娜最終不堪忍受強大的輿論壓力而臥軌自殺,以死向整個社會提出了抗?fàn)帯?/p>

    安娜這個人物形象在書中占據(jù)著中心地位,她具有廣泛、深刻的概括好處。安娜是一個美麗的姑娘,有著良好的家世,有著美麗的面容。小說中關(guān)于安娜的肖像描述,極其出色,且多以側(cè)面描述。如,對安娜一向抱有成見的列文,見了安娜后,不由地在內(nèi)心中贊嘆她的美;又如,渥倫斯基的母親是個很風(fēng)流的女生,但是在見到她之后也是由衷的喜愛她。這所有表現(xiàn)出來的都是安娜的美。但是這樣美麗的人,卻在結(jié)局中死去,不禁讓人惋惜,但同時這也是杯具所帶來的效果。安娜的命運值得同情,但應(yīng)當(dāng)說,她的人生理想是極為渺小的,她所追求的全部幸福無非就是爭取和保有個人的感情。在此刻看來,這是一種局限,但是當(dāng)把她放到沙皇俄國那個黑暗的時代,放到那個到處都是虛偽、腐敗、無恥和無真情可言的上流社會時,這是一中進步,一種美。

    渥倫斯基是一個花花公子,但是對于當(dāng)時的整個社會而言,他還算是個比較優(yōu)秀的人。他愛上了安娜,且自以為是誠心誠意珍惜安娜的感情,其實,他從來沒有真正明白過安娜,因此,他從來沒有像安娜愛他那樣愛安娜。安娜為他犧牲了一切,而他卻舍不得功名、舍不得上流社會。隨意到最后,當(dāng)安娜以清醒的目光去審視他的時候,她看到了渥倫斯基對她所表達的感情的實質(zhì)。它喚醒了安娜,讓她得以新生,卻又一次將她推入深淵。于是,安娜選取了死亡,而渥倫斯基則是精神上的覆滅。

    這樣的結(jié)局讓我們心痛,但在這時我們卻發(fā)現(xiàn)另一個線索,那就是列文,他們的聯(lián)系不僅僅僅是情節(jié)上和人物關(guān)聯(lián)上,更重要的是在內(nèi)部聯(lián)系上,在安娜與渥倫斯基的杯具發(fā)生的同時,列文的家庭確實"新生"。

    于是,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樣看上去像是很矛盾。他在肯定了安娜的美與追求的同時,有對她抱有強烈的譴責(zé)。因此《安娜卡列尼娜》客觀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遠(yuǎn)比作者本身想要表達的資料更深刻與有好處。我想,它之因此魅力永存,在于它在人們心里喚起了完美的感情和對生活強烈的愛,激起人們對資本主義社會中扭曲生活、愚弄人類完美感情實力的憎恨。

    其實產(chǎn)生杯具的結(jié)果不止是渥倫斯基感情的背叛而是整個黑暗,罪惡的社會。追求自由幸福,向往婦女解放在那個年代都有過,中國古代著名梁山伯祝英臺,他們感情杯具也是當(dāng)時封建社會和封建思想所致。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現(xiàn)如今社會,提倡婦女解放,能夠大膽追求自己幸福權(quán)利。

    《安娜卡列尼娜》創(chuàng)作于19世紀(jì)70年代(1873—1877),當(dāng)時俄國正處于歷史大變動時期,俄國古老的封建地主受到西歐資本主義浪潮的猛烈沖擊。"一切都顛倒了過來,一切都資本主義制度剛剛開始建立。在這新舊交替的歷史時期,最吸引托爾斯泰注意的是家庭的變化和婦女的命運。家庭杯具層出不窮,一幕幕展此刻他的眼前,而一個婦女因感情問題而臥軌自殺的消息,個性使他感到震驚和難過,于是就產(chǎn)生著名小說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初二讀后感【篇5】

    我被這部小說打動了。打動我的有兩點:一個是小說開頭的那句話“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另一個是安娜與弗龍斯基的愛情和列文與基蒂的愛情。

    我被這部小說打動了。打動我的有兩點:一個是小說開頭的那句話“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另一個是安娜與弗龍斯基的愛情和列文與基蒂的愛情。

    在閱讀小說名著之前,我一般都先了解小說的創(chuàng)作背景,《安娜卡列尼娜》寫于列夫托爾斯泰對新思想的復(fù)雜的探索時期,這個時期正處于新舊交替的動蕩時期:資產(chǎn)階級的沖擊,封建制度的腐朽……正如列文所說:“一切都是混亂的,一切都正在建立?!痹谶@部小說中,列夫托爾斯泰提出了每個時代的人都會面臨的重大問題——人究竟應(yīng)該怎樣生活才能得到幸福?安娜用她的方法來追求自己的幸福,列文也以他的方法去經(jīng)營自己的愛情。

    安娜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高貴的、優(yōu)雅的,像女神一般。但越往下讀,我看到了她身上的矛盾性。敢于追求自己的愛情,她是叛逆的、無畏的,在愛情與理智道德面前,愛情占了上風(fēng),盡管在我看來是飛蛾撲火般的愛情;可她雖愛弗龍斯基,卻又礙于倫理、親情等等,不愿與丈夫離婚,還要盡一切努力保持弗龍斯基對她的“新鮮感”。這種愛是感性的,面對弗龍斯基的瘋狂追求,她以為自己遇到了真正的幸福,并甘愿為這幸福拼盡全力。她一廂情愿的認(rèn)為愛情必然是雙方奮不顧身,全心全意,所以才無法接受弗龍斯基的社交應(yīng)酬;相反,弗龍斯基卻不愿因安娜而喪失自己的獨立性,這樣,兩個人的矛盾不斷積累,安娜一次次地竭斯底里最終導(dǎo)致二人分道揚鑣。安娜即便認(rèn)識到自己在這段愛情中的自私和占有欲后,仍沉迷于想象的“理想的愛情中”,最終決然地撇下了一切,選擇永遠(yuǎn)離開。

    可能在很多人眼里,安娜的愛情是轟轟烈烈的,但我不喜歡這樣的愛情。我更喜歡列文與基蒂之間的愛情。列文的愛情觀是理性的。我非常喜歡這個人物,因為在列文身上我感覺看到了作者自己,理性而深刻。列文與基蒂的愛情也更符合我的愛情觀。含蓄的列文第一次向基蒂求婚,選擇在沒有別人在場的時候,被拒絕后默默承受、慢慢調(diào)整,仍舊一如繼往地深愛基蒂;在他們即將結(jié)婚前夕,他將自己的日記送給基蒂,里面記載著他的初戀和他已經(jīng)不是處男的事實。他認(rèn)為愛情不應(yīng)該有欺瞞,應(yīng)該坦蕩;當(dāng)他不喜歡客人向基蒂獻殷勤而嫉妒時,也是選擇直接告訴客人他不喜歡這樣,并表示如果再給他一次機會他還是會將客人趕走。這樣的列文很可愛。

    我認(rèn)為列文比安娜幸福,列文并沒有將愛情當(dāng)作自己唯一的追求,與基蒂的愛情更是相互欣賞與理解;安娜將愛情當(dāng)作她的唯一追求,愛情破滅了,她也被摧毀,最終只留下一場人生悲劇,令人惋惜。

    406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