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孟子》200字讀后感一年級
精選《孟子》200字讀后感一年級10篇
孔子論“仁”,是自覺的道德; 孟子的“仁”,則兼具教化的功能。君主應培養(yǎng)出德性,這是施行仁政的條件,故主張“有德者執(zhí)政”。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孟子》200字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孟子》200字讀后感一年級(篇1)
論語通俗版讀完了,也聽了鄧曉芒教授的道家思想改造。
思想家都有自己的思想體系,基石和側(cè)重都不一樣。儒家側(cè)重于道德,社會倫理與秩序。道家側(cè)重于自然,一直在說天地法則,事物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鬃拥暮诵氖侨?,老子的核心是道,他們對自己的核心進行各個角度的闡釋。鄧曉芒教授研究康德哲學,他受過專業(yè)的哲學訓練,看問題時加入了西方的理念與角度。
幸好理念都是有傳承的,可以理清,看到來龍去脈。這么多的思想工具,自己慢慢走心應用。生活中的問題由一些基本的問題組成,排列組合成不同的現(xiàn)象形式。自己的思維工具有多少?自己的思想武器有多少?現(xiàn)在就是把這些工具得心應手的應用熟練,能用一個是一個。博采眾長,積累越多越好。至于刪繁就簡,自己還沒到達那個水平,那都是很久之后的事了。
想起百度百科描述歷史人物時,常用“熟讀諸子”來形容。有了繁,才能刪繁就簡。自己先把這個繁建立起來。
精選《孟子》200字讀后感一年級(篇2)
讀了第10課《論語》讓我學到了學習的方法,學習的態(tài)度和道德的修養(yǎng)。
在學習的時候認真聽,常抄筆記,我們還要溫習學過的知識,正如文中所說:“溫故而知新。”這句話的意思是溫習學過的知識,可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
學習要想松柏一樣,正如文中所說的`“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边@句話的意思是一年之間最寒的時候,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謝的,這句話告訴我們應該學習松柏那種堅貞不屈的精神。 學習的時候態(tài)度要端正,如文中所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見到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看齊,見不賢人就應該自我反省。
我們要向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學習,學習孔子的善于思考,學習他在學習的時候多提一些問題,去思考去解決。
精選《孟子》200字讀后感一年級(篇3)
這個暑假,我讀了《論語》這本書,受益匪淺。
《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所編撰的一部語錄體著作,主要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言行??鬃?,名孔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2歲??鬃邮侵袊糯鷤ゴ蟮乃枷爰?、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開創(chuàng)者和最重要代表人物。
《論語》這本書,作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結晶,早對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有了深刻的影響。
我在暑假期間讀了《論語》,學習到了許多待人禮儀,尊師重道,孝敬父母等一些知識,還有社會規(guī)律這些知識,讓我對以前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以及傳統(tǒng)禮儀有了深刻的見解。
《論語》是讓人懂得孝敬、道德、政治、利益、規(guī)律的一系列東西,我要把這個古老而又正確的理念,一代一代的傳下去,中華民族精神蓬勃發(fā)展!
精選《孟子》200字讀后感一年級(篇4)
讀了《論語》這篇著作,我受用不盡,不僅知道了做人的道理,還親密接觸,讓我對孔子了解的更深更多。
《論語》書是對孔子日常生活的舉止與語言方式,還有記載中國史代偉人對孔子的評價與生活故事。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這句話反應了孔子與別處倆人行走中,必定有一位是其師傅,還反應了孔子好問好學的不屈不撓的學習精神;他還非常謙虛,自己成了老師,還是求學,對問題都不恥下問;不像我們,遇到獎勵就萬分驕傲,遇到困難就不理不睬。在我練字期間,我在書法班的名譽上是大名鼎鼎的;于是,我非常驕傲,在學校的作業(yè)本上寫得亂七八糟,還差點被批入“差字黑名單”;自從讀了這本著作,我在數(shù)學方面的字體大有進步,連老師都對我刮目相看;有一次,還在課堂上公開贊揚我的作業(yè)本呢!原來論語是這么重要啊!
精選《孟子》200字讀后感一年級(篇5)
我讀了論語這本書中說的: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尼,小車無月,其何以行之哉?讓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做人就要做一個守信用的人,要說話算數(shù)。
就比如我家吧。有一次,我考試考了一百分,爸爸非常高興,我說:爸爸,我考了一百分你不帶我去哪玩一天,爸爸毫不憂郁的答應了,打算下星期天帶我去云臺山玩,我高興的不得了。因為我從來沒有去過云臺山,時間過的如流水一般,轉(zhuǎn)眼間到了星期天。我迫不急待的去問爸爸什么時候去,爸爸說:“今天太忙了,沒有時間,改日吧!我的心霎時間由高興到難過”。我說:“爸爸你不想去,就別說,說出去話就如潑出去的水,要說到做到。”
媽媽下班了,我把事情的經(jīng)過說了一遍,媽媽爸爸說了一頓,媽媽說爸爸做的不對,答應小孩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不能演而不信。
雖然這次我沒去云臺山,但是讓我明白了一個做人的道理。在這里,我想對我們班的同學說,做為一名好學生,更要誠實守信,善于勤學。
精選《孟子》200字讀后感一年級(篇6)
今天老師讓我們抄十則則《論語》,并且讓同學紿我們講意思,再提單個字的意思。
其中我最有感悟的兩個句子是,子曰:“由誨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我教誨仲由知與不知的態(tài)度,知道就是知 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子的你才是最聰明的。我非常喜歡孔子說的這句話,學習在于自己,而不是給老師學的,不懂裝懂才是最笨的學生,這樣你就是一個不 誠實的孩子。還有一句是,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边@句話的意思是:溫習小時候?qū)W過的知識你還可以發(fā)現(xiàn)新的知識時,你就可以當別人的老師了。這 句話我也有深的感悟,如果你以前學的知識都掌握了,那么在去看時以前的書你又能發(fā)現(xiàn)新的知識,那你就可以給學習較差的人當小老師了。
孔子和徒弟曾子寫的十 則論語都是關于學習的,這十則里的每一句都值得我們?nèi)W習、去改進、去努力。如果你學習了,你將成為像孔子一樣的文學家。
精選《孟子》200字讀后感一年級(篇7)
在學習和禮儀之間,我認為學習重要,如果不學習,是不可能得到禮儀的。所謂“人之初,性本善”,是謂大家出生不可能一下子就會禮儀,禮儀也是從學習中 得到的。再說,孔子也是要先學習,才能得知禮儀傳授給大家的。
還有一點,如果孔子真的看重禮儀,那為什么論語上第一章又是“學而第一”呢?為何不是“禮儀第一”呢?看來,孔子也是很看重學習的。再者說,我們小孩 子現(xiàn)在重要的是學習。每天你的媽媽回家會問:“今天你講禮貌了嗎 ? 對老師尊敬了嗎?”不會這樣吧!你媽媽只會問:“你今天學得怎么樣?有沒有不會的 ?” 等等有關學習方面的。
也許聽了這些,還會有人問:“那論語僅僅是孔子的弟子傳下來的,又不是孔子所說”學習第一“。如若這樣想,你從論語中也就可以得到答案?!倍右詾?我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于二三者,是丘也?!翱吹娇鬃邮遣粫虻茏与[瞞自己的想法,那剛才同學那一說,就被推翻了。
精選《孟子》200字讀后感一年級(篇8)
今天我看了三條論語的意思,它們都在我生活中遇到過,一條是: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這樣的:子路啊,我告訴你,知道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就關于知道的真諦。
我經(jīng)常有知之為直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有一次,我在做作業(yè),我有一題我不會做就問媽媽,媽媽只提示我,她問我會不會我就說會,媽媽說你不會還要說會,你會就說啊。
我一定要改掉不知為不知的壞毛病。
還有一條就是: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于比。它的意思就是:君子對于天下事,不刻意強求,不無故反對,一切按道義行事。
我覺得我在這一方面有些缺點,就是有時會反抗命令。
還有一句非常重要那就是: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意識是這樣的:父母年齡,不能不知道。一因長壽而喜,一因年高而懼。
這是我在論語里面學到的知識那你呢!
精選《孟子》200字讀后感一年級(篇9)
論語中有一話說是這樣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這樣一句話,在我的家里有一本《逆流而上的魚》一本書它上面寫的是一句:己所不欲,就施于人。的話。
他是這樣寫的:我不喜歡的,你肯定也不喜歡,所以我不會給你,他不愿意做我肯定也不愿意做,所以你不會勉強我去做這件事情。
對呀!我不喜歡的東西你怎么會喜歡呢?我不喜歡青菜你一定也不喜歡!
我不喜歡流行歌曲,那你也一定不喜歡?
我不能克服一種困難那你一定也不行?
我知他說的不一定都對,但是最讓我感到了不起的是,那個寫書人的勇氣!是那種敢于面對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精髓,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的勇氣!
我家的那本書,雖然比起《論語》來差的很多,但我學會了很多他的東西,那東西看不見也摸不著。
精選《孟子》200字讀后感一年級(篇10)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本書。他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因為他剛出生時頭頂是凹下去的,所以就給他取名為丘,字仲尼。“論語”的“論”是編排的意思,“語”是語言的意思,“論語”就是把孔子師生的言談記錄下來的意思。
今天,我翻開了《論語為政篇第二》細細的品味著這篇。這篇主要色劑涉及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系,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yǎng)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勾結但不團結,小人團結但不勾結??鬃釉谶@一章提出君子與小人的區(qū)別之一,就是小人結黨營私,與人相勾結,不能與大多數(shù)人融洽相處:而君子則不同,他胸懷廣闊,與眾人和諧相處,從不與人相勾結,這種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積極意義。
在社會上我們要做胸懷廣闊,與眾人和諧相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