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瓦爾登湖讀后感600字
推薦文章
名著瓦爾登湖讀后感600字(5篇)
名著瓦爾登湖讀后感600字怎么寫?《瓦爾登湖》是本自然之書,書里裝著森林、湖泊,還有林中的動物;也是一本日記,記載了湖畔的春夏秋冬。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名著瓦爾登湖讀后感600字5篇,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名著瓦爾登湖讀后感600字篇1
每個夢都是特別且唯一的。或許正是這一種特別,造就了《瓦爾登湖》。梭羅用他真摯的情感與純粹的初心來見證著、思考著這個社會,或許正是這顆純粹的初心和執(zhí)著的精神,展現(xiàn)了他與眾不同的一面。他那孩童般的好奇心與任性、輕蔑的態(tài)度,也讓我們看到了這個社會不同的一面。
他不愿意與這忙碌的社會有太多的交集,所以他跑到森林里去了。每天過著農(nóng)民般自給自足的生活,但是又不完全等同于農(nóng)民。他近乎虔誠的揮灑著汗水,過著隱士的生活,但他有大把大把的時間來研究這里的一草一木,來研究四季的更替,來思考!恰恰是這一生的思考,留下了太多太多。他的真理、他的頓悟、他的明朗,給后人留下了不朽的瑰寶,時刻警醒著世人:勿忘根本,勿忘!
梭羅曾說,致力于耕作時,我充滿了難以形容的自信,愉快地從事勞動對未來信心十足。雖然從事勞動學時辛勞的,伴著甘冽的泉水品味著成熟碩果,這滋味難以言述!但他不止于此,他還想播種真誠、真理、樸素、信心、單純等種子,這些珍惜的品質(zhì),大都散失四方。一方面,他懇切地希望人與人之間少一點客套虛偽,停下忙碌的腳步善待這些珍貴之物。另一方面,他高昂著頭顱,以批判的態(tài)度審視著這個資本社會,充裕的時間給予了他思維的活性,他的思考深入人心、鞭辟入里,帶著對社會的批判,帶著對他夢想的執(zhí)著追求。
梭羅有一種與眾不同的追求,不同于城市人對金錢名利的執(zhí)著追求,而是一種更高級的生活,他將其稱之為——本能。像大多數(shù)人那樣的精神生活的本能,所以他閱讀、交流、思考,但同時還追求原始狀態(tài)和野性的本能,這是一種毫不掩飾的釋放自己,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他可以坐在樹下,安安靜靜地讀一本書,也可以坐在小船里揮舞著船槳擊打著水面,看碧波泠泠,聽回響不窮。他的真性情,絲毫不作為的處事,讓我隔著墨香四溢的紙張,透過近兩百年的光陰,也能清晰地感受到。
我最愛他的小詩:
“把你的視線轉(zhuǎn)向內(nèi)心
你會發(fā)現(xiàn)心中一千個未發(fā)現(xiàn)的地區(qū)
到這些地方去旅行
是自己成為家中宇宙學的專家”
有夢,沒什么辦不了,只要你愿意,太陽也可以因你而破曉。他,不拘于時,率真活潑,高傲又任性。他的散文,與之批判,更像是一場命中注定的追夢之旅。
名著瓦爾登湖讀后感600字篇2
梭羅之所以去瓦爾登湖住兩年,并不是對純樸天然的向往,對于他來說,那不過是一次實驗,想知道自給自足的生活到底會是怎樣的,這就像寫“冬天的湖”那章,他好奇湖水有多深,但并沒有聽其他人的猜測,而是要自己去試驗一下,于是作者想辦法去把湖深測出來,并通過這個測算方式來得出一些普遍規(guī)律。
哲學家總是對身邊的一切感到好奇?,F(xiàn)在我們的需求都太容易被滿足,有什么不明白,直接百度就可以了;想要些什么,萬能的淘寶基本都能滿足我們。這就有問題了,我們的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沒辦法得到提升。我們好聰明,什么都被告知了,只要記性好,基本上有什么問題我們都能找到答案,只要有資本,基本上想要什么就能擁有什么。不過事實上,在我們知識提高的同時,我們的能力也提高了嗎?如果真遇到困難時,我們有能力自己獨立面對嗎?這些都很難說。
如今的教育,起碼是我們這一輩人的教育,缺乏對動手能力的要求,學習成績被看得過高。一直覺得爸爸媽媽是萬能的,家里的水電、木工、裁衣及各類生活問題,爸爸媽媽都能解決。他們那輩人什么都得靠自己,房子是自己建的,每塊磚頭里都有自己的汗水在。他們的知識都是直接從勞動中所得,然后又應(yīng)用于生活當中。我們獲得知識不就是為了生活得更好么,然而如今的教育并沒有這樣的生活實踐,多少大學生畢業(yè)了,依然不懂如何做飯、如何洗衣服,家電壞了也不知去哪修,更不用說如何做木工、如何建房子。
不過生活能力方面,不能全說教育的不是,每個人的成長都終都要靠自己。是不是我們太懶了,太依靠現(xiàn)成的事物了。做菜,我們可以選擇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種花,我們可以選擇種子、盆栽;此時想到小學一篇關(guān)于漁跟魚的文章,標題忘記了,文章意思大概是技術(shù)與成品你更想要哪個。其實那些道理我們早就懂了,就是不會應(yīng)用。如果我們會做菜,那想吃什么就可以吃什么;會建房子,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歡去建自己喜歡的。多好呀!都說自己做的東西吃起來那才叫一個幸福與成就!
名著瓦爾登湖讀后感600字篇3
人類立于世千百年,傍水而生,勞力而活,最開始的我們依靠自己雙手,拓開這底蘊深厚的土地,繼而產(chǎn)生了石器,又有了青銅,再到了今天的現(xiàn)代化智能,從開始的一竅不通,到自給自足,再到了年年有余,最后成了今天的不再滿足。像進食一樣,人們一步步從渴望食物,到擁有食物,又從飽腹到渴望更多。貪婪的人性讓人類不斷遠離自然,甚至破壞自然,開始肆意破壞土地,開始建起萬丈樓閣,開始面不改色的破壞生態(tài),開始無動于衷的看著有毒化工合成品一點一點滲入水源,滲入大地的深處。不理會地球的絕望哀嚎哽咽。
還有誰會想起那種與自然做伴的日子呢?
《瓦爾登湖》創(chuàng)作于十九世紀,彼時工業(yè)革命席卷歐洲,資本主義飛速發(fā)展,人們被金錢和利益沖昏了頭腦,蒙蔽了心智,用盡一切辦法讓自己獲得更加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和揮霍不盡的金錢,社會擠壓著無知的人類,侵蝕著人性,這是人們摒棄自然的開始。
誰會在這種時代孑然一身呢?
我想說,我們在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的時候,何不靜下心,找一個沒有聒噪浮華,金迷紙醉的地方,找一個依山傍水的山林,找一處簡陋的小屋,找一個需要自己燒柴添水的灶爐的地方待上幾天,執(zhí)一本頗有古人韻味的書籍,或者找一架琴,找一盤棋,親手燃著一壺茶,閑暇時聽山,聽水,聽自然之聲。
在一個夏天的早晨,你偶然早起,洗漱好忽而看到旭日東升的場景,就這么坐在門前,望著它漸漸爬上天。這時我們會恍然發(fā)覺,原來自己從前的人生過得這么忙碌,這么辛苦,也這么無知,原來人生也可以這么簡單又芳香撲鼻。
我認為人的一生最好不要太執(zhí)著于什么事情,不需要學富五車,不需要時刻想著出人頭地,也不要想著今年要買房,明年要有車。這樣我們活得累,而且不值得,因為你會發(fā)現(xiàn)有一天你什么也帶不走,終其一生追尋的,也不過只在這世界上,隨時間的消逝而遠去了。人類本就是兩手空空的降臨在這個是世界上,也注定要空無一物的走,化成灰,腐爛,最后被人遺忘。
所以說,不值得。
多花點時間去思考人生,去親近自然,因為大地會告訴你所有你想知道的答案。不要把自己的生活格式化,失去方向和意志,簡化生活并不是說我們要粗茶淡飯節(jié)衣縮食,而是要多聆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的節(jié)奏。
作者在書中追求生活,追求孤獨,我覺得他同時也在追求深刻,所以他的文筆也深刻地承載了他對生活的另一種活法。
“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瓦爾登湖》
名著瓦爾登湖讀后感600字篇4
梭羅的《瓦爾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為線,串聯(lián)起他在瓦爾登湖畔進行經(jīng)濟實驗的始末,留給我無盡的想象與羨慕。
在這本書中,我們能夠領(lǐng)悟“人能夠活得很簡單,很從容,不必為了那物質(zhì)財富而喪失了人是萬物之靈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爾登湖》中以瓦爾登湖為中心,輻射到周圍眾多地方,描述了他“以禽獸為鄰”,在“豆田”耕作,與“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諸多生活細節(jié)。最后作者又以“春天”結(jié)尾,給我們奏響了新的生活樂章,并且他在“結(jié)束語”一篇中,這樣說:“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笨?這是一位超凡脫俗、與世無爭的自然主義者,多么令人羨慕。
梭羅生活的地方是瓦爾登湖及其周圍地區(qū),但他細膩精致的筆調(diào),卻把我們帶到了更為廣闊的天地。他談“瓦爾登湖周圍的鳥、樹、草、蟲子”,更談“更高的規(guī)律”。他認為,從一種特殊的好處上說,漁夫、獵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從個人的勞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類法則,令我們視野開闊、高屋建瓴。在《瓦爾登湖》中,許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讓人陶醉。他在描述“倍克田莊”時,這樣寫到:便是德羅依德也要放下他的橡樹林而跑到它們下方來頂禮膜拜了??上攵@是一個多么美麗的地方,多么的令人神往。
在整部《瓦爾登湖》中,自然一向是主要背景,以大地為席,以蒼穹為蓋。梭羅在廣闊的天地中像農(nóng)夫一樣耕種、收獲,他很高興,他說:古老的詩歌和神話至少證明,農(nóng)事是一門神圣的藝術(shù)。在從事農(nóng)耕的過程中,他也不忘“閱讀”。即使在19世紀梭羅也感慨道:他們深信一本《圣經(jīng)》的智慧就足夠了,余生便在簡易讀物里荒廢天賦單調(diào)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洶涌翻滾下,現(xiàn)代人的心靈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質(zhì)的豐裕,精神的貧窮。我們的身體一再擴充,而精神的領(lǐng)地卻時時荒蕪著。聽聽梭羅的忠告:剩余的財富只能買到剩余的東西。靈魂的必需品,金錢一樣也買不到。這樣的忠告如梵音,對于我們無異于醍醐灌頂。
徐遲說:“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對于春天,對于黎明,都有極其動人的描述?!弊屛覀冏冯S著梭羅的足跡,拋棄那物質(zhì)所帶來的煩悶苦惱,感受那恬靜美,聆聽大師的哲音。
名著瓦爾登湖讀后感600字篇5
那是一個什么地方呢?
擁有歡樂的生靈,
美麗的湖面,
還有一個如此愛她的人。
盡管我只是在這一寒假才真正的接觸到梭羅這一偉大的作家,可是他的文字令我第一眼就沉迷于其中。他從不屈服,他是真理的代言人,他在勘測這一方面具有極高的天賦……還有很多很多。
“他對于年輕人并不慈愛,而是高傲的、說教的”,可是,他卻將自我全部的熱情、耐心獻給了故鄉(xiāng)的每一寸土地。他所一向依傍的河流,“河床里,河岸上,或是河上的空氣里發(fā)生的每一件事”,他對于這所有一切全都熟悉。他愛這片土地,愛這片土地上的一切生靈,愛這孕育我們的大自然。
對于他的《瓦爾登湖》,我一開始并不完全看得懂,可是隨著你對這本書漸漸深入的了解,你會發(fā)現(xiàn)原先的一些困惑都漸漸有了些眉目。梭羅的文字并不是那種慢慢慢慢滲透進你的情感的,而是用一種溫和卻果斷的方式,穿透你的骨骼,直擊你的靈魂深處。就如木頭和琴一般,他能使你從心底里產(chǎn)生共鳴。尤其是他的景物描述,他用簡短卻又華麗的文字記錄下他的家鄉(xiāng)一年四季的變幻。他所有描述的自然風光,都好似交響樂般雄偉地在你眼前重現(xiàn)。他懷著一種崇高的敬意,用熱情將一切生動的描繪,將所有他愛的事物都賦予生命。在他的筆下,它們是圣潔的、可愛的,以及如他一樣的無畏、自由。
盡管我還未曾走入他的內(nèi)心世界,可是在我眼里,他的文字帶著一種淡淡的憂郁的青草氣息。對于當時的社會,他研究的太多太多。而他崇尚的,不是金錢,而是真理。他的天性就如野獸一般自由,而這種自由導致他常常陷入一種困難的境地。但他并未所以而改變自我。
我不由得想到了我自我。我對平時的生活又有什么樣不一樣的感覺呢?這種思考是不是深深地埋藏在我的'潛意識里而未曾被我發(fā)掘出來?又或者,是我認為其實這是所謂“叛逆”的想法而不愿意說出來?梭羅教會了我不要去太過于隱藏自我的感受。甚至是在讀到了他的文字后,我才發(fā)現(xiàn),原先世界上有那么多美麗的地方。比如我的家鄉(xiāng)——一個由綠水青山環(huán)繞著的小村莊。先不說山水有多美,光是我家那個不到5平方米的小院子,在熱浪滾滾的夏天,也別有一番趣味。
院子的一角,種了一棵桂樹、一棵梨樹。墻邊還放著大大小小的盆栽,一到夏天,雖然沒有花香,可是綠油油的,頗為好看。
我的外公喜歡書法。于是我也經(jīng)常和外公一齊在院子里練字(因為我們家其他地方練不了)。夏日的院子實在是熱的令人發(fā)顫,練不了字了。但外公確實想出了一個好法子。他會用一個大碗,盛一碗水,拿著毛筆,在院子的地上寫起字來。我也依葫蘆畫瓢,或用手沾水寫字,或用筆,有時,還將腳用水沖過一遍后,在地上踩來踩去。腳干了,就在沖一遍。陽光如此猛烈,寫過的“字”,畫過的“畫”一會兒就干了,如此往復,玩一個午時也樂此不彼。
秋天,桂花開了。外公便會在樹下鋪上報紙,將桂花搖下來,做糖桂花吃。伴隨著“簌簌”的聲音,一陣陣顫動的風拂過面頰,其間融化了桂花的香甜。黑白的報紙上落下了一層又一層金色。
我們是用木柴燒的飯。燒飯時,炊煙裊裊升起,好一幅“流水人家”的畫卷!有時,我甚至會和隔壁家的阿姊偷偷從我們家的墻上摳瓷磚下來(因為瓷磚的大小就和一元硬幣差不多),然后把它當錢幣玩。為這事,我可沒少被說過。
一個小院,盛滿了我童年所有的完美回憶。
他將冬日里的冰之中夾著的氣泡比作小扁豆,將枯燥無味的說明轉(zhuǎn)換成貼近生活的、風趣可愛的事物,牢牢地捉住你的眼球,使你對他的文字的熱情絲毫不減。
他是孤獨的,很少有人真正地走進過他的內(nèi)心世界。能與他在思想、心靈上有一種先天的契合的人,大概,就僅有愛默生了吧。但他又是歡樂的。在他之后生活的地方,有數(shù)以萬計的生命環(huán)繞著他,他從來不會覺得孤獨,他的每一天都是歡樂的,幸福的,充實的,有意義的。
他說,“星星是一個個多么奇異的三角形的頂點!在宇宙各種各樣的星宿中,有著多么遙遠而又不一樣的生命在同一個時間里凝望著同一顆星星!”
可他們眼中的星星到底是什么樣的?答案絕對沒有一個相同的。并且關(guān)于星星是什么顏色的這一問題,又有誰真正了解呢?天真爛漫的兒童用鮮亮的黃色畫出四角星;憂郁的少女則用與深夜顏色相近的灰藍色暈染出大小不一的點;印象派的畫家用一個個色彩繽紛的漩渦,閃爍著布滿整個天空!那是生命,是夢,是無盡的時間當中的一個微小的停留!
他的好友愛默生曾在梭羅小傳中談到,“無論在什么地方,只要有學問,有美德,有美,他會找到一個家”。
可是對于梭羅來說,這個家并不是由幾個人組成的家,而是這片土地。他的血液里流淌著自然的氣息,他與這片土地有著緊密不可分割的關(guān)系。
盡管他并沒有得到感情,可是,在他的家鄉(xiāng),始終有一片湖,那顆康科德頭頂皇冠上鑲嵌著的寶石,將永遠張開雙臂,歡迎他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