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后感800字
推薦文章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qū)懸黄x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后感800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后感800字1
沉默是個雙面的詞語,魯迅說過:“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而由沉默導(dǎo)致的悲劇往往是令人痛心的。這樣的故事進場發(fā)生在我們身邊:公交車上,一位兇神惡煞的乘客因為一兩塊錢車錢的問題,毆打公交車司機,或者是小偷形跡敗露之后毆打、威脅受害人,而在公交車上的,往往都是“沉默的大多數(shù)”,他們的“沉默”,是人性的冷漠,是怯懦,助長的是惡人的氣焰。扼殺的,是他們自己的靈魂。
有一種言論認為,中國人是這世界上忍耐力和抗壓能力最好的人群之一。我們長期生活在各種重壓之下,他人的重壓,社會給你的重壓,權(quán)力的重壓,金錢的重壓。面對苦難,面對災(zāi)禍,我們仿佛都是那么的敦厚善良,大多數(shù)人總是選擇逆來順受,總是學(xué)會服從和屈服。用學(xué)者的話來說:這就是中國人的奴性。孕育形成臻至完美的過程長達幾千年之久,這期間,中國人已經(jīng)逐步的失去了自由的靈魂,失去了獨立的人格。不會獨立的思考,沒有自由的魂靈。
面對社會的不公與苦難,太多的人選擇了沉默,這是個悲劇。這沉默的大多數(shù),在王小波的雜文《一致特立獨行的豬》中就成了普通豬的原型,這豬是高度擬人化的豬,普通的豬就如同普通的人一樣,麻木,無論他們愿意或不愿意,都屈服于他人的設(shè)置安排,按照他人所規(guī)劃的去生活,肉豬閹掉只為長肉,種豬只為當“花花公子”,對周遭的一切漠不關(guān)心。而這其中作者描寫了一只特立獨行的豬,這豬有很多擬人化的特征:1、象山羊一樣敏捷;2、不安于命運,不向命運低頭;3、習(xí)慣于特立獨行;4、對知識青年好;5、善于斗爭,敢于斗爭;6、對邪惡的勢力有著高度的警惕性;7、歲月的磨難使豬的本性發(fā)生了改變,對人變得更加冷漠和不信任。但無論是屈服于他人的普通豬,還是對人變得更加冷漠和不信任的豬,最后,他們還是豬,我們不要做豬,我們要做“人”,所以在他人安排的生活中,不能失去獨立的思考和靈魂。在生活的磨難之后,不能滅失掉人性中那些美好的東西,包容,善良,寬容,正義,這時,我們不能做“沉默的大多數(shù)”。
不做沉默的大多數(shù),不做他人跳樓時的起哄鼓掌者,不做他人蒙受苦難時譏諷者,不甘屈服,敢于爭取自己微小的權(quán)利。曾經(jīng)聽過這樣一個事情,有個律師在列車上買了瓶一塊五毛錢的水,他問賣水的列車員要發(fā)票,列車員說自古以來就沒有發(fā)票,律師毫不猶豫的將鐵路局告上了法庭,勝訴了。大家以為他以后做火車會遭受到很大的困難么?沒有,相反的,每次他坐火車,列車長會親自把東西送上來,然后問他:“您是現(xiàn)在就要發(fā)票還是等下要下車了我給您送過來?”。權(quán)利,就是這樣自己爭取來的,盡管是微末的權(quán)利,你也不能放棄,因為一旦你放棄,你就會放棄得越來越多。不能做沉默的人,看著自己的權(quán)利慢慢被奪走,只留下自己自怨自艾。
“沉默”是精神癌癥,打雙引號是為了區(qū)別前者。沉默造就了怯懦的人,這些怯懦的、為人父母的人,他們會在克拉瑪依大火時,說出令人心疼的“讓領(lǐng)導(dǎo)先走”。沉默造就冷漠的人,他們是跳樓者樓下的起哄者、鼓掌者,他們是在他人面對歹徒的時候那些袖手旁觀的人。沉默造就一個又一個的“中國式悲劇”,讓我們感嘆人性的丑陋,而誰又知到我們?nèi)诵缘某舐?,是我們自己親自展示給別人看的,滿臉堆笑的對別人說:“看,我多丑陋?!?/p>
有很多的人在該沉默的時候不沉默,在不該沉默的時候沉默。面對強權(quán),他們忌憚。面對弱者,他們鄙夷。前陣子因為釣魚島,很多所謂“愛國人士”上街游行。對他們我不做出正面評價,這里完全引用他人的話語:“一個連街頭小偷都不敢喝斥的人,居然嚷嚷著要踏平東京,滅了小日本。”你應(yīng)在何時沉默?何時不沉默?
我們需要沉默的大多數(shù),不需要“沉默”的大多數(shù)!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后感800字2
柏拉圖把國家分為三個階層:受過嚴格哲學(xué)教育的統(tǒng)治階層、保衛(wèi)國家的武士階層、平民階層。他鄙視個人幸福,無限地強調(diào)城邦整體、強調(diào)他一己以為的“正義”。在柏拉圖眼中,第三階層的人民是低下的,可以欺騙的。他賦予了統(tǒng)治者無上的權(quán)力,甚至統(tǒng)治者“為了國家利益可以用撒謊來對付敵人或者公民”。
記得高中同學(xué)文學(xué)的靜靜曾經(jīng)說過,目前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是理想國,我們國家自漢代以來,一直在進行思想上的大屠殺,尤其是______,造成了全民知識文化水平的大倒退。一個當初的卡哇伊有這種思想境界,不得不讓人稱贊佩服。聯(lián)想到此也深刻體會到王小波為何會對理想國的批判,及對哲人王的不屑的原因了。但從個人的人生來說,了解一些哲學(xué)是很必要的,哲學(xué)不但有趣,還可啟迪智慧,能夠讓自己在迷茫的生活中得到一盞啟明燈,并促使形成自己的價值觀,明辨是非。而明辨是非的前提是發(fā)展智力,增廣知識。
王小波說:時值今日,還有人盼著出個哲人王,給他設(shè)計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好到其中去生活;因此就有人樂于做哲人王,只可惜這些現(xiàn)代的哲人王多半不是什么好東西。
我個人不盼著出個哲人王,更不愿做個被稱做不是什么好東西的哲人王。
假如有一天出現(xiàn)了個哲人王,發(fā)現(xiàn)了一切新奇,一切有趣,發(fā)現(xiàn)了終極真理,杜絕了一切發(fā)生的可能性。人類能做的只有根據(jù)真理進行價值判斷,那么生活也將失去樂趣。這也是我為什么一定要通過twitter,youtube,facebook,imdb等看世界的原因之一。
真正的哲人王不會出現(xiàn),烏托邦也不會實現(xiàn),只會無限靠近。在人間,尊卑有序是永恒的真理,波拉圖的理想國并我心目中的理想國。波拉圖的愛情也并非完全是精神戀愛,無一點肉體,柏拉圖式愛情的真諦指的是一種對節(jié)制的崇尚,對善和美的追求。
救世情結(jié)與白日夢
我承認我現(xiàn)在的救世情結(jié)還很嚴重,但經(jīng)過小波老師的教誨,把我從理想主義拉回到了理想。我跟大多數(shù)憤青一樣:先解放天下三分之二的人,然后解放全人類。小波勸告我說不要去救他們,因為你不認識這些受苦人,更不知道他們受何種苦,最重要的是人家并沒有要求我去解放。這樣過去你就是自作多情。
假如世界真需要我們解放,我們也沒必要大呼小叫的去解放他們,讓人家苦等,倒不如一聲不吭,忽然有一天把他們解放,給他們一個意外的驚喜。
思維的樂趣
每天上班無所事事,看看新聞聊聊天,等待著下班,看著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涼,會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剝奪了。晚上因為沒事而玩玩游戲差不多,大多數(shù)人害怕這樣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如何避免比死亡更可怕的事呢?
蘇格拉底說: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寧可做個一無所知的蘇格拉底,體會尋求知識的快樂,也不愿忍受無所事事的煎熬。
一個人若需要從思想中得到快樂,那么他的第一個欲望就是學(xué)習(xí),素先生說:知道參差多態(tài),才是幸福的本源。
和小波老師的體驗一樣,我體驗最大的快感是讀完林達的<<近距離看美國>>叢書,因為它是新奇的,以前從來沒有接觸到自由和民主的思想。某些單調(diào)機械的行為,如吃飯、排泄、性交,也能帶來快感,但因為過于簡單,絕對無法和新奇帶來的快感相提并論。
追求新奇的知識和智慧與利益無關(guān),這是一種興趣,很多中國人認為學(xué)習(xí)是痛苦的,而國外的人看來是快樂無比,尤其是近代的外國人。
不要罵我崇洋媚外,勸我多看看中古遺風(fēng),或許我看到的大多是中國歷代消極的一面,看到的是三妻四妾,婦女裹腳。對此我是個典型的叔本華式悲觀主義者,漢朝以后的歷史從今往后是不再研究了。
小波還告訴我:不要把學(xué)到任何一點知識就把自己當成超級智慧,無限的自滿的人,自足,手舞足蹈是要不得的。
書中的幾個人物:君特.格拉斯,奧維德,羅素,菲爾丁,蕭伯納,馬克吐溫,卡爾維諾,杜拉斯,蘇格拉底。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后感800字3
上課時看,自習(xí)時看無聊時看,孤獨時看,每一次都是拿起了放不下,放下了心里又有連絲的默默感在仔細閱讀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shù)》的一個月里,我?guī)缀鯖]有碰其他消遣文本。他的文字給我清澈的頓悟感和沉默的鎮(zhèn)定。
這種力量是一種站在生活之上的明確和感悟,我會在讀到某段某句文字時突然激動――原來這就是我,我的人性,我的感受,我的理想和信念。他在書中一直強調(diào)智慧,知識,尊嚴,生活智慧永遠指向虛無之境,從虛無中產(chǎn)生出知識和美;而不是死死盯住現(xiàn)時現(xiàn)事和現(xiàn)在的人。知識本身是多么的誘人。學(xué)習(xí)本身就可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學(xué)習(xí)文史知識目的在于“溫故”,有文史修養(yǎng)的人生活在從過去到現(xiàn)在一個漫長的時間段里。學(xué)習(xí)科學(xué)知識目的在于“知新”,有科學(xué)知識的人可以預(yù)見從現(xiàn)在到廣闊無垠的未來。所謂為智慧,我指的是一種進行理性思維時的快樂。
在中國做知識分子,有一種傳統(tǒng)的模式,可能是孔孟,也可能是程朱傳下來的,那就是自己先去做個循規(guī)蹈矩的人,做出了模樣,做出了樂趣,再去管別人。我小的時候,從小學(xué)到中學(xué),班上都是這樣的好同學(xué),背著手聽講,當上了小班長,再去管別人?,F(xiàn)在也是這樣,先是好好地求學(xué),當了知名理論家或批評家,再去匡正世道人心。當然,這是做人的訣竅。做個知識分子,似乎稍嫌不夠;除了把世道人心匡得正正的,還該干點別的。由這樣的模式,自然會產(chǎn)生一種學(xué)堂式的氣氛,先是求學(xué),受教,攢到了一定程度,就來教別人。如此一種學(xué)堂開辦數(shù)千年來,總是同一些知識在其中循環(huán),并未產(chǎn)生一種面向未來,超越人類的文化。
一個人不在單位,不在家里,不代表國家民族單獨存在時,居然不算一個人,就算一塊肉。我個人以為,做愛做的事才是“有”,做自己也不知為什么要做的事則是“無”。但我還想指出,到歲數(shù)了,找合適的人,正常的性生活,這些都是從norm的角度來判斷的――屬于個人的,只是一片虛無。我總覺得,把不是生活的事叫做"生活”,這是在巧言掩飾。我們現(xiàn)在經(jīng)歷的時代很浮躁,越來越缺少沉得住氣的智慧與理智,利益和金錢的誘惑也已早早得開始腐化學(xué)生的靈魂。我們外強中干,以為華麗個性的衣飾可以裹住脆弱的內(nèi)心,于是穿著奇裝異服,表情冷漠。內(nèi)心又常??斩茨w淺,在虛無的網(wǎng)絡(luò)中尋找虛無的知己,在現(xiàn)實的社會中面對封閉的自我。
被告知他已經(jīng)逝世十一年的時候,我感覺狠狠地被欺騙了。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后感800字4
距離上次這樣認真的寫看一本書后的讀后感,應(yīng)該十年有余了,長得都忘記了寫讀后感的套路了。
記憶中應(yīng)該是先夸一下作者,百度復(fù)制粘貼過來簡要概括地寫一下他的生平,這本書的背景材料,自己看這本書的感悟,然后引用書中的話,證明作者寫得是多么生動形象牛逼,自己看了過后多么受益匪淺,再一次一邊引用書中的妙語連珠一邊含沙射影夸自己,覺得自己收獲大大的滿足,享受了一頓精神的饕餮盛宴,然后鄭重其事地推薦給你,一般就可以結(jié)束了。
如果膽子再大點,可以評價這本書的價值,作者對推動歷史文學(xué)革命前進的貢獻,再一次證明這本書不僅是好看,還有治療愚昧無知的功效,或者可以站在道德制高點,對作者指手畫腳一翻,這本書不僅下流無恥還帶壞善良風(fēng)俗,最后心滿意足地發(fā)表讀有感。
我看大家都一直是這樣做的,我卻不。讀你們都寫了好多了,我就光寫感吧,這樣又可以壓縮一半自己給自己強加的工作量!不寫這個感,我覺得對不起這本書,在這個各種各樣的書脹了架子,和超級市場里陳列的衛(wèi)生紙一樣多的時代,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shù)》,不容錯過!
其實,我不能放過的,是我自己!
二
本我也就一直沉默的,我不要臉地覺得和我一樣的人是大多數(shù)。一是人真的很懶,說話有時都覺得浪費口水,也不曾想寫文字作文章,還有就是有些墮,自甘平凡還說自己難能可貴。二是習(xí)慣和喜歡沉悶、灰暗和無聊透頂?shù)暮谝?。不過黑夜是他們給我定義打的標簽,畢竟掌握黑白陰陽對錯的絕對話語權(quán)在他們手上。像我這種夜游動物,那里會粗糙而無聊呢?誰也不敢保證他們會不會大白天就把我們晚上才做的事悄悄做了,還大言不慚地轉(zhuǎn)過頭來說討厭黑夜。
所以很多人以為我不存在或者很遙遠,遠到很難找到感覺還有比自己不幸福的人,因為找不到還有比自己更慘的人,吃瓜群眾就只是傻愣愣的自嘲一翻而已,偶爾回想起這個人這個名字,卻總記不清道不明白。
這有點像大學(xué)的生活,不冷不熱的混日子,刻意求學(xué)而且十分認真地表演著虛無。因為什么都不懂,自然也就什么都不怕,頭腦是表示自己是個好人的工具,于是四年或者更多時間,為此必須學(xué)會背誦一批格言、教條和絕對真理。考研究生有點像賭命,要是博士的話甚至比賭命還嚴重。到頭來回家還不免被父母說罵嘀咕一頓:學(xué)了聰明學(xué)反而變得更笨,連地都不會種了?
現(xiàn)在不是元氣少女就是女強人,不是小鮮肉就是老干部,從少年就直接到中、老年,青年似乎是不合理的非主流存在!青年大多是指手畫腳的憤青,挑破離間破壞社會氛圍,對內(nèi)很愛惜羽毛,對外則真能下得去手。所以被大奸大惡之徒所騙,心理還能平衡;而被善良的低智人所騙,就不能原諒自己,放不過自己的良心。倘若對自己做價值判斷,還要付出一些代價;對別人做價值判斷,那就太簡單、太舒服了,太過癮了。
讀書時候考慮比較多的問題,是國家繁榮昌盛和全人類的未來,是肩膀上承載的光榮使命,就差等著救世主來召喚了。我也是廢話簍子,講過一些違心的話,一不小心,便連自己也以為是一個憂國的志士,人們是每苦于沒有“自知之明”的。
于是我也變成了沉默的大多數(shù)人,自認為并不是朋友口中的憤青。只是很多時候話語的無力感和空虛感超過了它本身的價值,索性閉口不言。我既不能證明自己是啞巴,也不能證明自己不會寫字,你們打聾子罵啞巴,拉我下水,也只能叨叨嘮嘮嗑爪子下下你們的精神原子彈。實在不想動手動嘴了,就裝瘋賣傻一下。
三
終于熬到畢業(yè)工作養(yǎng)家糊口的生活,突然發(fā)現(xiàn)每天都是流動酒會,集體調(diào)情,自我放逐,正當做生活的逃兵,而自命為成熟穩(wěn)重。于是覺得被丟棄在了物欲橫流泛濫成災(zāi)時代,而人際關(guān)系又是那么冷酷無情,想好好聽一堂課,卻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沒有老師了。
對識得字的成年人來說這種生活就是一種負擔(dān),有時甚至?xí)纯鄴暝?。那些專家教授狼心狗肺的說法,就如嗓子里有一口痰,硬是被憋著忍著,肯定很難受,可是你又不敢不吐不快,憋久了,連口水、痰一起咽下去還不敢說點什么。
我是這么理解這件事的:別人希望我變得笨一些,謝天謝地,他們沒有成功,不過也有些人,巴不得自己傻一點,再傻一點也沒關(guān)系,傻到成為一個好人,不過很可能是個很好的笨蛋。
這種情況該怎么辦呢?他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我還不夠聰明,因為頂好的這些人有一種驚世駭俗的思辨能力,天馬行空不拘不束的思想火花,你沒有,就說明你還不夠純粹,還不夠深入骨髓的鉆研。還有一種情況是:一旦聰明人和傻人起了爭執(zhí),我們總說傻人有理,久而久之,聰明人也會變傻,這種法子現(xiàn)在正用著呢。其實兩千多年的孔孟程朱,攏共就是人際關(guān)系里那么一點事,再加上后來的陰陽五行,好點說,也最多是復(fù)雜的人際關(guān)系加上陰陽八卦金木水火土。
這難道不是一個巨大的諷刺嗎?因為識得點字,自己也沒放過自己,我就一直特別害怕那種隔一段時間就問我有什么收獲的人,特別工作之后,換成每隔一段時間就問你找了多少錢,總是有一種被老師叫起來回答問題的窘迫感。好多好的電影,綜藝節(jié)目,國產(chǎn)電視劇,我也不怎么看,不是不喜歡,是怕看了心里難受得慌。文學(xué)作品不是政論,是藝術(shù),把藝術(shù)拿來搞政治,就好像看著一個清秀淡雅眉清目秀的大家閨秀流落街頭被路人涂紅抹綠上街唱歌一樣。我怕我白發(fā)蒼蒼的老母親忽然知道自己生了個傻兒子而傷心難過。
四
生活中的很多細節(jié),很多感悟我都有,但我卻不能寫下來,不能說出來,一直閉在心里,爛在肚里,還將會帶入墳?zāi)?。而終究會有人寫下來了,讓我們?nèi)テ肺度ゾ捉?,余味無窮,兜一圈回來總算明白,原來生活都是這樣的道理感悟。
他們幫我總結(jié)出來的成功黃金法則做人準則是很好的,特別是成功學(xué),只是真的沒人堅持下去,大家都太急于變現(xiàn),理論工作也沒太多人做,就更不要提為后人栽樹了。以前是日子時光太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現(xiàn)在是太快了,我連我都愛不過來,那里還有時間再去愛你。
所以以后干脆利落點,我的故事我親自來寫。我們都對喜歡的人大聲說喜歡,卻不敢小聲對討厭的人說不喜歡,就如婚姻一樣。結(jié)婚時候大張旗鼓向全世界宣布,離婚時躲躲藏藏不敢公開。搞的大多數(shù)人都都活得提心吊膽口是心非,活成難得糊涂的模樣。
之前我就沒想到門檻這個事,“難得糊涂”是有門檻的,那是洞明世事后的一種達觀和豁達??尚Φ氖?,很多本來就晃蕩著一腦袋漿糊的人還四處嚷嚷著要“難得糊涂”。當然,說的,就是我啦!所以也就自我標榜暈頭漲腦地白活了幾十年,在那種環(huán)境中,沒事干就成為最可怕的社會問題。因為許多人的人生就此陷入了百無聊賴的煩悶之中,精神困頓最容易胡思亂想,或者懷疑人生和破壞欲滋生。
后來發(fā)現(xiàn)當初哈哈哈的相聲小品也只是調(diào)侃弱勢的幽默,難免心頭一震,說直白點類似人的自慰,很爽,很痛快,然后到了最后只有無盡的空虛,發(fā)現(xiàn)一切毫無意義。說太監(jiān)認為性生活危害健康都有點輕了,就如同一個太監(jiān)面對后宮三千佳麗般的殘忍。
五
想到要老了,步入中年踏入墳?zāi)共黄诙?,心頭就瘆得慌。待還沒明白過來,就老了一歲一歲又一年,主要的不能放過稀里糊涂地混日子的原來的我,是有多遺憾,多么怕死。
“我們要感謝苦難,感謝傷害過我們的人和那些事情”,憑什么我們要感謝他們?我本來過的好好的,他們過來把我打趴下,我渾身是傷地站起來,還要感謝他們?
弗洛伊德對受虐狂有如下的解釋:假如人生活在一種無力改變的痛苦之中,就會轉(zhuǎn)而愛上這種痛苦,把它視為一種快樂,以便使自己好過一些。這樣想,便更加慌張起來,我怕余生太短,彌補不了前三十年欠下一屁股債,等到人死了,帳還沒還清,死不瞑目啊!人的本性是不喜歡犯錯誤的,所以想把他搞糊涂,就可以糊里糊涂得過且過了。
教化這個事兒如今聽起來挺操蛋,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處事邏輯強加給別人,簡直是對靈魂的強奸。
那些能搬能扛能偷能搶的還好說,可是在新的精神地盤上的殖民者即便拿著槍炮,也處于隱性的弱勢,所以有些東西不能明搶,只能騙。因此,新的精神殖民者就有了一個艱巨的使命——兜售他們的生活方式,以便打開新市場。好像說得有點委婉,重新說直白一點又覺得自己是個傻大個,還是不說了。
六
不是看一篇文字,寫一段文章或者聽一席談話就能平衡自己的,更不是一本成功學(xué),一段勵志視頻就能戒掉壞習(xí)慣,太多人渴望被成功被敬仰,希望人生故事都是勵志的。
不過另一方面怕被裹挾被代表和被綁架,不僅自私自大極端盲目,還懶散賴皮耍無賴,或者集體沉默毫無作為,麻木真的會變成一堵墻,堵住了生活的真相,擋住了真理的余光。
我來不及認真地年輕,待明白過來時,只能選擇認真地老去。要是我年輕,我真應(yīng)該認真地想想這些問題,首先,就得先學(xué)會質(zhì)疑和拒絕,要學(xué)會獨立自由地思考問題,還有不受約束地表達想法,如果可以,真的應(yīng)該要讓我們年滿十八周歲,再讓我們不受干擾地選擇我們的信仰。
就如盧梭說的: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中!可我老了,這次我明白了,所以,我要選擇認真地老去!
這,就是我的自由宣言!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后感800字5
還記得第一次讀到王小波的文字,是在讀研期間。在那座爬墻虎鋪滿整墻、建于六七十年代的圖書館里,在寫論文困乏時,我四處翻看小說打發(fā)休息間隙。無意翻到王小波的文字,已不記得是哪段文字了,只記得我被他妙趣橫生的敘述方式、荒誕不經(jīng)的想象力、酣暢淋淋的表達所吸引,看著很過癮,以至于一口氣就接著讀了下去,直到圖書館的閉館鈴聲響起,我才意識到自己是來寫論文的,匆匆收拾好東西離開了圖書館。于是,后來就自己買了這本《沉默的大多數(shù)》。
這是一本雜文集,內(nèi)容涉及歷史、政治、文學(xué)、藝術(shù)等多個領(lǐng)域,既有陽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既有政治導(dǎo)向意味很重的部分,也有個性鮮明的部分。每篇雜文的標題都很特立獨行,看似八桿子打不著的幾個詞就組成了一個標題,比如“皇帝做習(xí)題”、“一只特立獨行的豬”、“長蟲·草帽·細高挑”等等,讓人迫不及待地想要讀下去;短文開頭常常從貼近生活的事情講起,把平常的瑣事和深奧的道理糅在一起;文中每次引經(jīng)據(jù)典、借用俗語都顯得很自然,毫不突兀。讀這樣的文字,就像是與文學(xué)巨匠在做面對面地交流,感受他的博學(xué),接受他的熏陶。
這本雜文集中,說了很多中國人的國民性,與林語堂的《吾國與吾民》有異曲同工之處,比如中國人不太懂幽默、比較寡言少語、有受虐受壓迫傾向等等。不得不提的是開頭第一篇雜文《沉默的大多數(shù)》,分為六個小節(jié)講述了王小波他自己怎么從懷疑話語、不愛說話的小孩轉(zhuǎn)變?yōu)樽哌M話語圈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者,因為他感覺“有義務(wù)談?wù)勛幼约旱乃娝劇?,所以他最終擠進了話語圈。他說大家之所以保持沉默,原因有些是因為沒能力或沒機會說,有些是因為有隱情不便說,有些是因為對話語世界厭惡。這讓我開始思考,現(xiàn)在很多大學(xué)生為什么他們“在公眾場合什么都不說,到了私下里則妙語連珠”,在課堂上不主動發(fā)言甚至一問三不知,在課后以及微信QQ等各種社交平臺上吐槽起來卻妙語連珠,一個堪比一個精彩。這樣看來,他們不是因為沒有能力而在課堂上保持沉默,也許是出于對課堂這個公開場合的擔(dān)憂,又或者與老師對話讓他們提不起興趣。不管是哪個原因,如果出于對這個課堂、對這次學(xué)習(xí)有一種責(zé)任感,那么我想他們也會像王小波一樣,做一個主動掌握話語權(quán)的人。
讀到《用一生來學(xué)習(xí)藝術(shù)》這篇時,我心里有很深的感觸。我是個沒有藝術(shù)細胞的人,畫畫不好,即使是臨摹也能臨個四不像,也欣賞不了什么世界名畫;唱歌唱不在調(diào)上,甚至還可以在合唱的時候把別人帶偏……王小波開篇就說理科老師比文科老師提到更多的藝術(shù),想起來,好像我的化學(xué)老師在完整地做完一個實驗并且分毫不差地得到所有的反應(yīng)和現(xiàn)象時,他也說過類似的話“怎么做對是科學(xué),怎么做好是藝術(shù)”。文中,他通過對杜拉斯、道乾先生、穆旦先生作品的懷念,道出了“比之科學(xué),藝術(shù)更能使人幸?!钡母袊@。誠如王小波所言,科學(xué)教給人的是規(guī)則,藝術(shù)作品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可以給人以精神世界的飽足感。
讀完這本雜文集,收獲的不僅僅是王小波播種的精神食糧,文中提到的諸多優(yōu)秀作品,他們是經(jīng)由王小波刪選后呈現(xiàn)給我們的,我想這些也值得我們?nèi)ゼ毤毱肺?,汲取到我們自己需要的營養(yǎng)。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后感800字相關(guān)文章:
★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后感|讀書筆記|讀書心得|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