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現(xiàn)之旅》讀書心得感觸
《發(fā)現(xiàn)之旅》讀書心得感觸五篇
書中大部分的圖片都來自于當時隨行的藝術家手繪,那些惟妙惟肖的畫作很難想象在搖搖晃晃擁擠狹小的船艙里,在短時間內(nèi)做出多這么栩栩如生的畫作的。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怼栋l(fā)現(xiàn)之旅》讀書心得感觸,希望大家喜歡!
《發(fā)現(xiàn)之旅》讀書心得感觸1
在春天里讀一本滿是動植物的書,很是應景??v使窗外還是冷雨霏霏,心中卻早已是春江水暖,快綠怡紅。
書是知識的載體,也是讀書人的一面鏡子。我喜歡《發(fā)現(xiàn)之旅》這本書,很大程度上因為我是個“復古控”。國家地理雜志對該書的評語是:“這本書實在很難讓人(剪)刀下留情,它太美了,幾乎每張素描畫作都在低語訴說:‘將我剪下來,貼在墻上吧!’”而我家的墻上,早在看到這本書以前,就真的貼過類似的畫作。那是一張上世紀50年代的蘇聯(lián)生物書中的植物塊莖和球莖的插圖,紙張經(jīng)歲月淬染,泛出好看的黃色,植物的葉子則是雋永的青綠。這張圖淘自淘寶的舊物小店,價格不高,更稱不上是名作,但我卻暗自欣賞,暗自得意。
前陣子方韓大戰(zhàn),牽扯出了小圈子里的文科生和理科生之爭。理科生們高舉科學大旗,批評文科生不懂常識和邏輯,文科生則經(jīng)驗至上,拒絕一味冷冰冰的推理、歸納和分析。我想,那些仿佛來自另外一個星球的理科生們,看著我這個文科生把他們的教學圖譜煞有介事貼在墻上裝點房間,恐怕也會大大的不解吧。那么,就請讀一讀《發(fā)現(xiàn)之旅》吧。通過這本小書,你會知道,原來科學和藝術,也有過那么熱乎、那么親密地手拉手齊頭并進的時候——科學家對于自然界的探勘,需要藝術家之手的協(xié)助,為他們畫下一張張精確而又不失美感的動植物素描;而這些素描作品,其后也在藝術領域大放異彩,成為獨樹一幟、得以傳世的名畫佳作。對了,當時的科學家其實還不算是科學家,而是“博物學家”,包攬著天文地理人倫歷史等各個領域,那時候的文理學科之間,本就是曖昧不明的。
所以,本書涉及的自然史,固然可以從理科生的眼光,審視當時科學發(fā)展的脈絡,仔細分辨畫中動植物的科屬種,研讀它們的分布和習性,揣摩一番進化論的真諦。但對于文科生來說,也不妨信馬由韁自己的思緒,行一趟關于藝術的“發(fā)現(xiàn)之旅”。各人各有方法咂摸出各自的滋味,而我的方法是,將畫作和文中所涉及的畫家生平結合起來看——要精確科學地還原事物本來的面目,這個大原則不能變,但畢竟這些畫作還是畫家們的個人作品,即便得不到百分之百的創(chuàng)作自由,他們的畫作居然還能透出濃烈的個人風格!
《發(fā)現(xiàn)之旅》讀書心得感觸2
《發(fā)現(xiàn)之旅》屬于那種每個人的書架都應該放上一本的書,它不僅內(nèi)容老少咸宜——既是自然史科普,又是素描課欣賞——而且長得實在太美了。
全書收錄了超過300幅來自于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的珍藏畫作,鳀梨果樹、秋葵、甘蕉、皇蛾、啄木鳥、鶴嘴翠鳥、孔雀、長尾巨松鼠、企鵝、海豹、蜥蜴、鴕鳥、甲蟲……那些你叫得出和叫不出名字的動植物,以一種前現(xiàn)代社會的模擬形態(tài)出現(xiàn)在你面前,它們不是照片,但忠實于原物,它們不似藝術家的畫作那般天馬行空,充滿內(nèi)在張力,但它們一絲不茍地細細描摹,每一個像素均生于畫筆,它們不完全真實,卻自有一種風度和氣質(zhì),那是科學分工遠不如今天這般細致的航海時期,是科學家的浪漫時代。從每一幅畫中,你都能看出畫師的技巧和態(tài)度,以及整個那個時期的洶涌如海的好奇心。
這本書分為十章,介紹了十次發(fā)生于17-19世紀的偉大航行與探險,漢斯·斯隆爵士1687年航向牙買加的旅行展開了整本書的序幕,他在牙買加的十五個月的考察中,寫下了詳細的日志,包括日常生活,地形地貌,天氣情況,更記載了各種動植物的資料,并且制作了大量標本。在這一章里,我們可以清晰看見幾百年前漢斯·斯隆爵士制作的標本圖片,仿佛時間倒流,我們也當上了有閑有錢的業(yè)余博物學家。
在后面的章節(jié)中,旅程繼續(xù),我們可以跟隨保羅·赫爾曼等人探索錫蘭,也可以與瑪利亞·西比拉·梅里安一起游走蘇里南,可以和威廉·巴特拉姆一同漫游北美洲,也可以同詹姆斯·庫克等人橫跨太平洋,甚至你還可以重返達爾文小獵犬號旅行的現(xiàn)場,深入亞馬遜的雨林,進入荒蕪的澳大利亞,以及進行海底探險。
每一次旅行都是自然史上的一個腳印,我們所知道的達爾文著名的《物種起源》就與他自身的多次航行勘探分不開,這些還沒有精細分工的動植物愛好者、科學家,用熱情和興趣走遍世界各處,將我們從未見過的事物一一描繪,為我們從未聽過的事物一一命名。那真是一個好時候,一切剛剛開始,是的,一切剛剛開始的時候,有著天然的萌動力量,這一點在所有的事情上都一樣。
現(xiàn)在的植物學家即使有這個興趣,有這個心力,走遍萬水千山,也很難找到還沒有被發(fā)現(xiàn)的物種。博物學家的時代過去了,我們進入了專業(yè)化分工的現(xiàn)代社會,探險和旅游已經(jīng)被規(guī)范和商業(yè)化,這個地球的所有,都藏在屏幕的背后?!栋l(fā)現(xiàn)之旅》讓我們重溫了一段科學的少年時期,那些浪漫又美麗的素描,那些冒險而富有趣味的航行,也許不能改變?nèi)魏螙|西,但多少可能喚起我們一些對于這個世界的好奇心。
也許,很多年后,當人類在外太空的基地里回憶往事,也會有這么一個記載著太空探險的歷史故事的東西,只是不知道,那個時候,他們看的是書呢?還是其他什么東西?
《發(fā)現(xiàn)之旅》讀書心得感觸3
總覺得博物學是一門頗貴氣的學問,非是要有些資本的貴族才玩的起,你總得帶一隊人馬,跋山涉水,遠離人類日常活動的區(qū)域,甚至要到地球的另外一頭去收集常人所不曾見識過的礦石,樹葉,動物標本。若不是有閑階級,怕是沒功夫也沒時間去做的。
也因此,印象中的早期探索者們大抵都是和《基督山伯爵》中阿爾貝子爵一樣的年紀尚輕還頗有些血性的子弟們,厭煩了倫敦巴黎里的燈紅酒綠,跑到人跡罕至之處去獵奇。
在讀這本《發(fā)現(xiàn)之旅》之前,很少聽聞早期探索者的故事,更沒有親見過任何來自早期探險的自然史收藏,自然課本里有的是干巴巴的結論,連手繪或者標本圖畫都少見,更別提什么八卦軼聞了。我單知道達爾文在環(huán)游世界之后籍由鴨嘴獸這樣的化石生物從而發(fā)現(xiàn)了進化論,卻不曉得在這次著名的旅行中,達爾文還發(fā)現(xiàn)了珊瑚礁成型理論,以及,實際上無數(shù)的雀鳥和海龜們對進化論的貢獻并不比鴨嘴獸要小多少。當然,和廣大普通青年一樣,達爾文也不是沒有犯二的時候,至少賴斯先生告訴我們,達先生曾眼睜睜看著一只“小鴕鳥”被大卸八塊了成盤中餐之后,才恍然大悟這正是自己百尋不著的“美洲小鴕”。
也正是籍著這本《發(fā)現(xiàn)之旅》,我才知道,原來收集標本曾經(jīng)是窮小子致富的快速通道之一,只要你能帶回新奇玩意來,總有不缺錢卻不愿意冒險的貴族們買了去裝飾門廳,彰顯品味。不只是窮小子,女畫家梅里安就在五十多歲的時候帶著女兒跑去蘇里南探索了一圈,帶回了一批兼具藝術性和正確性的蝴蝶和蛾類畫作。梅里安還頗具商業(yè)頭腦給部分畫作制作了不只一份原版,因此獲利頗豐。這位老太太不只是一位藝術家,探險家,還是一個成功的商人,此外,就17世紀的社會環(huán)境來說,在沒有男人保護的情況下獨闖新大陸,梅里安也算得上是女權運動的前鋒人物了。
在一個不太溫暖的春天的午后,我蜷在毯子里,讀著17世紀以來那些頗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忽然有些熱血沸騰,真想走出去,給兒時的標本簿續(xù)上幾十幾百頁的收藏。
《發(fā)現(xiàn)之旅》讀書心得感觸4
我記憶里第一次被人問夢想,是在幼兒園,當時我回答的是科學家,因為那時候,我以為科學家是這個世界上擁有知識最多的人,我以為所有科學家都無所不懂。
我記憶里小時候我曾崇拜過以下名人:畫得一手好畫又精研雕塑建筑天文學的達芬奇,發(fā)現(xiàn)新大陸的同時還能讓雞蛋站立的哥倫布,從小砍伐自家櫻桃樹最后還當了美國第一位總統(tǒng)的華盛頓……
這些人的一個共同吸引點就在于,他們流芳百世的故事豐富生動,角度多樣,還原了一個多面手的性質(zhì),對于苦心鉆研某個學科并成為高智商低情商的GEEK們,只有謝耳朵的蠢萌屬性在我眼里能被稱之為可愛,而那些見聞廣博的偉人們,他們的人格才是健全而有趣的。
直到后來,我習得一個詞,叫“博物學家”,他們鉆研地質(zhì)學、礦物學、植物學、動物學、生理學等各類學科,如果湊巧被設定得好,或許還能精通藝術,懂點音樂,或是美術雕塑,一想到能和這樣的人做朋友,這該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啊!
那一刻我發(fā)現(xiàn),我小時候所說的,想成為的“科學家”,或許該叫做“博物學家”更加準確。
譬如達爾文。
初識達爾文,就和所有的孩子一樣,是通過生物書,“自然選擇”這四個字幾乎就像《圣經(jīng)》一樣印刻在所有學生物的孩子的腦子里,但除此以外大概也沒有更多信息。我們在生物書里提到的達爾文是一個天才,顛覆了神學的觀點,沖擊了自然科學的世界,仿佛這種頭腦和勇氣都是與生俱來。
可越是這般迷信崇拜,我就越是喜歡《發(fā)現(xiàn)之旅》里那個可愛的角色。
“當小獵犬號從普利茅斯港出發(fā)時,達爾文才二十二歲。這個來自中上階級的青年,放棄了在愛丁堡習醫(yī)的學業(yè),剛從劍橋拿到一個二流的神學學位,準備成為圣公會教師,到安靜的鄉(xiāng)村教區(qū)服務,雖然他對自然史很感興趣,尤其對甲蟲的研究抱持著極度的熱忱,也認識一些具有影響力的科學界友人,但當時并沒有任何征兆顯示,年輕的達爾文即將成為史上最偉大的生物學家之一?!?/p>
所以,年輕的時候,其實達爾文并不是一個人生贏家,父親讓他繼承醫(yī)學,他半路輟學,后來混到一個神學學位,他也就這么將將就就的準備從業(yè),他并不是天才,就像所有年輕人一樣,不知道自己的天命在哪里,在那個年代,科學家是一個無法養(yǎng)活自己的職業(yè),大多數(shù)人只能做業(yè)余愛好者(書的后記里寫的),年輕的達爾文在當時并沒有下決心走這條可能讓家族蒙羞的險路,或許這才是最正常的劇本。
《發(fā)現(xiàn)之旅》讀書心得感觸5
原本只是抱著那么一點點好奇心開始閱讀這本書的,對于自然探險,我不能說很熱衷,但是自己很喜歡自然風景,喜歡一部分樣貌還算溫和的生物,而對于部分不潔或者兇猛的動植物是比較排斥的。及至閱讀前幾個章節(jié),我已經(jīng)開始慢慢欣賞探險者們所保留下來的杰作啦!那個時候,大部分能夠以博物研究作為愛好的人源自上層的貴族,不乏資金,所以甚至有人愿意自掏腰包參加旅行探險。當然時至今日,也還是有真正的愛好者愿意“以身相許”的。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個探險者是費迪南德-鮑爾,他是挑戰(zhàn)者號上的隨船畫家,以其精湛的筆藝留下諸多精美的動植物作品。他對植物的繪畫不僅包括整體圖,更包括了花朵、種子等細節(jié)圖,如果書中那么多顏色逼真的作品真的都是出自那個年代(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話,那么我也只能再次贊嘆!想象一下,他們對于很多動植物的記載,限于時間和繁多的種類,最初只能留下大致輪廓,航行結束后的整理過程中才能完成終稿,如果不是憑借完整仔細的觀察記錄,有條理的收集,這些作品實在難以完成。而鮑爾卻完成得那么出色!
另外一位讓我記憶深刻的博物學家是華萊士。雖然達爾文是我們從小到大熟知的名字,但是在這里我卻看到另外一位同樣對自然選擇理論做出了重大貢獻的學者。當然達爾文也沒有做得如何不夠風范,只是我欣賞華萊士對于名利的淡泊,后來他的植物研究工作進展順利,誰還在乎首創(chuàng)者的名號呢?或許不在其位,不能感受他們的豁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