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童年的秘密讀后感心得范文
推薦文章
《童年的秘密》作者是蒙臺梭利,該書詳盡地告訴父母,兒童的成長有著其內在的精神驅動和規(guī)律,兒童的成長需要依靠他們自身不斷的有意識的、自主的、獨立的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活動來獲得。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讀童年的秘密讀后感心得,歡迎閱讀!
讀童年的秘密讀后感心得
以前沒當幼兒園教師之前,認為幾乎每個人都可以擔任幼兒教師,但自從接觸之后才知道,幼兒教師不僅要有愛心、耐心和照顧孩子的能力,而且要具備幼兒教育的理論知識。我自從當了幼兒教師之后,不斷地向同事學習他們的工作能力,而且園里也給予我們理論上的學習。這次我閱讀了《童年的秘密》,說實話,剛開始打開看主要是寫關于幼兒一些行為及其心理理論,我心想這似乎跟我的實際工作聯系不夠緊密,但看著看著,我漸漸感覺到這書中講的很多知識其實是我們作為老師必須了解的,而且對我們的實際工作是很有指導意義的。
文中的第二章說道,弗洛伊德用“壓抑”這個詞來描述成人教育兒童的方式,成人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當一個兒童受到成人壓抑時,他就不能獨立堅強的發(fā)展和成長。成人包括父母,老人及孩子周圍的人,甚至我們幼兒老師。成人總是認為是過來人,自己給孩子做的決定是為孩子好,避免孩子走一些彎路,浪費孩子的時間和我們大人的金錢,其實他們的想法是有一定錯誤的,孩子如果沒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對以后的成長和發(fā)展造成一定的影響。
我有個相處四年的同學,學習一直是班級第一名,老師布置的任務從來不拖,剛布置就要做完。同學們認為她很要強,追求進步,很有自信。但是,只有她自己和我們朝夕相處的同學才知道,她內心的“無目標”感和不自信。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知道學習的時候認認真真、勤勤懇懇,實際只是為了做旁人眼中的“好學生”和父母心中的“好孩子”。因為從小父母就是這樣教導她,什么事情都是父母給她安排好的。父母的評價于是就成了她對自己的評價,長大以后,別人的目光和評價就成了她對自己的評價,反而失去了自己對自己的真正“感覺”。她在遇到一些生活事情時缺乏主見,不知怎樣去處理人際關系,甚至和陌生人說話時也會臉紅......這就是在成人的壓抑下所造就的性格和成長道路。而我了解的其他同學卻截然相反,不僅處事經驗豐富而且有很強的生存能力。
通過我看這本書結合我身邊朋友的經歷,讓我受益到:成人或者我們老師如果給予孩子不恰當的幫助或以不科學的教養(yǎng)觀去教導孩子,過分地給予些什么、看到孩子發(fā)生錯誤急著想干預些什么,還不如做一個觀察者,給孩子充分的空間和時間,讓他自然地展現和成長,還兒童一個天然的生活。
《童年的秘密》給我啟發(fā)當然不止只有這些,我相信通過更深層次的閱讀我會得到更多的幫助,對我以后的工作、學習也有很大的幫助,我也會給朋友及家人介紹讀閱,讓成人有個更好的方式來教育祖國的花朵。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由意大利當代教育史上最偉大的幼兒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索利撰寫的,本書蒙臺索利深刻地揭示了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秘密,說明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并通過自己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指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通過對本書的閱讀,給我留下很深的啟示。
“精神分析揭示出兒童所遭受的痛苦源于成人權威對兒童自發(fā)性活動的壓抑,……”這是《童年的秘密》第一章今日兒童中的一句話,這句話,一直在我腦海中回蕩,無法忘卻。讓我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學中是否運用教師的權威壓制了孩子自發(fā)性的活動?
一、人的心理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剛開始閱讀的時候,我感到這本書挺枯燥的,甚至有點夸大兒童的作用,講到兒童的精神,潛意識及兒童的心理,似乎把人類人生的成敗都歸結到了兒童期,未免將兒童期成長的作用有點太夸大化了,可是經過后面內容的閱讀才明白,這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鋪墊。
在后面的講述中,蒙臺梭利講到的關于對幼兒的教育,無一不是以尊重幼兒為前提下,盡量讓幼兒在最自然的環(huán)境下,在自愿與自我選擇的條件下進行蒙氏工作,從而總結經驗,完成自我知識的提升!試想想,處在這樣環(huán)境下的孩子怎會不快樂,我想這是孩子的心里肯定是最輕松愉快的,而我們知道快樂容易產生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孩子有興趣,還怕他不會學習嗎?所以作為一個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對孩子的心理進行一定的揣摩與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這會讓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的對幼兒進行死教育,從來也不考慮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及需要,勢必會造成煩躁與抵觸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會有什么學習熱情,更不要說什么學習成果了!
所以作為教師,學習對幼兒進行心理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我們教師對幼兒的引導將會游刃有余,還怕孩子調皮,會造成教育失敗嗎?而且我還有更深的理解,擁有一位“好”老師,不光是孩子的幸運,更是家長的福氣,我相信教師的行為、教育方法及理念無疑會潛移默化的傳導給家長,從而影響到一代人的一生。
二、對于成人的斥責
也許是對幼兒的教育及現在幼兒所處的現狀百感交集,所以蒙臺梭利好不留情面的對成人進行了斥責,他把成人對幼兒的關愛看作是成人自私自利,我承認成人在照看及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勢必會走彎路,或出現一些錯誤的舉動,但在孩子面前,我卻覺得父母都是無私的。
如果沒有成人組成的人類社會,我將質疑一個嬰兒會憑自己的能力而成長為一個真正的人,成人的努力是在教會孩子怎樣去更好的適應社會,當然也不排除極少數的成人對此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成人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最自然的本能就是將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適應社會并能夠生存的人,在這個過程中,只要成人參與,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性格都會起到一定的作用,這是自然存在的矛盾相對論,但總體來說,依照現在社會的發(fā)展來說,人類還是在不斷的發(fā)展的,人類的教育總體來說還是好的,但對于某些方面,某些家長還缺乏正確的引導,只要將正確的方法加以推廣,科學的理念得到普及,相信未來的人類將是更加智慧無比的,但與此同時,作為教育者,我們更加的感到了肩上人物的重要性。
三、關鍵期與教育
我覺得蒙臺梭利一生中最重大的成就,除了研制出了各種適合幼兒操作的蒙氏教具外,還有一項就是幼兒關鍵期的確立,配合幼兒不同的關鍵期進行適時的教育,這也許就是孩子們有出色表現的原因吧!對于這一點,我想任何一個蒙氏教師都是十分熟悉的。用心分析孩子出現的各種現象,孩子需要什么,我們就給他提供什么樣的環(huán)境。把孩子置身于一個愉快的環(huán)境。蒙臺梭利說“這種敏感期的存在也許更清楚地表現在兒童所遇到的障礙上,在大多數情況下兒童發(fā)脾氣很可能都是由于這種敏感性……依據孩子的敏感期,適應孩子的發(fā)展規(guī)律,那么我們的教育將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于這本書,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了解的知識與內容,我想在今后的時間我將進行第二遍的閱讀,相信將會有更大的收獲與驚喜!
《童年的秘密》是由意大利當代教育史上最偉大的幼兒教育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索利撰寫的,通過自己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得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揭示了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秘密,說明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通過對本書的閱讀,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童年的秘密》全書分為三大部分,介紹了兒童生理、心理各階段的發(fā)展,兒童的教育,愛的智慧,成人與兒童的沖突等等。蒙臺梭利從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和教育學的角度為我們提示了童年的秘密,讓我們得以更深刻地了解和理解兒童。
蒙臺梭利講到的關于對幼兒的教育,無一不是以尊重幼兒為前提下,盡量讓幼兒在最自然的環(huán)境下,在自愿與自我選擇的條件下進行的,從而總結經驗,完成自我認知的提升!我想,這時,孩子的心里肯定是最輕松愉快的,而我們知道快樂容易產生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孩子有興趣,還怕他不會學習嗎?所以,作為一個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就要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會讓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被動接受教育,勢必會造成煩躁與抵觸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會有什么學習熱情,更不要說是孩子了!
在讀全書的過程中,有一種情感一直在深深地吸引著我:成人對兒童缺乏理解。"教育和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一個理性的人能夠支配自己的行動,使得他的行動不僅僅因為感官的刺激而本能地應用,而是受理性本身的控制。如果一個人無法達到這個目的,他就不能獲得理性的人所渴望的那種人物角色的統(tǒng)一。成人無法理解兒童對感興趣事物的熱愛,他們對一切都習以為常,并認為自己了解這些事物。所以他們感到乏味和疲倦,他們對工作不再熱愛,開始被動行事,兒童的那種專注、探索、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也自然隨之消失。
成人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產生沖突的原因。雖然孩子在年幼時對父母的這些強迫沒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長期如此對孩子的個性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這種沖突所產生的后果幾乎會無限擴展,就像一塊石子扔進平靜的湖面時傳出去的波一樣。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熱衷于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他們?yōu)榇烁械讲豢衫碛?,他們認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為是很幼稚的,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于孩子來說,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比如,孩子會要求自己系鞋帶,他們會完全沉迷在這些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復中探索、發(fā)現、興奮著、愉悅著,但大人們看不下去了,最后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勞。而蒙臺梭利很重視兒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訓練,她做了專門用于訓練兒童扣扣子、系繩子的工具。
《童年的秘密》中還提到:新教育的基本目的是發(fā)現兒童和解放兒童。試想今天,我們在解讀孩子的"一百種語言",在創(chuàng)造的幼兒教育中發(fā)展孩子的多元智能,在關注孩子的生活世界中努力為孩子創(chuàng)造回歸以人為本的生態(tài)式教育環(huán)境…所做的一切不正是源自于發(fā)現兒童的渴望,我們所孜孜追求的不正是真正意義上的幼兒的解放和童年的真義嗎?
作為教師,我們無疑是深愛著自己的學生的。然而,很多的時候,我們總是在抱怨,我們那樣的辛苦那樣的勞累那樣的甘于清貧那樣的不計名利,而學生們面對我們的良苦用心卻似乎總是無動于衷。其實,這一切的尷尬都只因我們對學生的愛過于武斷、包辦與專制。對學生,愛是立場,愛的智慧則是境界。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卻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滾落,就會破碎,不復存在。學生的心靈,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師和家長加倍呵護。這種保護就是一種教育。
所以,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學習對幼兒進行心理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我們教師對幼兒的引導將會游刃有余,還怕孩子調皮,會造成教育失敗嗎?長我相信,教師的行為、教育方法及理念無疑會潛移默化的傳導給家長,從而影響到一代人的一生。兒童內心的真實景象,它與我們對兒童習以為常的理解是不同的,這就是"童年的秘密"。
讀童年的秘密讀后感心得
《童年的秘密》有一段是這么說的:“人們對兒童心靈上的創(chuàng)傷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傷痕大多數是由成人無意識地烙上去的”這些創(chuàng)傷,幾乎全部都是正因我們不了解兒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們自以為是為了孩子好,當然我們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是用錯了方法。這造成了相反的后果,好心辦壞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秘密》里蒙臺梭利或者指出常識性做法的謬誤,或者提出了一些我們未曾想到過的地方,因此這本書對我們教育工作者個性是學前教育工作者來說十分值得一看。
這本書里的好的觀點是在太多,我此刻就講幾個對我感觸比較深的片段吧。
敏感期,這是蒙臺梭利理論體系中的重要一點,我們知道,蜜蜂的幼蟲都要經過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里所有的雌幼蟲都可能成為蜂皇。但這個蜂群只選取一只雌幼蟲作為蜂皇。工蜂為她準備一種稱為“蜜蜂食料”的特殊食品。被喂了這種極美的食物之后,這個被選中的雌幼蟲就成為這個蜜蜂群體的蜂皇。如果工蜂挑選她時,她已經年歲較大,就不可能成為一只蜂皇,正因她已經不再會有貪婪的食欲,她的身體不可能再發(fā)展成一只蜂皇。這些例子能夠使我們意識到兒童發(fā)展中的一個關鍵因素。兒童內含著生機勃勃的沖動力,由此使他產生驚人的舉動。不能跟隨這些沖動力,意味著他們軟弱和無活力。
然而當敏感期兒童的需要未得到滿足時,這是就會有一種外部表現,成人稱之為“發(fā)脾氣”。然而這真的是兒童的一種無理取鬧嗎?當然不是,是正因我們成人不知道不了解兒童這種反應背后的原因,便把它加上了“瞎想”、“任性”“發(fā)脾氣”的名稱。我們把任何沒有明顯動機的行為,任何固執(zhí)或無理性的行為當做任性。我們也注意到某些發(fā)脾氣的方式會更加惡化。很多任性的行為只是人們過去錯誤地對待兒童并由此惡化而導致不正常的結果。跟敏感期的內部沖突有關的各種瞎想就像敏感期本身一樣是短暫易逝的。
因此,我們務必尋找兒童每種任性背后的原因,這完全是正因這些原因就是我們尚未知道的東西。一旦找到這些原因,就能使我們深入到兒童心靈的神秘幽深處,并為我們明白兒童及跟兒童和諧相處帶給了基礎。
一向以來在成人的腦海中,保護自己的財產使其免遭侵犯,這幾乎是成人的法則。因此,我們經常會阻止孩子不讓他們做很多事情,怕打壞東西總是讓孩子按照我們的節(jié)奏來生活。同時,對成人來說,有一條自然法則,即“最大效益法則”,這誘使他們運用最直接的手段,在盡可能少的時刻內到達他的目的。于是,當孩子想自己倒杯水喝的時候,他往往不能自己來完成,成人怕兒童打翻熱水,打翻杯子,于是,成人自己來代替孩子來快速地完成這些。他們可能會斥責兒童正因他們心疼那個被打碎的杯子,但是,如果是一位客人來他家做客不小打碎了這個杯子,成人立刻會對客人說:“沒事,沒事,一個杯子值不了幾個錢的”在那里,兒童的身份地位顯然被看輕了,沒有得到重視,同樣是人就是正因我年紀小就能夠有這么大的差別嗎。
請把兒童當做人看,而不是成人的附屬品,兒童就應是一個完整的個體,在社會在生活的好處上,要做到兒童與成人的平等。
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秘密》這本書讓我也意識到自己對待兒童那些錯誤的態(tài)度。書本上的每一句話我都覺得富有哲理,意味深長,但是,這天,在此刻的這個社會,不會像蒙臺梭利那個時期那樣忽視兒童,而是有點溺愛兒童,但愛的方式還是不適用于兒童,用哪種方式才能真正了解兒童,才能使兒童更好地發(fā)展,還是我們要思考的話題。
讀童年的秘密讀后感心得
《童年的秘密》是20世紀意大利杰出的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的著作。在書中,蒙臺梭利博士詳細而生動地描繪了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提示了成人對兒童心理發(fā)育的忽視和抑制,提出了“敏感期”的概念,刻畫了兒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節(jié)奏感、觀察力等方面的發(fā)育特征,是一本了解兒童發(fā)育和成長秘密的生動之作,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和慢慢研讀。雖然我看了一遍現在還未能完全理解,但書中的許多觀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導論中,蒙臺梭利指出:“兒童并不是一個只可以從外表觀察的陌生人。更確切地說,童年構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為一個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不得不說,兒童其實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的多,怎樣才能對兒童做好早期教育,更是難上加難。因為幼教所面對的是一個無論從生理還是心理都生機勃勃,充滿動力的,卻不善于以成年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個體。很多時候,我們對兒童的行為很難理解,甚至無法理解,也往往會對兒童的行為采用不合適的教育方法。
在“秩序”一節(jié)中,蒙臺梭利指出兒童對外界秩序有一個敏感期,這對我們來講似乎有點奇怪,因為通常認為兒童的本性是無秩序的。但書中通過大量的案例,使我們明白了兒童對秩序的敏感,即使在他出生后的第一個月就已經可以感覺到。當一件物品被置于不恰當的地方,是兒童發(fā)現了它,并且把它放到應該放置的地方。兩三歲的兒童會注意最小的細節(jié)上的不協(xié)調,而成人和更大一點的兒童都不會注意到這一點。
例如,在小班,我們經常發(fā)現兒童會有把一把放在不恰當地方的椅子搬到桌子邊,把掉在地上的玩具放進籃子等行為,而這些并沒有老師的提醒??吹侥承〇|西放置零亂,這似乎相當于一種刺激,也是使兒童活動的信號。秩序是生命的一種需要,當他得到滿足時,就產生了真正的快樂。在幼兒園里,中大班的孩子做完練習后,會把器械等東西放回過去習慣安置的地方。這是他們所執(zhí)行的一個最高興和自發(fā)的任務。
蒙臺梭利還認為,兒童跟成人的沖突主要是由成人引起的。因為在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的發(fā)展過程中,成人始終像“一個擁有驚人力量的巨人站在邊上,等待著猛撲過去并把它壓垮”。在成人眼中,孩子熱衷于一些十分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成人們會為此感到不可理喻,并且認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為是很幼稚的,而且是一個很緩慢的過程,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是對于孩子來說,這些探索確實很有益的,而且是有趣的。他們能夠從中得到滿足感。如成人看到兒童試圖自己穿衣服或系鞋帶、梳頭時,他知道兒童不可能迅速地完成,也不可能成功地達到他的標準。這時,盡管兒童正在進行一種令人欣喜的建設性活動,但成人走過去強制地“幫助”他完成,兒童所有的企圖都受到阻攔。
無論是作為家長還是老師,我都曾因為看到兒童試圖去做一些在成人看來似乎是毫無必要的活動而去阻止他,甚至變得惱怒,如果兒童企圖反抗,結果往往是以兒童“不聽話”而告終。蒙臺梭利正是很好的重視兒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訓練,專門做了用于訓練兒童系扣子、系繩子的工具,這些蒙氏活動材料,讓孩子在“工作”中探索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教師作為孩子活動的間接指導者,并在適當的時候提出糾正幫助,更多的以兒童為中心,以培養(yǎng)幼兒獨立的人格和個性。
讀到《愛的智慧》這一章時,給我的觸動是非常大的,書中列舉的孩子與父母的例子如此的熟悉,因為在我和兒子之間也曾經有這種情形。例如:星期天,本想好好地睡一覺,可一大早就被孩子叫醒了,你是不是也會覺得很討厭呢?我們來聽聽蒙臺梭利是怎么說的:早晨,兒童進入父母的房間喚醒他們,這是件令父母極討厭的事情。但是,如果不是愛,還有什么東西會使一個小家伙一醒來就去尋找他的父母呢?黎明,當一個兒童去找他的父母時似乎是要說:“天已經亮了!是早晨了!”但是,孩子走到父母跟前,不是為了去教導他們,而只是去看他所愛的那些人。
看到這些文字,你是不是心里有一種溫暖的東西在涌動?蒙特梭利對兒童的細微觀察和心理探究真的是讓人佩服。也讓人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一些固有的觀念,我們是否真的了解兒童,是否知道他們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我們真該適時的轉換一下角色進行思考,這樣才能讓自己更好地理解兒童的世界,了解童年的秘密。由此再引申到我與班級里的孩子,仔細想想一些孩子平時的表現,在當時可能會覺得不耐煩,但現在再好好想想,就會知道那是孩子一種愛的表現了。感謝蒙臺梭利告訴了我們這種愛的重要價值,今后我要向孩子們學習,學習這種愛的智慧。
這真是一本偉大的著作,通過這本書讓我更加了解孩子的世界。我相信,只要多留心,認真揣摩兒童的成長過程,一定會探索出最好的兒童教育方式,使得兒童時期的成長發(fā)育更加順利,從而成長為一名更加健康、更加富有活力創(chuàng)造力的成年人。
讀童年的秘密讀后感心得
讀了意大利著名教育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秘密》,覺得這本書真的讓我了解了很多,個性是書中講到我們成人對兒童缺乏明白,在與兒童打交道的過程中,成人會慢慢變得自私自利,或者以自我為中心,只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看待與孩子有關的一切,這樣最終結果只能使他們之間誤會越積越多。兒童并不是什么也不懂,有時候成人就應站在兒童的角度看待事情,多欣賞兒童,也要對自己的行為多做自我反省。
書里還提到:我們無論多么熱愛自己的孩子,從他一出生,我們就本能的開始對他提防,憑著一種本能的守財欲,我們趕緊保護擁有的每一件東西,即使是毫無價值的破爛。從孩子一出生起,成人的心理就被這樣一種思想支配,管住這個孩子,不能讓他惹麻煩,看住他。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熱衷于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他們?yōu)榇烁械讲豢衫碛鳎麄冋J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為是很幼稚的,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于孩子來說,這些探索是可喜、搞笑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比如,孩子會要求自己擰瓶蓋、吃飯、穿鞋等,他們會完全沉迷在這些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但是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復中探索、發(fā)現、興奮著、愉悅著,但成人們看不下去了,最后一切事務全部由父母代勞。
兒童成長的步伐需要成人的等待,書中舉例:帶孩子出去散步的時候,當孩子停下來的時候,大人也就應停下腳步等待孩子,但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大人往往會正因自己不愿等待,不斷的催著孩子往前走。有時候對兒童的尊重,我們人還是動物做的好,像小象跟著象群走,走累了,停下來時,大象也會停下來等待??吹侥抢镂蚁氲搅艘郧翱吹綆е伵Hド⒉降囊粋€故事,這個故事就是讓我們知道,尊重兒童成長步伐。
我覺得成人真的就應承認自己的錯誤,對兒童的成長我們真的不能再干預太多,有時候成人的“冷眼旁觀”,對于兒童未嘗不是一種好的選取。
讀童年的秘密讀后感心得
“愛”是人類永恒的話題,我們總能感覺到它的存在,但要給愛下一個定義卻是十分困難的。正因我們每個人對愛的明白不盡相同,蒙臺梭利關于愛的明白是:愛不是原因,而是結果,它的動力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創(chuàng)造力量,在創(chuàng)造過程中,他產生了愛,這種愛充滿了兒童的意識,并影響著兒童的自我實現。
讀到《愛的智慧》這一章時,給我的觸動是十分大的,書中列舉的孩子與父母的例子如此的熟悉,正因在我和女兒之間也經常有這種情形。例如:星期天,本想好好地睡一覺,可一大早就被孩子叫醒了,你是不是也會覺得很厭惡呢?我們來聽聽蒙臺梭利是怎樣說的:早晨,兒童進入父母的房間喚醒他們,這是件令父母極厭惡的事情。但是,如果不是愛,還有什么東西會使一個小家伙一醒來就去尋找他的父母呢?黎明,當一個兒童去找他的父母時似乎是要說:“天已經亮了!是早晨了!”但是,孩子走到父母跟前,不是為了去教導他們,而只是去看他所愛的那些人。看到這些文字,你是不是心里有一種溫暖的東西在涌動?蒙特梭利對兒童的細微觀察和心理探究真的是讓人佩服。也讓人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一些固有的觀念,我們是否真的了解兒童,是否知道他們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我們真該適時的轉換一下主角進行思考,這樣才能讓自己更好地明白兒童的世界,了解童年的秘密。
《童年的秘密》,其中一段是這么說的:人們對兒童心理上的創(chuàng)傷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傷痕大多數是由成人無意識地烙上去的。?這些創(chuàng)傷,幾乎全部都是正因我們不了解兒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們自以為是為了孩子好,但其實卻造成了相反的后果。好心辦壞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秘密》里,或者指出常識性做法的謬誤,或者提出了一些我們未曾想到過的地方,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本十分顛覆性的書籍。
其實有一個敏感期我們大家是都知道的,就是兒童的語言天賦。在兒童的某個階段,學語言是十分驚人的,所有的人都是他們的老師,他們只是沉默的聆聽,直到某一天說出他們的第一個字。這點成人體會最深,學外語此刻對我也是一件頭大的事情,無論是聽力還是單詞,都是需要持續(xù)的下苦功才能夠。但是除此之外,兒童的敏感期還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敏感期,就是對秩序的敏感。?°一個很重要和神秘的時期是兒童對秩序有極端敏感的時期。這種敏感在兒童出生后第一年就出現,并一向持續(xù)到第二年。
蒙臺梭利說?°這種敏感期的存在也許更清楚地表此刻兒童所遇到的障礙上,在大多數狀況下兒童發(fā)脾氣很可能都是由于這種敏感性秩序感在于認識到每樣物品在它的環(huán)境中所處的位置,記住每件東西就應放在哪里。這意味著一個人能夠適應自己的環(huán)境,在所有的細節(jié)方面都能支配它。心靈的適宜環(huán)境是這樣的:一個人能閉著眼睛到處走動,僅僅只要伸手就能拿到他所要的任何東西。這樣的環(huán)境是平靜和快樂所不可少的。很明顯,兒童對秩序的熱愛不一樣于成人對秩序的熱愛。秩序給成人某種外在的快樂。但對幼兒來講就完全不一樣了。它好像動物漫步的大地,或魚兒游憩的水。